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八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18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五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故次句云。智海無外。若情塵非常者。即智海有外也。以外有情塵故。既外無情塵。故知情即常也。】

  我們從這一句看起。序文前面這一段都是說的真如本性,這個義理有很深的深度,我們要很冷靜細心的去體會,這個趣味實在是非常之濃,真是無有窮盡。實際上說,都是講萬法是一,決定沒有二。能夠守住這一個原則就不難體會了。但是在凡夫的觀念當中,總覺得一切法是多,不是一,所以這就很不容易領會佛菩薩的境界。我們所想的、所看的都不是真實的境界,可以說都是虛妄的境界。這虛妄就是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這叫虛妄。除此之外,到哪裡去找真妄?真跟妄都了不可得。今天這一句還是依舊說「融情智」,還是說這一句,這個意思。智,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慧。『智海無外』,也是本性裡面含融的,不是真性外面有智。所以佛智不能從外面求,外面是求不到的,佛學稱為內學。這個內,就是不能向外求,要向內求。內是什麼?內是心性。只要你得到心性,換句話說,一切法你就統統都得到。

  底下說『若情塵非常者』,「常」就是永恆不變、不異的,換句話說,就是性,性才是真常。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情、塵,情就是講的心法,塵是講的色法。用這兩個字,把一切法全都包括了。智,是對於一切法的明瞭、通達,這是智。智是能,能知,色心是所知。這個能所不是對立的,能所是一,這是很難懂。能所是一,這才是真如本性,這才是一真法界。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假如情塵,我們用心色來講,大家好懂一點。心法跟色法,如果它不是本性,那就『智海有外也』,就是能知與所知必定是對立的。為什麼對立?『以外有情塵故』。在外面有心法、有色法。這個色法、心法,跟般若智慧,這三者鼎立而三,真的變成三分。哪裡曉得這個三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這裡面沒有界線,是一樁事情。

  『既外無情塵,故知情即常也』。所以情與塵,心法、色法,沒有一法不是本性。如果我們套禪宗一句話來說,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了,性在哪裡?一一法,無有一法不是。我們在禪宗公案裡面看到非常之多,無有一法不是的。為什麼?情也是,塵也是,心法也是,色法也是。這個意思一下要想不過來,我們還用作夢做比喻,我們把能作夢的那個心比喻作真如本性。你看夢中的境界有色法,也有心法;有能知,有所知。到你醒過來之後,想一想,這夢中的能知、所知,色法、心法,它的真相如何?都是自己的真相。那個境界是你心所現的。既然是心所現,境界裡面,能所、心物全是自性,全是心變現的,沒有一樣不是。現在所以講凡聖,問題發生在哪裡?發生在迷悟。這底下說了: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迷悟更依』,就是迷依與悟依這個互相變更。我們現在是迷,聽了佛法之後,悟了。這從此以後不迷了,悟了。悟就悟依。這個迷依跟悟依不一樣,迷的時候,真妄相對;悟的時候,真妄一如。悟了之後,沒有真妄,迷的時候有真妄。真妄是什麼?真妄是二法,悟了以後,真妄是一法,不是二法。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是一法,一切即一,這就是悟了。那個一是什麼?真性。這才叫明心見性。只要你心裡面還有相對的,你自己要曉得沒有悟,縱然悟,沒有徹悟。換句話說,沒有見性。見性的人決定是萬法是一。見性的人,心地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心裡還有分別執著妄想,自己要明瞭,我決定沒悟。知道自己沒悟,將來有悟的時候;如果自己沒有悟,是自以為開悟了,換句話說,你這個悟門堵死了。好像我們有病一樣,我自己知道有病,我會找醫生,我會去找藥,來度自己。自己有病,不知道,認為自己沒有病,他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那病再加嚴重之後就無藥可救了。所以知道自己有病,這有救。有病,而不知道自己有病,這個人沒救了。下面這就教給我們方法,這都是可以說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

  【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

  這是現在一般人修行都走這個路子,要『求真』,要除妄。怎麼個除法?你想想看,真是本性,妄還是本性,總不能把本性分成兩個,丟掉一半,得一半,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底下這一個比喻好,『如棄影勞形』。你有一個身體,在光明下面一定有個影子;一定要把它影子除掉,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怎麼除法?除不掉的。這個身就好比是真,影子好比是妄,能不能去得掉?決定去不掉。你要去,你要想這麼做法,徒勞而無功,自找苦吃。那應該怎樣才覺悟?

  【若體妄即真。】

  一下明白,妄就是真,真妄原來不二。真,是自性的相分,妄,還是自性的相分。真,《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也是虛妄,妄也是虛妄,真跟妄原本不相礙,原本是無礙的。所有障礙在哪裡生?於分別執著裡頭生的。分別,障礙還小,還不大;執著的障礙太大了。所以你看,佛說我們的病根,他沒有說分別,他說執著。「出現品」裡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分別的障礙不大,執著障礙太大了。你如果在一切法裡頭都不執著,那怎麼不自在?得大自在!這一點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

  所以學佛,我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同修,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你看看,這《維摩經》上說得很清楚,清淨心是道,平等心是道,慈悲心是道。它講得很多,講了十幾句,但是這三句最重要。如果我們心裡稍微起一點執著,你的心就不平等、就不清淨,縱然慈悲是有限量的。慈悲要從清淨、平等心裡面生出來,這個慈悲是廣大沒有邊際,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要緊的是你真正能體會這個意思,萬法一如,性相不二。你要入這個境界,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金剛經》教給我們「觀照」,要用觀照的功夫。所謂觀照,就是在一切法裡面,常常提得起這一個念頭。像本經上所講的『體妄即真』,《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在生活當中常常提得起這一句,我們對於一切情塵,自然就看淡了。看淡,具體來說,就是你執著這個念頭減少了,就是不再、不太執著了,這個功夫叫做觀照。

  所以說老實話,觀照還是用的意識,是我們學佛人的入門。從哪裡學起?從觀照學起。觀照的功夫深了,到第二個階段就照住了。觀照好的,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伏煩惱。這煩惱,分別執著妄想起來了,趕快念阿彌陀佛,把這煩惱壓住。所以你看,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伏煩惱,這就是觀照,就是念佛法門裡面所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禪宗裡面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馬上就把它伏住了。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這是功夫得力。在淨土法門裡面講,這是功夫成片;禪宗裡面講,觀照得力,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你才曉得法門的確是平等。所以不管你用哪個方法都一樣,你用持咒也一樣。但是為什麼這一切諸佛如來,與這些大菩薩們,都提倡念佛?因為念佛有另外一個好處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那就是佛力加持,接引往生,這是別的法門裡沒有。如果講,這個功夫層次上來講,是跟其他法門相同。譬如說,禪宗裡面到第二個階段,照住了,有觀照功夫深了,照住了;照住,就是念佛法門裡面事一心不亂。照住就是得定,見思煩惱斷了,執著這個念頭是非常的淡薄,對於見思,這三界見思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執著。可是對於界外塵沙無明還有很微細的執著,這個功夫還得要再用,再往上提升,到最高的階段,禪宗裡面講照見,你看《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最高的一個層次。照見,就是見性,明心見性。可見得,照住還沒有見性。照住是得定,得禪定,沒有見性。這照見就見性了,跟我們這裡講的境界完全相應,這照見了。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這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塵沙無明都破了,根本無明至少破了一品,在圓教裡面講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到這個境界。

  所以他曉得,妄跟真是同一個體,同一個體性。所以也不必去除妄,也不必去求真,真妄不二。真正修行人知道。但是,這不是給初學人說的,初學人學的就糟糕了。好,真妄不二,什麼也不分了,糊裡糊塗過日子了,那就壞了。這是給修行功夫到某一個程度的人才說的。為什麼?到這個程度,他不能再突破了;必須這個地方,給他搞清楚,他就能夠突破,往上再升一級。這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對初學人來說這個,那只有圓教人,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個圓根,的確在各種根器裡面最殊勝。他一下手,就從這個,當然快速。如果不是圓頓根性的人,要按部就班,有真、有妄,要求真,要除妄。一定要從這個過程上走。所以佛的五個時期說法,阿含,這十二年來那就是求真去妄,他有真有妄,一切法都是對立的。為什麼?小乘根器。今天經上給我們講的這個境界是圓頓根器,是大乘裡面的大乘,不是小乘根器境界。下面一個比喻很好。

  【似處陰而影滅也。】

  這裡有個大樹蔭,我們到樹蔭底下,那影子自然就沒有了。不要站在太陽底下,站在樹蔭底下,影子就沒有了;不費功夫,就沒有了。這是說明真妄是一體。前面這一段是講的融情智,下面第二段是:

  【融真妄。】

  因為這一段文裡面一共有六句,第二句是『融真妄』,這《疏》文裡面:

  【妄惑非取。重玄不空。】

  這兩句要看下面的解釋,不看解釋,也不太好明瞭。

  【然惑與取。蓋一義耳。】

  『取』是取捨。『惑』是迷惑。迷惑跟取捨是一個意思。為什麽?唯有迷了,才有取捨。覺悟的人,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沒有取捨。可見得,有取捨一定是迷惑,迷惑的人一定有取捨。所以它是一個意思。像這些重要的理論,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對於我們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現在末法時期,現在是民主自由的社會,知見是無量無邊,《楞嚴》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如何能求得一個正知正見,這非常的困難。從前在帝王時代,跟我們現在時代的確不相同,社會上思想沒有這麼複雜。為什麼?國家禁止。凡是這一些思想能夠擾亂社會的,國家決定禁止,不准你說,你寫的書也不准你流通。不像現在,現在一切自由,國家管不上,什麼話也可以講,什麼樣的書都可以出版,這就搞得世界大亂,把這個世間人、社會、思想搞複雜了。所以這一點來講不如專制,專制裡面的確可以有長治久安。民主,決定要建立在高度的教育基礎上,沒有很優良的教育基礎,談民主,問題非常嚴重。這是值得我們去深省的。下面引經據論來說明。

  【肇論云。惑取之知。夫妄惑者。合是取執之義。】

  這是僧肇大師所造的論。他這個論是屬於宗經論,就是依據佛經裡面所說的這些義趣而造的。佛法裡面這個論有兩大類,另一類是釋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就像我們現在經典的註解,是按照經文來說的。宗經論,不按照經文,只取經裡面的意思來發揮,《肇論》是屬於宗經論。裡面有這麼一說,『惑取之知,夫妄惑者,合是取執之義』。他這句解釋簡單明瞭。妄情迷惑,就是取,就是執著。

  【今以稱性融通。惑乃非取。故科云融真妄也。】

  從本性這一方面來講,這個『惑』也是真如本性,取也是真如本性,沒有一樣不是真性,所以它能夠相融。所以說妄惑非取,這東西就『非取』了。取而無取,這叫非取。這個只有什麼?只有那個悟的人能看得出來,迷的人看不出來。迷的人,一天到晚這個也要,那個也要。悟的人曉得都是一場空,就好像作夢一樣,夢裡面,這是拼命在取捨,那個覺悟人曉得,等你醒來,什麼也沒有。實際的這個事相確實如此,可惜世間人迷。迷悟不二,悟的人無所得,迷的人還是無所得。絕對不是說,迷的人有得,悟的人無所得,不是的。所以說迷悟不二。悟了的人,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迷的人,六道輪迴,三途六道。從本性裡面講,諸佛、菩薩、羅漢是真性,三途六道還是真如本性,沒有差別。但是諸位要知道,理上講真的沒有差別,事上講,也是沒有差別。

  那差別在哪裡?就好像你作夢,你今天晚上做的惡夢,嚇得一身冷汗,再起來的時候。你在夢裡是不是真的嚇到?是真的,真的起這個作用。因為什麼?你在夢裡頭不知道那是夢,你把夢當真。所以你在夢裡頭有酸甜苦辣,有這些感受。這種感受,說實在話,也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今天縱然造作罪業,墮落到三惡道,阿鼻地獄,無量劫不得翻身;說老實話,假的,不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你要是迷了,你可真受。就好像你作夢一樣,夢是假的,夢裡頭那個苦你真受,就是這麼一樁事情。雖然是假的,可是你確實有那個感受。這個感受是你自己有,在明眼人看到,當然這個受也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他真的他受,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說是,取也是無取,造也是無造,受也是無受,沒有一法不圓融。所以這科題裡頭說融真妄也。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契入到這個境界,真是得自在,很自在。許多煩惱、憂患這些意識都沒有了,人的確得清涼自在。大家要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才曉得《華嚴》那個味很濃,讀《華嚴經》有趣味。

  【重玄不空者。】

  這一句是從《老子》,我們現在稱為《道德經》,《老子》裡面的一段話,用在此地引證。

  【文勢用老經。】

  這是《老子》。道家尊《老子》為《道德經》,尊《莊子》為《南華經》,所以這是用的經。

  【經云。】

  就是《老子》裡面所說的,

  【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這就是『重玄』了。

  【故云重玄。彼意。】

  這就是老子他的本意,他這句話的本意。

  【以虛無自然為玄妙。】

  他這個『玄』是這個意思,是自然的意思,沒有一絲毫的造作,這個叫玄,叫『玄妙』。

  【恐滯情於此。遂拂跡云又玄。】

  就是連『虛無自然』這個意念也不能有,才是真正虛無自然。有了虛無自然這個念頭,就不是真正的虛無自然。所以玄之又玄,要把這個空掉,跟咱們《金剛經》上的義趣相同。

  【若佛法中意。以空空為重玄。】

  於佛法,這個確實《般若經》裡頭很接近,義趣相當。

  【即空病亦空也。】

  佛法說『空』,怕你執著空;你執著這個空,那又錯了。所以那個空也要把它空掉,這才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通常我們對初學的人講空,從體上講;講有,從相用上講。這是什麼?這是度初學的。如果你講真話,講究竟的,體、相、作用統統都是空。就好像我們作夢,能作夢的心了不可得,夢中的境界也了不可得,夢中所有一切的作為、感受還是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這些事的事相明明擺在那裡,事相明明擺在那裡,這叫有,有叫妙有。所以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很難懂。在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總是對立的,是相對的。不知道佛法裡面講空有,不是相對的,說是絕待的。所以著空之病比著有之病還要麻煩,苦難還要重。所以是『空病』也要把它空掉。

  【今意云。即於空空便具恆沙德用。故云不空。】

  這是重玄不空。『不空』,就是妙有;不空,就是真性的大用,它起作用。這個不空從哪裡來?不空從『空空』來的。所以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空裡面來的。從空裡面來的有,有還是空。唯識家裡面講,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從無明生起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這是講一切法的根源。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初,還在它前面,「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曉得宇宙一切萬法,從哪邊生的?從無明生的。無明是什麼?無明乃是性之迷也。所以一切萬物是從空空而生。實在講科學愈進步,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愈能夠證實。現代科學家說,這個已經不承認世間有物質了,從前還是唯物,將來這個唯物論沒有辦法立足。因為唯物論承認有物,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物沒有了。物沒有了,這個唯物論就沒有依據。那物是什麼?現在科學家發現,這是光波的振動,是波動的一個幻相。這個發現跟我們這經上講的完全相同。這是近代科學家才發現的,所有一切物相統統是波動。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附錄的,他用科學來引證,都提到這個。

  【大疏云。】

  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經疏鈔》。

  【萬德有非有。一源空不空。如海對虛明。天地同一色。此則空有交映也。】

  這些簡單的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裡面的術語叫諸法實相,就是這麼個名詞。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明瞭就不迷了。無論修哪一法,都是覺而不迷,三皈依才能真正做到。三皈依不容易,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不是容易做到的。你對於諸法實相要不能夠通達明瞭,你總是迷,總是邪,總是染。可是真正能對於諸法實相稍微有點體會的,不容易,千萬學佛當中,能有幾個人體會到這個境界。這個三皈依就難了,非常之難。

  我這次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舉行兩次皈依。第一次是我一到新加坡第二天。那我給大家找得來了,沒有法子了,給他們舉行一個皈依禮。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人參加。第二次的皈依,剛剛好《無量壽經》正宗分講圓滿,這一天皈依二百七十多人。這二百七十多人名字拿來,起法名都沒辦法起了。所以一看,這《無量壽經》後頭有「妙音如來」,我就統統用妙音。經上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將來有四十億初發心的人往生。四十億初發心的。那四十億初發心,就是我們這樣的人,這不是菩薩;菩薩前面已經講了,這是講普通初發心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十億。這些人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學成之後,到他方世界示現成佛,度化眾生,都叫妙音如來,同名妙音。所以我就說,你們大家今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億裡面都有你們,你們大家統統都在裡頭。那好了,將來做妙音如來,現在做妙音居士,所以就統統用到妙音了。

  這一次皈依,比過去講的皈依踏實了。皈依佛,什麼佛?阿彌陀佛。皈依法,什麼法?《無量壽經》。這個好,這非常具體。不像從前講的那個三皈依,講得空空泛泛的,空中樓閣。講了之後,還不曉得要依靠什麼?這下就清楚了,依佛,阿彌陀佛;法,《無量壽經》;僧,觀音、勢至。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菩薩僧。這三皈依是真正說得非常具體,我們真的有了依靠。你能夠這樣依靠,你這一生決定不會空過,決定有成就。我這個皈依僧,不是皈依一般出家人,我們是皈依觀世音僧、大勢至僧,皈依這兩個僧。現在大經已經講得很多,講得很普遍,所以爾後受皈依的,我們統統用妙音。就是統統我們都在這四十億數字之內,我們是在這個數內,不在那個數外,決定往生,決定成佛,將來大家同是妙音如來。我就跟大家說,授皈依說,你們都做妙音如來,我也不能例外。是不是?你們稱妙音,我們出家人也要稱妙音。這個意思一定要能夠體會。我們無論是念佛,無論是誦經、是持咒,都能夠與佛相應。這個佛,就是真性、覺性相應。佛是覺性,與這個相應。所以《疏》意思很好,也很清晰,很容易明瞭。

  『萬德有非有』。德,就是德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德用。這個「萬」是形容它多,不是數字。所以經上也常講,恆沙德用,都是形容多的意思。有非有,有即非有,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當體即空」,就是這個意思。你真正知道當體即空,有即非有,你在這一切作用上、受用上,你就沒有取捨這個心,無取無捨了,也沒有得失這個意念。人於一切法無取無捨、無得無失,你想想看,你自在不自在?你今天所有的煩惱根源從哪裡來?就是得失、取捨,都從這兒來的。一切法中無取無捨,無得無失,這是隨緣而不攀緣,真正做到隨緣,這才能得大自在。

  『一源』,源是源頭,取的這個水源,水源是一。這個一源,就是講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講我們自己的自性。『空不空』,這個空不空,跟上面有非有意思相同的。但是上一句是從相用上說的,這一句是從體性上講的。因為前面講萬德,這講一源。萬德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萬法都是從一個本源變現出來的。它變現,有沒有層次?有沒有過程?跟諸位說,沒有。所以經上講,如海印炳現。這個話,我們可以用個比喻來說,像我們蓋印。這個印裡面文字很多,這一下蓋下去,它同時現的,它沒有先後,同時現的。所以諸位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同時現的,如果有先後次第,那就不空了,那這個有就不妙了。所以我們今天科學家、哲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地球的來源。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這些生物的演變、變化,這要在佛法裡面來說,都不是正知見。如果說,人都是猿猴變化的,現在這些猿猴為什麼不變化人?總不能說那些猿猴一部分變成人了,一部分還停留在猿猴的時代,這在理上講也講不通。

  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不重視歷史。為什麼?沒有歷史。它一時同時現的,沒有先後次第。《楞嚴》上說得好,經上告訴我們,「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都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今天依正莊嚴,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怎麼出生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這要與《六祖壇經》上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來具足,這是沒話說的。能生萬法,怎麼生?就是隨心應量。《華嚴》上講到最高的原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唯識所變,就是隨心應量的意思。心能現,識能變。但是識不管怎麼變法,還是前面講有非有;本性不管怎麼起作用,還是空不空,這是決定不變的真理。所以才跟你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宇宙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是大白於我們的面前,這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下面,大師有個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如海對虛明,天地同一色』。像我們在海上,在天氣晴朗的時候,藍天跟藍色的大海,海跟天,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海!這個把天比喻作性,把海比喻作萬德,萬德就是萬法。它是一,不是二。『此則空有交映也』,空是體,有是相;空是性,有也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性相能夠交融,見到相,就見到性了。我們今天見到相,見不到性,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出在我們有執著、有妄想。離開執著妄想,相就是性。所以不要再去找性了,找不到。古人到真正悟入這個境界,他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眼前,以前迷的時候不曉得,到處去參訪,到處去拜老師,去求指教。一下悟了,原來就在眼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有一法不是的。這迷與悟的問題。再看下面第三段:

  【顯四句百非。】

  《疏》文裡面說:

  【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

  佛家所講的『四句』,就是我們一切錯誤知見的根本,也就是說四個基本的執著。底下講:

  【四句者。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有』是一句,『無』是一句,『亦有亦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

  【諸宗。墮此便成四謗。】

  所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也就是我們講的邪知邪見。這四種觀念,普遍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這就是眾生知見。如果離了這四句,就是佛知佛見。這一段是『顯四句百非』,說明這四種見解是錯誤的。

  【故大般若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取即被燒。墮即成謗。故須離之。】

  實在講,就是佛法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派,當然這不是講初學的。因為初學的人沒有辦法離開。高級的佛法,跟初學的是完全不相同。禪宗所謂,向上一著。佛法在初級非常重視因明,無明裡頭重視因明,拿現在話講是重視邏輯辯證法。但是高級的佛法,這些東西統統用不上。為什麼?他離四句了,你還辯什麼?無法可辯了。所以這個科學的方法論用不上,它超越了。這是我在過去,曾經跟方東美先生討論到這個問題。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佛法確實是不可思議。

  因為我們在大專講座,很想請方先生給我們去講因明。大專講座還沒有開過這個課,我去找他,他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說佛法超越了因明,因明是中下階層,向上一著,決定用不上。我們這才看到的。但是初級的佛法用得上。也就是說,我們用天台話來講,藏通別圓,藏教、通教能用得上,別、圓用不上。賢首家所講的,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用得上,終、頓、圓教用不上。華嚴,圓教;念佛法門,圓教,所以大家不知道念佛法門之好,不曉得。《華嚴》這部經就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的,也可以說,咱們這一本是《無量壽經》的序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無量壽經》是主,這是賓。所以古德說,黃老居士在註解引用古大德這些說法,這個法門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說得是有道理,絕不為過。這個地方,大師也跟我們說過,『諸宗,墮此便成四謗』。決定不能落在這個心態裡面,落在這個心態是錯誤的。所以《般若經》上講,『般若』,這是用比喻說,般若好比是火炬,你不能接觸。為什麼?一接觸就被燒掉了。這被燒掉,就等於說融成一個。像一個大冶爐一樣,煉鋼爐一樣,不管什麼東西丟下去,融成一片了,都融成一體了。所以這般若不可觸。『取即被燒,墮即成謗,故須離之』。這為什麼要離?這個離,要離開這個大火炬。下面,就是在法裡面講要離四句。

  【法中離四句。今明圓教所宗諸法。本來離過。觸向成德。四皆法門。故云四句之火莫焚也。】

  這是對圓宗講的,什麼叫圓宗?圓融無礙,也就是說,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你說有也行,說無也行,說非有非無也行,說亦有亦無也行。不像般若,這就是『四句之火莫焚』。《般若經》上講,四句之火,一接觸就焚掉了,那不是圓教,還沒有見性。這個時候就行了,就可以了。見了性的人,隨他怎麼說法,都不離性;沒有見性的人,怎麼說法,都跟性不相應。由此可知,才曉得見性的重要。再說老實話說,沒有見性,所有的知見都是邪知邪見。見性之後,這個知見才叫做佛知佛見,或者我們叫正知正見,你才曉得見性重要。性要怎麼見?一定要得一心,一定要得清淨心。

  今天下午有個比丘尼來看我,我也沒有問她名字,她是東海大學畢業的,拿到碩士,聞到佛法之後,出了家。接觸佛法還很淺,今天來問我,佛法從哪裡入門?我說很好,妳接觸佛法很少,頭腦還簡單,還不太複雜,這是很可喜的。我說從哪裡入門?我給她一本《淨土五經》。我說妳就從這裡入門。怎麼入法?每一天去念它,什麼都不要想,不要求解義,每一天去念它。我告訴她,妳老老實實念三年。她明白這個意思。每天妳能夠讀四個小時,讀六個小時的經,只讀,不求解義。換句話說,妳每天有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腦子裡頭沒有妄想,這就叫修行。修三年的時候,能夠這樣修下去,妳的妄想決定減少。妄念少了,清淨心就現前,智慧就增長。然後再聽經,一聽,她有開悟,叫悟處,這就是學佛入門之處。

  先修清淨心,不要到處去聽,不要到處去學。聽一個人講,一個路子;聽兩個人講,兩個路子;聽三個人講,三個路子,到後來無所適從,頭腦就搞亂掉。所以我今天鄭重告訴她,佛門古時候開始學佛,尤其是出家,五年學戒,這個五年學什麼戒?不是學戒律,學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五年當中,如果教下,教下都是念經。實在上說,不管哪一部經,或者是念佛號,或者是念咒,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樣的,意思是一樣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把你的妄想執著去掉。雖不能完全去掉,盡可能的把它減少。所以這個套共產黨一句話來說,就是洗腦,就是要做五年的工作去洗腦,使你的頭腦恢復到乾淨,然後這叫法器,才能夠接受大法。

  佛法絕對不是從思惟想像當中生的,也就是絕對不是從意識裡頭生的。我們今天都是用意識心,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對待佛法,佛法也變成心意識。心意識是世間法。所以絕對不是說,只是禪家要離心意識參,教下也如此,教下不離心意識,不能圓解,大開圓解,不可能的;念佛人不離心意識,決定到不了一心不亂。你用心意識,怎麼可能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念到功夫成片,不能到一心不亂。你想念到一心不亂,一定要捨心意識。捨心意識是什麼?這個心就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也就說,我們在一切法裡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起一個妄想,這就是離心意識。你看這個心多清淨!用這個心來聞法才會開悟。所以能不能開悟?關鍵在此地。清淨心裡面能生萬法,清淨心裡面對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真實,沒有一法不清淨,心淨則土淨。土是包括一切法。心淨,沒有一法不清淨;心要染污,那就沒有一法是清淨的,佛菩薩來了也不清淨,沒有一法清淨。由此可知,境的確是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凡夫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假的,是暫時的,是短促的。這個境隨心轉,是真實的,這是真相。所以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

  她今天又問,我叫她去念三年這個經,她說,我可不可以聽經?實際上,她也不能,沒有時間來,她聽我講經的錄音帶,我說可以。聽經,是偶爾調劑調劑一下。為什麼?天天念,好像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一天聽個一小時,一小時就夠了,聽一小時,調劑調劑。如果到讀誦、受持功夫得力的話,不要聽經了,用不著,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時候,裡面得法喜,叫法喜充滿,用不著聽經來調劑。這是講功夫還不得力的時候,可以。但是我今天告訴她,聽經,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的,你不能聽別人講,別人講的跟我不一樣的時候,好,她心又動搖了,又起分別執著了,他講的這個,他講的是那樣的,到底是哪樣?你就完了,一切都完了。這個很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初學佛,難得,那是一張白紙。她要是門路走對了,那成就很快的,三、五年決定有成就。底下說,這是「四句之火莫焚」。

  【然成謗成門。】

  得意,就成為法門了;不得意,那就成為謗法。這個義,簡單的說,就是《開經偈》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得如來真實義,沒有一樣不是法門,所以無量無邊法門,如果不得意,統統都是謗法。為什麼?處處都是障礙,處處都走不通。這走不通,障礙,這就叫『謗』,成了謗法。

  【四句不別。如何異耶。謂於四句中。執一斥餘。則句句皆病。若四句存泯無礙。則句句皆門。】

  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得意與不得意。你看它這裡面關鍵在哪裡?就是執著。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勸勉同修,對於一切法門要生平等心,一切法門要生恭敬心。為什麼?沒有執著,我們才能得意。不但在佛法所有一切法門,我們要用這個心態來領受,就是世間所有一切萬法,要用這同一個心態,無論是正法、邪法,善法、惡法,統統用這個心態,用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為什麼?你的法性逐漸透露了。這一個看法,這樣的見解,就與諸佛如來相似了。雖然你還沒有成佛,你的這觀察,你的看法,你處世待人的態度,已經與佛相同了,跟佛的氣氛相近了,這個好。別人對我們怎樣,我們不要去管他。為什麼?他是凡夫,我們要明瞭,他還在迷,還不悟。我們跟他一樣見解,換句話說,我們也迷了,我們這個佛法白學了。所以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心,所以《華嚴經》講修行,歷事鍊心。我講五十三參的時候,常跟諸位說,在境界裡頭鍊,鍊什麼?鍊清淨心,鍊平等心,鍊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在境界裡頭鍊這個。你那個平等心、清淨心從什麼地方顯?就是從種種不平等的境界裡頭顯示出來了。

  我們功夫有沒有進步?我去年跟今年比比看,今年不大分別了,今年比去年那就有進步了。上一個月跟這一個月比較比較,那看有沒有進步?自己這個功夫得力不得力、相應不相應清清楚楚。所以這裡面才能有法喜。這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法喜充滿。所以這文裡面關鍵的字樣就是在「執」。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所以才『存泯無礙』,也就是《華嚴》裡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個意思底下還有,還沒講完,我們下次接著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