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九集)  2013/5/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9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三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上面所引用的《法華經》,這是大乘圓教一乘大經。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不僅是他示現在人間,他說諸佛,一切諸佛到人間來示現,無論是示現佛的身分、菩薩的身分、羅漢的身分,不論什麼身分,為什麼來的?就是為一樁大事情,一大事因緣。話講得很清楚,就是為一,一就是大事因緣,沒有人知道。這一是什麼?整個宇宙是一體,這真叫大事。宗門祖師大德有句話說,「識得一,萬事畢」。什麼人要真正認識一,他就圓滿了,圓滿就叫成佛。沒有人認識一。所以一才是真正的大事,一真法界。識得一的人,他就住一真法界;不知道一的人,住十法界、住六道輪迴。無論搞什麼,你並沒有離開一。一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就是實相,大乘經教裡面對於這樁事情,佛說了幾十個名詞。幾十個名詞說一樁事情,這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你真正認識一就行了。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大乘教上所說的「生佛不二」,生是眾生,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眾生覺悟了就是佛,佛迷了就是眾生。不論是在迷在悟,理上沒有差別,事上不一樣,理上是相同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的不是假的。

  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迷惑顛倒,在六道裡頭念念還造輪迴業。怎麼會幹這種傻事?迷得太深了,迷的時間太長了,不知道回頭,佛菩薩來勸他、來教他,他不相信,他聽不進去。能聽得進去的人、能聽得懂的人都是迷得比較淺,還能聽進去,雖然不能全懂,還懂得一點點,這已經很可貴了。佛菩薩慈悲,不捨一人,生生世世幫助你,幫助你到大徹大悟。眾生不知道感恩。世間人,什麼人對我們的恩德最大?不是父母,是佛菩薩。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一世,來世忘掉了。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生生世世,我們叛逆他、不相信他、毀謗他、破壞他,乃至於消滅他,佛菩薩都沒有怨恨,不生煩惱。而且這些行為,佛菩薩看了、聽了都點頭。為什麼點頭?迷,他覺了就不會了,幹這種傻事全是迷。佛菩薩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不清淨了。這是佛菩薩的本事,佛菩薩的功夫,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凡夫的心完全相反的,永遠是染污、分別、執著,所以他迷惑。

  小乘經是隨順眾生普世的教育,講得不深,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諸法實相偶爾提提,不多說。可是大乘是對菩薩說的,菩薩具足戒定慧三學,他能接受。世尊當年在世,前面二十年為大家奠定修學的基礎,講小乘十二年,講方等八年。這部《無量壽經》是在方等時候說的,方等前面通小乘,後面接大乘,是大乘的基礎。二十年之後,佛才開始講般若,般若說什麼?說真相,諸法實相,完全講佛所證得的境界。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確實為我們細說,說得很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佛在定中講的,沒有見性,沒有這樣甚深的大定,你不能參與釋迦牟尼佛華嚴法會。所以華嚴法會說得很清楚,哪些人參加?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他們有資格參加,聽佛說《華嚴經》。《華嚴經》是講的全宇宙諸法實相。

  在中國也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其實不止一個,很多,我們單舉惠能大師做代表,因為他是頓悟、頓超的。頓悟、頓超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他一個,沒有出現第二個,所以以他做例子。他開悟之後明心見性,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開悟的境界相同,完全相同。他也把開悟那個狀況說出來了,他說得簡單,只說了五句話,別人聽不懂,五祖忍和尚聽懂了,衣缽就傳給他了。給他證明,他開悟是真的,不是假的。人只要一開悟,一切法全通達了,他雖然說五句話很簡單,這個五句話如果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大方廣佛華嚴經》要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六祖惠能講的五句話,不可思議。佛法裡頭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隱顯,叫妙法。

  《法華經》稱為妙法,代表整個大乘,整個大乘都是妙法。說什麼?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實際上就是一句話,佛之知見,佛知佛見。佛所知道的,佛所見到的,真實智慧、真實之際,本經上說的。真實之際是體,就是真如法性的本體。真實智慧是相,它是什麼樣子?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全宇宙的德相。真實利益是作用,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能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是利益。你要問佛法是什麼,這就把佛法說盡了,介紹圓滿了。這個東西要認識才行,現在大家迷了,對這個名詞都迷惑,什麼叫佛不知道,沒有人講清楚,沒有人講明白,所以別人說我們是迷信。他們迷不迷信?他也迷信。迷怎麼說法?迷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相信它叫迷信,你不相信它也叫迷信。為什麼?都在迷,搞清楚了才可以說信跟不信,都叫正信。搞清楚了,不信叫正信,信也叫正信。沒搞清楚!

  我們分享之前把三皈依念三遍,這是去年我在斯里蘭卡講經,小乘法師們跟我建議的,開經之前念三皈依。我接受了,意思很好。這三遍三皈依就是皈依三寶,所有的聽眾統統皈依三寶。學佛人最簡單的早晚課就是三皈依,最簡單的早晚課,念念不忘三寶。我們接受這個建議。原本在中國大乘,講經之前有儀規,儀規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鐘。現在人分秒必爭沒這個時間,我來是聽經的,所以不參與儀規的活動。我們把儀規統統免掉了,採取世間課堂教學的方法,沒有儀規。大乘最簡單的儀規,是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念開經偈,這是早年我講經的一些簡單儀規。講完之後大家在一起做迴向,那個時候有維那、有悅眾,講經完了之後,維那師領導大家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迴向,這就圓滿了,這個我們都省掉了。

  我們帶頭把佛法回歸到教學、回歸到教育,這就符合開示悟入,佛幫助眾生,教學最高的指導綱領。佛怎麼教人?開示。悟入兩個字是學生的事情,不是老師。開是用言語講解,幫助他明瞭。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楞嚴會上文殊菩薩代我們大家選擇法門,文殊菩薩選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觀音菩薩跟我們緣分最深,他用耳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世尊一生用言語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除了言教之外還有身教,要做出來給大家看。身教就是示,示是示範,做樣子給大家看。老師能幫助學生的,就到此為止。釋迦牟尼佛確實他示現了一生,沒有一樣不是我們的榜樣,從穿衣、吃飯、睡覺、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樣樣都是我們的好榜樣,那叫示。我們看了要懂得意思,要知道學習。

  現在跟世尊那個時代不一樣,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人事物也不相同,佛的開示還管用嗎?管用。佛的開示,開,經論,示是戒律,就是經律論三藏。我們要理解它的精神之所在,然後得活學活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運用在我們生活上就妙了,這叫學佛。尤其是學大乘,世尊在經上有講,早年時候我還記得,現在記不得了,有這麼一句話,末法時期眾生根性接近於大乘,古代眾生根性接近於小乘,小乘保守,大乘開放,佛在三千年前就說過了。但是大乘一定要以小乘做基礎,沒有小乘基礎,大乘會變質。佛當年在世,小乘跟方等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說大乘。我們今天沒有小乘的基礎,也沒有中國儒跟道的基礎,所以佛法出了問題。固然有社會其他的因素,那些因素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自己沒有如教修行。所以不能怪其他,一定回過頭來責備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才對。我們自己錯了就怪別人,這是錯誤的。我們如果真的做得很好,別人對我們就不會產生誤會。原因是什麼?佛法是教學,我們把教學放棄,不教了、不講了。社會對我們產生誤會,你說應該不應該?

  這個誤會怎麼發生的?為什麼隋唐時代不發生?國家領導人都是三寶弟子,一直到前清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都是三寶弟子。古人有句話說,「盛極必衰」。康乾盛世,我們從歷史上去看,超過漢朝的文景,超過唐朝的貞觀、開元,這個盛世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多年,中國歷史上沒有的。它為什麼盛?三寶興盛,儒釋道三家得到帝王的護持。他們護持是真的,他真學,把儒釋道三家的這些高僧大德請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教學,帝王帶著嬪妃、文武大臣聽課,盛世是這樣造成的。當時他們用的這些講義,儒跟道都收在《四庫全書》裡頭,大家可以看見。對佛特別尊重,佛不放在《四庫全書》,特別把它編一套《龍藏》,《乾隆大藏經》,特別尊重它。佛法裡面高僧大德都封為國師,對佛法尊重。

  元明清三代的帝王,他們把中國儒釋道統統實踐了。用儒治國,國家每年都有很多次的考試選拔優秀的讀書人,有德行、有學問的選拔出來擔任國家公務員,現在講各級領導的幹部。以佛教化人民,佛教寺廟、庵堂到處都是,那是什麼?學校,這個學校是教化人民的。用道教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三教都派上用場,這是中國文化達到極致。所以唐太宗的《群書治要》在中國失傳一千年,一千年後從日本傳回來了。日本的天皇給嘉慶皇帝,嘉慶皇帝登基,送了一套禮物來,這個禮物叫貢品,朝貢的,裡頭有這套書。那個時候的人不重視它,為什麼?那個時候的社會超過唐太宗的時代,所以不足以為珍貴。

  到現在我們對諸位說是國寶,為什麼?它能真正幫助我們、指導我們撥亂反正。今天是亂世,如何能從亂世回過頭來再走向天下大治,這個書有這種效果,這個書是真正的智慧。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拿到這部書,展開來一看,告訴我,幾千年前古人所寫的東西現在還管用,這叫真正的智慧,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他說很可惜我到現在才看到,如果早年看到了,他說,他會把馬來西亞治得比現在不曉得要好多少倍。這是一個識貨的人,所以天天盼望著,早一天把全書翻譯成英文。我們是為了他著急要看,用不得已的方法,在全書裡頭擇取精華三百六十小段供養他們。現任的首相納吉天天讀,手不釋卷。英語的本子出去了,我們相信,全世界有智慧的那些專家學者跟政府領導人對這本書一定非常重視。我們相信明後年,除英文本之外,其他國家都會再翻,愈多愈好。

  今天社會的動亂,沒有人有方法來對治,找不到方法,不是不找,找了幾十年。聯合國在一九七0年代就開始召集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些會議,我參加了十幾次,知道真的是想找,找不到。早年我參加這十幾次的時候,我還沒有看到《群書治要》,這是最近三、四年才看到的。今年有緣,意想不到,年歲太大,體力衰了,聯合國的這些朋友們還沒有把我忘記,找我再參加一次盛會。給我安排了兩場講演,一場二十分鐘,第二場兩個小時。我講什麼?我只講兩個題目:一個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是說明,世界真的要想走向和諧,只有團結宗教這一個方法,離開宗教不會有和平的。我這個看法得到馬哈迪長老的贊同。

  宗教要回歸到教育,宗教是好東西,說明中國過去的帝王他有高度的智慧,他不是糊塗人,他不是迷信。今天批評他們封建迷信,實際上你沒有讀過歷史,你不了解什麼叫封建、什麼叫迷信,沒搞清楚。真搞清楚之後你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沒有脫離封建,我們也沒有脫離專制。民選出來選個總統,他還是專制,時間短一點,四年、五年他就下台了,不是永久專制。為什麼?人有私心,私心就是專制,私心就是封建。大公無私,古人講的,歷史上有過,不多,很少,中國人稱為古聖先王。三千八百年前的成湯,三千二百多年前的文武(周文王、武王),今天全世界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能跟他相比嗎?從哪裡比?吃飯、穿衣、住房子,他們跟平民完全相同。老百姓吃什麼,他們也吃什麼,沒有比別人吃得好;老百姓穿什麼,他們穿什麼;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子,他們也住的是茅草房子,沒有比人民水平提高一層的,沒有。這是專制,這是獨裁,但人民服他,人民都稱讚他。不但人民服他,當時中國並沒有統一,都是小國,那個時代差不多一千多個小國,這些小國諸侯國國王沒有一個不佩服,都向他學習,尊稱他為天子,那是尊號,實際上他沒有統治權。他是什麼?德行,榜樣做出來了。

  釋迦牟尼佛沒有政治地位,平民,一生講經教學,所以桃李滿天下,學生多。經上記載的,其中有十六位當時印度一些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沒有改變他自己的生活,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示現,做樣子給人看。做他的學生,常隨弟子,經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一生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佛在哪裡他們跟到哪裡,常隨弟子。那我們有理由知道,不常隨的在家的這些弟子,跟佛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少於常隨眾。我最保守的估計,跟隨釋迦牟尼佛的人超過三千人。這麼大的團體有秩序、有規矩。所以三皈依裡頭,「皈依僧,眾中尊」,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過頭來向他學習,他有規矩。那麼多人生活在一起,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發揮了六和敬的精神,給所有社會團體做最好的榜樣,這皈依僧是這個意思。這些人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小乘清淨心,大乘平等心。清淨開智慧,平等開大智慧,所以後頭有覺,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

  遊化,在印度這個版圖上居無定所,這個僧團在哪個地方住上幾天,住上一、二個月,人民看到、聽到、接觸到,都學會了。大乘的除了基本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這是基本的東西,出家在家都一樣,出家的還要學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大乘的菩薩戒,對社會的和諧有很大的貢獻。為什麼那個時候人不說佛教是迷信?他對於國家、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他有智慧真能幫助你解決問題。老師善於開示,學生容易悟入。悟,看懂、聽懂,沒做到;看懂、聽懂,真正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待人接物,那就叫入,他入進去了,入就是證果,修行有了功夫。入佛之知見,標準是什麼?標準是中國人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佛之知見,要達到這個目的。可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人不多,真學真幹,也做出了成績出來,這是羅漢、是菩薩;如果入佛知見,他就成佛了,《華嚴經》上稱他作法身大士,天台大師稱他作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還不圓滿,還要繼續修。什麼叫圓滿?無明習氣斷乾淨了,這就圓滿。無明斷了,習氣還有,習氣斷乾淨,這叫圓滿,這是大乘裡面的成佛。

  我們看註解下文,「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這大乘經上詮釋的,「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這個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見性了,他們知道,他們絲毫都不懷疑。下面說,「眾生在情見中」。凡夫!這個眾生包括小乘,包括別教的三賢菩薩,為什麼?他的情沒斷。這個情是什麼?就是八苦裡面所講的五陰熾盛。六道裡面的眾生,哪一個不是五陰熾盛?五陰熾盛,一分一秒我們都沒有離開它。

  五陰講的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我們的身體,肉身。肉身從早到晚在受,受什麼?受苦。受什麼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我們從早到晚,從大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天天在受,日夜在受。受了,這個受是心法,色跟外面接觸就有受,有苦受、有樂受。佛說苦受是真的,樂受是假的,這什麼意思?樂會變質,苦不變質。苦一直苦到底,不會變成樂,樂不行,樂極生悲。譬如說吃好東西,很好吃,吃得很快樂,吃一碗;叫你連續吃十碗,變成苦了,你喊救命了,這就是樂會變成苦,你要知道。所以樂是假的,樂是有限度的,有智慧的人不會叫它到樂極,極就會變質。苦,打你一鞭很苦,打你一百鞭更苦,不會打到一百鞭你會快樂起來,那不可能。所以苦不會變成樂,這就告訴你,真的;樂會變成苦,假的,不是真的。年輕人喜歡跳舞,跳舞很快樂,叫你連續不斷不能休息跳上三天三夜,你就叫苦了,你就求饒命了。不管什麼樂,樂到最後,悲就現前。佛講得透徹、講得明白。所以有受,受裡面就產生想,想是什麼?妄想、雜念,就出現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六道輪迴的因,妄念紛飛。

  識,識是個資料庫,你所想的這一切善跟惡,統統收藏在這裡頭,這叫業,善業、惡業。死了以後,阿賴耶識含藏的這些業習種子現前了,這些種子不是物質,它真有,你看不見。佛說,如果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是有形的,像物質一樣有形的,這個形狀再小,我們每個眾生所造的這個業,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好在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沒有形體,但是它在,它永遠存在,這個東西麻煩。什麼時候它會不在?見性它就不在了。迷失了自性,這個東西就生起來,它就有,明心見性之後,這個東西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明心見性對我們多重要。

  明心見性是什麼?是真心,我們的真心現在不明。這個也就是《大學》裡頭講的明德,那個德就是講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本來是明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本來是這樣的。迷了之後,智慧不見了,能量也不見了,但是並沒有失掉,只是迷失,迷障礙住他了。迷放下了,他的明德就恢復了。所以《大學》講「明明德」,明德是個名詞,上面是個動詞。學儒求什麼?求明明德,這就是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性是親民。它有什麼作用?止於至善,跟《大方廣》上講的體相用一致的。佛法把儒跟道提升了,儒跟道接受了佛法,佛法把他們統統提升,他們講的沒這麼透徹,佛把它講透徹了。

  親民再講得明白一點,就是五倫裡頭的父子有親。父母對子女那種親愛,那是天真,不是從哪裡學來的,沒人教。人人都有,人人迷了,你出生的時候有。我說過一句話,「人生百日」,一百天,「體露真常」。你從他的身體上細心去觀察,你看到真如本性,你能看到不生不滅。小孩一百天,三個月,還不認識生,不管什麼人去抱他,他都跟你笑咪咪的,他都喜歡。一認生麻煩了,他被染污了,他有分別了。不認生說明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體露真常。佛所講的就在面前,我們見到了,古人也見到了。

  我們相信這樁事情,至少至少在一萬年之前,老祖宗看到了,看到之後就想了個念頭,如何能把這種真誠的愛心永遠保持,一生都不會變質,這多好!從我們事實經驗當中,他為什麼會變?「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本性不會變,習性會變,習就是今天講的染污。他跟善人在一起,他染上了善,跟惡人在一起,他染上了惡。所以你看,四、五個月之後他就認生了,往後一個月比一個月染污嚴重。要是不教他的話,他不能不染污。所以這個教育的念頭就生起來了,「苟不教,性乃遷」,要不好好教他,他那種天真完全失掉了。到後來變成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一天比一天嚴重,這麻煩大了,這就搞六道去了。佛陀教育的興起從這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從這兒來的,同根同源。

  「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專,實在講就是佛法講的定,把心定在一處,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叫禪定。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受干擾,就是什麼?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自性本定。你本來就是這樣的,從三、四個月小孩當中可以看出來,很清楚的看出來,人人皆有。我們這一生當中很幸運,這六十多年來,我們所染的是佛教的經典,經典以外的東西我們都放下了,不接觸,不被它污染。電視機,他送到你家裡來了,他有權送到你家裡來,我也有權,我可以不看,我們有電視沒有天線,電視台所播放的節目統統收不到。我們看自己的光碟,我們把這個好的工具用在教學上,用在為全世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天天來分享佛法,用在這上面。這個薰習是自性的薰習,佛菩薩明心見性,他們的言語文字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正知正見,佛之知見,我們每天接受這些,好!

  眾生在情見當中,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這句話就把今天社會的動亂,今天地球的災變,根源說出來了。從哪來的?都是妄想分別出來的。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就這兩個東西變現出來。故佛雖有種種譬如言說,譬是譬如,比喻,「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真的,所以產生嚴重的誤會。佛教是寶,能救自己,能救你的家庭,能救社會,能救一切眾生,除佛法之外,沒有第二法。擺在面前不認識,你說多可惜!是難,佛自己也說了,《華嚴經》、《大智度論》上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的人沒法子理解。為什麼?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就不能理解。找幾個沒有妄想分別的人,少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他能聽得懂,他能看得懂;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跟他講,怎樣去表演給他看,他看不懂,他聽不懂,這大乘的難處。為什麼從小乘開始,這個道理就明白了。

  小乘的國家,今天我們看到了,斯里蘭卡,大概全世界只有這一處。斯里蘭卡這個小國家不大,國家並不富有,可是人民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他快樂從哪裡來的?欲望少,吃飽穿暖,有個小地方可以居住遮蔽風雨,他就很滿足了。你給他再多的,不要,不追求這些物質文明,願意保守古老的生活方式,知足常樂。快樂從哪來?知足,人人都知足,個個都知足。我去了,我很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真正看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在現在很難看到的。小乘國家,全世界每個地方的佛教都是口頭上的佛教,沒有把佛教變成生活,只有斯里蘭卡,人民把佛教變成生活了。寺廟很多,每個出家人都能言善道。特別是星期天,他們星期天不是法會,沒有經懺,星期天教學。對象,在校的學生,在學校念書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只要是在校的學生,星期天一定要到附近寺廟接受佛陀教育,學習經典。這些法師(比丘、比丘尼)都能夠講《阿含經》,經典特別重視佛陀所講的倫理、道德、因果,他們講得很生動。經文還蒐集很多故事來印證,講得生動、講得活潑,老少咸宜,大家都喜歡聽。

  我們聽說有這麼一樁事情,星期天,我們這一班去參觀訪問的人做一次突擊檢查,預先沒有通知,就走進一個寺廟去看。沒有想到,這寺廟整個的地方包括它的庭院坐滿了人,大概有三千多人,全是學生,規規矩矩都坐在地下。寺廟殿堂裡頭、走廊上,統統坐在地下,一排一排整整齊齊聽法師講經,沒有課本。我們這一看,真的,我們這些算是外國的遊客,學生專注在聽老師講,沒有說轉過頭來看看外面客人,沒有。這一點我們佩服,外面旅客到那裡不干擾他,他心專注在聽教。我們看出這個國家有前途,為什麼?人家積德。這世界上只剩下這麼一塊淨土了,我勸總統,總統熱心護持。總統每天自己早晚都做課誦,他有早晚課。總統府裡頭沒有佛殿,佛供在哪裡?供在院子裡頭菩提樹下。院子很大,有一棵大菩提樹,佛像供在菩提樹下,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樹下打坐一樣,早晚課在菩提樹下做。我們到那邊去禮拜供養。有這麼一個地方,讓我們相信,佛法將來會傳下去,不至於會滅亡。到那邊參觀,讓人感覺得他們的生活幸福,這個國家把佛教回歸到教育了。

  下面引的是《圓覺經》,「《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南泉云:說作如如,早變了也」。「佛知見」,「開示悟入」,我們都有參考資料,在參考資料第二面。佛知見,這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佛門的術語。「了知」,了是明瞭,知道,「照見」,照見是比喻,像鏡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很清楚,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用就是它起作用。「故就智體而云知」,說它是知,又為五眼當中佛眼的作用,故就眼就說它做見。重要的是照見諸法實相理,理就是佛的智慧。佛是自己不是別人,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的佛知見、佛智慧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這叫情見。我們今天用情,這就是六道輪迴。用情,智就沒有了;情執放下,智就現前。我們現在智在不在?在。在哪裡?智變成情了,迷了它就變質了,悟了它就又回來了。如果我們覺悟了,知道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智慧就現前。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佛知見是菩提,情見是煩惱。情見裡頭生什麼東西?生貪瞋痴慢。合自己意思就想佔有、想控制,起這些念頭,起貪瞋痴慢疑的念頭。智裡頭沒有,智裡頭一切明瞭,一念不生,那是智。不是智外有個情、情外有個智,不是的,現在糾纏在一起,混在一起,我們沒有能力去辨別它。所以大乘經教比什麼都重要,你常常接受大乘經教薰習,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慢慢就覺悟了。不怕不覺悟,就怕你不接觸,一定要把大乘經教當作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絕不能少,每天總要讀一段經文。最實用的、最切實的,實在說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他晚年帶著病,不是小病,重病,六年把這部註解編成功了,功德無量。這部註解他引用的一百九十三種典籍,裡面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無量壽經》,這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二智是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智體,我們說它是知;就五眼,我們說它是見,叫佛知佛見。「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四個次第,「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知見,謂之開佛知見」,這完全就修行功夫上來講。我在前面跟諸位講的開示悟入,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學生的事情,這是課堂裡面所說的。老師開示,學生不能悟入,那老師怎麼樣?老師就不講了,講廢話浪費精神,不講。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六十年前,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這話什麼意思?現在學校的學生不想學,沒有心思學,老師教了聽不懂,不能接受。說得不好聽點,學生心浮氣躁,心不在焉,老師不講了。我們想學一點,真正聽一點東西,特別開課,星期天到他家裡,給我開一門哲學概論,學生就我一個,也沒有繳一分錢學費。老師樂意為我開這門課程,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年輕人想學,想學沒有機會,老師願意把星期天的時間抽出來給我講一些東西。我們想學,真想學,感動老師,是這麼回事情。老師也發現,我們有能力接受他、聽懂他的東西,這歡喜教。

  這個地方完全是從學生方面來說的,十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叫開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他這個排在什麼?排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華嚴經》上的。十住菩薩開佛知見;十行菩薩,十行把佛知見落實了,做到了,示佛知見,真做到了;十迴向菩薩悟佛知見;十地菩薩入佛知見,他把它分配在這個地方,開示悟入。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上面還有等覺。「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法華文句》第四卷說,《法華文句》是智者大師作的,「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換句話說,一佛乘的對象是法身菩薩,不具開示悟入,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法,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

  我們再看後面這個名詞,「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顯佛出世本懷」。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是為這樁事情。而佛的知見是一切眾生統統有的,只是迷了。開,「開者如始開藏戶」。這都是經上的比喻,好比這個倉庫,平常門關著,你看不到裡面什麼東西。一打開,打開看見了,這裡頭有寶藏。「示者如現藏內之寶」,如現藏內之寶。寶藏打開你不識貨,你不認識,要給你介紹、指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黃金、那是白銀,一樣一樣指給你看。「悟者如一一記得藏內寶物」。悟是聽明白,知道了。入是什麼?入是你得到了。「此開悟之淺深,次第配之於大乘之階位四十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文句》第四卷,智者大師《法華經》的註解,「知見者,智知於理,見諦法。諦法無為則無分別。以無為故而有差別。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擬廣則有四十位」。略說這是四個位次;廣,詳細說有四十個位次。十住,從初住到十住,十個位次;十行,從初行到十行也是十個位次;十迴向、十地,總共有四十個位次。四十個位次,悟入佛知見淺深不一樣。雖有淺深不一樣,他表現在自行化他好像是沒有差別,這個不可思議。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這《無量壽經》不可思議,如果沒有這部經,我們看這些東西,看了很好,一樣都得不到。為什麼?我們情執斷不了,大乘真寶我們只聽聽,邊都摸不到。但是有這個法門,這些經文讀了,我們就有信心。為什麼?我們能得到。每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經上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開示悟入你統統都具足了,只是功夫淺深不一樣。

  淨宗殊勝,無有一法能跟它相比,世尊末法九千年,離開這個法門全落空,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瞭。明瞭之後,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這一生決定成就,決定往生。現前,念佛往生的惡道眾生不少,有地獄道的,有餓鬼道的,有畜生道的,他們聽經聞法。我在澳洲,我們學院停車場有兩棵枇杷樹,樹神往生了,託夢給出家人,感恩我們學院建立在這個地方,他聽十年經,念十年佛,阿彌陀佛接他往生了,託夢告訴我。我們第二天看那棵樹,果然枯死了,我們給樹神立個牌位,鬼神道。我們這些人不如他,他十年成就了,我們這十年還在搞妄想分別執著,這怎麼行?樹神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