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二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2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四面第三行,從最後這句看起:

  【今初分二。】

  這個地方所說的『初』就是前面講自性清淨,離垢清淨,文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就是「性淨門,在纏不染」。那分為兩個小段:

  【初標門略釋。言在纏不染者。】

  這是解釋《疏》裡面的第一句,這個疏文在二百五十二面倒數第二行:「性淨門,在纏不染,性恆清淨,雖遍一切,不同一切」,解釋這段文。大師在此地引:

  【勝鬘經云。】

  來跟我們說明,這是《勝鬘夫人經》:

  【染而不染。難可了知。】

  這是經上所說的,是很不容易體會的,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境界,沒有入到這個境界,憑我們想像是很難得到真相。

  【後通難釋成。雖遍一切。不同一切者。謂外難云。此性淨門。明理法界即是一切染淨諸法之至體也。】

  我們先說這句。這個『性淨』,性是講本性,本性本來清淨,所以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在纏不染』,纏是指什麼?指六道輪迴。不但指的六道輪迴,也指的十法界。那講十法界,講到末後四聖法界,我們也許會懷疑,這四聖法界清淨,他當然不染了。其實不然,四聖法界也不清淨,只是在比較上說,比我們六凡清淨。為什麼說不清淨?我們問問十法界裡頭,這四聖法界他還有沒有念頭?如果還有念頭,那就不清淨。他說我成佛了,這句話就不清淨。我成佛,我,我執在;成佛,法執在,我法二執都在,成什麼佛?是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再往上面去,叫一真法界。什麼叫一真?我法兩種執著都捨掉了,這個法界是平等法界,絕對沒有一個妄念,成佛也是妄念。所以入到那個境界,這個念頭沒有了,這叫真淨。那我們的本性,在十法界裡面是染而不染。染的是什麼?染的是妄想、妄心,真性不染,這點諸位一定要知道。所說的染那一邊是假的,不是真的。

  《起信論》上也說得很好,「不覺本無」,那個不覺就是染;「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淨,本覺是清淨,這個事情的確很難懂。古人常常用雲彩跟太陽來做個比喻,現在人對於這個現象,這比古人更清楚、更明瞭。把太陽比作本性,比作清淨的本性;把雲彩比喻染污,雲彩遮住太陽,它陰天遮住太陽,我們問問太陽到底是染了沒有染?現在這個概念很清楚,我們飛機飛到雲層上面,太陽沒有被雲彩遮住!雲彩距離太陽是遠之遠矣,哪裡遮得住!妄情與真性就像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的真性永遠是不染著的,永遠不會染著,染著是妄念,起心動念這是妄。起心動念,實在上講是本性的作用。起了作用,可惜的就是我們自己迷了,把體用顛倒了,以為這個妄念就是自己的真心,這一下認錯了。《楞嚴經》上講,認賊作父,錯認了。諸佛菩薩跟我們不同的所在在哪裡?他知道哪是體,哪是用,用不礙體,體也不礙用,所以他在一切作用裡面得大自在。凡夫體用顛倒了,或者體用完全不知道,完全迷失了,這才起惑造業,才受種種苦報。

  這種種苦報,說實在話,也不是真的,佛在《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我們眼前這個世間是夢幻泡影,人生如夢,人生真的是一場夢。很多人會說人生如夢,那何必在夢境裡面去計較,去那麼執著?這就錯了。真正體會到人生是夢,夢是假的,何必認真!只要一切不認真,你就得自在了,你所有的一些苦惱,一大半都沒有了。那苦惱從哪裡來?堅固的執著,不知道眼前一切現象是虛幻不實,他把它當真。這個當真就是執著,我執、法執。因為有執著,這才造業,那個業也不是真的,果報也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什麼是真的?本性是真的。所以本性在染而不染,唯獨佛與大菩薩了知,權小以下都不知道。所以這個真的是難可了知。

  『雖遍一切,不同一切』,確實遍一切,如果不遍一切,我們這個眼怎麼能見?耳怎麼能聽?眼能夠見到遠方,我們見性達到這一切你才能見。見性達不到,你怎麼會見?你就不可能見了。今天我們六根有障礙,這個六根障礙毛病發生在哪裡?要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這六根分子組織不相同,現在人叫方程式,排列的,分子排列不一樣。那我們再要問,誰在主宰排列?我們要追根究柢,是到底我們這個身體的結構那些細胞排列,誰去排列的?誰在那裡安排的?一個健康的身體跟一個生病的身體,這裡面組織排列就不一樣。誰做主宰?念頭在做主宰。所以你的心不清淨,你就會生病,心不清淨,排列就亂,就不正常了,所以這身體就會生病。疾病的根源是妄念,沒有妄念的人,那這個心是正常的,心地清淨,那個排列就正常了,六根的能力就大,它本來就大!眼見,盡虛空遍法界都能夠見得到。我們今天講,這個人有神通、天眼通,他本來是能見得到,牆壁也擋不住,我們在三樓講經,看看上面,每一層都看得清楚,看看下面也看得清楚。眼根組織排列不一樣,正常不正常全在念頭的清淨不清淨。佛與大菩薩心地清淨至極,所以他完全正常,他六根的能力,每一根都能夠達到虛空法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這沒有什麼稀奇,你知道這個原理,我們自己想恢復,重新再排一排,好好的恢復起來,從哪裡、從什麼地方去修?從清淨心修。

  佛法無量的法門,許多宗派,要問問他修的什麼?統統修的是清淨心,或者講,統統修的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說禪定,怕大家對這個名詞起了誤會,起了執著,認為禪定一定每天就打坐,那就叫禪定,其實你把禪定兩個字的意思搞錯了。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這叫禪定;換句話說,外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內裡面心地清淨,如如不動,這叫禪定。盤腿面壁,那是禪定初級的修學方法;高級的禪定,不要去打坐,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修禪定。盤腿面壁,心裡還在打妄想,那也不是禪、也不是定,禪定都沒有了,那叫做裝模作樣。

  遍一切處,雖遍一切處,不同一切,這一切就是相,就是現相。有現相,當然就有作用。真心遍一切處,不同妄心,更不同色相,但是妄心與色相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它是本體,沒有它,說老實話,也沒有妄心。什麼叫妄心?把真心迷了就叫妄心。所以真跟妄是一不是二,真妄不二,真妄一如。真正的問題就是在覺與迷,覺悟了,哪一樣不是真的?迷了之後,問的哪一樣是真的?佛法說穿了,就是迷悟而已。所以佛法宗旨,古德常說,無非破迷開悟而已。破迷開悟的結果是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迷來的,迷了就苦。自在快樂從哪來的?悟了就自在快樂。徹底悟入,《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徹底覺悟,所以真心雖遍一切,不同一切。這個底下跟我們講,『謂外難云』,這佛門以外的人來問難:『此性淨門,明理法界即是一切染淨諸法之至體也』。這個話說得不錯,一切染淨諸法,四聖六凡都是以本性為體,統統是從這個性理變現出來的。

  【既隨諸緣成於染淨。即同一切。云何此云在纏不染等耶。】

  本性隨緣,隨四聖的緣就現四聖法界,隨六凡之緣就現六凡法界,那凡聖就有染淨。他的意思是隨淨,他就是淨;隨染緣,他就染,為什麼你說沒有染淨,『在纏不染』?經上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聽了滿有道理,很有道理。下面:

  【疏釋云。】

  這解釋、解答:

  【雖遍一切。不同一切。】

  『雖遍』,這個『一切』簡單講就是十法界,但是自性並不是十法界,隨十法界的緣,但它自己並不是十法界。

  【故經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見取為一切。】

  這個意思確實就像前面經上所講的,「難可了知」,古德說到難以理解的地方,常常用比喻來說,希望從比喻當中體會它的意思。從前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講經,講到這些地方,國王大臣聽了都很迷惑,不容易理解,國師指著殿上有金獅子,用這個來做比喻,說明事實的真相。譬如黃金,我們把黃金比作本性,比作這個淨性。把黃金造一尊佛像,它就隨佛法界!造一尊菩薩像,它就隨菩薩法界;造一個人像,它就隨人法界;做一個小貓、小狗,它就隨畜生法界。這我們容易懂,就好像本性隨緣,我們造這十樣東西,它就隨十法界。再問一問黃金是不是十法界?金不是的,雖然隨十法界緣,它本身並不是十法界。這就解釋,「雖遍一切,不同一切」,我們真性確實就是這樣的。雖然隨十法界,它也一點都沒有染著,它的價值一絲毫沒有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統統講的是真性,這都是事實的真相。

  所以經上講,『譬如法界遍一切』。實在講法界就是本性,本性就是法界,性遍法界,法界遍性,它是一不是二。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統是本性隨緣變現出來的東西,雖然變現這麼多,它確實不是這一切萬象。希望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然後在一切萬象裡面認識本體。譬如我們講見這個佛像,你只要不著相,不著相見的是什麼?純金!見到一個小狗的像,你不要去著相,也是純金,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所以如來成等正覺的時候,見到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為什麼同成佛道?他看像離掉,看性完全相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清淨心,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凡夫為什麼見不了性?著相。見到這個像,認定這是佛,把那個金忘掉了;見到那個像,那是菩薩、那是人、那是畜生,著相把性忘掉了,就不見性,離相就見性。這樣的話,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我們聽得也耳熟,問題就是我們今天離不了相,麻煩在此地。知道要離相,是偏偏著相,下個決心我要離一切相,問問他著了相沒有,他著了,著了離一切相,還是著了。

  我們要問問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他真的不著一切相,所以他心清淨平等。實在講,《無量壽經》好,經文不深,這些意思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譬如經上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了,數不清,沒有法子計算那麼多人。這些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姓氏,也沒有名字,就是一切不執著,居住的所在也沒有街道名字,也沒有門牌號碼。你明白這個道理,雖然他那裡依正莊嚴,有沒有名字?沒有。我們說這是宮殿,那是寶樹,那是八功德水、七寶蓮池,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觀念統統沒有;一有,他就起執著了。所以你才曉得他那個心是多清淨,眼前這個現象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實相,諸法實相。心地裡面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沒有,都知道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無量莊嚴,無量莊嚴就是自性功德,這是真實不可思議。十方世界所不能相比,十方世界有名字相,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沒有名字相,沒有言說相,也沒有心緣相。所以你念《無量壽經》,你從這些地方去體會,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而說的。因為我們著相,佛給我們講他種種依正莊嚴,實際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離一切相。離相就見性,見性就不迷了,沒見性,統統是在迷惑顛倒;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就是迷惑顛倒。

  怎麼樣訓練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頭,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你要問什麼方法來訓練?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訓練這樁事情。而八萬四千法門,最方便、最殊勝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因為無量劫以來,我們起心動念變成一個習慣,習慣成自然,斷也斷不了,佛用這樣巧妙的方法把你的念頭轉一轉,轉成阿彌陀佛。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轉一切妄念變成一念。果然轉過來,就叫做一心不亂,你就一念了。功夫再往上提升,這個一念打掉,那什麼事都沒有了,天下太平,就入了諸佛的法界,這個方法妙極了,比什麼方法都殊勝。因為他說太容易了,阿彌陀佛四個字,比密宗裡頭念咒還簡單,哪一個咒語比這個也長。所以要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乃是無上深咒,咒中之王,用這樣的方法恢復到自性清淨。我們再看底下經文,下面文是用比喻:

  【次喻顯。】

  用比喻來顯明這個問題。

  【凝流不易者。凝流者。凝即冰凍凝結。流即津液流注。不易者。達水常濕。寧疑波湛之殊。】

  『易』是兩樣,這個比喻,把水比喻成本性,把冰比喻的一切,水遇著緣就變成冰。這個我們曉得,它遇到零下這個溫度很低,它就結成冰,那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所以它有三種形態,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它的本性不變。本性是什麼?濕的。冰也是濕的,水也是濕的,水蒸氣還是濕的,濕性不變。所以此地講『達水常濕』,濕就是它的性。

  這個比喻讓我們曉得,我們的真性在佛不變,在菩薩也不變,在我們自身還是不變。怎麼知道不變?譬如說眼能見,耳能聽,這是性德,本性是覺的,它不迷。「湛寂常恆」,佛經上常用這四個字來形容,眼能見,能見是真性,能聽是真性。你見裡頭起分別,那不是真性,真性不分別。分別是什麼?分別是妄心,真性不分別。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平等的,它是不染污的,是不染的。染是什麼?染叫妄心,妄心就起分別了。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有分別的功能,也都有執著的功能。但是比較一下,輕重不一樣,以第六意識分別的力量最強,所以我們叫它做分別的意識。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的力量最強,末那執著。阿賴耶識含藏種子,就是我們講落印象,凡所經歷過的這個印象永遠不會忘記,誰保存的,哪個人去歸檔?阿賴耶識就是個大倉庫,所有一切見聞覺知的檔案都在裡面,它歸檔,遇到緣,它就馬上起現行。譬如我們見面,隔一天沒有見面,再見面,為什麼會認識你?頭一次見面,那個檔案已經歸檔了,這一次一見面,阿賴耶識檔案再調出來,對一對,沒錯,這樣就認識了。假如沒有這個含藏識的話,再見面決定不認識。這一些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這些,真心是一念不生,真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本能。這個妄心是迷失了真心,自以為聰明,自己去造作,這個就壞了,妄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

  這是佛在經論裡頭,把這事實真相告訴我們,知道真相之後,我們就有努力的方向。這個方向也是古人常常教給我們的,但除妄想,不要求真;你要求真,就又多了一個妄想,這個真求不到的。譬如淨宗裡面教給你一心不亂,對,你要求一心不亂,你能不能得到?那注定你得不到,為什麼?一心不亂這個念頭就是障礙,就障礙你一心不亂,必須這個意念完全沒有,才真正得一心不亂。有一個一心不亂,就是一心的障礙;有一個求開悟,這個人永遠開不了悟。為什麼?有求開悟這個意念,把他的悟門堵塞了,真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清淨心心中本來一物都沒有,我們也到不了六祖的境界,為什麼?心裡頭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就是一物,這一物去不掉;換句話說,處處執著。叫你不執著,不執著,執著一個不執著,難,太難太難了。

  所以那個真正的法,諸位想想看,說不出來的,也想不到的。古德說得好,「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乖也是錯了,開不得口,動不得念頭。果然不開口、不動念行不行?不行,無明,糊裡糊塗的,什麼也不知道。就是不開口、不動念也不行,開口動念也不行,這個事情難辦了。到底怎麼辦?那諸位自己想想看!說話只能說到此地,再沒法子說了,自己去體會去,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道在哪裡?道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道,只要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道。這個不起心、不動念,那在日常生活當中變成啞巴,變成木頭了嗎?那又錯了,應用得活活潑潑,自在快樂,怎麼?染而不染,這就是佛菩薩;不染而染就是凡夫。我們凡夫不染也得染污了,這是凡夫,佛菩薩是染而不染。

  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在一起沒有兩樣,也有說有笑,也穿衣吃飯,也待人接物,但是人家那個心清淨,和我們在一起,一天到晚在一起,他心清淨不染。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的,我們跟他在染,心裡面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就是染污。佛菩薩心清淨,一律平等,我們學就學這個。學不到,學不到念阿彌陀佛,看到歡喜的,南無阿彌陀佛,看到討厭的,南無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都平等了,好惡沒有了,好惡統統歸阿彌陀佛了。把這個心鎖定在阿彌陀佛上,這樣就對了,久而久之,用這種方法來訓練,使我們在一切順逆境緣當中都能夠獲得清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個很要緊。再看底下一段文:

  【離垢門中云對治等者。】

  文在二百五十二面最後一句,「二離垢門:謂由對治,障盡淨顯,隨位淺深,分十真如」,我們看到這行了,諸位我們再翻過來,翻到二百五十五面,看註解,『對治』。

  【對治者。智也。】

  這個『智』也不好懂,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當中的智慧。我們思惟想像當中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這個沒有辦法對治煩惱的,也就是說,它斷不了煩惱。斷煩惱要什麼?要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不是修來的,是你本有的;換句話說,真心起用就是智慧,妄心起用就是情識,就是世智辯聰。所以我們沒有智慧,不但我們沒有智慧,經上講了,阿羅漢也沒有智慧,辟支佛也沒有智慧。為什麼說他們也沒智慧?他們沒見性,沒有見性的人,他所用的心是八識心;換句話說,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哪來的智慧?什麼人有智慧?轉識成智的人,那個人有智慧。換句話說,他不用八識,不用八識用什麼?用四智菩提。眼見用妙觀察智,六根對境界沒有執著,用平等性智,前五識的作用是成所作智,阿賴耶變成了大圓鏡智。什麼時候轉?圓教初住菩薩轉,別教初地菩薩轉。

  這個智是說圓教初住,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有智慧。這個四十一位就是十住菩薩、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從這個地方看起來,我們都沒分,真的是沒分。沒分,佛要在此地來說,豈不是吊胃口嗎?豈不是給我們開玩笑?佛還給我們開玩笑、吊胃口,佛的慈悲何在?但是佛講的話句句是真話,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才曉得對治真難,這確實不是容易事情。他真正的深意,是勸我們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容易,決定能成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德能,實在說已經超過初住以上。從這個地方來看,那佛真的是大慈大悲,這是佛說這個經真正的用意。

  所以唐朝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說的千經萬論,都給你講修行難,斷惑難,智慧現前難,一生當中決定不容易成就。修個阿羅漢,只是得定,還沒有智慧,還得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說多辛苦!凡夫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天文數字,不曉得生生死死多少次!何況一次生死就有一次隔陰之迷,前世所修的忘得乾乾淨淨。在座諸位同修,你們過去生中都是大修行人,你要不是大修行人,你就不可能坐在此地,坐一個半鐘點來聽這個經,大修行人。可惜怎麼?沒有修行得成功。這死了之後,又到人間來了,前生修行的忘得乾乾淨淨,又要從頭來起。生生世世都從頭來起,所以無量劫到今天是一點成就都沒有,這是事實。佛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想想果然沒錯,生生世世一無所成。這一生不成就,再一投胎,好了,縱然是得人身,來生過幾年又變小孩了,前世修行的忘得乾乾淨淨,這怎麼得了?這才真正體會到,佛給我們開的念佛法門的殊勝。

  所以本經在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自古以來大家公認的了不起的著作。還有一個著作,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分量雖然不多,內容價值決定不在這兩部之下,是什麼?彭際清居士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那是了不起的著作。他以五、六千字這麼少的字數,把《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完全掌握到,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入華嚴境界,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義趣完全相同,這三樣合起來就是華嚴三大部。《念佛三昧論》是專門講修學的方法,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會死心塌地來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才顯示出佛菩薩真實的慈悲,沒有拿我們開玩笑,沒有欺騙我們。

  你能夠選擇念佛法門,這是真實的智慧。何以見得?文殊大智,我們公認的,一切菩薩當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普賢大願,大願普賢菩薩,這也是公認的。大智大願,他們兩個都是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們在無量法門當中選擇這個法門,這是智慧的選擇。我們今天居然也選擇的念佛求生淨土,那我們的智慧跟文殊菩薩、我們的大願跟普賢菩薩無二無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什麼地位?跟他一樣,這是對的。你要問為什麼會跟他一樣?因一樣,他是選擇持名念佛,求願往生,我們選擇的也是持名念佛,求願往生,我們的因行一樣,所得的果怎麼可以不一樣?所以《無量壽經》上說,我們凡夫這樣的抉擇,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行超普賢登彼岸,超過他們兩個人。

  他們兩個人修行無量劫才發現這個事實,我們是博地凡夫,一下就把這個法門抓到了,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文殊、普賢菩薩拉拉手,這兩位菩薩佩服到五體投地,你們太聰明了,智慧太大了,太幸運了,我們搞了無量劫才搞來,你怎麼一下就來了?「行超普賢」這四個字,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得過分,是事實。你要修別的法門,跟文殊、普賢比差遠了,你什麼時候才能跟他門看齊?這個法門一下就超過了。這是指唯有真智才能夠對治。對治什麼?對治業障。

  【障盡者。十障也。淨顯者。十如也。】

  這個『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十如是。

  【隨位淺深者。十地不同也。分十真如者。正顯離垢之體也。】

  這是解釋『隨位淺深』、『分十真如』。十真如,十地菩薩所證的,這是顯示『離垢之體』。我們再往底下看,底下要跟我們細說十地菩薩的境界,所以這段註子很難懂。

  【且初地。】

  按照這個順序,初地、二地、三地,這個文一共分十段,這是『初地』。

  【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住歡喜地。】

  這個『歡喜地』是初地,初登地無量的歡喜,所以稱為歡喜地。什麼叫『異生性』?唯識入門就把這個名詞給我們顯示出來,異生性對同生性所說的,同生性、異生性,在《百法明門》裡面屬於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裡面有這兩法。異就不一樣,跟佛不一樣,這就是異生;同生,跟佛一樣。我再把話說得明顯一點,就是說我們用心,你用的那個心跟佛的心不一樣,就叫異生性。你用的那個心跟佛用的那個心是一樣,就叫同生性。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凡是用妄心的都叫做異生性。六道凡夫的心跟佛不一樣,阿羅漢的心跟佛也不一樣,辟支佛的心跟佛還是不一樣,權教菩薩的心跟佛也不一樣,統統叫異生性,這個異生性的範圍包括太大了。什麼時候同生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用的心跟佛的心相同,用的是真心,不是用妄心,那就叫同生性。此地講的初地菩薩,這個初地,一般是講別教。如果講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同生性;此地說別教,別教初地。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斷異生性障」,這個障礙斷掉了;換句話說,轉八識成四智,他從此以後用真心,不用妄心。

  【證遍行真如。住歡喜地。】

  這底下唯識論有解釋。

  【唯識第九云。】

  第九是第九卷,《唯識論》第九卷裡面說:

  【異生性障是此所斷。】

  『此』是指這個地位,就是初地菩薩,在這個地位上才真正斷掉。換句話說,我們從三障上來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塵沙斷盡了,無明破一品,無明是四十一品破一品,這是異生性永遠捨離了,離開了。

  【謂於二障分別起者。】

  這個『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見思是屬於煩惱障,塵沙、無明是屬於所知障。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異生者。即所招果。】

  『異生性』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招的果報是六道輪迴。離開異生性,永脫輪迴,不但永脫輪迴,輪迴在哪裡也沒有了,離輪迴,了不可得,確實是如此。

  【以五蘊為性。】

  『五蘊』,大家都曉得,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十法界,展開來就是十法界,再擴大就是百法。什麼叫性?

  【性者。因義。體義是彼因故。或是彼體故。名異生性。】

  權小以下都是『異生性』變現出來的。異生性是因,異生性也是果。

  【此從果為名。以勝顯劣。異生之性。依主釋也。】

  這是古時候解釋這些法相名詞,這是一種說法。

  【又異生性即障。】

  異生性本身就是障。

  【持業釋也。】

  這『業』是作用,就作用而論,它是障礙。前面是就果報上來說的,這是就它業用來講。業用拿現在話講,從它活動這一方面來觀察,它是障礙。

  【本論名為凡夫我相障。】

  通常我們講我執,哪一個『凡夫』不把這個身體看作我?對於我執著非常嚴重,這是障礙。如果要說這個身不是我,那別人聽到就怪了,這個人頭腦一定有問題,你神經不正常。這身不是我,誰是我?這些問題,諸位要想搞清楚,好好的去念《楞嚴經》,去念《金剛經》。《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把這個問題說得很透徹,然後才知道這個身到底是不是我,我究竟在哪裡。

  【此障至於初地見道起時剎那斷盡。】

  到『初地』菩薩『見道』,這個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這個時候見到了。見到之後,我執才斷得乾乾淨淨,法執也破了一部分。

  【由斷此障。證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

  我空、法空,這叫『二空』。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這個時候境界就叫做『遍行真如』。那這個也是佛不得已勉強建的一個名相,建立一個名詞,否則的話,沒法子說。這是「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那個真相於是大白。這裡頭確實沒有我,也沒有法,無我無法。無我無法是什麼?沒有一樣不是真如。就好像我剛才舉的例子,我們拿黃金做成十法界,到你一切法都不執著,相也不執著了,這十個東西擺在你面前是什麼?黃金,全是黃金。這就見到真相,全是黃金,完全平等,沒有差別。到那個時候你見到盡虛空遍法界平等,沒有差別相,這再起一個名詞,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相,無有二相,離一切名相,你看到統統都是黃金,一相。一相無二相,那個時候我就找到了,什麼是我?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我就是虛空法界,真我找到了。常樂我淨真有,我們迷了,四個字都沒有了,有名無實。『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梁攝論中名為遍滿。遍滿一切有為行故。意明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這個論中跟前面所講的意思相同,『遍滿』就是前面所講的遍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遍滿一切有為行』,也就是遍行的意思,還是說明『無有一法非二空』,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統統是一個意思。

  【此地最初便證遍滿。由證此聖性故。生如來家。住歡喜地。】

  初地菩薩就達到這個境界,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自己的真我,把自己找到了。禪家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與別教初住菩薩才把本來面目找到,剛剛找到,這歡喜,無量的歡喜,無始劫迷失了自己,今天才覺悟,才真正找到,所以叫『歡喜地』。這是『生如來家』,跟佛知見完全相同了,就是與諸佛如來看法、想法、行法相同,同生性,這不是異生性。

  【言歡喜地者。】

  為什麼叫它做『歡喜地』?此地有簡單的解釋:

  【謂初獲聖性。】

  『聖性』是真性,聖人所證得的稱為聖性。我們迷了,不是我們沒有,人人皆有,自己迷了,他覺悟了。

  【具證二空。】

  人空、法空,他確實證得了。親眼所見,親見親聞,這是證得了。

  【能益自他。生大歡喜。】

  『益』是利益,自己得大利益,又能夠幫助別人,把這個事實真相說給別人聽,幫助別人開悟,這是利他。所以這個佛經,有些同修學講經,這個發心非常好,非常難得。怎樣把這個經講得好、講得不錯,講得叫人能夠聽了開悟,絕對不是靠註解,不是靠你念得多、聽得多、參考資料多,那個沒有用處。那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那個沒有用的。一定要自己的心跟佛相同,願跟佛相同,行跟佛相同,解跟佛相同,那就講得不錯了。

  要如何真正能做到相同?基本的條件,第一個心要清淨,第二個量要廣大,小心量不行,心不清淨不行,永遠不能跟諸佛菩薩相同。所以基本的條件是要很大的心量,能夠包容虛空法界,心地要清淨,這個樣子,你才真正能夠修到心願解行與佛相同,然後這個經本一展開,跟自性流露出來的沒有兩樣,這樣才不至於把經講錯。

  好,我們今天晚上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