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六二卷)  2002/6/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62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轉變差別,長行最後一句:

  【如來神通變化故。世界海普清淨劫轉變。】

  這是第十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以佛神通,于何不淨?淨名足指按地,法華三變淨土,即其類也」。這是說諸佛如來神通變化,哪有不清淨的道理!由此可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本來清淨,使我們聯想到世尊在經教裡常常講到「心淨則土淨」、「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從世尊常常教誨當中透的這些訊息,如果我們真的聽懂、聽明白,我們就覺悟了。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諸位想想,「本覺本有」,一切眾生的本覺本有,不覺是迷,迷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為什麼會迷?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為什麼會迷?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好,迷沒有原因,迷沒有開始,為什麼?如果有原因、有開始,那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佛講這是妄想、妄念。既然是妄就是不真的,只要你把妄放下,真的就恢復,本覺就恢復了。自性本來清淨,自性真的是一塵不染。

  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是方便說,是佛隨順凡夫說的。這樣說法凡夫懂,能夠理解。如果就佛的境界來說,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還是佛。現在是個什麼樣的佛?是個糊塗佛,如此而已!古德比喻說得好,佛好比是個很正常清醒的人,凡夫是什麼?喝醉酒,發酒瘋,他那個酒癮過去之後,他就恢復正常了。所以佛說凡夫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恢復正常。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本淨,本來清淨,這是真的,本來覺悟。

  最後這一句做總結,它不說諸佛神通變化,他說如來神通變化,這個字樣要看清楚。前面講諸佛出現於世,這個地方講如來神通變化。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諸佛我們沒分,講如來我們有分,這個總結才圓滿。

  凡夫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只是諸佛覺,凡夫迷。說真實話,了義經上常講「迷悟不二」,迷是迷了自性,悟是悟了自性。自性沒有迷悟,是眾生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自性本來清淨,真清淨。自性沒有染淨,那叫真淨。有染淨,染淨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就不是真實的。我們凡夫現在是迷惑、墮落,墮落在相對裡頭,相對有迷惑。我跟他對立,我跟你對立,大跟小對立,凡跟聖對立,長跟短對立,對立是相對的世界。迷了才有相對的現象出現;覺悟了,相對的現象沒有了。

  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什麼時候我覺悟了?相對的念頭沒有了,就覺悟了。真的覺悟了,真清淨,真平等,這個道理很深,我們沒法子體會。為什麼沒法子體會?我們無量劫來從來沒有覺悟過。展開經卷,經卷是佛菩薩講的,覺悟的人講的,我們是怎麼看它?我們還是用分別妄想執著來看它,因此我們看經不覺悟,我們聽經不能覺悟。何以有一等人看經、聽經,他大徹大悟?我們曉得,他的分別執著非常淡薄,一接觸聖教他就放下,他就完全貫通,就契入了。實在講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懂。

  上來這三段是講諸佛,諸佛入滅,諸佛出現,今天這一段是諸佛的神通變化。講如來,如來就是自性的神通變化。所以覺悟的人,確確實實他住的是淨土。

  清涼在註解裡面舉了兩個例子,「淨名足指按地」,淨名是《維摩詰經》,《維摩經‧佛國品》裡面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承佛的威神動了一個念頭說「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他就講:我們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以往做菩薩的時候,難道他的心不清淨嗎?為什麼佛土不淨?舍利弗動這個念頭,世尊知道了。佛告訴他,告訴舍利弗,他說「我此土淨,而汝不見」。釋迦牟尼佛就用腳指;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平常坐在那裡都是結跏趺坐,我們講雙盤。佛把腿放下來,腳指按著這個地上,以佛的神力讓舍利弗以及與會的大眾統統都見到,這個世界忽然變成眾寶莊嚴,顯示無量的功德,寶莊嚴剎土。這一切大眾歎未曾有,佛住的淨土。

  所以佛跟我們凡夫在一起,我們凡夫看是住我們的穢土,而佛自己實實在在講是住他的淨土,心淨確確實實佛土淨。佛在大乘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裡可以做證明。

  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確實是隨心轉。佛心清淨,他的國土清淨,我們見不到,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如果我們要是證得初地菩薩,我們就見到初地菩薩淨土;我們證得十地果位,你就見到十地菩薩淨土。初地菩薩跟十地菩薩在一起,他們見到的受用土不一樣。初地菩薩的淨土,這個淨土裡面不是純淨,前面講淨裡面有夾雜不淨,不過是淨多染少。十地菩薩的淨土跟初地一比,十地菩薩幾乎是純淨。但是我們知道,十地還不是純淨,十地夾雜著不淨夾雜得很少,初地比十地夾雜得多,它怎麼會一樣?

  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修行修什麼。我在最近這三年,提出來純淨純善,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十善業道經》上佛教導我們,我們總是要記住、要落實,要把它做到。

  《十善業道經》上最重要的開示是前面的一段話,這一段話我讀了之後,我很受感動。佛告訴龍王,龍王是我們的代表,佛這個經在龍宮裡講的,龍王是當機眾。我在講經時把表法的意思都跟諸位說明了,為什麼用龍王來表法?龍是最善於變化的,代表我們的社會人心剎那剎那千變萬化,表這個意思。佛告訴他,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句話我聽了,眼睛就會睜得很大,這太希有、太難得,能離一切世間苦!

  我們這個世間很苦,三惡道更苦;天人還是苦,欲界天有苦苦、壞苦、行苦,三大類苦他還是要受,比我們輕一點而已。欲界是六層天,愈往上面去愈輕,他沒有斷。到色界天,苦苦斷了,也就是欲念沒有了,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大類的苦,色界天人沒有了,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

  到無色界天,身體都不要了,我們講是靈界,中國人常講的只有靈魂、神識存在,他沒有身體,因此他壞苦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還要墮落,不能永恆保持,這個苦!他那個境界是不錯、很好,但是不能永遠保持。最高最高的記錄,非想非非想處天,他能保持八萬大劫。這個在我們心目當中是天文數字,太長太長了!但是你要知道,八萬大劫跟無量無邊的時間來說,一剎那!

  我們人生壽命長的並不很多,即使是壽命長的,回想過去就像昨天做夢一樣,我們常常有這個感覺。回想起童年的事情,我能記得我三歲時候的事情,想起來像昨天一樣,七十多年如一彈指!還能有七十多年嗎?不可能!人真正上了年紀之後,他的想法、看法會改變的。真正覺悟,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做了些什麼?是不是一片空白,一樁好事都沒做?真的是像佛在經上講的隨業受報,那很可憐、很可悲!糊裡糊塗的來,糊裡糊塗的過去,這種人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

  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六道裡頭得人身最可貴。貴在哪裡?人道最容易覺悟。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得人身最為可貴。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十法界裡面,他不選別的法界,單單選人法界,什麼原因?他有道理在,人道的眾生容易覺悟,所以在這裡示現。

  我們得人身聞佛法,悟了沒有?為什麼不悟?放不下!我常常勉勵同學,修行一定要把綱領抓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知道怎麼樣修正。現前這個階段,我們修學最重要的綱領是什麼?是要遠離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自性裡頭沒有的。遠離名聞利養,世間人好名,喜歡戴高帽子,人家誇獎他、讚歎他幾句,得意忘形。

  你們看過《西遊記》,孫悟空神通廣大,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好名,喜歡戴高帽子,上了觀世音菩薩的大當。觀世音菩薩送他一頂很漂亮的高帽子給他戴,這一戴到頭上變成緊箍咒,永遠受觀世音菩薩支配。那是表法的,你落在人家圈套裡頭,你一生就要受人控制。孫悟空神通那麼廣大,都沒有辦法。他為什麼會上當?喜歡戴高帽子,好名。好名,人家用名來控制你;好利,人家用利來控制你,你都有小辮子被人抓住。

  佛教我們,把這個東西統統切斷。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眾生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正常的,諸佛菩薩都隨緣。隨緣裡面,所謂善緣、好境界,沒有貪戀的念頭,不貪;惡緣、惡境界,沒有瞋恚的念頭。在五欲六塵裡面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把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裡頭一律平等看待,這叫修行。你要不懂這個門道,你到哪裡去修?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修什麼?就修這個。五十三位善知識,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去參訪一律平等看待。帝王、將相他去參訪,沒有一絲毫羨慕的念頭,平等!造作惡業的那些販夫走卒,沒有一點點輕視的念頭,平等!善財童子心目當中是怎麼看法的?『如來神通變化故』。「如來」就是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如來神通變化」,他在這裡修平等,他成佛了。凡夫成不了佛,在境緣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變成凡夫了。他把自性「神通變化」,他當作真的,這是凡夫。

  覺悟的人曉得,《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金剛經》好,那裡頭重要的句子我們都要背得很熟。譬如我們看到順境善緣,心裡起了貪愛的念頭,你馬上念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這個妄想馬上就伏住。伏的時候,它又會起,起來的時候,馬上就伏。古德常說,說得很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貪瞋痴慢的念頭起來了,趕快覺,一想到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煩惱伏住了。並沒有斷掉,還會起。

  這樣伏要伏很長的功夫、很長的時間,慢慢的變成自然,不起這個念頭,對外頭境界不再起心動念。我們修行有沒有功夫,功夫有沒有進步,在這個地方看。我對著順境沒有貪愛的念頭,我常講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個世界、這個生活環境,再好的環境,我們要把它想成是什麼?它是旅館,我在這裡隨緣住幾天,過兩天就走了。決定沒有一絲毫留戀、沒有一絲毫佔有,這是佛菩薩。

  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這樣處世的,這個樣子待人接物。我們學會了,學會之後你才真正感受到自在、快樂,再惡劣的環境它平等了。也就是說,殊勝莊嚴的環境沒有一點貪愛,再惡劣的環境沒有一點討厭,絲毫厭棄的念頭沒有,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常說的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智慧就充滿,自性般若智慧現前。六祖惠能大師常講的,給五祖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就能到這個境界。到不了這個境界,是我們的心不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想執著,沒放下。

  今天我在此地告訴同學們修行真正的要領,一般人不懂得,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號,或者磕多少個大頭,都在這上面下功夫。當然這麼修比不修的好,他修了很長的時間收不到效果。為什麼?境緣現前的時候還是起心動念,還是貪戀,不順心的時候還是會發脾氣,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換句話說,經白念了,佛也白念了,頭也白磕了。

  大乘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真正修行人轉境界,轉境界裡頭最重要的是轉迷為悟。我們可以說這是圓教,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信解,經歷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他到底修什麼?就是轉迷為悟。

  大乘經上諸位常常看到「始覺」,始覺是開始覺悟。什麼時候開始覺悟?天天開始覺悟。五十一位菩薩,你今天證得初信位菩薩,你開始覺悟了。過了一年,你證到二信位的菩薩,你開始覺悟了。二信開始覺悟了,三信開始覺悟了,初住開始覺悟了,初地開始覺悟了,十地開始覺悟了,等覺開始覺悟了,到最後那個位叫究竟覺,才圓滿。所以同學們你要記住,開始覺悟是天天開始覺悟,天天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積大徹大悟,那就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還不斷的始覺,這個始覺實實在在說,就是《壇經》裡面講的「常生智慧」那個「常」字,智慧增長,一直到究竟圓滿。

  你們想想這個味道,這是法味。世味沒有法味濃,世味是講天上人間。人間比不上天上,大梵天王的富貴、摩醯首羅天王的富貴比不上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對於摩醯首羅天王的富貴沒有絲毫羨慕的念頭,那個境界就是真淨真樂,「常樂我淨」四淨德現前,這是真實的享受。

  我們今天的病,最嚴重的病,起心動念都想到我、我的利益,唯恐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想盡方法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在世間講這是正常。外國法律都有隱私權,隱私權是保護我私人的利益,世間人認為是正常的,佛法認為是極不正常。為什麼?增長我執,增長貪瞋痴。

  世法跟佛法不一樣,世法是不離開六道輪迴,佛法是叫你超越六道輪迴。你真的想超越六道輪迴,你必須把六道裡面的情緣要放下、要捨掉。億萬財富沒有放在心上;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六道裡面的枷鎖,是有害的,絕對不是有利的。

  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講,講得很清楚,為了要想得到這一點享受,付出了多少代價!何況那個享受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你怎麼會不覺悟?不能不覺悟,不覺悟我們這個修行功夫毫無進展。我們想求道業有進步,道業的進步沒有別的,放下,再放下,還要放下,永遠放下。成了佛之後,還是要放下。

  佛陀的真實教誨,我們要能夠體會,要真正把它學到,自己能夠得受用,這樣學佛,我們就沒有白學了。對人對事對物要用清淨的真誠心,不能欺人。一定要曉得,欺人就是自欺,這是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違背。我們求明心見性,諸位要知道,淨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還是要明心見性。禪宗是在我們現前要達到這個境界,淨土宗是現前我們沒有能力達到這個境界,但是到極樂世界還要達到這個境界。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在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再提升方便有餘土,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那你就升級,升到實報莊嚴土。

  不論宗門教下,不論顯教密教,終極的目標都是教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說只有禪宗要修到明心見性,淨土宗就不要了,那你就錯了!淨土宗現在可以不要,到極樂世界要。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對於修禪的我們尊敬,我們自己知道我們不如他。但是他在一生當中是不是真正能做到明心見性?很難講。如果說他幾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發脾氣,他肯定沒有法子見性。煩惱不斷,心不清淨、不平等,他怎麼能見性?小小境界風一吹,他就受不了,他有什麼功夫!

  佛家常常講功夫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古人有一句話,「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功夫剛剛得力,並不是很深的功夫,說得上是功夫得力。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再不會被六塵境界所影響,不會被六塵境界所動搖,這叫吹不動。

  我們要在這裡學,這是修行的真實功夫。換句話說,總的來說,念念要跟自性相應,自性就是「如來神通變化」。這個地方講的如來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佛,自己的法身佛。回歸自性,那就沒有不清淨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現前了。回歸就是念念與性德相應,不與煩惱相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全是煩惱,自私自利是見惑,貪瞋痴慢是思惑,合起來講見思煩惱,不可以與這個相應。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去練,這是真修!修是修正。這一起心動念錯了,錯誤改過來這叫做修,真修!

  這十句是略說,舉例而言。後面一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要是細說,劫轉變差別太多太多了,像世界海微塵數那麼多,說之不盡。佛在此地略略的給我們說出這十種,希望舉一反三,佛家裡面常講一聞千悟。你從這幾個例子恍然大悟,真的明白了,才能恢復到自己真正的清淨平等覺。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長行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轉變差別,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下面偈頌有十首,完全是按照前面長行十句的順序,以偈頌的體裁,我們重新再溫習一遍。這一段經文,「轉變」這一段,在我們中國人稱為一章,這一章對我們現前的修學確實很重要。學佛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懂得轉變,如何轉惡為善、轉染為淨、轉邪為正、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要不轉、不知道轉、不能轉,你的修學就等於零,等於沒有學、沒有修。你能夠轉,不管轉多少,那是你修學的功夫、修學的成績表現,這個不能不知道。

  契入經論的境界,真的你有所收穫,中國世俗人常講的開悟了、得道了,這兩句話境界無限的深廣。我們初學的人,如果是用小乘四果四向來說,初果雖然沒有證得,但是我今天是向著初果,我的方向目標不錯、很正確,我走的路子初果向,也是成績。大乘菩薩位次裡頭初信位,初信位我沒有證得,我向著初信位的目標方向去精進,那你是初信向的菩薩,一直到等覺。

  所以我們講的開悟、講的證果,那個裡頭層次很多,每一個層次目標方向那都是悟,證得這個果位都叫得道。你得的是什麼道?初信位菩薩是道,二信位菩薩也是道,初住菩薩也是道,初地菩薩也是道,到等覺菩薩也是道。你得的是哪一個道?你開的是哪一個層次的悟?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知道自己在菩薩道的旅途當中,我現在到哪一站?我距離終極的目標,就是究竟的佛果還有多遠?自己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才歡喜。雖然很遙遠,我愈走愈近,這個旅途一千公里,我走了一公里,就接近一公里。不能不走,不走永遠不能到目的地。

  在我們一般講要真幹,不能不真幹。真幹要真放下,決定不能有絲毫貪戀,有絲毫貪戀是給自己做了重大的障礙。出家人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供養多了,有多餘的給常住。所有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不能據有。財不可以聚,財要散。

  在今天我們學《華嚴》,《華嚴》確確實實跟別的經教不一樣。為什麼?《華嚴》是標準的多元文化。說到多元文化,我們就知道,我們不但要幫助佛教,我們還要幫助其他宗教;不但要幫助我們自己這個族群,我們還要幫助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同的族群。「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些都是眾生,我們對眾生不能有差別,不能有不平等的觀念,當然更不可以有不平等的態度。我們一定是平等對待,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能幫助多少那是緣分,這個緣就是他接不接納;他要是歡喜接納,我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如果他的心量很小,有門戶之見,有排斥,我們就適可而止。這裡頭轉變差別也是無量無邊,都要懂得。

  普賢菩薩重說,『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記住,謙虛、關懷。「承佛威力」,謙虛、恭敬;「觀察十方」,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懷。我們看第一首:

  【一切諸國土。皆隨業力生。汝等應觀察。轉變相如是。】

  偈頌便於記憶,句子很整齊,說的義理也很清楚、也很明白。『一切諸國土』,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包括我們這個地球。『皆隨業力生』,這裡頭就是講轉變,確確實實是隨順業力,隨順業力是法爾如是;法爾就是隨順業力,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不得。

  古時候人的心地厚道,居住這個大地,大地寶物很多。現在人心不善,真的跟經上所講的一樣,大地上的珍寶都沉沒到地下去了。我們讀歷史,你看看唐宋那個時代,人心還是不錯,皇帝對於有功的這些臣子賞賜,這在歷史上看到的,「黃金千鎰」、「白銀萬兩」,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那不是假的。你從這上面來看,就知道那個時候的金銀七寶多,皇帝賞賜這些臣民,我們能看到。

  所以從前市場上交易,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金銀,幾兩銀子、幾錢銀子,都是用這個做為交易,一兩黃金換多少兩白銀。到以後,明、清以後,可以說元、明、清眾生福就薄了,我們從這裡講是不善的心行在增長,還難得有好的帝王在主持著教化。

  我們從用錢這個方面來說,從用銀子變成用銅錢。那個時候的銅錢當中有個洞,這個洞是方的。銅錢,現在有一些古董店裡面還有,諸位還能看到。從有洞的形式,這個錢用到沒有洞的銅板。到民國初年,用的這個錢當中就沒有洞,還有銀元。到我能記事的時候,六、七歲,銅板的,有洞的錢就不用了。我記事的時候正好是交替的時候,我們住在鄉下,鄉下那個有洞的銅板還可以通用,到以後漸漸有洞的銅錢不用了,完全改成銅板。銅錢現在變成紙錢。諸位要曉得,在從前紙錢是燒給死人用的。從這個演變你去看,這是「轉變」。我們這一章就講轉變,從這裡看,你仔細冷靜去思惟,從這些跡象當中,你能夠看出居住在這個剎土上眾生的心行,心行不善,愈來愈薄。

  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你在這一個例子裡頭去看,你細心觀察,然後你再想想生活衣食住行。吃的東西,現在雖然很富裕,好像也有山珍海味擺在桌上一大堆,沒有人去想到;如果真正想到它那個味道,它的養分,它的營養,可以說我們用五十年做一個代表,五十年前跟五十年之後,養分大幅度的降低,味道也不一樣了。

  特別是我們最近這五十年,變化太大了。我記得大概總是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到廣州,本煥老和尚請我在光孝寺講經,實際上是講演三天。他請我兩次,到第二年我又去了一次,講五天。他老人家招待我,辦了很好的素齋請我吃。我頭一天吃了之後,第二天我就跟老和尚說,我說:老和尚,這些人工菜我們出家人都吃膩了,花很多錢,好看!真正講營養那很難說。他問我:法師,你喜歡吃什麼?青菜、豆腐,平常吃的東西,這是最好、最營養的。到第二餐,他老人家做了十幾道菜,一上桌全部都是綠的,像菜園子一樣,好!那個菜的味道,我們那個時候在台灣吃不到,不一樣!

  我們知道中國大陸那個時候這些農夫,種菜的這些菜農,還不知道用化肥,還不知道用農藥,十幾年前。香港還沒有回歸,十幾年前。味道不一樣,好吃,我吃得真歡喜。現在這幾年變成什麼樣子我就不曉得,聽說他們也用農藥、也用化肥。用農藥、用化肥,這個菜裡面就含著病毒,古人常講「病從口入」,這個話一點都不錯,「禍從口出」。現在不用化肥、不用農藥幾乎找不到了。

  只有農村農夫自己種的菜;我還聽說有一些農夫們種稻米,他自己種的跟種了拿去出賣的,他分開。自己種自己吃,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種的這些糧食、蔬菜、水果,要是拿去賣的話,他就用農藥、用化肥,自己不吃,賣給別人吃。有些親屬朋友到他那裡去,「這個不能吃,這個有毒」。不能吃,有毒,自己不能吃,你為什麼賣給別人吃?人家都不是人嗎?存的什麼心?這是不是古諺語裡頭所講的謀財害命,損人利己?

  人人現在這個心變了,仁慈的心沒有了。從前人與人、人與萬物、人與一切眾生確實他有愛心,孟夫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現在惻隱之心很少人有,在這個社會大多數已經沒有惻隱之心,完全違背了性德。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轉變。

  『汝等應觀察』,「汝等」是佛叫著我們大家,你看轉變,轉變都是從業力。世界不好,年頭不善,什麼原因?業力起的作用。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自己這一生能夠過著幸福美滿,一定要造善業。可是你會想到整個社會的人都是這樣,都造惡業,認為造惡業是有理的、是正常的。我們讀了聖賢書、讀了佛書,我們明白那是不正常的,我要走正常的,我不走他們一條路。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當然免不了共業的影響。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縱然沒有能力轉眾生的共業,至少我們要不被他影響、不被他干擾,至少要能做到這樣,才能保衛自己。自己這一生,不但你能夠保持你這一生的幸福美滿,而且你的智慧增長、煩惱減輕,不斷在提升你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在這個世間的時間很短暫,將來有好地方去。

  再看看造作惡業的眾生,他們的前途是黑暗的、是恐怖的、是非常可悲的,他們果報在三途。三途裡面所受的苦不堪設想,比現在你們讀的《地藏經》還要加很多倍。《地藏經》上所講的是從前的人,從前人雖然造作惡,沒有現在人造作惡業這麼嚴重,也沒有現在人造作時間這麼長遠,他們墮在惡道,受那些苦,佛在經上講過。佛如果今天出世講《地藏經》,恐怕講的那個恐怖、苦受,比以前《地藏經》本子超過十倍、百倍都不止,這是我們想像中的事情,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決定墮惡報。惡業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可以做,寧可做損己利人,這個好!我自己願意在生活上艱苦一點,節省一點錢幫助別人。世尊當年在世就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出家修道人物質生活簡單,佛陀在世那個時候人的福報大、身體好,所以晚上樹下一宿就可以,證明身體好。現在人你晚上在外頭睡一晚,大概第二天就要到加護病房,你的抵抗力沒有了。所以你想想世尊長年累月帶著那一群弟子,晚上都是露天,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個體力多好!

  《阿育王經》裡面講,世尊當年在世飲的這些水,比阿育王時代那個時候的牛奶營養都高,阿育王時代的牛奶抵不過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河裡面的水。我們今天水源都被污染了,水都要過濾才能喝。這個水過濾大概也是最近五十年的事情,在抗戰期間中國跟日本打仗,我做學生的時代,生活在戰亂的時代,常常要逃難。所以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徒步走的,沒有交通工具,什麼河裡面的水都可以喝,若無其事,哪裡要過濾?小河溪邊帶著水桶挑兩桶水回來煮飯、洗衣服,沒有過濾這個事情。水煮開了可以喝,不煮開的也可以喝,哪有那麼多開水給你喝?所以取這個飲水,那個時候很容易,自己帶個小瓶子,從河裡頭灌一瓶水,路上就夠用了。沒有過濾、也沒有把它燒開,沒事,若無其事,身體都很好,沒有病。現在的水不過濾就不能喝,世界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想想怎麼能不痛心,怎麼能不悲哀!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人心不善,人心在變,依報隨著正報轉。再看第二首,第二首正是我們所說的:

  【染污諸眾生。業惑纏可怖。彼心令剎海。一切成染污。】

  『剎』,我們講這個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都變成嚴重的染污。染污從哪裡來的?人心,『染污諸眾生』。『業』是他造的惡業,『惑』是他迷惑顛倒,『纏』我們今天講的壓力,精神上的壓力,物質、生活上的壓力;這三種實實在在『可怖』,很恐怖。因為他迷惑、他不覺悟,生活在嚴重濁惡這個世間,他不知道悔改,佛法講不知道懺悔,不知道回頭。環境是怎麼樣被污染,不知道!認為這是自然,好像與自己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相干。哪裡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大自然的轉變息息相關!我們的念頭善、思想善、行為善,就能改變物質環境,能改變山河大地,能改變日月的運行。

  人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說實實在在的話,科學技術發明之後,人就產生了嚴重的錯誤,這是思想上的錯誤,認為人可以勝天,人定勝天。這個天就是講自然,人可以有能力改變自然,不再接受聖賢人的教誨,不肯再接受神聖的教學,認為聖賢、神聖都落伍、都比不上他。

  世界一般眾生也都迷惑,崇拜科學,迷信科學,把聖賢、神聖、佛菩薩都看作為迷信,都以為他們的經典都是迷惑眾生的,甚至於應當把這些典籍都要毀掉,不要讓宗教再誤導眾生。宗教過去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幾千年,如果從印度教算起來,真的是一萬多年!聖賢教誨,這個世間長治久安,人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天下太平。今天你把它統統否定掉,依照你的意思去做,這個世間變成這個樣子,你要不要負責任?世間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你自以為聰明,自以為萬能,上帝不如你。你能夠迷惑眾生一時,你不是真理,這一切眾生總有一天省悟過來,覺醒了。

  今天我聽一位朋友告訴我,美國還有一批年輕人很可愛,可愛在哪裡?哪個地方世界上要發生戰爭了,他們就去遊行示威反戰爭,反戰。他來給我講,我們也不曉得他的動機是什麼,他只要聽到哪裡有戰爭,他們就去示威反戰。尤其是美國參加戰爭,一定會出來反戰的。在佛法裡面講,也算是始覺,開始覺悟,知道戰爭不善,戰爭不是好事,戰爭要傷害多少人的生命財產,後遺症影響更大,與一切眾生結下深仇大恨,生生世世都解不開。頭腦稍微冷靜的人,怎麼肯幹這種惡事?

  真正聰明人、覺悟人,即使受人殺害,也不會有報復的念頭。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報復不能解決問題,報復只能把問題惡化,把問題搞砸了,容忍、諒解才是解決衝突最好的辦法。聖人教導我們也是轉變,化敵為友,問題解決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把冤家、把敵人轉變為朋友,轉怨為親,自己的冤家對頭要把他轉變成自己家親眷屬一樣,這才能達到真正的和平、永久和平。

  為什麼會有殺害這些事情發生?這個因緣真的世間人永遠找不到。怎麼起因的?佛在經上講得清楚、講得透徹,眾生互相殘殺。真正的業因在哪裡?業因在吃肉。世間人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決定不吃肉。

  肉,牠也是一個眾生,牠跟人沒有兩樣,你殺牠、你吃牠,這就所謂是弱肉強食。你吃了牠,你將來要不要還債,要不要償命?要!如果你想到要還債,我就不願意借債;如果想到將來要還命,我決定不吃眾生肉。你還敢吃嗎?佛經上講「吃牠八兩,還牠半斤」、「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這一生我們是人,牠是羊,我們吃牠的肉,來生牠得人身,我們投畜生道,我們碰到他的時候,也被他宰殺,也被他吃。吃的時候,你能夠心甘情願嗎?你殺羊的時候,那個羊會乖乖的被你殺嗎?「我用我這身肉來供養你」,那個羊就是菩薩了。他不是菩薩,他是凡夫,他恨透了,這個仇恨永遠記在心裡頭。他現在沒有能力報復,有來生來世,總會遇到的時候,報復就來了。所以說「殺人者人恆殺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怎麼會去造這個惡業?

  蚊蟲、螞蟻都不能夠傷害,你要是殺害牠,你就要想到,你在這一生當中為什麼會遇到許許多多人事上的挫折、障難,甚至於毀謗、陷害?你遭遇這麼多苦難,你要曉得都有業因。我們遭遇的是果報,果必有因。自己常常想想,過去、今生造種種不善的業因,怎麼能避免惡報?我以什麼態度對人,一定要想到,人家會以什麼態度對我。現在我年輕氣盛,我可以欺負軟弱的人、欺負年老的人,等到你年老的時候,你就要受報復,果報就現前,年輕人瞧不起你、侮辱你,你會感受到。

  這樣的事情,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見得很多。得志的時候,做大官、大將,手下的部屬很多,一呼百應,威風得不得了,家裡面佣人十幾個。到他年老退休,地位失掉,權力失掉,威勢沒有了,自己提著籃子到市場去買菜,沒有人瞧得起他,天天要受委曲,要看別人的臉色。當年的威風到哪裡去了?現世報!

  只要你細心去觀察,都在面前。因果報應很現實,擺在你面前,你能不相信嗎?你不相信,那是你愚痴,等到你自己受到這個報應,你就明白,你才恍然大悟。所以果報是有業因的,今天種種不善之果是我們自己不善的業因變現出來的。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