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0卷)  2003/1/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0

  諸位同學,請看「威光菩薩獲益」,別中第十句看起:

  【了知法界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這句是「佛用智明,普周法界」,這是講佛的德用,德用無不是智,無不是照,周遍法界。佛的作用,我們在這部《華嚴經》裡面看得最清楚。細心觀察,細心體會,盡法界虛空界,不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是佛果的德用。這個德用包括了三途六道。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明瞭,如來果地上稱性的大智、大德、大能、大慈。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要覺悟、要明瞭,如來果地的作用,就是當人自性起用,不是別的。

  毘盧遮那,原來是我們自性的德號,這句話是梵語,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當然也遍一切時。我們講智慧、講德能、講慈悲,只是舉幾個例子說說而已。實際上性德所顯的,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無盡,沒有法子稱說,所以佛在經典上常用「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句話意思太深、太廣了,是我們自己的性德。在現前、今天,我們有緣到這個世間來,雖然在短短的數十年寒暑,六根所對的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還歸自性,真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佛菩薩跟凡夫除了迷悟差別之外,其餘的可以說毫無差別,真的叫平等真法界。六道跟四聖平等,三途跟華藏不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能懂嗎?禪宗大德常說「你會麼!」果然會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不會!不會就應當發心認真的學習,隨順自己的根性。根性也不是一定的,劣根可以轉變成勝根,下根可以轉變成上根。不是上根永遠都是上根,下根永遠是下根,不是的,沒有一法是定法。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緣殊勝,轉變得快速;遇到的緣不殊勝,轉變就慢了。因此,時節因緣我們要有慧眼,要認識,今天講的機會,機會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這個機會要抓住,千萬不能放過,一定要知道。

  哪一個眾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追求快樂?多少人迷戀在五欲六塵的樂事,把正經事耽誤了!什麼是正經事?法緣。修學佛法這個機緣,這個機緣可不是每一次到世間來都能遇到的,沒那麼容易,所以開經偈裡頭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法你要認識清楚,「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這一句話我們細心去想想,談何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天遇到了,我今見聞,這是遇到了,得受持。末後這句是核心,「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什麼?契入如來境界,你才能夠解如來真實義;你要不契入境界,你怎麼曉得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才是最快樂,才是最究竟、最圓滿。我為了要得到真實究竟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我必須把眼前這些外緣,要放下!眼前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要是認識清楚,這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雖然現前有一點小樂,得一點小樂、小利,無量劫的生死輪迴在後面!所以為了享受眼前這種小利,把永脫輪迴、破迷開悟這樁事情給耽誤了,豈不是大錯?所以聰明人(這就是一念之差)能夠咬緊牙根忍得過,我能把這些東西放在一邊,我把學道的機會牢牢的抓住。只要你一心投入,這裡頭有樂,這個樂超過六道裡面五欲六塵之樂,這裡頭有真樂、有大樂。這個樂沒有副作用,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它生智慧,覺悟人之樂,佛菩薩之樂。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德用智明」,確確實實「普周法界」,周的意思深。我們在前面讀過,法界是重重無盡,我們應當要知道,重重無盡;微塵裡頭有,毛孔裡頭有,這是世尊在其他經典裡面沒有講過的。微塵、毛孔裡面重重無盡的法界,誰能契入?《華嚴經》告訴我們普賢菩薩能入。誰是普賢菩薩?修普賢行的人就是普賢菩薩。他能契入,他能受用這裡面的大樂。所以,我們要記住孔夫子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不容易說得出來,這一句話是夫子一生教學的心得;一面教一面學,學不厭,教不倦。諸佛菩薩更是如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中永恆不斷。沒有圓成佛道之前,一面學一面教;圓成佛道之後,一面教一面學。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總是學不厭,教不倦。

  你要問為什麼?夫子給你說出來了,「不亦悅乎」。「悅」跟「樂」有差別,「悅」是從內心裡面生的快樂,那是圓滿的智慧的流露,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境界,現在人講刺激的,外面境界稱心如意,從這裡生起來的。如果外面境界跟自己的喜愛相違背,他就生苦受。所以苦、樂、憂、喜、捨都是外面境界的刺激,不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的。內心流露出來的,喜悅,不亦悅乎;「悅」稱性,樂是生於識,不是稱性的。這是真正覺悟人的心得報告。「有朋自遠方來」,你看,從外面來的,這是境界,這個就「樂」了,順境、善緣。「朋」是什麼?同學。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訪,這個很快樂!有機會盡賓主之誼,交換修學的心得,教化的心得,提升彼此的境界。當然,這是肯定的,會取得彼此之間的協助。

  喜悅、大樂在什麼地方?就在眼前,就在此時此處。我們要知道,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或者知道不夠透徹,你要想知道、想透徹知道,契入佛菩薩的境界,經教是我們唯一入門的手段。我們從經教裡面去「讀誦受持」,還要落實,落實就是「為人演說」,你得要做到,而後說到。我真幹、我真做!與經教相應,就是與自性相應,恆常的相應,長時間的相應,不知不覺就契入,就熟了。熟透了,就不是有意去做的、刻意去做的,自自然然沒有一樣不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說話,字字句句相應。到這個時候就恭喜你了,至少你是法身菩薩。菩薩怎麼成就的?長時薰成的!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成的。

  經文,諸位看開頭是用『了知』!跟前面不一樣,為什麼?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有,到底下一段我們就看到了。他說第九、第十、第十一這三句是佛的境界,所以說「了知」,不像前面九條,前面九條講「證知」,菩薩可以證知。這是佛境界,只說了知,我們講到後面再說。經文教我們『了知法界無邊佛』,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無量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我們是眾生,無量無邊佛有沒有現在我們面前?有。我們怎麼樣?我們不「了」也不「知」,了是明瞭,我們不明瞭,也不覺知。其實統統在我們面前。『神通海智光明』。

  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得問問,有沒有幾分印象?不敢講多,有沒有一分兩分體會?如果有個一二分的體會,實在講就相當不容易了,為什麼?果然有個一分兩分的體會,夫子說的「不亦悅乎」,你就有這個味道了。如果你完全不能夠了知,你一絲毫的法喜都體會不到,這是真的。為什麼沒有辦法體會到?我們可以說這《華嚴》從頭到今天,我們講了一千九百個小時,你沒有認真的學,你要認真的學,多少幾分你肯定是能體會得到的。就如同我們在學校念書,一年級有一年級的境界,你契入!從一年級升二年級的時候,二年級的境界你體會到了。年年升級,境界、智慧年年增長。《華嚴》我們讀到今天,這一千九百個小時,沒有空過,怎麼會不入境界!怎麼會不生歡喜心!怎麼可能還會貪戀世間五欲六塵,哪有這種道理?學習,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同學很多,我們同樣學習一個法門,到最後有人成就,有人退轉;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很多!其中,我們不敢講那些退轉的都是沒有成就的,這是我們凡夫眼睛裡面如是觀,實際上,可能那些退轉的人裡面有很多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他在那裡表演,教導我們,如果留戀於世間塵緣,五欲六塵這種享受,就退轉了。

  如果在聖教心性裡面得喜悅的,得法喜充滿的,這個人在一生當中成佛、成菩薩,永脫輪迴十法界。他再到十法界,再到六道三途,那個身分是菩薩身分,他是來為眾生示現的。就像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我們所表演的,其目的無不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轉凡為聖。無論做什麼樣的示現,目的是一個,絕對不是教眾生迷惑顛倒。所以他們的示現,有示現正面的,有示現反面的,統統是教學。所以,無不是大智、大德、大能、大慈、大悲!所以叫「神通海」,海是比喻廣大、比喻深,深廣無際,用海來做比喻。這個大用所依還是「智光明」。我們再看最後這一句,第十一句:

  【了知一切佛力無所畏法智光明。】

  這個『法』是貫穿上面去的,就是「了知一切佛力法、無所畏法」。一切佛法無量無邊,所以我們諺語常常講「佛法無邊」,這是真的,佛法無邊,無量無邊。這個地方舉二法做例子,一個就是佛的力法,佛力就是十力。世尊為了教學方便起見,佛的能力沒有邊際,沒有頭數,我們講八萬四千、無量無邊,實在講佛的能力沒有法子形容,沒有法子能夠說得出,這是真的,一切言語、比喻、形容都達不到。佛在這個經上把它歸納為十大類,十代表無盡,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佛的十力」。「無畏」也是沒有邊際,佛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叫「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稱讚如來究竟圓滿大德大能,這種德能之所依是智光明。

  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智光明。在這個經上,大威光菩薩在表演給我們看。他是怎麼學的,為什麼他一見佛,聽佛一說法,他的「智光明」就開發出來?這是我們平常講,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這麼好的機會見到佛。佛現相,他眼見相,覺悟了;佛說法,他耳聞法音,徹底明白了。我們一般中國人教下講「大開圓解」,宗門大德講「大徹大悟」。借著佛的光明,把自性的光明顯發出來了,這就叫傳燈。我這盞燈沒有點燃,你那個燈是點燃的,我這個燈借你的火,把我的燈點燃,我的光明就生出來了,跟你的光明無二無別,光明遍照。所以佛門傳法也叫傳燈,燈燈相續,正法久住。因此,佛法的修學,我們就明白了,「智光明」不開,不算成就!好像讀書一樣,智光明不開不能畢業,你拿不到畢業證書。智光明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了知,你就成就了。在大乘佛法裡面,最低的果位是初住菩薩,圓教!大乘圓教,你就證得這個果位。在遍法界虛空界,對人對事對物,你用真心,你不再用妄心。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得一點啟示,這個啟示是,我們自己覺悟,我們要從哪個地方下手?《楞嚴經》上講「最初方便」,就我們現在這個程度,這種根性,我們從哪裡下手?實實在在說,世尊慈悲,在經論上千囑咐萬叮嚀,真的,這句話說了千萬次,「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告訴我們入門下手的方便。「受」是什麼?你進佛門,受三皈、受五戒,接受十善,接受經教!問題你有沒有真的受?形式上受沒用處。真的接受了,接受過來要當作寶貝。什麼寶?這是能幫助我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的寶物。我接受過來之後,我要知道保持,不能把它丟掉!怎麼保持?念念相應。起心動念,念念與三皈、與覺正淨相應,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念念與經教相應,這才行!這叫「持」。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跟受持相應。真的做到了,現在人講落實,真的落實,這叫學佛。

  經教,品類很多,我們可以隨順自己的根性,隨順自己的程度,隨順自己生活習慣,這樣學起來容易,不難,選擇一種,一門深入。你得要問,其實很多人問,我選擇這一種,其他的經論,我可不可以看,可不可以聽?初學的時候,不可以!古時候一般講五年之後就可以。為什麼?初學要在一門扎根,你還沒有根的時候,不可以。為什麼?對你沒好處。你有了根,對你就有好處,你可以吸收它的養分。所以其他經教可以看、可以聽,但是你始終是修學你自己的一門。我聽了,我看了,我把聽到、看到的那些好處都吸收在我這一門裡頭,使我學習的這一門更充實、更圓滿、更究竟。所以是無量法門幫助我這一門,我這一門無論是自行、是化他,一門裡面就包含了無量法門,不可思議!所以初學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接著看末後的這一句,第十一句:

  【了知一切佛力無所畏法智光明。】

  經上講到一切佛的「力」,大乘經上佛常常給我們講,如來果地上有十種殊勝的能力,第一種叫「是處非處智力」。是處非處智力,這個意思是佛了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佛的智慧沒有障礙,任何一個眾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他都知道、都明瞭。所以佛說法何以那麼樣的契機?眾生要是有緣遇到佛,沒有不開悟的,沒有不證果的,原因就是佛知道他過去生中修學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教導他非常契機,我們今天講的投緣,哪有不得度的道理!

  古大德在這個意思裡頭,特別給我們說明,譬如做善業一定得善果,造作惡業一定得惡報,這叫「是處」。什麼叫「非處」?譬如造的是善業,得的是惡報,有沒有這個事情?有。這怎麼解釋?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過去生中,他造的惡業多善業少。這一生他所造的善業,而得到是不善的果報,那是他過去生中造的業,是那個業的果報成熟了。今生所造的善業還沒有成熟,果報在來生、在後世。也有果報在這一生就現前了,那是要特別修學大善,修大善,養大德;這個善德把你過去生中不善的業因,它有力量能夠把它蓋覆住,過去生中不善的業因,現在不會結果。你這一生修的大善,這一生果報提前成熟了,這樣的一個原因。有人一生造惡業,但是他果報不錯,還大富大貴,這什麼原因?他這一生受的這個果報,是過去生中修的,因果通三世。這一生所造的不善業,果沒有成熟,果在來生。所以佛法裡頭常講,「欲知前世因」,我要想知道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樣的因,「今生受者是」,這一生你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想我來生果報怎麼樣,那你就好好去想想,這一生當中我所做的是什麼,感得來生果報。因果通三世,真的不是不報,所謂是時辰未到,時辰到了,哪有不報之理!

  所以,因果報應是真理,我們在講席裡面說得太多!「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人與一切眾生不可以結惡緣。惡緣不僅不能在形象上表現出來,念頭都不能生,我們才能成就一個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超越輪迴、圓成佛道的第一個因素。所以在順境裡面起貪愛,在逆境裡面生厭惡,都是障礙聖道,什麼人吃虧?自己吃了大虧!這些事實真相,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清楚,他們了知。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對於一切人事物可以受用,受用要隨緣、要隨分,決定不能有控制的念頭,決定不能有佔有的念頭;有控制念頭,你就迷了,有佔有的念頭,你就造業了。人在這一生當中,如何能像諸佛菩薩一樣不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只要能做到這兩句就差不多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裡會有行為?然後在這個世間就可以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得大自在!就像《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佛菩薩的境界,那是佛菩薩的生活。我們行嗎?行。大心凡夫就行,就能入佛境界。心量小了,不行。一定要常常想到,大乘經上佛教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於一切眾生生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跟諸佛菩薩同生一個心。諸佛菩薩如是,我亦如是。諸佛菩薩能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亦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一生快樂無比!不亦悅乎,不亦樂乎!

  第二個是「業智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的造作。這跟前面不一樣,前面講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是專門講造業。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裡頭有了問題:未來一切造作,佛都知道,那這個業不就變成定業了?要不是定業,佛怎麼會知道?佛知道,決定沒有問題。雖不是定業,那個業是千變萬化,隨著你的念頭在變。你念頭怎麼個變法,佛都知道。譬如我們今天想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明年怎麼作法,後年怎麼作法,我們寫一個十年計畫,佛知道往後你十年要造什麼業。可是到了明年的時候,我的計畫要修改修改一下,哪個地方覺得不大對勁,當你念頭才一動,佛又知道你哪個地方要修改,是這麼個道理。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佛都知道,起心動念是你的「意」在造業,言語是「口」業,身體的動作是「身」業。佛有能力知道你的過去、現在、未來,單從「業」上來講的。這是佛容易觀機。這兩條非常重要,應機說法,佛有這個能力。

  第三「定智力」,定是講禪定。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無量無邊,佛沒有不知道的。知道你修學的方法,知道你修學的過程,知道你禪定功夫的淺深,也知道你禪定的成就。譬如世間禪定,得初禪的,佛知道他一定生初禪天。初禪有三層,你雖然得的是初禪,禪定得的是初禪,得初禪功夫也有上、中、下三品,所以生在初禪天也不相同。二禪、三禪、四禪都是有三層,上、中、下三品。四禪裡面還有些小乘人,小乘三果阿那含在那邊修行,他境界一提升就出了三界六道,證阿羅漢果。這些人他們學的法門不一樣,功夫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它有五層天,叫五不還天,也叫做淨居天。所以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很多羅漢、菩薩在那邊住。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天,叫做無想天,也是修禪定去往生的,修無想定;這個定成功了,在四禪無想天,我們佛門稱這外道。所以四禪相當複雜。這叫世間禪定。再往上叫四空定,那到無色界去了,沒有出六道輪迴。出六道輪迴最低限度要阿羅漢,阿羅漢修的九次第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第九定超越了,出了六道,出了三界,到四聖法界裡面去了;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到四聖法界去。十法界,禪定的功夫,這個我們一定要懂。

  第四是「知根力」,知一切眾生根性,上、中、下不等。上根裡頭也有上中下,中根裡頭也有上中下,下根裡頭也有上中下。一切眾生什麼樣的根性,佛知道,所以佛能夠應機說法,能夠普度眾生。

  第五,佛知道「欲」,一切眾生種種的欲樂,欲是欲望,他所喜愛的,他所希求的;希求的是欲,喜愛的是樂。眾生各個嗜好不相同,教化眾生這裡頭有個祕訣,投其所好,他就很喜歡來學。如果你所教的這些東西是他不喜歡的,他來了一次,第二次不想再來了。這一點佛智慧、能力圓滿,我們不行。雖然不行,現在我們發心,選擇了多元文化社會教學這個行業,也得要學著觀機。學習觀機,細心觀察,要對於這個社會全面觀察,看一切人起心動念,他想些什麼,他希求什麼,他愛好什麼,不能不了解。然後也要學佛菩薩一樣,投其所好,來指導他、教導他,幫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所以在今天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學習。學習決定沒有時間性的,決定沒有年齡限制的,沒有文化限制,或者是信仰的限制,沒有;學習什麼都沒有,一切限制都沒有。從小到老,要在佛經裡面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永遠沒有終止的,生生世世都在學;學不厭,教不倦。我們現在社會上,看到許許多多人得老年痴呆症,他為什麼會得痴呆症?他不學了。你們諸位細細觀察是不是這樣?如果他人雖然老了,天天還在學習,保險他不會得痴呆症。他像做學生一樣,天天在用頭腦,天天在學,活到老,學到老。壽命到了,走的時候頭腦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怎麼會得痴呆症。得痴呆症是什麼?什麼都不想學,什麼都放下了,人就痴痴呆呆的,不就是這麼回事情!佛菩薩裡面沒有一個痴呆的,阿羅漢裡頭沒有一個痴呆的,你看在中國歷史上這些祖師大德,哪有得痴呆症的。但是現代有,現代有出家人得痴呆症的,他為什麼會得痴呆症?他不學,他年歲大了,不學了。如果年齡雖大,八十、九十,還一樣學得很起勁,他怎麼會得痴呆症?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強烈的欲望,好學。我們要有一個殊勝的愛好,愛好是什麼?教學。欲是求學,樂是教學,教學相長,其樂無窮。如果我們培養這樣的根性,遇到佛菩薩了,好教!我們具備的條件夠,就非常容易成就。

  第六條是佛有「界智力」,這是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界分是什麼?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分別。佛知道一切眾生有種種分別。所以佛有智慧,你喜歡分別,佛就叫你天天在那裡分別,從分別,分到最後無分別了,你就成功了。哪一天能夠恍然大悟,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這個習氣是俱生煩惱!「本來無一物」,這是《壇經》上講的,哪來的界?所以界分是屬於抽象的概念,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但是它起作用,它起障礙,幫助你生煩惱。佛知道,佛明瞭,佛有智慧,有能力對治。

  第七叫「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這個話怎麼說?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大家容易懂,知道你修學某一種法門,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佛有這種能力。譬如,我們今天看這個學校裡面的學生,你看他讀哪一個科系,看他用功的勤惰,就能夠知道,他將來在哪一個行業,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我們凡夫的判斷。但是,總是比不上佛,為什麼?佛知道前生後世,知道因緣果報,這個我們沒有辦法曉得,這個道理就深了。一切道,一切眾生所行之道。譬如我們今天同學們多數都是學淨土的,淨土是一條道,這個道路通達到哪裡?通達到西方極樂世界,通到阿彌陀佛。如果有堅定的信心、願心,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我們就肯定你將來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只有這麼點小本事。世尊他本事大,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知道你將來是什麼樣的成就。譬如修十善業道的,他肯定生天,欲界天有六層,再仔細觀察他對於情執之濃淡;情執很濃的,生的天不高,情執淡薄的,他生的天就高。他修定,定能把情執伏住,並沒有斷,伏住是什麼?不起作用,這個人肯定生色界天。看他禪定功夫的淺深,他生色界哪一層天,色界四禪十八層天。這些都是屬於「至處智力」,一切道範圍就太廣太大了。

  第八是「宿命智力」,佛有這個能力,知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任何一個眾生,他一世、二世、百世、千世、萬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在哪一道,他受的是什麼身,他叫什麼名字,他在那一生當中做了些什麼事業,壽命長短,統統知道。我們講「宿命通」,沒有障礙。

  第九個「天眼通」,眼的能力沒有障礙,能夠見一切眾生,生的時候、死的時候,或者在善道、或者在惡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沒有見不到的。有天眼,他有天耳。我們以為我們藏起來,或者是心裡頭起心動念沒人知道。沒錯,人不知道,人沒這個能力,跟我一樣是凡夫,佛菩薩知道!再跟諸位說,鬼神知道,鬼神有五通,有天眼、有天耳。中國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人容易,欺天不容易,欺鬼神不容易,佛菩薩更不必說了,你沒有辦法欺騙他。

  最後一條叫「漏盡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煩惱斷盡,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要不要再到十法界來?不需要。他來的時候,那是度化眾生的,決定不是業力。業盡情空,他不造業了。示現在九法界,跟九法界眾生和光同塵,但是你要曉得他不造業了。

  今天還有一個小朋友問我,問得很好,他說要怎麼樣做,才能把自己的妄想煩惱斷掉?我看他只有十二、三歲,能提出這個問題,很難得!佛菩薩跟我們一樣生活、一樣工作,示現在人間,他就是心裡頭不生煩惱。實在講,我們讀《壇經》,六祖惠能大師就入這個境界。你看,他跟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最初方便我跟諸位講過,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我們起心動念還想管事,想控制、想佔有,據為己有,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是凡夫,你就生煩惱,不生智慧。到哪一天你能夠轉過來,真正放下佔有,放下支配,你就會跟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不生煩惱了。

  所以凡聖是一念之差,這一念就是覺迷。沒有佔有、沒有控制是智慧,有控制、有佔有是迷情、迷執,就這麼一念之差。有迷執,或者叫情執,他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東西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不但六道裡頭的業他不造,十法界的業他也不造,從此以後不造業了,這是法身大士。所以自己知道「不受後有」,知道自己入大涅槃的境界。這十條叫「佛果十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這經上講的「一切佛力」。

  後面還一句『無所畏法』。《大論》裡面講的四種,如來果地上有四種無畏,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第一個是「總持無畏」,什麼叫總持無畏?聞一切法、見一切法他能夠憶持不忘,他有這個能力。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個能力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講記憶力好。聽了、看了,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為什麼那麼健忘?我們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了,見聞覺知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是個檔案室,收藏到裡面,要用的時候,調不出來,這就叫健忘,麻煩在此地。他們那些人高明,隨時要用,立刻就調出來了,他沒有障礙。我們是雜念太多,所以記性就不好,這個很容易證明。你看,兒童記憶力好,大概到十五歲的樣子記憶力好,十五歲以後,記憶力慢慢就退化了。為什麼?他知道事情多了。他慢慢學會操心,他生煩惱,不生智慧。童年的時候,一切事情不需要他操心,不需要他過問,所以他心清淨,記憶力好,讀書一遍就能背誦,這種學生很多!一遍能背誦。三、五遍能背誦的,人數就太多了。這就叫總持無畏,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能過目不忘,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諸法,他都能夠記得很清楚。不像我們,我們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頭,調不出來,他很容易,隨時都能現前。

  第二種無畏叫「知根無畏」,他知一切眾生差別根性,這是什麼?說法應機。第三種叫「決疑無畏」,一切眾生有任何的疑惑,你只要提出來,佛都能夠給你開示、給你講解,幫助你斷疑生信。換句話說,你遇到佛,你出再難的題目也難不倒他,辯才無礙。第四個是「答報無畏」,專門對付一切人提出的一些難題,佛都有能力答覆。換句話說,諸佛如來面前,沒有任何問題能夠把他難倒的,能夠叫他答不出來的,沒有,肯定沒有。所以有這四種無畏,總持無畏、知根無畏、決疑無畏、答報無畏,佛在大眾中講經說法,沒有畏懼。這個叫如來果地上的四無畏。這是把經文裡面十力、無所畏法略略的給諸位介紹了。我們再看後面清涼大師的註解,這一看就明瞭。

  這第十一「佛德智明」,這一條是講佛德智明。「降魔制外」,佛的德、佛的智,它起的作用是做什麼?就是降魔制外的,魔是魔王,外是外道。佛的德(德就是能)、佛的智慧能夠降魔制外,所以特別講如來的十力、四無所畏。「後三佛境,故但了知」,十一句裡頭後三句是第九、第十、第十一,這三句都用「了知」,跟前面用的不一樣。前面有用入,有用得,有用證,唯有後面這三條講了知,因為這是如來果地上境界,菩薩能了知;換句話說,還沒有辦法證得。「餘可證知,故得云入」。「得云入者」,清涼大師在《鈔》裡頭也有說,他說「通徹名入,入亦證也」,這是《智度論》三十一(就是三十一卷),引用《智度論》上的話來說。通徹,通達、徹底明瞭就叫入,入也是證的意思。「得者,獲之在己也」。什麼叫得?我自己獲得,我自己通達,我自己明瞭了,這叫得。所以「得」是自己得真實受用。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本來我以為今天除夕,應當是晚會在除夕。沒有想到,我們這邊同學們把晚會訂在元旦的晚上。這個也是為了當地人,正好明天他們好像是星期六、還是星期天,他們的假日,可以跟我們一起來過中國年。所以今天晚上除夕,也非常好。我們的經講到九百五十次,九百五十次正好一千九百個小時。好,謝謝大家。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