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十六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16

  請翻開經本第七十九面,第六行,從第二個字看起:「且能信處,號曰信心。自契相應,名為住心。為住佛所住妙慧解脫,相盡無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為邪見人也。」華嚴會上標準很高,確確實實是不同凡響。此地講的信就是十信位,我們如果真正能夠稍稍體會到這個意思,才知道信心之難,絕不是容易事情。

  像我當年出家受戒,見李老師,李老師第一句開口的話,「你要信佛」。這個信,我們怎麼樣說,都達不到這個標準。能信,這是信心,所信的是佛在《華嚴》講的這些諸法,我們能不能相信?像前面所說的「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我們相不相信?我們能不能相信,世出世間一切法是自性所現的?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的,能不能相信?我們聽了佛法,「我相信」,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真相信,你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變了。怎麼變了?一切萬法是自己、是自體,你「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不是人教給你的,不是勉強的,那個時候你相信了。你在一切萬法當中,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你接觸心境是平等的。為什麼?所有順逆境界是自性變現的,你才叫真信。所以真正相信的人,清淨心、平等心很容易現前,時時刻刻會現前。因為煩惱習氣重,所以還有中斷的時候,還有被煩惱迷惑的時候,一下忘掉了,可是他很容易提起這個信心。信就是覺悟了,換句話說,很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才有分別執著,這一念又迷了。自己曉得迷了,曉得迷了就是悟;凡夫迷,不知道自己迷,那叫真迷。知道自己迷了,就是覺悟。知道迷而能把迷改過來,那就相應,相應就入住,就是底下講「自契相應,名為住心」,相應就住。你住在哪裡?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諸法實相相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心就是這樣安住的,現在你的心也是這樣安住,就叫做住佛所住。

  佛所住處,此地這八個字,說明他的境界,「妙慧解脫,相盡無生」,這八個字。妙慧就是無知、無所不知,這個妙!無知、無所不知是同時的,它不是分作二截的,同時的。什麼時候同時?任何時候都同時,任何處所都同時。再舉個例子,說即無說,無說即說;作即無作,無作即是作,這叫妙慧解脫。一切諸法,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性是空,相是有,這個才叫做妙慧解脫,自在。解是解開、解除,解除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解除了。脫是什麼?脫離生死輪迴,脫離十法界,也就是脫離無量無邊的法界,現在科學家講的無量維次的時空,所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到無量度的空間脫了,解脫了。他們講無量維次的時空,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無量無邊的法界。諸位要曉得,講十法界,十是圓滿的數字,代表圓滿,不是法界只有十個,那你就搞錯了。佛經裡面講的數字幾乎都是表法的,所以《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彌陀經》上用七代表圓滿,都不是數字。

  「相盡無生」,相是法相、現相。現相怎麼叫盡?這個盡是什麼意思?盡是盡知,完全明白了,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一點疑惑都沒有了,這是相盡。相盡了,相是什麼相?相是無生。無生的意思,前面講過很多,剎那際,我們的思惟想像達不到,所以生即無生。《金剛經》上講的「如露亦如電」,都是用個比喻,電是閃電。其實閃電還是有時間的,它還是差不多我們觀察大概是四分之一秒的樣子,這個閃電。佛法裡面講的剎那比這個更短,但是如果佛要細說,世間人聽不懂,舉閃電,他見過,他能夠體會。很快的,一下就沒有了,一亮之後就沒有了,這個他容易體會。實際上,諸法的存在時間比閃電短得太多了。我們為什麼能見到這些法相?法相它一個相、一個相相續,我們見的相是相續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相續相。這個相續相它的真相就是剎那生滅,這個事凡夫就誤會了,以為這個剎那生滅相是真的存在,這搞錯了。見到事實真相之後,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你還會有貪戀嗎?還會有分別執著嗎?分別之所不及,你分別來不及,你分別那個念頭還沒動,它已經滅了,你何必還要去分別它?你何必還要去執著它?分別執著也是妄想,很粗的妄想。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妄想是講極其微細的妄想,粗的妄想相是分別,更粗的是執著。

  相盡無生,你真正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你的心就定了。這個境界什麼境界?無生法忍。所以真正到相盡無生,那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菩薩,這地位高!《仁王經》裡面所說的,七地、八地、九地是無生忍,十地、等覺、妙覺是寂滅忍,所以相盡無生是無生忍。可是無生忍,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如果套天台的講法,他們證的是分證位,七地、八地、九地證的是圓滿位。圓教初住就知道一切法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確確實實是剎那際,所以他的心永遠是定的,不會將一切法放在心上。他真正明瞭,這一切法,任何一法,別說世間法,佛法放在心上都是錯誤的,為什麼?沒有,哪有法。

  下面說,「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為邪見人也。」我們能不能相信?我們能不能肯定?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覺悟過來,世出世間一切法是我們心想生的,這個佛在大經上講得太多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真的相信嗎?真的肯定了嗎?真正相信,真正肯定,這才叫信位的菩薩。你在大乘圓教,你已經是信位菩薩,真相信,一點都不懷疑,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微細觀察,確確實實一切法是心想生,一切法是心現識變的。換句話說,一切法就是自己,除了自心之外,沒有一切法,自心是能生能變。識,識是心起作用,這個作用裡面有一點錯誤,所以叫識。這個用與體不相應,與體要是相應,現出來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與體不相應,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這個作用與性體不相應,也有淺深廣狹的差別。雖然不相應,大致上還不太離譜,那個境界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也是不相應,但是大致上還接近,也就是說起伏還不太大,跟這個水平,水平我們把它比作真心、比作體性,我們起作用就好像水起波浪,這個浪不太大,小風小浪,這就是四聖法界;大風大浪就太大了,這就是六凡法界。六凡法界裡頭以三惡道是最大的波浪,離開性體就太遠,就變這種法界。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如是,哪一法不如是?這就是跟你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哪一尊佛不是自性佛?毘盧遮那,自性毘盧遮那;釋迦牟尼,自性釋迦牟尼,沒有一樣不是自性,佛如是,畜生也如是。你看到螞蟻,自性螞蟻;看到蚊蟲,自性蚊蟲,恍然大悟。不但有情眾生如是,無情眾生亦復如是,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的,沒有一法不是唯心現的。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華藏世界又何嘗不是唯心淨土?再回頭看看,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娑婆世界是唯心穢土。盡虛空遍法界是心性變的,虛空也是自性虛空,唯心法界。我們這個才沾到一點邊,你看看心量怎麼會不擴大!還會起心動念為自己、為家、為這個小圈圈,你信心沒生起來。

  那要怎樣這個信心是真正生起?自他不二,自他一如,自就是他。到後面給你講到六相十玄,為什麼從一微塵裡面就觀察到盡虛空遍法界,這什麼道理?自他不二,自就是他,他就是自,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怎麼會有慳貪?這種煩惱不斷自然就沒有了,不會有慳吝心。他就是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他怎麼會有慳吝的心?沒有了。對於一切眾生,上對諸佛,下對地獄眾生,都是一律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平等的供養奉獻,決定沒有絲毫差別,這是你信心現前,你信心現前一定是這個樣子。你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差等,沒信心,十信菩薩信心的標準,你不知道,你怎麼能住妙慧解脫?此地「妙慧解脫,相盡無生」這八個字,就是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是什麼樣子?這八個字把菩提心那個樣子全都說出來了。相盡無生就是自性,《觀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一念不生是謂誠,到這個時候才真的是一念不生。妙慧解脫就是深心跟大悲心。

  下面給我們舉了個例子,「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你把佛改一個字,「若心外有法,不名信心」。說個佛,怕你執著佛,佛以外大概不是這樣的,那你就搞錯了,這個佛字是一個代表,代表情與無情一切諸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諸法就是心現的相分,心是能現,相是所現。這個地方要記住,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所以歐陽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佛法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面所講的能跟所是對立的,是二法,能生跟所生是對立的。佛法為什麼不是哲學?佛法是能生跟所生是一,它不是對立的,能所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不是哲學。哲學裡面講能所,佛法裡頭也講能所,但是義趣不相同。如果你思想見解裡頭,心外還有法,法外還有心,這就是邪見。邪見,揀別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之知見,《法華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個人就成佛,你跟佛的知見是一樣。佛的教學目的就在此地。佛用的方法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目標、目的。佛能夠做得到的、能幫上忙的是開示,悟入是我們的事情。佛為我們開示,我們不能悟入,那也是枉然。佛不能夠幫助我們悟入,他沒法子,他要能幫助我們悟入,我們也不必修行,我們還修什麼?佛大慈大悲,佛不能幫助我們悟入。所以我們聽了之後要悟,悟就是解,要理解。這個悟就是信、解,入就是行、證。你明白、懂得了,懂得你不去做,那有什麼用處?

  這個世間有很多人講,「知易行難」,這個話乍聽起來,好像是有道理。知,教給你,很容易,教你不妄語,很容易,我懂,可是偏偏還是打妄語;教給你閒談莫論人非,我懂,閒談還是張家長、李家短。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沒有真懂。你聽了佛法,聽的實在說似懂非懂,好像懂了,其實沒懂。為什麼?真的懂得了,一定他做到,沒有說是真懂之後做不到的,沒這回事情。真懂之後,一定自發自動的去做,不要人勉強,也不需要人督導,自自然然會去做,為什麼?利益現前,他真有好處。你言行不相應,沒有好處;真正懂得的人,有好處他當然會做。沒有好處,他為什麼要做?不會做。你不與佛相應,也就是不與自性相應,必定是與自性相違,這一定的道理。與自性相應的,你能成佛、成菩薩;與自性相違的,以我們凡夫來講,你搞六道、搞三途。真正覺悟的人怎麼會去搞六道,怎麼會去搞三途?哪有這樣愚的人。

  我早年剛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很年輕,我學佛跟章嘉大師,我二十六歲,跟大師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的結論,佛法是「知難行易」。為什麼說行易?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聖只是一念之間,行容易!凡夫成佛一轉念就成功了,但是為什麼你轉不過來?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真正覺悟的人,從凡夫轉成佛道只是一剎那。你不肯轉,你不能轉,都是你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遇到一個能夠把佛法給你講透徹的,這個是太不容易了,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得人身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得人身,得到人身之後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也是遇佛法。真正遇到佛法,你要遇到一位能夠幫你解釋、幫你講解的人,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想到好難!哪有那麼簡單?

  我們得人身,縱然遇佛法,說老實話,我要遇不到章嘉大師,遇不到李炳南老居士,也是一籌莫展。雖然歡喜讀經,對這個有興趣,可是甚深義趣你要能體會可不是容易事情,而且你能夠真正理解,解跟行要相應。所以我第一天遇到章嘉大師,第一天跟他見面,他第一天不是跟我講解門,跟我講行門。第一天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你才能理解,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縱然遇到諸佛如來跟你講經說法,你也入不進去,為什麼?本身有障礙。所以你聽了,縱然聽得很歡喜,法喜充滿,統統都是相似法,不是真實的。你是相似的理解,不是真實的理解,真實的理解沒有不肯幹的。你還不肯認真去幹,自己要曉得,我解得不透徹,還是沒搞清楚。

  譬如世間人,我們這裡擺的,一邊擺的是一堆黃金,一邊擺的是一堆黃銅,看樣子都差不多,銅擦亮了也很好看。我們要問人,你要哪一個?你只可以選擇一個,你要哪一個?他要真正識貨,他一定把黃金拿走了,不識貨的人才拿黃銅,不是一定的道理嗎?所以佛法稱為寶。什麼是寶?能夠教你了生死脫三界,這是真的寶!世間什麼樣的寶能夠跟它相比?沒有一樣能跟它相比。這個東西只要你認識清楚,你一下覺悟、一下回頭了,你就把三界六道擺脫掉了,不但是三界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絕不留戀,絕對不會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無依住性,這個是自性。念念與自性相應就是成無上道,這是佛知佛見。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一切諸佛皆同自心,一切眾生皆同自性」,自性跟自心是一個意思。說一切諸佛是從相上講的,佛,有情眾生,他代表有情眾生,唯心所現;眾生裡面就包括無情的眾生,自性所現。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我們觀察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大自然的現象,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的意思廣,無限的深廣。佛教學,念念幫助大家覺悟,如果以我們世間人來講,佛的用心,佛的心意,念念幫助眾生覺悟。所以平常我們所使用的術語,這些術語都是幫助大家覺悟的,讓你聽了,你就明瞭,不再迷了。所以佛家不問你,你這裡有幾個人?譬如一般道場,問你住眾多少?不會問你住人多少?住人,迷了,執著個人;住眾什麼?住幾個眾緣和合的幻相,就這個意思。你聽住眾,眾就提醒你,眾緣和合的假相,不是真的。所以在這個平常術語當中都是提醒你覺悟,既然是眾緣和合就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破你的執著。所以不說住人多少,問你是住眾多少。

  這兩句就跟法相宗所講的「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一個意思。這個意思裡面所包含的真實義就是萬法跟自己是一體,萬法就是自己,是自己本人。所以《華嚴》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否則的話,它怎麼能同?佛這個說法是說真實法,所以《華嚴》裡面是講真實。佛講其他的經有隨順凡夫常識、隨順凡夫的知見來講,叫依俗諦而說。《華嚴經》上絕大部分是依佛親證的境界,依真諦而說,也就是完全暴露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教誨。其他一些經裡面有方便教誨,這部經上是真實教誨,讓我們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這講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可是佛說出的真相,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所以我們聽了,聽了是很歡喜,但是不容易接受。雖然知道佛的話是真實,佛不妄語,奈何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習氣很重,不肯完全相信,依舊是事與理相違背。

  佛常常在經上也舉比喻說,這個事難懂,經上比喻,用夢境來比喻很多,所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的比喻,是以夢為主,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當我們作夢的時候,夢剛剛醒,你會不會在那個時候仔細想想夢中的境界?那就是佛法。你想想夢中所有一切境界,從哪裡來的?夢裡面一定有自己,也夢到許許多多的人物,也夢到山河大地。夢中的自己,夢中的別人,夢中的山河大地,從什麼地方來的?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離了自心,哪來的夢境?我們細細想,想通了這個道理,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現在科學家說,夢是下意識所變現出來的。下意識也是心,就是我們講的第六意識心。夢中自己是自心變的,夢中別人還是自心變的,夢中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夢中的虛空,依舊是自己變的,除了自己之外,什麼東西也沒有。你在夢中夢見的這個人,這個人對他親愛,那個人是冤家對頭,你不都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你所親愛的是你自心變現的,你所厭惡的還是你自心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是你自性所變的,劇惡極苦的阿鼻地獄也是你自性變現的,除了自性之外,確確實實沒有一法,真正是「法外無心,心外無法」。什麼叫法界?一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

  我們要能信,能信在佛法裡面講解悟,你解悟了,我們一般講開悟了,解悟。後續的是悟後起修,你覺悟了之後,你一定要做到,起修就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與你所解的相應,這一相應就入住,就住佛所住。我們生活行為與你所理解的不相應,你只能在信位,你不能入住。信位,這十個位次是解悟不是證悟,初住以上是證悟。證悟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得真實受用,解悟不能得受用,真實受用你得不到。充其量你在三界六道裡面修一點福報,因為你講得不錯,你解得正確,你講得不錯,你自己沒做到,你還是脫離不了三界六道輪迴。但是你能夠施以法布施,你會得聰明智慧,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再肯有財布施,你就得財富,這個福報是在三界裡面去享,三界有漏的福報。問題就來了,享福沒有不糊塗的,幾個享福的人他覺悟?這個事我們看得很清楚!你看今天這個世界上,有財富的人,有地位的人,有勢力的人,有幾個人再繼續在學佛?不要了,佛法不要了,迷在他的權位、財富裡面去了,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三世怨」。頭一世在修,修福修慧;第二世在享福,享的時候不修;福享完了,無量劫的罪業現前就墮三惡道,三世怨。這個事情,我們冷眼旁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太可怕了,我們要幹這個嗎?

  所以我們從解悟一定要提升到證悟,雖然不能證,也要認真去行,尤其是修學淨宗持名念佛,決定往生。我們要留戀這個世界幹什麼?對這個世間,不要說我們現前這個苦難的世界沒有什麼好留戀的,欲界天、色界天、大梵天,大梵天來請我做天王我也不幹,為什麼?上當!這個事情幹不得的,決定要求生西方。《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凡聖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福德超過大梵天王不曉得多少倍,大梵天王跟他不能比!我們何必要去幹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尚且不要,這個世間什麼名聞利養不是太渺小了嗎?怎麼會貪著這些東西!所以佛在經上講的極重要的東西,往往是極簡單,幾句話。

  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上同諸佛,下同一切眾生,是一體。如果這句話,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肯定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那就恭喜你,你證得清淨法身。什麼是我這個身體?虛空法界是我的身體。就好像在夢中一下覺悟,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夢中相是妄相,能變妄相的是真心。全真即妄,真心變成妄相;全妄即真,真妄不二,是一不是二,能變跟所變是一如,這就是證得清淨法身。你證得清淨法身,你最低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住諸佛所住,你就入了住位。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諸佛皆同自心,一切眾生皆同自性」。所以清淨平等覺,怎麼會不現前?哪有不現前的道理?清淨平等覺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再看底下,「性無依故,體無差別。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眾生心,應如是信解,不自欺誑。」我們就看到這一句。性無依,性裡面一物都不存在,宗門六祖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就是有依,無一物就是無依,性無一物,真心離念。諸佛如來的真心無依,六道凡夫的真心也是無依,同一個心體,所以才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完全都是如來果地上自證的境界。體無差別,十法界眾生體性上沒有差別。所以佛在這部經上才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講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德是能力、德能,相是相貌,通常經上講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八十種,不止!換句話說,所現出來的現相,找不到絲毫的缺陷,樣樣都是圓滿的、都是究竟的。這個相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本來具足的。

  經上,諸位也許讀過,也許聽過,說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專門修相好,那是怎麼回事情?那是藏教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沒有見性,他也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實在講八相成道是藏教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這個就是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地區的眾生根劣,只能現這種相來度他們,所以現的是藏教佛,我們佛門也叫做藏頭佛,八相成道。這種佛沒有見性,性德沒有現前,所以他還要用一段長時間專門來修相好。為什麼要修相好?這個世間的眾生喜歡好相,相好就能夠攝受眾生,我們一般諺語裡所講「投其所好」。儒家講「秀色可餐」,看到好相的時候,吃飯都忘掉了。所以佛一定要現好相,用好相,用現代的話來說,誘惑眾生,讓你見到佛相捨不得離開他,願意聽他講經說法。這就是四攝法裡頭所說的。

  我們常常在講習當中也提醒諸位,我們講經說法這個招牌很重要,我們這個相不好的話要修,相會變的,相隨心轉。我們能夠修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相就會轉,相會轉,音聲也會轉,體質也會轉,身體也會轉,一定要真幹,不真幹不行。轉業要從心裡面去轉,效果最殊勝,一般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般人講保健,講求運動,講求怎麼樣滋補,講這些。我在旁邊冷眼旁觀,怎麼搞法他的身體還是不健康,還是改變不了。所以我相信佛法,佛所講的方法妙絕了。佛經沒有教給我們運動,沒有教給我們天天打太極拳,沒有;佛在經上也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去進補,要怎麼樣去搞物理治療,沒有。佛教給我們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你只要真的做到清淨平等覺,你的心念,剛才講了,與體性相應,這就是最健康的。

  我這一生當中,從小喜歡讀書,很少參加運動。我在學校念書,現在學校都有記錄,我的體育大概只有六十幾分,不喜歡運動。可是我喜歡看同學們運動,我在學校念書是搞了很多名堂,搞了好多活動,都讓學生去活動,我在旁邊看。我組織球隊,讓他們打球,我在旁邊看,我喜歡搞這個。我自己多半的時間到圖書館讀書,我學校課本不大念的,在圖書館念書。所以我的常識比一般同學要豐富得太多,這是同學們不能跟我相比。學佛之後,我也只是在跟懺雲法師那一段時間,五個半月,懺雲法師的道場沒有講經,我天天做工。住一個小茅蓬,在一個山上,山上荒山,五個人住一個小茅蓬,我年歲最輕,所以茅蓬裡所有一切的工作我一個人做,那時我沒有出家。燒飯、洗衣服,我們在山上,自己種菜,水是不要挑,山頂上有個泉水,我們用竹子,把竹節打通,用個管子接下來,所以水是有了,但是廁所是我們自己做的,還要挑糞。我一個人做,侍候三個出家人,一位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那個時候七十多歲了,這三個出家人當中就是懺雲法師、菩妙法師,還有個達宗法師。好像這三個老法師現在還都在,朱老居士是已經往生了。我在那裡修福、在那裡作務,山上來了客人,我還能燒一桌菜,什麼都要學著幹。因為住在山上,下山去買菜,一個星期去一次,走路,來回要走四個小時。一買菜就去一天,挑擔子,大概也要挑三十多斤,太重了,挑不動,一個星期就買一次菜。

  在山上,懺雲法師教我看《印光大師文鈔》,看《彌陀經》三種註解: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的《疏鈔》、幽溪的《圓中鈔》,我在那裡五個半月就讀這些書。除這個之外拜佛,他山上的功課是各人做各人的,我在山上那一段時期,每天大概拜八百拜。所以五個半月我拜了十幾萬拜,那算是運動。以後下山之後就不拜佛了,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學講經的時候,有的時候遇到困難,沒有辦法解決,就是有障礙搞不通了;我搞不通,我不去研究,研究太苦了,研究也未必能研究得通,所以怎麼樣?拜佛,我在這個時候才拜佛,求佛加持。講《普賢行願品》就拜普賢菩薩,拜上個一、二百拜,意思就通、就明白了,那是寫都來不及,經的義理,像泉水往外湧。所以我搞不通的時候就拜佛,我不會去研究,求感應!所以這四十年來,我沒有運動,你們看我這個身體,我沒有運動,我也沒有打坐。我這個身體能夠維繫健康,我也不吃補東西,人家送給我的東西,轉手就送人,我不相信這個東西,人家說高貴的補品,我覺得是騙人的。我唯一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我寫的這二十個字,我就是這個做法,很有效果,真正收到好處、利益,真正得到,身心自在。

  我給你們講的東西,你們跟我這麼長的時間,曉得我從來沒有預備。但是我平常讀經,我讀經沒有間斷過,還是遵循李老師的教誨,我不做筆記。我只是讀經,頂多經裡面好的這些東西、重要的東西,我用有顏色的筆把它畫起來。上台講演的時候也是如此,無論在什麼地方,人家請我講演、請我講經,都是如此。你們要問:我為什麼有能力?經上講得很清楚,相應就行了。你一分相應,你就開一分智慧;二分相應,你就開二分智慧。換句話說,一分相應,你展開經本,你就看到一分意思;二分相應,你就看到二分意思;十分相應,你就看到十分意思。經裡頭字字句句是無量義,關鍵就在相應。這裡頭說的,實在講哪一部經都是這麼講法,「自契相應」。你自己要能契合如來的教誡,我們這完全落實在事上說,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決定有好處。

  我們完全肯定,世出世間所有的書籍比不上佛經,所有的佛經比不上《華嚴》,《華嚴》說實在的也比不上《無量壽》。這真的,不是假的。《華嚴》跟《無量壽經》味道足,真是十足,你展卷的時候欲罷不能。我每天晚上讀經,差不多都讀到十二點,每天晚上,我十二點鐘睡覺,真有味道!所以你看我的生活都在安靜當中,我都是坐在那裡,沒有運動,沒有活動,這是我做出這個榜樣來給你們看。你們在此地看到我這個樣子,也看到李木源居士的樣子。我當年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大概也七十一、二歲,跟我這個年齡差不多,而我們看李老師的時候,頂多四十歲,蹦蹦跳跳的。那就是真的樣子擺在我們面前,你決定看不出他七十多歲,他的體力,他的活動,跟年輕人沒有兩樣。我們一起去爬山,大專講座的時候,夏天,有個時間帶著大家去郊遊,到彰化八卦山去爬山。我跟李老師第一個爬到山頂,我們在那裡聊天,聊了好半天,學生才慢慢上來,一個哼、哈的。李老師:你們沒用,這些年輕人,不如老頭子。所以這種形相,年輕人看到他不能不服,這個身體是修得的,認真去修,你就能轉業。所以真幹,它真有好處、真有利益,為什麼不肯幹?

  下面說,「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眾生心」。你們要問:佛心、眾生心是什麼?佛心清淨,佛心平等;眾生心也清淨,眾生心也平等,生佛不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眾生跟佛,在形相上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迷悟,佛覺悟了,眾生迷了。佛覺悟的什麼?覺悟自心,眾生迷也是迷的自心,自心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差別就在此地。所以覺悟得大自在,覺悟是真正的享受,迷了的時候就不自在。迷的時候享受就有五等,就是佛經上講的五種受,苦樂憂喜捨,他就有這五種;悟的人沒有,五種都沒有,所以那個受叫做正受,叫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凡夫的享受不正常,苦樂憂喜捨都不正常。這是知諸佛心,及眾生心。眾生心再細說,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邪知邪見,這眾生心。但是我們曉得,煩惱性空,知見也是性空。所以這些知見跟煩惱都不足以為慮,它性空,它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煩惱跟知見這是不覺,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哪有斷不了的?本有的決定可以現前,我們一般講決定可以證得,因為它是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從外來的,你未必能得到。你自己本有的,哪有得不到的道理?

  「應如是信解,不自欺誑」。真正能信,真正明白,解就是明瞭。真的明瞭,真的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叫不自欺。誑是自大,也不自大。也不能說,我覺悟了,他迷惑了,我瞧不起他,絕對沒有這個念頭。縱然遇到我們今天講低等的動物,蜎飛蠕動,我們也沒有高慢的心;遇到地獄眾生,我們也沒有輕視他的念頭,總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知道一切眾生的真心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佛教給我們禮敬諸佛就是依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的心性是相同的,跟我們自己相同,跟諸佛如來相同。所以不自欺,也不誑妄,儒家所講的不卑不慢,不自卑也不傲慢。自卑而尊人這是禮,這是我們對人家表示尊敬,是這個意思。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這個態度,這是個良好態度,足以教化眾生,為什麼?眾生有驕慢。驕慢的習氣是很嚴重的煩惱,你看在佛法裡面的排列,貪瞋痴下面就是慢。所以驕慢在學習也是很大的障礙,只要有這種煩惱,再好的善知識都沒有辦法幫助他,他不能接受,自以為是,這造成障礙。

  下面說,「是故此經宗趣,為大心眾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名為佛。為法界道理,見則無初中後故。」我們看到這裡。本經的宗趣,宗是修行的原理原則,趣是你修行的結果,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一段長者說得很明白,是為大心眾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確確實實不同凡響。這一部經是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作佛的,所以這部經叫一乘經。大乘經的宗趣是教你作菩薩的,一乘法是教你作佛的,這部經是教我們作佛的。我們是眾生,所以這個說法我們聽了很舒服,我們有分!如果他說是大心菩薩,完了,我們沒分,我們想想我們不是菩薩;要說大心羅漢我們也沒分,我們沒有證到阿羅漢;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我們是眾生,我們有分。現在問題就是大心,它的對象是大心的凡夫,大心就是菩提心,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關鍵在此地。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不好懂,直,怎麼樣才叫直?而佛在經上講的這個話,意思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至誠,真誠到極處。換句話說,你要想學《華嚴》,你要用什麼心?要至誠心,你是《華嚴》的當機者;你用至誠心,你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這個當機將來是決定往生。換句話說,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什麼條件?至誠,用至誠心來一向專念就決定得生。以至誠心念佛,以至誠心生活(至誠心過日子),以至誠心工作,以至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唯一至誠,你就發了菩提心,你就是此地所講的大心眾生,你就有條件入佛根本大智的佛果。這個入就是證入,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可能得到,為什麼我說可能,我不能夠肯定說?你那個大心要永遠保持,你才得到,不能說今天發一下,明天就沒有了,那你還是得不到。你那個大心要永遠保持,要堅持下去,你才決定得到。

  這個大心一發,給諸位說,你一定要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你的心裡一念都不沾染,行嗎?你沒入這部經很難,入這部經太容易了。為什麼?經裡頭那個樂趣、法喜,不是這個世間任何一法可以相比的,這個裡頭有樂,這個裡頭有喜。世間那些東西,剛才講連大梵天王那種富貴,跟《華嚴》一比就下去好多好多了。這裡面你體會不到、領略不到、享受不到,那你沒有法子,你看到人家富貴還生羨慕心,你就完了。什麼樣的心才能夠領略到、體會到這裡頭的味道?大心。這真的,不是假的。古人有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話不是勉勵讀書人,是他真正有體會,他那個樂超過黃金屋、超過顏如玉。顏如玉是美色,都是代表世間的五欲六塵,那個東西跟佛法比,比不上,不能比。你要真入味了,你才能享受到;你沒有入味,你還是會貪圖那些東西。那些東西是假的,那些東西不是真的,佛法這是真的。

  所以佛法這個樂是從你自己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實的喜悅。世間人這個名聞利養那些樂是外面刺激的,所以叫壞苦。得來的時候很樂,失掉的時候就苦,所以樂是壞苦,不能長久保持的。不像佛法,佛法的樂是從內心(心性)裡頭往外流的,是自性裡面的喜悅,永遠不竭不枯的,這是真樂,這不是假的,唯有契入的人他才能享受得到,契入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證果,證果的人才享受得到,沒有證果的人享受不到。但是說證果這兩個字,我們有的時候也迷惑,也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境界。不如此地所說的自契相應,這四個字我們看起來還容易體會一些,自契相應就是證果。相應程度有淺深不一樣,你所得的樂也就不相同,你自契相應愈深愈樂、愈歡喜。再給諸位說明,法喜才是真正的營養,經上不是常講嗎?「禪悅為食」。他身體為什麼那麼好、那麼健康?法喜充滿。我們世間人也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歡喜的事情,你看身體就不一樣了,容光煥發,遇到苦事情馬上就衰下去,很現實的就看到。用什麼來養身?用法喜來養身,不需要靠外頭,自性當中法喜來調養這個身體,比什麼都高明。我們學佛、念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不知道這樣養身,你已經就大錯特錯了。

  自古以來,真正修行的這些大德,無論在家出家,我們仔細觀察就得到證明。李木源居士是現實的例子擺在我面前,他吃什麼?他過的是什麼生活?物質上的生活,他是平民生活。你看他吃的東西多簡單,新加坡這些有名的菜館,他從來沒吃過,他到哪裡吃?路邊攤子上,吃最便宜的東西,你看人家身體那麼好。這些有錢的人,享福的人,到大餐館要吃最好的東西,吃得還一身毛病,今天這裡痛,明天那裡痛。這都是事實擺在面前,我們要能看到,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哪一法不是佛法?樣樣是佛法。所以這個關鍵癥結在大心、在菩提心,菩提心真養人,菩提心是真實的營養。能有這個條件,就有資格學《華嚴》,有資格修《華嚴》,有資格入佛根本大智。《華嚴》是佛的根本大智,佛的根本大智都在這一部經上圓圓滿滿給我們說出來了,這是究竟的佛果。

  「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名為佛」。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我們有,但是我們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第二念就不相應,第一念相應,第二念就完了、就不相應,我們的毛病在這個地方。怎樣保持第一念,永遠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的顯露,第二念就變成妄識,轉智為識了,這第二念,這是凡夫,墮到凡夫裡面去了。所以一念契真,理智同現,理是如如理,智是如如智,這個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清淨心,清淨心照的是如如的法界,沒有變質,清淨法界。可是第二念起了妄想,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把如如的一真法界就轉變成十法界。所以在修學方法裡面,宗門的方法是值得讚歎的。宗門的初學入門是教你打坐,怎麼個坐法?要坐到一念不生,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惺惺是清楚,寂寂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也不能有一念不生的念頭,有個一念不生的念頭,也錯了,你還是生了一個念頭。所以他們初學初級的訓練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如果用得得力,很有效果。所以六祖說他接的是上上根人,所謂上上根人是什麼?煩惱輕,用這個法門行。如果煩惱重,這個法門用不上,他坐在那裡什麼?坐在那裡打妄想,妄念紛飛,這是不適合學這個法門;另外一種人,一坐下去他就打瞌睡,就睡覺了,這也不能用這個法門。就是昏沉、掉舉重的人,不適合學這個法門,一定要煩惱輕,妄念少,學這個法門很快。妄念多,煩惱習氣很重,這個法門是一點好處都得不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