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2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疏論纂要》第七卷,請看第五初禪長行十法。

  【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

  從這裡看起,我們還是一位一位的介紹。天王在前面曾經介紹過,在此地著重他所修學的法門。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不相同,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每一位天王代表一個族群,他所修學的法門也代表一個法門。一個法門當中,還分許多門,那就不說了。就像我們中國佛教,大乘分為十個宗,這十個宗就是十門,十個解脫門,可是每一宗裡面又有很多派別;我們要從這裡去想,才知道法門無量。但是一定要專修,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證得解脫。解脫是成就,將煩惱解除了;見思煩惱解除,脫離六道輪迴,脫是脫離;塵沙煩惱解除,脫離十法界;無明煩惱解除,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解脫,解是因,脫是果報;門就是方法,用這個方法修行證果,成無上道。法門雖然無量,我們從這個經裡面,仔細觀察能夠覺悟到,都是一個法門證解脫的,沒有說一個人修很多法門證解脫的,這我們在經上沒看到,都是一門深入。這一樁事情要不搞清楚,以為修很多法門能成就,那就錯了。佛說許許多多法門,是應許許多多不同的根機,所以才說無量法門。古人講得好,所謂就路還家,不繞圈子,直截了當,這個說法很好。

  『尸棄梵王』是初禪大梵天王,實在講都是菩薩化身,他在此地示現的,也就是說做出一個修學的榜樣來給我們看。他得的是『普住十方道場說法』,說法也能證果。但是後面這幾句重要,如果沒有後面這幾句,單單講「普住十方道場說法」,不能證果;一定要『所行清淨無染著』,才能證果。假如沒有清淨無染、不染著,說法是修福,他所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報。如果在說法當中,能夠與性德相應,性德是清淨的,性德是無染的,性德是覺悟的,覺正淨是性德,與覺正淨相應決定證果;與覺正淨不相應,說法是得福報,得的是三界以內,這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是世智辯聰,不是一樁好事情,世智辯聰要用錯了,往往造大罪業,我們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那是過去的業因,都是在佛門當中種的,可惜沒有得清淨,沒有得無染著。這是從表面的意思來看。深入一層意思來看,菩薩一定要落實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薩本分的事情,他怎麼能不做?何況在因地修行,曾經發度眾生的大願。每一尊菩薩,無論他地位高下、功夫淺深,沒有不發度眾生的大願;如果不發度眾生的願,就不是菩薩,那就變成小乘。菩薩決定是自利利他,而且把利他擺在第一位,所以才有「普住十方道場說法」。十方道場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實踐他的本願。這個願不是虛發的,發的願要兌現,這是大慈悲心的流露。

  「而所行清淨」,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他說:「用而常寂故行淨無染,得心無行故行淨,了境無相故無染。」這是真實智慧,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經不能不讀,義不能不解,佛一再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你解淺了不得受用。怎麼不得受用?你的行不清淨,你心地還被污染,你就不得受用。你在佛法一生當中所修學的,脫離不了輪迴,頂多就是充其量修三界有漏福報,福享盡了還是墮落。這是我們佛家常講的三世怨,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第三世墮落。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業,這是我們要警覺到的。真正體會到佛所說的義趣,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享福?明心見性之後。為什麼?不會墮落了。沒有見性之前,享福沒有不墮落的,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眾生。我們把標準降到最低,佛也告訴我們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可以享受。但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福可以享,對自己的道業必然產生障礙,不能進步。所以菩薩修行進進退退,為什麼會退?一享福就退了。不過還算不錯,不至於退到六道輪迴。譬如小乘,小乘退,不會退到凡夫,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就位不退,他證的果位不退;阿羅漢退,可以退到須陀洹,不會再退了,這叫入聖流。可是六道凡夫那就不行,六道凡夫一退,退到哪裡?退到阿鼻地獄,大梵天王也會墮阿鼻地獄。不但大梵天王,經上告訴我們,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會墮阿鼻地獄,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你真正修行證果,你脫離三界六道,證得四聖法界,那個底線是須陀洹果,這是講位不退。到大乘菩薩,還是進進退退,他的底線是行不退,就是他決定不會退到七信位以下,七信位他永遠會保持,就是不會退到二乘。第三叫念不退,念不退指什麼人?法身大士,這已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的人,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他有無明煩惱沒斷盡,還是進進退退,他的底線是初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是他的底線,不會再往下退。所以說,法身大士退轉,但是決定不會退到十法界來,這是他的底線。進進退退,怎麼退?給諸位說,一享受就退了,可見得這個東西麻煩大了。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享受,不在乎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不會再往下退,七地都還退。

  我們凡夫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貪圖享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所以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多半示現苦行。釋迦牟尼佛是第一個樣子,給我們示現三衣一缽,一切隨緣,絕沒有攀緣。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這樣示現?告訴我們:不會退轉。凡夫貪心太重,所以佛要如是的示現,都是《楞嚴》上講的「隨心應量」,隨機說法,隨機示現,讓我們看到這個樣子覺悟到,為什麼我們會退轉?享樂。然後才知道,我們在六道輪迴修行,現前這個階段決定不能享受,我們往生西方淨土才有把握;貪圖世間的享受,往生就沒有把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你細細想想,貪圖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就是我們退轉的原因,第一個因素;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

  《華嚴經》上這些人,我在前面跟大家說過,他們不是法身大士,他們都是已經成了佛的人再來,都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的。菩薩眾是如來示現的,聲聞眾也是如來示現的,諸天眾還是的,雜神眾也是的,統統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凡夫。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是凡夫,我們是真的凡夫,他們是假凡夫。所以他們真是大慈大悲,為我們做出這個示現,我們要感恩,我們要能體會,要能效法。為什麼他們能夠得到行淨無染?我們學也不要學得太多,也不要學得太雜,一部《金剛經》我們就全都得到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清涼大師註解在此是「得心無」,這就是說明三心不可得,你的行就清淨。外面的境界,諸法緣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能得的心不可得,你想所得的境界也不可得,你要真正明瞭、真正透徹,你行清淨了,對於外境決定不會染著,為什麼?不可得。《金剛經》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把一切有為法都是這個看法,你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決定不會染著,所以你的心清淨,你的行清淨。你講經說法度化眾生,跟一切大眾接觸,心行都是清淨的,清淨不退轉。

  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清楚、很透徹,要認真去學習。學習什麼?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放得下,你就能看破。看破是什麼?一切法的真相就都在眼前。我常常跟大家介紹,經論經典字字都是無量義,你就看出來了。我們展開經卷,為什麼看不出意思,看古人註解也看不出意思?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行不清淨;果然心行清淨,一看到這個,這是提示,觸發我們自性般若智慧。一接觸,智慧就開了,一看一聽就通達明瞭,哪裡會有障礙?障礙在自己的心行;換句話說,障礙在分別執著。染是執著,行是分別,不分別是行淨,不執著是心淨,你的心、你的行為都清淨。我們的行為沒有改變,跟平常一樣,你看看《華嚴經》上,這些佛菩薩所示現的,跟我們凡夫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尤其是末後五十三參,圓圓滿滿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菩薩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過著自己現前本分的生活,富貴示現富貴,過富貴人的生活,示現貧賤過貧賤人的生活,都得自在,都得法喜。示現的各行各業,哪一個行業過自己行業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族群不同,行業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有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法喜充滿,這是共同的。法喜從哪裡來的?此地講行淨、心淨,這是共同的。示現作帝王,作大富長者,心清淨,行清淨;示現作乞丐,天天要飯,心清淨,行清淨,同。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不礙異,異不礙同,顯示無障礙的法界,這是真正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弘法的法師很容易墮落,自古以來講經說法的法師不墮落的很少。什麼原因?講經說法很容易得到聽眾的讚歎、供養,一讚歎、一供養,迷惑了,馬上就迷了,這是我們要警覺的。看看這些講經的法師,他死的時候現相,如果臨命終時迷惑顛倒,就曉得他完了,他下去了,墮落了。幾個人能夠保持著不墮落?你看他的行持,心行清淨的人不墮落。凡是沾著名聞利養,不能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一個不墮落的,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弘法決定要做,不但要做弘法的工作,還要做護法的工作。護法是幫助繼起弘法的人才,我們講的培育弘法人才,續佛慧命,老一輩要護持下一輩。《金剛經》上講的「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小菩薩要護念初心的菩薩。護念最重要的是防止他墮落,要教導他正法。請看第二位: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

  再介紹另外一個法門,他所修的法門跟尸棄梵王不一樣,慧光所修的。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言淺意賅,「佛為定境,住定,則所見深故」。梵王的德號叫『慧光』,他的智慧光明從哪裡來的?從定中來的。他自己從這個法門證果,『解脫』就是我們一般世俗人講證果。證的什麼果?無上佛果,在佛經裡面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他從這個法門證得的,所以他弘揚這個法門,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專修專弘。自己從這個法門契入,自己是過來人,當然其他法門一切都通達,這個我們曉得,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入了,一切法門都入了。入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哪一個法門最後都是明心見性,都是作佛,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每一個人的緣分不相同,因此修學法門就有差異,也就是講修定、修慧,在方法手段各個不相同,可是目標是相同的。

  他也是使一切人『入禪三昧』。禪跟三昧有時候講是一個意思,三昧就是禪。這三個字都是梵語,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禪。文裡面有一個「入」,有一個「住」,入是契入,住是安住不動。什麼是禪?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他講「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坐,坐是不動的意思,所以坐表不動。不動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身不動不管用,要心不動。實在講,真正功夫要在動中去學不動,你才會有真成就。所以禪堂有跑香,那是什麼?叫你體會到動中有不動。當然每天在禪堂裡坐禪,身體需要調節,如果每天都這樣坐,坐久了,運動量少不行,身體會出毛病,所以要運動,跑香是運動。身體要動,心要清淨。修行,心是根本,身是外境,身隨心轉,境隨心轉,心健康身就健康,心清淨身就清淨,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家常說修行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法門,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懂得從根本修。因此佛家造像,造佛像、造菩薩像,多半是造結跏趺座的像,這像表什麼?表定,表不動。我們看佛像、看菩薩像,眼睛都是低垂的,沒有眼睛張得很大的,這表什麼?表禪,所以它是表法的。

  我有的時候也告訴同修們,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遇到很多事情。平常大家在一起修行,好像都不錯,都很難得,能夠和睦相處。可是一遇到錢,就起爭執,麻煩就出來了。特別是在建道場,建道場大家在化緣的時候盡心盡力,到處籌款,到處去募捐,個個都是菩薩,非常熱心。好,道場造成了,一個個面孔就不一樣,顏色就很難看了,爭權奪利;這個說我化得多,我要作住持,那個說我化得也不少,我要作當家,就擺不平;天天吵嘴,天天打架,變成羅剎。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我們還不相信,以後我們看得很多,果然沒錯,各個道場都出了這個事情,我們警覺心才提高。所以我說見錢眼開那是妖魔鬼怪,見錢眼閉是佛菩薩。你們想想看,這在現在社會上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建道場,的確是個很危險的事情、很麻煩的事情,沒有大福報,沒有高度智慧,說是建道場不造業的很少。我一生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報,我懂得這個利害,所以我不敢建道場;不是不想建道場,不敢。對於大眾煩惱不能擺平,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針對這個毛病。

  禪,實在講,六祖所說的完全根據《金剛經》上所講。《金剛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要守住一個原則。換句話說,接觸群眾你要有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你的行清淨;內不動心,你的心無染。這是世尊教誡須菩提尊者的,佛教他就是教我們。菩薩示現在世間,三輪教化;換句話說,他的說法、他的演說就是沒有中斷。說的時候是說法,不說的時候也是說法,語默動靜無不是道,令一切眾生見色聞聲,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動作就能覺悟,那也是說法。這是佛經常講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不說話的時候表演,做給你看。做什麼?做的樣子太多了,無量無邊不同的形象,總而言之,他離不開一個原則,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他做出這個樣子。凡夫跟佛菩薩差別就在此地,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吃飯,他示現吃飯給我們看,托缽不分別、不執著;穿衣服,他示現穿衣服給我們看,一年到頭就三衣。這在生活當中,衣食住行裡面,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佛菩薩;我們眾生衣食住行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出離不了六道輪迴;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也超越了。

  所以你看看他們的示現,關鍵到底在哪裡?我們看清楚了,看明白了,這就是禪跟三昧。三昧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我們的享受不正常。佛說六道眾生,受是五種受: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都不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沒有苦樂憂喜捨,永遠離開這五種不正常的享受,就叫做正受,那就叫三昧。我們有沒有得三昧?這一想就知道了。我們還有苦樂憂喜捨,哪有三昧?修禪也不是三昧,念佛也不是三昧。你要是真正在念佛堂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是什麼現象?苦樂憂喜捨沒有了。我們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三昧的名稱很多,百千三昧,用哪一個方法得到的,就叫什麼三昧;慧光菩薩教導的。我們念佛,念佛目的何在?希望得念佛三昧。念佛法門講的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如果有苦樂憂喜捨就多心,那哪裡是一心?可見得離開苦樂憂喜捨那才是一心,在所有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那才叫不亂;你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那就亂了,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就亂了;這叫功夫。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不亂?諸佛菩薩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知道,所以他能不動心。

  我們以為外面境界都是真有,所以六根接觸會起心動念,這是錯誤。佛告訴我們,外面境界是空的,裡面起心動念是無明,不是真心;真心不動,覺心不動,那是真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這是真心。真心在哪裡?就在我們的身上。不但有情眾生真妄和合,無情眾生也是真妄和合。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哪一部分是真的?《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這是真的,這是常住真心;它是清淨的,它是永遠不會染著的。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示現在六道,他們是用根中之性,所以他清淨無染。我們不會用,我們用的是什麼?我們用的是無明,用的是情識,這就壞了;無明不清淨,情識染著。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勸導我們「捨識用根」,這個話說得正確,確實他這個講法比古大德講解《楞嚴》高明太多了。但是,說得沒錯,真正落實談何容易?雖然不容易,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努力認真去學習,對我們修行有大利益。

  可是落實是怎麼做法,我們不能不知道。你先要想、要知道,情識它的作用在哪裡?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識是執著,阿賴耶識含藏種子,我們在起用的時候跟它相反,就是捨識。換句話說,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我們不執著就不用第七識,這個比較容易;不落印象很難,換句話說,不用第八識,那真是不容易,我們總會落印象。可是諸位要曉得,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相宗的修行「轉識成智」,六、七是因地轉,五、八是果地轉。明白這個教誨,那就有辦法了,我們只要把功夫用在六、七識,五、八別去管它,六、七轉過來,五、八自動跟著轉。所以一定要學著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果然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捨識用根,用根中之性。我見,用見性見外面的,那見什麼?就不是色塵,見色性;我聞,我用聞性,聞外面是聲性。這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方法手段不一樣,相宗用這個方法。我們要會、要懂得,要會修,修就是修正,會修正。從前我們都是用八識,不知道用根性,不曉得用見性、用聞性,不知道。

  試問我們用見性見,見性還有分別嗎?眼識有分別。用見性見,見到沒有?見性,當然見到。這是什麼東西?不知道,那行嗎?那不變成白痴嗎?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問永嘉禪師: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道:分別亦非意。六祖說:對了,你如是,我也如是;分別是什麼?不是意識。但是,見性沒有分別,為什麼分別亦非意?見性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絕不是自己分別。我自己說,這是毛巾,這是黃色的,這是識。你們都說這是毛巾,就算是毛巾,你說黃色,都說黃色,這就不是意,這就分別不是意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兩句話是講的這樁事情。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分別?沒有;自己有沒有執著?沒有。所以你自己的心永遠是清淨的,自己的行永遠是清淨的。你不恆順眾生,你就不能度眾生,不能利益眾生,所以為度眾生要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自己不能真執著,真的執著那你就錯了。

  所以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是幹什麼?演戲的,假的,照劇本演的。劇本叫你哭,那時候就要哭,叫你笑就要笑,是不是自己真笑、真哭?沒有,絕對不是自己意思,那就叫分別亦非意。你們從這上面去體會,絕不是自己真的有意思,這個高明!所以行清淨,心清淨,行無分別,心無染著,這就是禪三昧。我們學了,學了要落實,學了要有用處,當然開始我們很難做到,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減少一分分別,減少一分執著,你就長一分智慧。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你的分別執著太多,這個習氣太重。學道、學佛從哪裡學?就是學不分別、不執著,要學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不分別,心就平等;不執著,心就清淨。我們幫助別人,出一點錢,有許多同修就來攔阻:法師,這個錢他拿去未必做好事。那是什麼?分別執著。他做不做好事與我不相干,我以清淨平等心布施,功德圓滿;他拿去造罪業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與我不相干。

  在新加坡,談禪法師是了不起的人,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位法師?他在城隍廟,擺個小攤子賣香紙蠟燭,你看他是普通的,他自己講「我是廟祝」。每天賺得那麼一點點錢,累積起來不少。我聽說他在福建,福州有個西禪寺,他拿了一百萬美金幫助它建;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我在那邊講過好幾次經,大覺蓮社買的時候是七十萬美金,他拿了四十萬,這就是小入大出。陳希夷《心相篇》裡面講,「小入大出,後福無疆」。那個福報太大了,這個人不只會有大福,還有大慧,為什麼?布施出去之後,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人家問他:人家拿你的錢,沒有照你的意思;「與我不相干,那他的事情,他的因果」,這就真正放下了。不是說布施之後還有後遺症,常常想著:我這個錢,你到底做什麼用?那就落在分別執著;換句話說,那是修世間福報,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心地永遠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談禪法師,李木源居士對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我去看過他幾次,生活非常簡單,所以他不退道心。他吃得很苦,一個菜,不像我們擺好多菜。喝水喝自來水,我們去看他,那我們這是貴賓,用最好的東西招待,什麼東西?買一杯礦泉水來招待,沒有茶。自己生活這樣節儉刻苦,不退道心,我們看他是菩薩示現,哪裡是凡人?凡人自己有那麼多錢,他怎麼不享受?多多少少要改進自己生活環境,多餘的才做好事。他對於自己生活困苦的環境,絲毫沒有改變,所得到的財富統統去做好事、去做布施;布施而且是淨施,布施出去的時候,問都不問一下。我們讀《華嚴經》讀到這一段,他落實了,他做到了。所以我們在此地講這個經好,有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真叫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談禪法師作證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可以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你把這個原因消除,你就能行菩薩道,你才能得菩薩真實受用。這個真實受用,用現在的話來說,煩惱輕,智慧長,法喜充滿,決定可以得到的。再看第三位: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法海難量,名不思議。一言演盡,名為普入」。前面這一句我們好懂,後面這一句難懂。佛法是覺悟之法,佛法的根、佛法的本是一念自性、一念心性。我說這一句義味很深,什麼叫心性?一念就是心性。什麼叫一念?心性就是一念,二念就不是心性。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一心就是法界,二心就落在識邊去了。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保持著第一念,第一念是心性,一念。眼見色,眼睛張開,第一念是見性見色性,第二念就是眼識見色塵,豈不是境隨心轉嗎?第一念的時候,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第一念;第二念不行,妄想來了,分別執著來了。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面,永遠保持第一念,不墮第二念,所以他是佛菩薩。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第一念才起來,剎那之間馬上就墮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麼?轉自性為八識。你要曉得念頭一動,那是無明,馬上就把自性轉變為八識,轉得太快了;第一念跟第二念幾乎是同時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分辨。什麼時候才能看出這個事實真相,第一念轉成第二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看到這個現象。你要曉得八地的定功多深,微細的現象他見到了,這速度太快了。好像你們現在用照相機的快門,你那個相機最快的是八千分之一秒,可以照到子彈,子彈打出去,你照的時候可以看到,普通相機沒這個快門就照不到。八地菩薩那個定功,能夠看到一念變成二念,能看到,七地菩薩還看不到。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會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今天我們的修學,就是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當中,盡可能的離開分別執著,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要相信佛的教誡,對佛所教的決定不能懷疑,懷疑我們吃大虧了。佛教我們用恭敬心布施,用真誠心供養,我們就做就好了,絕對不要想到這個人作善,那個人作惡,沒有善惡。善惡從哪裡來?善惡是從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來的;我們凡夫心有善惡,真心裡頭沒有善惡,真心裡頭沒有邪正。佛用真心,所以他沒有善惡,他也沒有邪正,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我們在這裡頭分自分他、分長分短,搞得一塌糊塗,全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說穿了是白操心!哪有用真心、用真誠,那麼爽快、那麼痛快?連痕跡都不著,這才叫佛法。佛法叫覺法,真正覺悟了。

  覺悟之後是什麼境界?『一切不思議法』。一切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思議。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四十華嚴》的經題就有「入不思議解脫」這個字樣。不思議指什麼?「不思議」就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真法界不思議,十法界也不思議。一真法界是自性變現的,一念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十法界也是一念心性變現的。心性不可思議,一念不可思議,所以虛空法界不可思議。誰能入?『善思慧光明梵王』入了,他能入。我們想他的名號,名號在前面講過,「善思慧光明」能入。我們今天的思不善,為什麼思不善?我們是用意識來思,就不善;人家離心意識,善。換句話說,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思惟就不善,這是凡夫的思惟。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是外凡: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的佛,大家知道,要以天台教法來講:藏教佛、通教佛,稱外凡。這個凡聖差別在哪裡?依見性,見性是聖,沒有見性是凡。藏教佛、通教佛沒見性,別教佛見性了。台家講,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別教的佛,在圓教裡面來講,就是二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初行是別教的等覺,二行就是別教的佛果,這是見性,這是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別教來講,三賢位還屬於外凡,登地這才是聖人,才出十法界。

  此地講『普入』,這個普字是個關鍵。普入就是隨類化身,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無論在哪一界,無論現什麼身,他自己都是在不思議解脫門裡頭。換句話說,諸佛菩薩雖然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三途,實際上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我們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跟一真法界是合在一起的,不是兩回事情,真的是境隨心轉。他是一念自性,所以他住一真法界,六道也是一真法界;我們是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也變成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懂,要能夠理解,你真正理解透徹,你才曉得怎麼轉變,我們自己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我們今天要學習、要練習,在現前這個社會,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統統可以接觸;用清淨心去接觸,用平等心去接觸,用慈悲心去接觸,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對了,這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清楚,一切眾生就是法身,一切眾生就是自性,所以能夠生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的修學落實了。有人問:你為什麼要幫助基督教,要幫助別的宗教?他們有這個分別,我們沒有分別,我們知道基督教也好、回教也好,什麼教都是一個自性變現的,都是自己。所以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是法身、是自己,這個人就是入佛知見,《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自己,山河大地、無情眾生也是自己。「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是佛法講的我、真我。我們凡夫迷失了,不知道。我們常常講經,用樹來做比喻,我們用一個人身來做比喻。一個人身是生命整體,我們個人是什麼?是身體裡的一個細胞,別人也是一個細胞,都是一個身體。迷了才打架,覺悟了不打架;迷了有高下,覺悟了個個第一,個個平等。不僅僅我們講眼第一、見第一,耳第一、聽第一,鼻嗅第一,乃至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每一根汗毛統統是第一,沒有第二,它就不打架了。有高下就不平等、就打架,要曉得不平等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裡頭清淨平等。我們看《華嚴》個個第一,我們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沒有說他是第二的,個個都第一。所以我們曉得,我們跟其他宗教接觸,佛教第一,跟基督教,基督教也第一;佛經第一,《聖經》也第一;大家就能和睦共處,就不打架了,事實,這才是事實真相。個個第一,「普入一切不思議法」,個個第一就是不思議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