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一集) 2012/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七頁第五行:
「普賢亦名遍吉,《清涼疏》謂普賢有三」。普賢菩薩德號裡頭有遍吉的意思,遍是普遍,吉是吉祥,在中國是大乘四大菩薩之一。《清涼疏》謂,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這是華嚴三聖之一,文殊、普賢、毘盧遮那如來是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代表解門,普賢代表行門。大乘供佛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自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起用就是解行兩門。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自性,觀音菩薩代表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你看菩薩的像在哪一邊,就知道這個宗派解行它是偏重在行門,還是偏重在解門。淨宗觀音菩薩代表行門,以他為主,大勢至菩薩在第二,這就是偏重在行門。華嚴三聖文殊菩薩在左面,普賢菩薩在右面,偏重在解門。在中國過去排列是左面為大,在佛左手這一面,右面是比較小。但是左面是賓,右面是主,總是把客人擺在第一位,主人在下方,對客人的尊敬。現在這些都不講究了,但是佛菩薩的座位次序不能混亂,一定要知道。
普賢菩薩有三位,第一位是「位前」,他修普賢行是普賢菩薩。但是這個真正菩薩是證得等覺,等覺以前的都叫位前。所以位前可以說從初信位的菩薩,他修普賢行他真的是普賢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都叫普賢菩薩,所以普賢不是專指一個人。所有菩薩都是這樣的,觀音菩薩也是位前、位中、位後,任何菩薩都是這樣的。所以菩薩並不代表一個人,代表一個法門,在學校裡面代表一個科目,是這個意思。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都認為他是一個人,這就錯了。觀音菩薩不知道有多少,依照《普門品》去修行的都是觀音菩薩,位前的。但是位前談不上,因為什麼?要證得初信位才算是位前,我們修沒有證得初信位那不算,修行這個法門沒有證到果位。
普賢菩薩把《華嚴經》修行的方法,總歸納為十條,這很難得。佛在《華嚴經》裡面講修行方法,講了兩千個法門,在「離世間品」,這一品經有五卷很長,完全講修行。修行是要離世間,這個世間是十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叫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超越十法界才叫做聖人。聖人裡面真正證得果位的,像圓教初信位菩薩,初信到十信沒有明心見性,位前;第七信位這就是外凡,但是他不是外凡,他是聖人,他決定能證到聖果。必須得經歷這些位次,像上樓梯一樣,最高的妙覺,妙覺是第五十二層,但是必須從第一、第二、第三慢慢升上去的,這都叫豎出。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叫橫超,不必經歷這個路程,這種階層不經過,他從當中就出去,從人道他就能出去。
一般修行,人道不行,一定要生天道,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是四禪,無色界四層天,一定從這出去。就是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必須經歷的過程。別教的三賢統統是在十法界的四聖法界,這分得細;圓教就分得比較粗,圓教都在十信位。圓教初住是別教的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法身之後,習氣還在,習氣要慢慢的才能離開,這個地方用不得功,沒有辦法把習氣去掉。因為你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造業,就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就落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有起心動念、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比我們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在《華嚴》十信位裡面,七信是阿羅漢,八信是辟支佛,第九信是菩薩,第十信是佛。那個佛還是菩薩,沒有明心見性,十法界裡最高的。他要破一品無明,也就是把起心動念放下,不再起心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十法界從哪來的?起心動念,四聖法界。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見思煩惱,所以見思煩惱一斷就超越六道輪迴。
這些經上常說,與深不深入經教沒有關係,修行證果是要放下,你不懂,能放下,一樣成就。成就在果地上那個智慧、神通、道力,跟明白的沒有差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知識分子他靜不下來,他放不下,所以走這個路子,信解行證。像宗門他不需要信解行證,他只要信,不解沒有關係,只要行他就能證果,真的跟認不認識字、讀不讀書沒關係。淨土宗亦如是,了不了解沒關係,不重要,重要是放下,是一心專念。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們這樣重視經教?因為不相信。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如果真信,這經要它幹什麼?何必這麼麻煩?所以這部經沒有別的,它的作用是起信的,真正相信了,你自然發心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你看信、願、持名,真的老太婆、老阿公都能做到,他能放下,只要相信就行!因為太難信了,所以佛說得這麼詳細。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幫助現代人建立信心。現代人建立信心比過去難多了。過去人都曾經有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父母就教你信德,這是道德,仁義禮智信五德。五倫是道,五倫最後一個朋友有信;五常是德,最後一個是信,你就知道中國人對這個信多麼尊重,沒有懷疑的。
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農村人樸素,那個時候沒有媒體、沒有報紙、沒有交通工具。我們住在鄉下,距離城不太遠二十五里路,走路三個小時,現在的車大概十分鐘、十幾分鐘就到了。那個時候農村裡面的人,城裡面要有一些什麼事情,總得一個多星期才會知道,沒人去,沒有人送消息給你。所以每天確實(中國社會是動亂,軍閥割據),那個鄉村裡頭天天天下太平沒事,什麼消息都不知道。我們是跟日本人打仗的時候,我們才嘗到逃難的味道,軍閥割據那麼多年,我們一點都不知道。所以對任何人相信,對任何事也相信,根本就沒有懷疑這個念頭。確實心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那就是太平盛世,亂世當中,這個地方是太平盛世,難!現在社會動亂,我們居住在這個小村,這小村是太平盛世。我們這裡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雜誌,外面的事情能知道一些,是衛星、網路。從網路裡頭,我們也不看網路,有些同學從網路裡頭節錄,每個星期,把這一個星期重要的消息節錄出來給我看,我這個信息從這來的。沒人節錄的時候,我就不知道了。過去這個事情是悟梵做的,梵師往生之後就沒人做了,我就中斷了一段時間。現在又有人送給我,我不知道誰做的,每個星期送給我看看。
所以我們知道每一個菩薩代表一個法門,是法門的通號,不是某一個人,觀音菩薩不知道有多少!修觀音法門的人全是觀音菩薩,修普賢法門的人全是普賢菩薩,修地藏法門的人全是地藏菩薩,這個要知道,不能搞錯了。通常我們拜的觀音、普賢,都是位中菩薩,位中是等覺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定是西方三聖等覺菩薩,普賢菩薩一定是華嚴三聖,他代表這個。在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位中菩薩,叫當位的。再往上去,他就成佛了,他就成了妙覺,有緣他用菩薩身分示現,那叫位後菩薩,位後的普賢,這個三類就是這個意思。
「位後普賢(得果不捨因行,謂成佛仍不捨因地之行)」。換句話說,他普賢十願養成習慣了,成佛之後有緣示現,他修行十願非常明顯。菩薩當中特別是普賢,普是普遍,普是平等,菩薩沒有分別心。《華嚴經》上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一定要修普賢行你才能證得妙覺果位。為什麼?只有普賢菩薩表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十願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在他心目當中都是諸佛如來,這《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普賢的禮敬怎麼修法的我們就明白了。一切眾生是佛,你要是稍微有一點分別、有一點怠慢,不是普賢行。你要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毘盧遮那如來,這才是普賢行。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的?無情也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一粒塵沙皆是如來,如來的法身,菩薩禮敬。所以普賢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哪有這種心量?他的心是圓滿的清淨平等覺。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這意思就明白,佛跟眾生真不一樣,眾生要成佛也不難。
普賢行,實際上賢首國師的三種周遍(三遍)四德完全相應。三遍第一個「周遍法界」,這就講今天所謂的信息,念頭才動周遍法界。我們自己不知道,諸佛菩薩(就是法身菩薩)全部知道,信息都送到了。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收到,六道眾生收到他沒有感覺,他在迷位,確實是收到了。收到怎麼?現在像用電腦,已經輸入你的頻道裡面去了,你的機器又故障,屏幕上現不出來,真收到了,故障,沒有故障的時候屏幕上就顯出來。一粒微塵,一毛端、一微塵統統收到。美國修.藍博士他不是佛教徒,他那個本事是得自於夏威夷土著,他承傳下來,跟佛教這個理念相同。他肯定宇宙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我們講五蘊就受想行識,統統都有。他參觀我們的攝影棚,告訴大家,桌椅板凳有見聞覺知,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牆壁知道、地板知道、天花板知道,這裡頭所有一切東西沒有一個不知道,真的一點不假。普賢菩薩知道,常修禮敬。
對物禮敬,就是要保持它的整齊清潔,這是對它的禮敬,不是對它天天鞠躬。這些恭敬我們是從小學的,我保持了很多年,最近應該有六、七年,人體力衰了,做不動了。我早年住在台灣、住在美國、住在澳洲、住在新加坡那些時候,你看我的房間、你看我的桌子,整齊清潔,哪有東西放得這麼凌亂。我今天看到這個,我自己心裡頭很難過,為什麼?沒有體力了。這就是有些人還懂得,古禮還懂得,你看這個情形,人已經老了、老化了,他不是不做,他做不動,哪有年輕那個時候整齊清潔,絲毫都不亂。現在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切隨它去!
所以普賢行難,難在用心。知道一念周遍法界,這個一念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身體是物質,物質也是波動現象產生的,它的頻率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所以諸佛菩薩對我們身體健康,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我們念念都向他報告,他統統都收到。佛菩薩慈悲,佛菩薩加持每個眾生,但是眾生要跟他配合,要願意接受,不能配合就沒有法子,加持不上,加持你,你不接受。怎麼加持你?這經教就是加持,我們沒有能夠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確實得佛加持。宇宙之間這麼大,所以它也很複雜,不是那麼單純的,總的來說都需要講緣分,因緣生法。緣有親因緣、有所緣緣、有無間緣、有增上緣,每一種裡頭都是無量無邊,這是總分類。我們的心愈清淨你知道的就愈多,心裡面很複雜,妄念很多、雜念很多,你知道的就很有限。經上告訴我們「淨極光通達」,淨是真心,真心不動;動是妄心,起心動念這妄心,不是真心。佛說「制心一處」,制心一處就是修定,無論你在哪一處都起作用。我們淨宗,佛教給我們制心這一處,這一處就是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要我們把心放在這一處。名號之外統統把它清理出去,清淨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真正到這個時候你什麼都知道。
三種周遍裡頭「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那個心量多大!出生無盡就是整個宇宙的變化,那個變化是念念都在變化,變化是依據什麼?是依據念頭。諸佛菩薩沒有念頭,他回歸自性,自性本定,所以他們住在自性本定裡頭。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那自性本定,他什麼都知道。修定就是住心一處,無論住在哪一處,真正住到一處,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他也能知道一部分,不能知道圓滿,局部他知道。定功愈深,範圍就愈大,到自性本定就全都知道了,沒有一法不知道。佛法稱內學,不向外,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每一個法都是心念成就的。沒有心念三種現象都不可得,物質、精神、自然三種現象都得不到,全是心念造成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包括自然現象,離開心想沒有一法可得。
三種周遍之後,賢首大師給我們提出四德,四德那是自性裡頭的性德。第一個「隨緣妙用」,誰有?修行證果的人有,從小乘須陀洹就有。但是今天小乘須陀洹沒有了,修小乘的人很多,沒有證得須陀洹的。證得須陀洹他就有,最明顯的是天眼、天耳,真有天眼、天耳的,他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那個要說未來的情況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為什麼?他見到的。我們今天凡夫說作夢夢見的,不可靠。有人告訴我,我們香港同修他作夢,夢到大水,香港被大水淹了,淹了兩層樓,把這個事情來告訴我。我說你那是作夢,那不是真的;如果是天眼看到的,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所以現在沒有這種人,在這個社會裡頭哪一個不是心浮氣躁?所以隨緣就沒有妙用了。但是真正懂得妙用,對你修學有很大幫助,妙用主要的是什麼?不著相,也就是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妙用。小乘他不執著,小乘是斷見思煩惱,他的用就妙了。大乘不但斷見思,還要斷塵沙、無明,那個能力就更大,神通妙用,這是最基本的性德。
第二個,大乘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利他的,所以第二個叫「威儀有則」。那就是真正做一個最好的樣子給眾生看,這是教化眾生,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也就是說,佛在經裡面講的這些倫理道德、這些戒律全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別人看。團體有團體的樣子,團體是六和敬;個人是個人的樣子,是菩薩。誰能修六和敬?菩薩才能修六和敬。這就是說初果以上、大乘初信位以上,他們真正能修六和敬;沒有證得這個果位學不到的,怎麼學也學不像。這個東西是要真幹,真功夫,這裡頭做不得假的。起心動念是給別人做好樣子,想想這念頭、這句話、這動作,不是好樣子就不能夠做。自己時時刻刻警惕自己養成習慣,菩薩的習慣,不是凡人習慣。第三個「柔和質直」,對待一切人溫和,質直是心裡面真誠,用真誠心、用柔和的態度待人接物。最後一條「代眾生苦」,受一切苦是代替眾生的,讓眾生在苦難當中得一點安慰,你苦,我比你還苦,大家看到有點欣慰。為什麼?在六道裡頭,六道是苦難眾生,菩薩在這裡頭念念想眾生,沒有想自己,一切為眾生,沒有為自己,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賢首國師的這三種周遍跟四德,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相應。十大願王講得更具體,對象是情與無情就統統都包括到。有情是動物,無情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包括所有的,這是對象,禮敬的對象、稱讚的對象。稱讚裡面稱讚善的,不善的不說,不批評、不毀謗,不善的不放在心上,也不放在口上,這叫稱讚如來,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禮敬是對一切現象的,它是普遍的,沒有差別的,完全平等的。稱讚有差別,為什麼?言語會影響別人、會影響眾生,希望影響眾生完全是正面的,不要有負面的。負面的東西根本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把清淨心破壞了。我們是個念佛的心,放外面這些負面東西,我們的清淨心破壞了。
廣修供養,念念都有供養的心,實在講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為什麼?是為供養一切苦難眾生,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這講三位,位前菩薩、位中菩薩、位後菩薩。一切眾生都是位前菩薩,他還沒回頭,他還沒有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都在位前,還沒有入位。可是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普賢菩薩做到!供養裡頭不能讓他生貪心,不能讓他生煩惱,不能讓他造罪業,這是普賢菩薩的供養,純淨純善。如果供養,讓他生起貪心、生起傲慢、生起嫉妒,這個事情就大了,這是害他,這是幫助他墮落,不是成就他,這是毀壞他,那是什麼?魔供養,真的是如此。
現在這個世界法弱魔強,幹壞事很容易成就,幫助你的很多,為什麼?供養多,還讚歎你。做一點好事,受很多障礙,不讓你成就。這些事情我們親身經歷的,我們以真誠善心對人,人家以懷疑、怨恨來對我,我們要受,不受怎麼辦?每個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都要忍受,不受,人永遠不會回頭。到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也許他們想想,這一生當中還遇到一個好人。想到這裡,這個好人走了,過去對他沒有禮貌,障礙他,他很冤枉,那是什麼?良心發現,這都是好事。覺悟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每一生每一世能夠加一點,就不錯了。所以我們心裡常常想到,能夠恢復到清末民初那個樣子,至少也得一、二百年,沒有一、二百年做不到。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人已經學壞了,學壞了教他回頭,太難了。那個學好的,教他學壞很容易;學壞,教他變好,不容易,非常困難。佛在大乘教裡頭告訴我們,一個人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你就知道學善難,學壞容易。二十六個它多而且力量大,這十一個善法少,力量也薄弱,這就是為什麼人學壞容易,學好難。佛說得真有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這還是《華嚴經疏鈔》裡頭的話,清涼大師的,「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地曰賢。此即位後之普賢」。果無不窮,果達到窮極就是妙覺,圓滿的回歸自性,這叫普,這真普。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普。不捨因地,這是應化。菩薩、佛遇到有緣人決定不捨棄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說這些人,決定去幫助他。幫助他是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這是因地,這叫賢。「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這是佛的化身。
「至於《會疏》云」,《會疏》就是日本的,日本淨宗大德他的解釋,「體遍法界,故曰普。位鄰極聖,故曰賢」,這是等覺菩薩。體是法性當然是遍法界,這就是本來是佛,這個普;位鄰,他現在的地位,極聖是佛,他跟極聖做鄰居。也就是他上面一級就是妙覺,他自己的位子是等覺,等覺是賢;妙覺是聖,說大聖,究竟圓滿的大聖。等覺菩薩也被一般人尊稱為大聖,通常一般人稱聖賢,三賢菩薩稱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稱聖,叫三賢十聖。所以等覺也稱為大聖,這是位中,是當位的等覺菩薩。
「《會疏》又云:能導御一切,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特翼讚彌陀,故於此經是為上首」。《會疏》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日本的祖師著作的。這些人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大多數都是親近善導大師的。很難得,我們到日本去參訪,日本人對祖師尊重、敬仰超過對佛菩薩。日本的寺廟很大、很壯觀,裡面的佛像不大,佛像小小的,可是祖師的像很大,有些祖師像建的跟真人差不多,坐像坐在那裡。善導大師、智者大師最常見的,他們對祖師的紀念念念不忘,尊師重道。可是日本佛教衰了,但是這種習慣還保留到,祖師像前面每天燒香磕頭,這還保持著。我是一再勸他們要恢復講經,要回歸教育。他們把佛教講經教學丟掉四百年,中西隨功告訴我,四百年前日本這些寺廟裡面,都有講經的。我們相信。你看《無量壽經》的註解就三十多種,我們中國才兩種。由此可知,他們講經的風氣很盛,沒有寺廟不講經的,這話是可以相信。
中國在隋唐的時候,哪個寺廟都講經,沒有不講經的,這個日本人看過,日本人學到。四百年前西方文化傳到這邊來,日本是首先接受的,中國人接受西方文明是從日本傳來的,所以我們比它晚兩百年。我們中國寺院庵堂講經,應該說三百年前是很平常的,家家都講經的,清朝末年還有不少。到民國年間就少了,講經的大德只有十幾個人;到現在就更少了,幾乎沒有人講,什麼原因?沒人聽。搞法會的時候有人,很熱鬧,能有幾千人、幾萬人,平常要常年講經沒人聽。你看佛教怎麼能不衰?信佛的信徒只曉得上廟燒香,求佛菩薩保佑平安、保佑升官發財,不懂得經教,變成迷信。無事不登三寶殿,登三寶殿都是有求的,遇到難題了,就找佛菩薩,完全搞錯了。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暢懷法師接待我。那一天剛剛到,晚上吃晚飯的時候,暢懷法師就告訴我,香港聽經的狀況。這香港人不聽經,法師來講經,第一天來,來捧場,圓滿的那天來,他參加了,有頭有尾,當中不來。所以他就警告我,他說有名的大法師到這來都是這樣的,法師,你還年輕,人家不認識你,你沒有名氣,你心裡要有數,可能講經一個人都沒有。我說沒有關係,桌椅板凳排上就行了。暢懷法師說,好,你能這樣做那可以。不需要人,我對桌椅板凳講。他那地方也不大,擠滿了大概可以一百多個人,就擠得滿滿的。我們開講那天人不少,以後好像天天人都不少。一個星期之後,他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香港從來沒有過這個樣子,每天人都那麼多。連續講了四個月,法緣不一樣。廣結法緣重要!大家不喜歡聽經,法師就沒法子培養了。
我最後離開香港的時候,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要聽初學的法師講經,那個功德比聽我講經功德大。為什麼?我講了這麼多年,那個才初學,初學需要人鼓勵,有人聽他講得有味,沒有人聽他講不下去,那以後沒人講經了。所以帶領初學的人,鼓勵初學的人,這個功德大,讓佛門裡面年輕人講經愈來愈多。這老講經的,講得都不錯的,你不想聽也無所謂,幫助年輕的人重要。勸了多次,香港講經的風氣還是抬不起來,還不如台灣。台灣已經是很衰,講經聽眾不多,少的時候十幾二十個人,所以講的人願望沒有了,聽的人也不把這個當作一樁重要的事情。印光大師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經教做依據,不學經教怎麼行?不學經教是盲修瞎練。經教要不重要,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知道這個東西重要。所以《會疏》這裡又說,能夠導御一切,導是指導、引導,御是統御,這是對眾生,你能夠教化眾生,你能夠帶領大眾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這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的表現的。特翼讚彌陀,這個翼讚就是協助,為阿彌陀佛介紹弟子,推薦弟子。故於此經是為上首,在《無量壽》這一會裡頭,普賢菩薩是上首。
「又《探玄記》曰」,《探玄記》是《華嚴經》的註解,《六十華嚴》的註解。清涼註的是八十卷,《八十華嚴》;《探玄記》是賢首國師的,他註的是晉朝傳來,第一次翻譯的《六十華嚴》,《六十華嚴》的註解。這裡面說,「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這也講得好,德周法界,這是讚歎菩薩的大德。至順調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十願裡頭的兩願,他真能做到。恆順眾生,恆順裡面有智慧、有善巧,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有這個本事,這是凡夫做不到的,菩薩能做到。為什麼?菩薩觀眾生的機不是一世,能看他過去多生多劫,有沒有學過佛法,學過些什麼法,菩薩知道。所以他能順你,他能把你宿世的善根讓你發出來,一世一世接著再幹,這個興趣就來了。這一世當中根利的,要能夠聽從菩薩的話,修十大願王求生極樂世界,那他就圓滿了,這一生到極樂世界作佛去,真正得度了。如果不能,菩薩觀機他還不能相信,或者相信力度不夠,這一生不能往生,就幫他提升,等到來生後世。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增長,善根成熟的幫助他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菩薩全知道,知道能隨順,不隨順就不能度眾生。你要不隨順,他不聽你的,掉頭而去,他去走的是邪道,這就錯了。
《大日經疏》第一卷,這是密宗主修的經典,大日如來就是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法門廣,宗派多,到最後成就了,原來是在一起的,真的這個時候才明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沒有明白之前是有分別,契入境界之後,知道是一體。「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這個叫普,「賢是最妙善義」,最極妙善。「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這名號是這麼來的,名號是表他的德行,普賢菩薩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心,從菩提心所起的大願大行,大願這十願,大行是十願都落實,沒有一願是空的,他統統做到,而且做得非常圓滿。身口意三業平等,這個平等是對一切眾生,身禮敬、口稱讚、意清淨平等,生無量智慧,表現在身口是善巧方便,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說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性德沒有障礙,都能夠透出來。
我們現在沒見性,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與性德相應的是哪些?我們淨宗提出五科,五科就夠了。第一個淨業三福,是性德,不僅僅淨宗學人要依靠這個為準則,修行的最高指導。佛說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重要。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換句話說,所有菩薩成佛都要依這三個指導原則;如果不依照這個指導原則,他成不了佛,沒有例外的。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這條是根本,大根大本,本要是出了問題,其他的都不必談,出世間法沒分,世間法有限。所以我常講孝是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敬是本。敬是以老師為代表,孝是以父母為代表,這意思是什麼?對父母孝順,對一切眾生孝順;對老師尊敬,對一切眾生尊敬。所以我說個代表,不是孝敬只對父母、師長,父母、師長以外就忘掉,你就錯了,你沒有學到佛法。
《菩薩戒經》裡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兩句話怎麼講法?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範圍再一擴大就是一切有情眾生,雄性的、雌性的都作父母看待,你才能成得了佛。為什麼?佛眼睛當中他所看到的,真的是這樣的,蚊蟲、螞蟻本來是佛,毛端、微塵本來是佛。現在我們這個概念比較清楚,物質,物質再小,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微中子肯定就是佛經上所講的極微之微。因為佛說這一粒微塵不能再分,分就沒有了,那微中子再一分開真的沒有了,物質沒有了,看到什麼現象?意念波動的現象。所以科學家這才肯定,知道物質從哪來的,是念頭波動產生的現象,物質不是真的。普朗克的報告說,根據他的研究,他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到底是什麼?是念頭產生的幻相,跟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
但是這句話,把佛經上一句話證明了,那就是經上說,「色由心生」。色是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代表物質,物質是從心生的,是從念頭生的,科學證明了佛經上這句話;或者說相由心生都可以,物質現象。這樣才提出「以心控物」,念頭可以控制物質現象。物質剎那剎那在變,誰在指揮?念頭。我們每個念頭都不一樣,所以物質現象也是每個念頭現的相都不同,這非常非常微細,我們沒辦法覺察到。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現象,我們只看到相同,這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相似相續相,絕不是真的,所以這相是假的,不要認真,認真就錯了。只有能現能變的自性是真的,它是永恆不變,在淨土稱為常寂光,在大乘也稱為大光明藏,又稱為法性、又稱為法身,真正是遍一切處。它起作用確實純一妙善,真的是備具眾德,哪怕是一粒微塵它裡頭所具的性德是圓滿的,一絲毫都不欠缺。
「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這個脅士這邊有,就是立於佛兩脅旁邊的菩薩,這個好,很好懂,站在佛旁邊的兩位菩薩,有協助的意思。我們常講是佛的兩個助手、兩個幫手,幫助佛教化眾生。一個表智慧,一個表慈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真幹、表行門,文殊表解門。每尊佛都有兩位菩薩,表法就這個意思,一個代表智慧,一個代表行動。這個智慧要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實踐,他要真做到。現在講一個是老師,一個是教練,文殊是老師教學的,普賢是教練帶著你幹的。沒有人帶著,你懈怠、懶散,偷懶不幹了,普賢帶著。
在中國過去帝王,培養下一屆的接班人太子,有老師是太師,有少師,太師就好比我們現在講的佛,少師就是菩薩,少師是教練。他有三個老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地位很高,皇上的顧問,太子的老師。太師教治國平天下這些本事,太傅教倫理道德,太保教健康保健,這三個老師,起居生活他照顧,他給你講解。執行是少師、少傅、少保,這三個人是執行的,就是太子學了之後要真幹,他們三個帶頭。所以朝代,世世代代能夠延續下來,延續幾百年,十幾二十多個帝王就是這麼教出來的。如果末代帝王他不聽話,他的父親死了,他繼承王位,太師、太保統統廢除掉不要,不聽他們的,貪圖享受,喜歡別人稱讚,國就亡掉,政權就被別人取代。古代這個培養接班人,那個方法好極了。
政治實在講不是制度問題,制度沒問題,什麼制度都無所謂,最重要是人。你看培養他有健康的身體、有倫理道德、有廣博的學問,他就能治國。這三個主導的老師非常重要,真正是在全國選出來的有德行、有學問、有愛心。周武王死的時候兒子十歲,周公攝政,成王的三個老師,太師是姜太公,太傅就是周公,太保是他的小叔。所以有成康之治,成就是成王,周朝的成王、康王那是太平盛世。成王十歲,你看得這三個好老師。大臣裡面有子弟跟太子在一起學習,陪讀,實際上就是下面一個朝廷。陪讀,太子對他們每個人都清楚,將來哪個做首相,哪個做尚書,他心裡就有數。所以一點都不亂,一代一代的承傳,而且政策一代一代也承傳下來了,不會亂的,這個方法好極了。
現在的民主有問題,西方人對於民主已經懷疑了,來問我,我在澳洲的時候,問我民主是不是最好的制度?我告訴他,制度沒有好壞,說不上最好、最壞,問題在人。人要是好人,不好的制度,也能做好事;人要不是好人,再好的制度他一樣幹壞事。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要教成什麼?教成聖人、賢人,聖賢政治。中國的政治,自古以來,說一句老實話,屬於聖賢政治。這個聖賢的根從哪裡來?最明顯的建立制度的是周朝。孔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周朝的大法,周公定的《周禮》,《周禮》是周朝的憲法,方東美先生跟我提過幾次,告訴我,《周禮》這一套治國的方法,超過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跟它比都比不上。老師要我留意看看,我始終沒有看過,翻了幾頁對這個沒興趣。老師說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夠遵守的話,他說現在還是周朝。可惜周家八百年,最後周幽王亂了,貪圖享受,把祖宗的法丟掉,國就亡了。所以周立的制度就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想得真周到。一個國家領導人只要這三方面好,人民享福,真的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
文殊、普賢這是佛左右兩邊隨侍的菩薩,「乃釋尊會中上首」,釋迦牟尼,這個會是世尊到這世間來示現作佛,教化眾生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的會中,這兩位菩薩是上首。左面是文殊,右面是普賢,文殊表智慧,普賢表實踐,就今天講的真幹。「在華嚴會上,亦是上首」,華嚴會上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的左右也是文殊、普賢。「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這什麼意思?華嚴這一會是以真幹為主,講學是第二,跟淨宗完全相同。淨宗表現得更明瞭,因為觀音菩薩代表的是真幹、實踐,觀音菩薩在阿彌陀佛的左手,大勢至菩薩在右手,總是一個代表行,一個代表解,這兩位菩薩。
「《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底下這個四十是第四十卷,《四十華嚴》第四十卷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他是大權示現的,法身之所流現實際上就是自性所流的,自性是誰?圓滿的法身。化作等覺菩薩,這是法爾如是,應化作等覺菩薩的身分。「襄讚釋尊」,他來幫助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成佛,這是感;普賢菩薩在自性裡流出,這是應,跟世尊感應道交。「演唱聖教」,釋迦牟尼佛唱聖教,普賢菩薩演聖教,表演,世尊所說的,他把它表演出來都做到,這兩個人同一個平台上演唱。
「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這密教的初祖是誰?普賢菩薩,所以密宗跟普賢菩薩關係太密切了,「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這是密宗。從這個地方我們冷靜細心觀察,佛教裡頭各個不同的宗派,到最後會歸起來確實是一體,真的《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宗只可以說,它應各種不同的根機,用的方法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沒有差別。
在不同的當中我們就完全明白,淨土法門最妙了,為什麼?人人能修,而且非常方便,成功的時候跟密的成功、跟禪的成功、跟教的成功,完全平等,看起來好像有高下,實際上沒有高下,平等平等。既然看出完全平等,那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快速道路?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沒有比這更安全的、更妥當的。前面說過了,經說得這麼詳細,目的只有一個,讓你生起信心。你要是已經有堅定的信心,不會再受任何影響,那種真信心,經不要聽了。你要是有疑心、有懷疑,信心不能堅定,這個經就一定要聽,一定要學。年輕人發心學這個經典是什麼?為別人學的,別人不相信,我把它學好,詳細講給他聽,講得讓他相信,我們學經教的目的達到,這是為什麼要學經教。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世?善導大師講得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樣肯定給我們說出來。如來出世真的就是講淨土法門,就是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讓我們每個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這是釋迦出世的本懷。這個經是出世本懷第一經,這個法門是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一點都不錯。念老當年把這個註解送給我,他老人家很客氣,要我給它寫一篇序文。我的序文裡頭就有這句話: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這個法門而來的,不是為其他的。他看到這句話,告訴我:完全正確,真是這個樣子的。可是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出來,你沒有搞清楚,認為還有比這高的,沒有了,這是最高峰。肯定善導的話決定正確,如來出世就是說這部經。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