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七0集) 1993/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70
請掀開經本第四百六十八面,第四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後辯畜生者。謂飛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其類繁廣。於中最有福德者。即龍王金翅鳥等。畜趣壽命不等。有極長者。壽一中劫。如經說。有龍王住世一中劫。能持大地。】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說懺悔,大師將一大段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教我們懺悔煩惱障,第二段教我們業障,最後這一段懺悔報障。報障,三善道是果,所以偏重在三惡道。三惡道自然就成了三小段,第一段是地獄,第二段是餓鬼,最後這一段畜生,這是三惡道。惡道當中畜生算是輕的,罪報算是比較輕的。畜生的種類非常之多,此地把牠分做『飛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這是飛禽走獸。在水族大概把畜生道全都包括了。畜生道裡面也有福報大的,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龍王』福報很大。龍是一個很會變化的動物,不但能變大變小,牠也能變成人的形狀,我們世間人稱之為龍王。其實在我們本省,像福建沿海一帶拜的媽祖,台灣媽祖非常出名,媽祖是龍王,牠是水神,一般航海打漁都祈求龍王保佑平安,所以牠得到許多的祭祀,這是畜生道裡面有大福德的。另外一種就是『金翅鳥』,這個福報也非常大,幾乎與龍王相等,牠也是能夠變化的,經上舉出這兩個例子。
其實畜生道裡面無論在哪一類的畜生道,皆有有福報的,也有沒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的就很苦了。像近代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現在中國也有了,外國很盛行,養的寵物,這些寵物可以說都是很有福報的,雖然牠的身是畜生身,諸位細細去想想、去觀察一下,養寵物的人家,寵物是主人對不對?一家人都是牠的奴才,都去伺候牠,牠的福報最大。養寵物的人沒福,很辛苦;牠做畜生身,享福!當然這些絕非偶然,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關係不外乎四大類,這四大類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養寵物也是這四種關係,你對牠那麼愛護,細心照料,比照料父母還周到,那是報恩。這個畜生前生對他有恩,牠自己造作了業障墮到畜生道,遇到前生的有恩惠的人,他還是要來報答。飼養動物並沒有愛心,但是也能夠把牠養得很好,生活照顧很好,討債還債的。畜生是來討債的,人過去生中欠牠的,這是還牠債。欠得多的,還的時間長;欠得少的,還的時間短。諸位想想依舊脫不了這四種因果關係,這是我們必須要看清楚的。
畜生之中壽命有很長的,一個中劫是天文數字。除此之外,小的動物畜生因為牠愚痴、牠執著,愚痴執著要不能打破,牠就很難捨牠的身相。經典裡面有一段故事,是世尊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園裡面在蓋房子,可能是僧團的人數太多,房舍不夠用,添幾間新的房舍。做地基挖土的時候,挖到有一窩螞蟻,佛看這個螞蟻,看著看著笑起來,弟子們看到佛在那裡發笑,就向世尊請教,這螞蟻很平常,有什麼可笑的?佛就說,這一群螞蟻已經有七尊佛過世了,牠還沒有離螞蟻身。假設如經上所說一尊佛修行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過世最低限度也經歷二十一個阿僧祇劫,這螞蟻哪有那麼長的壽命!原因是螞蟻死了以後,又投胎在這個窩裡做小螞蟻去了,生生世世都受螞蟻身,都沒有離開螞蟻。這是什麼原因?執著,牠執著牠就是那個身相,執著那個地方就是牠的家,所以沒有離開那個窩,也沒有離開那個身,你想這多可怕!
佛教給我們於一切法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麻煩。如果我們人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死了以後不太容易去投胎,做什麼?叫守屍鬼,死了以後變成幽靈,他不去投胎,他守著他那個身體,以為那個身體是自己,不肯捨棄,就變成守屍鬼。守屍鬼看他堅持多久,有很多堅持幾十年的他都不離開,那個很麻煩,什麼時候他不守了、捨棄了,他就投胎。這就是堅固執著帶來的障礙。在中國有,在外國很多,在美國幾乎每一個都市都有幾間很出名的鬼屋,它為什麼會變成鬼屋?以前住的人,死了以後不肯離開他的家,認為那個房子是他的,他不肯離開,他守在那個地方。房子雖然輾轉換了不少主人,可是那個鬼還在那裡,住在裡面的人得不到安寧,常常看到他現相,這我們在外國常常遇到的。他的原因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離開。學佛的人,如果要有這樣的執著,道業不能成就,也決定不能往生。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到哪裡去住?找一個大樹底下打坐,那個時候的佛弟子都是用打坐入定恢復精神體力,不需要睡眠。可是佛規定樹下只可以住一個晚上,明天找別的樹去,不能在這個地方,原因在哪裡?怕你執著這個大樹不錯很陰涼,天天到這裡來,以後執著不肯離開,那死了以後還是離不開這個樹。樹下沒有男女婚配,樹下有動物、有小蟲、有松鼠,他來生就變成這個。還是離不開那個樹,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佛制定的戒律,樹下只能住一晚,教你不要留戀。對於生活不起貪心、不起貪戀,這才能夠出得了三界,能夠脫離輪迴,道理都在此地。
所以我們看到螞蟻執著牠這個螞蟻身,長劫都不能擺脫,畜生業報業太可怕了!前面我們看到地獄壽命長,餓鬼壽命也長,畜生身不容易脫離,這就說明三惡道決定不能去。可是一般人死了以後,墮三惡道幾乎佔絕對的大多數,三惡道的業因就是貪瞋痴,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我們想一想哪個人沒有貪瞋痴?學佛了知道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我們要捨棄貪瞋痴,遠離貪瞋痴。世間五欲六塵離開了,這又貪佛法,在佛法裡面搞貪瞋痴,諸位要知道依舊墮三惡道,佛是教我們斷貪瞋痴,不是教我們換貪瞋痴的對象。必須貪瞋痴慢念頭沒有了,菩提道中就一帆風順,障礙都沒有了,這是很要緊很要緊的。
說長壽有一中劫的,這是世尊在經上說的,這是講的『龍王住世一中劫,能持大地』。這個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守護神,「能持大地」的這個大的守護神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堅牢地神,堅牢地神是龍王身,畜生裡面有大福報的,牠的福報超過鬼王。我們知道鬼王是閻羅王,城隍土地都是屬於鬼王,可是要比起堅牢地神,那還差很遠。這是說明畜生道中有很大的福報,這些福報都是過去生中修來的。由此可知,有人一生修福,有人生生世世修福,多世所修的福德,果報現前他得到享受,但是享福不一定在人道,有人生天在天上享福,有人得人身在人間享福,有人墮餓鬼在鬼道裡面享福,有人變畜生在畜生道享福,福報不會失掉的。修福的人福報是丟不掉的,跟功德不一樣,功德會失掉,福報不會失掉。但是福跟慧關係很密切,有福沒有慧那個太危險了,那個福報還不如不享,為什麼?享福又造罪業,福享完了,罪報現前了,那就是三途之苦,太可怕了!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就明白告訴我們,菩薩不受福德,佛勸我們修福,離一切相修福,菩薩不住相而行布施,布施是修福,修福勸菩薩不受福德,好!不享福。不享福是真正的享福,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並不難體會,我們如果細心去體會,能夠通達的、能夠明瞭的。不享福才是真正有福之人,享福未必是真的有福,因為它帶來了許許多多副作用,沒有不受福德的人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快樂。
【如上三惡道報。】
這一段是畜生裡面講的比較少,少的原因是我們容易體會,許多畜生道是我們親眼所見到的,牠的生態、牠的生活、牠所受的苦報,我們都能夠看得見,都能聽得見,都能體會得到。不像地獄、餓鬼,佛要不說,我們肉眼看不見,耳朵也聽不到。後面這一段是總結這一大段。
【三惡道報。罪苦無量。既預知者。固合遠避。】
佛在許多經論為我們不厭其煩的說明三惡道苦報的狀況,佛的用意很明顯,讓我們知道事實真相,自自然然就發心『遠避』,遠遠的躲避它。如何能夠躲避?決定不造惡業,你就不會有這個果報。雖然我們識心之中,佛家裡面講阿賴耶識,這些惡道種子都有,但是我們不造惡緣,惡的種子沒有緣不會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修行人不會墮惡道。修行,修正一切錯誤的行為,錯誤行為都沒有了,惡的緣統統都斷掉了,沒有惡緣,縱然有惡因,不會結惡果,它的道理在此地。阿賴耶識裡面善的因也很多,最善之因成佛,成佛的因,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可靠、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眾生跟阿彌陀佛的緣都很深,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因我們早都具備了。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看緣,往生是果報,往生的緣是什麼?信願持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其他的放下,單單在信願行上下功夫,厚培往生之緣,深培往生之緣,這一生往生的果報決定得到,往生就不退成佛,所以這是一生成佛的法門。
其他法門成佛實在講很不容易,理論上講都沒有問題,都講得通,事實上不容易,因為要斷惑證真,那個斷煩惱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念佛法門之所以容易成就,因為它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斷很難,只要伏煩惱就行了,伏比斷容易太多了!用什麼方法伏?這一句佛號,念頭一起來,不管是善念、是惡念,都是煩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說惡念是煩惱,善念?善念也是煩惱,因為真心裡面沒有念,無念是正常的,有念就不正常,所以喜怒哀樂都是煩惱,叫七情五欲。所以念一起,佛號立刻提起來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就擺平了,把這個念頭就伏住、控制住。念頭只有一個,第二念是阿彌陀佛;或者念頭只有三、四個,第五念、第六念就是阿彌陀佛,行,還都來得及,伏住了,不讓妄念繼續發展,這就對了,這叫真正用功夫。真能控制得住,叫功夫得力了;功夫真的得力,煩惱少了,佛號多了。縱然沒有佛號,心清淨了;心裡沒有煩惱,心清淨,智慧增長。智慧從哪來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跟世間講的聰明不一樣,聰明可以用在善,也可以用在惡,用在善很好,用在惡很可怕!智慧只有善沒有惡,那叫智慧可貴,它可貴就在此地。有智慧的人只有善,決定沒有惡。所以知道怎樣避免三惡道,這個人就真的有智慧。
如何出離三惡道?能有這個念頭,那就是大智慧,那就不是普通智慧,大智慧。這一生當中要出離六道輪迴,要不出六道不出三界,縱然來生得人天果報,人天壽命盡了的時候,你能不能保證不墮三惡道?這就太難太難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三界六道不可住,一定要超越,底下說:
【志求善本。攝心在道。心若不住。緣諸惡法。當自責之。】
能夠自責就是覺悟,宗門裡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得快!所以要立志、要求善,斷惡修善,能夠辨別善惡是智慧。現在在本省社會裡,佛法從表面上看非常興盛,好像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比不上台灣。但是你細細去觀察,台灣佛教確實有問題,不純,太雜了。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對台灣的佛教批評得就很不好聽,他在我面前沒有說過,他不好意思講,我聽他的學生告訴我的,老居士往生之後,學生們告訴我的,老居士在生前跟他們講台灣沒有佛教,台灣的佛教全都是假的,真正的佛教在中國大陸。老居士說這些話絕對不是安慰大陸的佛教徒,他講的是事實。這些事實我們同修有不少人曾經到大陸去旅遊過,甚至去朝山,你們一定能夠看到,大陸上有真正修行人。從哪些地方看到?恭敬。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我雖然每年都到大陸去看一下,但是時間很短,我去都沒有超過兩個星期,而且要走許多個城市,每個地方只住一、二天,無法深入去觀察。但是我去的目的也不在此處,我所走的多半是學校。但是有許多同修告訴我,許許多多地方,這寺院庵堂的修行人聽不到講經說法,得到我這些錄音帶,流通到大陸上的錄音帶,他們把錄音機放在佛像的前面講台上,聽經的人對著錄音機頂禮三拜,這樣恭敬!這很難得。而且經書頂戴而行,不是像我們隨隨便便拿著;頂在頭上,雙手捧著頂在頭上。看到對佛法、對講經法師如此的恭敬,我們曉得他真的能得利益,他要不是真得利益,那個恭敬心生不起來。
前年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組了一個團到大陸去朝山,他去了七十多天,走了很多道場,其中有幾個道場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出家人生活非常清苦,衣服都是破了補丁再補丁的,吃的東西很粗糙。他們海外團體到那裡去見到了,布施錢財人家不收,不要錢,送他布匹給他做衣服,拒絕,不要。問他要什麼?他要經書,要錄音帶。所以他們回到新加坡很感嘆,本來以為自己修行很不錯,結果到那裡去跟人家一比,天壤之別,人家在天上,我們在地下,不能比,他們真的放下了。但是錄音帶在北方,北方的氣溫變化很大,保存困難。像五台山那個地方冬天很冷,夏天很熱,錄音帶會變形。也就是說,錄音帶拿到那個地方很難保存一年,這樣他們才發心回到新加坡做CD片,雷射激光片。做成CD片它不怕熱,它也不怕潮濕,CD片放在水裡面都沒關係,而且音質不會變,可以保存一百年以上。大陸上沒有機器,送磁碟片給他還要送機器。新加坡被那些修行人感動得回去才做,自己真正生慚愧心,我們這個地方生活一切講享受,人家那麼苦,想幫助他改善一點,人家不要,拒絕!人家要佛法,人家要懂得怎樣如理如法的修學。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的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警惕,我們是不是在真修。
這個地方這兩句好,『志求善本,攝心在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真如本性。善本是什麼?善本就跟一般經裡面講的善根意思相同,這個根能生一切善法,這叫善本。佛告訴我們世間的善根有三,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離了貪瞋痴,世間一切善法就生起來了。貪瞋痴叫三毒,心裡面有貪瞋痴,就生一切惡法,不會生善法,善法不是從貪瞋痴裡面生的,志求善本在此地。攝心在道,我們這一生所求的沒有別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有大乘法門都是以這個為最後的目標。我們念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就是為了明心見性,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換個環境修行。所以是一個目標,不是兩個目標,換個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親近一個好老師,親近諸上善人就是親近好的同參道友,使我們達到明心見性就不難,容易了,往生的目的在此地。
底下說,『心若不住,緣諸惡法』。這個不住就是心不住在道上,不住在善本上,心還攀緣惡法,這一句就是說的我們現前的習氣,我們對這些道理明白清楚,可是起心動念還是緣一切惡法,這又是為什麼?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我們的習氣太深了,不知不覺毛病又起來了,不知不覺,習氣太深。這個不怕,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要沒有這麼深的習氣,那不早就成佛、成菩薩了,怎麼還會做凡夫!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要覺,也就是要回頭。『當自責之』。自己要責備自己,自己要提高警覺,這個責備也不是像世間人講的後悔懊喪,那又錯了,那錯上再加錯。這個自責是怎麼自責法?一句阿彌陀佛,轉換成阿彌陀佛就對了,這就完全正確了。也就是修行沒有別的,轉念頭而已,把這一切是是非非的雜念,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這叫修行,這叫功夫。要轉得快,要時時刻刻會轉。
【念老病死甚為切近。】
這要常常想到,其實這都在我們眼前,我們每天六根都接觸得到的,看到老人想到我也會老,看到病人想到我會病,看到人死的時候我會死,這是很大的警覺!我們的眼睛不要看別的,單看這些,警覺心自然就高了。這些問題世間人不懂解決,我們怎麼辦?念佛求生淨土,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每一天看到這個情形,我們念佛的念頭就更懇切、更認真了。這些生老病死擺在我們面前,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善知識!他時時刻刻在提醒你、在警告你,你要認真、你要努力,你要不肯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現象你永遠擺脫不了。所以無始劫以來的生老病死,真正有志氣的人,到此為止!從此以後我再不搞這套了,再不搞生老病死,就是再不搞生死輪迴了,永脫輪迴。脫輪迴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苦海波深。都無際畔。】
『際畔』就是邊際,這是講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確確實實是生死苦海。
【汝無始淪溺。苦惱萬端。】
我們無始劫以來,『淪溺』在生死輪迴之中,受盡了苦難。我們愚痴,一投胎到這個地方來,前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就不記得了。佛在經上說,阿羅漢說到地獄心有餘悸,身上出血汗。一聽到地獄,從前去過的,想到那個時候情形,身上出血汗,恐怖至極。我們哪一個沒有墮過地獄?現在忘得乾乾淨淨的,跟你講了還不相信。我們前面讀的文實在可怕!過去李老師在慈光講座給大專學生說明地獄狀況,只說地獄的壽命,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是地獄的一天,地獄的壽命短命的都萬歲,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在地獄裡還不到兩天!我們已經覺得很可怕。今天我們讀這個經,宗密大師引用《俱舍論》裡面所說的,這我們看到了,八熱八寒地獄,其中有一日一夜,地獄裡頭一天一夜,我們人間一百多億年!哪裡是二千七百年!一百多億年!這還不是最大的地獄。一天是人間一百億年,我們算整數,它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的壽命八千歲,但是你要曉得那個八千歲,它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多億年,不能去,太苦了!地獄裡頭所有一切刑罰統統要受。佛不說妄語,《金剛經》講得很明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騙我們。實際上狀況是什麼樣子,佛就說什麼樣子,佛沒有加一點,也不減一點,老老實實把那個樣子為我們說出來。何必要造地獄業?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作菩薩作佛?要去墮地獄!這真的是愚痴到了極處,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今偶獲人身。幸逢佛法。不修白業。更造惡因。再落三途。復受諸苦。如是悔責。攝心不亂。】
我們看這幾句。從文裡面講『偶獲人身』,得人身難,太難太難了!說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讓你得到人身,人身不容易得。得人身也是過去生中修的善根,這一生得到人身。『幸逢佛法』,得人身要聞不到佛法,這個人身不可貴,得到等於沒有得到;得人身可貴的是聞到佛法,聞到真正的佛法,這才是真正可貴。既然聞佛法,就要修白業,白業就是善業。古印度不像中國人,中國人習慣上講善惡,印度人習慣上講白黑,他們講黑業就是我們的惡業的意思,白業就是善業。得人身聞佛法,要不知道修善業,那就真的太可惜了。要知道修善,要全心全力去修善,這個人是真有智慧的人。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都告訴我們,《行願品》後面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真正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將來走的時候什麼都帶不去,只是你這一生造的業跟著你走,你要沒本事,隨業受報,隨業受報全在輪迴裡。
所以佛教給我們縱然修大的善業,我也不受,不受福報。不受福報怎麼辦?迴向求生淨土,把這個福德轉變成功德,往生淨土增高品位,這是完全正確,不受福德。如果『不修白業,更造惡因』,再造惡業的話,死了以後又墮三途。從三途出來,出來沒多久就又進去了,這種情形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說的,罪人好不容易在地獄裡罪受滿了,出來到人間了,他不曉得修善,又造惡。人間看起來壽命幾十年,地獄裡頭看起來幾分鐘,才出去幾分鐘他怎麼又回來了?就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讀讀《地藏經》,真的就了解這個狀況。『如是悔責,攝心不亂』。能夠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察,這都是觀察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能攝心,就能夠專注,才曉得唯有攝心不亂,才能夠永離惡道,永脫輪迴。
【安住於普賢廣大行願。精勤修習。】
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我們的心要住在普賢大願,普賢的願行就是大乘菩薩的願行。普賢願跟一般菩薩願不一樣的,普賢的心大,菩薩的心量雖然還大,但是跟普賢菩薩一比還是小,普賢菩薩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法不漏;菩薩心量雖人講很大,能包容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一百個大千世界,比盡虛空遍法界還是很小,所以普賢菩薩在所有一切菩薩眾當中,他是究竟圓滿的。因此佛在大經上常講,《華嚴》上就說,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因為他心沒圓滿,心量不夠大,無上菩提他得不到。他能夠得到的,正等正覺,他不能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唯有普賢菩薩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安住普賢廣大行願』,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心量要擴大,我們起心動念不為自己,不是專為某一個地區眾生、一個國家的眾生、一個世界的眾生,不夠。一定要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我能力做不到,能力做不到,心做到了。這個心平等心,盡虛空遍法界平等心,平等一定清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普賢菩薩行願就是清淨平等覺。所以普賢廣大行願落實在修持之中,在生活之中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普賢行願的落實。你看經一打開,我們現在經本第二品開頭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就是憑的這個。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講從下下品,凡聖同居土最低的位次下下品,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最高的,都是修普賢行願。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的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普賢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普賢菩薩,實報莊嚴土上上品普賢菩薩,統統是普賢菩薩。
我們要問,既然都是普賢菩薩,為什麼普賢菩薩還有這麼多差等?從願上說平等的,從心願上講完全平等;從能力上講有差別,能力是功夫。初學的人跟老修的人不一樣,初學的人你才學幾天,人家學了幾十年,那當然不一樣,這上面才有三輩九品,那是從事上說,從能力上來講有差等,但是從心願上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
『精勤修習』。我們要有這樣的大願大心,在事上隨分隨力,就是圓滿功德;我們盡心盡力了,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由此可知,修學圓滿的功德,人人都能,不是說一定要有財富、有地位,才能夠修圓滿功德,不是的,盡心盡力就圓滿。如果有這個力量,有十分力量只盡了九分,那個不圓滿;我有十分力量,十分力量統統盡了,那就圓滿了。『一切罪報,無不得免』。普賢行願功德不可思議,一切罪報統統消除了。
【故下經云。悉能破壞一切惡趣也。】
這『一切惡趣』當然包括三惡道,你要問為什麼?前面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罪從心起將心懺」。一個人他這個心能安住在普賢行願,他的心全變了,從前是凡夫心、輪迴心。這諸位要知道,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有貪瞋痴慢,這個心是輪迴心、是凡夫心,所以他有業障、他有果報,無量劫來所造作的這些善惡業因統統都有果報。現在他聞到佛法,尤其聞到不思議的大乘佛法,他那個心變成普賢心,普賢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貪瞋痴慢,這個業障消除了、沒有了,果報當然不受,因沒有了,緣沒有了,哪裡還會有果!這個懺除業障的道理在此地。
最近我們在講《金剛經》,《金剛經》裡頭也是闡明這個道理,要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說,一個人要具足四相,就有業障、就有果報。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就決定不能夠脫離輪迴,所以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的定義是覺悟的人,菩提翻作覺悟,薩埵翻作眾生,覺悟的眾生。即非菩薩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你還是迷惑顛倒的眾生,你沒覺悟!覺悟的人離四相,離四相業障就消除了。你要問何以見得?四相頭一個是我相,我沒有了,縱然有業障,誰受?必須有我,他才會受!地獄,誰墮地獄?我墮地獄,我做餓鬼,他有我,他才去了;我沒有了,什麼地獄、餓鬼、畜生與他不相干,他沒有我了,沒有受的了,道理在此地。四相實實在在講就是一個我相,我相沒有了,四相統統都沒有了。
我從哪裡來的?我從妄想裡頭來,根本就沒有個我,是從妄念裡面變現出來的。但是要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我是假的。從我跟人,那個人與我相對的都叫做人,那個人範圍很大,跟我相對的就叫人相,相對的時候萬物,所以那個人相並不是我以外就是人,不是這個意思,一切萬物統統叫人相,跟我相對的。我跟人從哪裡變現出來的,那叫眾生相,眾緣和合變現出來的。眾緣佛把它一歸納總不外四大五蘊,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總不外乎四大五蘊,那叫眾生相。所變現這些幻相,它會存留一段時期,這一段時期它不會變壞,好像繼續存在,因為這個現象是相續相,相續不斷現這個相,這稱之為壽者相。壽實在講是指的時間,它在一段時間當中保持這個幻相存在,所以四相是從一個相裡頭生出來的,我相。於是佛法裡面講的善惡標準就在我,凡是執著我的都是惡,為什麼?增長四相,破四相才能出輪迴,才能明心見性。我相不破,決定不能出輪迴。所以作善做得再多,我做的,有個我就好了,你這個善事做得再多,六道裡面享福,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裡面去享福去了,去感這個,不能出三界,所以佛說那個不是善法。無我是善法,無我,不在輪迴當中,不在六道裡面,這就真的是善法,佛法裡頭善惡的標準訂在此地。很多人不了解,我們作善,那不為自己那為誰?一切人作善總想這善事為我,為我家裡頭,這個觀念錯了,這就是輪迴心、輪迴業,想了生死、想出三界,想作佛、作菩薩,存個輪迴心幹的是輪迴事,那怎麼能成功?
【疏四障者。】
這是解釋《疏》裡面講的四障,我們通常講二障、三障,大家容易懂。但是講到四障就不太好懂了,這是解釋什麼地方?在四百五十三頁,諸位翻開四百五十三頁倒數第二行:「三障四障無不皆懺」。三障說完了,底下說四障。我們再翻過來,曉得這段文是解釋哪裡的,我們找出來了。『四障者』:
【如隨好品所列。】
「隨好品」是《華嚴經》的一品,都是佛在本經所說的。這個四障是;
【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
前面講的三障就是,『業障,煩惱障,報障』。前面把三障講完了。四障就是三障再加上一個『見障』,見是錯誤的見解。如果說三障,這個錯誤的見解包括在煩惱裡;要說四障,就是把煩惱裡面的見煩惱,錯誤的見解把它提出來,單獨說障,因為錯誤的見解實在講很嚴重,你看法看錯了,煩惱是你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
【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
這是總說,業跟報是從因果上講的,業是因,報是果,你造的因一定有果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煩惱及見。於煩惱中約利鈍分異。】
所以說三障,煩惱跟見合在一起,就不分,合在一起。說四障,把它分開,煩惱跟見分開。為什麼把它分開?它兩種雖然都是障,它性質不同。煩惱鈍,見利,猛利。但是要曉得,雖猛利,它容易斷;煩惱鈍,很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它不好斷。煩惱跟見就是我們常說的見思煩惱,見惑思惑,煩惱就是思惑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五種叫煩惱,它的性情鈍。惡見是見煩惱,惡見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用這一個字做代表。所以『煩惱及見』就是平常講的見思煩惱,或者講的見思惑,就是這個意思。大小乘經論裡頭常常講到:
【故成四也。】
這四種都是障。
【又所知障亦名見障也。】
『所知障』也是屬於這一類,我們通常也有講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所知障也可以說是錯誤的見解,所以也能夠歸納到這一類。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