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一集)  2013/5/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七十二頁,第五行,我們從這個地方念:

  「前引《圓覺》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與今不失律儀互相照映,正顯中道、理事無礙、圓解圓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痴平等平等,仍嚴持淨戒,不失律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前面說的是理,理都歸到空寂,都歸到零,但是事,事還是要真修,還是要非常認真的去做,不能夠馬虎隨便。了知,嚴持淨戒,不失律儀,這重要的兩句話。我們再往下面看,「雖嚴持律儀,軌範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更無愛憎。不見己是,不道人非。」這是真正持戒人的心態,用什麼心持戒,用什麼態度持戒,這就重要了。所以,「如是持戒,是真持戒」。菩薩持戒,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為我們示現的持戒,跟這所說的完全相同。「如是修行,是普賢行」。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普賢行才是真正修行,真行,完全與自性相應的行為,這叫普賢行。「如是知見,方契中道」。這叫大乘中道的知見。「若人稍聞平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失。是皆以病為藥者也。」這兩種人我們見過很多,戒律是持得不錯,很像樣子,但是喜歡批評,輕慢那些沒有持戒的人,這個持戒是錯誤的。他為什麼持戒?他為名聞利養持戒,他為我慢持戒,認為我持戒高人一等,別人不如我。所以他用的心態是貪瞋痴慢疑,用這個東西持戒,不但沒有功德,他還有罪過,這是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無論在家出家,這段經文都要多念幾遍,要記在心裡。上面三段是法藏大士嚴淨自心的德行,阿彌陀佛他是怎麼個修行法,以他修行殊勝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下面是成就眾生的德行,不但自己修,還要成就眾生。

  「成就眾生」,這裡分兩科,第一科,「現生成就」。現生成就也分兩科,第一科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也有兩段,第一段,「一切無著」;一切無著之後,以六度化眾。佛法之所以殊勝,佛法之所以無比,簡單的說,完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怎麼說自然?沒有絲毫起心動念,沒有絲毫分別執著,這樣流露出來的。宗門所謂「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人只要到無心,那是什麼心?起心動念的心、分別心、執著心,起心動念是十法界的佛心,分別是十法界裡面菩薩心,執著是六道輪迴心;所以不執著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不分別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回歸自性。所以不能用凡夫的心,這個人就成佛。六道凡夫跟十法界的眾生,完全是錯用了心,自己不知道,無法脫離六道、十法界。佛菩薩的心,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就是老實,本本分分,沒有自我,沒有貪瞋痴欲,欲是欲望。

  學佛之後就認真學習,聽話,佛在經上怎麼說,要把佛的話聽懂。佛的話含義很深,所以經的文字義趣是無窮的。程度淺,淺的義趣,你懂得淺;你程度深,深的義趣發現了。深到什麼程度?沒有底。所以一部經帶給你一生的興趣,你每天去讀它,每天都讀出味道出來,這叫法味,也叫做法喜。佛經上常講,法味無窮,法喜充滿。人每天生活在歡歡喜喜當中,這叫幸福。不是說有錢、有地位、有勢力叫幸福,不是的。快樂人生叫幸福。對於一切事物了解、明白,不迷惑,對於一切諸法無所求。為什麼不求?因為一切萬法不是真的。佛經如是說,近代量子力學家亦如是說。他們的實驗結果,把佛經上的話都證明了。

  二千五百年前,或者中國記載說三千年前,佛所講的這些經,近代科學家把它證明了,與科學的發現相同,讓科學家非常驚訝。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發明這些科學儀器,他怎麼會看得到?沒有顯微鏡,佛菩薩能看到細菌,沒有現在高科技的這些觀測工具,佛菩薩能夠看見原子、電子,現在所謂的中微子,或者是微中子,都可以說。微中子的體積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糾纏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這都是我們無法看見的。現在科學這些觀察工具日新月異,把佛經上所說的證明了。「相由心生」、「色由心生」,現在科學家知道了,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從念頭生的,這就是相由心生。物質,佛法用相代表,用色做代表。所以提出最新的這個口號,「以心控物」,用我們的意念可以控制物質。佛法講「境隨心轉」,外面的物質環境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的,我們念頭善,環境就善,念頭不善,環境就不善。佛說了幾千年,相信的人有福,為什麼?他得到受用。不相信的人,還是跟著業力去轉;不相信的人,學佛得不到受用,還是隨著業力轉。

  佛教在今天這個社會,如何再能夠起死回生?我在梵蒂岡跟陶然主教談過這個問題,只有恢復教學。釋迦牟尼佛創教是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沒有中斷,它是教育。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宗教,最初的創始人沒有一個不是偉大的社會教育家,個個都是。教學時間最長,大概就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經上有記載說,佛陀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就是像我們現在辦活動,辦班教學,一生有三百多次。小的會,一天、二天就結束了;大的會,也有二、三年的,五、六年的,長短不定。大大小小總共三百多。這些教學,後人整理,用文字記錄下來,留傳到後世,就是今天的《大藏經》。《大藏經》的內容,不但完全包括釋迦牟尼佛的教學,還包括歷代祖師的註疏,以及對經典的講解,這些文字統統包含在其中,留給後人做參考。

  所以佛教一定要回歸教育,而且要回歸戒定慧三學的教育,這是佛教教育的特色。佛教教育的目的不是求知識,是求覺悟,覺悟就是成佛,這一點必須要知道。在佛教裡面,佛陀、菩薩、阿羅漢這三個名稱,實際上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像現在大學裡面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佛陀教育的學位,不念書、不認識字也可以拿到。這個很奇怪!它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認字讀書的人可以拿到,不識字、不讀書也行。釋迦牟尼佛是個知識分子,他給我們示現的,他拿到了佛陀。他的學生當中不少是菩薩,更多的阿羅漢。阿羅漢小學畢業;菩薩有中學畢業的、有大學畢業的,程度差別很大;最高的學位就是佛陀,等覺菩薩上面就是佛陀,佛陀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

  《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都是菩薩,稱為法身菩薩。其實法身菩薩所證得的,跟最高這個位次上所證得的,是非常接近,就差一點。差的什麼?習氣沒斷。除這一點之外,智慧、神通、道力都跟佛陀相類似,這很像。他們不在十法界,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三乘的菩薩住在四聖法界,三乘是菩薩、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上面是菩薩;這個菩薩沒有見性,沒有大徹大悟,在十法界,見性就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它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跟放下有關係。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跟這有關係。只要你能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你就肯放下。放下一切起心動念,放下一切分別,放下一切執著,與這個有關係。你能夠放下一切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證得阿羅漢果,智慧開了,大乘佛法你不懂,小乘佛法全懂。如果真正覺悟,明心見性,大乘佛法全懂了,智慧、神通、道力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相彷彿,就是差不多,到這個境界。所以佛法的功夫在放下。

  放不下怎麼辦?放不下就求智慧,智慧現前,自然放下了。智慧到哪裡求?智慧向內求,你的心清淨平等就生智慧。清淨心生小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我們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現前了。所以你只要修你的清淨心、修你的平等心,就對了。心不清淨就是染污嚴重,被什麼染污?被自私自利染污,被財色名利染污,這個東西要放下,被貪瞋痴慢疑染污了。你能把這一切染污清淨心的東西看清楚、看明白,把它放下,決定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對了,第一層的功夫你就做到,做到之後你就會有信心再提升。清淨心恢復就證阿羅漢果,佛教小學畢業了;再提升,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大學的預備班,方等八年,就升大學了。大學是般若,給你講真話,給你講宇宙人生真相。像《圓覺經》上所說的,戒定慧就是淫怒痴。這個話佛不是對一般人講的,是對大菩薩們講的。為什麼?他們懂得。一般人聽了這個,那還得了,他決定不能接受。大菩薩智慧開了,知道什麼?戒定慧是空寂的,不是真的,是佛用來教學的手段;淫怒痴是煩惱,也不是真的,都是生滅法。都是生滅法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戒定慧也是虛妄,淫怒痴也是虛妄。既然都是虛妄,你統統放下,這就叫梵行。你要不放下,問題就嚴重;放下,清淨平等心才能現前。

  你心裡有戒定慧,不行,不能見性。自性清淨心中不立一法,什麼都沒有,有個佛都不能夠證果。戒定慧沒有,佛菩薩沒有,淫怒痴也沒有,世間一切善惡統統沒有,平等法,這平等心才能現前,要不然平等心怎麼現前?這真平等,回歸自性,這真平等。沒有回歸自性之前不平等,有染有淨、有善有惡,相對這些東西統統建立了。這個建立一定要知道,真心裡頭沒有,建立在妄心,在阿賴耶的習氣種子上,在這個地方建立的。所以這些東西與自性清淨心沒關係。惠能大師開悟說得多好,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的真心本來就清淨,沒有污染;你的真心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佛菩薩跟一個小螞蟻在你面前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為什麼?佛菩薩是自性變現的,小螞蟻也是自性變現的,從自性上來看是一不是二,相上有差別,性上沒有差別。

  所以我們總結學佛,學佛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老實,不要想新的花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走的這條路,我們跟著走就行了。別去想花樣,我另外開闢一條路,那你就錯了。如果可以另外開闢,諸佛如來早就開闢,為什麼都沒有開闢?這一條道路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持戒很重要。現在的問題難在哪裡?難在我們把戒律丟掉了。因此,學什麼法門,說真話,都是不如法,都是你自己心裡想的法門,不是真的。真的法門現在沒人走。早年,這個法門老師跟我說過,我也知道,但是修行要有福報,沒有福報不行。福報裡頭最重要的,有一個安穩的修行處所,我們沒有。寺院原本是培養出家人的,培養弘護人才的,現在不是,我們真正想學,它不收留你。我是一個例子,一心一意想學教,想學講經教學,沒有人支持我,沒有人收留我。我一生流浪,苦不堪言。一直到八十五歲,在香港,才有一個老居士把他自己住的地方供養給我,我才有一個落腳之處。房子雖然小,總有個地方,不要再流浪,不要再跑了,流浪很浪費時間。當然在這麼多年流浪當中,跟許許多多地方的眾生結了法緣,這是種因,得要真正有人去收成,去把它發揚光大。這些緣都不是我們想像它就會成就,要靠三寶加持,要靠眾生修福。眾生不修福,三寶不加持,我們怎麼想都不會有成就。可是在我們自分上來講,我們決定不灰心、決定不退轉,還是這一條路,咬緊牙根走到底。終極的目標,我們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有同學來看我,告訴我修般舟三昧。這個方法好,但是很難,不是容易事情。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拜佛可以,叫佛立三昧。九十天不能睡覺,這不是容易事情。如果說九十天還不吃東西,那至少他已經成阿羅漢了,他不是凡人。所以這個法門好是好,誰能夠修?倒不如學諦閑老法師,建立一個老實念佛堂,自己有這個環境提供給大眾,老實念佛堂。進這個念佛堂念佛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是老實,第二個是聽話,第三個真幹,有這三個條件就可以收。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念。諦老和尚說,教鍋漏匠這個徒弟,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接著念,不分晝夜。他這個徒弟真正聽話,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真正給念佛人做了最好的榜樣。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念佛道場,功德無量,送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度一個眾生成佛,這個功德多大!老實念佛堂。

  他今天來看我,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來宣傳,希望有能力的、有緣分的,他是一個寺廟的住持,他有道場,裡面可以住眾,統統可以學習,老實念佛。真度眾生,真幫助人一生成佛,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不能跟他相比,我們所做的是做勸導,他們所做的是真幹。佛法再興旺,當然要依靠教育,不回歸教育是決定不能夠復興的。但是這種老實念佛堂,做出有效的成績出來,會增長人念佛的信心。這個念佛堂人數不要多,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不超過二十人,這就很好。他們在這個地方沒有拘束、沒有約束,就是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可以去躺著睡覺,一個人有一個寮房;起來,馬上就念佛,就接著念,真的日夜不間斷。什麼時候累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休息好了,什麼時候接著就念,不中斷。念的時候,坐著念行,經行念也行,繞佛。念佛堂裡面,進到這個念佛堂,你就遵守止語,不說話了,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妄念,沒有其他的言語,二年、三年他就往生了。往生一個,可以再補充一個;往生兩個,可以補充兩個,念佛堂永遠保持二十個人。念佛堂,進念佛堂的人不會說一句話,一年到頭一句話不說,他的心就定了,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開這個念佛堂好,開銷也不大,二十個人的生活很容易維持,二、三個施主就夠了,你們這個道場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

  道場有解門、有行門,解門是教學,培養各個宗派弘法的師資;行門,培養各個宗派修行的人才,修行領眾的人才。如果道場要大,那就是叢林,這裡面講經法師很多,修行道場也很多,有念佛堂、有禪堂。同樣是念佛,念佛依據的經教不一樣,有人依據《無量壽經》,有人依據《普賢行願品》,還有人依據《阿彌陀經》。六和敬裡頭第一條見和同解,那我這個道場裡頭,這三種人都有,我的念佛堂就要有三個。統統是依《無量壽經》念佛的,這是一個念佛堂;依《普賢行願品》的,是另外一個念佛堂;依《彌陀經》的,又是一個念佛堂,這才行,不會發生衝突,不會發生爭論,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那個和敬才能做得到。如果大家在一起,每個人根據經典不一樣,根據註解不一樣,都會興起爭論。佛門修行是修清淨心的、修平等心的,一有爭論,清淨平等破壞了,這就錯了。像這些都必須要知道。諺語有所謂「家和萬事興」,和太重要了。大家住在一起,不和,不懂得互相尊敬,這個團體,不要說是出世間法,世間法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無論修什麼法門,無論用什麼功,最重要是要用真誠心,要用恭敬心、慈悲心,態度一定是老實、聽話、真幹,人人都能成就。

  自己修成就了,要知道幫助別人。下面我們就學到了,成就眾生。成就眾生,首先要放得下。法藏菩薩莊嚴清淨自心的德行就是看破放下,前面我們所學的。現在我們看此地,無住生心,「一切無著」。經文: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放下了。『國』是國家,釋迦牟尼佛放下了。他本人是王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還是一個大國王,放下了。『聚落』,就是中國人講的村莊,現在叫鄉村居民點,這個要放下,這是我們講的產業。『眷屬』,眷屬是放下情執,這很難放下的。再是『珍寶』,你的財富。國王、眷屬、珍寶都能放下,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舉這幾個例子就夠了,放下萬緣。『都無所著』,著就是執著,「有所執著,則難離捨」。這些東西如果你統統都具足,你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權勢,有幫助你的眷屬,有許多珍寶,你要是有執著,你就放不下。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漢朝時候,早年到中國來傳法的,安息國的太子,他以後做了國王,做了半年,把國王的位子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了,在中國弘法。早期,最早的翻譯,而且翻譯得最好的就是他,叫安世高。世高是他的名字,安是他的國家,漢朝時候這個地方叫安息,唐朝時候叫波斯,現在叫伊朗。他是王族,太子,父親過世,做了半年皇帝,他學佛,出家了,都無所著,做榜樣給我們看。在這二、三千年當中,很多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一切放下,出家了。他為什麼能放下?他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些東西你統統擁有,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真正了解有三界、有六道、有輪迴,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考慮?現在的社會教育對於這些東西不提了,認為這些東西是迷信,社會大眾不知道了,它真有。

  我在學佛之前,遇到一位老先生,朱鏡宙老居士,浙江溫州人,印光大師的弟子。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七十歲,我二十五歲。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三十遍,非常受感動。《了凡四訓》是個肯定因果報應這樣的一本書。他本身十五歲的時候,被一個算命先生,孔先生,算了一生的流年。從十五歲到三十五歲,這個二十年,完全準確。每一年,他是讀書人,參加考試,考到第幾名,國家給他多少的俸祿。那時候念書人,書念得好的,國家都給米糧,一年大概有九十多石米,他就可以安心讀書,沒有生活上的憂慮,雖然不很富有,但生活都能過得去。古時候政府對於公務人員,工資用食物,都是用米來算的,像這麼一個秀才,一個月就有九十多石。他當然吃不了那麼多,賣掉之後,他的零用錢什麼都可以夠用了。我讀了這個書很受感動,而因果報應的故事,我一生曾經經歷過,我相信它是真的。

  老人經歷、經驗非常豐富,他退休了。老人很喜歡我們這個晚輩,我們下班沒有事情去找他,講故事給我們聽。他所講的全是他自己親身的經歷,不是從外面看來的,不是從外頭聽來的,非常感動人。他的老岳父,就是他太太的父親,是章太炎,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做了一個多月,應該是代理。東嶽大帝判官,判官是祕書長,地位很高。我們這個上面有東嶽大帝,這個塑像是開封的,那邊就有判官,在左手那邊的就是判官。章太炎就是做這個地位。所以很辛苦,白天沒有休息要上班,晚上也沒有休息,躺在床上眼睛閉下就到陰曹地府去上班去了。有兩個小鬼抬著了個轎子來接他,到第二天早晨把他送回來。所以,他就告訴我們陰曹地府一些事情,他處理的案件、遇到的事情,給朋友們聊天都說,一點都不假。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請個假,看看有沒有效果,用黃紙寫了個假條,在門口燒掉,那天晚上小鬼就沒有來接他,這東嶽大帝批准了。

  他談到地獄,他向東嶽大帝建議,聽說有個炮烙地獄,那個刑具是銅柱,銅柱裡面是空的,燒火,讓柱子燒得紅紅的,讓罪人去抱這個柱子。他說:這種刑罰太殘酷,能不能把它取消?東嶽大帝聽了這個話,就告訴他,你先去看看,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炮烙地獄去參觀。走到地獄,小鬼告訴他,他沒看見。所以他才完全覺悟,經上講得沒錯,沒有這種罪業的人看不到這個地獄,地獄在你面前你看不到。地獄是自己業報變現出來的,與東嶽大帝不相干。所以,所有地獄裡面那些苦楚,罪人在那裡受,都是自作自受,沒有人做主宰,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問閻羅王,問東嶽大帝,他們都沒辦法。所以,你活在世間,佛菩薩、這些鬼神都勸導我們。城隍廟,把這些果報都造出模型給大家看,勸你不要造這些惡事,不可以有這些惡念,不要有惡言,不要有惡的行為。你要造作這樣的重罪,將來一定有果報,那又何苦來?

  在中國古代,用這些硬體設施來推動教育的有三種,第一種是祠堂,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教什麼?教敬祖先,孝父母,尊師重道,祠堂教的。祠堂一年只有春秋兩次祭祀,平常沒有人住,所以多半把它用作養老的場所,就像是老人俱樂部,設在祠堂,它有房子。再有個學校,私塾,就是家學,也設在祠堂。所以祠堂就很熱鬧,老人跟小孩天天在一起,最好的教育。這些老人跟小孩都有血緣的關係,不是兒女就是子侄,晚輩,都是一家人。老人的心都希望家裡小孩將來個個成才,所以對於他們的教育、學習都非常關心,都非常重視。下課的時候,小朋友找老人,老人會給他講故事,勉勵他,都在受教育。所以古時候社會上好人多,壞人少,有壞人,很少,人都可以信賴。現在人跟人之間信心失掉了,從前有信心。

  我們對於世間沒有看清楚,這一切所有的他不肯放下,沒有的他還想方設法去爭取。現在崇尚競爭、崇尚鬥爭,不擇手段的獲得。不擇手段,不合乎倫理道德得來的統統有罪,死了以後麻煩可大,現在人不知道。從前連鄉下不認識字的這些婦女都知道,她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她受過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誰教她?就是中國民間文藝的表演,逢年過節,小村、村莊都會有戲劇團來表演,雜耍說唱這些藝術,來講故事,內容都是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在硬體設備裡頭,儒有孔廟,那是什麼人去的地方?讀書人去的地方。孔廟裡經常辦一些活動,書畫展覽一類的,學術研究講演這類東西,它起作用。城隍廟裡面,閻王殿講的是因果教育,好!人人都能明瞭因果,不但不敢作惡,甚至於連起心動念都守得很好,不敢違背。這些教育都是家庭在做,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後代有人才出來,所以對於教育比什麼都重視,對老師的尊重無以復加。老師雖然清苦,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這是他很大的安慰,他們在社會上做榜樣。對於這些,一切都不執著,所以他能布施,「六度化眾」。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是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在教學當中,無論是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統統要講的。我們看註解,「於布施下,續戒忍等五度,因諸度咸以無著為本」。六度、四攝,統統是以不執著才能做到。如果自私自利的心很重,自己擁有的不肯幫助別人,那就很難,這個人學佛不容易,他放不下。學佛講到最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是真學佛。不能放下,全是假的,那還是業力主宰他,他在六道繼續搞輪迴,要超越輪迴是很困難的一樁事情。

  「是即《金剛經》宗旨,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而《金剛經》在中國,幾乎是所有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的,不信佛的人,沒有接觸過佛的人,他知道有《金剛經》,《金剛經》的名氣在中國佛教它排在第一。《金剛經》前半部教人離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是真善;如果不離四相,修這些善法是世間善。世間善是什麼?來生你還是到人道來,享人天的福報,在人間享福,因為你做這些好事。要是離四相,它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就叫做功德。著相就叫福德,福德不能離六道輪迴,功德可以。功德依這個修行,最低果報都是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超越六道了。所以能得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他要再提升一級,他就成佛了。

  「此六度」,這個六種,六種修行的綱領,六大綱領、六門功課,「乃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他發心要作菩薩,生生世世修學這個法門,所以說這是菩薩究竟自他兼利,利益自己,也利益別人。頭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這三大類。財布施是以財物,我們有多餘的,別人缺乏,應該無條件的供養他們、救濟他們。佛告訴我們,財布施是因,自己得到的果報是財富,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永遠記住要布施,要利益眾生。自己財富再多,還是要過一個簡單的生活。為什麼?不浪費,你的福報才能夠保得住。如果你有錢,每天作踐這些資源,浪費它,這福報就享盡。福報享盡了,就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你就沒有吃的、沒有喝的,到哪裡去了?餓鬼道去了。有福不能享盡,要想到來世,要想到眾生,我有福,我多養一些人。

  宋朝的范仲淹,做秀才的時候家裡很窮,在寺廟裡頭讀書,也在寺廟做義工。飲食自己料理,每天煮粥,煮一鍋,他一個人吃一小鍋。把粥分為三塊,用刀切成三塊,一餐吃一塊,生活很苦。有一天他在這個寺廟裡面,是花園還是菜園,樹下發現有人藏的黃金,數量相當可觀,他無意當中發現的。然後他就用土把它埋起來,沒有人知道,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人不貪財,還是過他的窮日子。以後做到宰相,這個廟裡頭老和尚說,宰相小時候在我廟裡念書,跟我們這淵源很深,我們現在要修廟,請他幫助一點,向他化緣。他很大方,一下寫下去,黃金真叫萬兩。所以廟裡拿到,歡喜得不得了,在哪裡?他就指示,你們花園裡頭哪一棵樹下底下,你去挖,在那底下。挖出來果然是的,就拿這個黃金修廟了。你看看這個人,從小做人的心態,沒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到整個國家、社會、眾生的福祉。

  年輕時候,做秀才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他請那個算命先生,他說你給我算算,我將來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先生就笑他,這個窮秀才心倒是挺高的,想做宰相,未免太狂妄、太自大了。他馬上就調回來,他說那你給我算算,我可不可做個醫生?這個算命先生就非常奇怪,怎麼你這個願望從最高的一下掉到最低的,就問他,你這什麼意思?他說了,只有宰相、醫生可以救人,宰相能救天下人,醫生能救一個人。算命先生對他肅然起敬,讚歎他,你是真宰相,後來果然做了宰相。做宰相,他的俸祿,國家給他很多。他用他的俸祿養了三百多家人,貧窮的,沒有得吃的,靠他救濟。辦義學,小孩有天分可以讀書的,他給錢,他來供養,衣食住行他照顧,替國家培養人才。起心動念為國家、為人民,沒有想到為自己。自己做那麼大的官,有那麼好的收入,死的時候棺材都沒有,清官。五個兒子,有兩個做宰相的,有一個是御史大夫,還有一個,大概像現在省長的身分,地方官員,個個都成就。范純仁是他的兒子,以後也做到宰相,家風一直到現在都不墜。

  你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頭說,中國人,現在人提出要做中國人,要圓中國夢。印光大師說,中國人在歷史上有兩個代表的人物,第一個是孔子,孔家一直傳到現代;第二個就是范家。范家傳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年,世世代代都好,子孫都守住家風,不敢給祖宗丟人,換句話說,一切非法的事情不敢做。這是中國人代表的人物。學儒要學孔子,學道要學老莊,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儒釋道真正的根就是個愛字,這個字在中國發源很早。老祖宗傳下來的倫常道德,我們相信,倫常道德的承傳至少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文字只有四千五百年的歷史,黃帝時候造文字。但是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文化起源早,也就是說中國人懂得怎樣做人。

  這個源起,實在講就在當下。一萬多年前,人看到了,今天我們也看到了。看到什麼?什麼叫天真,什麼叫自然,什麼叫本性。從什麼地方看?從嬰兒,嬰兒還不認生的時候,不認生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三、四個月,他還不認生,誰抱他,他都歡喜。你看他的天真,你看他對人的愛,從他的眼神,從他的動作,露出本性。中國古人講的本性本善,露出本善給我們看。所以古人把這樁事情寫在《三字經》裡頭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一萬多年前,人看到了;一萬多年之後,我們今天也看到了。看到的人,我相信裡頭會有一個人,動了個念頭,這好!這是天真的愛心,不是學來的,沒有人教他。五倫裡頭父子有親,父母對兒女那個親愛,那是天性,那是本性,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的不是假的。

  那有個問題,這種親愛如何能保持一生都不會變質?這就是教育思想的源頭。怎樣能夠把它保持不失掉?讓他到老都不變,這多好!可是大家都有經驗,經驗告訴我們,「性相近,習相遠」。這經驗告訴我們,本性是一樣的,這樣的天真爛漫,可是習性變了。習性,跟好人在一起變成好人,跟惡人在一起就變成惡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就得提倡教學。所以「苟不教,性乃遷」。這麼好的一個小孩,天真爛漫的小孩,你要不好好教他,他以後慢慢就變了,養成不好的習氣,可就麻煩大了。現在的社會,真是古人所謂的「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古人的話統統都應驗了。今天這個社會確實人心壞了,社會亂了。什麼原因?小孩沒有從小好好教他,家裡頭沒有規矩。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有家規,有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這些都記在家譜裡面,你看每一家的家譜都有。《弟子規》是每一家家規裡頭共同要遵守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這大家都要遵守的。所以中國過去在歷史上,有過許許多多長治久安,太平盛世,從哪裡來的?是中國家,家齊,國就治了。家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太大太大了。

  現在家沒有了,中日戰爭,第二次大戰結束,中國家沒有了。抗戰時候還有,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我們感到非常遺憾。所以我就想到,現在常常聽到什麼?企業家,我就想到企業。企業是人民的社團,用這個社團把中國過去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就是風氣)繼承下來,把企業當作血緣,像從前的大家庭。真正能這樣做,把它做成功,我想中國未來至少還有一千年的盛世,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中國人的成就可以貢獻給全世界,讓地球出現盛世,在今天都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在佛法裡面講,這是菩薩事業。我們就依照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就可以能達到這個目標。這部經裡頭有理論、有方法、有經驗,它確實管用,它能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它能幫助我們的社會長治久安,幫助地球造成太平盛世。所以這個六度,是菩薩究竟自他兼利的大行,能到涅槃彼岸。

  「菩薩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導利益眾生。故續云」,接著說。『教化安立眾生』,這就不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族群,而是指我們今天講的全世界、全球。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諸佛剎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我們要記住。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那個好從哪裡來?阿彌陀佛天天教,無時無刻不教。我們今天也能做得到。有一個國家領導人,明白、覺悟了,培養一批老師,學習經教,把這些經典,特別與社會、國家政治有關係的這些東西,每天講清楚、講明白,全國的人都在學習,全世界的人都在學習。儒家東西,唐太宗已經做了,這部《群書治要》就是集中國從五帝到晉代,唐朝之前,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統統在這部書裡頭。能把這個東西講透,講清楚、講明白,整個世界就有救了。佛法不但能救世界,而且幫助你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你成佛。這是我們學傳統文化、學大乘佛法目標之所在。不求名聞利養,因為這些東西不是長久的,暫時的,暫時的能用就好,不求奢侈。我們要追求永恆,要追求究竟圓滿,這叫智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