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二九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29
請掀開經本,三百四十面第四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六端正等者。即端嚴可觀。名端正義。對上願佛。】
這是解釋經題「華」這一個字,華,清涼大師為我們說了十個意思,這是第六,『端正』。在《疏》裡面說「行與願俱,無所缺故」,而宗密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是『端嚴』,端正莊嚴的意思。必須行願相應才是端嚴的意思。願是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行是將每一願都圓滿的做到,這個花才開得豐滿、才開得莊嚴。普賢行願實在說,是很不容易修學的,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實在說,就是二乘聖者,像辟支佛、阿羅漢也做不到,權教菩薩還是做不到。那我們要問為什麼原因?心量不夠大,關鍵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這些菩薩們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真性就是這個真實的心量。雖然它沒有圓,沒有圓滿,確實見了性。性德跟如來果地上的德能就沒有差別;換句話說,他有諸佛如來同樣大的心量,那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稱性。大乘佛法裡面常說,稱性起修,這個稱性起修是普賢行,不是其他的行門。
因此佛在大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這是當然之理,我們絲毫懷疑都沒有。那現在問題來了,什麼問題?既然這是大聖所修的,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是大聖。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十大願王?經典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導哪些人?當然都是修普賢行的人。修普賢行的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就是《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導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這個十大願王才能夠圓滿。換句話說,明心見性的這些法身大士們,雖然修十願,十願不能夠圓滿,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何以說到西方世界就能圓滿?因為生到西方世界,就蒙阿彌陀佛不思議威神加持,所以他能夠圓滿,很容易圓滿,同時又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是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明瞭之後,在這一生當中修學十願,確實是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很有可能,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如果願意去,《十六觀經》裡面給我們講往生的條件、往生的方法,講得非常多,非常具體。以《十六觀經》所說的,換句話說,上從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各個有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一修行,統統都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門,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如法如理的修學。這部經對我們來講,我們並沒有白讀,依舊是很有用處的,所以這是端正的意思,行與願要相應。在現前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不能沒有心嚮往之。我力上做不到,我心裡很想把它做到,有這個心願就好,這個心願也相應了。
第七是無染義,這個花,這個花是用蓮花來做代表。蓮花潔淨無染,那它代表一一行門都能夠做到清淨無染:
【即塵水不染。名無染義。】
『塵』跟『水』都是表法的,塵是代表六道,水是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佛也不染,不要說是菩薩以下,連佛都不染,對於佛都不執著,這就對了。所以蓮花,這出污泥而不染,這個蓮花根是長在泥裡面,泥就代表五欲六塵,代表的三界六道。從根長成這個莖,莖在水中,水代表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所以不但塵不染,水也不染,這就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怎麼個說法?《華嚴經》,佛不得已給我們說了一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又錯了,這是不得已而說的。離開了十法界,才證得一真法界,這才到真正的究竟圓滿。那我們要問了,哪些人證得一真法界?《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一真法界了。我們這聽說初住不是成佛,其實初住菩薩就是佛,那禪宗不是講得很明白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怎麼不是佛!他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十法界的佛,比不上這一真法界初住菩薩。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像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見性,這是屬於十法界裡面的佛。別教菩薩才算是見性,其實別教的佛就相當於初住、二住,他不是圓滿佛,這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所謂是清淨不染。
為什麼佛給我們說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染著?染就是執著,你不執著就不染了,染是執著。所以佛在「出現品」裡面講,這是在前面,這部經的前面,「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把一切眾生你為什麼迷、為什麼墮落、為什麼搞六道輪迴、為什麼搞生死之苦,一語道破,那個病根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妄想執著就是此地的『染義』,染這個字的意思。因此佛教眾生超越輪迴生死,方法只有一個,叫我們把妄想執著捨掉就成功了。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破二障,就是把這兩樣東西捨掉。這個話雖然說得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這是習氣,無始劫以來我們天天打妄想,這妄想打成習慣了,六根接觸六塵他就起執著,執著也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不是這一生養的,生生世世在培養,這是根深蒂固。實在給諸位說,它沒有根,真的有根那就不好斷,沒根!換句話說,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真正肯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到。
所以佛對於真正覺悟的人說法,就是教給他方法,你沒有真正覺悟,就是我還不想放下,還不想看破,那就沒法子。還要打妄想,還要執著,那佛對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假如你說我真的不想打妄想,不想執著,但是我沒有辦法,這個行,你只有這一念,佛就教給你方法,佛才幫得上忙。就是你真正明瞭,這就是真實的覺悟。
所有一切法門,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個方法門道都是幫助你放下妄想執著的,統統都是的。念佛這個法門,是佛為一切眾生所開導最方便的法門。因為念佛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什麼限制都沒有。口不念,心裡照樣念,這心裡老實念這句佛號,想這句佛號,就不打妄想!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六塵境界,那分別執著的心才動,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趕緊拉回來,千萬不要自己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到外面境界,這心馬上跟別人轉去,那就壞了,那就不能成功,必須要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成一句佛號。所以佛沒有別的法子,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成佛。這是在所有法門裡面,最方便、最殊勝的一個法門。我們要會用,這個會用就是會轉,在一切境界裡頭會轉。禪宗裡面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個覺就是轉。我們說得再俗一點,就是把心換過來,把那個分別執著的心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我們要問,許多的法門,為什麼叫我們換成阿彌陀佛,不換其他的方法?諸位如果深入大乘經典,你就明瞭,教我們把所有念頭轉成阿彌陀佛,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我們,阿彌陀佛這樣教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這樣教我們。道理在哪裡?前面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普賢行願,就成功了。其他方法轉變的,沒有這麼快,要叫你在很短的時間,跟法身大士一樣修普賢行,那做不到。除往生這個方法之外,其他的法門不容易,這是實話。所以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所以同樣是轉念頭,轉念頭所得利益的殊勝,不能為比。這下面說:
【對前三昧佛。】
在十種佛裡面,這個意思相當於『三昧佛』。
【此二即當華字。】
這兩個意思就是端正無染,跟『華』字的意思完全相應。第八個意思,叫「巧成義」,巧成。
【即願巧成就。名巧成義。即當嚴字。對上業報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是「所修德業,善巧成故」。這裡面講了兩樁事情,一個是德,一個是業。德是德行,業是事業。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們,我們提出修學的綱目總離不開德行兩個字。而特別我們提出五德,五德是《論語》上,孔夫子的學生對老師公認的,老師有五種好的德行:溫、良、恭、儉、讓,我們以夫子五德做為修學的基礎。在佛法裡面也離不開這個意思,佛法裡面像《觀經》給我們講的三福,這三福是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直到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都是德。行在哪裡?行在六度,行在十願,這個行是事業,所以德業。如何能夠將自己的德行、事業都能做到圓滿,那就是巧成的意思,那就是經上講的莊嚴的意思。嚴是莊嚴,或者是古今裡面講的嚴飾,飾是裝飾。凡是我們盡心盡力,都叫圓滿。
所以這圓滿的不是在形式上來觀察的,不是從這上來斷定,而是在心力,你真正盡心、真正盡力了,這就是圓滿成就。因此任何一個修行人都可以修到圓滿。因為這個圓滿不在外界的條件,如果從外表上條件來看,那大家懸殊就很大。這個世間人智慧福報不相等,從形相上來看,那很難講圓滿;從心力上來講,那就人人都能達到究竟圓滿,是取這個意思。可是此地給我們講巧成,著重在巧。巧就是所謂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縱然我們盡心盡力,沒有智慧,往往像世間所說的弄巧成拙。由此可知,不但佛法,連世間法的成就都要智慧。所以古時候,我們儒家、道家的教學跟佛法沒有兩樣,都是要求的開智慧。不是學一個死呆板的東西,他是要啟發學生的智慧,這才是教學真正的目標。唯有智慧才能夠辨別真假,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辨別利害。
佛告訴我們,對我們眼前有利,將來沒有利,這不是真的利;對我們眼前沒有利,對將來有大利,這個是利。如果對於現在將來都有利益,那這是最圓滿、最殊勝的利益,沒有智慧見不到。所以說沒有智慧的人,只看眼前的利益,明天有沒有利益、明年有沒有利益,他見不到。往往眼前有利,將來有大害,那就不是巧成義。那他沒有善巧,換句話說,也沒有成就。所以這個巧成,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一定要有真實的智慧。像我們眼前這個社會,我們把眼光往遠一點的看,將來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切眾生,無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一切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和平,希望安定,希望繁榮,希望生活過得更美好,這是所有一切眾生的願望,這是我們一定要看清楚,我們真正了解人心。如何能達成這個願望?必須要真正能夠做到語言、文字能夠溝通,沒有隔閡,這個願望才能達到。
這中國的大一統,秦始皇的功勞很大,他有什麼大功勞?就是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現在這個世界許多的國家民族,就像我們中國春秋戰國那個樣子一樣,將來這個地球會統一的;不統一,就有鬥爭,和平安定就得不到。那麼將來,我們在現在觀察當中,將來什麼工具來統一?必定是電腦,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電腦會把所有文字這些不同的東西,都能夠把它變成相同,把所有一切隔閡都能夠把它化解。
我們中國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東西拿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受到別人的尊重與歡迎。現在障礙在哪裡?人家看不懂,我們說話他聽不懂。他要真正能懂得的話,他就歡喜接受。這大乘佛法,他真正理解,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我們這麼多年跟外國人接觸,稍稍明白一點,他就很歡喜、很高興,可惜是文字語言的隔閡,不能幫助他深入,所以這個要靠電腦。現在我們台灣從事於這個工作也有十幾年了,將我們中國這些古典(古時候的典籍)全部輸入電腦。但是在本省,真正有認識這樁事業的人並不多,說實在話,不如大陸。大陸對於這個工作非常重視,可惜他們的經費不足。當然不是他這一個機構不足,大陸上所有一切機構的經費都不充裕,特別是這個事業。這個事業,電腦現在是日新月異,年年在進步,他們所用的都是很舊的這些機器,機器設備跟台灣比至少要落伍十年。我們東西是新,但是我們不重視;人家雖然舊,但是人家很重視。這就是我們把眼光往遠處看,將來是電腦的時代,不會用電腦就等於現在人不會寫字。所以我鼓勵年輕的同修要學,要努力認真的去學習。人家問我,我說我不要學了,我今年六十七歲了,我用不著學了,我鼓勵大家認真來學習。這是講到巧成,一定要有智慧、要有遠大的眼光,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圓滿,德與業都要做到圓滿。
【九芬馥等者。】
清涼大師說,「眾德住持,流馨彌遠故」。德能無量無邊,所以稱為眾德。《論語》裡面講夫子的德行,歸納為五大類;佛為我們講大乘修學基本的德行,歸納成三福,三福總共十一句,這稱之為眾德。每一條裡面,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那就是萬德莊嚴,這一展開就是萬德莊嚴。所以有芬芳的意思,有住持的意思,這個意思好!
世出世間,說到事業,無論事業大小,要能將這個事業保持、延續、發揚光大而不衰敗,都是建立在德業的基礎上。如果把德失掉了,事業無論大小,都沒有辦法延續,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佛的事業是教化眾生,隨著每個人的緣分不相同,所以教化的面與教化的深度,自然就有許多的差別。由此可知,三福最後一句,佛的意思是教我們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勸進行者,就是跟眾生結法緣。緣要結得廣,將來你幫助人就多;緣要結得深,你成就人才能究竟,所以緣要廣、要深,深能成就人,廣能多幫助人。每一尊佛菩薩度眾生的數量都不一樣,原因在哪裡?在因地的時候,就像在我們現在這個狀況之下的時候,我們跟人結的緣大小不相同,所以到成佛,成佛是證果,他度眾生的數量就不一樣。由此可知,廣結法緣非常的重要。結緣的方法很多,前面講的巧成,要有善巧方便,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事業才能傳之久遠,發揚光大。這是我們每個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都有責任。
最後一個意思,「開敷義:眾行敷榮,令心開故」。開敷是花開了,花開見佛,取這個意思。眾行以一般來講,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以《華嚴經》來講,他講般若再展開,為願力智方便。所以跟前面十度,十波羅蜜,《華嚴經》說的。這十波羅蜜都能夠圓滿的做到,這就是開敷的意思。令心開故,心開意解,一定在這個境界裡面才是真實的圓滿。通常我們講,根本智、後得智兩種智慧的圓滿,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對前面講的心佛。這個華,十個意思簡單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第六,經題裡面第六個字,第六個字是嚴字,莊嚴之嚴。
【六釋嚴字十義者。即上十華。同嚴一佛。為嚴不同即是十義。】
在這裡我們也又看到了,這個意思在《華嚴經》可以說是遍布全部的經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經題用一個『嚴』字,樣樣都嚴,都歸到這個嚴字。前面說華,嚴也到歸到華;現在講嚴,華也歸到嚴,大方廣佛統統都歸到嚴,我們要細心體會這個意味,這意味無窮,這個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又此十華。如次嚴前十佛。即是十義。故以華為能嚴。嚴前法界。成於十佛。故嚴為總相。】
清涼大師這個解釋文字不多,也沒有給我們細說。可是意思是圓滿具足,要是宗密大師不給我們細說這段的意思,我們沒有辦法體會,看不出來。所以這段我們的重點還是放在鈔裡面,大家來看這個《鈔》。
【六釋嚴字十義。分三先標。次釋後結。】
這句,我們通常講的科判,就是段落,段落的交代。
【釋中有兩解。初解十華嚴一佛。後解十華嚴十佛。】
『一佛』、『十佛』前面都說過。
【初中疏云。即上十華同嚴等者。謂前十華亦即十度。】
這麼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原來這個『十華』,華代表因行,代表修因。《華嚴經》上,這最重要的是兩位菩薩,這大家都曉得,文殊、普賢。我們頂樓上佛堂供的就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兩旁邊就是文殊、普賢。普賢代表的十願,代表的願;文殊代表行,文殊代表十波羅蜜,表這個法的;行願相應,那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所以佛門裡面供養的這些佛像,它有表法的深意。十度:
【一含實。當般若。】
此地所說的是用蓮花來表法。蓮花它特殊的地方就是花果同時,不像一般的花,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花果同時,果是蓮子,那個蓮花裡頭就長蓮蓬,蓮蓬裡頭就是結蓮子,花果同時。那麼實,『含實』,蓮子把它比喻作『般若』,般若是六度裡面的中心,最重要的,也是三學裡面戒定慧,慧學。後面,十度後面有智,智跟般若一樣不一樣?不一樣。般若表根本智,智代表的是後得智。根本智在《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無知是講的根本智,又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佛教我們要學,學什麼?要學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這實在是妙極了。我們今天實在講,什麼都不知道,古大德註得這麼詳細,我們看不懂。善知識給我們講解講得很清楚,我們聽不懂,把意思都聽錯了,曲解了。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我們有知;因為有知就有所不知,這個麻煩大了。諸佛菩薩他跟我們不一樣,他無知;因為無知,他就無所不知。我們要不要信佛?能不能相信佛?相信佛,佛教我們求無知,我們真的就求無知,這才叫信佛。我們天天還要求知,那就錯了,那就不相信佛了。
讀經,要想經裡頭的意思;看註解,要研究註解裡頭所說的義理,這一種方法學彿,不會開智慧。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宗宗門用的方法跟教下完全不相同。宗門常常譏笑教下,說教下用的方法把人的悟門都堵死了,不容易開悟。為什麼把悟門堵死?就是他有知,從有知下手,這教下從有知,跟你講經說法。宗門裡頭什麼?不講,天天叫你打坐、修定。你有念頭起來,要問了,那香板就打下去,把念頭打掉。沒有念頭也照打,沒有念頭,無明,把無明打掉。所以有念也打,無念也打,他這個手段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從根本智下手。
殊不知教下是我們把它用錯了,因為它還是求的根本智,只是手段不相同。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古時候學教的人,就是教下的教學,除了禪宗之外,統統叫教下。有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就是求根本智。換句話說,學佛的頭五年是學無知,不是學有知。五年怎麼個學法?他不是用參究。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教下用什麼?用讀誦的方法,叫你讀經。每一宗他所依據的經論不相同,像華嚴宗,華嚴也叫賢首宗,念《華嚴經》。《華嚴經》每天念,念五年,不要想裡頭的意思,只管去念,念得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錯,老實念,念五年。諸位要曉得,五年念下來,心定了,妄想沒有了,執著也沒有了。因為你有妄想,你會念錯,你念得不錯,這妄想沒有了,用這個方法把妄想打掉。老實念,也就沒有執著了。所以用念誦這個方法,把妄想執著打掉,念到心清淨,念到得定了,智慧就開了,所以讀經這個方法是修根本智。
我在講堂跟同修們曾經多次報告,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讀一個小時,就是這一個小時修戒定慧;讀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修戒定慧。當然你讀誦的時間愈長愈好,這個戒定慧,定就是三昧,慧就是根本智,就是無知。到心真的定下來,三昧現前之後,後得智自然就開發了,所謂是一聞千悟。我們六根對於外面六塵,一接觸就通達明瞭,那叫智慧開了。
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說的是一個,是真相。說真相必須你見到真相,你才能說得出真相來;你沒有見到,你怎麼能說得出來?這你見到了。怎麼見到?離開妄想執著就見到了。眾生為什麼見不到?是因為妄想執著障礙了你,這叫業障,叫二障,把你障礙住了,你見不到真相。現在五年功夫修定,得到三昧了,這兩種障礙不能說完全斷掉,減輕了很多。把這個心定五年下來,這減輕了很多。這一減輕,你一接觸的時候,雖然看得不能像佛菩薩那麼真,看得也差不多,也相似了。所以一聽佛菩薩講解就豁然大悟。我看沒看清楚,一聽佛一講,這一下明瞭了,清楚了,就這麼樣入的境界。由此可知,定慧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慧就是根本智,換句話說,就是要學無知,不要學這樣也曉得,那樣也曉得,這就糟了。你樣樣都知道,那修什麼?那叫修六道輪迴。其實說穿了,你說樣樣都知道,你樣樣真的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全都知道錯了,不是真相,你知道都是虛妄相,都是妄想,真相你哪裡會知道?真相唯有心地清淨的人才知道,所以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所以含實,當般若。
【二光淨。即智度。】
『光』是光明,『淨』是清淨,這就是『智度』,就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你從這句就能看出來,無所不知是什麼樣子?是心地清淨光明,那就無所不知。心地清淨光明,一定是以無知的三昧做基礎,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
【三微妙。即方便度。】
這常講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要用現代的話講,就是非常適合,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方法太適合了。那這樣一個好的方法,當然一定要高度的智慧,要真正的明瞭,你才能做得到。所以佛給我們最微妙、最善巧的方法,叫我們這個迷惑顛倒的眾生,也能在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那巧妙到了家,這就是用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無量無邊的方法,諸位要是冷靜去觀察一下,這個方法巧妙到極處。唯獨這個巧妙的方法能夠普度眾生,不但能普度,能叫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不得了。這是任何一個法門不能相比的,能幫眾生成佛,但是不能幫眾生平等成佛。他這個方法是平等成佛,完全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平等的理論上。所以因平等,緣平等,果報平等,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這叫『微妙』。
【四適悅。即戒度。】
『戒度』,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守規矩。佛怎樣教導我,我依教奉行,這就是戒度。所以諸位看到這個戒,這是《華嚴經》,不是普通經典,不要想到狹義的戒律,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你不要想到這些,為什麼?那個範圍太小,太窄小了。想到佛教給我們的,我們都能夠依教奉行,佛講種種戒律也在其中。除了戒律之外,佛所講的理論、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全都包括了。簡而言之,就是守法,守規矩,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依教奉行,這就對了。你能夠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的收穫,也就得一分的喜悅。佛家常講,法喜充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種喜悅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所以它不是煩惱。我們世間人的歡喜是煩惱,喜怒哀樂,喜悅,歡喜寫在第一個,那個煩惱,七情五欲。佛這個喜悅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這不是煩惱,跟七情裡面的喜不一樣,完全不相同,這叫法喜充滿。所以守法,依照佛所教導我們的認真去做,你一定能夠得法喜。
【五引果。】
花能夠結果,開花之後會結果,有這個意思。
【即當忍度。】
忍辱,《金剛經》上為我們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間法、出世間法,要想圓滿成就,一定要忍。所以《金剛經》裡面,雖然宣說菩薩六波羅蜜,而講得最多的、說得最詳細的,六度裡頭只有般若跟忍辱,這兩條講得最多。為什麼?般若能生,忍辱能成。把這個布施,布施雖然能生,未必會得結果,沒有忍辱就得不到結果。要真正得結果,要靠忍辱波羅蜜,所以這個忍是非常重要。要堅忍,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科技相當發達,物質的誘惑力量很強,修行的人如果沒有忍辱的功夫,你的念頭隨著外境流轉,你的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要樣樣能忍。首先就是自己的生活,生活我們只求衣食足就夠了,衣能夠保暖,能吃得飽,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決定不能夠去追求奢華,一昧要追求奢侈,那你的煩惱就多,你的壓力就大了,這對你修行就造成了重大的障礙。如果我們的生活簡單,在台灣這個日子很好過,確實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那個心很容易與道相應。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要能忍耐,要能夠忍受得了。
世法要忍,佛法也要忍。大乘佛法經論多、法門多,也是五光十色,這個也不錯,那個也很好,如果你樣樣都學,那你也就完了,你一樣都不能成就。所以要忍耐,要忍,我只學一樣,我其他的統統放下,這也是屬於忍辱。一定要曉得,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想學的,我願意學的,我有能力學的,比這個世界不知道多多少倍!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無量壽,換句話說,你的時間長,有的是時間,有最好的指導老師,阿彌陀佛,有最好的同參道友,觀音、勢至諸上善人,你還怕學不到東西?無論聽到人家這個經典好,那個經典好,我都統統好,點頭好,等我到西方世界再學,現在不學,現在我一心一意專求西方,專求生西方,這就對了。所以在目前一定要修大忍辱,所有法門統統放下,因為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法門在這個環境裡面修學,很不容易成就,這是真的。到西方世界去修學,可以說很容易成就。這是忍辱度。
【六端正。即願度。】
這個意思剛才說過,行願相資,行願相應,這就『端正』。
【七無染。即禪度。】
禪心清淨,所以我們念佛,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亂,那都是禪。佛在《大集經》裡面就講得更清楚,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所以你得到一心,得到念佛三昧,那就是無上深妙禪。佛講這個話,我們愈想愈有道理,愈想他這句話愈真實。因為其他的禪,如果不是上上禪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四禪八定都在色界、無色界,沒有辦法超越。阿羅漢的九次第定才超越三界,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由此可知,念佛三昧決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圓滿。所以他確實當得起甚深深妙禪,這是真的當得起,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決定不能輕視。雖然這個法門很普遍,真正了解這個法門、認識這個法門的人並不多。我們對它能夠粗粗明白一點,這是非常值得幸運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