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二四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24

  請掀開經本,三百二十七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二相大。恆沙性德。遍於體故。】

  這是解釋經題這個「大」字,這個『大』是涵蓋了性德的全體。清涼大師將圓滿的性德歸納為十條,為我們一一說明。第一條講的是體,體是性體。第二是講的『相』,這個相是說的現相,就是經題裡面「方」字,大方廣的方字。性體,它自然會現相。那它為什麼會現相?現相是它的本能。佛在大經裡面為我們說明這樁事實,講所有的現相,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心性,也就是前面講的體;唯識所變,現出來的相,這個相會變化。為什麼會變化?什麼能力使它在變化?佛給我們說,這是識。識是什麼?識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性的作用;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就是分別,識是分別。由此可知,只要有分別,這個現相就會有變化;假如離開一切分別妄想執著,這個現相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是清淨寂滅的。因此諸佛與大菩薩們,這大菩薩通常是說圓教地上菩薩。如果說得嚴格一點,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這個八地是不動地,他們所見到這個相是真實的。七地以前所見到的相都是屬於虛妄的。

  虛實定義何在?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很簡單,也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個定義,凡是會變的,就叫它虛妄的,它會變!凡是不變的,就叫它做真實的。那我們想一想,哪一個現相不變?我們眼前所接觸到的,動物有生老病死,這是最明顯的變化。我們講剎那變化,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講生老病死,這個大的,時間比較長的,這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看出來、覺察到了。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像地球,地球也是屬於礦物,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宇宙之間哪一法不是在變化。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很有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虛妄?因為它是在變化的,不是常住的。如果是常住的,那就另當別論,那就是我們一般所期望的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個不生不滅,那就是常住的。

  可是在生滅的現相裡面有不生滅的性。這個性是什麼?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所變雖然是虛妄,能變是真的,能變是真實的。能變的性周遍法界,實在講,法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變的現相,當然是周遍法界,就是遍於體故。這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現相,就是連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沒有一法是例外的,全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自性的功能不可思議,能變諸佛的報土,能變六道的穢土,十法界依正莊嚴同時在變現,這是事實的真相。

  佛菩薩教給我們修行,教我們證果,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證知這一個現相。真正證知這個現相,在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不但見性體,也確實明瞭自性現相是一回什麼事情,全都搞清楚了。那當然我們也很希望具有如來果地的能力,確實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能力,佛給我們說,這是屬於本能,不是佛在果地上獨有的,而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個個都有。我們雖然有,有,但是好像是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知道,佛給我們講,聽也聽不懂,這看也看不懂,哪有這種智慧能力?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佛給我們說,是我們自己迷了。迷了什麼?迷了自家的自性。諸佛菩薩悟了,悟什麼?也是悟的自家的自性,所以才說迷悟不二。

  迷了,如何把這個迷打破?恢復自覺,這是佛教學的目標。佛法講修行,這個行著重在修,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錯了,錯了什麼?迷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修正過來,我們就又恢復覺悟,這叫修行。所以修行的綱領是破迷開悟,實在講就是破迷,恢復我們本來的覺悟。這個覺是本覺,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頭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迷,可見得迷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沒有迷,自性裡面只有覺,我們現在是把自性迷失掉了。學佛無非是恢復自性覺而已,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

  那要想恢復自性覺,佛所說的,實在講很簡單,也很容易,到我們做起來就覺得困難重重,這個原因在哪裡?佛說了,原因在習氣太深;換句話說,我們迷得太久了,不是這一生這一世才迷的,過去世還要過去世,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迷得太久了,於是乎把這個虛妄不實的境界誤以為真實的。佛雖然告訴我們這是假的,應當要捨,我們也聽明白、也點頭了,可是事實上捨不掉,還是照樣去計較,這原因在哪裡?習氣太深了。再說得不好聽一點,業障太重了。業障實在講就是習氣。習氣要把它斷掉確實不容易。那用什麼方法?一定要用智慧。

  佛的教學,三學,戒、定、慧。戒學是生活規範,是一個覺悟的人他處事待人接物的做法,那是覺悟的人。我們將他處事待人接物這些規範記錄下來,我們就稱為戒律。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先從相上下手。先從相上下手,去模仿,像小孩一樣,模仿大人。佛也是如此,教我們這些迷失自性的人,先開始模仿覺悟的人,雖然沒覺悟,先模仿他。模仿他有什麼好處?好處就太多了,使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漸漸有規律,漸漸有原則可循。這樣慢慢心就會靜下來、會定下來,定能斷煩惱;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了;智慧現前之後,這無明(那就是迷)才能夠打破,叫破迷。破迷是要智慧才能破迷,定不能破迷,定能生智慧,智慧破迷,破迷才開悟。這開悟是什麼?這些事實真相全都清楚、全都明白了。

  佛把這個修學的過程、程序,真的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我們要想破迷開悟,要想恢復性德,你不走這一條路,那就非常的困難。悟了以後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一個自己,這個時候你的心,對待一切萬事萬物,才叫真正平等。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不平等,對這個近一點,對那個遠一點,對這個喜歡,對那個討厭,這是什麼現象?迷,這個沒有悟。悟了之後,這都叫妄想,這些妄想統統沒有了,你看佛菩薩,看天人,看畜生,看餓鬼、地獄統統平等。十法界的依報與正報全是性德的流露,除了性德之外,無有一法可得。『恆沙性德,遍於體故』,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再看:

  【三用大。業用周普。如體包遍故。】

  『業』,就是作用。也就是說得粗顯一點,就是造作。為什麼不說造作,說作用?因為造作多半是有意的,這裡面包括了無意的,無意有造作。我們人做一樁什麼事情,起心動念,這是造作;我們看看自然現象,沒有人起心動念,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這是誰的意思?沒有,這它也在那裡造作。我們把這個境界再推遠一點,太空當中,這些星球的運行,誰的意思?沒有,我們只好說個自然現象,這個自然就是沒有加上人的意思在裡頭,這自然現象。在佛法裡面說,「法爾如是」,法是講萬法,爾就是自自然然的。可是諸位要知道,這些現相是屬於果,果必有因。人,生老病死有因,有因緣;如果沒有因緣果,那個看相算命看得好的人,他為什麼把你一生都算定了?可見得確實有個定數在那裡,你才會被人算定。

  今天我回來的時候看到大門口一大堆的書,我抽一本看看,《了凡四訓白話註解》,印了一萬多冊,很好。現在我們印的書很多,希望同修們有喜歡要的,多多的拿,送給你的親戚朋友。書是歡迎要流通,讀的人都能夠得利益。人有定數,物也有定數,這個世界也有定數。這我們中國古人講世運,世運是給這個世界、地球算算命,它也有定數。古德說得好,凡是有心、有念頭的都有定數。這個世界的這個數從哪裡來?世界的數是從人心裡頭共業所感,從這來的,這是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世界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

  近代人,現在連外國人也感染了,喜歡看風水。從前外國人不懂得,現在外國人也相信風水。可是風水是不是一定的?不是的,風水會變的,風水輪流轉,會變的。怎麼變?跟著人變。這個俗話說得很好,「福人居福地」。你這個人有福,那個地方人風水不好,你到那裡去一住,沒有幾天,它風水就變好了,它會轉,為什麼?它跟著你轉。你這個人運不好,那是個好風水,你到那裡一住,它風水也變壞了。外面這個環境隨著人心轉,隨著人的命運在轉,哪有一定的!這是真理。所以選擇好風水到哪裡去選?從你內心裡面去選。你把你那些惡的念頭統統捨棄掉,培養你的慈悲心,培養你的智慧心,你的風水就好了!這個改風水是從心地上改,不是從外面上改;外面上改,收不到什麼效果,要從自性當中去改,這就對了。

  所以這個業是講作用,從有情到無情。作用裡面,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說,無量因緣。不但宇宙是無量因緣,世界是無量因緣,我們自己一身也是無量因緣。那個因緣的數量,我們這個小小的一個身體,這個腦子裡頭會打妄想,跟宇宙那個無量的因緣,跟諸位同修說,是相等的。我們不會少一條,那個大宇宙無量因緣,也不會比我們多一條,是相等的。可見得,我們這個小小的身體不簡單。那無量因緣就不好說話了,因此佛為眾生說法,常常把許多東西歸納,歸納成幾大類。像經論上常講的,四緣生法: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歸納。實在講,每一條裡面都是無量無邊的複雜,歸納成這四大類,所以它的作用跟現相,跟本體完全相同,都是無量無邊。

  【四果大。智斷依正。周法界故。】

  『果』就是講的報。什麼樣的業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此地所舉的例子是果報裡頭第一殊勝,在十法界裡面,佛的果報最殊勝。其實這十法界統統都是屬於果報,但是究竟殊勝的果報是佛,所以說,智斷依正。智是智慧,智慧圓滿了,智德,智慧圓滿了。斷是叫斷德,煩惱斷盡了。這煩惱裡面,煩惱也很多,多到什麼程度?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通常講八萬四千煩惱,那是把無量煩惱歸類,歸了八萬四千類。每一類裡頭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是無盡的。從我們初發心修行,一直到成佛,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統統是斷煩惱。斷掉某一些煩惱,你的位次往上提升一層,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通常佛將煩惱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叫見思煩惱,這是煩惱裡面最粗、最重的,像貪瞋痴慢這是屬於見思煩惱的。另外一類叫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其多,塵沙無量無邊,就說明這煩惱之多,真的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說塵沙?從事相上講的。那這個事相不一定是有形狀的,我們心裡打個妄想,那也是事相。所以不一定是這個,像現在我們講的,包括像心理上的現相,所以非常複雜。第三種煩惱叫無明,無明簡單的講就是迷。智慧不開,你這個迷是破不了。所以佛的三學,伏這三種煩惱。戒學能伏見思,定學能伏塵沙,慧學能破無明,這戒定慧三學就是對付這三種煩惱的,這叫做斷德。到成佛,這三學圓滿,他這三種煩惱斷盡了,依報、正報究竟圓滿,圓滿也是周法界故,所以佛與大菩薩法身周遍法界。應化身,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這個應就現身了。現身,《楞嚴》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還是緣生,還是許多條件具足了,這許多條件有一部分是你自己能夠覺察的,還有一部分是你自己不能覺察。但是這些條件缺一條就不會有感應,一定統統具足就感應道交。所以諸佛菩薩哪個地方不在?處處都在,無有一處不在。時時處處都現身,沒有一處不現身,這是果大。

  【五因大。】

  佛先說果,後說因,這是說法的方便。說果,大家容易接受,果報在現前;說因,因還沒有形成果,未必能接受。這先說果,後說因,有果當然有因,所以這個因也大。

  【稱性德修。無不行故。】

  《華嚴》是稱性起修,這是在所有行門裡面最究竟、最圓滿的,他是從性起修。前面說過,性體、性相、性用都是周遍法界,因此你要是會稱性修的話,一修一切修,隨便修哪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必定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普賢菩薩在此地跟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底下所說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的名目,我們很清楚,「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我們都會念,會不會修?不會。為什麼不會修?不稱性。往後面我們還要詳細跟諸位介紹。幾時我們會稱性起修了,圓教無上的佛果,我們這一生就有指望。最高的修學方法,最圓滿的成就。所以大家記住一個原則,性是全體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我們講禮敬,禮敬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諸佛。我對佛是什麼樣的恭敬心,我對於一切人也是同樣的恭敬心,絕對沒有差等。要有了差等,這就不是性德,這就是落在第二層上,落在識裡面去了,就不是性了。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它是真平等。

  一切有情眾生,我們對他是最真誠的禮敬;這無情的眾生?無情的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植物、礦物,這都是屬於無情眾生。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佛性、法性雖然用了兩個名詞,但是意思是一樣的,同一個性,不是有兩種性。這個性,在有情叫它佛性,在無情叫它法性。正如同我們的阿賴耶識一樣,阿賴耶識在六根起作用的時候,在眼,我們叫它做眼識;在耳起作用,我們叫它做耳識,其實是一個。《楞嚴》上說得很清楚,「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哪個地方起作用,我們給它建立了一個名字,實際上一樁事情,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那我們對於一切萬物,也要像對佛那樣恭敬,同等的恭敬,所以叫一修一切修。這個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叫稱性起修;如果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就不稱性了。

  十願,包含了菩薩圓滿修學的法門,一一稱性;換句話說,他那個境界,一一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因大』。無論修什麼行,沒有一行不稱性,沒有一行不圓滿具足一切行,所以叫一修一切修。大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依《華嚴經》修學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是不能入華嚴的。華嚴心量,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華嚴這個門才入得進去;沒有這麼大的心量,那都在門外聽聽而已,是入不了門的。

  【六智大。謂大智為主。運於萬行。嚴法身故。】

  佛法的教學,自始至終都是以智為目標的。三學裡面,戒、定、慧;六度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是慧。所以佛法教學,自始至終是以智慧為所求,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它是智慧的教學。『大智』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本來具足。現在這個智慧,我們迷失了自性,智慧也沒有了。其實不是智慧沒有了,因為迷了自性,智慧變了質。變成什麼東西?變成胡思亂想,把德能變成了煩惱,變質了。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迷了自性,就無量的煩惱,無量的妄想,把它變質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恢復大智,沒有智慧,那就是迷惑;迷惑,我們的行為就會有錯誤;錯誤的行為就會帶來錯誤的果報,六道三途都是我們錯誤行為變現出來的結果。雖然變現的結果不好,說個老實話,還是性德的變現,就是性德迷了才變現這些果報!性德要覺悟了,就變現四聖法界的果報。所以四聖六凡通是自性變現的,平等平等,無二無別。

  如果你不平等,前面講你稱性起修就辦不到。這個稱性起修,像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上至圓教無上的佛果,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一律平等,同一個真誠的禮敬,決定沒有差別,十法界依正平等的,這才叫稱性。這不平等,那就不稱性,就把自己迷失了,智慧就透不出來。所以他是以「大智為主」,這個大智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性德,是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佛經的術語叫般若智慧,不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因此教下的修學不如宗門,宗門就是禪宗。教下修學是什麼?讀經、聽講、研究經。這個方法好不好?這個方法不很好,它有副作用,有弊病。什麼弊病?把眾生的悟門堵塞了,他不會開悟。

  因此禪宗不用這個方法,禪宗裡面不講經,不研究經教,甚至於經典都不讀誦。完全什麼?參禪,修清淨心,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是什麼?這是直捷叫你從定中開悟,這個開悟就是真智慧現前了。所以他那個方法,可以杜絕教下的流弊。這個教如果學得不好,就學成了世智辯聰,學成了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記得多,我也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是什麼?一樣煩惱,一樣妄想,一樣分別執著,一點用都沒有,這不是智慧。智慧是清淨心起作用,所以教下出來的,清淨心得不到,這是不如宗門。但是宗門成就難,那個路不好走,教下這個路好走。教下像什麼?像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升,爬一級確實高了一層。宗門那個方法是一步登天,從下面一跳就跳上去了,那跳不上去,那掉下來就粉身碎骨、就完了,各有難處,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把佛學的這個標準告訴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清淨平等覺。清淨就是戒學,持戒,心就得清淨,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三學具足了。淨宗法門,無論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尤其是持名念佛,《彌陀經》上講得很好,持名念佛的目的,直捷求一心不亂。一心是大定,一心是性定,是自性本定,所以你得一心,你就開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換句話說,清淨心起作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實的智慧,以智慧為主宰,運於萬行。我們說淺近一點,處事待人接物什麼做主宰?真實的智慧做主宰,那哪有錯誤的?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我們六道的凡夫沒有智慧,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誰做主宰?感情。由此可知,般若智慧跟感情是一樁事情,迷了的時候,把自性般若變成了情識;一旦開悟了,就把情識變成了般若智慧,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情智不二,是一樁事情,迷了叫情,悟了叫智。那感情愈豐富的,就是迷得愈深,頭腦愈冷靜愈清淨的就迷得淺了,差別就在此地。到大智為主宰,這個智慧剛剛透出來,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到如來果地上境界,破四十二品無明,這無明破盡了,這是大智。所以運於萬行,這個萬行是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眾生。虛空法界哪個地方有情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運於萬行,嚴法身故』。

  什麼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這叫法,法就是身,身就是法。所以身不是這一個,虛空法界才是自己的身。這個乍聽起來也不好懂,也很難體會。我們想想作夢,作夢的時候,夢中有境界,夢中有自己,也夢到許多人,也夢到山河大地,那整個的夢境就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這一醒,我們知道剛才我做了個夢。那我要問你,你的心像什麼樣子?找不出來。夢什麼樣子?夢還記得,在作夢的時候,你的心就變成了夢境。全心即夢,全夢即心,那我要問你,心才是自己,那夢境裡頭哪一個是自己?覺悟了人知道,整個夢境就是我自己,夢裡頭自己那個人是自己,夢見所有的人還是自己,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夢中的山河大地,夢中的虛空統統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在作夢這裡比較容易體會,比較容易領悟。

  那從這個例子往外一推廣,我們現前整個宇宙,虛空法界,就是我們自性的夢境,是我們自性在迷悟不同狀況之下變現出來的。迷的這個狀況就變成六道,悟的狀況之下就變成四聖法界。所以四聖六凡依正莊嚴,統統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境界,全是自己,除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所以眾生在迷,迷了,佛看了叫「可憐憫者」。為什麼可憐?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在一切本來無分別當中,虛妄分別;無執著當中,堅固執著,這叫迷惑顛倒。所以到如來果地上,這是莊嚴清淨法身。這個莊嚴就是對於十法界依報正報完全明白了。這個莊嚴,不是說把地獄變成天堂,不是的,天堂還是天堂,地獄還是地獄。現相雖然不同,決定平等,不但性平等,相也平等,作用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這叫真正的莊嚴,就是莊嚴法身。由此可知,能莊嚴法身的是真實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沒有這個智慧,你就見不到這個莊嚴,這個莊嚴事相見不到。真正徹悟,就見到了。見到之後,才知道一切萬法都值得稱讚,普賢第二願稱讚如來,沒有一法不值得稱讚的。這個我們留到十大願的時候,再跟諸位細說。

  【七教大。】

  『教』是教學。在如來當時,是用音聲為佛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用文字,換句話說,沒有寫書,也沒有寫講義,完全是演說。佛講,大家聽,這叫音聲為佛事。所以這個教,音聲為教體。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唯恐世尊的教導,時間長久了就失傳了,於是乎這才發心將世尊一生所說的,把它記錄下來。當然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所有弟子們,大多數都參與這個工作,把他從老師那裡所聽來的,重複說出來,記錄、整理、編成文字,就是現在的經典。所以佛滅度之後,從音聲為教體就變成文字為教體,所以叫文句,以這個為教體。由此可知,文字是音聲的符號,把音聲變成符號,便利於流傳到後世。

  我們現在說法,就是教科書,佛的經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化眾生的這些教材。這些教材,諸位要知道,我們現代這個教學,事先把教材編出來,然後才去教導;而釋迦牟尼佛事先沒有編定教材,是眾生接觸到的時候,隨問隨答,是這麼來的,不是預定編好了教人的。預先編好教材教人,未必有效果,就不契機。好比那個大夫給病人看病一樣,先把處方寫好,再去看病,那你們想想看,這個處方能有效嗎?不見得會有效。所以必須臨時處方,這才有效,這是真實的本事,真正的智慧,所以佛講經都是隨機而說的,應機而說,不是預先有計畫的。集結下來的經典,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這經典不是對我說的,這處方都現成的!當時世尊講哪一部經,哪一會,他都有特定的對象,叫當機者,解決他們的問題的。那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情況,跟他們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完全相同,那這一服處方對我們就不能完全生效。這是我們後來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的。這個地方跟我們講原理原則,那就不一樣。所以「教大」:

  【一文一句。】

  『文』,還不是一個字,文是什麼?畫一畫,這叫文。一個字要畫很多劃,不是一劃就成一個字,一劃也是一個字,這是一,二字就是兩劃。文,這個字的形成是文,文是字的基礎。始從文,到終的時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代表一個完整的意思。集合幾個句子以上,就成為一章,就好像一個段落,一章。

  【結通十方。稱法性故。】

  這個字是解釋經的,沒有稱性,就處處都有障礙,處處都有隔閡。如果一稱性,那這個障礙就沒有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為什麼含無量義?本性是無量的,所以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一個聲音,一個文字,它也是無量的。從這個地方,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見的上本《華嚴》,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十個,我們總應該能體會!不是數字,是代表無量,代表圓滿。如果真的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是有限度的,不大。佛給我們講,從我們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十萬億個佛國土。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國土,十個佛國土算什麼!《華嚴》上用的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我們把它看成數字,那就錯了。所以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就是稱性的,就是圓滿的,就是稱法界的,這個意思才真的圓滿,才真正與《華嚴》所講的性德相應,這才叫教大,這才是名符其實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的無盡修多羅,這個意思才符合。否則那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不行,不能容納無量無邊諸佛所說的。

  這是經題上七個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佛是果,華是因,嚴是智,經是教。這是經題上七個字,字字都稱性,字字都含無量義。體如此,到經文裡面字字句句無不如是,這才叫做圓滿的《華嚴經》。這經題七個字,後頭還要介紹三個,才能符合十這表法的標準,所以下面有:

  【義大。】

  『義』是這部經裡面所說的義理。

  【無法不詮。窮法源故。】

  後面這三條,不是指經題某一個字,是經題七個字的全體。每個字的意思都無窮無盡,每個字都圓滿包含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包。我們仔細看,確實如此。體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的本體,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相是現相,性德變現的現相,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所以一直到教,確實是圓滿的包含虛空法界一切法。不但包含,『窮法源故』,這個源就是根源。這一切萬法從哪裡生的?怎麼生的?生了以後,又回歸到哪裡去?統統清楚、明白,這才叫窮盡法源。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研究宇宙自然的現象,追究生物的起源、星球的起源,已經不少年了,不少人在做,到現在還沒有結論,這是真實的智慧。殊不知佛法也是追求這個問題,早就明白了,早就有了具體的答案。佛證得了,為我們說出來,說出來之後,我們也要證實。所以佛法的教學,不是叫我們一昧盲從,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聽,這是佛不許可的。佛證實了,告訴你,你也得證實,那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不能證實,聽佛所說的,照樣敘說,那還是別人的,與自己毫不相關,一定要自己證實,一定要自己親自窮法源故,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

  【總上七字。】

  這個意思是總是。

  【九境大。無盡眾生為所緣故。】

  佛徹悟宇宙人生真相之後,以同體大悲心,諸位要明白,同體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同體的。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佛幫助九法界有情眾生,沒有條件的。我們今天常常念佛的恩德要報佛恩,佛是不是要我們報恩?如果要我們報恩,那有條件的,那哪裡能說無條件?這個報恩是我們自己一種感激而已,他需不需要?他不需要。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教化眾生。教是教學,教導,化是變化。我們現在是凡夫,接受佛的教學,依照佛所教的修行,我們就起了變化,變成什麼?就超凡入聖,我們從凡夫一變就變成聖人。這個變,變化是教學的成果。從九界眾生都變成了佛,這是教化兩個字的意思。

  佛教化的對象,剛才講,同體,無緣,就是無條件,對象是無盡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佛,佛也是眾生嗎?是的。天台家講佛有四種,這四教:藏、通、別、圓,只有圓教是真的,其他的都不是真實的,都不是圓滿佛,不是究竟佛。以別教的佛來說,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的初住;換句話說,別教十地菩薩只等於圓教十住。十地上面是等覺,等覺等於圓教十行位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還是佛度化的對象,他沒有到究竟圓滿。那個藏教、通教就更不必說。所以我們講十法界,是除圓教的佛,其他的佛都是屬於眾生,無明沒有斷盡。所以度眾生是以這個為對象的,這個對象太廣大了。所以佛法要求的是流通,流通佛法,功德是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末後都勸你流通。這個流通是什麼意思?勸你學了之後,聽了之後,你要告訴別人,你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要把佛法推薦給大眾,這叫流通。所以佛法貴流通,佛法不能夠把它障礙住;障礙住,這個罪過無量。所以自己懂得的,要盡心盡力隨時隨處勸人。

  台灣的佛教,在全世界,現在這個社會來說,佛教的發展,世界第一。這個成果是我們大家努力造成的,夠不夠?還不夠,還需要努力加強。人人學佛,人人能聞正法,這個地方諸佛護念,龍天保佑,才能夠得到安定繁榮,確實要靠學佛同修努力。所以佛法的流布,我們要盡了很大的責任,廣為介紹。在一切經典裡面,當然統是平等的,在華嚴境界上,沒有一法不平等。理上雖然平等,可是事上不平等,事上為什麼不平等?眾生的業不相同,眾生的緣不一樣,於是乎這一切法裡頭就有難有易。難易不在法門,難易在我們自己業障習氣。也就好比說,這個大夫處方,處方都是好的,都是能治人病的。現在問題,我害的這個病,跟他那個處方不對,他那個處方治不了我的病,於是佛有個特別的處方,能治一切病的,那我們得到就方便。這個是治一切病的通途,這種處方,佛在《大集經》上說的,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給後世人開了一個特別通途的一服藥方。我們今天生在末法,佛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接受淨土法門,就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生在這個時代。

  淨土法門,過去淨宗修學最重要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裡面最主要的是三種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還有一部《圓中鈔》,這三種書在我們在台灣都有流通的。這《圓中鈔》的數量比較少,流通得最普遍的是《疏鈔》跟《要解》。尤其是《要解》,在民國初年,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錄》,這是過去修學,主要是依靠這個。那我們大家都知道,淨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為什麼這個流通不及《阿彌陀經》?梅光羲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而且沒有一本稱得上是善本,這一直到夏蓮居居士會集這個本子成功,他老人家會集這個本子,總共花了十年的時間。這個本子我們提倡到今年才七年,這麼短的時間,這個本子居然流通到全世界,諸位想一想,如果不是一切諸佛護念,龍天的推廣,不是人力能做得到的。諸位看看佛教史,中國、外國,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法門、一部經典,在外面宣傳推廣,能在七年時間推廣到全世界,沒聽說過。這實在是我們始料所不及的,會有這麼大的效果。在大陸上,已經是普遍到全國;在世界上,幾乎有中國人的地方,現在這部經典、錄音帶也都有了,實在不可思議,這絕對不是我們人為的力量可以做得到的,三寶的力量,這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得到這麼好的本子,這麼好的教訓,我們依教奉行,那個感應得快速,也不可思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