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一六卷)  2004/10/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16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經文這是剛剛講到,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第一段裡面,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這是先「問所為」,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正顯問端」、「述問意者」,這兩個小科我們讀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三個段落,「揀定所問」,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三揀定所問者,準此問意,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別有自體,能生諸法,唯如來藏,是所依生」,這是法相裡面所說的,於是難題就這樣發生了。如來藏在大乘法裡面確實是甚深之理,佛在「出現品」裡面告訴我們,講到一切法的緣起,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說這兩句話,真的是把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說盡了,簡簡單單都說盡了。可是我們讀了這兩句,每個人解讀都不相同,解讀不一樣。可以說從凡夫地到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契入的深你就解得深,你契入的淺你就解得淺,的確顯示出佛說法的圓融自在。也顯示出大乘經教裡面,字字句句有無窮無盡的義理,所以你說這個經怎麼講法?同樣一部經,不要說是我們一生講不盡,永遠講不盡。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字字句句無一不稱性。

  體,體就是真如自性,從真如自性現相,相不離體,體不離相,你要是從這個地方稍稍會得的話,能夠體會到一點的話。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在佛法裡面把它分類,分為六根、六塵、六識,這是我們講十八界。《楞嚴經》裡面,十八界之外又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是佛家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分成這些類別,每一類裡面又不知道有多少,展開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大而虛空法界,小而微塵,極微之微,無有一法不稱性,無有一法不是依性為體。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古人用金跟器來比喻,所謂是「以金為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不難懂,可是一般人也未必能夠體會得到。如果你要能夠參觀黃金製品的展覽會,你聽這句話就有味道了。我是曾經參觀過兩次黃金做的這些首飾、裝飾的東西,我看的這個展覽會不算很大,大概有兩萬多種,它每個品種都不一樣,你去看琳琅滿目,全是黃金。以金為器,器有兩萬多種,擺在你面前;體是什麼?黃金,沒有一樣不是依金為體的。

  我們看了這個現場,就想到古大德用的這個比喻,以金為器,器器為金,這體會到了。回過頭來再想一想,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哪一物不是真性?所以宗門徹悟之後,老師常常勘驗學生,你舉一物來看看,真的叫隨便捻一物,無有一法不是!這才是你真正體會到了,入這個境界才真正知道宇宙原來是一體。所以,大乘經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很不好懂,唯心所現。至於變化,不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有顯著的變化,就是在一真法界裡面,又何嘗沒有變化?一真法界裡面,唯心所現,問題是我們講一真法界裡頭還有沒有唯識所變?這說真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你說它是性,還是識?那一品生相無明算什麼?又何況四十一位菩薩,講到最低的,圓教初住,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無明沒破。這無明是什麼,算不算是識?你要能從這個地方領會,你才曉得文殊菩薩問的意思,怎麼樣圓融?性識不二,這才是正確的答案。

  性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妄不二,性識一如,只是講真性是講純淨,阿賴耶識染淨和合。從淨的那分講它是真如,它是真性,從染的那邊講,它是阿賴耶,阿賴耶之體是真妄和合,要懂這個道理。法相家重視在識,《華嚴》是屬於法相宗六經十一論之一,法相宗要學《華嚴》。法相宗他們的教義是「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能熏、所熏,「別有自體」,沒有自體。體是什麼?體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真妄和合,如來藏在裡面。像礦產一樣,如來譬如黃金,如來藏就像金礦。金在哪裡?金在礦裡面,但這個礦一定要開採、要提煉,才能把真金取出來。所以,如來藏這個名詞的意思,用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能體會得到。確實八識能熏所熏沒有自體,離真如本性沒有自體。

  那麼說八識能熏、所熏沒有自體,你就曉得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麼會能生諸法?諸法是緣生的!所以,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問「緣起甚深」,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個問題真叫大問題,不是小問題。你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得大自在,小乘經上所說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句裡頭重視個「不許」,不許是不同意這個講法。後面就總結這兩句話,「唯如來藏,是所依生」,所依就是說八識所依,也是講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之所依。「亦不可言八識無二類,故名心性一」,不可言就是不可以說、不可以講,八識無二類。

  下面說,「以能生種種,非相違故」,這個能生種種,我們用一句話說就把它都包含進去了,這個種種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種種;非相違故,不相違背。「亦非第八而為性一」,你不能說第八是性一。這個話到底怎麼講?就像《楞嚴經》一開端,世尊叫著阿難,問他心在哪裡,不問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裡?阿難舉出了七處,佛統統都把它否定掉,你能夠懂得這個意思,這幾句話你就不難體會;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所以真正通了,明白了,無論怎麼講都對,沒有通,怎麼說都不對,這是總的一句話。所以,祖師這個比喻比得太好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金器,金是一,是所依生,種種那些金器,器是能依;這是講依,依是依緣,依靠這個生的。如果講能生所生,一是能生,種種是所生。可是你要曉得,能所是一,不是二,你的疑惑才能夠解除,才能夠斷得了。

  「答中既言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異名」。法性確實沒有生,示現而有生,它怎麼會示現?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怎麼會示現?底下給我們解釋,法性即是真如異名,法性就是真如,法性就是本性。「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這個難題從這兒來的。法性本無生,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在這個世界上,所謂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多少人在探求,一直到今天沒答案,說法很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樁事情講得真正透徹、講明白,確實是佛法,佛法講得最清楚,講得最透徹。

  我們用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愛因斯坦說過,宇宙之間這些萬事萬物是幻相!不是真的。他說真實的其實只有一個「場」,這是科學家的這些名詞。這個說法就很像大乘經教裡面講,萬事萬物,《般若經》上講得好,如夢幻泡影。你看《金剛經》,大家常念,《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意思很深,幾個人能懂得?接著它說,「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電是比喻現的這個相時間短,太短太短,短到什麼樣的程度你沒有辦法想像,無法想像。所以不能想,你這一想已經超越了,就是你用的時間太長。相現了,你還沒起念頭它就已經滅了,第二個又起來。所以,現在有很多科學家逐漸逐漸也同意,宇宙萬象的生起是一時頓現,這是大乘教上講的,沒有先後次第,一時頓現。

  《楞嚴經》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生跟滅時間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用《仁王經》上的比喻來說,《仁王經》上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就是生滅已經有九百次。一彈指,我這個彈用力彈,彈得很快的話,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一秒鐘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這種講法,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生滅的速度。你怎麼想?你怎麼可以起心動念?大乘教裡頭常說,「動念皆乖,開口便錯」,你想想這兩句話是不是真的?動念錯了,開口也錯了,為什麼?相早不存在了。

  這種現象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已經習慣在裡面,已經迷在裡面。迷就是迷這個,諸佛如來悟就是悟這個,實際上只是迷悟不相同,統統在眼前。所以覺悟,剛剛覺悟的人非常感嘆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你看看多少年的參究多辛苦,一旦就「原來就是這麼個事情」!所以契入境界之後,不要說契入得深,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談的證悟跟解悟,證悟就不必說,已經入境界了,真正解悟之後,妄念也少了,這是真的。妄念還有,妄念還相當嚴重,你連解悟都沒到,也就是說你連這個事實真相你並不了解,你還是憑你自己第六意識在想像、在分別,那怎麼行!六識分別,七識執著,天天用這兩樣東西,與事實真相愈去愈遠,你怎麼能夠理解!真正搞明白、搞清楚,有沒有事情?天下本無事,真的是庸人自擾之。誰是庸人?自己是庸人。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搞分別、執著,你不是庸人誰是庸人?所以搞清楚之後,心是靜的,心如止水,如如不動。靜到一定的程度,這是經上講「淨極光通」,通就是證悟,淨極是放光,放光就是生智慧,但是你還沒有通,通就入進去了。

  每個同學根性不一樣,有人根利,有人根鈍,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與過去生中修習有關係。過去生中你對這個法門下過功夫,還有人不是一生下功夫,可能是生生世世都在這上下功夫,也很可能百千萬劫在這上下功夫,那個根柢就厚了。但是怎麼樣?沒悟,沒有證得。你要問他為什麼無量劫的修行還沒悟?原因在哪裡?實在講,我們在座同修,你們哪一個人不是無量劫修到今天?個個都是,為什麼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關鍵就是古德講的放不下!放不下什麼?我什麼都放下了!是的,什麼都放下了,就是「什麼都放下了」你沒有放下。你到我這裡來,還提了一大堆問題來問我,你沒放下,你放下了哪有問題?你有問題而不問,永遠墮在無明裡頭,不會開悟!問題不斷的往前湧,你沒放下。

  沒放下的人要去參學,尋師訪道,到處要求人指點。指點什麼?無非是幫助你破迷開悟。那我們是不是真的能破迷開悟?真的破迷開悟沒有別的,依教修行,最好的榜樣是《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為我們表演的「五十三參」。你仔細觀察參學的學人,善財是代表參學的學人,就是大乘的學人。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什麼人?都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這個難得!善財的命好,一生當中遇到這麼多高人,我不行,我沒有他這麼好運,我一個善知識也沒有遇到。」你錯了,你細細看看五十三參,學生就一個人,善財一個人,善財所遇到的都是諸佛如來,不是假佛,是真佛。這五十三個人就在我們面前,從早到晚你都見到,你不認識。你看看這五十三個人,這裡頭有男女老少,有各行各業;我們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你這一天所接觸的,不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嗎?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看這些人都是凡夫,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善財童子是最好的學生,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親近一切眾生,成就圓滿的後得智,這個意思你懂嗎?

  在這個世間你什麼時候能夠醒悟過來,凡夫原來只有我一個人,除我一個,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都是自性一時頓現。體是真如,他不是如來他是誰!所以,一切人是佛,一切有情眾生是佛,一切無情眾生也是佛。有情眾生有佛性,有情眾生的生起依真性,體是真性;無情眾生的生起,體是法性。佛性、法性,這是佛學上用的名詞不一樣,其實是一個性。為什麼佛在有情分上用佛性不用法性?佛是覺義,偏重在自性覺,稱之為佛性。稱為法性?法性正是此地所講的如來藏,如來藏裡面有一分不覺義。並不是真的不覺,它有感覺,那個感覺是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的,我們有情眾生六根接觸不到,也就是它的感覺是很微細很微細。文殊菩薩在此地問的「各個不相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說它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一性為什麼不相知?為什麼在如來境界裡,他什麼都知道?何以不到那個境界不知道?由此可知,相知不相知還是境界上的問題。

  日本江本勝博士從水結晶實驗裡面證明,這是十年了,他搞這個事情搞了十年,現在有相當可觀的成績,我也跟諸位報告過幾次。現在江本博士跟我也是好朋友了,我鼓勵他做,與佛法講的相應!水是礦物,測驗出什麼?它有見聞覺知。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一切因果微塵,《楞嚴經》上講的是「世界微塵,一切因果,因心成體」。體,體是真心,它怎麼會沒有知覺?所以你真正要是通達了,你就曉得整個宇宙是活的,現在講有機,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水現在實驗出來,它有見聞覺知,水能看、能聽,懂得人的意思,人以善的意思對它,水的結晶特別美。所以,他得到一個結論,像我們佛教或者信仰其他宗教,在吃飯的時候,在飲食之前做禱告,他說太有道理了。這個禱告真的,我們講加持,你的飲食變得非常之美,它裡面的結晶就改變了;沒有禱告跟有禱告就不一樣,他證明出來了。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也就知道怎樣能夠養生之道!養生之道就是人沒有惡念,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你這個人身體每一個細胞都美好。如果像我們這兩年來,常常跟許許多多宗教、族群往來,我勸大家,我們一定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把我們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擴展到宇宙,擴展到法界,「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你說這個人心情多快樂!我們中國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生活得很快樂,快樂就不容易衰老,快樂你就不生病。怎麼樣會老?憂能使人老,你憂慮的事情多,你很容易老化。

  我早年有個老同參,香港同修大家都知道,慧忍法師。慧忍法師年輕時候不錯,從小出家,被人家抓兵抓到台灣去,去當兵去了。當兵也很難得,因為出家人會剃頭,所以他就做剃頭兵,沒有受多大的苦。總是想退下來再出家,但是年輕,沒辦法離開軍隊,就裝心臟病。這他告訴我的,每天裝心臟病,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病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佛法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下真的得心臟病,就沒有辦法再讓心臟病復原,就沒有辦法了,一生受這個累。能裝成病,不能再把病還原,實在講,這是對佛法這些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我們也是幾十年才逐漸逐漸慢慢才明瞭,再加上有些科學家在實驗,我們看到實驗報告一看就懂,就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所以,肯定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東西搞清楚之後,文殊菩薩這個難就難不倒你!

  下面覺首菩薩的答覆,偈頌裡面的答覆,我也都看過了,都讀過了,也是用這個意思來答的。所以,近代科學裡面所發現的,我會在這個地方跟諸位報告出來,來引證。科學家是從數學裡面推演出來的,推演出來知道,我這才了解世尊在《仁王經》上說的這個速度,這個數字是隨順俗諦說的,也就是隨順我們世間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一時頓現速度是這麼快,「如露亦如電」。露是什麼?露是露水,露水是講相續相,閃電是講一個相,露水是比喻相續相。我們今天只知道相續相,不知道真相,相續相是幻相。就像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像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的現相是相續相,這個諸位都知道,如果單張的看,就稱為幻燈片,它移動得太快。那個太快要跟佛法講,還太慢了,一秒鐘才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次,我們看電影已經就被迷了。

  今天的宇宙,佛告訴我們,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這個我們沒法子想像,我們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我們就以為是真的,現在說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我們以為這個存在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夢幻泡影。我們讀了科學報告,我就恍然大悟,這個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就把我們嚇倒了。真實說是多少?應該講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到後面用個概略的數字向諸位做個報告。我們現在的科學知道,現在速度最快是光速,電磁波跟光速差不多是很接近,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那麼光的速度走一公里就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三十萬分之一秒就超過二十一萬六千秒,超過了;三十萬分之一秒,超過了,那才一公里。那一公尺?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一公尺要多少時間?一公分多少時間?一公釐多少時間?你算到光靜止在那裡不動了,這是多少時間?這個時間再加速度,光就退回去了,光就沒有了,消失了。這個消失大概就是現在科學家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黑洞,黑洞,光進去之後都沒有了。

  種種現象都是一時頓現,這個一時,我們最困難的就是這個一時的概念。一時的概念是我們決定沒法子想像的,所以說經上講「不可思議」,這個話是妙絕了!為什麼?你思,思的時間短,就像露、閃電一樣;議是說明,說明就像露一樣,就更長了,統統達不到。你動念頭想思的時候,不知道已經遠之遠去了,你還思個什麼?所以思,我叫它做胡思亂想;說,我說它叫胡說八道。我用這個名詞,大家就很容易體會,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佛法集合現代科學的發現,你去看,特別是在《華嚴》上,非常有興趣。慢慢的你能夠悟解,悟解不能說不得受用,得受用不多,一定要契入,契入才得大受用。什麼受用?生死了了。不但生死了了,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沒有!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才對世尊所說的這個宇宙萬法的狀況,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千多年前他老人家說得這麼詳細,說得這麼的準確,一絲毫差錯都沒有。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在清涼大師《華嚴疏》裡面看到文殊提出這些問題,接著大師為我們說,「文殊欲顯實教之理,故以心性而為難本,欲令覺首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楞伽,密嚴,皆廣說故」。這裡實在講還有《楞嚴》,但是《楞嚴》在那個時候還沒到中國來,還沒有傳到中國。這段話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文殊欲顯實教之理,世出世間聖賢應化在九法界,天台大師講得好,九法界中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所以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百界就是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具足十法界,就變成一百界,一百法界;每一界裡頭都有十如是,就變成一千如是,百界千如。這個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百界裡面每一界裡頭又有十法界,就變成千界;千法界裡面,每一法界裡頭還是有十法界,重重無盡,這是法界的真相。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無盡法界裡面,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示現、講經說法總的原則不外乎契機、契理,理是一個,決定不能夠違背,實相!機就不同了,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對眾生不同的根性,諸佛菩薩以三種方式作為說法的依據,這三種方法就是我們講的二諦。二諦怎麼說三種?一種是專門講真諦,一種是專門講俗諦,一種是二諦都說,就變成三種說法,依這個原則。《華嚴經》上這些大眾根性都成熟了,不是凡夫,講真諦,講實教;二諦裡面講權教,有真諦、有俗諦,講權教。佛雖然講的是真諦,祖師註解的是二諦,要講純真我們不懂,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境界,連二乘都不懂,何況我們凡夫。所以,祖師大德為我們講經說法,就適合我們現在人的程度,二諦。

  如果程度更淺一點的,他的志向只希望做個好人,希望來生還能得人身,日子過得比這一生還要好一點,這樣的人很多。你給他講生天、生極樂世界,他覺得太茫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給他說三途他又害怕,遇到這一類根性,那就只講俗諦,不講真諦。說法的方式,我們會在經典裡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諸位將來接觸聖賢教化的層面多了,你就很明白、很了解。

  譬如說有很多人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什麼不在中國降生?為什麼在印度?我初學佛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為什麼孔子降生在中國?不降生在歐洲?才知道這些大聖人,哪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要是依《華嚴》來講,那是除我自己一個是凡夫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入這個境界得大利益!為什麼?天天接受諸佛菩薩教誨,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我們成不了佛?善財童子遇到真是無量無盡的那些佛菩薩天天教他,有從正面教他,有從反面教他,方方面面的來教導他,他成就了,一生圓滿成就。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一尊佛沒有遇到,你什麼都學不到,佛在你面前你不認識!這種教法,那是實教。

  我們是凡夫心,妄想、分別、執著特別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用實教的方法講不通,沒法子!但是中國人也不算笨,還有些聰明智慧,所以儒家、道家,老莊、孔孟教導中國人,有權、有實,權多實少,不是沒有,有,不多。所以,倫常道德講得多,這個東西通實教,不是純實教,通實教。西方社會裡面聰明人有,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跟中國不相同,業報也不一樣,所以聖人在那個地方示現,可以說多分是用權教,俗諦;真諦方面講得太少,比東方還少。可是在印度不一樣,印度在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印度修定的人多,我們稱它為宗教之國。佛經裡面講,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宗教的派別,就有那麼多,而且這裡面有許許多多修得有很深的定功。

  六道、輪迴不是佛法說的,現在很多人說佛教講輪迴,這是粗心大意,這是誤會。六道輪迴是誰講的?婆羅門教講的,婆羅門教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前身,它的歷史最久。我跟他們接觸很多,他們自己內部講,他們宗教的歷史有一萬多年,但是世界上一般大家學術界承認的是八千五百年,這世界上承認的。就如同佛教,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現在全世界承認的是兩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記載超過三千年,可是世界一般承認的是兩千五百年。那麼他說他們一萬多年,我們想想也可以相信。他們在定中見到的,這不是推論。

  他們所修的這些禪定,在今天佛法裡面來講叫世間禪定,世間四禪八定。修這種方法沒有真正達到禪定的水平,我們一般講未到定。他有沒有定功?有,但是還沒有達到初禪。未到定他就能夠見到欲界天,能夠見到畜生、餓鬼、地獄,也就是說,這些層次的空間維次他突破了,他能見得到。定功要是達到一定的水平,他證得初禪,他見到初禪天;證到二禪、證到三禪、四禪,乃至於證得四空定,六道裡面的狀況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親眼所見的。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已經不再懷疑了。在禪定境界裡面,時空觀念沒有了,也就是時間沒有先後,過去的、未來的,他統統看見。空間沒有距離,從四禪、四空到六道,這個三界的狀況他清清楚楚,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都有這種功夫。這個境界在中國沒有,孔子那個時代,周朝、春秋那個時候沒有。我們從這裡想想,釋迦牟尼佛應該降生在什麼地方?當然降生在印度。

  雖然佛說法也是不離真俗二諦,但是在前面一個階段,他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前面一個階段有二十年,「阿含」講了十二年,「方等」講了八年,二十年。前面二十年多說俗諦,少說真諦,可是後面的二十九年,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說了二十年,「法華涅槃」八年,多說真諦,少說俗諦。《華嚴》、《法華》說真諦幾乎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說是純真,俗諦在這裡頭就講得很少了,是隨順如來親證境界說出來的,所以不是凡夫境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文殊他問的意思是要顯實教之理。

  所以,用權教、用世俗人對心性有限的程度做為問難的依據,「本」就是依據,依據這個來提出難題。而目的?目的太好了,目的是「令覺首以法性示生」,示是開示,生是眾生。「決定而答」,決定是決定沒有疑惑。我們凡夫、二乘雖然常常聽佛說法,佛是真諦、俗諦都說,俗諦沒有問題,沒有疑惑,但是佛講到真諦這些地方的時候,總難免有些疑惑,疑要是不能斷,對於大乘的修學造成一定的障礙。凡夫有三障,菩薩有沒有障?菩薩有,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疑是一定要化解。講經說法起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如果眾生沒有疑惑,佛還講什麼經?不需要講了;就是因為有疑,佛才天天講經。勞累到世尊四十九年都不能休息,天天在這裡教導,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大慈大悲到了極處。

  覺首菩薩他正式學這門功課,讓他來答覆,決定而答,沒有疑惑。「海會同證」,這個海會是華嚴海會,海會菩薩一同給他做證明。證明什麼?覺首菩薩講得沒錯,講得很對。覺首菩薩講的就是代表諸菩薩所說的,諸菩薩所說的是代表諸佛如來所說的,決定沒有疑惑。下面舉出《楞伽》、《密嚴》,對這個說得很詳細,這真正把問答的義趣給我們顯示出來。

  再看底下這一段,「會相違者」,這是第四科。會是會通,怎麼樣把相違會通?「問,若爾」,要像前面所說的,「瑜伽等中,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辦體而生,非如來藏隨緣所成,如何會釋」,這個問題提得好。「瑜伽等」,這是指法相宗的論典,像《瑜伽師地論》這一類的。法相是有六經十一論,像《唯識三十論》、《法相入門》,這諸位應當都讀過的,《唯識二十論》、《百法明門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分量很大,彌勒菩薩造的。彌勒菩薩是法相專家,他修的叫「唯心識定」,是依法相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修行證果。這個方法好,但是很難,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性宗,像禪宗,那要上上根人。老師說你不是上上根,你修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要想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樣子是不可能。相宗,中上根性的人行,有條件可以學,時間太長,恐怕你沒有那麼長的壽命。那時候李老師簡簡單單的算了一算,「五重唯識觀」每一個法門大概需要多少時間,五重加起來要兩百多年,能活那麼大的年歲嗎?而且你還要有老而不衰,你要有這個能力才行,年歲老了就衰了,體力就差,你就不能修了,那沒辦法。所以,法相也相當不容易成就。最後老師教我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妥當,穩當,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依照淨土宗的經論,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說起來也不容易,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放不下。古大德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那是什麼原因?哪一個肯放下,哪個就去了。所以,淨宗法門有它真正殊勝之處,你要把這個世界,身心世界、人情世故統統放下。不是說你這麼忍心,你要不忍心你自己不能成就,你成就之後,你才能回過頭來幫助這些家親眷屬,這些父老故舊你才能照顧得到。佛法裡面講得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你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鄉親父老,跟你都有關係,只要有關係他跟你就有緣,你將來成佛的時候你就能度他。所以要暫時忍心拋棄,不是真的不顧,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我再回來幫助你。否則的話,我跟你們一起沉淪在六道輪迴裡面,生生世世彼此沒有法子照顧,這是事實真相。誰能照顧誰?只有成了佛,才真正有把握照顧別人,你自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了,回過頭來可以幫助有緣人。你的這些親故,無論他在哪一道你都認識,你也有能力很容易就找到他們,只要得度的機緣成熟了,你一定會幫助他。什麼叫得度機緣成熟?你能信、你能解、你能行,緣成熟了,一定會來,真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來幫助你,真來救你。

  今天剛才有位老和尚聖懷老法師,剛才我看到他,現在沒有看到。這位老和尚也很了不起,他大我三歲,今年八十一歲,我跟他連絡上,他今天來我們這個道場來參觀,來看看我。我跟他的緣分是一九七六年,我在台北善導寺好像是冬季的一個講座,七天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他們從香港到台灣去觀光旅遊,碰到了。他今天告訴我,他說見如法師介紹他去聽經,他本來講只聽一次,第二天就準備到南部去旅遊去。頭一天聽了之後,他聽了還有興趣,再聽一天,就把這個約會推遲一天,聽兩天。聽兩天之後還想聽,後面的旅遊就取消了,就一直七天的經聽完。聽完之後,那時候還有一個謝道蓮居士,這一僧一俗來看我,跟我商量:法師,我們從香港來的,你能不能到香港去講經?當時我就答應了,所以過了年之後我就到香港來,在香港住了四個月,他們兩位邀請的。

  這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情,我到香港來是七七年,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們認識的。當時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在那邊講經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是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續講兩個月,講四個月。我記得《楞嚴經》沒講完,我們的簽證時間到了,結果離開了。我們的緣是那個時候結的,現在見面非常歡喜,多年沒見面了。當時許多的同參道友,一半以上都不在了,正是古人所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多少人都沒有過七十歲就走了。所以時節因緣非常重要,你要沒有長時間的修行,你很難成就,這是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諸位報告的。明白這個道理,對身體不必過分的執著,但是也不可以過分的愛惜。最好?最好是隨緣,隨緣要知道保養,不可以糟蹋身體。飲食起居要注意,要保持好的體力,你才有能力用功辦道,你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

  所以今天有人問我,有許多難題沒有辦法解答,他們說是瓶頸不能突破,就是有很多困難,問問我要學什麼法門。如果你的疑慮太多,讀《金剛經》好,我過去在《金剛經》有一次比較詳細的講解,總共好像講了二百四十八個小時,我講了四個月,二百四十八個小時,值得做參考。我是依據江味農居士《講義》講的。如果讀書,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讀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這兩本書很好,確實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問題,突破重重的瓶頸,這就是斷疑生信。如果要想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空過,那我就勸你學《無量壽經》,學《彌陀經疏鈔》,或是《彌陀經要解》,就夠了,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生淨土。這是在現前一般的根性真正有利益的課程,不多,只要好好去學,沒有不成就的。

  《華嚴》太大,但是沒有關係,我是每一次都講得很細,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聽一品有一品的利益。能夠有機會聽,也能夠幫助你斷疑生信,而且我們處處都指歸淨土,這個絕不違背大經的宗旨,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隋唐大德就已經說出來了,《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講得好!意思就是講《華嚴》、《法華》都是引導你歸無量壽的,歸無量壽就是歸淨土,歸念佛法門,這個很難得。

  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所修的法門就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數字,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在許許多多念佛法門裡面,他特別為我們所示現的,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善知識。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善財果然不錯,就是以專修念佛為主。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接引,真的往生了,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究竟圓滿的佛果,不可思議。善財童子是一生圓證無上菩提,所以《華嚴》導歸極樂世界是天經地義,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那麼這個地方所提出來的問題,就是《瑜伽論》當中講「異熟賴耶」。什麼叫異熟?異熟就是不是一個時間成熟,成熟有先後不一樣,這個叫異熟。賴耶實在就是講阿賴耶裡面含藏著種子,這些種子十法界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每一個人阿賴耶裡面都有作佛的種子,都有作菩薩的種子,也都有作餓鬼、地獄的種子。所以,從因上來講,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無二無別,緣就不同了。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阿賴耶裡頭有佛的種子,如果我們隨順佛的種子,那你這一生就作佛去,你隨順菩薩種子,你就作菩薩去。所以佛說緣生,他不說因生,阿賴耶種子是業因,是因,但是因要是沒有緣,它不能夠結果,一定要緣。所以緣非常重要,緣每個人就不一樣,這是異熟的一個狀況。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最容易成佛的,最穩當、最快速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肯定,沒有疑惑了,這一生當中死心塌地,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決定成就。世間所有一切的緣要暫時放下,你要是放不下,麻煩大了,你這一生的機會錯過了,所以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下定這個決心。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都不顧你,這個在倫理道德上講不過去,那世間法破壞了,這個要記住。佛在一切經教裡頭常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怎麼放下?是心裡放下,心裡頭乾乾淨淨,決定沒有牽掛,決定沒有憂慮,這是真放下。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連經教都沒有,這才叫專精!

  常常想著經教也不行,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掉了,《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我學的佛法在我真正用功夫的時候,這個放下,我要把念佛往生作為我一生當中第一個大事來辦。至於研究經教,或者是講經說法,附帶的,那不是我主修的,主修我的選擇是一卷《彌陀經》、一句佛號,就這麼簡單。跟大家在一起研究這些大經大論是附帶的,這個東西平常絕不放在心上。

  也許有同學又問了,你沒有把這個放在心上,好像你還講得不錯,這是什麼原因?實際上我在講席上講得很多,古德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得這麼一點利益,得這個利益老師教的。很多同學都知道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這就是我看家的本事。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些資料現在在這邊都找得到,經文不長。第二部學的《阿彌陀經》,第三部學的《普賢行願品》,第四部學的《金剛經》,第五部《楞嚴經》,我在台中十年就這麼多功課。這個五部經是次第完成的,李老師教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你學到他要不認為滿意,決定不准你學第二樣,要學到他點頭了,行,你可以再學一樣。

  我在台中學五部不容易,我的基礎是《金剛經》跟《楞嚴經》,在這上打下的底子,其餘這些大經大論都沒有學過。我看起來沒有困難,你們要我講什麼,我就可以給你們講什麼,不但佛法能通,世間法也能貫通。何況世間一般宗教的典籍,無論哪個宗教的典籍,我拿到手沒有困難,我都會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大家都很歡喜。所以真的要一門深入,要在一部經上下真實功夫。這個真實功夫,不但你透徹了解,了解之後你要能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落實在你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這個學了才有用處。如果你所學的經教與你自己生活不相干,這學了沒用處,你只是學文字而已,皮毛而已,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好像吃東西一樣,囫圇吞棗,你沒有消化,沒有吸收,沒有吸收它的養分,白吃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這個答,答裡面就說得很好,說「瑜伽等中,對於凡小」,這兩個字是關鍵,凡夫、小乘,「約就權教,隨相假說」,這兩個字用得好,假說就是不是真說。《華嚴》真的是真說,可是權小的經典很多,初學的人都是從這兒開始學起。你從這些學起的時候,已經好像養成一種習慣,常常就想著這些,一下給你講真實的時候反而覺得疑惑。這就是我前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佛說法一定要契機契理,要觀機,他是什麼樣的程度給他說什麼法。華嚴會上這些大根器的人,也是從初學慢慢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佛也是像我們這種程度慢慢修成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是這麼修成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有些人根利,有些人根鈍,這什麼原因?過去生的宿根不相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宿根不相同。有些人過去生中修得好,修的時間長,現在接觸就容易;有些人過去雖然修,不很認真,沒有真正奠下基礎,這一生再接觸,也很歡喜,契入就困難。又何況,緣各個人不同,有人障緣很多,有人障緣就比較少,助緣比較多,各個不相同,原因在此地。所以,他這一句講得很好,對於凡小,約就權教,隨相假說,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