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七集)  2013/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六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云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甄解》是日本淨宗大德他的著作。這些人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多半都是善導大師的弟子,回國之後把淨土宗傳到日本,他們解釋多半都是依照善導大師說的。這講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這是很深的定。跟什麼人平等?一切諸佛如來平等,最低的程度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實報土裡面的菩薩,他們所修的定才能夠稱為普等,所以它是很深的禪定。下面說得很好,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彌陀的智是稱性的,彌陀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自性本具的智慧沒有絲毫障礙,圓滿智慧。難得的,諸佛如來智是相同的,願不相同,阿彌陀佛的願無比的殊勝,這樣所成就的。這個三昧甚深無涯,無涯是沒有邊際,無底,涯是從廣的方面來說,其大無外;底是從深上來講,其深無底。其小無內,其大無外,故云深禪定。它的作用,悉睹周遍,這個周遍就是周遍法界,今天我們講周遍宇宙。宇宙之大,宇宙之深,普等三昧完全能夠見到,在定中完全能見到,這是它的業用。

  「由願文可見,會中諸菩薩」,這個會中是這次的法會,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個法會來參加這些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因得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禪定」。會中的菩薩都是深位的菩薩,不是一般講的二乘、三賢菩薩,不是的,全都是法身大士。因得聞彌陀名號,彌陀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像普等三昧一樣的深廣,聞名就得福,聞名就得三昧。所以因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禪定,「故蒙願力加持,定中供無量諸佛」。既然供佛,當然見佛,「必定見佛,故云悉睹無量諸佛」。他們在三昧當中見到,這個甚深禪定就是普等三昧,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常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們都見到了。

  「又《般舟經》云: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這個是講他神通得究竟自在。這些話確確實實是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的德能,一般菩薩達不到。天眼徹視,他不用天眼他就能看到,不用天耳他就能徹聽,不用神足他就能到佛剎,這種能力已經跟妙覺如來相等。妙覺果位,他們已經證得圓滿的自性、圓滿的性德,也就是常寂光淨土,他們的身心都跟寂光融成一體。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不必用天眼徹視,不必用天耳徹聽,不必用神足他就能到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無論坐在什麼地方,他都能夠見到清清楚楚的。在哪裡?就在面前。楞嚴會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那就是這個境界。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要記住,這句話很重要。於此間國土,就於此時此地,我們這個地方,真正念阿彌陀佛,以至誠心、恭敬心、懇切的心專念,你就能見到。「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這個此國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要是問阿彌陀佛,我修什麼樣的法門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這是阿彌陀佛說的話。當念我名,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信願持名。念佛要決定相信,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信心不足,願心不切,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兩個世界沒有看透,極樂世界沒有看透,有懷疑;娑婆世界沒有看透,有留戀。這個地方有留戀,極樂世界還有疑問,所以功夫不得力。怎麼辦?古人教的方法有效,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包括註解,黃念老的這套註解,你念上一千遍,你肯定相信了。為什麼?這麼大的分量,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定就能生慧,慧就能見佛,為什麼?不懷疑了,對娑婆不留戀了。這就是印祖所說的,信願持名,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真正的功夫,世尊慈悲,彌陀慈悲。

  「是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這個術語裡頭有個解釋,「念佛三昧之美稱。念佛者即三昧中之至寶,故名寶王三昧。」講得不多,講得很清楚。在一切法門裡頭,念佛法門是至寶,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經教學得再多,都不如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能不能度化眾生?能,具足圓滿的智慧功德。古時候道綽大師,一生就是專弘一部《阿彌陀經》,一生講兩百多遍。他不講其他的經,真正給我們做了一個好的榜樣、示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生就學一部經,選擇的是《阿彌陀經》。印光大師對於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讚歎備至。《要解》的分量不多,專攻、專學、專修、專弘,功德無量無邊。又非常契機,對於上上根人、下下根人非常有效。中間這個根機,就是上不上、下不下,所謂知識分子,善根福德都不夠,那就要用《無量壽經》黃念老的註解。為什麼?詳細說明。這一部經註能念上一百遍,你完全明白了,徹底明白了,你的信心堅定了,願心不動搖了,那個時候念佛,功夫深!你真正能放得下,沒有這個功夫不行。所以念佛三昧,要知道這是寶王三昧,寶中之王,無上之寶,是這一句佛號。

  「故甚深禪定,悉睹諸佛,都消歸念佛三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末後這兩句讚歎真實不虛,老實話。我們現在缺乏的,對它不認識,看到別人這樣讚歎,還懷疑。包括我們佛門的大德,演培老法師,這也是我的老朋友,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他就為印光法師讚歎這句話問過我。他問我,印光大師這個讚歎是不是有一點過分?你看,懷疑。我告訴他老人家,我說印祖的讚歎一絲毫不過分。印祖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讚絕了,印祖說的話一絲毫不過分。我在早年也想走這個路子,一生專門講這部經、弘這部經,緣不足,沒有當機的人,我講沒人聽。同修們興趣很雜,這個想聽這個,那個想聽那個,我只能恆順眾生,你要我講什麼我就給你講什麼,所以講了幾十部,不能一門專入。美國達拉斯尹建維居士問我,他說:法師,如果依你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愛好,你在《大藏經》裡頭選哪一種?就一部,他說一部經,你選哪一部?我就告訴他,我會選《阿彌陀經要解》專攻專弘。《要解》的參考,圓瑛法師有講記,還有天台宗的,也有個講義,我記得有三種是近代這些大德們講的,可以做參考。

  必須如古德所說的,經、註解都要背誦,這是早年,實際上是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個方法。近代我們自己親自看到的,只有一個人,海仁老和尚。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來香港講經,跟他見過面,那個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好像隔二、三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這一位老法師是專弘《楞嚴》的,香港佛門都稱他為首楞嚴王。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要做他的學生,他的條件很簡單,《楞嚴經》、《楞嚴經》註解,他選的註解是蕅益大師的,叫《文句》,蕅益大師註的《楞嚴經文句》,連經文跟註解都要能夠背誦,才能做他的學生。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六個人,很不容易。這六個學生現在都往生了,都不在了。他這個方法我念念不忘,我覺得它非常有道理。但是今天用這種方法,可能一個學生也找不到。但是諸位要真正想學,你用這個方法,一部經、一部註解,你從頭到尾把它背過。背過,你要把遍數算足,一千遍。譬如你三百遍就能背誦,這很可能的,要把遍數讀夠,三百遍會背、五百遍會背,我一定念到一千遍,到那個時候其義自見。什麼意思?首楞嚴的意思,你自己就見到了。古今人的註解,哪個地方是正確的,哪裡有錯誤,你全都知道。

  在現在這個時代,真正的善知識沒有了,出家在家都沒有了。唯一的方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古大德留下來這些典型、榜樣,我們果然真學,就真有成就。如章嘉大師所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要下真功夫,有真德行。要像世尊一樣,要像維摩居士一樣,出現在世間,才能夠護持正法,讓正法久住世間。淨宗的行門就是一句佛號,真信真願,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一個不往生。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科經文,「遍遊佛土」。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一念』,「指極短促之時刻,但其時限,諸說不一。」這都是佛經上有的,很短的時間,短到什麼程度也沒有定法。「如《仁王般若經》上以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它這裡是九十,這不知道是哪個本子,有一個本子是六十剎那,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下面《智度論》上有。「《往生論註》以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論》以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此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剎那。」這個說法不一定,經論上都有依據。「茲為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以一念頃即一剎那。至於剎那一念之間,即能遍遊諸佛國土者,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一願。

  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家的報告,跟《菩薩處胎經》裡面世尊跟彌勒菩薩一段對話合起來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在經上,世尊問彌勒菩薩,說世間人起一個念頭,「心有所念」,世間人心裡起個念頭,佛問這個念頭是有「幾念幾相識耶」,這經的原文。我們把它講白了,就是世間人起這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個相分、有多少個受想行識?這講五蘊。五蘊,色是現象,是物質環境,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佛問這麼一句話,「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菩薩回答世尊,他們這一問一答,都是替我們問的,讓我們知道。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十個千是一萬,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就說明什麼,有多少個細念,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單位是兆,三百二十兆的細念。「念念成形」,每一個念頭都有形,形就是色;「形皆有識」,每一個形都有識,識就是受想行識。

  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才真正對於五蘊有個概念。你看《心經》天天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這個地方就說出來,五蘊是一個念頭。一彈指之間有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每一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識就是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你看看,這是五蘊的根,五蘊的基礎,五蘊的本。我們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心多清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多麼銳利,這樣微細的境界他非常清楚,他能捕捉得到。我們凡夫,這個境界就在眼前,我們根本不知道。確實是在眼前,我們見不到、聽不到,念頭也想不到。

  這一彈指,現在科學家用的單位是秒,一秒鐘能彈幾次?我們彈得快,我相信一秒鐘可以彈五次,五乘三百二十兆,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現象,你怎麼會知道?眼睛睜得再大也看不見。怎麼回事情?我們用電影來做比喻,大家就明白了,就會很清楚。這是老式電影的底片,電影底片,這個底片是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播放出來,它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能不能看見?不能看見。它這是連續的,如果我們把其他的都塗掉,就留一張,就留一張在放映機裡面放,我們有沒有感覺?有感覺,好像有一道光,一閃就沒有了,光裡頭的內容不知道。如果這個速度加上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張,就是在你眼前你也不知道,再大的音聲在你面前也不知道,六根緣不到,它速度太快,我們趕不上。前面五根趕不上,第六意識也趕不上,這是真的。這個現象在哪裡?確實就在我們現前。所以楞嚴會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在眼前。遍法界虛空界就這麼發生的,我們沒有法子看見,見不到它。不是沒有,它真有。

  這麼短的時間裡頭,這些菩薩們能夠遍遊諸佛國土者,這個神通真廣大,我們相信,法身菩薩。這法身佛,就是常寂光,光明遍照,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前面說了,諸佛在現相,現什麼相?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現八相成道。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除了,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除了不能融入常寂光,這樁事情他做不到,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妙覺如來沒有兩樣。他也能夠隨處現身,只是不能融入寂光,但是一切時、一切處他都能現身。他能夠同時現無量無邊身,一切諸佛面前都有他在禮拜供養、在聞法,他真有這個能力,這個不假,法身菩薩可以做到。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能做到,那是不是就是法身菩薩?不是,我們還是凡夫,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沒斷。但是,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便宜可佔大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有什麼話說。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中國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樣的人他有能力在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眾生,看眾生的緣,眾生希望佛出世度他們,他就能現佛身。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現這種身,住世若干年。時間長短沒一定,完全是緣,有緣,佛就住;緣盡了,佛就滅度。佛住世八十年,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妙用,這叫自性本定。前面所講,普等三昧,等同一切如來之所證。

  阿彌陀佛第十一願經文,「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這是佛的第十一願。「上文已曰,此諸大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此三昧據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有參考資料,這是從《佛學大辭典》裡頭節錄下來的。術語,「海印,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來在果地上所證得的。「如於大海中」,海印是比喻,海是海水,「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大海,我們要把它想成這個海風平浪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整個世界的景觀統統照在裡頭,這一面鏡子像大海一樣,清清楚楚,取這個做比喻。如來的智慧就像大海一樣,能夠印現一切諸法,全都照見,一樣都不漏,這個定叫海印三昧。海印三昧的作用是無微不照,遍照法界,這它作用。

  「探玄記四曰: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現其像。」阿修羅,阿修羅喜歡戰爭,好鬥,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忉利天主慈悲、仁慈,他的福報跟忉利天主差不多大,但是好鬥。所以他能現四兵,有步兵、有水軍、有騎兵、有象兵(騎著大象打仗的),這是古代戰爭有這麼多的軍種,統統出來了,在空中。阿修羅有本事,空中現這些軍隊,大海裡面照得清清楚楚。「菩薩定心猶如大海」,佛菩薩定心像大海一樣,清淨平等,覺就是照,起覺照的作用。「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修羅這些軍種,在菩薩智慧當中清清楚楚,像大海照見一樣,比喻作海印三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還源觀曰」,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有的覺知,這個覺知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現在我們都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的心是被染污了,我們的心在波動,這有風浪,所以本能就失掉,照見沒有了,智慧也沒有了。菩薩修行就是修定、修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就是修定、修慧。戒律是定慧的手段,是定慧的根基,沒有戒律決定沒有定慧,這個不能不知道的。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成佛必經的道路,你不走這個道路你就成不了佛。佛法傳到中國,戒定慧三學,儒家接受了,道家也接受了,所以在中國儒釋道統統講戒定慧。可見得這條路是正道,儒道都承認。這是一條成佛之道,是一條了生死的大道、出三界的大道,是一條破迷開悟的大道,是一條離苦得樂的大道,決定不能疏忽,稍稍疏忽,功夫全破壞了。

  所以《還源觀》上教給我們,妄盡心就澄,妄盡還源觀。他們修什麼?修華嚴,全名,《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妄。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蓋覆了自性,自性被染污了,它本來不動,現在動搖了。所以就像水一樣,骯髒的水,又有波浪,它照見的能力沒有了。必須把水澄清,把波浪息掉,恢復到它的平靜,它就能照見。所以妄盡心就澄,自然就定下來。「萬像齊現」,這個萬像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現象,統統現在其中。「猶如大海由風起浪」,它不能見。「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見思煩惱是染污,塵沙、無明是波浪,這兩種東西都要把它息掉。

  「三藏法數三十九依宗鏡錄於海印三昧列十義。華嚴宗以此海印三昧為華嚴經所依之定。」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大乘教裡頭定能生慧,定決定開智慧。為什麼?定之後,它就能照,它能照見一切法,它照透了,這就是為什麼能生慧。法門不同,依定不同,依什麼修成三昧不一樣,《華嚴經》是依海印三昧,我們淨土宗是依念佛三昧。依定不同,境界就不一樣,所以境隨心轉。「華嚴經鈔二曰: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方法不一樣,所依的三昧不一樣,但是得到三昧是一樣的。為什麼?他所得到的,心恢復清淨、恢復平等。三昧的果相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就是智慧。自性本定,自性本覺,定跟慧都不是外頭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只是我們迷了,迷了之後,生起很多煩惱,煩惱把定體、功德全部障礙住,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我們只需要把這些障礙除掉,三昧就現前,智慧就現前。

  我們今天所依的念佛三昧,就在這一句佛號,制心一處就是念佛三昧,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佛號上。早年李老師教我們,這方法好,雖然講了很多遍,沒看到人依教奉行;也許有依教奉行的人,我們沒見到。老師說,把我們心裡面拉拉雜雜東西都洗除乾淨,把它洗刷乾淨,把阿彌陀佛請回來,讓清淨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好。也就是《壇經》上,六祖惠能大師常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切善不要去想它,一切惡也不要去想它,只想阿彌陀佛,善惡、染淨都不想,什麼都不想,就想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之後,百千三昧你統統都得到了,念佛三昧得到了,百千三昧就是無量三昧,全得到了。為什麼?一切法門都離不開念佛。《華嚴經》到最後,你看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千經萬論,這印光大師常講,沒有一樣到最後不歸淨土的,只是早遲的事情。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都歡喜讚歎,為什麼?我們很清楚,他修到最後也歸淨土。但是我們是先走了一步,他在我們後面,我們到極樂世界,他們慢慢跟上來了。

  上文已經說過,「此諸大士」,與會的這些菩薩們,「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此三昧據果而言」,就是海印三昧。這個地方我們也得把它念一念,「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這海印三昧。「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這叫印。這個我們懂,我們用印章,蓋個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一定是同時現前。我們這個書上有印章,這在外面,這個外頭有一個印章,圓的,裡面的內容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八個字。你看印章蓋下去,八個字同時現出來,沒有先後。印就取這個意思,同時現前,沒有先後。「名為海者,猶如大海,同時影現種種差別之相。形象千差,水體無別。萬相繁興,而水湛然。」海是舉其大,像大海。這個大海,我們要把它想成清淨、平靜,清淨沒有染污,平靜沒有風浪,這海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現象統統照在裡面。

  「時無先後」,沒有先後,同時照見。「宛然萬相,宛然無相」,這個我們面對鏡子能夠體會到這個現象,你照鏡子的時候,鏡子裡現相,同時你也知道,鏡子裡乾乾淨淨,一無所有。「時無先後,故延促同時」,時間沒有先後,在這個照鏡子裡面,可以體會到時間不可得、空間不可得,是假的。「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都現在鏡子裡面。十方三世,那三世最明顯的,我們有個時鐘,掛在鏡子對面,鏡子裡頭也有時鐘,鏡子裡面的時鐘告訴你,時間是假的,時間不是真的。為什麼?鏡子裡的相是假的,了不可得,外面時鐘好像可以拿到,鏡子裡拿不到,鏡子裡樣樣都拿不到。你要覺悟,我這個形相、面孔,照在鏡子裡頭,也不可得。這叫真會照鏡子,一切現象清楚,一切現象不可得。《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在這一面鏡子裡頭全顯示出來了,這面鏡子豈不是《大般若經》嗎?六百卷《大般若經》讀完,做了總結,我的總結就十二個字,它說的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面鏡子全照著,你說哪裡沒有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而且都是絕妙的佛法。只是自己迷了,迷在假相裡頭,把假相都當真,真的完全見不到。這是佛經上常說「可憐憫者」,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結論,你看結得好,「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故廣狹自在」,這就是《華嚴經》的十玄門,「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華嚴經》曰: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經說得好!我們如何能在實際生活當中完全體驗到,那你就生活在華藏世界。在這一部經裡頭,如果能將彌陀四十八願體會到,我們就生活在極樂世界裡。極樂在哪裡?此地就是。彌陀在哪裡?自心就是。心能生能現,幻相所生所現,真妄都不可得,這才叫諸法實相。不能有絲毫執著,妄不能執著,真也不能執著,你就得大自在,你才真放下了,原來放下就是。

  「又《甄解》曰:一念之頃」,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是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甄解》上這段話,黃念老很讚歎,「此說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極樂,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於一念頃遍遊佛土,非二乘所能測。」二乘,聲聞、緣覺,別教三賢菩薩,都不可思議。經文說到這個地方,全是講的「自利德」,成就自己智慧德行、神通道力,無量功德。能自利而後就能利他。自利為什麼?實在講,自利是為了利他,自己不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一定要自己成就。自己成就的次第,德行要放在第一。換句話說,沒有德行就沒有感應,沒有感應你不會有成就。德行從哪裡來?從持戒來,持戒是修德。有德的人,心清淨。有德的人,也就是持戒的人,他的思慮很單純,心地虔誠、老實,具足真誠的信願,用世間話來說,具足圓滿的德行。

  下面,「利他德」,經文分四段,第一段「妙行顯實」。請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個幾句話說得很簡單,裡面的境界無比的深廣,請看註解。『得佛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善巧,前面我們學過權智,就是般若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教學上。他能很巧妙的把佛所說的法跟義,法是文字,能詮之法,義是文字所詮的義理,能夠很巧妙的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讓聽眾都能聽清楚、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這個教學成功了。所以辯才是善巧說法的才能。「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這些言語,我們一般人講辯才無礙。世間一般人講,這個人聰明,反應能力很強,你提出問題,他立刻就能為你解答。具足這種能力不是太多,有,不是沒有。

  「又《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速疾是快,別人提出疑難來問,立刻就能回答,不需要用思考,這是辯。言含文采,言語文雅,讓人家聽到歡喜,這叫才。這種文采從哪裡來?多讀聖賢書。「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但義見到,義見到了你速疾應機,書念熟了,言語自然就有文采。所謂的出口成章,你把他言語記錄下來那就是好文章,這叫文采。熟讀會有這些利益、這些好處,所以經註要熟讀。「此則以能迅速應機方名辯才也」,這辯才的一種說法。

  「《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三疏之中,此說為上。」這講三種古大德的解釋,這個解釋得最好,《會疏》說得好。言音,你給人家說,說怎麼樣?開惑,他迷惑,把迷惑打開,這叫辯。也就是幫人家斷疑生信,這叫辯;隨機巧妙這是才。你的方法、你的言語用得很巧妙,無不出於聖智。這句話很重要,這是什麼?真實智慧。能言善辯,絕不是常識豐富,從廣學多聞裡頭來的,不是這個意思,要從真實智慧,這是佛經上稱的辯才。廣學多聞是世間法裡頭所說的辯才,辯才無礙從廣學多聞來的。這個不是,這是從清淨心智慧裡頭來的,不一樣。我們能看到,禪宗語錄裡頭,特別是大家熟知的《六祖法寶壇經》,在這個裡頭可以看到惠能大師的辯才,你看到的一問一答。《楞嚴經》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在辯論,弟子們向佛發問,佛的開示,佛出一些疑問、出一些問題,讓這些菩薩們回答,你在這個裡面看到大乘教裡面的無礙辯才。

  「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這也是佛門的術語,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裡面內容是相同的。「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佛見性了,確確實實見到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任何一法,性相、理事、因果他完全明白,他不會說錯。所以聽佛說的時候,人能開悟,道理就在此地。義理通達,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就這個意思。「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這個法就是經典。佛所說的一切法,言語寫成文字就是經典,他能理解,他沒有把它錯會意思,言語文字能解釋得很清楚。「三、辭無礙辯。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辭是言語,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法就是經典,這是說法的人他的語言沒有障礙。對於一切法的名字、義理,我們講一切萬法,它叫什麼名字,譬如動物,你能看到的都能叫得出名字;植物就比較難,花草樹木他都認識,都說得不錯,這就是諸法名字的義理。而且隨順一切眾生語言,不需要翻譯的,他全都知道,為他們演說,都能理解。「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我們世間人把它看作是神通,神通妙用。

  「四、樂說無礙辯」,主要是樂說。這個字不念「樂」,念去聲,念「要」。樂是愛好的意思,喜歡說法,喜歡教學,真正是學不厭、教不倦,在中國稱為聖賢,在大乘裡面稱為佛菩薩。實在的,他們示現在十法界就是為了說法,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其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苦在哪裡?迷來的。如何幫助眾生破迷?迷破了,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得到,事實真相完全明白。明白怎麼樣?明白的人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他沒有雜念,他沒有妄想,我現前這種生活非常滿足、非常自在、非常快樂。了解事實真相,什麼是最好的?當前這個樣子就是最好,我們一般講,安於現實。你看,人人安於現實,社會就不會有動亂,這社會多祥和、社會多美好,不一定要很富裕。

  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這個國家不富裕,人民生活很清苦,但是很快樂,這是讓我們感到驚訝、感到佩服,讓我們對他們起尊敬的心。這個就是佛家常說的「知足常樂」,人人知足,並不是急著要要求改善生活品質,不是的,他們對現實非常滿足。上行下效,我們到總統府,總統府的建築很普通,一般大都市裡頭,鄉鎮長的辦公室都比它華麗,你看他安於現狀。總統天天做早晚課,是不是有個佛堂?沒有。早晚課在哪裡做?在菩提樹下面,佛像就供在菩提樹這個當中,那麼樣簡陋。總統每天在那裡拜佛,每天在那裡誦經。也很好,外面的人都能看見。我們去參觀,我們也去禮拜。人一定要知足,一定要滿足現況。人生活很簡單,三餐飯能吃飽,衣服能保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足了,還要求什麼?患得患失是自找苦吃。看人家生活那麼快樂,那就叫幸福,就叫美滿的人生。人確實做到中國古人所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活得真是幸福自在。人與人之間,那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沒有競爭。

  我們在當時看到一樁事情,有一個人偷了好像是一個椰子,他偷吃了,主人把他抓到。他們沒有把他送到警察局,送到寺院,請法師來解決。法師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偷?他想吃,他自己家裡沒種椰子,偷鄰居的家裡,偷了一個。法師轉過頭來問它這個主人,這個椰子樹的主人,問他,你有多少棵椰子樹?他說他有一百多棵。那麼多,你就布施幾個送他好了。你看,問題馬上解決,歡歡喜喜,這主人再送他幾顆。這些小事情法師用佛法就把它解決,不要勞動警察、官府,不需要。今天讓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這樁事情,這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大家傳開來,都點頭,都稱讚。

  所以,樂說無礙辯,喜歡說法,喜歡幫助人解決問題,「隨順一切眾生根性」,他所喜歡聽的法門,「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上面所說的這些諸大士,「契於聖智,得無礙之辯才」,這個是他的資歷,契是契入,就是他證得,契於聖智就是我們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辯才自然就出現。「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