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十八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48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五頁第三行,看疏文: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這是第一小段。前面敘說從前的翻譯,就是晉譯與唐譯,前面我們讀過,這個本子是《華嚴經》第三次翻譯的。此地所稱的皇帝是唐朝德宗皇帝。『德合乾坤,光宅萬方』,這是對於當時皇帝的讚美。『重譯來貢』,前面兩次是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傳到中國來原文的經卷,這次並不是外國法師帶來,也不是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得來的。這部經的因緣很殊勝,是當時印度一個小國國王對於中國皇帝進貢。所謂進貢,就是現在所講的送禮,這是國家與國家的禮物,送來的禮物。禮物裡面有一部《華嚴經》,這個《華嚴經》也不是完整的,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品經是完整的,沒有欠缺,非常之難得。因為這部分,在從前傳到中國來,僅僅只有一半,所以缺短太多了。你看晉譯《六十華嚴》這品經裡面,翻成中文只有十六卷;唐譯的經本,實叉難陀帶來的,增加了不少,譯出來是二十一卷,差不多還是缺一半。這第三次來到中國,這是人家送來的貢品,說老實話,一半的經大概也不敢送來做進貢,這不完全!這是不成敬意,一定是完完整整的。所以翻出來之後,四十卷經,比實叉難陀那個本子多出了十九卷,就是《八十卷經》裡面只有二十一卷,多出十九卷,這裡面的意思沒有欠缺了。《華嚴經》傳到中國來,唯獨這一品完整。《華嚴經》實在講,全經最重要的部分,精華的部分,也就在末後這一品。而這一品能夠完整的到中國來,中國人與《大方廣佛華嚴經》有緣,中國人有福。過去方東美先生給我說,這《四十卷華嚴》梵文本還存在,這真正是難得,梵文的原本現在還有。這一句是敘說對於皇帝之讚歎,以及經典到達中國來。第二段:

  【東風入律。西天輸越海之誠。南印御書。北闕獻朝宗之敬。】

  這幾句是敘述當時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的盛況。這個註解我們就省略掉了。這個註解在一百五十六面倒數第二行,從最後這三個字看起,在第二小段說明,「外國遠獻梵本」。這很遠的地方,呈獻梵本的原本,這是翻譯之因。這是外國,就是南印度烏荼國王對於大唐帝國非常的仰慕、尊敬,這才派使臣到中國來朝貢送的禮物。

  【特回明詔。再譯真經。光闡大猷。增輝新理。】

  我們中國對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是敬仰備至。經從東晉到中國來,譯出來之後,杜順和尚依這部經典作法界觀,就是華嚴修學的方法,華嚴宗從這裡開始。二傳雲華大師,三傳賢首國師,這個宗派正式的成立是在賢首。所以後人稱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而不稱為杜順宗,這是有道理的。賢首傳給清涼,清涼傳給宗密,這是眾所周知的華嚴五祖。德宗皇帝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清涼跟宗密的時代,他們師徒。清涼大師參與了《八十華嚴》的翻譯,後來又參加了《四十華嚴》的翻譯。這個《疏》是清涼大師作的,敘說他參加這次翻譯的因緣,所以對於《四十華嚴》非常的讚歎。因為這是本宗,他是本宗的祖師。

  【澄觀。顧多天幸。欽屬盛明。奉詔譯場。承旨幽贊。】

  『澄觀』就是清涼大師的德號,我們今天叫法名。自己稱自己一定要稱名,這是謙虛、恭敬。但是別人對他的恭敬,就不敢稱名了,在當代都稱為清涼國師。清涼是地名,清涼山,是以地名來尊稱他,這是尊敬到了極處。清涼就是五台,山西的五台山。下面是感謝帝王,他雖然是帝王的老師,在一個國家裡面,總是帝王為尊。翻譯是皇帝下詔書翻譯的,也就是國家來做這個工作,做譯經的工作。『特回明詔』,皇帝頒詔書,我們俗話稱聖旨。『再譯真經』,這是唐朝第一次翻譯八十,所以第二次就是再譯,第二次翻譯《四十華嚴》。『奉詔譯場,欽屬盛明』,這是他感激,清涼大師也奉了詔書,參與這一次的翻譯。『承旨』,這就是接受皇帝的詔書。『幽贊』,這是謙虛,就是我盡一點力量在旁邊幫幫忙。其實第一次譯,他的工作分量已經就很重了。第二次翻譯這個經,那清涼大師的功德的確是非常之大,是譯場裡面主要的一個人物。下面都是講的謙虛之話,我們在底下第三個小段裡面看到是「譯讚之相」。

  【抃躍兢惕。三復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嶽。無增萬仞之高。】

  『抃躍』是歡喜,所謂是手舞之,足蹈之。這是一樁無比的大事,能夠蒙皇帝看得起,很幸運的參與這個法會。這正是像古人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自己有幸能夠參與,這當然是非常之歡喜,一方面歡喜,一方面也非常的謹慎。『兢惕』,古人所謂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唯恐翻譯失去了佛的真義。譯經的大德,在我們中國古代,實在講,多半都是證果之人。李老師從前給我們說,中國人是真正有福,自古以來,譯經的法師,至少都是三果聖人以上,有修、有證,不是普通凡夫。所以他很感慨現在西方譯佛經,譯成英文,這些譯經的人是凡夫,不是聖人。中國古時候譯經的是聖人,不是凡夫。

  清涼,後世稱他為華嚴菩薩。這部經,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清涼大師講五十遍,就憑這一點,已經在歷史上可以說空前絕後。清涼大師以前,沒有這種盛況;清涼大師以後,我們也沒有看到哪一個人《華嚴經》講過五十遍的,沒有。那向後還有沒有?我看也不可能。尤其現在這個時代,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根據我們過去講經的經驗,至少要三千個小時。你們想想看,誰有這個時間來聽這部經?縱然有人能講,沒有聽眾。一天講八個小時,整整講一年,講四個小時要講兩年,一天講兩個小時要講四年。所以縱然有講的人,聽眾找不到。那什麼?講兩個鐘點,天天講,連續不斷四年。如果像我們現在一個星期講兩次,一次講一個半鐘點,諸位去算算,總得二、三十年。所以李老師在台中,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小時,我給他算算至少要八、九十年。壽命短的,有始有終都聽不到。往後這部經恐怕沒有人能講。所以清涼大師就可以當之為空前絕後,實在是難得,不容易。

  底下都是說他自己參與這一次的譯場。『三復』,就是認真仔細,一而再,再而三的考慮,意思、詞句都經過再三慎重,這樣才定稿。而且譯場規模很大,唐朝譯場的組織,像玄奘大師的譯場就有六百多人,所以是相當大規模的組織,不是普通之事。玄奘大師是六百多人,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多人,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在我們想像當中,德宗皇帝這個譯場,人數也不會少過三、四百人之下的,這樣大的規模。由此可知,譯經的工作決定不是個人的,是一種集體的創造。當時譯場有譯場的規矩,先請印度法師念原文,就是梵文的原文,再由印度法師、中國法師,懂得印度文的、懂得中文的,先翻意思,第一個翻譯把意思翻出來。翻出來之後,下面再有人筆錄,旁邊參與的很多,就等於開會一樣。念出來之後,把這個梵文的意思說出來,底下聽的人斟酌,大家斟酌一下,看看有沒有錯誤的。如果覺得不妥當,這個意思不圓滿,譯場人都要提出意見。一直到大家都認為這個意思都很妥當了,這樣才把它記錄下來,旁邊有專門擔任紀錄的。這個紀錄初稿完成之後,還要二讀、三讀,很麻煩的,不是一個簡單事情,這樣的慎重。三復要三讀,像現在立法院重要的案件要三讀。三讀而後並不是就能夠拿出去了,再要潤文,就是文字上修飾,使它更美,文字更美。潤文,不能失掉它的意思,文字上的修飾。一直到文意,譯場這些參與的大德認為都滿意了,這才定稿,繕寫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看不看那是形式。由皇帝再下命令,頒布。頒布就是現在講出版,宣布這個書出版了,提供給修學的同修。所以這個翻譯是很費事情的一樁事情,不像現在,一、兩個人,他就可以來做這個工作了,這是不能取信於天下的。

  中國過去譯場規模很大,就像我們現在國立歷史編譯館。編譯館裡面翻譯,也不及佛經那樣的謹嚴、那樣的規模。我們知道從前譯場的狀況,我們會對於佛經非常之尊敬,不是很隨便的。看到是翻譯的人,一個人。一個人是那個譯場的主持人,好像一個學校的校長,用他一個人做代表,知道這是某個譯場裡面譯出來的,這個人他負總責任。底下這兩句話說,『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塵培華嶽,無增萬仞之高』。這個意思也是說明這經譯出來之後,因為清涼大師是專修《華嚴》,專弘《華嚴》,這部經等於說是他自己分內所修的一部經典,皇帝又下一個命令,叫他給這部經做一個註解。所以這個註解,他是奉詔書而做的,做這個註解,就是《四十華嚴》的疏。我們現在這個疏裡頭有鈔,鈔不是清涼大師的,鈔是解釋疏的,是宗密大師作的。

  宗密是清涼的學生,雖然是華嚴第五代的祖師,可是宗密他的專長在《圓覺》。他沒有繼續弘揚《華嚴》,他去弘揚《圓覺》去了。為什麼宣揚《圓覺》?宗密年輕的時候看到經典很多,不知道自己要學哪個好,他在佛菩薩面前祝禱,想在藏經裡隨便抽一本,求感應。結果一抽,抽到了《大方廣圓覺經》,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專攻《圓覺》。他給《圓覺經》做了好多種的註解,《圓覺經大疏》、《略疏》、《大疏之鈔》、《略疏之鈔》,大概四、五種《圓覺經》的註解。的確他是圓覺學的專家,一直到今天,從唐一直到今天,講《圓覺經》,註《圓覺經》,始終不能超過他的範圍。

  《四十華嚴》,清涼大師雖然有疏,宗密並沒有完全給它做註解,只做了這一卷,四十卷經,這是最後的一卷,《華嚴經》的結論。清涼大師翻譯出來之後,因為從前這個經本分量很大,沒有印刷,都要手寫,手寫流通當然不會很廣泛,所以流通的本子很少。這部經,不僅僅是修華嚴宗一定要讀的,實在講是任何一宗、任何一派都應當要修學。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論哪一宗、哪一派都應當修學,所以就把這一卷提出來叫別行流通。宗密就把這一卷經,別行流通的,他再做一個詳細的註解,解釋疏,這叫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所以最後這一卷是師徒兩個人的作品。《八十卷》是有疏、有鈔,但是那個鈔是清涼大師寫的。疏是自己作的,再解釋疏,還是自己作的。唯獨《四十華嚴》沒有疏鈔,別行這一卷有鈔。這是講他作這個疏,這是謙虛。「露滴天池」,天池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這後頭有註,在一百五十九面最後一行。

  【露滴天池者。智度論中。指海為天池。】

  指大海。

  【意云製疏譯經。一言一義。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在此地真正表達的意思就是真如本性。『一言』一字都不離真如本性,都合如來本心。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也就是一言一字都合如來真實義,就是這個意思。

  「塵培華嶽」,華嶽是五嶽之一。西嶽華山,因為它最靠近五台,最接近五台。中國五座大山,叫五嶽,這也是謙虛之意。把這微塵也比作翻譯以及作疏一文一字的意思,都是比喻這個。這統統都是謙虛的,好像我這一點點,雖然能夠契合如來本心,於如來的大法沒有增減,你想想,一微塵倒在這大山上,大山哪裡增加一點?一個大海裡面給它滴一點水,大海也沒有覺得多出一滴出來,這是謙虛,這就是前面講的幽贊大經。我們再看底下這經題,一百六十面倒數第三行:

  【疏。大方廣。所證法也。佛華嚴。能證人也。極虛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溟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

  我們先說這三個字的意思,這個地方講的經題是略說,後面還要細講。『大方廣』是所證之法,『佛華嚴』是能證之人。再分開來說,大是說的體,宇宙人生的本體;在佛法裡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不可思議,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也不能想像,決定想不到的。這個東西真有,不是沒有。一切萬法,在佛經裡面稱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這個宇宙萬有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這個體生出來的。宇宙萬有是所生,那個能生的就是本體,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我們佛法裡稱之為真如本性,或者稱之為真心理體。名詞很多,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是體。實在不得已,用一個「大」字來讚歎。這個大,諸位要知道,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不能夠讚歎性德。這是講性體。下面「方廣」是性德,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它的德用。這一個字是讚歎本體。

  所以『極虛空之可度』,虛空是太虛空,度是度量。那太虛空都可以能夠度量,真如本性沒有法子去度量,真如本性『體無邊涯』。這是什麼?太虛空還有邊涯,還可以能夠去丈量,真如本性沒有邊際。《楞嚴經》上那個比喻說得很好,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把真如本性比作太虛空,把我們現在太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你看雲彩在太空裡面,這個雲彩面積多大我們可以丈量,虛空無法丈量。所以虛空在真如本性裡面,就像一片雲彩在太虛空一樣。這曉得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不可思議,這是講的體,講大。

  『竭滄溟之可飲,法門無盡』,這句講的相,相就是有體,體起作用就現相。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人法界;從近處來講,我們周邊的一些人物,乃至於我們依賴生存的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及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到的,現在加上科學儀器,我們探知這個宇宙之中有許多的星球、星際,諸位要曉得,統統是人法界這個範圍。除了人法界之外,佛告訴我們,還有天法界,比我們更要殊勝,更要壯觀,更為美好,我們佛法裡講的莊嚴。也有比我們這個法界次一等的,像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比天道更殊勝的,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些東西全部都是自性變現之物。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變現的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沒有離自性,不離自性。所以《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體,說明整個宇宙法界的本體,是自己心裡頭變現之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自性變的。

  這個意思不容易體會,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夢來做比喻。凡夫都會作夢,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夢中有人物,夢中也有植物、有礦物、有山河大地。如果當你醒過來的時候,想一想,剛才那個夢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夢境從哪裡來的?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真正覺悟了,才曉得夢境裡頭沒有一樣不是自己。夢裡面自己人是自己,夢見別人,還是自己,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並不是真正有個人跑到你夢裡去,沒有這回事情,自己變現出來的。夢裡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乃至於夢中的虛空,還是自己變現的。

  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們眼前虛空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如果人家要問你,你的真如本性是個什麼樣子?擺在眼前的,這就是了,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樣子。我們真如本性受了染污,不乾淨了,所以這個世界處處都是染污。心不清淨,外面境界就不清淨!因為境隨心轉,境是心變現的。所以現在大家都覺得這環境染污很嚴重,想什麼方法來防止染污?給諸位說,不管想的什麼科技方法都沒有用,愈來愈嚴重。應當如何防治?心清淨了,染污就沒有了。

  諸位冷靜的想想,你想二十年前的人跟二十年以後的人,這個人心從清淨的純度上來說,我們現在二十年的比上二十年前的,沒有那個時候人心清淨。心地愈來愈不清淨,那染污必然愈來愈嚴重。世間人從科學上去看,我們從佛法裡面來觀察;從科學上來看,也很頭痛,這個事情很難解決,無法解決。科技的發達必然產生公害,必然造成環境的染污。現在南、北極的臭氧層都破了個洞,所以想到我們中國古時候,女媧煉石補天,還真有其事。以前認為神話,現在看這個樣子確實是如此。

  要恢復到我們正常、清淨的一個環境,舒適的家園,根本的改造是心理改造。佛給我們說,心清淨,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這才是從根本上對治。世間人所想的是枝末上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沒有法子解決的。但是世間人又不相信佛法,這就是所講的共業,無可奈何,他不相信!有方法,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肯應用;他要相信他們那一套的方法,那一套的方法怎麼也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會把這個問題愈來愈麻煩,搞得愈來愈糟。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處在這個環境裡面,佛給我們講,這是共業所感。幸好共業裡面,還有不共業,還有別業,所以個人認真好好的修學。在五濁惡世的境界裡面,我們還是能夠生活得下去,還是有前途。但是修行,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掌握到原則,修的什麼?修的清淨心,這是永遠不能變更的。

  我們今天讀經,我們念佛、禮佛,求什麼?只求心清淨,只求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大家一定要記住,分別、執著、妄想就是業障,就是罪障。由這個東西起現行,我的業障現行了。怎麼去消業障?好,咱們念經、念佛。念經、念佛就不胡思亂想了,暫時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你恭恭敬敬念一卷經,念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業障消除了;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業障消除了。那不念,不念業障又起現行,所以要常念。常念養成了一個習慣,到不念的時候業障也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得力。

  佛門裡常講「功夫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我不念佛、不念經的時候也沒有妄想,也沒有分別、執著,到這個時候功夫得力了。在我們修淨土的人來講,叫做功夫成片;淨土法門以外,稱為功夫得力。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的功夫能夠伏得住煩惱,煩惱並沒有斷,有力量伏住它。如果不曉得這個原理,不是這樣的修行,這修一輩子,妄想、執著、煩惱、習氣不能斷。你所修學的統統是人天福報,是有漏的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一定是心地清淨,正知正見,智慧增長,覺而不迷,這就是功德,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無論是誦經、念佛、持咒、持戒,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門道不一樣,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是一致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都是達到心清淨!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自然就不會走岔路,不會誤入歧途。

  這個相裡面包括非常之廣,此地只講法門兩個字。這個法門,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這一切法怎麼來的?怎樣形成的?都在這一個字包含盡了。法門無量無邊,這個地方是講廣義的,連世間法都在裡面。宇宙人生怎麼來的?它都有法則、都有門徑。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變現出來的?這是說法門太深,理太深了,比喻作大海,大海還有枯竭的時候,法門無盡。

  下面這個「方」,是講它的作用。既然現相,有相一定有作用。像我們現在這化學裡面講的,氫氧化合水,水是氫氧化合物。它的相是液體,流動的。它的作用,我們飲了可以解渴,可以載舟,可以行船。這是它有相就有作用。如果它相要變了,在零下幾度,它結成冰。冰,我們不能解渴,冰裡頭也不能行船。相變了,作用也就變了,作用也就不一樣了。但是要知道,不管怎麼變,不離本性,都是真如本性隨緣在那裡起變化。我們凡夫,不能控制這個緣,所以在一切境界裡不自在。佛與大菩薩,明心見性之後,他對於這個因緣、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境界裡面得大自在,能夠隨心所欲的變化。

  這些事情,我們在讀經典裡面,大小乘經典都說,欲界忉利天就有這個能力。忉利天裡面的生活,可以隨心變化。隨心所欲,在我們三界裡面,最殊勝的、最圓備的是欲界的第五天、第六天。第五天叫化樂天,樂是快樂,化是變化,想什麼,他自己可以變什麼。第六天的福報更大,他想什麼,他自己不要變,第五天變化來送給他、供養他,他自己連變都不要變。第五天有神通,第六天打個妄想,需要什麼,第五天的人,他就知道了,趕緊把他所需要的東西送給他、供養給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更自在,自己都不要變,他是他人、別人變化來供養他,這個福報大到極處。連我們欲界天尚且如此,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諸位念了《彌陀經》,念了《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裡面所描繪的西方極樂世界,樣樣都是真實的,決定沒有一句、一個字是假設的、是推想的,那就錯了,全是真實。這我們要相信,就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是迷失了自性,所以作用非常的有限。如果要是覺悟了,自性開顯,那這個作用是無量無邊的。經文上說,『碎塵剎而可數』,這也是比喻。把世界磨成微塵,把它磨、打碎,碎成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阿羅漢的天眼才能看到,你看多小,像我們現在用高倍的顯微鏡裡面才能看到的。把這個世界打碎,像那麼樣的微塵,一粒一粒去數,可以數得盡。這個世界,不是講我們一個地球,而是講盡虛空裡面所有一切星球都能數得盡,我們自性現相所起的作用數不盡的。『用無能測』,不可以測量的,『廣也』,這三個字是形容自性的體相作用。這《華嚴》經題,整部的《華嚴經》講什麼?就是講大方廣。所以《華嚴經》跟我們非常親密,講我們自己,自己的本性。本性所現的德相,以及現相起無量無邊的作用,所以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所以這部經對我們來講是非常的親切,無比的親切。這是所證之法,誰能夠證得?「佛華嚴」。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佛』是能證之人,唯佛能證。佛是誰?佛是自己。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佛看到我們本來成佛。為什麼說你本來成佛?因為你具足大方廣。具足大方廣,那就是佛,一點都不假。可惜的是什麼?現在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不是一個清醒的佛,是個迷惑顛倒的佛。雖有大方廣,迷了大方廣。我們講迷悟,迷的什麼?迷了大方廣。也就是大方廣就是自性,迷失了自性。開悟,悟什麼?悟大方廣。所以說迷悟不二。迷是大方廣,悟還是大方廣。這迷悟是一不是二。從這個引導,這句話、這個意思逐漸就能體會了。

  『離覺所覺』,這才叫不迷,這不迷很難。我們常講凡夫不覺,二乘菩薩覺悟了,佛看二乘菩薩還是不覺。為什麼?因為他還有能覺、有所覺。有能覺與所覺就是還沒有覺,這個意思深了。所以正覺的標準就在此地。離覺所覺,必須能覺、所覺統統離掉。為什麼?能、所是二法。六祖在《壇經》上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覺,不是佛法,就是不覺,二法是不覺。現代科學家也說了這個道理,說我們這個宇宙是相對的。所以相對就是二法;二法,見不到真如本性。從相對的這一邊再建立一個絕對,絕對跟相對又是二法,你看這個事情麻煩了。禪家所謂講,坐斷兩頭。兩頭就是能跟所,這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就是這個境界。可是我們聽了,本來無一物跟本來有一物,又變成二法。本來無一物,在他口裡講沒錯的,我們嘴裡講不行,我們嘴裡講二法,說的那個話,音調一樣,寫出字也一點沒錯,他是覺,我們還是迷,原因在哪裡?沒有入他的境界。

  所以諸位要求覺,覺是自性,自性起用,必須要把覺、所覺這個兩頭捨掉。這怎麼捨法?實在講,我們都不會。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到這個境界?實在是不多,極少數的人入了這個境界。這也就說明了,法門雖然平等,奈何我們不契機。我們修這個法門入不進去,始終墮在能所的兩邊。這樣才能夠體會到淨土法門的殊勝,殊勝在哪裡?不必要捨離兩邊,就可以成就,這是我們都有辦法、都有希望;如果就這個標準,我們想想沒希望,這一生做不到。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什麼業?覺所覺,這就是業。不必離,也行,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離覺所覺。

  這個世界不是修行的好環境,我們換個環境,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去。諸佛無盡的慈悲,不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入不了這個境界,十方恆沙諸佛國土無量無邊的眾生,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也差不多,絕大多數都沒有辦法入這個境界。所以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慈悲方便,他建立了一個極樂世界,接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到他那裡去修學,這了不起。他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最完備、最美好的修學環境。只要你肯去,他就來接引,你看這個多方便。只要我們真正相信,沒有懷疑,真正肯去,修學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一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改過來,我只掛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牽掛,這樣的人就決定往生,這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得到。什麼經提倡的?本經。就是這本經提倡的,後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經上提倡的,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下面說:

  【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

  『花』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的德能,萬德萬能。這個萬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字,性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用這個字來形容。就好像這個花園,一個很大的花園,各種品種齊全,一樣也沒有缺少,這樣美麗的一個大花園。『榮耀眾德』,本性裡面的德能都能夠透露出來,像《無量壽經》上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就是本性,顯示就是此地講的,敷榮之意,這是花。花也代表因,正在修因,還沒有圓滿果證,都用這個字來代表。所以他前面講,這是佛華嚴,這是人也,能證之人也。後面細說,他分開了。華嚴是比喻,在此地沒有分開;沒有分開,這個花就代表菩薩,雖然證,沒有圓滿。佛是證了圓滿。所以花代表修因,佛代表證果。這個境界唯有佛菩薩能夠契入。《華嚴》,入華嚴境界的有四十一種人,除佛之外,菩薩有四十一種菩薩,這是講圓教。圓教四十一種菩薩,從初住到等覺,十住,十種;十行,二十種;十迴向,三十種;再加上十地,四十種;再加一個等覺,四十一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了華嚴境界,就是入大方廣這個境界。換句話說,圓初住以下是不得其門而入,入不進去,圓初住以上才能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境界,華嚴叫一真法界。古德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中心,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精華,一真之一真,要法身大士才有資格去。我們仰仗阿彌陀佛、本師釋迦佛的威德加持,使我們凡夫也有分契入。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一真法界裡面的精華法界,這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你要相信,決定可以做得到。生到西方世界,你一定遇到華嚴會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到西方就跟他們見面。這些人跟你一見面,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你這個人福報太大、太聰明了。為什麼?他們修了多少生、多少劫才到那裡去的,我們沒修就去了,去了時候完全平等,完全一樣,佩服你聰明,我們好辛苦、好難得跑到這個地方,你怎麼一下就來了?所以對我們念佛往生去的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跟大家講的話句句真實。他們要先修到華藏世界不容易,至少要修兩個阿僧祇劫,修到這個地方,再遇到普賢菩薩勸他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這個時間這麼長,受多少的辛苦。我們短短幾年就去了,這見面,他怎麼能不佩服?底下說: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

  『圓』是圓滿,《華嚴》裡面都是講圓滿的數字。『身』,十種身。普通在經論上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華嚴》裡面講十身,後面會講到。「圓茲行德」,圓是圓滿,菩薩所修行的萬德萬能,莊嚴十身,這是嚴的意思。

  【貫攝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經也。】

  這個『經』,這一字常講,此地不必細說。常講是『貫攝』常法。『真光』,光是般若,真是真如本性。這部經典就是如來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般若光明。

  【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

  『宏』是宏大,這七個字是全經的大綱,全經的綱領。

  【則無盡法門。思過半矣。】

  『無盡法門』是本經的內容,你要是知道這個綱領,這部經的內容大概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全經所說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疏鈔第二卷圓滿了。今年農曆年,我們還有一會,就是下一次,然後我們就要準備過年。這邊也要整理環境,大概要停一個星期,過了農曆年之後,我們再繼續。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