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十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10

  我們今天就再來看,繼續看《華嚴經》,這些部分,我們將來在華嚴講習裡面都不想講的、不打算講的,因為這部分太長,我們講經的時候就直接經題、內容、大意,接著就經文,所以不會說得這麼詳細。第七十五面,這是第三大段,「顯經之宗趣」。顯是顯明,說明這部經它的宗旨、它的歸趣。什麼叫做宗?什麼叫做趣?清涼在此地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宗就是宗旨,換句話說,就是這一次所說它目的之所在,這個就是宗旨。說話一定有目的,佛講經也不例外,無論是大部頭、是小部頭,是長時間講,還是短時間講,它一定有宗旨。如果沒有目的、沒有宗旨,這個話就毫無意義,所以它有目的。目的的歸結就是趣。這是世尊每一會講經宗趣都不一樣,都不相同。譬如《彌陀經》,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彌陀經》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世尊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生起信心,能夠發願求生,能夠老實念佛;它的趣,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對宗趣兩個字的意思,我們一定要很清楚。佛每一部經都有他說這部經的意義、說這部經的目的,趣就是說這部經對於聽眾的期望,希望他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一切諸經,各自有宗。然楞伽云:一切法不生,不應立是宗者。斯言遣滯,若無宗之宗,宗說兼暢。」《楞伽經》上這段話,好!一切法不生,這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真相。一切法不生,你還有什麼宗、還有什麼趣?沒有。可是這個話不是對凡夫說的,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要聽了這個話,換句話說,一絲毫的利益都得不到,程度不夠。這個話對誰說的?對法身大士說的,在十法界裡面都不行,不是這個水平。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超越十法界,才真正見到一切法不生,到那個境界裡面,還立什麼宗?宗沒有了。由此可知,《華嚴經》今天是對我們凡夫說的,講得很清楚,大心凡夫,它不是對法身大士。可是這一句話要對大心凡夫來講也有個特別的意思,怕你執著,這一句話是破你一切的執著,告訴你,佛所講的宗、所講的趣,都是權巧方便建立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執著是真的那就錯了,是他教學的手段,不是他的目的。譬如世間法教學最高的標準是教你拿博士學位,達到博士這個標準,可是怎樣才能幫助你達到?一定要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這些所有一切的設施都是方便,到博士班才叫究竟,前面統統是方便法。由此可知,《華嚴》也是方便法,也是方便說。究竟說,真實說,沒有文字,沒有言說,那是真實的。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實的。所以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雖然一句話沒有,也沒有任何表情,可是心靈是通的,真正是平等法,真正是無二法。

  末後這兩句,妙!「若無宗之宗,宗說兼暢」。什麼叫無宗?不執著宗,不執著就沒有了。只要一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通暢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的大病就是執著,就是不肯放下、不肯捨棄,這個麻煩大。所以我們的境界很難向上提升,原因就在此地。這就好比我們上樓一樣,我們一步踏在這個階梯,捨不得放棄這個階梯,不肯離開這一層,你怎麼能往上面一層去?就是這麼個道理。你踏到這一層,立刻就要捨棄這一層,你就向上升;在這一層住下來就麻煩,你就不能再往上提升了。世法裡頭也說「學無止境」,不能止,停在這個境界裡面,你所學的東西就很有限。有限還罷了,有限裡面一定會誤會、錯解,這個就不好了,會錯解意思。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佛雖然是立的有宗、有趣,我們曉得這個宗趣是世尊教學的權巧方便的顯示,不可以把它坐實,坐實就錯了。

  「今此經者,以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為宗」,這是清涼大師。古來的大德判《華嚴》這部經,說它的宗趣之所在,各人的說法不一樣,諸位看《疏鈔》的原文,你就看到了。清涼大師舉古大德所說的,說了很多,他老人家最後做一個折衷,就是他的註疏裡面就用「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這是他折衷各家的說法,為我們設定《華嚴經》的宗趣。下面再給我們解釋,說法界這個名詞,「諸經容有」,佛不是只在《華嚴》裡面講法界,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小乘經裡面偶爾也說到,但是佛所說的,沒有詳細說,沒有細說,雖說了,沒細說。「未顯特異」,特是特別,異是不同,沒有顯示出它的特別之處,它跟一切諸法不同之處,佛沒有細說。在本經裡面說得最詳細、說得透徹,所以用不思議三個字貫之。法界不思議,法界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法法皆不可思議,若有一法可思可議,法界的特異就沒有了,所以用不思議把它徹始徹終貫穿了。理如是,實就是事實,法界理實,理跟事實。緣起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變現出來的?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一般學術界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就是此地講的理實緣起四個字。起是生起,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條件,不是單純。佛在這部經上講無量因緣,無量的因緣而生起的,哪裡是偶然?所以理跟事都是無量因緣而興起的,於是這裡面就有一個現象產生,這個現象就是因果,這個現象就發生了。因果循環,因果相續,因果轉變,這個現象生起,這個現象也是不可思議。我們如果說是用思、用議,思就是思惟、想像,你只能夠明瞭它的局部,這思惟想像局部,它深廣的現象你就達不到。

  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的言語範圍不大,有很多事情,我們言語沒有法子表達,說不出來。所以言語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諸佛菩薩言語那麼善巧也有一個範圍。但是思想比言語的功能大得多,我們說不出,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宗門裡面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飲水,我問你,這個水冷熱如何?你能說得出來嗎?你怎麼個說法,我聽了也是含糊籠統,也沒有辦法清楚,為什麼?各人的標準不相同。譬如吃辣椒,辣不辣?那個會吃辣的,不辣;我們不會吃的,嘗一點,辣死人了。怎麼一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標準都不相同,你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能夠說得出來的,只是一個概略而已,一個概略的觀念。實際上決定說不出來,要你自己去嘗到,你才曉得那個味道。你嘗到的時候,你也說不出來。禪宗常說人開悟了,開悟那個境界,他能說得出來嗎?他說不出來。不是他不肯說,他真的說不出來,只有開悟跟開悟的人,他們能夠心心相印,他們能夠體會。否則的話,怎麼樣去說,怎麼樣去形容,給諸位說都是相似,都沒有辦法形容得那麼真實,沒法子,言語、思惟的能力達不到。

  思惟雖然比言語範圍是大多了,還是有範圍。這個範圍是什麼?法相宗裡面講的阿賴耶識。你看第六意識那個能力真是強,向外它可以緣十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但是就是沒有辦法緣到真性,沒有辦法緣一真法界。所以在實,這裡講個理實,實,思惟不能夠緣一真,可以緣十法界,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可是佛所證的是一真法界的狀況,這是講法界,這個法界是講一真法界,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它也有理,也有事實,華藏世界是事實,極樂世界是事實。大家都知道,極樂世界有四土,華藏世界也有四土,哪一個世界都有四土。四土裡面常寂光是理,實報土以下那是事,此地不用一個事,它不用理事,它用理實,這個字用得就有意義。如果說事,連我們這個也包括在其中,我們就會把它想得很淺。說個實,那是真實的報土,我們這是虛幻的報土。所以那是一真,是真實的報土。

  佛法講真、講假,用什麼做標準?這個我們要清楚,佛法的標準,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我們這個報土會變,人,你看有生老病死,會變;植物,生住異滅,變;礦物,成住壞空,它變。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想想十法界裡面哪個東西不變?統統都在變,只是變化在時間上有遲速不同。我們人間這個變化太大、太快,到天道他們變化的速度就減緩了。佛經上講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一天的變化就是我們這邊一百年的變化,一百年的變化太快,它一天就慢很多。忉利天要比起兜率天,忉利天的變化太大,兜率天的變化比它又緩慢。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講經的義趣,那個味道(法味)你才能體會出來,才能夠漸漸體會得到。實在說不管是快是慢,真的都是一剎那、一瞬間的事。假如說我們看水上的蜉蝣,你們有沒有見過,水上的小蟲子,水上跑來跑去的,我們中國人叫牠蜉蝣。蜉蝣的壽命大概只有十個小時,十個小時牠一生,從生到死,牠一生,你看那個變化多大。牠要看我們人活幾十歲、活一百歲,不就是像我們看大梵天一樣嗎?壽命太長,簡直不可思議。十個小時就是牠的一生,我們還幾十年是一生,我們看牠,牠變得太快,牠過一分鐘就等於我們好像過一年一樣。所以你從這個上面去仔細一觀察,我們今天看大梵天王的福報壽命就是蜉蝣看我們,牠看我們就像我們看大梵天沒有兩樣。我們這幾十年、一百年也覺得很短,所以你就想到大梵天王他也覺得他的壽命很短,他看我們就像水上的蜉蝣一樣,朝生暮死。

  你看看兜率天,這不算太高,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假設我們這個人在世間能活一百歲,也算一天二十四小時,兜率天的人看我們人間的壽命,六個小時,你說有什麼意思?還不到朝生暮死,這個地方要覺悟。大梵天看兜率天,就跟兜率天看我們沒有兩樣。如果從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我們這個世界經過多少次成住壞空?八萬次成住壞空。一個大劫是一個成住壞空,八萬劫,八萬次的成住壞空。他來看我們這眾生的壽命,只是幾秒鐘,你說多可憐!我們現在自以為了不起,從高的天看到我們,真叫可憐蟲都不夠格,比可憐蟲還可憐。你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覺得我們佛不能不學,我們學了佛,我們將來看大梵天也跟看蜉蝣一樣,這一點不假。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你看無想天人的壽命都是朝生暮死。這是叫你漸漸看到世出世間緣起因果的現象。所以了解這個,人還有什麼價值?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人真的會覺悟,真的明白過來,然後所行的,這一轉變就是佛菩薩。

  所以昨天跟你們講懺悔,古德教給我們懺悔,三種方式,伏業、轉業、滅業。這是講轉業。凡夫能做到的懺悔,說老實話,上乘的功夫也不過是伏業而已。轉業是覺悟的人,不覺悟的人,他怎麼轉得過來?這個一轉,真的就是轉生死就成大涅槃,大涅槃是如來果地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能不能轉?能轉,不是不能轉,就在這個一念之間。你為什麼轉不過來?煩惱習氣太重,這是一個大障礙。第二個,對事實真相,就是此地講的「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你完全不了解,完全不認識。你真正認識明白了解,那就很好轉。這一轉,從今之後再不會為自己想,換句話說,「我」沒有了,「我」這個觀念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盡虛空遍法界是個我,念念都與虛空法界相應,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這經上常講證得清淨法身,虛空法界是我的身,虛空法界是我,你就成了毘盧遮那佛。你看一念之間。所以轉業懺很了不起,能轉,哪有不滅罪的道理?

  你不會轉,你要硬的從伏、從滅來做,那真是很苦。所以聰明人,你看連修行講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裡?根本是心性,根本就是此地講的理實緣起,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從今而後不過凡夫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在事相上跟凡夫沒有差別,理念上跟凡夫完全不一樣。理念上,他心是空的,他心是靜的;凡夫的心念,他是實,他不空,他心裡拉拉雜雜的東西不知道有多少,他心是動的,他不是靜的。所以妄念紛飛,他有妄想,他不是靜的。佛與大菩薩,我們這裡講的大菩薩就是講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的菩薩,他心永遠是靜的,永遠是空的,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但世法不染,佛法也不染,真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佛心,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為什麼要在六道、十法界裡頭還在這受罪?還在這受苦?冤枉!所以本經的宗旨,清涼講得好。李長者所說的跟清涼的大致相同,前後加了一句,到後面我們會看到,大致是相同的。所以這個地方不思議三個字是關鍵。

  後面說,「所以龍樹指此經為大不思議經,斯良證也」,良是好,良是很好的證明。龍樹菩薩講《華嚴》是大不思議經,在一切經當中,這裡是舉龍樹菩薩這個話來做證明。清涼在本經宗趣裡面,用不思議三個字。「淨名但明作用不思議解脫,蓋是一分之義,未顯法界融通等不思議,故不同也。」《淨名》就是《維摩詰經》,所以《維摩詰經》稱作小不思議經。為什麼叫小不思議?《維摩經》裡頭有不思議的意思,這個不思議只是講作用不思議,顯示出來了,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說得不夠圓滿、不夠周全,所以「未顯法界融通等不思議」。《維摩經》雖然也講不思議,跟《華嚴經》講的不思議還是不同,《華嚴》是法法皆不思議,《維摩》僅說作用不思議,這是這二部經裡面所說不相同的所在。

  我們研經學教,首先要把宗旨掌握到,好像我們去旅行,我們先把方向掌握到,不至於迷失了道路。果然能把清涼所講的宗旨掌握到,我們要想得到華嚴三昧,要想契入華嚴境界,那就不是難事。將來入經文的時候,字字句句都與這個宗旨相應,都能夠契合這個宗旨,那就真的不可思議。而不是像一般學佛的人,一般學佛的人很多,我們常講所學非所用,他所學的經論用不上。是不是經論有錯誤?給諸位說,經論沒錯誤。他為什麼用不上?為什麼不得利益?他沒有抓住宗旨,沒有抓住方向,雖然研經學教,或者是依教修行,都修偏差了,所以不得受用。由此可知,宗趣在一部經裡頭它所佔的重要的位置。十門開啟就是用十個大段落來介紹全經的大意,全經的內容,宗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天台家的五重玄義,第三條叫明宗,是玄義裡頭的核心,最重要的一環,跟《華嚴》裡面這個段落顯經宗趣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學佛,我們講修行,不可以不知的。

  但是在玄義裡面,是以這一門最深、最難懂、最難體會,這是事實。因為它的意思本來就深,不是故意把它加深,它本來就深。清涼在玄義裡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說這一段,道霈禪師真是很難得,講那麼一大段的文字,節錄成這樣一個短篇,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便利太多了。可是我們修學要想在這一生真正契入境界,不可以得少為足,我們看到這個就很滿足了。這個小冊子是我們的引導,道霈禪師確實有這個意思,他寫這本書就是引導我們。因為《疏鈔》跟《合論》的分量都太大,我們一般初學的人看到這麼大的部頭,興趣就沒有了,不敢去研究,不但不敢去研究,連讀誦都畏懼。所以他把它節錄成《疏論纂要》,纂要就是節要的意思。他的目的是希望藉著《纂要》,提起你深入《疏》、《論》原文的義趣,這個是道霈禪師真正的目的,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但是為人講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將來在二十一世紀,人的根性劣,煩惱習氣重,深入不思議境界就太難太難,真的叫一代不如一代,這不是假的。一代煩惱比一代嚴重,我們對廣大群眾介紹,愈簡單愈精要愈好。這種說法,眾生有沒有得利益的?有,肯定有。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都有聰明人,都有善根很深厚的人,他雖然是短時間一接觸,他也能開悟,他也能明白,也能提起深入經藏的意願,我們這種介紹就起作用、就有價值了。這是講到觀機,應機施教。

  再看底下這段文,「其中釋義有四門」,清涼詳細給我們解釋本經的宗趣。「第一別開法界以成因果,謂普賢法界為因,遮那法界為果,是故因果不離理實法界。」這樁事情,我們一定有個很清晰的概念,在一真法界裡面,給我們開顯因果這個現象。普賢法界是因,這一句裡頭,著重在普賢這兩個字。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在大經裡面,佛給我們說普賢這兩個字的意思,清涼與李長者根據經義,為我們闡述普賢兩個字的深義。這個普他就說了十條,所以經上講十普,十普總歸結就是心量圓滿的顯現,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才是普。所以普是真心,普就是法界,普就是圓滿的性德。它說賢,它不說聖,說賢,你不能不懂聖。聖是什麼意思?聖是對於盡虛空遍法界,要是以這個宗趣來講,就是法界理實緣起因果不思議,他完全明瞭,這個人叫聖。什麼叫聖人?聖人對於事理的真相通達明瞭,就叫做聖。這個人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跟聖人差不多,雖然他不能成聖,跟聖人差不多,這個人叫賢。所以此地的賢在我們佛門講等覺菩薩,這稱之為賢。為什麼不稱聖稱為賢?聖是果地,賢是因地,它表因。

  普賢行所修的,也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我們這樣說起來,大家就更容易懂,你聽了容易體會,也會感覺得很親切,與自己實際生活沒脫離。普賢菩薩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過的生活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我們今天得不到普賢菩薩的受用,我們的心不是普賢心。你才曉得事上沒有兩樣,正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沒有兩樣。障礙在哪裡?障礙,在你心念上產生的障礙。普賢菩薩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他心地清淨不染,平等不二,所以他沒有障礙。為什麼說普賢菩薩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在自己過的生活?諸佛菩薩隨類化身,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我們此地有感,菩薩當然應現。應現在哪裡?應現在我們眼前,應現在我們周邊,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普賢法界。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搞糊塗了,所以見不到。誰見到?善財童子見到。我們今天要見到了,我們就是《華嚴經》的善財,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接觸所有一切的眾生就是五十三位的善友。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不就在我們現前嗎?沒離開我們一步,一寸一分都沒有離開,關鍵就在乎我們會不會轉、能不能轉得過來,關鍵在此地。這一個轉變就太殊勝,叫無比的殊勝。這個轉凡成聖,不是小聖,大聖。希望大家在這裡要留意,要細心去體會,一定要把自己的障礙去掉。你不把障礙除掉,還是沒法子相應的,沒有法子相應,就沒有法子契入。換句話說,我們還過生死輪迴的生活,還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就苦了,這個是沒完沒了。一念契入,煩惱就捨掉了,實在是轉煩惱成菩提,把我們平常妄想分別執著一轉變,成為無量的智慧,煩惱跟智慧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煩惱,悟的時候是智慧,它不是二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佛菩薩比我們高明,就是把一切煩惱轉變成智慧,我們的麻煩是把自性無量的智慧轉變成煩惱。怎麼轉的?我們講最粗、最明顯的,就是一念自私,這個麻煩。我講的是粗得不能再粗了,就是一念自私,就把你自性無量的般若智慧轉變成無量的煩惱,煩惱現的這個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所以我們從哪裡下手?我們要真幹,從哪裡幹起?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從這裡下手,從今而後不再為自己。不再為自己是真正之樂,真正是大享受。你不再為自己,沒有自己了,諸位想想,你還有煩惱嗎?縱然有煩惱,誰受?我自己沒有了,誰受煩惱?縱然有生死,誰生死?有我,我生死;我沒有了,誰生死?生死就沒有了,這才真正叫連根拔除。

  你有我,你就有煩惱,你就有苦受,你就有生死,你就有輪迴。我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為什麼偏偏要執著這個身是我?患得患失裡面起了一個我所,不曉得這個東西是假的,無常的,不可得。不可得裡頭,偏偏起了一個妄念,得失的念頭,全是妄想。所以你們念《百法》、講《百法》,我在過去遇到一個學生,他曾經跟我學過,以後在台灣有個大學裡面講《百法明門》,他來告訴我,學校請他去講《百法明門》。我笑了一笑,我說你講的百法,大概不是明門,黑門。他聽不懂,他說怎麼百法是黑門不是明門?明是什麼?明是智慧,聽了《百法》,開悟了,那就是你講的是明門。如果你講這一百條,叫學生又記住,牢牢記住這一百條,分別這一百條,執著這一百條,豈不是黑門嗎?他頭腦裡頭已經夠複雜了,再加上一百條,叫它更複雜,那不是明門,那黑門、暗門。所以你要明白《百法》它的宗旨是什麼?宗趣是什麼?末後講得很清楚,它的宗趣是要你真正悟到二無我。《百法明門論》只解釋佛在經上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只是這一句話的註解。佛講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再講百法;什麼是無我?後面講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你了解百法之後,你就曉得人無我、法無我,破我、法二執,那就是明門。

  大乘經論的講解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講了之後叫聽眾裝了一肚皮的佛法,那就壞了,那就不是明門。聽了之後一肚子拉拉雜雜東西統統捨乾淨,那就明門了,那就覺悟了。世間法的教學,尚且不主張記問,不主張叫你要記得很多,主張什麼?主張叫悟處。你看古老的教學,老師觀察學生,某個學生有悟性,這個學生悟性很高,教你要領悟,不是要求你記得很多。小學學生背誦經文,背誦經文用意在哪裡?幫助他將來開悟,背誦經文是一個修定的手段。小孩也會胡思亂想,那要從小養成胡思亂想的這個毛病、這個習慣,麻煩可就大了,這個人一生都開不了悟。所以從小就不讓他胡思亂想,把他的思想意志集中,叫他讀經。所以讀經表面上看到,叫你經文要熟讀、熟記,實際上是破一切妄想,真正用意在此地,也是我們佛法裡面講訓練根本智。

  這是現在佛家教學也是完全喪失掉了,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看不到教學。所以我們讀古書,看看古人親近善知識,五年學教。學教實在講,什麼東西都沒學。你親近善知識,這頭五年幹什麼?分配你工作,叫你去做事。做事修苦行,目的是什麼?修福。然後叫你讀經,給一本經給你,叫你去念,念到會背。天分好的,沒多久他就會背了,老師再給一個深的、分量大的,再去給你背。換句話說,折磨你,沒有講解的。講堂裡面講經,禪堂裡面參禪,念佛堂念佛,都沒你的分,你沒有資格進去,你只能在外面打雜,照顧大眾。你好好的依照老師給你的課本,你去念。念經是什麼?收心,不打妄想。天天要去讀經、要背經,那是修定;作務,就是給常住做事,修福。五年福慧雙修,奠定福慧的基礎,所以叫你修苦行。哪裡說一出家就做學生、就做清眾,什麼事都不幹,你沒有慧,也沒有福,你將來什麼成就都沒有。

  所以你想想,古人教學有道理,不但佛法是這個教學,你去念《禮記》,《禮記》你念「曲禮」、念「內則」,你念這些東西,「少儀」,你去念這幾篇,這幾篇統統是講小學。從前小學七歲就跟老師,老師教你什麼?教你灑掃應對,都教你做活,看到你的年齡,看到你的體力狀況,分配工作給你做。所以它是生活的教育,也是教你修福,到你長大了,你還是會勤勞,你能夠事奉師長。所以學生要照顧老師的生活,侍候老師。你會照顧老師,你回家就會照顧父母,所以這是老師教的。你會侍候你的兄弟姐妹,你能夠奉事師長,所以屬於生活的教育。教導你處事待人接物,教規矩,教你做人。讀書,年歲那麼小,不是讀書的時候,智慧沒開,所以完全教你背書。教你背書,訓練你的根本智,不讓你天天打妄想,叫你起心動念都想到書上的文字,用這個方法收心,在佛家講「都攝六根」,用這個方法,這是教育。等到十三、四歲了,懂事了,智慧開了,然後再講解經裡面的道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所以中國過去學校只有二個階段,沒有三個階段,像現在小學、中學、大學,古時候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大學。大學叫太學。大學裡面是研究討論,小學裡面完全背誦,不講解。所以小學的老師,沒有講述的,不講意思,專門叫你背,督促你。你能夠背誦了,再叫你背一百遍、背二百遍,天天溫習。每天一定把昨天的課程背一遍,再上新的課程,再教新的課程,那個教學法好!今天這種新的科學教學法,遠遠不如以前那個老辦法,老辦法是叫人真開智慧,現在這個方法,實在講智慧都堵塞了,智慧沒有了,只有聰明,而且世智辯聰。所以今天的教育,世智辯聰的教育,不是真實智慧。

  真實智慧的人,心清淨,心空,空就靈;心要是實,實就不靈。我們佛法裡天天離不開敲木魚,木魚裡頭不挖空,你敲敲看,響不響?一定把它挖空,裡頭沒有東西,敲了才響,才好聽。我們人也是如此,人心裡頭牽腸掛肚的東西那麼多,一點智慧都沒有,不靈了。你要想智慧現前,那你就得曉得,把你心裡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去得乾乾淨淨,你的心就靈,智慧就開了。又想心裡東西要保存到,又想開智慧,哪有這種事情?辦不到的。一定要把那些牽腸掛肚的東西捨得乾乾淨淨,然後你看書,給諸位說,一看就懂了,一看就明瞭,一看這一句裡頭很多意思都出來了。你怎麼看出來?因為你心裡頭沒有東西,就看出來了。何以心裡沒有東西就看出來?因為心裡沒有東西,是真的,外面這些文字相全是假的,緣起性空,空與空就相應了。所以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統統生智慧。不要說看經講無量義,看什麼都能講無量義,看這朵花給你講兩個鐘點也講不完,都是無量義,法法圓融,法法不可思議。

  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就是現實的世界。一毛一塵,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個味道你才能體會得到,都在一個空、靈。所以不捨怎麼行?不放下怎麼行?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非放下不可,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徹底放下之後,你所有一切行,給諸位說,統統是普賢行;你只要心裡還有一物,你的一切行就不是普賢行。這個地方是以普賢法界為因,普賢行的關鍵就在此地。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你看六祖大師,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對了。你的心裡本來什麼都沒有,這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本性,你這個心性跟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十方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講智慧德相,用大方廣三個字來配,體性是大,智慧是相,德相是作用。德相裡面的相是現相,依正莊嚴的相狀,那個德就是作用,與自性完全相應的作用是德,就是大方廣。與自性體相作用完全相應、完全契合,這就是普賢法界,這就是普賢行。所以如果我們要修普賢行,一樁一樁在事上去找,那個可麻煩透了。「離世間品」給你講二千個法門,二千法門都是綱要,每一個法門裡面都含攝無量法門。那二千法門是總綱,這個學起來,你說多麻煩。

  所以大乘,為什麼人家喜歡禪宗?禪宗不找這些麻煩。宗門看教下的人,入海算沙,太麻煩了。經典浩如煙海,佛所講的一切法門是海裡頭的沙,你這個多麻煩。所以宗門它要抓總綱領、總原則,簡單明瞭,確實是好。無怪千百年來,沒有人不嚮往禪宗的,直截了當,不囉嗦,不麻煩,抓住總綱領。總綱領就是我們《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平等覺」,這是總綱領。清淨就是不染污,有一絲毫的染污就不清淨,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了。這個染污說什麼?分別執著,通常我們不講妄想,講無明。講妄想,我們觀念上對妄想這個名詞概念上是非常粗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其實那個妄想是極其微細的,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說之為無明。換一個名詞,使你不至於發生誤會,告訴你,最嚴重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最粗的妄想,這個東西不能有,有了這個東西你就是妄心,把你的真心變成八識、變成五十一心所,轉變了,真的叫唯識所變。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變成凡夫,怎麼變的?識變的。什麼是識?分別執著變的,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禪宗裡面有人向老和尚問:老和尚,無明從哪裡來的?老和尚怎麼答覆他,怎麼教他?扭著他的耳朵,抓著鼻子,就是、就是,這就是。你們想想,老和尚有沒有講錯?一點都沒錯。無明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分別執著來的。如果老和尚這個手段對付你,你一下覺悟,就開悟了,事情就解決了。可是抓著你的鼻子,提著你的耳朵,你還是不覺悟,沒有法子。老和尚說:就是,就是。你還不曉得是什麼,那有什麼法子?沒辦法。所以從心想生,不想就沒事了。

  中國人造字,所以我們說中國文字不能改,中國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號。文字是個符號,讓你看到這個文字,你就會覺悟,你就不迷,你說這個文字多好,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找不到的。你看我們講「思想」,思想在中國文字上就不是好東西。想,心裡有個相,那個相是什麼?妄想。思是什麼?思是你有了分別,心裡畫了好多界限,一分別就有界限。什麼是真心?什麼是本性?把界限拿掉,把妄相拿掉,剩下來是真心,你看多有味道!中國人造字,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不能說中國人沒智慧,不能說中國沒有佛菩薩在,中國真有佛菩薩出現,不過不叫佛菩薩這個名字而已,你看造這些文字,這個裡頭多有學問。從這些符號裡頭你能夠覺悟,你就曉得應該怎麼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只看這個符號就明白了,聰明人一看就懂得了。

  這樣美好的文化,我們應當向全世界發揚光大。實在講中國人應當領導全世界,世界人才有幸福,才有美滿、和平。我們不能跟人家走,為什麼?人家文化比我們低,我們跟人家低的走,錯誤了。中國不是自大,我們這個比他高,他跟我們是對了,他往上走;我們跟他走是往下流,這叫大錯特錯。而是我們中國人,真的,這一代的中國人,實在講對不起古聖先賢、對不起祖宗,祖宗給我們留下來這樣美好的文化遺產,我們把它捨棄,對於這份寶藏不認識,不能把它發揚光大,我們的過失。學佛的人(佛弟子)對不起諸佛、對不起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佛法在這個世間是所有一切文化的精髓,是所有文化的顛峰,最高峰!現在把它當作迷信,把它拿來當作超度死人的工具,你說糟不糟糕?它是教我們成佛作祖的,教我們帶領一切眾生過高度文明的生活、過高度智慧的生活。我們後代佛的學生不爭氣,把這麼好的東西都糟蹋掉,你說可憐不可憐?

  我們今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場所,人家要我們上台去介紹佛法,首先就要讓大眾真正認識佛法,佛法到底是什麼,其他的慢慢來,這是第一步,佛法已經被世間人誤會得太深太深了。現在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對佛法存有戒心,唯恐人學佛,你說糟糕不糟糕?唯恐什麼?學佛是墮落,學佛是迷信,看成這個。他們有沒有看錯?沒有看錯,責任在我們這邊,我們身為佛弟子,對佛法不認識,對佛法誤解,對佛法曲解,我們所作所為違背了佛的教誨,不但違背佛的教誨,甚至於違背了世間的仁義道德,人家當然用一個輕視的眼光來看我們。所以這個誤會不在他,過失在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把佛的教誨搞清楚、搞明白,罪過在我們這邊,不在他那邊。我們不懂得普賢的因,不了解普賢行,不知道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依舊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胡作妄為,你怎麼能怪別人?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認真的去改過自新,好好的去修學,佛法才能在這一代再興旺起來。佛法興,舉世之人就有福了,真實的利益,他們才能夠享受得到。真實的利益是毘盧遮那的法界,毘盧遮那的法界也沒有離開我們現實的生活。

  因與果都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不知道怎麼行?過去方東美先生,他認識,非常可惜,他沒有這個機會,沒有緣,不能把《華嚴》教義發揚光大。他跟我說過很多遍,《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他是個哲學家,他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法。他說,佛經的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古今中外哲學的學說都比不上佛經。佛經裡面特別讚歎《華嚴》,他說《華嚴》是佛經哲學裡頭最好的哲學概論。他說得很具體,這一部經典裡面,就是這個教科書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細修學的方法,末後還帶表演,做出一個榜樣來給你看。在古今中外教科書裡頭,像這種編輯的方法找不到,所以他對於這部經典讚歎備至。

  晚年,晚年退休了,公家學校退休了,私立學校請他,天主教的輔仁大學,請他到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所以他的華嚴哲學是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的,那個也受限制,一個星期好像只有一堂課,一個星期只有一堂課,三個小時,受時間的限制,受課程的限制,沒有法子發揮,只能夠說說大意。他教學的時候,博士班的學生並不多,但是旁聽的不少,連學生加旁聽的大概有一百多人。那個時候正好碰到我在台北講《華嚴經》,我印了有一千套《華嚴經》的經本,《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我也是印成小冊,總共合起來,這三部《華嚴》合起來,六十多冊。學校裡面,聽方先生課的人,我每個人送一套,送了一百多套。送給他們,他們能不能看?那又是問題,總是結個緣,結個歡喜緣,結個善緣。他們能念到博士班,能夠在博士班旁聽,至少也都是學士,跟這些人結個法緣。

  這是特別提醒我們,普賢行的重要。你看在經沒有開講之前,在宗趣裡頭第一條就提到普賢行。我們在《無量壽經》,還是在序分,還沒有到正宗分,第一句就提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們想想真實的教學,重點在哪裡?這就明白了,重點的教學就是在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的行門沒有兩樣,只是用心不一樣。普賢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念念都是虛空法界,你所有的一切行都是普賢行。念念為自己,為我這個小團體,為我這個小道場,這就不是普賢行了。這個心量太小太小了,這什麼心?輪迴心。修十大願王還是輪迴心,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心量太小了。普賢行是圓滿的心量,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量就是普賢行。這是我們用宗門的方法抓住總綱領。

  下一堂,我再從事相給諸位說,這個普,我給你講十普,這是經上講的,從事上講,今天給大家從理上講的。你要不拓開心量,那十種事相也做不到,就是做也不能圓滿。所以首先要把心量拓開,起心動念我們想整個社會、想整個世界,希望在這個世界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覺悟,人人都過得很幸福、都過得很美福,存這樣的心,與普賢的因就接近,就相應。決定不可以念念想自己,為自己的利益,為我小圈圈、小團體的利益,這很糟糕,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夠叫這個社會愈來糾紛愈多,眾生過得愈來愈苦,包括自己在內,自己也苦。一定要把心量拓開,恢復自己本來面目,很重要,很重要。我們以這個理念、以這個基礎來入《華嚴》就不難了;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理念,諸佛如來來講《華嚴經》,你也聽不懂,你也入不進去。為什麼?不是《華嚴經》的對象,我們佛家講不是《華嚴》的當機。我也只能說到此地,至於怎麼個做法,要靠大家自己發心,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誰真正發心,誰就入境界,你會得華嚴三昧,會入華嚴境界。所以一定要真正發心,真正幹,真放下,然後就真看破了。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本書你們大家負責,我就不要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