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三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03

  【世主妙嚴品第一】

  世主,昨天解釋過了,今天看妙嚴。「妙嚴」這個妙字,用它這八個字寫,怎麼樣把它講成白話?這地方講的是在一百一十八面,最後一行:「妙謂法門體用深廣難思,即主之所得」。「法門體用深廣難思,主之所得」,我們就在這十二個字上去想,解釋這個妙字。

  學生:這樣講行不行?佛所證得的宇宙人生真理,義理深廣微妙,不可思議。

  老法師:還有沒有別的說法?

  學生:主之所得,很明顯應該調到前面去,世間導師他所證得的真理,真理的理體、現相和作用,都是非常的深奧玄妙,不可說。

  老法師:你這個說法比他有點進步。還有沒有好的講法?對,主調到前面,正確,好講。還有沒有好的講法?我提供一個講法,你們參考參考,我說話也許會囉嗦一點,你們要想辦法把它簡化,把意思說出來。世主們觀察宇宙人生的理體、現相、作用,無限的深廣,隨著他的智慧,觀察所得的淺深各有不同。因為世主包括三類,有情世主,像世間這些國王,他們也很聰明;社會各個社團的領袖,像學術界的領袖、宗教界的領袖,都是說世主;乃至於包括諸天的天王,對宇宙人生的觀察都能夠有一些理解。但是觀察最透徹的是佛,佛是究竟徹底的明瞭。這是妙的意思。

  因為題目裡頭「世主妙嚴」,世主就講了三種世間,這個我們一定要用最簡單的言語把它表達出來,三種世間的世主。「世主」,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這個世間各個階層的領導人,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好懂。政治上的領導人是世主,工商界的領導人也是世主,學術界的領導人也是世主,只要是社會社團的領導人都叫做世主,這個講法大家好懂。這些領導人對宇宙人生的理解比一般人確實要多,要知道得多一些。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這些世主的確不一樣,你看它裡面講的器世間,講的地神,地神就是我們講的土地公。土地公也有大小,有大地神、小地神,《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地神,那是最大的地神;我們平常講的土地公,那就是鄉鎮長一樣,是小地神。山神、水神、樹神、花神,這些都是叫器世間的世主。有情世間世主,我們好懂,就是社會各階層的領導人;每一個家庭的家長,他是一家之主,也算世主。

  《華嚴經》裡面所講的這些世間主,統統是佛菩薩應化的,不是凡夫。凡夫哪有能力參加華嚴法會?華嚴法會講得很清楚,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你進不去這個法會,所以這些世主都是佛菩薩化身。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間各個階層裡面,佛菩薩化身在這個裡面,不知道有多少!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一切眾生怎麼敢輕視,誰知道他是什麼菩薩化身的、什麼佛化身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是在亂世,愈是眾生苦,佛菩薩特別慈悲,化身在這個地區就特別多。佛菩薩雖是隨類化身,做出榜樣給世間人看,可是世間人迷得太深,真正是佛菩薩在眼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沒法子。真的是像彌勒菩薩所講的,時時刻刻都應現在現前,可惜的是世人不認識。這個意思,你們看是在解裡面講,還是在註裡頭講?

  學生:這個意思是很全面的,好像不單單是解釋一個妙字。

  老法師:主要是講妙。

  學生:單單講一個妙字。

  老法師:對,不錯。每一個字它都牽涉得很廣,這妙的意思。所以這裡,即主之所得。當然諸佛菩薩應化,他們是得到了。雖得到也有淺深不同,因為初住菩薩就能應化,初住菩薩就能隨類化身。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的觀世音菩薩,《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就是初住位次;《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是第七迴向位次;《法華經.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位次。凡是修觀音法門的都叫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個人,修學這個法門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很多很多,有初發心的觀世音菩薩,有等覺、妙覺的觀音菩薩。這個是世間很多人誤會了,以為觀世音菩薩就是一個人。任何一尊菩薩,它都是代表一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都稱觀音菩薩。修學孝敬,依《地藏經》修行的都叫地藏菩薩,也是從初發心到等覺都稱地藏菩薩。

  所以你要曉得,每一尊菩薩的名號,裡頭的人數都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多少眾生修學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統統就稱這個名號,所以決定不是一個人。像這些普通的常識,也是事實真相,我們遇到一些初學,不太了解的,都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要讓社會大眾誤會。譬如講這些地神,地神很多,很多地神裡面也分很多階層,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世界裡頭又分國家,國裡頭又分省、又分州,州裡頭又分縣、又分市。這些鬼神,鬼神他統治這個地區,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他就是地神。地神有大小,樹神也是如此,花神也是如此。

  這個地方講世間主,就是指這裡面的一些領導人,領導的這些眾生,稱為世間主。世間主的由來,如果要說一說也行,都是修福修慧,如果不修福慧,他做不了主,他不能當領導,那麼多人服從他,那麼多人聽他的,都是他修福修慧。福慧修的有大小,所以他領導地位就有高下不同。修大福德的人,他的地位就高;福德少的人,他也是領導,他領導小團體。我們世間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以為是什麼?以為是命中注定的。其實命是自己造的,就是勤修福慧。這個事情,這裡頭的道理、事實真相,真的是唯有佛說得清楚、說得明白、說得透徹。

  我們能遇到佛法、能聽聞佛法,聽了能夠理解、能夠相信,也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因緣遇不到。我們要能夠常常遇到殊勝的因緣,記住,一定要多跟眾生結緣,我們的緣才殊勝;我們不肯跟眾生結緣,我們的緣就有障礙。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常常念跟眾生結緣。我們這裡有很好的東西,這些法物,經書、錄音帶,想想哪些人可以接受,我們要盡心盡力主動的去介紹。初學的,初接觸的介紹,送給他一本、二本,一、二個卡帶,不要送多,跟他結個緣。他聽了歡喜,他再來要,再來要我們再給他,源遠流長,不斷的給他。他聽了真正發歡喜心,告訴你「我們要在這裡做流通處」,我們就大量送給他。一定要知道結緣,你不結緣,自己就沒有緣,要明白這個道理。

  善根是你聞到之後,你一聽就懂得、就明白,所謂一聞就開悟。儒家教學常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三隅反就是告訴你這個房子這個角是個直角,其餘那三個角你馬上就貫通,這叫悟。孔老夫子教學還有這麼個條件,教你不開悟,這個老人就不教了。可是佛慈悲,你不開悟,佛還教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點比孔老夫子殊勝一些,孔老夫子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教了。所以佛非常慈悲。你聽了之後,能覺悟,能聽懂,這是善根。聽懂之後,真正相信,真正肯做,這是福德。有人聽懂,聽懂他不相信,因為他不相信,所以雖然懂了,他的煩惱習氣還是現行,他還是造惡。這些人,自古至今,我們看得很多。不是不懂,懂,他也會說,說得天花亂墜,照舊造罪業。那是什麼原因?福德少。他聽懂、聽明白,他有一點善根,少福德。《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三個都要多,三個裡頭有一個少,都是障礙,決定障礙往生。不但障礙往生,還障礙你開悟,你所領悟的是很狹窄的一個範圍,不廣,不是全面的。這些道理都要懂得,你不懂得,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障礙怎能除得掉?

  世主,大小都一樣,世間世主,像從前的帝王,那是大福德現前,他未必有真智慧。在歷史上,沒有智慧的帝王,做錯事情的帝王,有,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少數,不是多數,每一個朝代裡都有。但是朝代有這種帝王出現,這個朝代差不多就完了、就衰了。真正是聰明,有智慧的,這個朝代一定非常興旺。可是一般人跟這些領導人接觸,總是一個討好的心,說一些喜歡聽的話,誰敢在他面前講真話?誰敢批評他?誰敢得罪他?都是讚歎他。你看從前「皇上聖明」,讚歎聖明,誰敢講皇上糊塗?我們要明白這些人情事故,你才曉得登上那個位子也很可憐,都是人家恭維讚歎,自己的缺點沒有一個人敢講,被人家天天讚歎,也自以為是真的聖明。所以這妙裡頭就有不妙,不是圓滿的妙,不是純淨的妙,妙裡頭摻雜著不妙。唯有佛菩薩應世,那是真妙!這個要眾生有福,佛菩薩應世就真妙,那是真的有智慧、有福德,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是個很開明的人,喜歡聽別人批評他、說他的過失,所以很多人敢在他的面前說他的過失。說錯也不要緊,他不會怪罪你,這個量就大。在中國歷史上有貞觀之治,這被後人讚歎的,它有它的道理在。他願意接受,不會責備人,說錯了都不要緊。他真的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這兩句話是真做到了,沒有,以這個來勉勵自己,提醒自己絕不能做錯事情;如果果然是錯誤,立刻就要改正,這是真實智慧。所以在他那個時代,也是我們佛法的黃金時代,佛教最盛的時候。

  這一段的解釋,可以特別加強一下,佛菩薩應化為世主,這個妙的意思就圓了,其他的不必提,只提佛菩薩應化為世主,那當然是妙。這經上也有,十地菩薩為大梵天王,應化在大梵天做大梵天王,實際上十地菩薩是法雲地的菩薩。

  下面,「嚴」字,「嚴」的意思多,因為它有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器世間」,此地舉了一句,「其地堅固」。我們怎麼樣去解釋?我們把器世間解釋為生活環境,這個裡面可說的東西就很多。生活環境裡面,在過去是農業社會,人們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與自然生態完全相應,那是莊嚴,我們現在所謂田園的生活,跟自然融會在一體。

  現在我們在外國,看到外國人很會享受大自然的生活。他們退休了,退休之後過旅遊的生活,他買一輛車。在外國有專門做旅遊的車,車就是一個房間,裡面有床鋪、有廚房、有洗手間,樣樣俱全;車也不太貴,一輛車大概兩萬塊錢的樣子,設備齊全。老年人退休了,小孩都長大做事情,老夫妻兩個開著車,哪個地方好玩,開到那個地方一停,旁邊再搭個帳棚,他就在那裡住幾天,享受大自然的生活。這個的確是比我們中國人殊勝。而且在國外他們的公共設施非常好,像公園的地方、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他們公共設施都做好了,你車停下來,你需要電、需要水,水管一接水就有了,插頭一插電就來了,非常方便。所以諸位到國外去參觀,實際去看看就了解。在國外駕車是每個人都有的技術,從小他就學,人人都會開車。在美國,大概十五歲就學開車,十六歲他就拿到駕駛執照,你自己不會開車,你就像沒有腿。所以車輛在國外不是奢侈品,是生活必需要的一部分,絕對不能缺少的,它是生活必需品,它絕對不是奢侈品,那是那個時代的。

  現代是工商業的時代,你住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器世間是高樓,這個跟田園完全不相同。我們住在澳洲布里斯本,樓最高的,它就兩層,兩層以上的很少看見,樓房就兩層,絕大多數都是平房,因為它土地大。外國人很不願意爬樓梯,尤其是年歲大的人,都喜歡住平房。而且家家都有庭院,都有院子,都種一些花草樹木,庭院都非常乾淨、非常美觀。你的庭院做得不乾淨,鄰居干涉你,你怎麼搞得這個樣子?在美國,鄰居告你,你的庭院要沒有整理的話,鄰居打電話到警察局,警察局馬上派人來給你整理,整理之後帳單給你,問你要錢。所以他非做不可,每天下班之後,空下一點時間來澆花、來整理院子。我在加拿大溫哥華,他們那邊的庭院還比賽,那真的是個花園都市。五月到溫哥華,家家門口那個花開得你進去就是花園,一個城市是一個花園,實在是非常之美。

  今天我們講器世間嚴,過去跟現在不相同,現在都市跟一般農村又不相同,你說哪一種好?各有各的好處。實在是怡情悅性一定是跟大自然結合,那是真正的享受。在都市裡頭,天天在賺錢,天天在數目字裡頭打轉,他自己覺得很開心,其實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在田園。現在一般人講的自然生態,你能夠恢復到自然生態,這是真正的莊嚴,真實的美好。昨天我們講嚴這個字,解釋為盡善盡美,這個意思可以。田園的生活才是真正盡善盡美,身心清淨,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才是盡善盡美。你還有求有爭,你的善跟美都有缺陷。人是自然的動物,還是回歸自然。

  我們剛才所講的,把器世間嚴跟眾生世間嚴都說到,都說在一起了。這個小註裡面,在一百一十九面第二行:「眾生世間嚴,謂眾海各具法門威德故。」這個海在此地是比喻,就是比喻廣大的群眾。眾是眾多,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團體、社團,用海來做比喻。這兩個字就是眾多的海會。各具法門威德,它們各個社團有他們的生活方式,無論什麼社團,無論哪一種行業,無論什麼樣的團體,小而家庭,大而國家,果然能夠與性德相應就是盡善盡美。如果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說,就像印祖所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印祖真的可以說把妙嚴總結成八個字,真正做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就是盡善盡美。他講的倫就是此地眾海的意思,倫是一類一類的,眾多的社團,同一個社團叫同倫,都能夠如理如法的把它做好,豈不各個都是盡善盡美。農人,將你本分東西做好,盡善盡美;工人,將你所應該做的工藝也做得盡善盡美;我們現在講公務員,你從政,在政府裡頭做一個職員,你把你自己本分的事情認真努力也做得盡善盡美;乃至於你從事於像新加坡一般駕駛計程車的,你能夠服務顧客,將你的車輛每天整理得乾乾淨淨,服務很周到,對於顧客恭敬謙虛,服務周到,你這個計程車司機盡善盡美。無論哪一個人,就在你現前生活上,就在你現前工作崗位上,個個人做到自己本分的盡善盡美,就是妙嚴。都是世間主,計程車,駕駛這個車,他是車主,他也是主。由此可知,世主兩個字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泛。

  第三個意思是「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如果我們廣義的來講,是專門指學術界的。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世出世間法,如果學術不能領先,問題就多了。學術是什麼?智慧,一定要智慧做先導,領導社會、領導世界、領導眾生,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智是先導。智正覺就是學術、就是教學。中國人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禮記》裡面看到的,「學記」,「學記」一般人都肯定,漢朝以前的作品。漢朝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兩千多年前,我們中國人就明文寫在那個地方,「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豈不是學術領導嗎?你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君民是領導人民,領導全國的老百姓,什麼是第一優先?教學。所以漢朝的制度,宰相底下辦事的機構設六個部,六部第一個是禮部,禮部就是教育部。底下這六個部長,他的排列順序是禮部排在第一。智正覺世間就表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重視教學,要重視教育。

  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是要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要求指導、協助一切眾生,思想、言行、生活決定要與事實真相相應,那就是盡善盡美。它這個註子就註得好,「謂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三業普周,法門無盡故。」這句話雖然說的是佛,究竟果地上的境界,可是我們要把它放開來,初學也不能違背,也要隨順這個方向、隨順這個目標,那無一不是盡善盡美。覺悟的人容易,沒有覺悟的人要輔導,好像小孩一樣,小孩雖然不懂事,要輔導他,時時刻刻教導他,發現有偏差,立刻就把他糾正,這就對了。

  下面這一句,讓我們了解這部經裡面的義趣,「所以長行諸王之嚴」。在這一品經裡面,這些王就是世主,長行裡面說明世間主的莊嚴。而世主見佛,見佛是接受佛的教學,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他們來聽、來接受教學,見到佛之後,一定是禮敬讚歎,讚歎在偈頌裡頭。「偈頌讚德,皆顯嚴佛」。他們的讚歎都是顯示如來所證得的妙嚴。如來所證得的,他能夠讚歎,他也有所得;他如果是一無所得,他讚不出來,他怎麼能讚得出來?他讚得出來的話,他也得少分,他才能讚得出來。

  底下這幾句,綜合起來說好,「眾生不嚴,不感佛興」。眾生,剛才講,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男女老少,各人在自己本位的生活崗位上,都能做到盡善盡美,就感得佛出興於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一個個都造罪業,佛不能出現在世間,佛出現在世間,眾生看到佛都跟他作對,跟他作對一定是嫉妒毀謗,那不就造業造得更重嗎?造得更重,將來他墮落三途就更苦。佛不出現於世,是大慈大悲,避免他造業。你才曉得佛出世、佛不出世都是一片慈悲。眾生都行善,佛出世,大家都讚佛,讚佛福報就很大,這是佛樂意見到的。佛樂意見到你們提升你們自己幸福的生活,佛不願意叫你們墮落。你要是歡喜讚歎,佛就出興於世;你要是嫉妒毀謗,佛就不出世。

  佛不出世,實在講佛慈悲到極處,佛不以佛的形相出現於世,他還來。他來用什麼身分?跟你們相同的身分,你們造作罪業,他示現他也造作罪業,你就不毀謗了,你覺得他跟我們是一類的。一類當中,慢慢的,他造一段時期罪業之後,忽然覺悟了,做出那個樣子給眾生看,人家一看,他回頭了,他覺悟了,感化人心,他用這種方式。佛的方法巧妙太多了,總是避免一切眾生因他出世而造罪業,盡可能的避免,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還是幫助眾生,真正慈悲到極處。眾生這些業障習氣,你不跟他和光同塵不行,他不能接受。這就是四攝法裡頭的同事攝,可以與眾生同事,你幹什麼,我也幹什麼,你幹的是迷、是造罪業,我幹這個是覺,是用這個為手段,慢慢引誘你回頭,這個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下面一句,「正覺不嚴,不能為主」。這個主,在此地不一定當領導來說,當引導,不一定是領導。因為它是學術,學術,老師不是一個社團的領導人,但是他能夠引導你,引導你破迷開悟,引導你離苦得樂。正覺不嚴,嚴就是做榜樣、做模範,正覺要是不能做一個好榜樣、不能做一個好模範,你就不能夠引導眾生。所以此地這個主是引導的意思。真正會引導,這是一個教化主。這個主就像我們講台上主講的人,主講,用這個來說大家好懂。主持教學,在講堂裡面主講,你要不嚴,你就不能做主講。

  下面一句說,「器界不嚴,非真佛處」。這是講環境,環境要不嚴,不是真正佛法教學的場所。這個佛處就是佛法教學的場所。這個地方講的嚴,並不是講富麗堂皇。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宮殿、寶樹種種莊嚴,那是形容,要懂得這個意思。處所的莊嚴,整齊、清潔,縱然很簡單,但是也很美觀,讓人到這個場所之後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就是處所嚴。讓人到達這個地區,感覺得這個地方是有很濃厚的學術氣氛,這就是器界的莊嚴。

  下面說,「復由佛嚴,顯遇者有德。」此地這個佛,我們可以把他說作這一個地區教化的這個人,你在這個地區負責推行佛法,教化眾生。像古時候一個寺院裡面的住持、方丈,他就是這個地位。現在我們採取現代的名詞,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用學會,很好。這是現代化,不再用寺院的名稱,用學會,使人家耳目一新。我們淨宗,叫「淨宗學會」;禪宗,「禪宗學會」;學天台,「天台學會」;「華嚴學會」,這樣好,這樣使人家一看這個名稱,就覺得很濃厚的學術。在古時候用寺院庵堂沒問題,古時候一看就曉得它是個學術機構。現在用這個,大家觀念變了,這是搞鬼神的,都認為是宗教,不是跟人往來的,是跟鬼神往來的,這是產生很大的誤會。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把名稱換過來。

  建築也要換過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佛法必須要現代化跟本土化。唯有現代化跟本土化,你才永遠站在時代的前面,領導這個時代。不守舊,決定是創新,新新不住,就是不停留在這個階段。像現在的科技,你們今天最容易觀察到的電視、電腦、音響,你看年年新產品,不斷的在改進,不斷的在創新,哪有停在那個地方的道理?一個產品發明出來,他做的數量不多。他不斷在改進,明年再推出來,比今年又新,有許多缺陷的地方,他又改進了,舊的慢慢就淘汰,不斷的在淘汰,不斷的在更新。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哪有守住一成不變,哪有這種道理?原理原則不變,這是決定遵守的,一定與性德相應;方法、技術是時時在變的,永遠是不住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今天佛法在這個社會、在這個時代裡頭,所以不能進步就是不曉得這個道理。一般社會大眾看到佛法,遠遠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什麼原因?我們佛法死守在古時候那個時代,變成食古不化。所以在這個社會不受人歡迎,你講佛法人家聽了搖頭,不合時宜,他怎麼能接受?這個過失是我們的過失,不是佛法的過失,佛法本身決定沒有過失。我們沒有深解義趣,所以產生這些弊病,害了我們自己。

  主持佛法教育的人,在過去就是寺院的住持,他等於校長一樣,寺院是個學校,住持是個校長,校長要推動這個教育。他要去禮請好的老師幫助他教學,一方面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個跟社會教育還不一樣,社會教育,近代逐漸逐漸也重視了),還要輔導大眾過覺悟的生活,這就是我們講領眾修行。現在領眾修行是修什麼?做法會,誦經、拜懺。這個東西能夠搞到他家裡嗎?他家裡天天做法會,天天誦經、拜懺,家裡的事情不要做了嗎?不是的。要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工作上的疑慮,指導他怎麼過日子,教他怎麼工作,教導他怎麼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這叫修行。生活裡面,工作上、應酬上許許多多的錯誤,你要幫助他發現錯誤,幫助他改正錯誤,那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你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這才是幫助眾生修行,領眾修行是幹這個的。

  法會聚集在一起,換句話說,法會是什麼事情?生活檢討會。如果我們有一個道場,我們每個月可以舉行一次生活檢討。同修當中你們在生活上有些什麼困難,提出來大家研究,大家幫助你來解決,工作研討會,我們要舉行這樣的法會。工作研討會可以分很多個層次,有的是經商的同修,他們做生意的,我們一個月可以特別舉行一個從事於商業的這些同修們的研討會,可以舉行從事於工業的同修們的檢討會,各種行業就多了,我們的法會就很頻繁、很熱鬧,真正收到效果。法會當中也可以唱個讚,法會完了也可以做個迴向。唱個讚舒解心情,像唱歌一樣,但是裡面的內容著重在研究討論,著重在解決問題。你說這個會多有意義,哪裡是搞迷信?我們會搞得比其他的宗教更有意義。

  正覺,你這個主導的人,你要是沒有智慧,你要是沒有真實修持的功夫,就是我們提倡的這二十個字,你要真正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就有能力應付各個不同的這些眾生,你真正可以幫助他,自己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幫助一切大眾。所以,正覺不嚴,不能為主。佛法在底下一個時代,領導這個時代,指導這個時代,我們不說領導,我們說指導,指導這個時代,自己一定要健全,真的要福慧雙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慧,是修慧;「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福,真實的福德。這個樣子,我們自己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的環境也要做到盡善盡美,讓人到這個地方,他很歡喜到這裡來求學,很歡喜參加我們的法會,法會就是研究討論會。佛的經教,任何一部經典,《華嚴》就更不必說了,這裡面的內容太豐富、太美滿,我們一生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指導全世界各個階層眾生綽綽有餘。這個教科書,方東美先生極力讚歎,不是假的,人家是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看出來,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

  場所嚴,就是建立校園,我們今天講建立道場,道場要建立成校園一樣。我們在國外參觀這些著名的大學,就是此地講的器界嚴,莊嚴。我第一次在北京訪問樸老,我就向他提起來,中國現在舊有的這些寺院,一座一座把它恢復起來,做為全世界觀光旅遊的重點,這是歷史文物,我們做這個用途。在這裡面做什麼?做佛法的機會教育。以誰為對象?觀光客為對象。教你認識佛法,引導你走向佛門,這些道場做為接引的,給你介紹的。每一位導遊對於淺顯的佛法都能夠懂得,觀光客到那邊去給他介紹,這一個佛菩薩代表什麼,那一個神像代表什麼,就很有味道,他不是神明,他是一個代表。譬如我們過去在台灣,台灣一般學校都會寫個標語「實行三民主義」。這個標語哪有形像好?如果掛一張孫中山先生的像在那個地方,那個效果就比標語強,掛一張像;如果再塑一個像,就比一張照片更有效果。你才曉得佛門裡面,所有佛菩薩的形像就是這個意思,南無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南無是皈依的意思,觀是觀察,觀察世間眾生苦難的音聲,常念眾生苦,慈悲心就能現前,南無觀世音菩薩是這個意思。你寫標語貼在那個地方,不如塑一尊像放在那裡,人家一看觀音菩薩,立刻念眾生苦,慈悲心油然而生,它是教育!不是叫你求觀音菩薩救自己的苦難,是叫你自己要發慈悲心變成觀世音菩薩救助那些苦難的眾生,當然也包括自己。你能把這個意思淺顯的介紹給這些觀光客,觀光客到這裡來觀光花那麼多錢,他有價值,值得!到這個地方沒有白來,真的學到東西回去,他覺悟了,改變他的生活,改變他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所以中國每一個寺院庵堂能夠做到這個,是對全世界弘揚佛法,它怎麼沒有價值?這個裡面一磚一瓦都有千百年的歷史,外國人看到羨慕極了。

  真正修學的道場要重建,不再建築在觀光旅遊的地區,另外找地方建道場。那個建什麼?修學的道場,那就不是接引初機了,真正發心修學的。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因此道場不需要建多,十個宗派建十個道場就夠了,都是建專宗道場。譬如我們淨土宗,在全國建一個道場,全國人修學淨土的都到這裡來,這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市。諸位要到外國去參觀,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所以他們叫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我們去參觀的時候感慨萬千,校園是一個城市,在城市裡面也有住家,也有做生意的,全是做學生的生意。所以我們將來發展的時候,就是每一個宗派建立一個城市,這是新興的城市。城市裡面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培養人才,佛學院,像我們淨宗,就淨宗學院;另外一部分是領眾修學的,淨宗學會。學會是指導,信仰淨宗,依淨宗的經論修行,我們有責任去指導他,他要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在生活、工作裡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觀念,與淨宗才相應。一定要把它變成生活是修行,工作也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應酬,沒有一樣不是修行,這才做到大圓滿,這才是妙嚴。穿衣吃飯不是修行,跟修行脫節,你修行怎麼會圓滿?穿衣吃飯都是修行,行住坐臥都是修行,與淨宗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相應,沒脫節。

  淨宗建一個大道場,全世界修淨宗的都可以到我這裡來修,世界淨宗的中心。哪裡要搞那麼多幹什麼?人力、財力全部集中。天下學禪的人,進禪宗道場。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喜歡學哪個法門,你就到那個道場去參學去。所有大小乘這些宗派都可以建立一個道場。我跟樸老談這些話,樸老聽到很喜歡,都點頭,他贊成!實在講太可惜,樸老年歲太大了,他要能夠回到二十年前,遇到我的話,這個東西真的很可能做得成。先做一個樣子,一個道場成就,其他宗派就可以以這個樣子來做。我們是希望大乘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法門,都能在這個世界上興旺起來,不是搞一宗;很多人誤會我搞一宗,他不了解。我說每一宗都搞,我沒有這個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選擇一個宗派,搞一個樣版,搞個樣子給大家看,希望大家從這地方領悟,每一個宗派都這樣做法。

  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人才,沒有人才,你就一籌莫展。給諸位說,錢財不難,不是難事,人才難。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訓人才,一個宗派不要多,能夠有五個人,我們理想的這個樣子,像大學城的規模,就能搞得起來。這五個人能夠建立共識,能夠真正做到六和,解行相應,佛教怎麼會不復興?佛教興旺,帶給全世界安定和平、繁榮幸福,這是一樁大功德事,世出世間的大好事。我們有機會去做,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發心?我們肯不肯認真去幹?千載難逢的機會,真像開經偈上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因緣有了,問題能不能成就,看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了。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要認真。

  底下講的,「復由佛嚴,顯遇者有德」。我們自己要真正記住,作師作範,作師作範就是作佛,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老師、模範。所以我們一進門,我們這個門口,佛像旁邊也寫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念念要想到,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我們的形象是眾生的表率,我們的一些作為是眾生的模範、榜樣。常常存這個心,自己當然不會做錯事,自己自自然然能夠端正心身,能夠端正六根。我們學佛就是學作佛、學作菩薩,學作佛、學作菩薩,就是學做一切眾生的榜樣、一切眾生的表率。顯遇者有德,能夠遇見你的、親近你的、聽聞你教導的,他們都有善根福德因緣,他要沒有善根福德因緣遇不到,顯遇者有德。

  「眾生嚴,顯輔佛超勝」。眾生一個個歡喜、清淨、樂意的接受教導,能信、能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眾生輔佐這個老師、導師。有這麼多人聽話,這麼多人依教奉行,這個教學的老師他的教學殊勝,超勝就是超越一切。你所教的東西不是真東西,不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你怎麼能感動人?這個裝不得假。假的東西很短暫,時間很短暫,可能那個假的東西很美,看起來很好、很喜歡,壽命不長久。就像這花一樣,花瓶裡面插的花,人家送你一盆花,很美,很好看,很喜歡,兩天就謝掉,壽命不長久;野外生長的花,到時節年年開花,那是真的。真的往往沒有假的好看,因為假的它統統集中在一起,沒有假的好看,但是真的有生命,真的恆久,永恆持久。假的是死的,沒有生命,時間非常短暫。所以你看看,古今中外,你從歷史上去看,凡是假的東西、欺騙人的,就騙人一時。一時有不少人上當,上當的人過後沒有一個不後悔的,那就是眾生不嚴,輕信謠言,自己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沒有主宰。

  所以我們修學,在此地,我在這個地方,對諸位同修,我只是教學,行政管理我一概不聞不問,這是李居士他們的事情。你們同學到這邊來,哪一個來、哪一個不來,批准都是他,他有的時候給我看看,我不加意見,完全尊重他。我守我的本分,我來是當教員的,他是校長,他請我來只是上課,所以一切管理我不問。你們同學在此地,一定要守規矩,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學習,一定要曉得,這花花世界,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聽香港這些老同修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曾經在香港住過一個很短的時期,大概只有一個多月的樣子,以後又回國去了。香港同修給他買了一個別墅,非常難得,我去參觀過,是個獨立的庭院,有花園,在香港能有那樣的一個居住修學的道場,非常非常難得。聽說老和尚在那裡住了幾天之後,告訴大家,這個地方是地獄火坑,不能住,所以他回去了。為什麼?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強了,在那個地方能夠守得住不墮落就成功了。

  我們出家人,自古以來,貧僧。可是現在出家人有不少是富僧,不是貧僧,富僧。我們所聽說的,有一些法師,他有很多房地產出租,有股票,還有人專門儲存黃金的。聽說有一位法師,大家都曉得,黃金之多!那種誘惑的力量,他要不動心,那就不是人了,他是人一定會動心。那不是人是什麼?不是人是佛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凡夫。哪有一個凡夫在那種名利誘惑之下,天天誘惑你,誘惑的力量從來沒有間斷,晚上沒有事,打開電視,還在誘惑你。所以老和尚,那裡是地獄、是火坑,不能去,他老人家現身說法,回中國去了。有些人到那邊,真的太好了,還會回去嗎?回去吃苦才不幹,說虛雲老和尚是傻瓜。傻瓜不墮火坑,傻瓜不墮地獄;聰明人墮火坑,聰明人墮地獄。所以你要有眼光,要能忍受得住。我自己一生在這些場面當中還沒有被拖下水,你知道什麼原因嗎?天天講經。天天講經,天天勸自己,所以這個警覺性很高,我沒墮下去。給諸位說,三個月不講經就危險,就保不住,不簡單!所以你們在初學,一定要全心全力在道上。沒有必要的人,不要去見他;沒有必要的事情,不要去上街,你上街,街上走一下都是誘惑,都是妖魔鬼怪。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一定要充實自己的德行、智慧。

  所以接受教學的人多了,這個輔,就是自利,就是眾生,你在這地方教學,接受你教學的人多了,你的教學超勝。在現在這個時代,真是太可怕了。我們教學場所愈小愈好,清淨莊嚴。我們把教學的效果擴大,我們利用衛星電視,利用電腦傳播。昨天晚上,台北打過電話來,我們的電腦網路最近擴充,它是擴充什麼?容量,大概要花一些錢。擴充之後,效果就會更好、更殊勝,這個傳播到全世界。這樣一來,我們的心就清淨多了,我們跟外面的人接觸面愈來愈縮小。古德所說的「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我們要懂得避免。所以住在此地,也等於住山一樣,守住我們的界限,不是不得已我們不出界限,我們的界限就這麼一棟大樓,非有必要不出門。有一些居士要是請你們,你們一定要懂得不受別請,就是不接受個別的邀請,你要邀請要請我們全體,這佛定的規矩。受別請的就會出事情,很容易惹上是非、煩惱,甚至於墮落。所以我們初學的人自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一定要依眾靠眾,過團體的生活,依眾靠眾。自己真有智慧,真有定力、有主宰,那沒有問題,你接觸不會受害;如果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應當要避免。所以有事出門,規矩是一定要告假,一定要說明到哪裡去。回來之後,要銷假,要提出報告,我到那裡去遇到些什麼事情,統統都報告。如果都能這樣做,你就是到外面去,人家也不敢給你說什麼是非,為什麼?你回來時報告,他就不敢。心地坦然,大公無私,我們全心在道上。

  末後這個結語,「如是互嚴,亦為妙嚴」。這是妙嚴的精義,你看看三種是交互的,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是交互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才真正是妙嚴。你有一種,缺乏一種,雖嚴不妙,這三種能交互,那才真正叫妙嚴。這是品題。

  我們再看「第一」,一百二十一面,倒數第五行,從當中看起:「品者,均別義,明五位及信心」。我們不用他的講法,他的講法很麻煩,不好懂。品就是品類,每一類的教義聚集在一起,這叫一品。如同我們中國古老的典籍裡面講一篇、一章,品就彷彿是一篇。它的作用,這個地方講得很明白,幫助你進修。「進修生熟,各有條貫,次第分明。令後學者,自識本行,進修不惑。」這個很好,這個意思好,幫助你進修,它有條理、有層次,對於你的修學帶來很多的便利,不致於茫無頭緒,不致於無從下手。我們用這個簡單解釋就可以,這裡的意思都包含了。

  下面,「第一」。這個第一,長者說是法會裡的意思,這個第一不是我們平常概念前後次序的第一。而這個第一是什麼?這個第一就是第一,樣樣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很有味道,這個與法性真的就相應。《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都是第一。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都第一,決定沒有第二,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平等智才入平等性,他在這裡解得好!因為如果你在此地把它看成順序,還有第一、第二、第三,華嚴境界你入不進去。換句話說,你讀《華嚴》、研究《華嚴》,說真話,皮毛的意思你都不懂。為什麼?你有分別心,你有執著心,你怎麼能入這境界?這個境界是平等境界,這個境界是清淨境界,你要有清淨心、平等心,你展開《華嚴》,你才懂得佛講的義趣。所以長者在此地這個說法好極了,這個第一不是前後次第,「為法界門中無前頭在後之次第」,一句話給我們點醒,「皆是一時無二念,同時顯著諸品之第一,一多緣起同時之第一。」所以它這個第一,品品都是第一,門門是第一,句句是第一,字字是第一,這個味道要細細去體會。然後再一擴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不是第一,你就見到法法平等,才能入《華嚴》四無礙的境界,特別是後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你有第一、第二,這個境界就入不進去,不但入不進去,你連體會都沒有辦法。可見得這部大經,我們在修學不用平等心不行,一定要用清淨平等覺,那入《華嚴》一點不難,《華嚴》深廣的義趣,你就能嘗到幾分,真正可以嘗到。

  它後頭回歸到六相、十玄,「是名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這是十玄門裡面的兩門。說兩門就貫徹一切門,十玄門裡頭任何一門都包容其餘的九門,它是互相交融的,任何一門都具足圓滿的九門,也具足圓滿的六相,無論哪一法,所謂一毛端、一微塵,無一不具足,這樣你才能夠見到法界的真面目。末後它的結論,「以十玄門及六相義,通融品名。」所以它這個第一的解釋跟其他的講法不一樣,不是順序排在第一。「亦如是可知,不可如情所計,故名第一。」決定不能用情計,情計就是分別執著。一落到分別執著,你就入不進去;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部經就一點都不難。《華嚴經》如是,一切經無不如是。

  所以諸位涉獵所有一切經論,只要你離妄想分別執著,你一展開意思很明顯,你都清楚、都了解;一落到妄想分別執著就難。關鍵在此地,困難在此地,癥結在此地,我們明瞭之後要把它化解掉。化解沒有技術,換句話說,也沒有方便,也沒有善巧,一定要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離一分就有一分智慧,你對這個就能體會一分,離二分你就能體會二分。我體會比大家多一點,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比你們少一些,這是一定的道理;有妄想分別執著比我更少的人,他看的意思就比我看得更深更廣。所以這沒有其他的方法,一定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要在一切諸法裡頭起分別執著。我們對於事實真相(如來所說一切經教都是說明事實真相),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面,經過佛這麼一提醒,豁然就開悟了、就明瞭了。不提醒,有的時候還不太容易看出來,一提醒馬上就覺悟。佛講這些開示,聽了之後還不覺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還很濃,沒離開,他就很難開悟。關鍵、癥結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曉得。怎樣把這個障礙消除,對於如來所說的大法在很短的時間能夠融通、能夠契入,我們就得真實利益。

  今天,我們把經題、品題、第一都略略的說出來,你們去寫去,用一點心思,用簡易淺明的方法寫出來。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