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四集)  2013/1/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零六頁,第三行:

  【至心精進第五】

  請看念老的註解,「本品續前。法藏菩薩發大願曰: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我成佛時,國土佛號,悉聞十方,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生我國者,悉作菩薩,無有餘乘」。念老告訴我們,這一品經,繼續前面一品。法藏比丘發了大願,他說,「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這個心發了,我成佛的時候,這就是願,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國土佛號悉聞十方,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幫他介紹、幫他宣揚。為什麼?這是一些業障深重的眾生,修行的緣不具足,都在三途苦難當中,他發願來度。這些有情眾生,乃至下等蟲類,經上常講的蜎飛蠕動,小飛蟲、小爬蟲,蚊蟲螞蟻這一類的,還有比牠更小的。這些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菩薩。

  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乘法,沒有餘乘,餘乘就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尚且沒有,更沒有人天。經上明明說,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有同居土,同居土裡頭只有人天,六道,它只有兩道,其他的四道沒有;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藏通二教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實報土是一佛乘。現在為什麼說無有餘乘,只有實報土,其他的都沒有?這個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法藏比丘說,只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一佛乘。這個問題到第六品的時候,願文裡面我們來細細的介紹,完全是彌陀本願跟他無量劫修行功德的加持,讓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能提升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中國大乘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提升到這個層次,見性成佛。雖然不是圓滿佛,天台大師說他們是分證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就是無有餘乘。

  「並願所發之一乘願海,超踰無數佛國」,超過,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所請」,他來請法,佛應他所請,完全接受,「為現二百一十億佛剎」,為他展現二百一十億佛剎。這個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密宗裡頭以二十一為圓滿,二百一十億就代表的是大圓滿,一個沒有漏。世間自在王如來有這樣大的神通道力,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展現給他看,讓他統統看見。就像《觀經》裡面所說的,韋提希夫人遭到家庭的政變,兒子要殺父親,要害母親,奪取王位,遭這麼大的難,韋提希夫人求佛幫助她,苦不堪言。佛應其所求,韋提希夫人一動念,佛就知道了,佛帶著阿難尊者從空中降下來。她敘說她自己的痛苦,向佛請教,有沒有世界,沒有這些惡劣事情發生的安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她面前,讓她看。她選擇了極樂世界,她說這個世界好,向佛請求,她怎麼樣才能往生?世尊教給她往生的方法,這就是《十六觀經》,十六種方法。

  十六種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夠往生淨土。念佛這個法門是第十六種,最後一種。這裡頭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不容易,為什麼?人,不是法門有問題,人有問題,人粗心大意,每個觀都非常微細,心要不清淨觀不出來。觀像,離開佛像,你的功夫就間斷了,不能繼續。所以,最後這一門持名念佛,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功夫都可以不斷。這個法門好!《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專門提倡這個法門,在十六觀是最後一觀。這個地方,法藏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請教,佛為他展現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就這個意思。他都看到了。

  「法藏皆悉睹見」,等於說讓他去考察,讓他去學習。「乃於五劫精勤修習,結得勝願」。佛的展現,一切諸佛剎土,你看到了,諸佛剎土裡面好的,你可以採取,不好的你可以不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八願怎麼來的?四十八願是考察二百一十億佛剎得來的總結。他用多少時間?他用了五劫的時間。這是很長的一個時間,五劫精勤修習,不是短時間,可見得他看得很細,真正是取其精華。這個方法非常合乎邏輯。四十八願不是世間自在王說的,也不是法藏比丘憑空想像的,真正叫有憑有據,它這麼得來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成就就是集二百一十億佛剎之大成,這些佛剎真善美好的大成。這結得勝願,勝願是總結。

  「所攝佛國超過彼二百一十億佛剎」,所攝佛國就是極樂世界,他所建立的佛國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大成,集大成,不是憑空想像的。中國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卷書是聞,別人記載的你看看,你聽說的。行萬里路,我親自到那裡去看,一方面體驗你說的是不是真實,第二我到那裡去看,也有好的地方你還沒寫到,你沒提到;有哪些缺點你也沒提到,不夠圓滿。不如親自去考察,親自去觀察,這樣自己總結,帶回去為自己建立佛剎的章本、依據。

  「是故本品名為至心精進」,這品題。「至心者,如經文中所示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這是學佛、學聖賢之道必須具備的心態,沒有這個心態,佛給我們講,我們也沒辦法契入。你能夠明白多少,你能夠體會多少,與這個心態有密切關係。講的老師不行,但是他沒有講錯;聽的人那種真誠恭敬超過老師,他領悟就超越了。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跟老師學的,超過老師太多太多了!好不好?好!一代比一代超越,這個就是有進步的現象,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學生不如老師,一代不如一代,這是黑暗,這個道統傳不下去,決定會消失掉。為什麼?沒有傳人。所以真正的老師他最歡喜的、最值得安慰的,他有學生超過他,這真歡喜、真安慰,向前看,無量光明;學生不如自己,完了。可是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出來的,是學生發的大心、發的無上心。

  師資之道是緣分,絲毫不能勉強,有緣,自然來了,自然來了要認識、要能抓住,有善巧方便勉勵學生。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學生能做到,彌補自己的缺點,在這個道路上向上提升,不要往下下墜。老師要帶著學生向下,怕學生超過自己,這個老師的果報在地獄。李老師以前講經,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可能是個寓言,但是它很有道理。他說有個醫生,我們叫蒙古大夫,庸醫,治病治死了不少人,閻王把他打到第十八層地獄,他喊冤枉,他說我不是有意害人,我是錯用了藥,不是有心,無意,我冤枉。喊冤枉,在跳腳,不服。可是聽到下面還有人叫,他說:老兄、老兄,你不要亂蹦亂跳,你這灰落到我一身。他說怎麼下面還有人?是。他說你在哪一層?他說我在十九層地獄,你十八層,我十九層。你是幹什麼的?我是教書的。這就是說庸教教人,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雖然是個寓言,寓意很深。

  所以從前老師不好當。人家家長請老師,那是費了很多的心,觀察、考察這個老師是不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而且還會教學生。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人家不請你。古時候請老師的都是家塾,我們講私塾,私塾是家族的子弟學校。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上上下下一家人總有二、三百人口,小孩大概就有五、六十個,一定要請老師來教。這個事情是家庭裡面第一樁大事。長輩,父親還不行,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他們年歲大,有經驗、有閱歷,心很細,為這一家的子孫,對老師精挑細選。選上之後,再去接洽,他願不願意來。願意來了,接待老師的禮節非常隆重,家裡面這些長輩對老師都要行大禮。在什麼地方?在祠堂。祠堂是祖宗作證,這不是開玩笑的。這個家族都集合在祠堂裡面拜師,家裡面的長輩,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婦女不出來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一定在場,向老師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跟見皇上的禮一樣的,大禮。一家人列在祠堂大殿的兩面,統統看到。哪個人敢對老師不恭敬?那就是不尊敬父母、不尊敬祖父母、不尊敬曾祖父母,於是不敢不尊敬。老師教學生要不是真誠懇切、認真教學,老師怎麼能對得起這家人?對你這麼恭敬,人家這一家人的後代能不能出人才,這個使命都付託給你了。老師教學認真。

  現在學校老師沒這個使命感,沒有人對你這樣的要求,所以現在這一代不出聖賢,聖賢沒有了,出一些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聖賢君子沒有了,社會亂了,人心壞了,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就要受苦受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應劫而來的,過去生中沒修得好,苦難時候到這個世間來了。來到這個世間兩種人,一種就是來受報的,要無怨無悔、甘心情願受這個報應,為什麼?因是自己造的,你該受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第二種人是來示現的,是來救苦救難的,那是佛菩薩,就是再來人。他跟大家一起受苦,雖受苦他覺悟眾生、幫助眾生。這兩種人。不是這兩種人,怎麼會到這來!

  我們是屬於哪種?前面一種,業報,我們乘業報而來的。幸運的是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能不能轉業報身為應化身?就看這個能不能轉得過來。能轉得過來嗎?能。你看袁了凡不就轉過來命運!但是他轉的是世間善惡,他沒有做個大轉。大轉,做出世間的善惡,徹底覺悟世間是怎麼回事情,我這一生勢必要超越,出世間,遇到這個法門就有可能,遇不到這個法門,想轉未必能轉得了。遇到這個法門是真正可以轉得了,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這個決心。真正轉過來,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看覺明妙行菩薩,他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念佛往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他常常往返,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他慈悲心重,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過去生中有緣的,在一塊修行的,沒成功,還搞六道輪迴。現在他們這些人又到人道來了,他又到人道來,有的是一、二百年,有的是六、七百年,他到人道來又跟他們碰頭,來度他們。來來去去,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往生去了;從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倒駕慈航來了,他不迷。這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你要是不生到極樂世界,你沒這個本事,哪有來去這麼自由!

  來去自由,只有你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你的本身、真身沒來、沒動,真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裡面聽經聞法,你怎麼來的?化身來的。化身真管用,化身能投胎,就是示現應身八相成道這個意思。不是以佛身,以讀書人的身分、以農民的身分、以工商的身分,不定什麼身分,它裡頭記載的,還有一次做國王的身分,有一世是王子,應以什麼身來,他就示現什麼身。《普門品》觀世音三十二應,他做出來了。《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就是說覺明妙行菩薩的故事。這故事從哪裡來?扶鸞來的。印光大師說,乩壇扶鸞只有這一種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因為覺明妙行菩薩降壇,傳的這個信息跟淨宗經典完全相應,沒有一句是離譜的。彭際清居士給它作後序,對這個書非常讚歎。所以我們學習,至心兩個字是關鍵,至心才能信,至心才能解,至心發的願是真的,至誠恭敬心。下面說,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信心、願心、度眾生的心。

  「又有進者,法藏於親睹無邊佛剎後」,這更進一步,他親眼見到一切諸佛剎土,他在這裡面挑選。「便一其心,選擇所欲」,在一切剎土裡頭選擇他自己想要的。便一其心,「文中一心正顯至心也」。便一其心就是至心,一心一意,沒有二念。文中一心正顯至心。「精進者,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麼長的時間,不是短時間。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才十劫,換句話說,這是十五劫之前的事情。精勤求索,五劫長的時間幹這樁事情。選擇所欲之後,就恭慎保持,恭恭敬敬,慎是謹慎,保持不要失掉;不能保持就失掉了。保持是念念不忘,極樂世界的出現,他心裡所願望的統統實現了。

  「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也」,成就無比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清淨之行,是個清淨世界,沒有絲毫染著,平等世界,生佛平等。首先從相貌平等,相貌從哪裡來的?是從一切諸佛來的。佛的相好,集所有佛相之美好。佛身,金剛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法性變現出來的。這種身不會生病、不會變化,不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頻率變化,念念不住,叫無常。極樂世界的天人,他是法性身,如如不動,跟惠能大師開悟所描繪的完全相同,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不要學,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全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所以佛經教學重在開悟,不重記問。這是連中國古人都不重視記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背得再多、記得再多,叫你背、叫你記,它的目的是定,用記問做手段,用背誦做為手段。這個有記問他不問,為什麼?問開不了悟,它著重在心地清淨,著重在一念不生。起心動念斷不掉,為什麼?太微細了。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怎麼能斷它?必須你看到了,你才能斷它。換句話說,斷起心動念,什麼人?八地以上,八地見到了,開始斷它,到等覺才斷乾淨,真正不起心不動念。

  我們就知道,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不起心不動念是粗的,粗的念頭不起不動了,八地以上是極其微細的細念。世尊所問的「心有所念」,這是粗念。別教三賢斷粗念,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能入實報土就能夠離開十法界。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斷乾淨。這個地方修行沒有方法的,為什麼?有方法就錯了,就起心動念了。這個地方修行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無功用道,古人所說,「此處用不得力」。要加緊吧,努力吧,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著相,一用力就分別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用不得力。一切隨它去吧!自己該做的,那我們念佛的人一定是阿彌陀佛不斷去念,在一真法界裡還是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念頭,這行。阿彌陀佛念頭愈念愈微細,念到最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成功了,那就八地以上。法門真叫妙絕了,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一生決定往生,往生,一生決定成佛。快速!沒比這更快的,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要是錯過了,那真叫可惜,真可惜也真冤枉!

  我們現在看經文。「丁三、法藏請法」,它分三科,首先總明: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這個話跟惠能大師見五祖,五祖問他,你到這來想做什麼?惠能大師說,我來想作佛。這就對了,祖師天天在等,等了幾十年,終於等到了,有一個人想來作佛,他就能成佛。這句話重要!你來幹什麼?我來想度眾生。好不好?好。自己沒有成佛,你怎麼度得了眾生?唯有成佛是一切圓滿。我想做一個大導師,這都不是真心,真心就是作佛,真心就是我來了生死出三界。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阿羅漢也做到了,小乘的圓滿,也還不錯。真正要來作佛,這是大圓滿。

  我們看念老註解,右面這一段,承上啟下,上一品當中,「以偈表願」,法藏說偈、發願,「今文中乃以長行白言」,『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長行是沒有拘束的。從文體上來講,佛經只有三種。一種是長行,我們現在叫散文,沒有任何拘束,句子沒有限定,長句、短句不限定。第二種是偈頌,偈頌是詩歌,形式有一定的,有四個字的,一句四個字,一句三個字,或者一句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八個字、九個字都有,它整整齊齊,四句是一首。它也押韻,可以唱誦,有限制。散文沒有限制,敘述理與事都非常方便。

  下面這都是念老的話,「蓋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這是古德說的。入道重要的門徑,叫門檻,你要想入門,首先要發心。今天許多人,我們在討論辦學,辦學不難,難在哪裡?難在發心。你發的是什麼心,將來這個學能不能有什麼成就,關鍵在此地。如果發心不正,你入不了門。今天發心,你看看法藏比丘,他發心成佛,他作佛去。在世間法說,我發心作聖人,我學孔子、我學孟子。

  孔子一生發心學周公,周公的德學他學到了,周公的事業他沒有,那是命裡頭沒有。有周公之才之美,沒有周公的地位。孔子周遊列國,希望有一個諸侯國能用他做宰相,他能夠施展他的抱負,可以把政治做得像周公一樣,可是沒有人用他。為什麼沒有人用他?那些諸侯國的國君不是聖賢。不是聖賢,不會用聖賢。周公何以能夠成就?他父親是文王,武王是他的兄弟,他父親是文王,武王是他長兄,長兄過世了,侄子繼位,武王的兒子成王。成王只有十歲不能問政,他做攝政王,代理國王。等到成王長大了,他王位歸還給他。他有這個機會,孔子沒有這個機會,周遊列國的目的在此地。最後到六十八歲,年歲老了,沒希望了,回家去教學。如果他能像釋迦牟尼佛,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開始教學。孔子如果三十歲就示現一心教學,教到七十三歲,那他在中國的成就可不得了,真會像佛一樣。一心專注在教學上會開悟。

  孔子並沒有把志擺在這裡,真的想求個一官半職,就是想做宰相。這個東西要靠命,不靠命怎麼辦?革命把別人推翻,行不行?行,他真有這個本事,而且學生那麼多,真有能人。這什麼?這不義,聖賢人不開這個例子。開這個例子,以後這個世間就亂了,你不行,我取而代之。這社會動亂,人民很苦。這是真正有覺悟的人絕不幹這種傻事情。這個可以把人家推翻,唐太宗把隋推翻了,取而代之,你看看他墮地獄了。只不過就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打仗打了十幾、二十年,殺多少人!要不是《群書治要》,還是個好皇帝,他出不了地獄,沒那麼容易的。他覺悟得早,雖覺悟,但是冤親債主太多,也不饒他。這一部《群書治要》出現了,流通到全世界,這個功德很大,能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這樣的功德,他才有機會離開地獄。所以,發心太重要了。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修行最重要的,你要立願,志願。你的願是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為什麼?為度眾生。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總願。你用什麼方法讓這些眾生離苦得樂?四十八個,幫助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四十八願。「是故法藏菩薩於發無上菩提心後,祈結大願」,發無上菩提心,接著就是四十八願,「超勝無數佛國,故請求世尊為演經法」。演是表演,世尊把二百一十億佛剎展示出來,這是演。讓法藏自己去看,你自己去選擇,這都是演。

  此段大意是「我今行菩薩道時,已發無上菩提之心,願成佛,願一切如佛」。『取願作佛』是願成佛,『悉令如佛』是希望樣樣都跟佛一樣。又右段中之『為菩薩道』,這個為是行,行為,就是行菩薩道。為跟行是一個意思,它是動詞。「無上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可以翻,翻作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這是大乘佛法修學總目標。學佛希望得到什麼?就得這個東西,不為別的。這個裡頭沒有名聞利養、沒有高官厚爵,跟名利財色完全不相干,跟地位也不相干。這個目標純了,這是每個人決定可以得到的,為什麼?是你自己心裡頭本有的,不從外來,從外來的不一定。孔子想求個官,是外頭給他的,人家不給他,他就沒辦法。這是自己內心裡頭有的,所以只要你真正發願,你決定可以證得。

  做老師的人、做父母的人希望你證得,為什麼?諺語所謂,「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他得大福報。佛的父母、佛的祖父母,天上人間哪個不恭敬?老師,佛的老師,佛的老師雖然是凡人,也受天人恭敬供養。為什麼?學生成佛了,沒有一個不沾光。佛經上說得更好,你只要成佛了,跟你沾一點邊緣,冤親債主無量劫來個個沾光,這就是普度眾生。為什麼父母那麼苦心教兒女?希望兒女成聖成賢,他付出這些代價值得,太值得了!所以做父母的人他真幹,自己知道自己不行,指望兒女。可是現在的人這種觀念沒有了,不相信這些。這個問題嚴重,非常嚴重。如何我們能讓這個世界一些人能夠恢復信心?全體恢復不可能,多數恢復也不可能,只有少數。要勸請,要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真清楚、真明白他覺悟了,他才肯放下,他才真放下。障礙放下了,成功就有把握。

  下面,別明,分四科,第一,「學法門」: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是法藏向老師請法。念老的註解,「故請求世尊為我廣說經法,我當信奉,如法修行」。『經法』,「佛之金口所說,為萬世之常法者,稱為經法」。這個法,用現在人的話來講就是真理,永恆不變,萬世之常法。佛說什麼?世間聖人跟佛說的是一樣的,孝道!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萬世之常法。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五倫、五常,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樁事情出了問題,天下就大亂了。

  上古,三皇以道治天下。什麼是道?就這個是道。人人都能夠明瞭,人人都講求,人人都落實,社會自然安定,以道治天下。到五帝的時代,道衰微了,必須要提倡德。德是從道裡頭衍生出來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以這個治天下,能夠把五倫穩住,用五德來支持它。人要愛人,仁從哪裡來的?直接從父子有親來的。父子的親愛是性德,是自性本有的。人只是迷了性德不愛其親,其親不愛其子,迷了。覺悟,哪有不愛的?真愛。從這個地方生出了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你講這些道理,勸你愛人。五帝用這個治天下。

  義,義是從君臣有義演變出來的,還是這個字,要特別講求的合情合理合法,思想、言語、行為,從起心動念到一切造作一定要如理、合情、合法,大家都能夠遵守。禮是禮節。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規矩,像《弟子規》裡頭所說的,基本的規矩,人人都必須要學習的。《弟子規》從哪裡來的?世世代代累積的經驗,好東西。養老育幼、修身齊家根本的道理在裡頭,真是寶。統統都做到了,這是聖人;能夠做到個七、八十分,賢人;有五、六十分就是君子;做不到的,叫小人。換句話說,五帝是用五常來治國,仁義禮智信。到三王,三代,夏、商、周三代,德也衰了。所以,三代的王以仁治天下,仁者愛人,以真誠的愛心來推動政治,也做得不錯。到春秋戰國,周朝衰了,但是春秋戰國那些霸主還講義氣,這個很難得,不亂來。秦統一之後,因為不仁不義,秦始皇橫行霸道,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漢有四百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用儒治國。諸子百家的學說,用孔孟,孔孟是仁義忠恕。用儒家治國,是以禮治國,一直到滿清沒有改變,將近兩千年。所以中國叫禮義之邦,大同之治,嚮往這個目標。

  民國成立之後,禮沒有了。禮沒有了,天下大亂。現在真的一點沒錯,左丘明在《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我們把仁義禮智信全丟掉了。現在的社會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五個字全沒有了。人活在這個世間非常可憐,心不安,平安兩個字完全沒有,生活在恐怖的世界,生活在憂患的環境。中國自古以來,修身、齊國、治國這些道理方法全都不要了,一昧學西方的。孫中山先生說過,修齊治平是中國人的特長,外國人沒有。外國人比中國強的是機器,除機器之外,沒有一樣能跟中國比。

  中國今天最大的憂患是什麼?對自己信心失掉了,不相信自己,完全相信外國。這個問題嚴重!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一生迷惑顛倒來,還是迷惑顛倒去,繼續搞六道輪迴。有緣接觸到聖賢教育,稍稍明白一點,那就看他有沒有使命感。使命感是什麼?要把老祖宗東西好好傳下去,不能讓它斷掉了。我一個人能傳一個人,我就盡到我對歷史的責任。傳多不敢講,這是可遇不可求,傳一個、二個、三個不得了。一生一個都遇不到,那是命。怎麼辦?在今天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它得到一點方便,我們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詳詳細細講出來,這個光碟傳下去,聽的人很多。光碟不管它壽命長短,在光碟上能夠有一、二個覺悟了,也是傳人。這個傳人不認識,沒見過面。有沒有?肯定有。這都是方法,古人用書,著書立說,自己一生沒有這個機緣,不遇就著書立說傳給後世。

  孔子是個代表人物,周遊列國十幾年,沒人用他,回家去刪詩書,重新整訂古聖先賢留下來這些寶貴的遺產。經過他整理寫成文字,留傳給後世。所以孔子是集大成者,述而不作,沒有自己的創造,把古聖先賢東西留下來了。我們感他的恩,沒有他這樣做法,中國的文化就沒有源頭,他把源頭清理得乾乾淨淨,讓這個一直留下來,這個功德不得了。我們今天能看到哪一個家庭祖宗,世世代代像孔家這麼清楚?在中國只有這一家。他們家的家譜,這個世系一直到今天七十多代,清清楚楚記載。中國歷史第一家,哪個帝王都不行,比不上他。這是什麼?他這個功德,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清理,讓它很舒暢的流通下去。這個德不得了,任何朝代帝王將相不能跟他比。也是孔子遇到這個機會,有這個緣分,自己也有這個修養、有這個能力做這樁好事情。他能有這麼好的影響,說實在的,他老人家在世,自己也沒想到。兩千年後看到了,源遠流長,留傳到今天。頭是什麼?頭是孔子幹的,孟子接著加一把勁,這是真正的好事。所以我們對於經法要尊重,經是經典,法是方法,經法代表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理念和方法。在此地,這是佛金口所說,為萬世之常法者,這是佛的經法。

  『奉持』,「即常見之奉行」,奉受與行持這兩個意思。「故經末常為信受奉行,表敬受遵行、拳拳服膺之義」。拳拳服膺,這個參考資料,第五品第一頁,《漢語大詞典》,「誠懇信奉,衷心信服」,這不容易。話說得很簡單,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做不到?知道得不夠清楚。真正了解清楚,這個態度自然就出現了,所以跟自己的學養有關係,學問、修養。他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他這種真誠恭敬心生不起來。想不想生?想,就是生不出來,功力達不到。古人比我們現在好,因為他從小有培植,父母盡到了責任,從小教導,根紮得穩,一生一世都不會出亂子。換句話說,一生一世不敢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情。父母雖然不在了,這個影響力在,不能做犯法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蒙羞,父母沒有面子見人,這怎麼能做!學佛,不敢做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的事情;修淨土,不可以做對不起阿彌陀佛的事情,都要底子紮得深、紮得厚,才真正起作用。誠懇信奉,衷心信服。

  「拳拳:奉持之貌。服膺:銘記在心;衷心信奉」。這個態度是學聖賢之道。以學聖賢的心態來學佛,也能夠成就。這是佛法傳到中國來,為什麼兩千多年不衰?為什麼佛陀的教傳在全世界全沒有了?我們很驚訝,也很敬佩、也很感恩,我們看到斯里蘭卡的佛教全民落實,雖然是小乘,稀有難逢。想不到在我們這一生當中,還真正看到佛法的教學普及在民間,這是我們學佛學了一輩子,無比的欣慰。我們上一代人沒見過,上一代這些老和尚沒有到斯里蘭卡去訪問過,訪問印度,朝聖,沒到過斯里蘭卡。我們對這個地方陌生,什麼都不知道,只聽說很落後、很貧窮。到我們飛機落地,看到它時才感到驚訝,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這是世尊給我們安排的,讓我們見到了。雖然是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

  《佛藏經》上說,佛講的話,「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法的教學按部就班,佛不希望人躐等,從小乘再進入大乘,再進入一佛乘,循序而進,這是正確的。小乘沒有就學大乘,就跟讀書一樣,小學沒念,中學沒念,就念大學了。那國家辦小學、辦中學,不就白辦了?不叫浪費嗎?直接辦大學就好了。現在我們的佛教就變成這個樣子,沒有中小學,只有大學。佛教變質了,變成世間一種學術,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學。佛法確實不重視知識,重視明心見性。李老師告訴我,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門不是以明心見性為它的終極目標。然後告訴我,淨土也不例外。淨土的明心見性是放在極樂世界,就是不是我們這一生,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明心見性,還是這個。所以真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明心見性就平等了。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有高下,不平等,見性全平等了。

  佛教導我們,我們沒有放在心上,沒有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要依淨業三福,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開始,再提升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把人天腳跟紮穩,再向上提升入佛門。一入佛門,受三皈五戒,三皈是知,五戒是行。三皈,你看看佛,一進門就把學佛方向目標告訴你,你就向這個方向走,向這個目標去接近。三皈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淨而不染是皈依僧。學佛學什麼?學覺正淨。覺是覺悟,正是正知正見,淨是清淨不受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人我是非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財色名利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要遠離染污得清淨心,遠離分別得平等,遠離迷惑顛倒成覺悟,目標方向指出來了。從哪裡做起?從五戒做起,從十善做起。善跟戒,名稱相同,意思不相同。善是世人必須遵守的,不是佛教的,人人應該遵守。戒是佛弟子必須遵守的。五戒就是十善裡頭重要的部分,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後面加了個不飲酒,前面四個是十善裡頭最重要的部分。十善你已經學了,因為在三福第一福學過了,有很好的基礎,所以五戒這一加強,真正是斷惡修善。如果出家,則有沙彌戒律,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必須要遵守,出家人。

  現在佛沒有了。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在家,十善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沒做到,三皈五戒沒做到。雖然沒有殺生,我們吃長素,沒有殺生,但是還有時候叫別人因我而生煩惱,這個是屬於戒律裡的,屬於殺生的,惱害眾生。我沒有加害於他,但是我讓他生煩惱。雖然沒有偷盜,還有佔便宜的念頭。佔便宜這個念頭是盜心,就是這個心不清淨,沒斷。淫心最難斷,雖然沒有這個行為,還有念頭,五戒不清淨。妄語很容易犯,不知不覺的,可能我們還在騙人,如果有意的,罪更重,無意的輕。比較起來,不飲酒比較容易受持。

  第二福後頭是教導我們,佛制定的一切戒律都要遵守,三聚淨戒。受持三聚淨戒,不犯威儀,是個出家弟子的好榜樣,為世間人做出最好榜樣,這個人是如來弟子,沒有不尊敬的。尊敬如來弟子就是尊敬佛陀。現在我們自己敗壞,不遵守佛的教誡,所以,佛教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一般人瞧不起。聽到你是學佛的,看到你是學佛的,都認為你不太正常,怎麼會去搞這個東西?現在連聯合國的人還有這個問題。斯里蘭卡想辦一個佛教大學,宗教大學,他們不贊成,他們說應該改作文化大學,文化裡頭可以包含這些,這些東西不可以露出來。湯恩比博士說,唯有佛教能夠拯救這個社會。大家提到佛教特別反感,什麼原因?我們這一代的佛弟子沒有依教奉行,小小乘都沒有做出來,讓人家瞧不起。發心沒用,沒做出來,心發得很大,結果人家一看是假的,不是真的,意冷心灰。我們自己想想,怎麼能對得起佛?

  下面鄭玄的註子,是在《禮記》上的,「拳拳,奉持之貌」,就是奉持的樣子。朱熹集注裡頭,「服,猶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就是我心裡常常想著,真的把它放在心上,「言能守也」。我能把它守住,不會把它丟掉;我能把它做到,表現在我生活當中,這叫拳拳服膺。末後是指佛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最後一句就是信受奉行,也是佛對所有聽經人的期望。你們要相信、要接受,要認真把它做到,佛就沒有白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