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四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4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九面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五斷同下乘般涅槃障。證類無差別真如。住極難勝地。】
這是五地,五地菩薩修學的境界,也是在此地簡略介紹。總之登地以後,除障都是所知障裡面俱生一分,俱生所知障裡面的一部分。我們在這段文裡面全部都看到了,這是非常的難得。這段可以說是《華嚴經.十地品》的濃縮,「十地品」的經文很長,此地把它簡單扼要的介紹出來。下乘就是小乘,『小乘般涅槃』是障礙,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批評他們,說他們是焦芽敗種墮涅槃坑,這樣的批評他們。其實小乘境界比六道的凡夫是殊勝太多,六道人天不能夠相比的,但是在大乘佛法裡面他有障礙,障什麼?他不能見性。如果單單講障礙見性,那應該在初地(歡喜地)裡面就應該離開了,怎麼跑到第五地菩薩來?我們看底下這段文就曉得,他與小乘羅漢跟辟支佛有相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障是真斷了,他才能登地;相同的地方就是厭苦這個意念並沒有斷得乾淨,雖然是很發心幫助一切眾生,但是在不順利的時候,心裡面還有一點不舒服,這一點點不舒服就是障礙。五地以上沒有了,這種意念不存在,可見得,的確菩薩的果位愈往上面去愈殊勝。我們看經文:
【言同下乘般涅槃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還是所知障裡面這一分的習氣。因為小乘般涅槃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一品也沒破,這是阿羅漢與辟支佛的境界。他們的慈悲心不廣,並不是不教人,要看他喜歡不喜歡,你跟他學佛那得看緣分,他喜歡,他教你,他不喜歡,他就不教你。決定不像菩薩,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你不喜歡,他也來教你,那是菩薩。
【由此障品故。令心厭苦而欣涅槃。同下二乘。故名為障。】
他這個障實在講非常之薄,並不是很重的,就是有這麼一點念頭。這一點念頭,還是怕苦,離苦得樂,他是喜歡快樂,『厭苦』這個念頭還有。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意念非常之薄,很微薄的念頭,這個念頭實在講也沒有什麼大障礙,可是這個念頭有時候還會起現行。雖然說『同下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非常強烈,厭苦欣樂這個意念很強,菩薩非常非常的薄弱,這是他不相同的地方。但是有這種意念就是障礙,你的心性就不能純淨,所以這是障礙。
【彼障五地無差別道。】
苦樂有差別,離了一切分別執著,哪有苦樂?苦樂就沒有了。在《無量壽經》裡面講,清淨平等覺,有苦樂這一點點意念,心還是不清淨,還是不平等;苦樂兩邊都捨盡了,這個心才真正的清淨平等,覺而不迷。到菩薩這麼高的地位,還有這麼一點習氣在,俱生煩惱裡面一分習氣,所以他『障五地無差別道』,五地菩薩就證了無差別真如。
【入五地時。此障永斷。】
菩薩證得『五地』,俱生煩惱裡面這一分沒有了,這一分斷掉了。
【由斯證得類無差別真如。】
『類』是講種類,世出世間有情無情種種品類的差別都沒有了,這個念頭都沒有了。由此可知,有這個念頭,叫妄念,實在是沒有差別,體上,性體上沒有差別,現象上也沒有差別,作用上還是無差別,這是真的,但是一般初學的同修聽了很迷惑,很難懂。一般我們聽的時候,講自性本體沒有差別,勉強可以同意,相上怎麼沒有差別?動物跟植物相貌就有很大的差別,植物與礦物也有很大的差別,怎麼會沒有差別?那作用差別更大,為什麼統統沒有差別?諸位要知道,差別是從我們自己妄想執著裡面生的,離開妄想執著確實無差別,就像古人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著相就有差別,統統用黃金做十個佛像、菩薩像、天人像、畜生像,你著相,相就有差別。這一尊是佛像,那尊是菩薩像,那是小貓、小狗,你著相就差別,不著相,不著相沒有差別。不著相講藝術品,統統是藝術品,具有同等藝術價值。講重量、講價值,那尤其是一樣的,哪有差別?沒有差別了,所以離了相就沒有差別。由此可知,離相到五地菩薩才算是離乾淨,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證得一切種類無差別真如。
【此約生死涅槃本來平等。非如眼等類有異故。證此真如。名住難勝地。謂真俗二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末後這是解釋五地菩薩『難勝地』這個名稱的含義,文裡面特別提醒我們,這是就『生死涅槃本來平等』這個事實真相上觀察出來的,的確如此,生死跟涅槃,我們凡夫看起來是極不平等。生死是生滅,涅槃是不生不滅,它兩個恰恰相反的,到這個境界,世出世間一切法圓融自在。所以清涼大師判《華嚴》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看生死涅槃是有礙的,決定不是一樁事情,他看是一樁事情。就像《心經》裡面講,空跟有,我們凡夫看絕對不相同的,可是菩薩看空跟有是一個東西。色,色就是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異是兩樣,不異就是沒有兩樣,色跟空是一樣的,不是兩樣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這個把我們就搞糊塗了。大家每天念《心經》,在我想愈念愈糊塗,這是真的,愈念愈糊塗,它怎麼會是一個?不但理上是如此,事上、相上、用上統統是這樣的,這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是一樣的?給你說老實話,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了不可得。是一切凡夫心念妄想分別執著才有這個東西,涅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生死等於零,涅槃也等於零,那生死跟涅槃還不是一樣東西!諸位要真正參透了,你就心得真清淨,得大自在,契入諸法實相。
下面舉個比喻,『非如眼等類有異故』,這裡舉個簡單例子,眼睛跟鼻子不一樣,鼻子跟耳朵也不一樣,生死跟涅槃為什麼會一樣?真正知道是一樣,沒有兩樣,那你就證到難勝地的菩薩果位。什麼叫難勝?底下講,『真俗二智行相互違』,就像前面說的,生死是俗諦,涅槃是真諦,這兩個完全不相同,完全不一樣,現在它一樣,它融合成一個,這是極難極殊勝之事,所以稱為極難勝地。六道凡夫看它都不一樣,權小二乘看起來也不一樣,你怎麼會看出它是一樣的?真正觀空,真正體會一切法了不可得,不但俗諦世間法了不可得,出世間佛法也了不可得。所以真俗才圓融,真俗俱不可得,真俗不二,性相圓融。再看第六地,六地菩薩:
【六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住現前地。】
還是屬於所知障中俱生的一分。
【言粗相現行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見有染淨。名為粗相。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對於『染淨』的一分執著,這個執著是俱生的所知障,也非常微細,微細的程度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如果我們觀察嬰兒,剛剛出生幾個月,對這個世間一切可以說還沒有染污,你觀察他有沒有障礙?他有障礙。什麼障礙?他知道痛癢,沒有人教他,這就是與生俱來的所知障;他感受有苦樂,那就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障。苦樂屬於煩惱,知覺屬於所知,這是我們能觀察到的,還是粗相。
此地講這個『粗相』比我們觀察的還要微細,他這個粗是比權小二乘微細,比起往上去的菩薩就顯得他的粗。譬如此地講的六地,比起七地、八地他的相就粗,比前面講,那他非常的微細。所以染淨這一種執著,這是與生俱來的,六地菩薩心地清淨無染,他還有這一念染污,那心地就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他障六地。這一分俱生所知障斷掉了,他就升級,就升到第六地。
【入六地時。此障永斷。】
不再有染淨的這個意念,念頭斷掉了。念頭一斷掉,染淨不二,沒有染淨的觀念,這心才到真正的清淨;有染淨,心就不清淨。六祖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染有淨,就有了二物。我沒有染,只有淨,那有一物,一物的對面又有一物,那種就不是一個真正清淨的現象。
【由斯證得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他本來無染,哪來的淨?我們現在心清淨了,說這些話都有語病,你說清淨,從前真正有染,現在才清淨。他本來沒有染,哪來的清淨?所以那個清淨一念就是染污,所謂頭上安頭,畫蛇添足,多事,這都是染污。可是我們凡夫確實有染淨,本性雖然沒有染淨,我們現在確實有染淨。染淨從哪裡生的?不是本性生的,本性沒有染淨,是從妄想執著生的。如果再說得明白一點,從八識五十一心所生的,才有這些東西。別教初地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真如就是真性。因此佛給我們講的全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我們雖然沒有這個境界,預先知道了有好處,什麼好處?能夠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知道我們一向所分別執著的,都不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全是妄想執著,應該看破,應該放下,所以對於菩薩道上的障礙就會去了一大半。
【後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證此真如。名住現前地。觀十二因緣。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現前地』,什麼現前?般若智慧現前。換句話說,從此以後決定再沒有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沒有般若智慧,般若現前,不會再感情用事;換句話說,從此以後做一切事決定不會有過失,因為他是智慧的,是理性的,所以成就了『般若行』。自己清淨了,這個境界就清淨,所以他『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大乘佛法裡面常說,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轉境界要從內心轉起。
《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六地菩薩轉境了。不能轉境,就生活得很苦,為什麼?必定為環境所轉。我們這個世間人講風水命運,這都是為環境所轉,有沒有這個東西?有,確實是有。可是到心地清淨的時候,這個東西都沒有了,風水命運都沒有。什麼時候知道我們轉了境界?舉一個最淺的例子,別人讚歎我們,我們會不會生歡喜心?別人毀謗我的時候,我會不會生氣?果然有這個現象,那你就決定有命運,也有風水。這個說話就跟風一樣,吹到你耳朵,你就起作用,那個風一吹就起作用,就有風有水了。幾時到了讚歎我也不生歡喜心,毀謗我也沒有瞋恚心,所謂八風吹不動,你已經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受外境的誘惑,你的風水命運就沒有了,環境不能左右你!你明白這個事實,那就想想,我們在一切環境當中要不要去講求風水?佛法不講求,真正學佛的人,他把這個都捨掉了。如果雖然學佛,煩惱習氣都還沒有斷,那這個環境還是要講求。
不要說大乘經,連小乘經,我們念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個裡面就不許你看相、算命、卜卦,搞這些都不許可,佛特別告訴我們,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這些人統統叫世間意,都不可得為。但是重視風水的人是大有人在。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現在出家修行的凡夫僧,不是聖賢僧。聖賢僧不需要,真正證得小乘初果以上,不需要。如果沒有將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沒有證得須陀洹果之前,必定受環境影響,那建道場就不能不注意環境,這重視環境。我們是凡夫,所以對於自己居住的環境不能不留意。這樣說起來,是不是要找幾個風水先生先去看看?真正高明的,對你確實有幫助。如果碰到江湖那個風水先生,那你就很可能會上當,被他欺騙了。其實不必找那些人,我們自己也能夠覺察得到。我們居住生活的環境,對自己非常適合,自己很歡喜,這風水就好;住在那個地方總覺得感覺得很彆扭,總是心不開朗、不舒服,那你這個環境一定有問題。這個能夠覺察得到的,這個東西確實是有。
真正修行人得到身心清淨,不受境界誘惑,不受境界影響,那就沒有。畢竟這是我們修行努力的方向目標,所以還是智慧重要,一定要把感情轉變成智慧。轉變的方法,就是把那個染污的心變成清淨心,就成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現前。怎樣叫自己的心得清淨?這是當前重要的課題,在淨宗的方法就是教我們讀經念佛。諦閑老和尚教徒弟那個方法是既簡單又實用,你只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這個方法多簡單,非常實用,很有效果。我們看到修行的成果,實在是無比的殊勝不可思議,仔細去觀察,你就得到了他的祕訣。祕訣是什麼?祕訣就是一個人修。我想如果老和尚那個徒弟當年還有一個同參在一起修,恐怕他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兩個人在一起意見不相同,功夫不容易成片,清淨心不容易得到。所以一個人修容易成就,我們從他這裡看到這一點,然後再仔細去觀察,我們讀《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凡是看到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仔細看,他都沒有同伴,都是一個人修的,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一個人容易得清淨心,兩個人不容易得到。兩個人真正講,志同道合、解行相同是實在不容易,多少總會有意見,這一有意見,功夫就破壞掉了。所以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要明瞭,如果這一生當中修行要成就,到適當的機緣,去找一個地方老實念佛去。現在大家在此地,我們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理論方法搞清楚,真正用功還是各人找各人環境去用功去,才會真正成就。我們找幾個人在一塊共修,那很難,那很不容易。不是沒有,非常非常稀有,在末法時期幾乎是不可能,所以還是一個人安全可靠。再看底下一段,第七地菩薩。
【七斷細相現行障。】
前面是斷的粗相現行障,七地斷『細相現行障』。
【證法無差別真如。住遠行地。】
前面一位是證無染淨真如,這個地方是『證法無差別真如』。
【言細相現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見有微細生滅現行。彼障七地純無相觀。】
從這些經文上看,所知障,菩薩階位愈往上去就愈微細,實在上,我法二執必須到成佛才是真正斷得乾淨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極微細的障礙存在。佛經上常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當然生相無明是法執,我們要問,誰沒破?可見得還是有我。為什麼說他我執已經破了?粗的我執破了,極微細的我執還在。如果沒有這個,誰去執著那一品生相無明?不過是愈往上面去愈微細,逐漸都擺脫掉了。由此可知,這個執著難破,佛在《華嚴》上講的,真的沒錯,「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妄想是法執,執著是我執,我法二執要真正斷乾淨是在圓教的佛果,等覺菩薩還有極微細的一分。我們看經文,『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見有微細生滅現行,彼障七地純無相觀』:
【入七地時。此障永斷。由斯證得法無差別真如。】
前面在五地裡面,我們講到生死涅槃,生死是法,涅槃也是法,生死涅槃本來平等還是法。雖然講無相,可以說是粗無相,七地比他微細多了。我們講到純無相,是不是真的無相?不見得,後面還有八地、九地、十地、等覺,不過就是愈來愈微細而已。這個時候,『由斯證得法無差別真如』。
【謂此真如雖種種名。無別異故。又能了知種種教法。同真無相故。證此真如。名住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遠行地,佛門常說,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到七地菩薩才入這個境界,這很難懂。古德常言道,此處用不得力,彷彿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現在人講很難體會,在從前,大概現在在大陸上還可以看到,我們過河划那個小船,用槳、用櫓划這個小船,在水當中的時候要用力划,這個船才會往前進。那快要到岸了,槳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收起來,不能用一點力,它還有多餘的力量自然往岸邊衝,那就叫無功用道。一點力氣都不要用,自然往前去,彷彿這麼一個現象。由此可知,六地以前修行都要作意,六地以後的修行不能作意,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障礙。換句話說,七地到八地,八地到九地,九地到十地,十地到等覺,等覺到妙覺,他們用什麼方法修行?於一切法中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然往上去。極微細的妄想執著是自然的透露,不能用一點力,用一點力不但斷不了,反而增加了麻煩,入這個境界。
由此可知,修行愈是在底下這個相愈粗愈明顯,愈往上面去是愈見不到。像我們初學,修禪的每天要打坐,要坐幾個鐘點?要坐十幾個鐘點,要進禪堂。坐禪坐什麼?把妄想執著給坐掉。《華嚴經》上,菩薩修禪定,他不是在禪堂,他在市廛,哪個地方熱鬧,他到哪去閒逛。那去逛市廛,逛市廛幹什麼?修禪定。他不是盤腿面壁在那裡修,他是到處逛,有說有笑去修,這怎麼會一樣?所以你從外表上看,他跟我們一般凡夫完全沒有兩樣,天天逛市廛,哪裡熱鬧到哪裡去玩,好吃的他也吃,好玩的他也玩,他修什麼行?殊不知他這叫真正用功,真正修行,他修的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即相離相,他修這個,也就是高級的禪定,跟初學的人在形相上迥然不同。我們初學的人,對那個淺學的恭敬、佩服得不得了,某人真修行,你看一天坐幾個鐘點的香;某人真修行,一天念幾萬聲佛號,我們著相還是相。另外一種修行人不著相的,我們瞧不起他,他沒有修行,他跟普通人有什麼兩樣?往往我們輕慢、輕視了,不知道他們用功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不曉得這些事實,我跟甘珠活佛常在一起,我對他就起不了恭敬心。原因幹什麼?常常找他,今天哪一家電影院好,咱們去看電影去;那個牛肉館不錯,我們去吃吃,我們常在一塊。那如果像經上講的那個大修行人,他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人家修禪定,修般若波羅蜜,我們看的是起心動念,他看的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個人叫做高。我們去吃牛肉麵貪圖口味,人家是在那裡修舌根三昧,那怎麼會相同?那不相同!我們見色聞聲是造業,人家見色聞聲是在修行,不一樣,我們不入這個境界,往往錯會了意思。當然這是很高的功夫,不是一個普通功夫。這裡是到七地,這是證得了法無差別真如,也就是清涼大師講的事事無礙,到事事無礙。
『謂此真如雖種種名』,種種名、種種相,名相不同,其實沒有兩樣,為什麼?名相都是假的。名不是常名,老子都說得很好,「名可名,非常名」。相也不是一個定相,剎那剎那生滅,剎那剎那變異,相也是無相。『又能了知種種教法』,三乘聖人教化眾生,『同真無相故』,這是真的。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跟我們講真話,佛無有法教人,佛無有法度人。眾生是怎麼度的?自悟自度,是你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佛不度眾生,這給我們講的是真話。佛要是有能力度眾生,那一切眾生統統都得度了。佛沒有能力,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不過是把他自己度自己那個經驗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聽了之後,恍然覺悟了,你能夠得度,我也可以。還是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自己,這個要知道。所以學佛不要去看別人,別人不但度不了自己,只有障礙自己得度,這是真的。所以說兩個人在一塊念佛,就障礙念佛,不能往生,一個人念佛可以往生,兩個人就不能往生。兩個人是什麼?我看你,你看我,我天天看你的毛病,看你不順眼,你天天看我毛病,看得不順眼,生煩惱,不生智慧。一個人就沒事了,就老實念佛,兩個人就不老實,就成了障礙。
這個給諸位說,這是一個很重大的發現,我們要想成就的話,這個發現,找到這個祕訣,我們這一生真的有得度的機緣。所以理論方法我們大家在一塊研究,搞清楚了,自己關起門來自己修行,不打閒岔,我也不妨礙別人,別人也別來妨礙我,這樣才能成功,所以曉得一定是自己度自己。『證此真如,名住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遠遠的超過權小二乘,所以叫他做遠行地。八,這是第八地。
【八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住不動地。】
一般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就是淨宗經典也不例外,跟我們講不退轉,一定要到八地菩薩才真正三不退。換句話說,遠行地的菩薩有時候還退轉,還不可靠,到八地,不動地,這不退轉了,念不退。這個地方講的是別教,別教初地以上他證得了位不退、行不退,念還是會退。念退到什麼地方?他有個底限,就是初地。譬如七地菩薩要退,最多退到初地,不會退到初地以下的,那不可能的,他有個底限。就是在一地到七地這進進退退,有這種現象。到第八地,沒有了,八地的時候,念也不退了,這個現象沒有了。
淨宗經論,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換句話說,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句話就是常講的難信之法。七地菩薩尚且退轉,到八地才不退,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連一個初果也沒有證到,怎麼就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你是一下就升到八地以上。這是所有一切大乘經論裡面,佛沒有這個說法的,怎麼能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簡直不能叫人相信。但是佛決定不說妄語,《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了;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故意減少一點。不妄語、不誑語,我們怎能不信?何況講的是圓證,八地菩薩雖然證三不退了,沒有圓。到什麼人才圓?等覺菩薩才圓,因為等覺上面沒有了,上面是佛,沒有菩薩的位子,菩薩到了頂頭,等覺才圓,所以淨宗法門確實不可思議。
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決定不能讓它空過了,一定要把它抓到,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學過這個法門,學過為什麼沒能往生?在我想,可能就是我們很多人在一起共修,所以障礙了,出了毛病,沒去得了。這個要注意,真的要注意。所以解行,我們可以在一塊共修,真正講念佛,還是一個人專修比較得力。要把一切境緣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樣這一生就不至於空過。否則的話,這一生空過,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看經文,八地這住不動地。
【言無相中作加行者。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有此障。令無相觀不任運起。謂初之五地。觀心猶劣。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由觀染淨平等如故。多住無相。第七地中。斷微細生滅相故。無相恆然。而有加行。彼障八地無功用道。未能現相現土。至八地中。此障永斷。由斯證得不增減真如。以住無相。不隨染淨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
這段文我們念了以後,再回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當中所講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就知道的確是八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古大德講,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這是有道理的。憑什麼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了八地境界?諸位想一想,菩薩修到八地,佛在大乘經上所講的,要用多少時間?超過兩個阿僧大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第二個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修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個修行愈往上面去愈難。以兩個阿僧祇劫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得這麼一個成果,我們簡直叫不費功夫就得來。所以許多菩薩見到不服氣,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殊不知這裡面有一個很深密的道理,那就是我們在短短時間當中,把彌陀修學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是一般人忽略了,他不知道這個事實。念佛人,心像阿彌陀佛,願也像阿彌陀佛,意像阿彌陀佛,意是造作,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像阿彌陀佛,行像阿彌陀佛,行就是信願持名,不知不覺把彌陀無量劫中所修學的功德變成了自己的功德。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會懷疑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同不動地,這是講得通的,不是講不通。因為『現相現土』,極清淨之相,極清淨之土,尤其是《無量壽經》講得真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相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是現相;現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在這段文裡面,我們要注意、要學習,學什麼?學清淨觀、學無相觀。無相是即相無相,不是離開相去觀空,那錯了。實在講,空有是一不是二,完全是《心經》上講的境界。你看《心經》一開頭,觀自在菩薩,他這裡得自在,八地得自在。這個文上講,「現相現土皆自在故」,這是觀自在菩薩。我們講觀世音菩薩,不一定是八地菩薩;講觀自在菩薩,決定是八地以上,這個諸位要知道。
同樣是觀世音,他的品位都不相等,像在《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講他是初地菩薩,《楞嚴》是圓教的,圓初住。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的觀自在菩薩,那是第七迴向菩薩,那就不一樣。《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講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統統都是觀世音,他在哪一會裡面他示現的那個階位不相同。所以《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你把《心經》跟這段文對一對,完全一樣,八地以上,他入了這個境界,觀空的境界。我們今天學佛,知道這個道理,不必去觀,為什麼?保險觀不成,所以不要去費這個冤枉心思,老實念佛,念到心清淨之後,自然入這個境界,這樣就好。為什麼?因為這個境界已經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今天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見思煩惱都沒有斷,哪能入這個境界?所以知道就好,要學很不容易,很難。
文裡面告訴我們,『令無相觀不任運起』,任運是自然,揀別作意,作意就不自然,作意就是我們動個念頭來觀,那就是作意的觀;不動念,這是自然任運的觀。譬如講阿羅漢,阿羅漢要看一個人,看你過去生中業緣,像《地藏經》上所講的,他要入定,然後出定他才會給你講,他看到些什麼,那叫作意,那不是任運。任運的用不著,用不著入定,也用不著靜一靜,隨時隨地,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情形,他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叫任運。自然的,不要用一點的意思,這叫任運。由此可知,到八地才任運,七地之前還要作意,才能夠觀無相。八地,這任運了。所以這個地方他說得也很清楚,他說『初之五地』,就是從初地到五地,『觀心猶劣,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一切法起心動念的時候還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比較少。地位愈往上升,這起心動念愈少,愈來愈少,他漸漸趨向於自然,所以到第六地,『由觀染淨平等如故,多住無相』,著相這個意念少了。『七地斷微細生滅相』,這才到任運的無相觀,就自然統統是無相,他還有加行,還有微微的作意,就是加一點功夫上去,那加行。八地就不要了,八地是真正到無功用道,這是在此我們看到這個名詞,八地無功用道。七地,他還有一點加行,這個加行就是障礙了無功用道,這個障礙去掉,那就到八地境界。有這個障礙就不能現相現土,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像遠公大師,他一生念佛,見過三次淨土的現相,歷代祖師也有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淨土的,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見不到?你看了這個就曉得,我們心裡還有念頭,這就是障礙。七地菩薩微細的加行都障礙了現相現土,所以那些人見到這個境界,他的功夫達到這個,這個就我們講理一心不亂。他是一下達到這個,然後又掉下去、又退掉了。達到的時候就見到了,見到之後,又見不到,就退掉了。他功夫進進退退,到這個標準,他就見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在心地極清淨的時候,可能會見到佛,《楞嚴經》上講得很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不清淨,還有妄想執著的時候,要見到佛、見到西方淨土,那是魔境界。為什麼?不是感應。心地到真正清淨,什麼都忘掉了,那個境界裡面見的是真的,這個諸位要曉得。
我們見到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自己要知道,不要被妖魔鬼怪欺騙我們。妖魔鬼怪變個佛菩薩這個境界來騙我們,往往我們也上當,就著魔,現在著魔的人太多了,在國內、國外常常遇到,嚴重的非常可憐,神經分裂。你看他的面貌、動作跟平常人都不一樣,他自己也知道身上有毛病,怎麼樣轉過來很難,非常不容易。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經不能不讀,不能不研究。研究經典,主要就是懂理論、懂方法,認識境界。這個境界是正確的,還是有問題的,你根據經上所講的能夠判斷,這樣才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