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六一集)  2019/5/2  馬六甲  檔名:WD20-037-016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雍也篇」第二十九章。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你們聽書不可笑話人。在此聽《論語》、佛學,器識與普通人不一樣,程度不一樣。讀書講究器識,聽吾講《華嚴》、《論語》,器識增加多少,是你的好處。器量、見識不容易長,沒有這心胸就不見境界。不讀中國文化,很難長見識,初唐四傑:楊、王、盧、駱,文章雖好,而皮氏認為四人都不得好終,只有楊迥一人終為縣令而已。有人說器識不夠,實際已不錯,討武曌檄的器識就大。社會有好事,若考慮有好處與否就完了。井有仁焉,想到私家便完了,你們須處處往公家處著想。今日的告別式場,弔者大悅,昔日則有清議公論。」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出,不讀中國文化很難長見識,讀書必須要有器識。社會上有做好事,不能想到做這個好事對我有沒有什麼好處,如果這樣想那就完了,私心。所以不能想到自己私人的好處,要處處往公家、大眾的利益來著想。

  「有人說,佛家不近人情,以為博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批評者還說不出《堯典》(《帝典》)中堯舜的好處,以為堯舜尚且辦不到,我們不辦是應該,器識就不行。」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貢有錢,孔子周遊列國得力於他。諸弟子問仁,孔子不許以仁,所以有這個問題。眾是人民以外,連外國的人民,不分彼此,如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心胸大,不是吹大氣。」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孔子說,這樣豈只是仁,若能照這樣辦,到達聖人了。聖是誰呢?指出堯舜,堯舜也做不圓滿,連禹湯也在內,禹治水過門不入,商湯的仁心澤及禽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但是老師孔子每次都不許仁,如何是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能樹立起來,成了人,比得什麼好處都大。成了人,念佛將來才能往生。己欲立,先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立起來,再說話。一般人只要辦到這裡,自己如此,家中的父子兄弟,及外頭的四海之內,由近及遠。若近處的辦不到,遠處能辦到嗎?不孝父母,能愛國嗎?吃好穿好是其次,重要在立,成立起來,勸父母念佛。」

  「達,通達。佛為達,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佛家要破塵沙惑。」

  「能近取譬,先在近處找譬喻,可以算是行仁的方法。」

  「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痺為不仁。呂氏曰:子貢有志於仁,徒事高遠,未知其方。這是罵子貢。」這是程子、呂氏在罵子貢。

  「朱子云能近取譬,如釋氏的因指見月。比喻不倫不類。」雪廬老人也指出來了,朱子這樣的講法也是不倫不類。「不是朱子以後才闢佛,而是自他的老師程子已開始闢佛,以為佛家更近理,更不可信。」所以闢佛是從程子開始,後來朱子也跟上。

  「你們學《論語》,要更求其所以然,這就困難了。講了數章,仍然不能盡得其中的大意。若只依一家之說,恐怕句法、讀音都會錯,也說不定。朱子固然有功,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合為四書,叫讀書的人讀這兩篇。但是《大學》、《中庸》,人人讀而不懂,所以考場出的題目,學庸也缺如也。《集釋》聚集古來諸說,可以觀而會通。」這是講《論語集釋》,它是集古來各種說法的,合在一起看可以會通。

  「上次講的子貢曰博施於民章,孔子答覆到必也聖乎為一段。因為子貢所說的,不是初機所能做到,所以孔子往後再說一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仁的簡單行法。」要行仁有個簡單的做法。

  「孔子說仁,有一個做法,自己把自己先樹立起來,先站住人格。仁為二人,站住人格才能行仁道,自己人格先成立起來。但是你自己成立起來很好,那是你自己好,仁道是二人,欲是要叫別人的人格也成立起來。」

  「有注解說,這是恩惠加於人,有利益的思想。除了錢財物品,其餘的難道就不是恩惠嗎?例如《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何有於我哉!從前的人都懂這個,這正是讚歎堯王。若不是國家有道,百姓怎能有此自在,自由工作而無人妨礙?百姓這等自由自在,是哪一個人的力量啊?人們都知道是堯帝的大恩。這首歌是以帝力於我何有哉,反面形容堯的功德。若國家無道,要納稅、要送紅包,如何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你們不懂這個道理,試想桀紂的時候能夠如此嗎?這種話講給現今的讀書人聽,只有萬分之一的人聽得懂而已。」

  「學《論語》要使你們成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顏子等於聖人,給他利益他還不要,因為顏子自有其樂。開悟的聖人,要他為惡,必定不肯,因為聖人得了法喜的緣故。學佛知道財有七聖財,你們呆板,只知七聖財而不知佛的可愛樂境,彌陀極樂境界都是聖財。」

  「以前的人家裡窮,老人讓你讀書求通達,是要你通達道。如今的人不同於古人的心理,要你出來做官,卻是為了發財再發財。」「你一兩個人用了十人的分,其餘的人就倒霉,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倒霉的是百姓。「你們學佛,佛以智慧為第一,學佛要求證得大圓鏡智,儒家有三達德,也是以智為第一。」「所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站立了、通達了,要去幫人得以站立通達」,要去幫助別人也站立通達。「世俗的財富極容易想獲得,因為我們的名利心沒有去除,所以說這個。其實你不想要世財,但是在你立達以後,不要也會來。即使送來世財,吾也根本不要,送入海裡去,因為這個東西是禍害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禍害。」

  「能近取譬,《中庸》說:仁者,人也,人才能辦仁的事業。幫人辦事,要從哪裡辦起?親親為大,先在父母身上,由近往遠推,齊家而後治國。結婚,不可以只擇取女子的容貌、男子的財物,男女居室是人之大倫,男女整齊後,就可以宜兄宜弟。兄弟原來很好的,娶了婦人以後就會爭財,所以說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夫婦兄弟和睦,父母的心裡就沒有操心的事。所以兄弟悌讓,就可以漸漸孝養父母,如此才能教國人。能近取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恭敬我們家裡的老人家,推廣出去也要恭敬別人家的老人。先齊家再說治國,在家對兄弟沒有私心,在外便是好公務員。這種事不必人知道,只有天知道。」

  「仁的事業並不遙遠,所謂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在家人、父子身上行仁厚的事,再來是在親戚、朋友身上行仁,再來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四海之人身上行仁,看你要怎麼做。」

  好,「雍也篇」到這裡就圓滿了,我們下一集就要進入「述而篇」。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