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三集)  2010/8/1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09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七面第二行,從第二行看起: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我的感觸很深,因為確確實實是這三位大菩薩引導我回歸到淨土,這個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特別是對現在人說叫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特別難度,為什麼?所知障太重。如果再加上煩惱障,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煩惱障輕,所知障重,也很難回歸淨土。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我們看到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十願諸位要記住,就像十層大樓一樣,禮敬是第一層,稱讚是第二層,供養是第三層,懺除業障是第四層,愈是後面就愈往上面發展,後後一定包含前面,前面不包含後面。第一層樓不包含第二層,它能獨立,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它建不起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如果沒有禮敬,這個恭敬心生不起來,那你什麼都沒有了,你第一層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千萬不能疏忽。這個恭敬馬虎一點就好了,不行,馬虎不得,這一馬虎全完了。所以你看看世間法裡頭,中國人自古以來禮義之邦,我們翻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你看看把禮敬擺在第一,就知道這個法門是多麼重要。

  人與人之間太熟,馬虎一點,何必那麼裝模作樣?殊不知那不是裝模作樣,是從內心發出來,性德自然的流露。而且要永遠不衰,世出世法才能建立;這個禮敬稍微衰了一點,肯定後面問題出生了。明眼人很清楚,禮數稍微衰一點,這就是信號來了,這要散夥,要準備走路了,有變數出來了。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瞭,次序不能夠顛倒。同樣的道理,菩薩修六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個是忍辱,第四個是精進,如果沒有布施後面全沒有了。不肯布施的人他怎麼會持戒?不可能。不能持戒他怎麼能修忍辱?佛法裡頭許許多多的德目,修行的德目次第決定不能顛倒,次序一顛倒就亂了,到最後一事無成。禮敬,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是「禮敬諸佛」,從這個基礎上修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稱性圓滿的功德,怎麼能疏忽?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建立的,一定有大道理在,我們對他要深信不疑,要認真學習,遵守教誡才能成就。普皆迴向是十層樓的頂樓,是寶塔的頂尖,普皆迴向是什麼意思?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度,基礎在禮敬。

  發十大願王之後,普賢菩薩接著說,這都是他發願,「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這就是最後的一口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物質這個身體分裂了,「一切眷屬悉皆捨離」,這個時候你不放下也不行,家親眷屬不是你自己的,這一世的緣已經盡了,已經終了,「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的威德、你的權力也到這個時候終了,「輔相大臣」,如果你是國王的身分,你的宰相、你的臣子這是人事,「宮城內外」,這是你的財富,你的宮殿,「象馬車乘」,這是你的交通工具,都是最豪華、最殊勝的。「珍寶伏藏」,你收集的這些珍寶、古玩,「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沒有一樣是你的,這個時候你知道了,原來包括自己的身體全不是自己的。有這個身體,你能擁有這一切;身體沒有了,這一切附帶的全都沒有了。這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個肉體有生一定有死,這是自然的現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都在運轉,都在遷流,止不住的,停不下來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所以佛教導我們,凡是帶不去的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真正能帶得去的,這應該放在心上,念念不捨這就對了。

  我記得劉素雲居士有個報告,她的光碟諸位可以看,她裡面講了一樁事情,這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女同志在她面前告狀說她先生有外遇。她告訴這個女同志,她說「那是妳的丈夫,有外遇,你要曉得丈夫兩個字怎麼解釋?丈是一丈遠,一丈之內是你的丈夫,一丈之外就不是的,妳管他幹什麼?」這是勸人放下,不要自尋煩惱。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把它引申出來觀察,你這個身體,一口氣沒斷活著,是自己的;一口氣不來了,不是我的。你穿在身上的衣服是你自己的,你放在衣櫃那裡那不是你的。你住的房子,你今天住在這個房子是你自己的,你離開房子,那不是你自己的。你口袋裡裝的多少錢,在你口袋是你自己的,銀行不是你自己的。如果我們能作如是觀,清淨心很快就現前,這都是跟你講真話,不是講假話。放下,叫你時時刻刻觀想,你自然就能放下。這些拉雜東西放下之後,佛號才提得起來,那是真的,為什麼?帶得走的,我在這裡命終的時候,那個地方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這一剎那如果把佛號忘掉,還迷戀這些東西,你就又搞六道輪迴了,往生西方的機會不就錯過了嗎?那才叫真可惜!我也遇到這個事情,像那個女同志在劉居士那裡告狀,我也遇到過。一位女居士向我告狀先生有外遇,問我怎麼辦?我說正好幫助妳念佛,妳就不操心了,妳讓他去多好!不但沒有怨恨,感謝她,要不然妳要照顧妳的先生,妳念佛功夫不得力,有這麼一個好人來幫助妳,好事,菩薩!世間事情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沒有,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在一念之間,就看你念頭怎麼個轉法。所以像這些經文多念念有好處。

  下面說「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十大願王不是叫你念的,是叫你做到。禮敬諸佛是佛門裡究竟圓滿的倫理關係,你看世間法從哪裡做起?從父子有親,從那個親愛做起。大乘佛法,《華嚴》是一乘佛法,從哪裡做起?從「禮敬諸佛」做起。你看看味道,世味跟法味一味無二味,這個不能不知道。但是禮敬諸佛的範圍大,大到什麼程度?中國古人講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諸佛是什麼?諸佛是自性,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過去的佛已經成佛了,現在的佛也明心見性了,未來佛是誰?未來佛是我們自己,是一切有情眾生全是未來佛,蚊蟲螞蟻是未來佛,蜎飛蠕動是未來佛。《華嚴經》說得更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意思就包含什麼?有情眾生是未來佛,無情眾生也是未來佛。無情是什麼?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宇宙現象全是未來佛,統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佛家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些年我們提倡三時繫念做為助修,中峰禪師在法本裡面告訴我們,「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種認知、這種言行,就叫禮敬諸佛。

  你看看佛法講的倫理,真講到究竟圓滿,正報裡面一根毛端,我們一根汗毛,毛的尖端,依報裡面講一粒微塵。現在科學家的分析,知道原子可以分析,電子還是可以分析,分析到基本粒子,分析到夸克,還是可以分析,現在把它分析成小光子,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量子,大概再沒辦法分析,這是宇宙之間最小的東西,佛法裡叫極微之微,被他們發現。科學家說世界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說明物質是不存在的,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意念累積發生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小光子,它是無中生有。而且速度非常的快速,看到生,它已經滅了,幾乎是什麼?生滅同時,速度那麼快。所以物質現象,是這個東西累積連續產生一種幻相,而且發現這極其微細的物質它也有精神作用,這個精神是什麼?在自性裡叫見聞覺知。在迷的時候,在物質現象裡叫受想行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理上講確實有先後順序,事上看不出先後順序,它太快速,太快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經上所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三細相,從三細相生六粗相。六粗相第一個是智相,智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知識,給諸位說,不是智慧,知識;第二種是相續相;第三種是執取相;第四是分別;第五是業相,造業了;第六是業繫苦相,那是果報。六道輪迴的果報,三細六粗,六粗可以說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那五句話的報告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三細六粗生萬法,六粗相就是萬法。我們現在是迷在六粗裡頭不能覺悟、不能回頭,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覺悟,那就修行證果。《華嚴經》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回頭,用什麼方法?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你修行十大願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就成就了。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這個願王在領導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這十願要發,不是口頭上發,口頭上發不起作用。要從內心裡面發出來,要把禮敬做到,禮是外表,敬是內心,這個外表是真心的愛護、恭敬。我們今天見人九十度的鞠躬禮有必要,對任何人表示我們的禮敬。對蚊蟲螞蟻要不要行九十度鞠躬禮?那你也九十度鞠躬禮,人家說你傻子。見花草樹木也是九十度鞠躬禮嗎?不是的。真心的愛護,合掌念佛給它迴向,給它說法。桌椅板凳也是諸佛之ㄧ,我要不要對桌子行禮?不是的,對桌椅的禮敬,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就是。所以禮敬因人、因時、因地,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活活潑潑。內心果然有誠敬沒有一樣不如法,樣樣都如法,我們真能做到就能感動人,就能幫助別人回頭是岸。所以自行是真正的化他,真正化他一定要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往生到極樂世界,「到已,即見到阿彌陀佛」。為什麼?那是一乘法,以十大願王來修念佛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有餘土,直接到實報莊嚴土去。你不相信試試看,你能夠對石頭、對泥沙都那樣真誠的恭敬,那你對人的恭敬就跟對阿彌陀佛恭敬沒有兩樣。這樣的真誠心自自然然與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相應,為什麼?諸佛如來對萬事、萬法、萬物就是這麼恭敬,你學會了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在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你的品位高了。儒家講這個,講到人倫的關係講到最高,「凡是人,皆須愛」,沒講到動物;動物也講到「愛屋及烏」,那就是講到動物。可是樹木花草沒講到,山河大地沒講到,自然現象沒講到。佛法統統講到了,全包括在其中,所以究竟圓滿的倫理在大乘經裡頭。他到那個地方就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不是應化身。

  「又偈云」,下面這個八句偈,是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在《四十華嚴》第四十卷,我們把這幾句偈念一念。「願我」,這個我是普賢菩薩自稱,「臨欲命終時」,壽命終了的時候,「盡除一切諸障礙」,走的時候沒有障礙,為什麼?統統放下了。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那就是障礙,再微小的事情都很麻煩,障礙你不能往生,障礙你繼續搞六道輪迴,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沒有障礙,所以你才能見佛生淨土。「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十大願王要做到究竟圓滿,在什麼時候?在極樂世界。所以你把十大願王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極樂世界就現前,為什麼?極樂世界是你的意念變現出來的。正是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是十大願王的意念變現出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自己成就了,成就一切眾生界。這是怎麼樣利益?教化。普賢菩薩也是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有緣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現身;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八句是普賢菩薩發願的。

  下面我們再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發願再看文殊,文殊的願文幾乎跟普賢菩薩完全相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如來授記菩薩圓滿成佛。「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我早年,大概三十年前講《華嚴經》,也用了很長的時間講了一半。我那個時候一個星期講三天,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一個星期講六個小時,一次兩個小時。講到一半有一天心血來潮,突然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在華嚴會上是文殊菩薩的得意弟子,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的傳人,他修什麼法門?這個在後面,經還沒講到,剛才跟諸位說,這一段文,剛才念的這一段文,都是《四十華嚴》第四十卷。我就翻到後面看到這一段,這恍然大悟,這才真的相信淨土了,一心歸命淨土法門,也像菩薩一樣願生極樂國,親事阿彌陀佛。在這之前,李老師很多次的勸我,我都沒法子接受。我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入門的,而方老師特別把《華嚴經》介紹給我,告訴我這本書是大乘佛學概論,他用這個名稱介紹給我的。他說這本書寫得好,在全世界哲學書裡頭,沒有任何一本能超過它。這個書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細的方法,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表演什麼?把這個理論跟方法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方老師才說「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老師沒有勸我修淨土,他教我從法相宗入門,這對一般知識分子應該都是這樣介紹,知識分子好學多聞,法相唯識是非常合他的口味。所以對淨土排斥,認為是什麼?老太婆教,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到這些愚痴的人沒有辦法學習,去勸他念阿彌陀佛,是這樣心態看淨土看錯了。

  章嘉大師是密宗的上師,他是勸我密教一定從顯教下手,叫我要依大乘經論,也沒有勸我修淨土。以後遇到李老師,李老師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淨宗大德,他知道淨土殊勝。可是勸我很多次,我不排斥淨土了,不輕視淨土了,他把印光大師的《文鈔》叫我看,我看了一遍,對淨土稍稍有些印象,不再毀謗,也讚歎,但是自己不肯學,學大乘經典。老師在台中講《華嚴經》,我在台北講《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想到這樁事情,看到這段文這才回頭是岸,真正發心了。所以我學佛回歸淨土,前面大概二十年沒有真正用心讀淨土的經,二十年之後才開始認真讀誦淨土的經論。我相信,佛菩薩所說的叫難信之法,對我來講實在是難信。如果沒有《華嚴》、《法華》、《楞嚴》,我就回不了淨土,這些大經引導我回歸淨土。所以這幾句話,我的印象就很深了。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大智、普賢大行,仰是景仰,這兩位菩薩沒話說的,大智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為上首。次列彌勒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是《寶積經》裡面,彌勒菩薩這一會裡這幾句話,說假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這個十種心我們從《三藏法數》裡面節錄出來,這都是從《寶積經》裡面抄的,這個很重要。

  經上這麼說,「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這是世尊跟彌勒菩薩講的,「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這十種心我們要認真學習,前面兩種就是彌勒菩薩所表的大慈大悲。第一個是「無損害心」,十種心都是念佛人必須要修的,「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慈悲為首,這個心怎麼發?普通人發不出來,只有大乘菩薩,為什麼?大乘菩薩才真正知道,法界眾生原本一體。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跟我們講宇宙的源起,這是大問題,哲學上的大問題,科學上的大問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法子解決,知道有這樁事情,但是這樁事情究竟是什麼樣子沒人能說得出來。宇宙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宇宙?人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最重要是我,我從哪來?這些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裡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即使今天量子科學家也沒有辦法像佛講得這麼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原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一體,一個身,這個身叫法身。不是這個業報身,法身,業報身是法身裡的一分子,像一個細胞、一根汗毛。

  法身沒有生滅,這個沒有生滅道理講得很深,大乘經教上佛告訴我們本來不生。既然不生哪裡會有滅?現象有沒有?有,難懂,有現象它就有生滅,怎麼可以說本來不生?佛在講經的時候他很會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比喻用得最多的是作夢,因為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所以用夢來做比喻大家都不會陌生,古今中外的人都會作夢。所以《金剛經》上四句偈,佛就說「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就是法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幻泡影就是沒有生滅,本來不生哪有滅!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作夢的時候有,夢醒之後就沒有了,就一場空,作夢的時候不生,醒來的時候也不滅,根本就沒有這樁事情。佛用這個來比喻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境。有沒有時間長短?給諸位說,沒有,夢中有時間,醒來之後時間沒有了。不但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空間是什麼?即在當下。經裡面講的這些話,講的這些意思,我們要很細心去觀照、去體會,才能夠發現佛講的話沒錯,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己,除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就像在夢中一樣,夢中所現的境界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夢裡有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全是自心變現的。確確實實像佛所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你慢慢去體會,真正體會得,你的慈悲心發出來了,為什麼?人沒有不愛自己的,知道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自己,大慈悲心才能生得起來。這是真心,這不是虛妄的,真誠的愛心。

  其實這個道理,佛法沒傳到中國之前,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曾經說過,但是沒有說得像佛經那麼詳細。老子就講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不就是這個意思嗎?老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沒有通過信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釋迦牟尼佛見到,老子也說到。他要沒有見到,他怎麼能說得出來?必須有這樣的認知,宇宙一體的認知,真誠的慈悲心才生得出來。然後怎麼樣?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心,你愛護他,不但你不會殺他,連傷害他都不可能,這是自性性德圓滿的透露。不但沒有傷害,你看一定有成就他的心,令得快樂,真有心去幫助他、去成就他。如果那個人我又不認識他,與我又不相干,做的是好事,我又何必要去幫助他,跟我無親無故。這沒覺悟,這是凡夫心;真正覺悟,他不是這種心意識。他只知道根性有利鈍、有生熟,根性熟了、根性利的,先幫助他、先成就他,他要成佛了普度眾生。我的至親好友根沒成熟,我可以暫時少幫助他一點,沒成熟!一個原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一定要懂。所以無損害心,對一切眾生、對山河大地、對樹木花草沒有損害心。

  第二條,「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逼是逼迫,我們今天講壓力,惱是叫他生煩惱。都是屬於慈悲,這裡說得好,前一條是慈心,這一條是悲心,悲是憐憫心。憐憫心的生起,這裡講得很好,身心安靜,身心要不能安靜,悲心生不起來,憐憫心、同情心,為什麼?身心安靜生智慧。慈悲是與智慧有關係,身心不安生煩惱,煩惱裡面哪來的慈悲?有時煩惱裡面也有慈悲,那是佛經上講的四種慈悲前面的兩種,這個凡夫有。第一個叫「愛緣慈悲」,大概都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我愛他,他跟我有關係,我會幫助他,我會愛護他、會照顧他,但是不是親朋好友這個心生不起來,這叫做愛緣慈悲。讀書人有德行、有學問,他心量拓開,也就是《弟子規》上講他已經達到「凡是人,皆須愛」,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叫「眾生緣慈悲」,把自己的愛心拓廣了,能夠慈悲一切眾生,這很難得。在我們中國人稱這種人為聖賢,大聖大賢,他的慈悲心能夠達到一切眾生,與他毫無關係。第三個,這佛門的菩薩,叫「法緣慈悲」,他不是佛,他在學佛。佛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他在學習,他也把他的慈悲心像佛一樣廣被法界一切眾生,他的起心動念沒斷,分別執著沒有了,還起心動念。到最後就是「無緣慈悲」,這是佛。這裡講的是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緣可以用現在條件兩個字來解釋,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一體,一體哪有條件!所以佛是無緣大慈大悲,菩薩是法緣,聖賢是眾生緣,一般凡夫只有愛緣。所以到聖賢,他的慈悲心、他的愛那就拓廣,真的是「凡是人,皆須愛」,看年歲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對他的禮敬跟自己父母就沒有兩樣;看到年齡小的跟自己兒女一樣的,他就會把他看作自己兒女一樣去照顧,這是世間聖賢。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決定沒有逼惱的這種心態。

  第三是護法,「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這條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正法久住,正法要怎樣才能夠久住?你一定要守法,守法才能夠護法。不守法你用什麼來護法?所以這四個字他沒有說樂護法心,他用守護心,這個守字是關鍵,能不能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們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護持自然在其中。可是於佛所說正法你信不信?你能不能理解?這是關鍵。真正理解了你才會有信心,沒有搞清楚那個信是迷信,迷信是很容易動搖的。所以佛法講正信,正信是什麼?你對於佛所說的,你明白,你搞清楚,這是正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依教奉行。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師,拜誰做老師?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皈依就是拜老師,皈依三寶,沒有說皈依某個法師,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壇經》裡面,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他說得簡單、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他給人傳授皈依,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說佛法僧。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一般人對佛法產生誤會,提到皈依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馬上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這樣皈依就錯了,皈依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淨,然後再給你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這個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講的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頭的,這你才真正皈依了。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覺正淨,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淨,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頭,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要是皈依某個法師、某個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沒有大徹大悟?他有沒有明心見性?如果他要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老師搞六道,帶著你還是搞六道,你出不去。所以我們於佛所說的正法,不能不學習、不能不明白,明白之後要做到,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出來,身命是比喻,這就不怕苦。佛教我們放下,我們放,我們身命都不要,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佛教我們持戒,我們真做。

  淨宗學會成立了,那時候在美國,我們勸勉同學學習五個科目。佛經內容太豐富,一起學太繁雜也記不住,簡簡單單舉五個科目好記,不要用書本,你會牢牢的記住。首先我們要學三福,人不能沒有福報,先修三福,這三福性修不二,自性裡頭有,我們肯修跟自性的三福就對應了。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這修福,這種修福跟自性性德完全相應。佛重視,佛家你看常講福慧雙修,把福擺在前面,把慧擺在第二。我們世間人也是希望先有福,再求智慧,佛滿眾生願。所以你的福報從哪裡修的?從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福報從這來的。我們照這個修,發了這個心怎麼修也修不出來,修幾年沒效果就算了,不要了,還是我行我素,退轉了,這種人太多太多。所以我們深深去反省,為什麼古人能做到?不必提得很遠,一百年或者八十年,八十年前的人能做到大概還有一半,一百年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可以做到。現在人做不到,這什麼原因?我們在兒童時候扎根的教育疏忽了。這個根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最近這幾年我們提倡的,儒的根《弟子規》,用它來做代表,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在八十年前小孩必須學的,他有根。誰教他的?父母教的,父母統統做到。小孩從出生他會看、他會聽,耳濡目染,他自自然然就學會了。中國古人有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是什麼?做父母的,父母正,兒女哪有不正的;父母不正,兒女怎麼可能會正?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提出這三個根的教育,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很多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為什麼提倡《弟子規》跟《感應篇》?這都不是佛教的。」他不懂,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不學小乘,佛在經典上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怎麼不按照佛的規矩去做?所以小乘經論,我們中文經典翻譯非常完整,我沒有細心去研究過,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南傳小乘的三藏,跟我們《四阿含》對照,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將近三千部經典才只多五十幾部,可見我們的《四阿含》翻譯得相當完備。佛教傳到中國,真的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在小乘上奠基礎,為什麼唐朝中葉之後就不要了?小乘兩個宗沒有了,成實宗跟俱舍宗,現在連名字都聽不到。而是中國祖師大德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可以!你看這一千七百年來,世世代代多少高僧大德、多少祖師出現,也就是說用儒、用道來代替好,更親切,而且儒跟道的心量比小乘還要開闊,不輸給小乘。這個歷史我們要曉得,我們就知道祖師大德的用心,用儒道落實三福的第一福,第一是根基,有這三個根你的德行成就了,有德行就有真的福報。沒有德行那個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往往是曇花一現。所以諺語有所謂「富不過三代」,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他沒有根基。他要有根基就能夠世世代代綿延下去,他知道積功累德,得富貴他還能修德,繼續不斷的修,世世代代享不盡,這都是真的。

  有第一福這才能入佛門,你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入門了。以前入門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第一福,第一福就是經典上常常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他具足《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才可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是入門。三皈、戒律、威儀都能修得不錯,德行成就了,像阿羅漢、像菩薩。這才讓你真正在大乘裡面修戒、修定、修慧,那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我們此地念的這十種心,這十種心都是菩提心,每條都是,每條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九條,菩薩發心是第一,發心你有方向、你有目標。接著是深信因果,這句話重要,最重要的一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能相信這個因果,你就回歸到淨土,這一生肯定成就,再不會走錯路,讀誦大乘,自己成就了。最後一句是教別人,自行要化他,菩薩要度眾生,不幫助別人不是菩薩。所以後面勸進行者,你要勸別人,要幫助別人精進,要幫助別人成就。你看這三福,三福成就自然像菩薩了,菩薩什麼樣子?菩薩是六和,六和敬是菩薩,六和敬無損害心,六和敬無逼惱心,六和敬是真正樂守護。有具備這樣的德行再深入經藏,修戒定慧,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修普賢十願,接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的時候,我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提了這五個科目,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修學的方向、我們修學的目標。現代人所說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

  第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無執著要什麼?要智慧,沒有智慧不行,要真實的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清淨心生智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有執著,為什麼?佛在大小乘經教裡講得非常清楚,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就從執著來的。不再執著了,你就很容易超出輪迴;只要你有執著,你就超越不了輪迴,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的。六道之外,佛告訴我們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比我們高。他是什麼原因有的?他是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他有分別心,所以有四聖法界。執著是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裡生的,你放下就沒事了;分別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是障礙人明心見性。我們要回歸自性,這兩種障礙都不可以有。所以在大乘教裡佛常說,我們放下執著(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成正覺,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所以六道是個夢境,只要正覺現前六道就沒有了,醒過來了,從夢中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還在夢中,六道是夢中裡的夢中,那是什麼?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個夢境。必須把分別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分別心斷掉了,那個心比清淨心更殊勝。清淨心裡面沒有執著,有分別;平等心裡面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了。我們今天講和諧、講和平難,為什麼那麼難?什麼人做到真正的和諧?菩薩。阿羅漢都還沒做到,為什麼?菩薩證得平等心,平等就和了。

  所以中國人講和平,和從哪裡來的?從平來的,平等來的。我們中國人先把果說在前面,然後再說因;日本人講這句話他講平和,他把因講在前面,果說在後面,你看看日本文字。不平哪裡來的和諧?它比清淨高。所以在四聖法界,他們主修的就是修平等心,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菩薩修平等。分別放下了,平等現前,在佛法稱作你證得正等正覺,阿羅漢證正覺,菩薩證得的是正等正覺,那個等是等於佛。再往上提升破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你看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這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成佛了。行人修行證果,行人就是學生,用我們現在話也可以說修行人,行人可以解釋做修行人,要常以戒定智慧。他說常以智慧,我上面加個戒定,因為智慧是從戒定來的,戒能得定,不持戒你心定不下來。持戒的目的,不是別的,是得定。禪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什麼要修定?開智慧,心定了智慧就開了。智慧觀一切法,你才真正能夠把執著、分別、起心動念徹底放下。為什麼?那是假的,那是障礙,障礙你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相。你說我今天要發財,我想擁有一切財富,你能不能擁有整個地球?能。你能不能把整個地球變成黃金珠寶?能。你今天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有執著,把你自性的德能全部障礙掉,你過得這麼苦;你要是恢復了,你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看他住在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萬分之ㄧ,哪裡能介紹得完!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身體?金剛不壞身,真的是無量壽,不是假的,永遠不衰老。你想不想要?你所居住的環境是七寶宮殿,我們今天這些珍珠瑪瑙都做為首飾,寶貴得不得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遍地都是。黃金寶貴得不得了,極樂世界黃金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世間柏油一樣,鋪馬路的。從這些地方你就想到那個富貴,那是什麼?那是你自己家裡本來有的。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這個世間一點都不稀奇,就像你是個大富大貴的家庭,你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旅遊觀光,看到這個地方的土著,戴一些銅的首飾、錫的首飾,你看他覺得美得不得了,你一笑了之,你明白。確實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極樂世界,諸天的天人看我們世間的人多可憐。我們如果一念回光,我們就追上去了。特別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什麼境界?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絕對不是假話,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告訴我們,就怕你不到極樂世界,只怕不去,真正到了極樂世界,最低的品位到那邊去,你的享受、你的智慧,你的神通、道力、享受跟七地菩薩一樣。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但是我們相信,佛不打妄語,佛不說假話,佛說的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真幹,那你就真的得到。

  這個機會不是千載難逢,千載時間太短了。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武則天給《華嚴經》做個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如果當面錯過,那你真的是大錯了!特別是我們看到現前災難這麼多,學佛的同學明瞭,心裡有數,災難怎麼發生的知道,用什麼方法化解也知道,可是趁這個殊勝的緣分,我們抓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更殊勝了。今天的環境幫了大忙,為什麼?沒有這個環境你還沒有發心,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這個環境現前知道了,留不住,身外之物一樣留不著,連自己身體恐怕也保不住,趁這個機會走多好!二、三年的時間足夠了,古今許多大德給我們做了證明。所以,要用戒定慧觀察一切法,不生執著重要,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起,學釋迦牟尼佛一切隨緣,飲食起居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從這個地方下手,自己的飲食起居隨緣。不要求任何人,隨分度日,老實念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叫真修行。真正的沒有執著心,對待一切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六和敬也真的可以得到落實。後面還有六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