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六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06

  請掀開經本七十三面第三行,最後的這三個字看起:

  【二淨緣起者。亦有二義。一分淨。二圓淨。】

  前面我們講過「緣起」裡面的染緣起,就是六道眾生。除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就包括了聲聞,我們通常講阿羅漢、緣覺、菩薩、佛,包括這些。這四種法界我們稱它作淨,『淨緣起』。淨緣起裡面又分為『分淨、圓淨』。聲聞、緣覺是部分的清淨,並沒有圓滿,所以稱之為分淨,菩薩與佛是圓滿的淨。所以分淨裡面,說聲聞、緣覺,後面還有一個叫權教菩薩,等到講到權教菩薩,再給諸位介紹。

  【分淨有三。一聲聞。二緣覺。三權教六度菩薩。】

  下面這一條一條的給我們介紹出來。

  【且聲聞者。謂有眾生聞小乘教。知前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厭患心生。欲求出離。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得初果進修。漸斷俱生煩惱。乃至證阿羅漢果。即四果四向是也。】

  這是把小乘阿羅漢給我們做了一個很簡單但是也相當清楚的介紹出來。這個地方要注意的,小乘人確實比我們六道人來得聰明。為什麼?六道眾生他沒有出離六道的意念,這就是愚痴,他不想出離。六道實在是苦,縱然生天,一般宗教它的歸宿都是以天堂,認為生天就得到永生,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天人的壽命比我們長是真的,一切享受比我們自在,這也是真的。所以福報很大,但是他還是有生死,並不是真正的永生,還是有生死。

  實在講,這壽命長短是一個概念上的問題。如果我們以人的壽命,跟那些水上蜉蝣比一比。那蜉蝣想到我們人的壽命,一定就像我們想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壽命那麼長。蜉蝣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朝生暮死,牠的壽命十個小時都不到。所以牠看我們實在講,就等於我們看色界天、無色界天一樣。能把這個事實想通了,才曉得佛給我們說的話非常有道理。『三界火宅』,房子已經失火了,雖然還沒燒到身邊,但是也不遠了;聰明人趕快離開,不能在這裡頭再待下去了。所以佛常常勸我們要覺悟。覺悟的人一定要下定決心超越三界。

  再說,佛為什麼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華經》上講得很清楚,「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是這樁大事。這樁事情,自古以來這些宗教家不能解決,宗教裡面最高級的宗教,說老實話,還不是基督教跟天主教,因為基督教跟天主教,它那個天堂在欲界。怎麼曉得它在欲界?它五欲六塵沒有斷,決定在欲界,這個天不高。印度還有許多宗教,真的是高級宗教,他們修禪定,果報能夠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最上一層,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一個數字,還是會到的。到了八萬大劫怎麼辦?他不能再往上去了,那只有往下墮落;所以說爬得高,摔得重,他還是會往下墮落。這就是說明了自古以來,這些宗教家沒有辦法幫助人超越六道輪迴,那科學家、哲學家就更不必說了。可是有些真正覺悟的眾生,知道三界苦,想出離。眾生有這個念頭,佛知道。佛非常慈悲,你有這個念頭,他就來了,他教你,佛教給我們出離三界的方法。

  佛法有時候我們講五乘佛法,五乘前面兩乘,人乘、天乘。換句話說,是六道以內的,沒有超越六道。因為有些人,他不想超越六道,他說人天還不錯,來生還作人,還有這個念頭;那佛就幫助他,好,你想來生再作人,就教給你一些方法,你來生一定可以作人。不但作人,來生的生活比這一生還要舒服一點。如果你想生天,佛教給你生天的方法,天有二十八層,你想到哪一層去,佛都有方法幫助你,滿足你的願望。如果你真正覺悟了,二十八層天也不好,這個不究竟,那佛就告訴你,有究竟的方法超越六道,超越生死輪迴,那這個就講三乘。

  三乘第一個就是小乘,聲聞乘。什麼叫聲聞?聲是音聲。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用音聲做佛事,做佛事就是教學。這一點,因為佛經上常常用這個術語,我們現在不要誤會,一聽說做佛事,就是到廟裡找和尚給你死人念經,現在變成這個,這叫佛事,這是變了相、變了質的。佛經裡面所講的佛事,與這個統統不相干。佛經上講的佛事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為我們講經說法,這叫佛事。所以佛事,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上課。傳道、授業,這叫佛事。由佛的音聲,他聽懂了,聽明白了、覺悟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一類的人就叫做聲聞,這是在佛法裡面,可以說是最低階層。好比佛教的小學教育,但是他確實能夠出離三界輪迴,他有這個方法。

  這些經典也非常之多,在我們現在中國《大藏經》裡面,「阿含部」就是屬於小乘。小乘經我們翻得相當的完整,我們知道南傳,就是泰國這一支佛教,是泰國到鍚蘭,鍚蘭也是屬於小乘。他們現在所用的經典多半是巴利文所寫的,跟我們中文經典一對照,它比我們只多出五十幾部。你想這個經典總共差不多將近三千部,它只多了五十幾部,可見得我們中文本翻釋得相當完整。這裡面也有經藏、律藏、論藏,就是小乘的三藏,在我們中國稱之為三藏教,就是指小乘三藏而說的。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就是三藏教,就是指這個地方講的聲聞,所以這是相當聰明。他想求出離,佛教給他,『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小乘修的當然很多,這是只提出兩種。這兩種,可以說是小乘人必修的科目,「五停心觀」包括在「七方便」裡面,所以我們先說七方便。

  在中國,大乘佛法非常盛行;小乘佛法,可以說,唐以後幾乎沒有人學習,反而對小乘相當的陌生。大乘佛法裡面,大家知道有三賢十聖,這是常常讀到的三賢十聖,就是有賢位、有聖位。三賢,這是指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的菩薩。十聖是指地上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稱之為聖人。小乘也有賢、聖,小乘的賢位就是七方便,七方便位是小乘的賢位,所以也稱為七賢位。證了果之後就叫四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叫四聖。所以小乘有七賢、有四聖;七賢就是七方便。七賢位,實在講,還沒有見道。換句話說,見思煩惱統統沒有斷,但是人家真正在修,可以說煩惱比我們一般人輕,沒有斷。這跟大乘的三賢差很遠,大乘的三賢是已經明心見性了。

  七方便裡面,第一條就是五停心觀,第二叫別相念住,第三是總相念住,這是前面三個位次。後面是四加行,就是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這些名相,天台教義裡頭講得很詳細,在一般佛學字典、《教乘法數》都有,都可以找到這些參考資料。經過這七個次第,才能證到初果,所以相當不容易。初果,就是小乘的聖人,就證得了我們淨土宗裡頭常講三不退,就證到位不退。雖然他還沒有能力出離三界,但是他確實不會再退落到凡夫,他真的算是聖人。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出三界。不管這個世間有佛、沒有佛,他不要等到第八次,七個往來,他就能超越三界。所以這種人才叫證位不退。他是把三界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斷盡了;再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是斷思惑,見思煩惱斷盡了,就沒有輪迴。輪迴怎麼來的?就是見思煩惱造成的。只要你有見思煩惱,你就一定有輪迴;你沒有見思煩惱,輪迴找也找不到,這三界輪迴找不到。這見思煩惱是因,輪迴是果報。

  五停心觀,要跟諸位介紹一下,因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五是數字,它有五個項目。停,就是停止,觀是一種觀想。修這種觀想,能夠把我們五種煩惱把它止住,這叫五停心觀。也就是用這五種觀法,我們簡單講,就是把五種過失把它止住,把它停止住。第一種就是「不淨觀」,像四念處裡面第一個觀身不淨,我們這個身不清淨;再觀一切法都不清淨,沒有一樣是清淨的,這個觀,停止什麼?停止我們的貪心。我們的貪瞋痴慢,這是很重大的煩惱,怎樣來對治貪心?修不淨觀,貪欲漸漸就會薄了,知道一切不乾淨。

  第二種「修慈悲觀」,停止我們的瞋恚心。要效法佛菩薩,平等大慈,大慈大悲憐憫一切眾生,把我們的瞋恚這個煩惱把它止住,停止住。第三「修因緣觀」。像佛在經論上常講,「諸法因緣生」。這個說法,當然跟大乘了義教裡面講法不相同。像我們前面講的性起,那就不是因緣,緣起就講因緣,性起沒有因緣,無因的,那才說是真話。緣起是對我們凡夫說的,這是不了義的說法,不究竟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淺,對我們來講很有效果。究竟了義的說法,那是深了,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反而得不到受用。所以這個淺的就有必要了。知道一切法都是有因有果,而且是互為因果,像樹木花草;樹木長成它結種子,種子它又會長成樹木,它這個因果是循環的。種子,譬如我們現在講桃樹,桃核,桃的種子是因,樹是果;樹又是因,結那個桃又是果,所以因果是循環的,不能一定說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因果循環。知道一切法緣生,這是破除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既是緣生,換句話說,它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這個剎那變化就是無常。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是永恆的,沒有一法是不變的,所有一切法都剎那剎那在那裡變。這是停止我們這個愚痴的煩惱,斷瞋恚。

  第四種觀法就是「界分別觀」。界是界限。也就是在一切法裡頭,你把它分析,一個部位一個部位來觀察。譬如說以我們人來說,有頭部、有四肢、有身體。如果再深入,像現代科學發達,這一分析,我們這個人身的組織都是一些細胞,細胞再一分析就是原子、電子。這樣一分析,去觀察,我就沒有了。這種觀察法,能夠破我執、破我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這個,停止身見。諸位要曉得,這個世間許多的煩惱、許多的紛爭,都是從身見而生的。

  最後一個觀法就是「數息觀」。數息,一般講是調呼吸,這個觀法是繫心一處。我們心會胡思亂想,我們坐在那裡也會胡思亂想;所以坐在那裡,教給你什麼?教給你數呼吸。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從一數到十。這樣子用這個方法,我們的妄念就沒有了。所以它這個方法是對治妄念,就是把妄念止息下來了。念佛的同修,我們用阿彌陀佛,我們不用數息,用阿彌陀佛。如果靜坐的時候,念這句阿彌陀佛還有妄念,古人有許多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把這個妄念止息。像《印光大師文鈔》裡頭提出說,過去大陸上有一個寺院,他們用的方法也很好,他用觀想蓮花。他念阿彌陀佛,念一聲阿彌陀佛,想一朵蓮花。《彌陀經》上講四色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你就輪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青色的;念一句阿彌陀佛,黃色的。你就觀想蓮花,這個樣的想法,妄念也就沒有了。所以有很多的方法都是幫助我們繫心一處,止息散亂。小乘一般用數息,這是叫做五停心觀。

  『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四諦是苦、集、滅、道。小乘依據的理論就是四諦。四諦裡面前面兩種是講世間因果,集是因,苦是果。那他說法,他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苦集,這是叫人容易覺悟。因為凡夫果報現前,他害怕了。他在造因的時候,他疏忽了,所以佛特別把果擺在前面,讓你容易覺悟。這個苦報從哪裡來的?從集來的,集就是起惑造業。這是世間因果,就是三界、六道的因果。滅與道就是出世間的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是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滅輪迴,滅是說這個。所以滅這個字也翻作涅槃,也翻作圓寂,也翻作第一義,它的名稱很多。最普通的把它翻成涅槃跟圓寂,圓滿寂滅,是這個意思。要怎樣才達到?得要修道。道這一個字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給我們都是這條道路,都是這個門道;教給我們斷煩惱,出三界,證得不生不滅的這條道路。

  他依照這個方法修,依據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確實他能夠把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分別煩惱見惑斷盡了。斷盡這八十八品見惑,就證初果,就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換句話說,從修五停心觀開始,這就是入了賢位,一直到世第一都還是賢位,再進一步,再證初果,就入了聖位,小乘的聖人。由此可知,從五停心觀到世第一法,這七個位次上,他是分別斷八十八品見惑。再往後,這就斷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九九八十一品。這八十一品愈往後去愈難斷。那先斷欲界前面最猛利的三品,這三品斷完之後,就證二果。二果叫做一來果,就是還要到欲界來一次,到人間來一次。欲界有九品,再斷後面六品。這六品斷掉之後,就叫不來了,欲界沒有了,欲界的這個因沒有了,他不到欲界來了。那還剩下色界天,四禪,就是四地,無色界天也是四地,所以還有八地。八地,八九七十二,這七十二品都是在色界,差不多都是在色界四禪裡面修行,這叫做三果聖人。三果叫不還,不來了。三果不來了,他在第四禪,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四禪天很特別,除了普通的三天之外,這四禪每一禪天都是有三層天,這是普通的。四禪也有普通的三層,三層之外,還有個外道天,那就修定,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功之後,第四禪有個無想天,他的果報跑那裡去了。那個沒有用處的,什麼時候定失掉了,又要墮落。所以無想定最高的功夫就是在四禪,還不到四空,還是屬於色界,沒有到無色界。

  三果羅漢在四禪,他有特別修行的地方,叫五不還天。五不還天,佛經上也有個名字,叫淨居天。我們常看淨居天人,就是那些人,淨居天人。這些人統統是修行人,在那邊將末後七十二品惑斷盡,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這裡面有根性利的,有根性鈍的。這根性利的人,他不必通過四空天,他就頓超了;那個根性鈍一點的人,還要通過四空天。所以阿羅漢有根性利鈍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四果四向。四向是向著證果的這個方向去,還沒有證果。這證了初果之後,就叫做二果向;證到二果之後,就叫三果向(去向,方向)。所以他這是分淨,三種煩惱他只斷一種。煩惱有三大類,第一個就是見思煩惱,他斷掉了;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他沒斷,阿羅漢沒有斷。所以他是部分淨,不是圓滿的淨。第二種:

  【緣覺者。】

  『緣覺』比聲聞聰明。

  【亦由知前三界過患。根性猛利。遇緣見性。成辟支佛。】

  這比前面的那一類的人要來得聰明,覺悟快。修行的方法也比前面要活潑。阿羅漢修行是一板一眼的,我們看起來比較上呆板,不活潑;緣覺看起來比他要活潑多了,所以成就也比他快,也比他高。當然他覺悟,『三界過患』,一心一意希望超越。『遇緣見性』,前面是要聽教,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要聽很久很久,他才能明瞭。緣覺,說不定聽個一次、兩次,他就覺悟了,所以他快。甚至於不必聽經,我們常講,察言觀色,他遇到緣的時候,他就能覺悟,這種人聰明。『成辟支佛』,辟支是梵語,佛也是梵語,三個字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辟支就翻成緣,佛就翻成覺,緣覺跟辟支佛是一個意思。一個是梵語,一個是翻成中國字樣,所以辟支佛就是緣覺。

  【於中有麟角部行之異。】

  『麟角部行』,這也是佛教的專門術語,麟角就是根利的,鳳毛麟角;部行,就是根性遲鈍的,他也有根性利鈍不相同。不僅是緣覺,連菩薩也是如此,大乘法裡頭也是有根性利鈍不相同的。

  【然上二乘。】

  這是舉前面這兩種,這兩種通常都叫小乘。如果講三乘,那就是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講三乘這個講法。講『二乘』就是把聲聞緣覺合起來都叫小乘。

  【唯除我執。未除法執。】

  只斷了『我執』,『法執』沒有斷。

  【唯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

  這二障,『煩惱障』他斷了;『所知障』他沒有斷,所以他有塵沙惑,他有無明惑。

  【唯證生空。未證法空。】

  生是什麼?講我們的生滅,講人空,『生空』。他是認為一切諸法是有的,他不知道一切法也是空,這個他不知道,

  【故云分淨。】

  比起六道凡夫,那是清淨太多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非常明顯的能夠看出來,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障裡面,《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惡見是什麼?惡見就是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邊見,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相對的見解,今天科學家講相對論,二邊。第三種叫見取見,第四種叫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中國人把它合稱起來叫做成見。某人成見太深了,這是成見。成見裡面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就是因上的成見,修因,見取見,果上的成見,這兩種都屬於成見。後面一種叫邪見,邪見是一切錯誤的見解。這五類就叫做惡見。

  所以要把這些東西斷盡,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六道才能夠超越。如果這個功夫沒做到,不管你修到什麼程度,你修到會放光也好,會動地也好,會離地三尺也好。給諸位說,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連那個變魔術都會變,你看變魔術的,我們常常看到,叫他坐在這個上面,然後把椅子拿掉,他就懸空坐虛空當中。所以有些修行確實有這個功夫,這一點都不稀奇。甚至於他能夠分身,他能夠預知,他有他心通,有天耳通、有天眼通,五通都可以修得成,就是沒有漏盡通。為什麼沒有漏盡通?他煩惱沒有斷。漏盡是煩惱斷了,他煩惱不斷,換句話說,他出不了三界。因此我們同修們要記住,學佛不要學神通,學神通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神通能力再強,他能不能起作用?不能起作用。

  你看看確實現在在中國大陸,的確有這樣神通能力的人,那是什麼通?在我們佛法裡面講,神足通。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同修,他告訴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大陸上人稱他們叫特異功能,他不叫神通,他叫特異功能。因為這樣的人,在大陸上,這是國家保護他,認為這是國家最重要的人,所以就派衛兵保衛他。他一受人保衛,行動就不自由了,他想上街去玩玩,那衛兵不准他出去。他不知道怎麼一變,那衛兵的槍沒有了,這嚇得不得了,這才來求他,他告訴你槍在什麼地方,去拿去。所以以後沒有人敢阻撓他了。這些人如果把他派成將軍,跟敵人一打仗,他一變,把人家的武器統統變沒有了。那不行了嗎?行不行?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一個、兩個開開小玩笑行。如果來一連兵、一團兵,他一點辦法沒有了。他在那個馬戲團上、台上表演行,真正派上用場就不管用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神通就是有也不能隨便用。他們那些有這個能力的人常說,如果隨便用、濫用的話,就沒有了,就會消失的,會失掉的。所以佛法一定要依正道,以正當的方法來修學。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斷煩惱,要記住這個。你的煩惱斷盡了,這六種能力就恢復了,那個能力就起作用,就不是表演了,起作用了。所以斷煩惱重要,破執著重要。下面講權教菩薩。我們看這段文:

  【權教菩薩等者。聞定五種性。】

  這是佛常常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修學佛法有『五種』不同的根性。

  【定三乘教。】

  這就是小乘的定性。

  【信唯識理。不執我法。發三心四願修六度萬行。斷二障。證二空。即三賢十聖。若身若智及諸功德並所居國土也。言分淨者。以未聞圓頓實教。但守所習權宗。權宗畢竟無有實果。】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段就很重要。這是權教三乘菩薩,他的確是菩薩,他也發了菩提心,他也『修六度萬行』。為什麼叫他『權教菩薩』?大家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個標準,「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是權教菩薩。非菩薩是什麼?非實教的菩薩,他不是真實教的菩薩。他是權教菩薩,他不能算是真實教的菩薩,為什麼?他有四相、他有四見沒破,這叫做權教。換句話說,這些菩薩修行,要用『唯識』的理論來講,他就是用唯識的理來修行的。換句話說,用八識來修行,所以他也相當的執著。這個地方講,『不執我法』,我執、法執他不執著。那個不執,就是執著,他有一個不執,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你心裡,我本來無一物了,你還是有一物,你還有一物在。你只要有一物,就有四相。所以本來無一物,你真正明瞭之後,連這個意念都沒有了,那才真的無一物。我本來無一物,你還有那一物在,那就始終還是權教,沒有入真實法。真實法裡的心決定是清淨平等,那才是真實的。所以權教菩薩不平等,圓實菩薩平等,平等才是真實的。

  他也『發三心』,他發這個三心跟圓實菩薩發的三心不一樣。雖然在說法也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名詞是相同的,那個心態不相同。一個是著相,一個是完全離相;一個是有痕跡的,一個是沒有痕跡的,這是不一樣的。『四願』,四弘誓願。『六度萬行』,這也常講的,他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也修。『斷二障、證二空』;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他雖然斷,沒有斷乾淨,二障都斷,斷不乾淨;二空都證,證不圓滿。這『三賢十聖』是權教的三賢十聖。在天台四教裡面就是藏教、通教,是屬於這兩種。如果說別教、圓教,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真實的。『若身若智及諸功德並所居國土』,他們住的是方便有餘土,而不是實報莊嚴土。這是『分淨』,不是圓淨。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下面舉的這段經文很重要。這段經文是《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

  【故出現品云。假使有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

  這個時間長了,這講的是『菩薩』,沒錯是菩薩。

  【具修六波羅蜜。】

  菩薩修行的這六大綱領,他都照做。

  【及三十七菩提分法。】

  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大、小乘都是共修的。

  【若未聞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

  這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就是指《華嚴經》。這些菩薩,生生世世修菩薩行,但是他要是沒有遇到過《華嚴經》,沒有聽到過《華嚴經》,那就不行,他所修的這個地位永遠不能到圓淨。可見得這個難!

  【或時聞已。不信不順。】

  『順』是隨順。

  【不悟不入。】

  『入』是講相應,自己的心行與經典所講的理論、境界相應,這叫入。

  【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由此可知,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真正的定義圓實菩薩是圓教。換句話說,像天台家所講的藏教、通教、別教都不行,都不是圓滿的。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所以他成佛也不圓滿。二行,往圓教的佛差不多還有三十個位次,他怎麼能圓滿?所以,圓實菩薩,圓實根性是《華嚴》薰修出來的,所以《華嚴》不能不讀。但是《華嚴經》太長了,也很難讀,就是《四十華嚴》也不容易。可是,你要不能讀全部的《華嚴經》,你可以讀《華嚴經》的精華,本經就是《華嚴》之精華。雖然經文只有一卷,清涼跟宗密這兩代祖師給我們做的註解,已經將全經的要義都在這個《疏鈔》之中。所以念了這部《疏鈔》,就等於念了全部的《華嚴經》。所以《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我們要細講,就是這個道理。這部經要細講,就是連疏帶鈔細講下來,你看這麼厚的本子,至少要講四百次。你看看跟《彌陀經疏鈔》差不多,每天講也得要講上一年多,我們這部經才能講得圓滿,但是非常大的價值。

  我們的根性,這前面講的五種根性,我們的根性是屬於不定性。不定性有好處,為什麼?碰到圓教,我們就變成圓教根性;碰到小乘,就變成小乘根性;碰到別教,就變成別教根性,真的是如此。所以不定根性的人,你一跟學禪的人,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學禪;跟學密的人,他就搞密去了,不定性的。所以我們能夠有機會遇到一乘圓教,尤其是一乘圓頓大教,這是非常的幸運,也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才能夠促成這樣殊勝的機緣。

  那要講到圓頓到極處的,給諸位說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諸位要仔細看一看,跟《華嚴經》完全一樣,可以說就是《華嚴經》的略本,是《華嚴經》的精華。文字雖然少,裡面所包含的內容,跟《華嚴經》完全一樣,不增不減。過去彭際清居士講,彭際清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說法很有道理。有這種說法的,並不是他開始,唐朝時候就有些法師有這個說法了。尤其是我們這次把《淨土五經讀本》統統印出來了,所以淨土,特別是《無量壽經》九種本子,希望大家統統看一遍,你對於淨土就會了解,你會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為什麼?許多問題都得到了答案,才真正認識這部經就是中本《華嚴》,才會承認它。

  自古以來,弘揚淨土的這些法師、大德們,都不敢肯定的跟大家介紹淨土。原因在哪裡?這些經典他沒有讀過,他只看到過《阿彌陀經》。《無壽量經》頂多只看過兩個本子,比較流通最廣的,一個是康僧鎧的譯本,另外一個是王龍舒的會集本,就是《大阿彌陀經》。一般只看過這兩種本子,其餘的七種都沒見到過。所以對於淨土教義的修學、宣揚,語氣不敢肯定。所以現代人的福報超過了古人。我們這個本子印出來,是稀有的因緣,九種本子統統會集在裡面。所以要想真正真實普度眾生,這個經本子要大量的印行,大量的流通,使人人都有機會讀到淨土全部的經典。

  蕅益大師說過《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是同部,他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講的話,等於在《無量壽經》講的話,沒有兩樣。他說這部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華嚴》、《法華》的精髓,那我們念這個就夠了。佛法修學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它重要的是三個條件,理論、方法、境界。沒有理論的依據,你的信心沒有辦法建立;沒有正確的方法,那你是白費力氣,你不會成就;不懂境界,你在修行過程當中沒有法喜。你境界了解,會非常的歡喜,就像走路一樣,我走到什麼地方,知道我走了多遠,前面還有多久到,愈走愈歡喜,所以這三個你不能不知道。現代人修學,說實在話,這三個統統沒有,所以學佛愈學愈苦惱。他怎麼可能有成就?方法是決定錯了。

  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所以它方法不相同。拿世間法的方法來學佛,那就糟了,你完全錯了。為什麼?這個話老子都講過,老子講,「為道日損,為學日益」。世間法是什麼?是為學。為學就是你天天常識、學識要豐富,天天要增加。我們現在世間法就是這樣的,每天要叫你多學,有進步。求道的,求道天天減少,這個恰恰相反。把什麼少?把你煩惱減少,把你的知見減少,把你的常識減少,甚至於把你的聰明統統減少。你看《大般若經》裡面講的般若無知。我們現在天天要求知,這恰恰相反。般若要無知,無知而後是無所不知。你天天在求有知,你那個知識怎麼樣求是有限的。為什麼?你的智慧是求來的,不是自性開發的。佛法的方法,是教你這個有知是統統不要求,統統去掉,開發自性;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那不是學來的。所以佛的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的,自然智,不是學來的,無所不知,所以他用的方法完全不相同。

  我們今天所謂現代講科學方法,拿到佛法來完全無用。可是現在很多佛學院統統都用這個現代的什麼科學方法,把這個人都糟蹋掉了,可惜!所以諸位學佛要想有成就,你們都來得及,你們年齡都很好,只要花上三年,你們的基礎就奠定了。可以說,近百年來,修行的人都比不上你們。問題是你們肯不肯真幹?方法是什麼?修戒定慧。戒定慧怎麼修法?念經。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下去,不要求解。你一求解,戒定慧都沒有了。那個解是什麼?胡思亂想。你看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怎麼會了解?你怎麼想也都想錯了,都不是如來真實義。你不想,如來真實義就現前了。不要想,念的時候,豁然意思現前了,那個意思就見到了。而且再告訴諸位,那個意思是無量義,這個是妙!稱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會生無量義。無量義從什麼地方去發掘?從無義裡頭去發掘。這前面講五停心觀,要把你所有的妄想、執著、煩惱統統把它停止住,使你的心得定。所以我們今天用這個得定的方法,念經。念什麼經?最好的是念《無量壽經》。為什麼選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我們現代人用好,它不太長,也不太短。《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這個定的時間太短了,念一念,念了十幾分鐘,十幾分鐘,心清淨了,馬上就又亂了。《無量壽經》,大概從頭到尾念一遍一個小時,一天能夠定一個小時,這不得了。所以說你念的時候就是老實念,什麼都不要想,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清楚楚的把這部經念完,就是一個鐘點修定。你坐著念也行,你散步念也行,行住坐臥都可以,你老實的念。

  這個比盤腿修定活潑多了。盤腿修定,往往還會出亂子,招魔障。你念《無量壽經》修定,決定不會出亂子,只有功德,沒有弊病。這個好,用這個方法好,一天至少念一遍,你念上三年,你這個人一定變樣子。實在講,不要等三年,半年,你自己就會覺察到,我跟半年前完全不相同了。不但你心理上、觀念上,你轉變了,你生理也轉變了,境隨心轉,心理健康,身體也就健康。現在人講衛生,講心理衛生重要,心理能夠影響生理。所以念經的方法好極了,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就是你每天用一個小時修戒定慧,老實的修戒定慧。就是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要求意思。如果你要想懂得經義,另外找時間。這個小時念經是專修定,戒定慧三學是以定為主,心真正得定就開智慧。那要想了解,黃念祖居士的註解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可以幫助你理解。他的註解就是《無量壽經》大辭典,內容非常的豐富,《無量壽經》大辭典,可以幫助你理解。實際理解是次要,讀經最重要。這在方法、過程,我們初學,初學就要用初學的方法,初學就老實修戒定慧。

  這三年下來之後,你再去研究經論,那就不一樣了。你的眼光、你的智慧,像我們通常講悟性,你覺悟的能力可以說提高十倍都不止。你現在聽、看不會覺悟。你有了這個基礎之後,你一聽、一看,覺悟的能力非常高,這才能悟入。所以這裡講『不悟』,為什麼不悟?你心是亂的,心是雜亂的,他怎麼會悟?怎麼會入?不可能的,入是真正得受用,入就是證得的意思。這個證得,就是把佛的境界真實的變成自己的境界,自己跟佛無二無別,這個是入。所以開始你要相信,信什麼?信三年念經。你要信這個,你不信這個,沒有用處。你要信,我一天把這部經念一遍,每天花一個小時來念經,念上三年,你要相信這個。當然是以念這部大經當然更好。為什麼?時間更長,這是一樣道理。這實在講,不管念哪部經都好,你經愈長修定的時間就愈長。選擇《無量壽經》,是怕大家現在在這個社會工作非常繁忙,你沒有時間。所以太長的經,好是好,但是念個兩天,沒有時間就不念了,就沒辦法發長遠心,所以選一個適中的,使你能夠保持長遠,這樣子才能真正得到效果。我們把這段念下去,這就說明這個重要性:

  【即知若守權宗。定無稱性究竟之果也。】

  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你『守權』,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得到『究竟之果』。實在講,這句話就是直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不思議的法門。所以我們為什麼在一切經裡面要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同樣任何一部經典,如果拿來講修戒定慧,那是一切經平等。任何經都平等,修戒定慧來說的。但是如果講我們這生念佛,求生淨土,一生成就,那《無量壽經》對你的作用就太大。你在這部經上要開了智慧、開了悟,可以說是一切佛法你統統明瞭了,統統通達了,這才特別選這部經。你把這部經念了一遍之後才曉得,九種本子統統念一遍之後,你就明瞭了,這個方法、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如來度眾生成佛的第一法門。

  那你這個選擇就真正選對了。你在所有一切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第一經,最重要的一部經,我們一下就選到了,這個難得。所以我們今天所走的路線,我們的理論依據就是「淨土五經」,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理論依據,分量並不多。我們的方法,就是根據經典裡面所講的,我們歸結為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講的,我們要認真去做,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二要修六和,六和是處眾。三福是自己成就自己的,六和是我們跟大家相處,與一切人和睦,避免一切的爭執。與大家和睦相處,修六和。第三就是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五個科目,是我們修學的五個科目。我們的思想見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守住這五個科目來修行,然後再一心念佛,你決定往生。可以說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往生,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這五經裡面就有《普賢菩薩行願品》。所以我們這個本子是「普賢品」的註解,正如同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一樣。我們選擇這個註解深入的講,就是代替《華嚴經》,《華嚴經》篇幅太大了。把《華嚴經》的精華我們提出來研究、討論,薰習成為圓頓根性,目標在此地。同時這部經與《無量壽經》的關係非常密切。《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無量壽會上這些大菩薩們,這是聲聞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換句話說,統統學十大願王,統統效法普賢菩薩。所以這部經典就非常的重要。過去魏源居士將這品經(也就是這一卷經)附在淨土三經成為淨土四經,就是根據這個理由來選擇的,這是很了不起的見解。

  【良由但云聖淨。凡不淨。斷障後方淨。未斷時不淨。穢土不淨。別有淨土等。故云分淨。權實兩宗不同。如大疏玄談中廣辨也。】

  在此地,這是大師給我們略說。詳細解釋來說清楚,那是在《華嚴經疏鈔玄談》裡面。他《玄談》一共有九卷,那裡面說得詳細;這裡面說得很簡單、很簡略。所以你要是想詳細知道就去讀《華嚴經玄談》。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