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五六集)  2019/8/5  台灣  檔名:WD20-037-0256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子罕篇」第二十九章。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一章,有注解說要與後一章合起來,有人說要分開,我們闕疑就可以了,不要胡造謠言。漢儒注解是合為一段,到了宋朝蘇東坡,才分二為章,朱子採取」,採取蘇東坡分為二章的這個分法,「清初」,清朝初年,「毛西河又合為一章。我們採取分開來講,比較好講」。這一章雪廬老人是採取分開講。

  『子曰:可與共學』,孔子說可與他人共同來學習。「人下生以後」,人生下來以後,「什麼都能辦的人,那是生而知之者,這種人很少」。一生下來,他什麼事都懂了,沒有學習他都知道了,都會了,這樣的人很少很少。「孔聖人、堯、舜也都要上學,人人都必須上學。聰明者必須上學,不聰明者更需要上學,透一絲光明也好,人人都必須上學。」這個也是《論語》第一篇第一章講的學而時習之,這個是鼓勵人要學習、要上學,人人都必須要學習。「可與共學,這句話其中含有深意,用可而不是用必」,用字不同。「一開始上來求學叫開蒙」,或者我們一般講啟蒙、開蒙。這個是剛剛開始求學叫開蒙,或者啟蒙。剛開始學習,「不能就講道,含道的也不能講,例如《三字經》開首為人之初,這絕不能講,只教他念。性本善,性為何物,更不能講,只要要他念知某數,識某文,學灑掃、應對,這等事學成,就會念《禮記》,因為《禮記》書中就是講這等事,灑掃、剃頭,皆有規矩,這是大學問。」這個是講開蒙、啟蒙的教學,不能一開始就跟他講道。先教他念、教他背,在生活上學灑掃應對,這些事情學會了,《禮記》就會念了。因為《禮記》當中所講的就是這些事情,灑掃、剃頭,怎麼應對,都有它的規矩,這個是大學問。

  「人人都來上學,有人就不行,不得不教,他也學不出來,所以可與共學就不錯了,還有不屑的教誨。」所以還有人他不接受的,他不接受學習,也不接受教導,因此能夠大家共同一起來學習,這樣的人就不錯了。

  『未可與適道』,大家可以一起來共同學習,就不一定可與他適道,這就講到道了。「可與共學了,要學六藝」,禮、樂、書、數、射藝(射箭)、駕車這些六藝,這基本的六種藝術、技藝。六藝一展開也就是現在講的各行各業,各種科技、學問,文學、哲學、科學等等,那屬於藝。藝「重要在道上」,道是根本。「執射乎,執御乎!」「六藝是道的皮毛」,它算是表層了,皮毛。「現今所學的都是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現在的人所學的就是第四科藝,道、德、仁都沒有。「可與共學已不錯」,也可以跟他共同一起來學習已經不錯了,「但還未可與適道」。可以一起共同學習,但還不能夠跟他講這個道。「孔子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適是通到某處去,適道是往道上去,往道上走,怎麼教也往道上走。」這個字從道上去的,上去走的。

  「道,指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這極重要,沒有聞道,就求死,這是白死。例如你們念佛,求一心不亂,預知時至,心佛雙照,若還想在此受罪,念佛有什麼用?若耽戀這裡便是惑,就是縛。」留戀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迷惑,就是束縛。所以念佛求一心,就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才能得解脫,這是舉出我們學佛念佛的一個例子來講。「如今可與適道的有幾人?現今的學佛者學道嗎?學佛不是就適道了,所以俗話說:一著袈裟,事更多。」

  「你們學佛多年,吾講經有六十餘年,講經不了生死,末法有教無行,知道有淨土,若不修不往上走,這叫適道嗎?像法有教有行,因為無戒還不能證道,所以有禪宗的教外別傳,使人先證果再研教。」這是禪宗它是特別的一個傳法的,一般都是要從經典、教下下手,禪宗先開悟再研究教理,再研究經典,這是教外別傳。「今日之下更不能了,所以說是往生而不說證。」我們現在是末法了,跟像法又不能比了。像法參禪還能開悟,現在開悟也很難了,所以就講往生,不說證果。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適道,已進道了,已經進了門內,為內凡了,但是未可以立。在淨土宗難講,若依禪宗,四果之前還有三果,證四果,還沒有立,落於涅槃坑。立是紮住根,樹立住根,下不搖動,上頭的菩提能增長,這才叫可與立了。站立得住,八風吹不動。」

  「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我們別說十五年」,不要說十五年,「五十年還不行,吾學佛六十年還沒有立。孔子四十而不惑」,孔子四十歲他就不迷惑了。「俱生的惑我不敢說,新增的惑孔子已經沒有了」,雪廬老人講根本的惑,他不敢講說孔子沒有,但是新增加的惑孔子肯定已經沒有了。「你們是日日增惑」,指我們大家天天不斷沒有減少還增長惑。「要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我們是日日造新殃。孔子四十不惑,更不造新殃。五十而知天命,明心見性,其實孔子是乘願再來,這不是當生辦得到的事。」是菩薩化身來的。

  『可與立,未可與權。』「可與立,未可與權。立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所說的,處處要依經典來,道就是從經典處來。經是言語文字的假相,由道而來,經典所說的都是道,立是對道立住。」

  「權,如佛的權智,若是實智就得依經規矩,權可以變化,如何變化?變經典?還是變大道?權是改經不依靠經,今人就是不依靠經,必須是到達佛、聖人的地位才認識權這個字,登地菩薩也夠不上權字。」權這是佛、聖人的地位才真正認識權,也才知道怎麼用權巧方便,連登地菩薩都還夠不上權字,權這個字。佛菩薩度眾生,「沒有權就走不通,所以必須逢場作戲」。「但是行權不容易」,若自己行權,跟眾生逢場作戲,「若你成了戲中人,就不是逢場作戲,在前台上唱得多好也必須不著相,不能動心,印不到心上去」,這樣才行。

  「權,我們又夠不上,又不能不幹,所以難。」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是很難的事情。「這個注解有若干種,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可違經不可違道,這也有人反對,以為違經就是違道。權必須智慧開了才能做,吾的見思惑沒有斷,所以不敢教你們。吾講的不超出前人的範圍,所以不敢著述,你們只要依法不依人便可以了。」這是雪廬老人他講自己也見思惑沒有斷,所以他只是講述前人的範圍,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樣就可以了。

  「不得已要說,從前人秤東西的錘就是權,」秤東西的錘就是權,「視物品的輕重而移動錘,使秤平衡,天秤也是如此,這是比喻權如錘。」如那個秤錘一樣,就調整,調整讓它平衡。「意思是說,自己看著辦,學問不到便無法看著辦,說出來就不行,《孟子》書中有人問禮,男女受授不親,那見到嫂嫂溺水」,掉到水裡面,「要伸出援手」去救她嗎?「孟子說,這是權,要通權達變」。那個不是平常,那個是救命!所以不能用平常男女受授不親這個規矩來限制了。「但是天地間的事情千變萬化,見鄰女不能援手嗎?所以不能舉例。」舉出一個是嫂嫂,那如果不是嫂嫂,隔壁鄰家的女子掉到水裡,那你要不要救呢?這是通權達變,這個事情都是千變萬化的。

  「通權達變全看自己的智慧,孔子時中,凡事不偏不倚,採取中道,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一般人是過與不及。佛家說,執著相,凡夫著有,學佛者著空,常、斷都是邪見」,斷見、常見都是邪見。「必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才是「講中道,這與孔子的中道相同」。

  「現今說法的人講中道者有幾人?若能講中道,道就是中,孔子的中就是時,時中就是道,可以反經不能反道。為什麼能違背經?淨宗是從有門入,不敢違經,禪宗便是反經,無語言文字相。佛法都是在恭敬中求,但是禪宗說佛來殺佛,這不是反經嗎?其實是反經不反道。道是心,口雖說這個,心中卻沒有這個,心中無色無空,不思善不思惡,寂而常照,淨宗往生,最後的寂光也是如此。」

  「如今我們改經就不行,比如丹霞燒佛,當時是要度人悟道,你能這麼做嗎?你們如今尚且不能立,何況是行權?立就不增新惑,不沾五欲六塵了。」這才叫立,五根五力站立住了。

  「你們學這一章,處處省察量一量自己的本事能力。」雪廬老人勸我們自己省察省察,自己本身能力本事到底有多少。「所以達摩祖師說:學我者入地獄,謗我者生天堂。你真學達摩,就是真謗佛,這樣可以嗎?」達摩祖師這個禪,那也是對特定對象講的,那也不是對所有的人講的,所以一般人不是那個根器要學他,那就入地獄去了,謗他的就生天堂了。所以各人根器不同,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