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一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1
四百一十面,我們從第六行當中大字看起,這是一個段落。
【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這些句子在《華嚴經》以及華嚴宗這些祖師們的註疏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實實在在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這不是理想、不是推論,而是真正的事實。我們初學的人不能接受,可以說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從來也沒有想到這麼一樁事情,我們所現的身能夠跟一切眾生數量相等,誰曾經想過這個事情?所以這不是凡夫的經驗,不但不是凡夫的經驗,就連二乘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這個經驗,也沒有這種想法,必須到大菩薩,我們常講的像《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明瞭,他們見到了。法身大士裡面程度淺的見到諸佛的化身,分身,他自己本身也有這個能力,但是不究竟、不圓滿。到地上菩薩,我們在經上常講的摩訶薩,他們雖然能力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但是知見圓滿,像這樣的話佛說出來,他們完全沒有疑惑,都能夠接受。什麼原因?那是自性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明瞭自性功德這樣的能力,絕不是僅限於佛陀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本能都有這個力,所以人人皆有,各各不無!我們有,現在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身,業報身,我們想再化一個身,辦不到,不要說分無量無邊身,分兩個身我們就做不到,從這裡就看到我們這個業障好重!
修行實在講就是去業障,業障去掉一點,他能力就恢復一點,所以這個能力隨著修持功夫的淺深、斷業障習氣的多少,他這個能力逐漸逐漸恢復,所以這恢復實在講不值得奇怪,因為是本能,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就有的,到如來果地上他的業障習氣完全斷盡了,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能力圓滿的恢復。盡虛空遍法界,應一切眾生現無量無邊身是本能,有沒有意思去現身?沒有,有意思就變成凡夫。我想化一個身、想變一個身,這是凡夫,凡夫才有念頭,佛菩薩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怎麼會現身?這《楞嚴經》上講得很明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眾生他有念頭,他念頭起來,佛菩薩沒有念頭,那個有念起來,這個無念的真心有感應,他自然就現身。像我們敲磬,我們敲它有念頭,那個磬應的時候沒有念頭;我們輕敲,它聲音就小,我們重敲,它聲音就大,我們有意去敲,它是無心來應。諸佛菩薩在法界上以種種身應一切眾生是無心而應,無妄想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所以他就能夠遍應。這一節是說明這個道理,『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下面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當然華嚴會上都是法身大士,普賢菩薩說這些話是代表佛說的,華藏會上這些菩薩們當然能夠接受,應當『如是知』。
【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
這些全是性德不思議的作用,現身是小中現大,一中現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中現多,正報是說我們身體,身體最小的是毛孔,毛端毛孔是正報最小的。『一切眾生數等諸佛』,這一切眾生可太多了,那沒法子數得清,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世界裡面有多少眾生這個數字誰能算得清楚?佛毛孔當中放光,光中化佛,化多少佛?能夠化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相等的那麼多佛,所以《華嚴經》念了之後,對於一個人學佛的意念真的會把他引起來,這樣殊勝,這樣的果報那我們一定要,要就要認真的修學,這是除了佛法之中任何法門裡面學不到的。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完全是認識自性、明瞭自性,恢復自性無量的功能,這就是佛法。你所得到的沒有一絲毫是外來的,全是你心性裡頭本來有的。佛經裡頭常講心外無法,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的作用,心作用變現不同的相狀。下面解釋:
【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
這是把他能現的這個原因說出來,他為什麼能現,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現?這兩個比較一下就清楚了,他證得『究竟無生滅』,我們今天是有生有滅,這個生滅是念頭!我們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滅的妄念,生滅的念頭是妄念,為什麼是妄?本來沒有的。換句話說,這是病態!人本來是健康的,現在生病了,所以這個心裡頭念頭起滅,這就是心生病了,它不是正常的狀況。現在我們找到佛、找到菩薩、找到經典法門,佛菩薩就像是大夫,經典法門這是良藥,我們用這個藥來治自己的病,病要是好了,病好了大夫也不要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還抱著大夫、還離不開藥,那又生病了。《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病好了就不要了,病沒有好一定要,離開是決定不行的。有病的時候法不能捨,病好了法要趕快捨掉,不可以執著,這個原因就在此地。佛的心是常住真心,常住是永遠不變的,永遠就是那個樣子,那叫真心。我們的心生滅,妄心!那個念頭有生、有滅就不一樣,前一個念跟後一個念就不相同,所以它不是常住的,它是剎那剎那在生滅的,這是妄心。所以真心的功能失掉了。
【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
這就為我們說明了佛身遍一切處,哪裡沒有佛!是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為什麼說佛身遍一切處,佛身是什麼?是真如本性,真性遍一切處,性就是佛。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就是講自己的心性,心性確實是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這個心性變現出來的,不管你是覺悟還是迷惑,真性它也沒有覺悟、也沒有迷惑。覺,它也是這麼變;迷,它還是這麼變。所以真性上沒有迷悟。這個明白了,哪個地方沒有佛!
禪宗裡頭有一個小公案,從前我們受戒的時候,戒和尚道源法師在說法的時候給我們舉出來。他說以前有一個很頑皮的小沙彌,在大雄寶殿上拉大便,這還得了!這個知客師看到,馬上抓他到老和尚那裡去要嚴重的處分。老和尚就問他:你怎麼在佛殿上拉大便?這個小沙彌就說:那請老和尚找個沒有佛的地方給我拉大便。老和尚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身,到哪裡找一個沒有佛身的地方?所以也不處分,沒事。《華嚴經》上說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胡作妄為,以為沒有人知道,叫自欺欺人。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去的大眾,每個人的天眼、天耳、他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你一舉一動他都看到,你說悄悄話,他也聽得見,你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你能瞞得過誰?只能瞞得過瞎子、聾子。我們凡夫睜開眼睛都是瞎,看不見,耳朵豎起來也聾,聽不見,只能瞞這些人。真正心地清淨沒有分別的人,諸位要曉得沒有分別就沒有界限,所以他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我們這個心為什麼這麼小?起心動念有執著、有分別,這一有執著、一有分別這個心量就小了,你就沒有辦法超越你的界線,界線是自己劃的,不是別人劃的。所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我們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大乘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心,那才自在。為什麼那麼看不開,一定要計較、一定要執著?真叫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就佛菩薩所說的「可憐憫者」,這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一毛孔如是,一切毛孔皆如是;一佛如是,佛佛皆如是;諸佛如是,眾生亦復如是。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生佛不二」,一個是覺察到了,一個是沒覺察到。底下這一句話,我們也常常聽到古來祖師大德在文章裡頭常常引用。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這話應該懂得,一切諸佛都是自心變現的,在虛空法界確實念念有修行證果成佛的,這修行證果成佛的從哪來的?是我們自心變現的。諸位要明瞭,同樣一個道理,應知自心念念常有眾生墮阿鼻地獄,對不對?套一下,一樣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心念念變現的。自心是能變,唯一的能變;十法界依證莊嚴是所變,能所不二,能所一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這個心是真心,我們跟一切諸佛同一個真心。妄心就不同,妄心是大家自己劃界線,劃的界線不一樣就不同,界線統統撤掉了,是平等的。真心是一個,妄心就多了。這底下一句:
【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
這一句話就交代了,一切眾生跟佛無二無別。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
這底下解釋:
【釋曰。引此佛身與眾生數等者。證前能禮之身。所禮之佛。數齊同也。又既佛有等眾生數之身住於生界。眾生心中又念念有佛成正覺。故知佛前本有多身。身前本有多佛。但以執境迷心。致令都不見耳。】
這裡頭關鍵的一句『執境迷心』,我們凡夫病根就這四個字,境是境界,堅固的執著這個境界,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了,因此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見不到,病根就在這四個字。
【佛以善覺三昧而現之。即果門入也。】
佛跟我們不一樣的,我們在此地留意他有『善覺三昧』,這個名詞要跟諸位說說,「善」是善巧方便,「覺」是覺而不迷,「三昧」是永遠保持著善覺。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善覺就是正常的享受。這四個字如果你明白、如果你會用,那你這一生當中快樂無比,你是世間第一個最幸福的人。覺是智慧,對自己、對境界、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是跟大家相處,都能處的恰到好處,那你怎麼不快樂?執境迷心,那麻煩就大!學佛,要緊的學這個。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上的。你們看看大乘佛法,那《華嚴》不必說了,哪一位菩薩不是相貌圓滿、衣著整齊、大方美觀,神仙人物,哪有像現在學佛學的灰頭土臉的,人家見到就討厭,這個佛還能學嗎?這佛法還能弘揚嗎?毛病都是這前面執境迷心,好像不是灰頭土臉那就不是佛弟子,什麼時候佛跟你說的?你這種形相見到佛,佛看了搖頭,我哪來的這學生!你要不相信,你看看佛像、你看看觀世音、大勢至,是不是穿的很漂亮?怎麼會學的那麼呆、學的那麼笨、學的那麼苦?要多讀《華嚴》,多學善覺三昧。前面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你才能見到,這是『果門入』,那佛已經成佛了,他完全證得、完全得受用。
【今以普賢觀行而見之。即因門入。】
這一句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因為果門我們沒成佛,佛的境界我們永遠沒辦法想像得到的。因門我們就有分,因門是接受普賢菩薩的教導,佛是善覺三昧見到,我們今天用『普賢觀行』同樣也能見到,「普賢觀行」是什麼?這十大願王,真正如法修學這十大願王你也能夠見到,雖然不能見到圓滿,可以見到局部,見到一部分,這是從『因門入』。西方極樂世界大家在《無量壽經》上見到,西方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修普賢行。換句話說,就是修的普賢觀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的法界,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得到證明,連四十八願裡面都講得很清楚。所以魏默深居士講《行願品》列入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很有道理,一點都不錯。西方世界統統修普賢行,都是普賢菩薩,這是真正無比的殊勝。
【因果之相雖異。所入之境無差。】
普賢菩薩示現的因相,諸佛如來所現的是果相,因跟果有差別,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差別。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請看經文: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諸佛。】
清涼在《疏》上告訴我們:
【一身之禮等剎塵數。是周遍相。】
我們在這裡低頭一拜,拜的哪一尊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統統拜到,一尊佛沒有漏掉。前面跟大家說過我們現在雖然是能力上做不到,我們有業障,能力做不到,心要做到,這個心裡面常常觀想,常常這樣想是消業障非常有效的方法,因為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佛就成佛。《觀經》三福這第三福裡面講叫菩薩們深信因果,那個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一天到晚憶佛念佛,這個人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決定成佛。
我們同修這些經典都念過,都聽了好多好多遍,但是怎麼樣?你所憶的、所念的還都是名聞利養、是非人我,你念這些東西,你不念佛。這個錯錯在我們這一邊,佛菩薩沒錯,沒教錯,我們不聽話、不肯幹。真聽話、真肯幹,你要問我要念多久有效果?我告訴你三個月。三個月時間不長,真的一點都不假,三個月你就得到佛的氣氛,你就感受到跟佛接近,距離拉近了。要把佛真的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一天到晚掛在口上,掛在口上沒有用的,要放在心上才有用,心裡頭真有佛。我們現在心散亂,心力不能集中,心是散亂的,散亂心念佛那個效果就很差,那怎麼辦?在佛的教誨當中教我們在散亂心的時候把心力集中念一尊佛,不要念很多佛,散亂心念再念很多佛愈念愈散亂,這個效果成就很難。散亂心念一尊佛容易成就念佛三昧,這個心就定下來,把心收起來,從這個地方做起。心果然定了,那是用定心就念一切佛,「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所以《彌陀經》上講的那個標準是「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念一尊佛,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的佛?因為一切佛都念阿彌陀佛。我跟諸佛學,諸佛都念阿彌陀佛,我也念阿彌陀佛,這還會錯嗎?這一定不會錯的。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的註解。
【三總結無盡。】
這一句是科題,這一大段的經文裡面分成三個段落,這是第三段『總結無盡』,這裡面分兩個小段。
【一顯無盡。準十地經有十無盡界。】
『準』是依據,《十地經》就是《華嚴經.十地品》,「十地品」有一個單獨的譯本稱為《十地經》,就是《華嚴經》上的「十地品」。經裡面講『十無盡界』,「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表法的意思,就是表無量的意思。
【今此有二。謂虛空眾生。於眾生中開出業惑。故成其四。眾生無盡。一一眾生有多業惑。彌顯無盡。】
這就是本經後面所講的四種無盡,我們到底下經文會念到,「虛空界無盡,眾生界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開出這四種。這下面鈔文是解釋上面疏的,都是清涼大師自己做的。
【準十地經。有十無盡界。至故成其四者。】
這下面他有引《十地經》詳細為我們說明。
【即經初地說大願已後結云。佛子。此十大願以十無盡句而得成就。】
這是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加上這『十無盡』就變成普賢行;如果沒有「十無盡」,是一般的菩薩行,就不是普賢菩薩行。十無盡這底下就說:
【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
眾生界實在講是無盡的。菩薩修行這十大願,到什麼時候畢業,我可以不要修了?『眾生界盡』就可以畢業。眾生界無盡,普賢菩薩這禮敬就無有窮盡,就無盡。眾生界盡,菩薩讚歎這個法門也就盡了。可是眾生界無盡,他的讚歎也無盡。
【世界盡。】
『世界』也是無盡的。眾生怎麼來的?前面講了迷惑造業感得的果報,是這麼來的,這個惑業苦永遠在那裡循環無盡,所以眾生界就無盡,是這麼回事情。真的把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輪轉的現象說清楚、說明白了,所謂是一語道破。世界從哪裡來的?世界是屬於依報,是隨著正報變現出來的,正報是講心行,我們的心善,我們的行善,感得的依報就是生活環境,這個世界就美好、社會和善、人民和睦、風氣善良,是要人心地善良才感得外面的環境就善。人心要不善,要想社會很善良,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這個道理的。這世界的來源,「世」是講的時間,「界」是講的空間,時空合起來就稱之為世界。第三個:
【虛空界盡。】
虛空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它也不是真的。所以禪家有粉碎虛空。虛空怎麼能粉碎?在我們看法這真的是不可能的,但確實是可以粉碎的。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看到有為法有九十四類,無為法有六大類,虛空是屬於無為法,但是這六種無為法只有一種是真的,真如無為,其他五種不是真的,我們可以說是相似的無為,因為它裡面我們看不出它生滅相,虛空我們看不出生滅相。有為就是有生有滅,虛空沒有看到有生滅,所以它是無為法,但它不是真的,真的只有真如無為,這在百法裡頭分類是給它這樣分法的,『虛空界』有盡的時候。什麼時候盡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面說得很好,「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時候就沒有了,沒有到圓滿的正覺,虛空這個相一定存在,到究竟圓滿的大覺現前,這個東西沒有了,像一層浮雲一樣沒有了,自自然然就消失了。
【法界盡。】
前面講眾生界,用我們現在講,眾生是講的動物,世界裡面就包括了植物、包括了礦物。講『法界』這個意思就講的更圓滿,更是周遍,不但包括我們六凡,連四聖也包括在其中,我們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之外還有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第五是:
【涅槃界盡。】
『涅槃』是梵語,通常翻作滅,四諦裡頭的「苦集滅道」,滅就叫做涅槃,梵語叫涅槃。滅什麼?滅煩惱,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一切分別執著滅了,因滅了果當然也滅了,果是什麼?生死輪迴沒有了,不但這個沒有了,三界之外的,還有變易生死也沒有了、也滅了,滅二種生死。所以涅槃是從斷德上所說的,總而言之一句話,斷煩惱,斷煩惱之因,斷煩惱之果,果就是二種生死。
【佛出現界盡。】
『佛出現』是應眾生之感而出現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佛出現,怎麼出現的?譬如說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一心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個相在我們面前,這個事有,不是沒有。是不是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到這兒來?不是的,阿彌陀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為什麼?阿彌陀佛的身遍法界,哪有來去?沒有來去。至於這個相,有感,他就有應。諸位如果再不能理解的話,現在比喻很容易,你看電視的螢幕,電視廣播,我們這裡頻道一對了,影像就現前,是不是電視台那個演員馬上就到我這兒來?不開他也在,只是他不顯,不能說他不在,我這裡頻道一對準,他馬上相就現前,頻道沒有對準他還在現前。諸位從這個比喻細細去體會。
諸佛菩薩的法身就像電波一樣無所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佛的真心本性遍法界,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也遍法界。所以古德講往生淨土有兩句話說得很妙,「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那到底是生不生?到底是去不去?大家不了解這個道理,聽這兩句話聽迷惑了,有人聽錯了,這個淨土大概是假的,根本就不去!那我還念什麼阿彌陀佛,還求生極樂世界幹嘛?他不了解這個道理,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什麼生?決定生。去不去?自性遍滿法界,哪有來去?沒有來去,這是給你說真話。說真話反而不懂,那說假話他懂了,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到那裡去,從這裡走到那兒去多少時間就到了,他聽懂了。你跟他講真相他就不懂,他搞不清楚,搞迷惑了,理就在此地,這都是講的真相。
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是憑著眾生的感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境界得度,就現什麼樣的境界。這我們在古時候傳記筆記裡所看到的,不一定現人身,有的時候現一座山、現個流水,他一見、聽到水的聲音就開悟,就得度了,佛菩薩變現的。有情身能變,無情的身,植物都會變、都能變,自自然然變現的,所以不是有意的,但是起很大的作用,令眾生接觸到、見聞到破迷開悟,它有這個作用。
我們求佛菩薩,為什麼佛菩薩沒有感應?我們天天求,佛菩薩都沒有感應?實在說我們的方法用錯了,錯在哪裡?連我們中國聖人都說「誠則靈」,要用誠心去求。我們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求,強烈的欲望,這跟他不相應。誠,誠就相應,佛菩薩心誠,我們也用誠心,這就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是誠心?沒有妄念的心叫誠心。你看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給這個「誠」下了個定義,他那個定義下得很好,《了凡四訓》註解裡頭引用,曾國藩所講的誠的定義是「一念不生謂之誠」。我們求佛菩薩都是有妄念,我們有求有願的時候可以有這個念頭,求佛菩薩,把我們所求所願說出來,但是在求的時候不能有念頭,有念就不靈了。譬如我們舉個例子,你在佛前面占卦,占卦靈不靈就看你的心誠不誠,如果在占卦的時候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個卦就靈;如果你在占卦的時候還有妄念,我求佛菩薩保佑我怎樣怎樣,那個卦不靈。為什麼?心不誠。你看《了凡四訓》裡頭所說的畫符的,那個符很靈,他怎麼靈?畫符的時候提起筆,這一筆下去一道符畫成功,沒有一個念頭,這個符就靈。如果畫符,在畫的時候起心動念,想著別的,這符不靈。所以在祝願的時候是另一個階段,求佛菩薩指示的時候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要用誠心去求,這就對了,念咒亦復如是!
大家曉得最常見的念大悲咒,念大悲水治病,有人大悲咒念得很靈,有人念大悲咒念得不靈,原因在哪裡?很簡單,念得靈的誠心念,念得不靈的雜心念,一面念一面還在打妄想,那個大悲水不靈。這個大悲水放在佛菩薩面前,你在念大悲咒,你念一遍,一遍沒有妄想;念兩遍,兩遍沒有妄想;你念七遍,七遍沒有妄想,這個水就靈,你念的遍數更多,沒有妄念,真心的時間更長,更靈,就這麼回事情。古人教我們「誠則靈,不誠無物」,不誠不行。再看底下一句:
【如來智界盡。】
這個『智』是講的權智,度化眾生的,就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心所緣界盡。】
都是後得智的起用。
【佛智所入境界盡。】
佛入境界沒有別的事情,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末後一句:
【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也就是說諸佛菩薩對於九法界眾生弘法利生這個事業結束、圓滿了。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都圓滿成佛那才行,這十種都是無盡的,事實上都是無盡的,所以稱十無盡。
【晉經云。】
這個晉經就是《六十華嚴》,最早翻譯的。
【不可盡法。下經亦云。】
『下經』就是這個經的下面,下面經文所說的,也說:
【不可盡法。下經亦云不可盡十言。十盡者。窮盡彼無盡之願令無有餘。故云盡也。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這一段當中顯示了大菩薩周遍法界的心量,這是我們應當知道的、應當要學習的,要把心量拓開,不可以對眼前小事斤斤計較,那我們在菩提道上虧吃大了、障礙太大了。這些障難都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不了解事實真相,把這個人生世間短暫的幻化誤以為真實。現在科學愈來愈進步,對於佛法的解釋也愈來愈透明,對我們的幫助真的是大。從前我們都以為這個物質世界是真有,雖然近代的科學講到這些原子、電子、粒子,不同方式的組合變成世間形形色色,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可是佛還有一句話,「一合相,即非一合相」,這一句話我們還不能夠理解。現代科學解釋的有一點影子了,現在科學進一步了解認為這個物質根本就不存在,那個現象是什麼東西?現象是波動的現象,這就接近到了「一合相,即非一合相」。這一從哪裡來?波動產生的現象,波永遠是動的,相永遠是幻化的,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以為它存在,不存在執著它存在,這個虧吃大了,這叫迷,這就執著,執境迷心,永遠不得解脫。
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好處多了,好處在哪裡?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能夠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出離這個境界,夢幻泡影,在這裡面沒有得失,得了很歡喜,失掉也歡喜,心是平等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自在的、永遠是歡喜的、永遠是那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過去、未來、現在、前因後果,那怎麼會不自在?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你都會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恰當,就是你放下執著了,放不下問題才嚴重。所以放不下,換句話說,統統都在造業,只是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造的業有淺深不同,程度上有廣狹不同,沒有一個不造業。一切放下的人不造業,這個放下就是我們現在迷心的解放、迷執的解放,這是得真實的自在。下面解釋:
【彼是成就大作用之願。故以無窮化生十盡句而結無盡也。】
顯示佛菩薩度生的大願無窮,實在講這裡面含著有一個真正的意義,是勉勵我們要發長遠心,要發真實心、清淨心、長遠心,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
【論釋十界云。初一是總。】
就是眾生界盡,這一句是總相。
【皆為化生故。餘九是別。是別集成度眾生義故。此經所說二種。是觀能趣入行願。故略餘八。但明眾生及虛空界。又以觀行是對治門故。故眾生開出業及煩惱也。】
開出這兩門,我們把底下經文念一念: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禮敬』,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範圍境界非常非常深廣,我們要明瞭、要認識、要努力去學習,能學多少學多少,對自己有很大的受用,將來往生決定提升品位。後面這是總結。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再看最後這一段,最後這一段非常值得我們效法。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這兩句話實在講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說的話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疲』是疲倦,『厭』就是我們講討厭、厭煩。你看一般人無論從事哪一個工作,做久了都厭煩,倦就是懈怠,連讀書都是如此,讀到沒興趣、厭煩、不想念了,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菩薩他不疲不厭?這一點我們要留意,假如我們能夠學到,你得的利益就大了。不但你的學業、你的事業出人頭地,你的精神體力也超越常人。為什麼?疲厭容易衰老,這不疲不厭的人,不老!我相信其他的對你們來說都沒什麼大興趣,如何能青春常駐這個興趣很濃厚,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願願都無有疲厭,你們的青春就永駐,這是真的。
為什麼沒有疲厭?這裡面很簡單的說就是他有法喜,人一歡喜他就不會疲倦,不歡喜做的事情勉強去做,做不了五分鐘勁就沒有了,歡喜做的事情連續做十個小時,他精神還是都不錯的,他沒有感覺到疲倦,而且感覺到時間怎麼會那麼快,歸根結柢這心理的因素。佛知道得很清楚,佛教化眾生開這麼多的法門,無量的法門,為什麼開這麼多?讓你選擇你喜歡修的,你才能到不疲不厭;佛教給你法門,這法門我很不喜歡,那這一接觸就有疲、就有厭倦,這就不能成就,所以要契機。非常適合我們自己的根機,我們很喜歡、很愛好,對這個法門很清楚、很了解,修學的時候歡歡喜喜,成就快、障礙少,這是短時間就能收到效果,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享受,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佛法會被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歡迎,歡喜接受,它有它的道理在。現在我們佛法的弘揚,大家修學真的是愈修愈苦,我看到好多苦不堪言,但是還難得他還在繼續修,這很不容易。實際上他修錯了,方法上錯了、理論上錯了。
今天是星期四,這個地方講堂這一次我們就到這個地方圓滿,十願第一願講完。我星期天要到美國去,這一次大概去三個月,回來之後我們從第二願再同大家一起研究。普賢菩薩的法門確確實實是非常非常圓滿,值得我們去欣賞、去探討、去修學,果報之殊勝就像經題上講的不可思議。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