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八四卷) 2005/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第六段看起: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十句,「云何善修習」是一直貫下來,貫了這十句,下面省略。要是把它念到完整的句子,云何善修習念覺分,云何善修習擇法覺分,乃至於云何善修習空,云何善修習無相,云何善修習無願,這樣的句子大家就懂了。這段經文清涼大師註解不多,但是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修涅槃因」。在大段裡面,這屬於第五段。「七覺三空,十地品廣說」。所以在此地只是把名目給我們說出來,前面就是七覺支,後面「空,無相,無願」是三空,到下面經文「十地品」裡面會有很詳細的說明。但是我們現在距離十地品還相當的遙遠,因此學習這段我們也要概略的說說。
什麼叫做七覺三空?七覺支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一個科目。三十七道品一共是有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下面就是七覺支,八正道。所以七覺支也是大小乘教必須要學習的科目,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通常在大乘教裡面,稱它作助道品。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三十七助道品這是基本學習的科目。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不同的方法,修什麼?總離不開這三十七個科目。
三十七分做七段,我們現在一般講法單元,七個單元,這是其中之一。這個單元裡面有七個科目,第一個是念,『念覺分』,我們怎樣學習念覺分?這很重要。在我們心情沉悶的時候,我們一般講精神提不起來,念佛,靜坐,我們不講參禪,我們講靜坐。念佛堂裡面,我想很多同學都見過,幾乎念佛堂每天都會出現這個現象,有些人念著佛昏沉了,打瞌睡了;最容易發生的現象,在止靜的時候。繞佛繞了幾圈之後,大家坐下來止靜的時候就有人睡著了,坐在那個地方睡著了,這個現象常常有,這叫昏沉,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候佛就教我們,就是要起這個念,我們要選擇什麼法門來對治,把自己的精神振奮起來。所以七覺支這七條是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覺醒,你說它多重要!
我們選擇的方法,這是淨宗方便,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念佛。念佛也有方法,當昏沉的時候怎麼辦?大聲的念。你大聲念會不會吵到別人?你把大眾秩序擾亂也不好。所以一般選擇,雖然是止靜,他可以起來在當中拜佛,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昏沉打掉;或者是大眾止靜,你還是可以繼續繞佛,用這種方法也行。現在科學儀器很發達,像隨身聽,我們把念佛堂念佛的佛號可以錄下來,為什麼?在念佛堂的時候,大家念佛的聲調、音調都要一致,才不至於混亂,這是莊嚴道場。錄下來之後,我們可以放在隨身聽裡頭,當昏沉的時候我們把聲音開大,自己聽得到,外面人聽不到,不干擾別人,這也是個辦法。這個辦法在現在行,從前沒有這些機器,沒有法子。所以從前人選擇只有拜佛、繞佛,不干擾別人,用這些方法。古大德教導我們,你就用下面「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你用這三種把你的昏沉打掉;擇法、精進、喜,下面我們一條一條再介紹,用這個方法。
另外一個現象叫掉舉,就是心浮氣躁,跟昏沉恰恰相反,心浮氣躁,妄念紛飛。有很多人說,我不念佛、不靜坐的時候沒有妄念,這一靜坐下來,不知道這妄念從哪裡來的,怎麼會這麼多?嚇得他怎麼樣?嚇得他不敢靜坐。這是錯誤的,一定要曉得,妄念不是靜坐時候才有的,而是什麼?靜坐時候你才發現,沒有靜坐的時候就是這麼多。因為你心念不集中,你就沒有發現到,這想靜下來之後,這才發現妄念這麼多。我們一般在用功的時候,這兩種毛病常常現前,一個是提不起精神,一個就是心浮氣躁,妄念太多,佛經上叫掉舉。在這種狀況之下,你就可以用輕安、用定、用捨,用這三個覺支來對治。
由此可知,七覺支是對治我們用功時候常常起的這兩種煩惱,一個對治昏沉,一個對治掉舉(就是心浮氣躁)。功夫用得力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有這種情形,工作的時候,處事待人接物。昏沉,在日常生活當中,昏沉是精神提不起來,比較少;心浮氣躁,現在幾乎普遍都見到,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你只要冷靜觀察,現在一般人急躁。也就能夠體會到他的妄想多,分別執著多,情緒不穩定,很容易發脾氣,這是屬於掉舉,也就是他心定不下來。像在從前社會,無論是士農工商,一般所見到的人情緒都很穩定、溫和,言語都緩慢,動作也緩慢。我們看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看他教導他的子弟,他這個家書、家訓寫得太多了。由此可知,他對這個問題很重視。年輕人要學穩重,穩重從哪裡學起?一切都緩慢,不要叫人看到急躁,無論遇到什麼樣艱難的問題,心地都是如如不動,這有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心浮氣躁生煩惱,煩惱怎麼能解決問題?煩惱只有把問題愈搞愈複雜,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此可知,七覺支的宗旨,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教我們要學穩重,思想、言語、動作。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這個人給人的印象,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無論在什麼時候你去看他,他都好像在入定,言語少,速度很慢,動作也少,也很緩慢。你跟他見面的時候,自自然然不敢放逸,他有那個攝受的力量,自然就會對他尊敬。我這一生只看到這麼一個人,其他的兩位老師跟他不一樣,真正修行人。你們看到照片上他老人家穿的服裝,一年四季都是那個樣子,那個服裝很厚,當然冬天沒有問題,夏天他也是這樣。
有一年,台灣第一次發起印《大藏經》,是用日本《大正藏》做底本,台灣翻印,頭一次翻印。佛教會一些人在台灣做全島的宣傳,希望大家認識《大藏經》,熱烈的來支持、購買《大藏經》。因為這個書很大,成本很高,確實是不容易,就邀請章嘉大師帶這個團環島去介紹。那個時候也有一些年輕的法師陪同,其中有一位年歲比大師輕的,大師那個時候差不多將近六十歲,他們只有四十多歲,看到章嘉大師穿那麼多衣服,就問他:您老人家熱不熱?那是夏天,這些年輕法師都是拿著扇子,章嘉大師沒有,就問他您老人家熱不熱?大師回答一句話很妙,「心淨自然涼」。這些法師們聽到,感覺到非常慚愧。這就是人家心地清淨,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一般講這是修行功夫,也就是說,你的心有沒有到清淨程度。
永遠沒有昏沉,沒有掉舉,功夫得力的現象。昏沉跟掉舉都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人對這個要特別的留意,為什麼?有這兩種現象障礙往生。在現前障礙你,不要說一心不亂,障礙你功夫成片,障礙你的悟門,你不能開悟。所以七覺支在修行來講,它是很重要的一個科目,它能幫助你排除昏沉、掉舉,使你真正得到定慧均等。定慧均等,那就是禪。念佛也是禪,它不用參究也不用觀心,它用持名的方法,達到的效果跟禪定沒有兩樣,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說念佛,特別是講持名念佛,這是「無上深妙禪」,這是佛說出來的。離開禪,不是佛法,只要是佛法,我們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學禪。這是「念」,正是宗門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一起,馬上就覺。此地這個念就是覺,昏沉、掉舉才起來,妄想、雜念才起來,立刻就覺悟,就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第二個擇,『擇法』,擇是選擇,選擇用什麼方法來對治。簡單的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在基本上來講,你要把外面境界看清楚,你不能被這些迷了。《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經典裡面,可以說知名度排在第一。佛教經典很多,很少有人能說得出來,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金剛經》。由此可知,《金剛經》在中國社會是多麼受人歡迎。不但是學佛的人必讀,不學佛的人,只要是讀書的人,一生當中說他沒有讀過《金剛經》的,那太少太少,都曾經讀過,為什麼?開智慧的,幫助你擇法的。所以你善能覺了、善能辨別這一切法當中,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佛將一切法給我們歸納六樁事情,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把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你曉得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所以你才不會錯誤選擇,把假的當作真的。本性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大乘經佛常說「本來具足」,這是真的。但是眾生很不幸,無始劫以來,一念無明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隨順外緣起無量無邊的煩惱。諸位要曉得,無量無邊煩惱就是無量無邊智慧德相迷惑以後產生的現象。迷悟之體是一,迷悟的相不一樣。我們講性相,迷悟,性是一不是二,悟的是性,迷的也是性,性沒有迷悟。但是迷了之後,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覺悟的相是一真法界,不一樣。覺悟了,在《華嚴經》上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迷了的相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六道迷得深,四聖法界迷得淺,這要知道、要認識清楚。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被這些幻相(虛妄的相)欺騙,你執著這些虛妄的相,堅固不捨,這個錯了。堅固不捨這些虛妄的相,這就是六道輪迴的根本。為什麼你出不了輪迴?生生世世,你出不了輪迴,就是你對於這個虛妄的東西執著,你把它當真,錯在這裡;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知道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教菩薩要把這四相放下,可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都不可以。執著,這就變出六道輪迴;分別,這變出十法界。所以離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這個道理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太多。佛為什麼千言萬語,苦口叮嚀?我們迷得深,雖然聽佛講經,這一下覺悟,像閃電一樣放了一下光明,時間很短暫,離開講堂,馬上就迷了。佛知道這是眾生的老毛病,這是眾生的習氣,怎麼教?必須是千遍萬遍、無數遍的提起,讓這個經教長時期的薰習他,密集的薰習他,會產生作用。諸佛菩薩就是這麼成就的,長時密集的薰習,覺悟了。我們學佛,你就知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功夫不能成就。統統講薰習。世間人不是善薰習就是惡薰習,學佛的人不是佛法薰習就是世俗薰習。世俗薰習,那就是輪迴的薰習;佛法的薰習,那就是涅槃的薰習,不一樣。
今天我們想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們接受佛法的薰習是幾個小時?我們接受世法的薰習是幾個小時?到什麼時候功夫才得力?給諸位說,每天要是能夠做到二十個小時佛法薰習,四個小時世法薰習,你這一生肯定成就。怎麼知道?我們從世尊當年在世教學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他帶著這批學生,每天跟他們講經說法、研究討論,幾乎都沒有休息,他不累嗎?在我們想像當中,他不會累,為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法喜充滿,他怎麼會累?每天休息,中夜(中夜就是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睡眠。可是他們這些人是用打坐代替睡眠,我們一般人講不倒單,他用入定。定,恢復體力,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比我們睡覺的效果還要殊勝。因為睡覺,昏沉,入定不昏沉。七覺支就是調整你入定,幫助你進入禪定的境界。禪定境界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如果慧多於定就浮躁,定要是多於慧就昏沉,這是初學的人往往沒有法子避免的兩種現象。
所以懂得選擇法門,這個意思深廣無際。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現前生活的環境,學習的環境,哪個法門比較適當。在今天這個環境之下,我們一般的根性,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也最快速,也最穩當、最殊勝,選擇這個法門。選擇之後,法門選擇了,接著底下要選擇老師。沒有一個老師幫助你、指導你,法門選對了也很難成就,也不容易。我們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老師的關係太大!有了老師,還要選擇同學,很重要。如果有老師沒有同學,好比你走路,你一個人沒有伴侶,你會走得很辛苦,同學互相切磋琢磨,菩提道上有伴。老師是指路的,不是陪你走路的,同學是陪你走路的,不一樣,這不可以不知道。
另外就是選擇修學環境,每個人一生福報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緣分不相同,所以都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果然是利根,那就方便多了,為什麼?他淡薄,天性就柔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論是順境、逆境,他都能保持身心的平靜,這是修道最好的條件。中人以上,中等根性以上,如果遇到好的老師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你能夠聽得懂,能理解,能依教奉行,這就好,能夠把你中上根性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上上根性,這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
所以人生在世,有很多人問我,人生在世的意義是什麼?價值是什麼?問的人很多。我也是老老實實告訴他,我覺得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不是升官發財,不是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勢,不是的,而是什麼?提升自己的境界,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有意義、有價值。我們知道人不是這一生就完了,任何一個人有過去、有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了,造作一些善惡業自己雖然不知道,忘掉了,但是阿賴耶裡面習氣種子在,沒有斷,它不但影響這一生,而且影響來世,這是個麻煩事情,不能不知道。這一世時間短,縱然活一百歲,一彈指就過了,有什麼意義?可是來世的時間長,六道裡頭,哪一道都比人道的時間長,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人要問,畜生的壽命沒有人長,尤其像我們講低級動物,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所謂朝生暮死,很多,這怎麼說法?佛給我們說,這些動物愚痴,畜生愚痴,所以牠有堅固的執著,牠執著那個身形就是牠自己,於是怎麼樣?死了之後,投胎又是那一類,像螞蟻,死了以後又做螞蟻。佛經上有一段故事,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那個時候有工程,釋迦牟尼佛看到一窩螞蟻,看了之後笑起來。旁邊這些弟子就問佛,你看了螞蟻有什麼好笑?佛就說:這窩螞蟻,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牠還沒有離螞蟻身。不是說螞蟻壽命那麼長,七尊佛出世,這多長的時間!這螞蟻死了之後還到這個窩裡面又做小螞蟻,生生世世都做螞蟻,不知道脫離螞蟻身,畜生道。
佛這些話給我們很大的警惕,那就是三惡道不能去,進去很容易,出來非常困難。你說這些畜生道裡面有沒有佛菩薩的教誨?肯定有的,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哪個眾生有感,他就到那裡去應現、示現。可是牠們有堅固的執著不能接受正法,那就好了,讓牠去受苦,受到什麼時候牠真正覺悟,佛才能幫上忙。畜生再能變成人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不是那麼很單純的,這我們應當要曉得。
所以擇法不能不謹慎,這要智慧,沒有智慧你就選錯了。智慧,我們初學的人沒有智慧,要依老師,依靠老師幫忙,智慧不開,不能離開老師。這是從前跟一個老師修學,什麼時候畢業,你可以出師,從前叫出師,現在人叫畢業,什麼時候能出師?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有能力辨別,老師會點頭,你可以畢業了,沒有這個能力畢不了業。所以有人跟老師跟一輩子,有人跟老師跟二、三十年,不一樣。當然也有很聰明智慧的,時間短,三年、五年就離開老師。可是我們看到跟老師二、三十年,甚至於一輩子不離開老師的也比比皆是,怕走錯路。
『精進覺分』,精就是專一,精而不雜,進而不退,你才進步,所以加上精進。特別在修道,修道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邪正,如果連這個不能辨別,你的修行決定產生障礙。真正用功的人往往浪費很多的時間去學習沒有利益的苦行,那很可惜。佛讚歎苦行,苦行能夠幫助你戒定慧。如果這個苦行不能幫助你戒定慧,這個苦行,佛法講無益的苦行,沒有利益,這不能不懂。所以必須對於,我們現在的話說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於人事物,對於世法、佛法,邪正、是非、善惡得有能力辨別,那你的精進就是覺不是迷。世間精進迷的也不少,我們要精進覺。這七個都是覺,要精進覺不可以精進迷,才能真正得受用。
我們修淨土,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那是無比的殊勝。真的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遇的這一生,怎麼樣念佛才能往生?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情,其他事情統統不要緊。為什麼?世間法裡頭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儒家講人的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沒錯,是教你做好事,教你做好人,這在教育上一定要懂得。聖賢人教人,目的就是教你做好人,教你做個善人,絕對不是教你升官發財,不是的;不是教你得名聞利養,不是這個,為什麼?升官發財是要有命,你沒有那個命,求不到。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不要強求,這個道理要懂。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七覺分裡面第四:
【喜覺分。】
這個『喜』非常重要,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說喜是人生真正最好的養分,無論對於身體,對於容貌,對於精神,都是非常完善、完美。無論世法、佛法,凡是修學契入境界都會得到。歡喜,我們現在人所謂「成就感」,他學習的一樣東西有了成就,特別是有了很可觀的成績拿出來,佛法講法喜充滿。儒家,你看《論語》第一句,第一句就說的這個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我們此地講的「喜覺分」,佛法稱為法喜充滿,他的精神怎麼會不好!
世間人,中年以上都很重視自己的健康,這是真的。中年以上什麼叫福報?健康就是福。你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權勢,再富有,身體不健康,那不是福。我早年在台灣,台灣大家知道有個煤礦大王李建興,我跟他很熟悉,晚年他得老人痴呆症,十幾年睡在床上。那真是享福,每天三班護士侍候他,就是一口氣不斷,什麼都不知道,家裡的兒孫、親人都不認識。這能算福報嗎?這能算享福嗎?
他的二媳婦是虔誠的佛教徒,曾經問過我,怎樣幫助她的公公?我說方法是有,妳們家裡人不會接受的。什麼方法?佛法裡講得很清楚,修福,修福是布施供養,妳們家裡有的是財富,多做一些社會福利事業,幫助一些苦難的人。諺語所謂「捨財消災」。妳看看妳公公一年的醫藥費用要多少,妳能把這些醫藥費用捐獻出來,他老人家就會產生兩個效果,一個他還有壽命,他慢慢就好起來,健康就恢復,捨財消災;如果壽命沒有了,他就早走了,走的時候大家都平安。家裡老人長年生病,一家人都勞累。他壽命沒有了,但是什麼?他福報沒有享盡,所以躺在那裡享福,在那裡花錢,他錢沒有用完,就這麼個道理。你要真正想通,你想想看一年需要花這麼多錢,十年需要花多少,你把這個錢拿去做好事。可是家裡人不信佛,只有她一個,講不通。那講不通,只好隨他去,自己念佛,天天給他迴向;除這個之外,幫不上忙。
喜覺分很重要,無論是世法、是佛法,這個喜是正法不是邪法。讀聖賢書得到法喜是正法,學佛得法喜是正法,這裡頭沒有副作用。現在世間人天天去尋找喜樂,全都是負面的。現在過年接近,我們所聽到,一般人(同學告訴我的)狂歡,狂歡是喜,不覺。他不是喜覺分,他是喜迷分,迷惑顛倒,不覺悟,這裡頭有副作用。狂歡裡面造很多罪業,折福不是增福,這些我們不能不清楚。佛教導我們,昏沉的時候用這三法來對治。當我們浮躁的時候,下面有三個方法用來對治浮躁。第一個是輕安,「輕安覺分」。我們這個經上叫:
【猗覺分。】
諸位要知道『猗覺分』就是輕安覺分。這個字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猗」有婉順的意思,有柔和的意思。在一般翻譯裡面都翻作輕安,意思都相同。斷除身口粗重的煩惱,言語柔和,行為穩重,這樣你自然就遠離煩惱,顯出柔和,遠離粗暴。這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同學包括我們自己本身時時刻刻要反省,為什麼?這個毛病常犯,尤其是言語,言語的粗暴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到底什麼原因?我們曉得煩惱習氣造成的,從小沒有學過聖賢教育,這不能怪我們。《無量壽經》佛說得很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佛講得好。
我們脫離了聖賢教育至少有三代,不是短時間。三代,可以說把這樁事情忘得乾乾淨淨。我們今天從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沒有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學校裡面沒有倫理道德,社會教育,那大家更清楚,這不用說了,所以養成這些毛病習氣。現在學佛接受到聖賢教誨,接受之後,我們要認真學習,要認真的懺悔,改惡向善。一般宗教裡面說,這才能得救。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人要能相信因果教育,這個人就有救,就能得度。你看看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他們的回頭,從哪裡回頭?說實在話,都是從因果裡頭回頭。
在中國自古以來,教因果教育的就是城隍廟。我常常講,支撐中國民族五千年而不墮落,沒有在這個世間消失,靠什麼?靠教育。三種教育,從小家教,父母表現的倫理教育,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父母對兒女的身教。父母都做到,小孩從小看著父母,上行下效,那個根紮得穩,他就學會了。學校教育,道德的教育,這是夫子提倡的(孔子提倡的)。孔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德行,道德教育,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文學放在最後。《弟子規》上講,實在《弟子規》是夫子在《論語》裡的一句話,行有餘力,你才能學文。就是前面三樁你都做到,你可以學一些文藝;前面三個沒做到,不行,前三個正事。第三是因果教育。
所以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胡秋原先生跟我講的,全世界老百姓,中國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我想想是有道理,為什麼?自古以來就受這三種教育的薰陶。這三種教育非常普遍,你看每個縣市都有祠堂,祠堂是教倫理,教孝悌;都有孔廟,孔廟是教道德,五倫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儒家教的是這些東西。城隍廟可不能輕視,城隍廟教因果。
晚近,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就看清楚。他是我們佛門淨土宗一代的祖師,一生當中幾乎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儒、佛他也提倡,但是沒有因果教育那麼積極,這是什麼原因?世界已經亂了,倫理的教育雖然好,要很長的時間,救急來不及了;佛法的教育好,也要長時間的薰陶,不能救急;救急只有因果。如果人人了解因果的理論與事實真相,我相信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會收斂,道理在此地。
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三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一生提倡這三本書,這三本是因果教育,大量的印送。可是這三本書都是文言文寫的,現在大量的印送,人家看不懂。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寫的,那差不多是一百年以前,那個時候讀書的人還讀文言文,沒有問題,可以能夠流通。現在一般中文程度一落千丈,這三種書看不懂。我們想一想祖師這番苦心,這個苦心是救世,在中國來講是挽救這個國家民族,讓五千年傳統文化不至於中斷,要靠這個東西來救濟。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到祖師的苦心、用意,那在現在怎麼樣把因果教育普遍的來發揚?還是他的三本書,所以我就想現在最普遍的連續劇,我就在大聲疾呼要把這三本書拍成連續劇。
《了凡四訓》連續劇二十集,大概明年二、三月間就可以推出來,電視台可以播放。接著還有六集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跟它合在一起,這樣一共二十六集,好。下面接著我們要做的,《太上感應篇》三十集,《安士全書》三十集。《安士全書》它一共是四個部分,我們現在考慮《欲海回狂》是戒淫,《萬善先資》是戒殺,《文昌帝君陰騭文》跟《感應篇》性質差不多。那裡頭因果報應的故事太多,能夠把它用三十集拍出來,對全世界流通,這是印祖濟世的弘願。我們繼承祖師的教誨,一定是全心全力來推動。
除這個之外,我請江逸子老師畫了一張地獄變相圖,這很多同學你們都看過。這個地獄變相圖是城隍廟裡頭,因果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閻王殿。我受這個教育,印象就非常深刻,影響一生,我知道它的好處。小時候,這都是十歲以前,母親每年都會有幾次到城隍廟燒香,帶著我們兄弟到城隍廟燒香的時候,看閻王殿,告訴我們,幹什麼樣的壞事,你看受什麼樣的果報,刀山、劍樹、油鼎,印象非常深刻。一生當中,起心動念不敢害人,對學佛很大的幫助。一生當中,處事待人處處都是忍讓,從來沒有跟人家競爭過,都是讓。可是很奇怪,愈讓愈殊勝,才真正體會到古人所講的「吃虧是福」,吃虧不是真吃虧,有後福,「難得糊塗」,這兩句話很有道理。從我們這一生當中體驗到,所以對於這些理論跟事實深信不疑。
我現在不但是把這個介紹給我們同學,在許多場合當中,我還介紹到許許多多國際上的這些名流學者,我把這個東西介紹給他們。地獄變相圖展開,他們都很歡喜,藝術品,有收藏的價值。現在我們把它做成光碟,這太方便,成本又很低,有文字又有解說。像過年期間,你們一家人看看這個光碟,看看《了凡四訓》,真受利益,那叫大福報;使你身心安穩,跟一般這些娛樂決定不相同,這你真正受利益。所以時時刻刻我們都要得到輕安,那是真正的受用。下面一個是:
【定覺分。】
這個字,無論在佛法、在世法都很重視。儒家修學方法,最高指導的一部書是《大學》,《大學》是方法,《中庸》是理論。《大學》一開頭「知止而后有定」,它很重視,說得很好。佛家沒有說知止,但是佛法教人放下。知止跟放下說的不一樣,意思相同。定是真心,定的反面是亂,亂就胡思亂想,那是妄心。怎樣捨棄妄心,恢復到真心?真心生智慧,所以佛法這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才能夠解決問題,定是其中的樞紐。我們持戒,持戒是為什麼?持戒是為了幫助得定。戒就是放下,就是《大學》裡頭講的知止,然後才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在佛法,這個「定」梵語稱為三昧,三昧翻成中國的意思翻定,翻禪定,也翻作正受。三是正,昧就是受,從意思上翻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真心現前,妄心不是正常的享受,妄心裡頭雜念太多。什麼人有正受?現在說是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人有正受,他沒有雜念,沒有亂想,所以他的心是定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熟的時候,妄念不生,二六時中,都能夠與佛號相應,念念當中就是一句佛號,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他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正確的,這叫念佛三昧。這種正受是從念佛得來的。
念佛三昧,在佛法裡面講是無比的殊勝,諸三昧中之王,比修其他的三昧容易,只要你肯念,念的時候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就是知止,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只有念佛三昧是真實的,你能夠帶得去的;其他的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帶不去,帶不去不是真的。帶不去的,趁早放下,不要說等我臨終時再放下,來不及,臨終時未必肯放下。放不下,還是依舊去搞六道輪迴。所以要在現前放下,不要再執著。而日子怎麼過?隨緣。隨緣是最快樂的,不要攀緣。攀緣是我想怎樣怎樣,那是攀緣;隨緣,沒有自己的想法,隨著大眾,隨著環境,沒有一樣不好,這怎麼說?你統統不分別、不執著,就都好;有分別、有執著,就有好壞的境遇,沒有好壞,那就沒有一樣不好,對修行都有很大的幫助。逆境裡面學不瞋恚,逆境裡頭不生瞋恚,順境裡面不起貪愛,這都是修行。
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就用這一句佛號息滅貪瞋痴,這個重要。凡聖的差別,聖人他沒有貪瞋痴,他有戒定慧;凡夫沒有戒定慧,只有貪瞋痴。貪瞋痴搞六道輪迴;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念佛人要記住,世尊教導我們持戒念佛,經教裡頭教導我們,佛不在世,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怕受苦,我們受苦受難,這一生算什麼?時間很短,應當要受苦。常常受苦,你對於這個世間不生貪戀。如果福報大,侍候的人多,你就不想離開世間,你會起貪心,你會生煩惱,所以生活清苦一點好。
現在過年了,中國人重視舊曆年,年夜飯,你看都是滿滿一桌十多個菜,我看有二十多個菜的。我們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最多六個菜,沒講究。三德六味,平常我們吃飯的時候,說老實話,三個菜就很好,最多不可以超過六個。我們供佛,供佛是三德六味,供佛少的三個菜,最多六個菜,我們要學佛,不要跟這些凡人學。現在國際上,我常常參加國際會議,國際會議那個宴席、國宴都是三個菜。我參加過布希總統的宴會,晚宴也是三個菜,三德六味。可是我們中國人的宴會菜比較多,不只三個,差不多,我在北京參加過人民大會堂正式的國宴,我陪同印尼的宗教團訪問中國,好像有六、七道菜。這是學佛,現代的事應當要懂得。
科學技術進步,資源比從前豐富多,所以飲食我們還是要節儉,堅持素食。素食對我們的健康有決定的利益,沒有妨害。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快我就選擇素食,我學佛半年就吃長素。那個時候我還在工作,我的長官、朋友、同學看到我這個樣子,他說你怎麼這麼迷信?學佛可以,吃素不行,營養不夠。可是我依舊堅持。那個時候我也很小心,我每半年去檢查一次身體,檢查出來很正常,那我就堅持下去。大概是這樣三年的時間,以後就成習慣了。我的素食五十四年,形象在此地,大家看到我也都很歡喜,不比吃肉的人身體差,反而比他們好,所以這形象度了不少人。很多國外的朋友:法師,你身體不錯(聽說我這麼大年歲),你是怎麼保養的?我告訴他,兩個方法,一個是素食,一個是清淨心。我說,我沒有別的,生活簡單,工作也簡單,每天讀經、教學;除這個之外,我沒有操心的事情。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養生之道自然就在其中。所以心要定。
世出世間做學問、修道要想有成就,你看《三字經》上教給我們的,這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訓,「教之道,貴以專」,不能雜,學太多了,不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深入到一定的程度,那就是定。定能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他就旁通。古德說的話不錯,「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修學,一個法門通了,所有法門都通。一經通,千經萬論都通;一個法門通,八萬四千法門都通了,這叫捷徑。最忌諱的是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智慧不開。常識豐富,智慧不開,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靠真實智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對於這樁事情了解最清楚的是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了解。這是定。最後一個:
【捨覺分。】
『捨』,捨所緣境界時,善能覺了取捨虛偽,不會後悔。捨就是放下,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緣的這些境界,一般講人事境界、物質境界都是虛而不實。這是《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放得下。捨,不是說不要了,那你搞錯了。有很多人聽到我們講放下,他聽錯了,他一心一意想學佛,工作也放下,辭職了,不要工作了,家也不要了。過了二、三個月,他寫信給我,他說現在沒有收入,生活成了問題,怎麼辦?佛在哪部經上教你不要家了,不要工作了?佛沒有這樣教人。佛教你捨,是把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是這個,不是事。事要是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就得入般涅槃,他為什麼還要四十九年辛辛苦苦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不是多事嗎?所以說事沒放下。事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照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叫「捨覺分」。你要是統統捨掉,捨,你不覺,你還是迷;捨要覺,捨不可以迷,這個道理要懂。
如果是在家,好好的學佛。所以我們這些年來極力提倡《弟子規》,提倡《十善業道》,這是什麼?做人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根本沒有,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你這個房子怎麼能蓋得成功?而且佛法是師道,這一定要懂得,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他怎麼會尊師重道?尊師重道的人,沒有不孝順父母。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孝道的養成是家教。所以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沒有家教,其他教育都沒有根,很難有成就。
今天科學技術發達,這些科學家們沒有孝悌忠信的家教,發明這些東西,傷害人的,給人帶來的是恐懼。這一次吉隆坡的國際和平會議,就有很多人在呼籲,希望科學家不要再發明大殺傷的武器,不要發明這些東西,多多的把科學技術應當用在人民生活福利這方面,這就好了,不要搞這些戰爭的武器。那麼看看科學家們能不能接受?如果科學家從小都受過孝親尊師倫理道德的教育,他決定不敢。在中國有例子,中國古書裡頭記載,在漢朝時候就有人搞這些科學技術。三國的時候,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可是他們在臨死之前把那些技術全部毀滅,不留給後人。有人覺得他們很自私,好東西不肯傳人。不是的,他們看得很遠,這些東西如果在一個沒有倫理道德的人手上,帶給社會、帶給世間是災難,不是好事情,所以寧願把它毀掉,不傳後世。這就是對歷史負責任,對後代負責任,這是倫理道德教育所產生的效果,我們不能不知道。七覺分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後面它還有三空,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