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十一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11

  昨天我們講到宗趣裡面的四門,第一個就是「別開法界以成因果」,講到普賢法界是因,遮那法界是果,把普賢這個意思略略的說過。在大乘佛法裡面,唯有普賢行才稱大心,因為這個行,行門,就是他的心與法界相應,也正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大心凡夫」。凡夫不要緊,要緊的是要發大心。大心是純粹利益眾生的心,而眾生是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利益眾生的對象,這個心量才廣、才大。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就是心量太狹小,雖然聽了佛陀的教誨,可是這個心量始終還是沒有辦法拓開,念念依舊是為自己的私利。所以普賢行難就難在這個地方,誰要能夠把心量拓開,這個人當下就是普賢菩薩,就與普賢行相應。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沒有學佛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現在還在,原稿現在放在澳洲。我那個時候親近方東美先生,就是送這篇文章給他看,親近章嘉大師也是送這篇文章給他看。我年輕的時候,實實在在講,心量比一般人大。我這個工作是被逼不得已而做的,不是我想做。這個工作,很重要的工作,實在沒有人做,那怎麼辦?沒有人做,只好自己去做。如果有人做,我是很會享受的人,我確確實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很願意扮演道源老和尚講的泰州老乞丐,我很願意扮演這個角色,真自在,真逍遙!可是佛法這麼大的事情,對眾生有這樣殊勝的利益,沒人做,我們不曉得那就算了,沒事了,曉得而不去做的話,那就不應該,所以說被逼不得已而從事於這個工作。所以我對於這個世間任何權力職位,我沒有去爭的念頭,沒有,我不幹這些事情,我懂得樂天知命。這樣的心態,確確實實是與佛的這些大經有個一分、二分的相應處。所以我接觸這些大經大論非常歡喜,它說得好,它所說的,有些地方我都沒有見到、沒有想到,所以接觸之後能真正生無量的歡喜心。

  「普賢」,要從人來講就是普賢菩薩,如果從法上講,普賢菩薩的生活,普賢菩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就叫普賢法。所以這個名詞裡頭有人、有法,人是普賢人,法是普賢法。普賢菩薩的生活,普賢菩薩的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佛在經上也給我們介紹,細說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細說;略說,佛把它歸納為十條,這十條叫十普。第一個,「所求普」。這個所求普,實在講就是一部大乘《無量壽經》,為什麼?《無量壽經》能令九界眾生平等成佛,平等成佛就是所求普。我們求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一切眾生當生成佛,不要等來生,不要等三大阿僧祇劫,這個多麻煩。就在這一生當中平等成佛,跟諸佛如來果地完全平等,沒有兩樣,所求普。普賢菩薩有沒有求到?求到了。他用什麼方法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導歸極樂就平等,他所求普就達到了。所以諸位同學要知道,不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求是狹窄,不普。普就是周全、周圓,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普賢菩薩在毘盧遮那佛道場華藏世界,勸導華藏世界所有的大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沒生氣,你這個傢伙,把我的人統統都帶走了,這成什麼話?毘盧遮那佛沒生氣,不但沒有生氣,鼓掌歡迎!為什麼?毘盧遮那佛也是普,普賢,普賢菩薩這個做法正合他的意思。哪裡像我們這個地方,我們這裡把信徒帶走幾個,這不得了,這還得了。你看看人家這個心量,這個是落實在事相上,真有這個大心量。毘盧遮那歡喜,為什麼?他的這些學生有阿彌陀佛去教,落得清淨,落得自在。正好去作菩薩乞丐的生活,你看這個多自在,多麼逍遙!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學習。只要有人能教,教得很如法,教得很好,我們就勸人統統到那裡去學,何必給自己找麻煩?這叫高等的智慧。

  這個理念,不但佛是這樣教我們,儒家的聖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真正的生活是跟大自然相結合,諸葛亮在隴中,那是過他自然的生活,自在的生活。他想不想出來幹事?不想。劉備三顧茅廬,逼著沒有法子,這把他逼出來的。可是出來之後,他就要盡忠、就要盡責,就要認真去做;不出來,沒事。既然人家這樣誠懇的要求,義不容辭出來,那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做到了。所以我們在傳記上看到,諸葛亮原本不想過這個生活,他離開隴中的時候,告訴家人,把事情辦完之後回來,退休還準備回來。由此可知,對於權力地位,他沒有絲毫留戀,他是出來辦事的。我們佛法也是如此,事情逼到我們身上了,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幹,發現有人可以代替,馬上就移交,就要脫手,決定沒有一絲毫的留戀。這所求普。

  第二,「所化普」,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普賢菩薩這個心量,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就包括九法界,不只是人道,哪一道的眾生、哪一類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你看這個心多平等,沒有差別的念頭。九法界的眾生都是平等看待,沒有差別,何況我們現在在人間?我們人間確實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第一次見面,有的時候,他就生歡喜心;有的時候,第一次見面,就很討厭他,就看得很不順眼。這是怎麼回事情?你們想一想,如果沒有過去世,這個理就講不通。你一見面就歡喜,過去世跟這個人有善緣,又碰到了;一見面就討厭,過去世跟他有過節,這一見面,這個討厭的人又來了。你從這個地方就證明確實有三世因果。每一個人的習氣、容貌都跟他的業力有密切關係,唯有菩薩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菩薩的心是平等。這個人和善,面貌慈祥,過去修的善業多;這個人的粗暴,容貌很惡劣,過去世做的惡業多。善業性空,惡業也是性空,從理上講,從性上講,都了不可得。所以菩薩接觸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能生平等心,道理在此地。

  我們一般人平等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是自己有煩惱、有習氣,心還住在七情五欲之中。你還有好惡,這個喜歡,那個討厭,這是凡夫心,這個是心住在七情五欲裡頭;如果你要是離開七情五欲,你的心住在智慧裡面。你看《無量壽經》上講「住真實慧」,住真實慧,這個情欲沒有了,無論看待一切眾生,決定是平等心、清淨心。我們能在一切人事物裡面,六根接觸能夠生清淨平等,你就住真實慧。你還有好惡,不行!這個人讚歎你、供養你、照顧你,這個人好人,見到歡喜;那個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那個人是惡人,你還會生這個念頭,生這個念頭是凡夫,不是菩薩,當然更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決定不會生這個念頭,這個念頭生,你怎麼能普度眾生?喜歡的眾生度他,不喜歡的眾生理都不理他,這怎麼可以?所以第二個是所化普,一定要以平等心、清淨心看待一切眾生。

  在我們修學真正用功夫,就要從兩個極端上下功夫,一個你很喜歡的,你要把喜歡心慢慢把它淡化;一個佷討厭的,你要把厭惡的心也要慢慢淡化,慢慢把兩極拉平,這是真正功夫,這叫修行。實在跟諸位說,修行並不是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拜,不是幹這個,要在極端不平裡面把你的心擺平,這是完全要靠自己用功夫,這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諸佛如來雖然慈悲,也幫不上忙,佛只能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把這個功德利益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如果要得真實利益,不靠自己不行,一定要靠自己。我們看《華嚴》末後這五十三參,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示現的形相,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人家是怎麼個修行法,這個將來以後我們講到這部經要細說。我們今天一般學佛人著相修,著相還搞錯了,念佛著了佛相,學教著了教相,糟不糟糕?修行著了形相,沒有一樣不著相,所以你修行你不會開悟。什麼時候會開悟?離相就開悟了。你看看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就是教我們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是什麼?就是講的普賢法界,毘盧遮那的法界,普因與普果。你要離一切相,你才能夠悟一切法,才能夠入一切法;著就壞了,佛法的修學最怕的就是著相。試問問我們今天學佛的,不學佛的不必說了,學佛的在家出家,這四眾同修哪一個不著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別人著相,他的事情,我要學著不著相。正是六祖所說的,「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做得不如法,與我不相干,我不可以不如法;我做得不如法,我就有過失。六祖說得好!

  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用功夫、真修行,就是在一切眾生相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給諸位說,這叫真念佛。有沒有聽到你念佛?沒有聽到你一句,一天到晚,沒有聽到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是不是真念佛?真念佛,你心跟佛心相應!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什麼?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你在境界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你豈不是念阿彌陀佛嗎?念不是口念,你看「念」這個字,今心,你心上有,不是口念。你現在的心是個清淨心,現在的心是個平等心,你現在就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叫做念佛。口念,心不相應。什麼叫心不相應?不平等,不清淨,心地裡面還有染污。看一切法還不平等,你口念,心不相應,這樣的人往生就大有問題。所以諸位,你要細細去觀察,我們看到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佛往生的,他們也沒有念過書,也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往生的瑞相那麼好,原因在哪裡?他心口相應,他真的放下了。是非人我,貪痴瞋慢,他真放下了,他看哪個人都是好人,都歡喜,阿彌陀佛!在人事環境裡面,他平等,沒有高下,什麼人都好,好人也好,壞人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他心都平等,這相應。在事上,他修清淨心,物質生活環境,有也好,沒有也好,他不去計較,真正做到自在隨緣。所以他與清淨心相應。口念阿彌陀佛,心跟清淨平等相應,他怎麼不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最麻煩的就是今天所謂知識分子,最麻煩的,你說他最有智慧,他也沒有真智慧;說他沒有智慧,他又挺聰明的。這種人學佛是最困難,吊在當中,不上不下。世出世法哪種人最容易教?一個上智,一個下愚。上智,你跟他一說,他真的相應,他道理通達、明白了,他知道放下。他曉得放不下是大害,放下是大利。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身心清淨,真正是一塵不染,這得大利益。什麼利益?普賢之因。修普賢因,證遮那果,這還得了!這種利益到哪裡去求?所以放了小利,得大利,這是聰明人。下愚之人,他老實,他聽話,他沒有什麼知識,你跟他講,他百分之百的照做,一點懷疑都沒有,很容易成就。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念頭,他什麼都不想。他也沒有知識,他也沒有能力,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念佛,這種人容易成功。當中這一段數量佔得最多,最困難,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為這一批眾生的。上智下愚,釋迦牟尼佛來個二、三天就行了,就解決了,哪要那麼長的時間?這是佛陀慈悲,普度眾生。所以我們曉得用功在哪裡用,真幹是從哪裡幹起要曉得,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用功夫,在這個裡頭真正修清淨平等覺,叫真念佛!

  第三個,「所斷普」。斷什麼?煩惱,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定要叫煩惱不生。這個事情很難。佛家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實在講都是斷煩惱的方法門徑。可是無量法門裡面,實實在在講念佛這個法子最殊勝,我們要會用。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就把煩惱轉過來。這個方法我們要學、要會用,要用得很純熟,不但你能夠伏煩惱,確實能夠做到轉煩惱。滅煩惱我們可以暫時不理會它,我們轉,轉到究竟處,煩惱自然就滅了。斷煩惱從哪裡下手?從起心動念處下手。念頭才起來,我們知道口業跟身業都是淵源於意業,你心裡沒有這個念頭,你怎麼會說?你怎麼會有動作?你讚歎人、毀謗人,總是心裡先有念頭,不能說心裡沒有念頭,無緣無故這個話跑出來,沒這個道理的。所以語業跟身業是意業為根源,意業在支配。斷煩惱在哪裡斷?在起心動念之處用功夫,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住;再一個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轉了,轉變了,惡念轉變為善念,念佛是最善的念。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跟這部經統統都相應,法身就是普賢因、遮那果。你看這個方法多方便,比參究方便,比持咒方便,比哪一個法門都方便。方便就容易得力,隨時隨處都可以修,不受任何限制,這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

  煩惱,要知道,喜怒哀樂都是煩惱;千萬不要說,我不高興是煩惱,歡喜不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換句話說,動了心的就是煩惱。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不動的,心如止水。我們供佛,供佛裡頭的供具,最重要的就是水,其他的香花,什麼都沒有都可以,那一杯水非常重要。我們在靈巖山看到印光大師的關房,他自己的小佛堂不大,大概只有我們這個房子四分之一大的樣子。他只有一尊佛像,後面掛一個死字,我們也沒有看到他香花供養,沒有,他有一個淨水杯。水表什麼?水表心地,要常常保持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清淨心,不染;要像水那樣的平,平等心,所以水表清淨平等覺。覺是什麼?它能夠照,水在平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照就是覺。所以這一杯淨水表清淨平等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時要想到像水一樣,清淨平等覺。

  清淨不染,就是《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教你不接觸,你可以接觸,接觸怎麼樣?不取。不取,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不受誘惑,就是不取。不受誘惑,如何不受誘惑?好難!我們可以用《金剛經》上這一句話,看到心裡會被外境誘惑了,趕快念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虛妄就不會受誘惑,順境你就不會起貪愛心,逆境也不會生厭惡的心,也不會生恐怖的心,始終保持著自己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心,是清淨心。更進一步的,在一切境界裡面興起平等心。平等心怎麼個修法?萬法緣生,形相千變萬化,那是形相,是所變;能變的呢?能變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怎麼樣在一切諸法裡頭,十法界依正莊嚴極不平等裡面,你平等,這就是你知道事實真相。萬法緣生,緣起性空,它的性都是空寂的,所以一切諸法了不可得。你看到它性空,看到它不可得,豈不平等了嗎?《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是講能得不可得,諸法緣生是講你所得的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看能得、所得都不可得,平等性智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你要認為萬法是真有,你的心決定不平等、決定有高下,你平等性智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你的煩惱就斷不盡。

  真正要把煩惱斷盡,在相宗裡面講,轉八識成四智,這才行。八識從哪裡轉起?從六、七。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所以五、八可以不要去理會,功夫都在六識、七識。六識是分別,七識是執著,換句話說,教我們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就轉了。你不分別,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妙觀察就是佛見,佛知佛見;於一切法不執著,就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叫轉識成智。六、七兩個轉了,前五識自自然然就轉成成所作智,成就如來果地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般若智慧圓滿現前。阿賴耶裡面所含藏的無量無邊業習種子統統變成菩提,轉煩惱成菩提,轉變成無量智慧,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樣才能做到所斷普,這不斷怎麼行?十大願王裡面懺除業障,這裡頭最要緊的就是斷煩惱、斷習氣,煩惱、習氣是業障。你照的時候要把我們老師都照進去,我們老師都掛在邊上。所以確實我們要孝敬佛陀,常念師恩!沒有老師接引,沒有老師教誨,我們怎麼會知道?怎麼能得到這麼好的東西?這一生當中真正解脫,這個身在這個世間是最後身,以後再來是乘願再來,絕不是業報身。這得力於老師的教誨,老師真實的恩德。所以斷煩惱要普,一斷一切要斷,都在真幹。

  第四,「事行普」。這個事就是講我們的生活,點點滴滴瑣碎之事。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每天所做的、每天所有的活動都是事。無一行而不行,不是說學佛修行什麼事都不幹,不是這個意思,什麼事都要做。但是做事要隨緣,沒有這個緣,我們想做也沒法子做。因緣聚會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推諉。在一般眾生裡面,我們常常會發現推諉責任,他自己可以做的,他自己應該做的,他不做,他推給別人,這個就不是普賢行了。普賢行決定不推諉給別人,事情看到就做,自動自發的去做。地上看到一個紙片,自然他就撿起來,丟在垃圾桶裡面,不是人教你,不是人勉強你的,自自然然的。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這個桌子上不乾淨,自然就把它擦乾淨,這是菩薩行,普賢行。這個椅子沒有放端正,歪著、斜著的,這裡經過的時候,自自然然他看到會把它擺正。除非他有急事沒有時間,趕緊要辦別的事情,那沒有法子;如果有時間的話,他一定要把這個事情辦好之後,他再去辦別的。這是舉這個例子,瑣碎的事情。所以普賢行是圓滿行,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不能說這個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普賢菩薩沒有覺得這個事情不是我的事情,那個事情是我的事情,沒有這個念頭。別人的事情,他沒辦好,或者他漏失,忘記了,我們見到的時候立刻就替他辦。只要我們能力做得到的,對他沒有妨礙的,譬如他的辦公桌,他離開之後,或者茶杯滴的有水,滴在桌上,他忘記擦了,這個事情我們看到,把它擦乾淨,修普,這是普賢行。我們舉這一件小小瑣碎的事情,決定不要計較,這是他的事情,這是他的範圍,不能有這種分別執著。他自己分內的事情,他專業的事情,我們沒有這個常識,我們不能替他辦,這是應該的。譬如我們這裡錄像,這是個專門技術,這種機器我們從來沒有操作過,性能完全不懂,他不在,不在我來替他服務,那你就錯了,這就不能辦的。所以這裡頭要有智慧,也不是感情用事,而是自自然然的,這個就對了。

  第五個是「理行普」。你看事,什麼事情遇到了,隨手去做,這個做任何一樁事情要與理性相應。實在講事行普,有些大乘菩薩他也能做到,但是它跟自性不相應,那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決定與理性相應。理性是什麼?我們用般若的話來講,諸位同修會有一個概念,「三輪體空」,這就相應了。或者我們再換句話說,一一事行當中,事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周到,也很認真,但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就與體性相應。為什麼?體性是空寂的。記住,《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你起心動念,錯了。經上告訴我們,「諸法緣生」、「緣起性空」,你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我們在事相上,不分別、不執著;從用心上,不起心、不動念,就相應。你要問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三心不可得。為什麼在一切事相上不分別、不執著?緣起性空。這就完全用上了。不至於所學的佛法沒用上,佛法是佛法,事是事,不相干,那就錯了。這種佛法,我們要它幹什麼?我們學它幹什麼?學了就管用,學了立刻就用得上,這叫理行普。這是第五。

  第六條,叫「無礙行普」,愈往後面,境界愈高愈殊勝,無礙是無障礙。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四種無礙是圓融的、是同時的,我們現在人講,它是交叉的,四種無礙是交叉的,同時興起的現象。這就是在一切事,落實在一切行事之中,在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圓滿具足四無礙。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諸佛跟法身大士,經上講他們住真實慧,真實慧就是住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沒有離開我們,我們為什麼處處都有障礙?不但事事有礙,理事也不圓,也有礙,這原因到底出在哪裡?一個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真的是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六根在六境之中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它怎麼會不障礙?當然障礙。殊不知這所有一切障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起心動念,三心不可得,你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所以叫妄心。這名詞用得好,妄根本就不是真的,你那個念叫妄念,不是事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可是我們的妄心念念相續,壞在此地。佛與大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所有一切妄心、所有一切妄念、所有一切虛妄的作為都不可得。明眼人看得清楚,所以人家行的是無礙行。特別顯示在五十三參,五十三參給我們表演的,表演的是大自在,表演的是無礙行,我們要在這裡面細心去體會。

  第七,「融通行普」,每一個行後頭都有個普。融通是什麼?《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裡面含攝一切行門。為什麼?前面說過,一一事與理相應、與性相應,性是圓融的,性是通達的,它的範圍廣大無際。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所以任何一法無不含攝虛空法界一切法,《華嚴經》上,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正報講毛孔、毛端,這正報最小的,依報講微塵。一毛端、一微塵裡面都含攝盡虛空遍法界,不只是芥子納須彌,為什麼?再小的微塵它稱性,再大的世界它也稱性。所以從稱性這方面來觀察,它就融通、就無礙。所以經上講的,諸佛如來在一毛端上轉大法輪。這個意思就是講諸佛如來講經的法會在哪裡?在毛端,在微塵。我們聽到的時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確實不可思議!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來的法會沒有縮小,微塵、毛孔沒有放大,這個事真正是難懂。所以我那個時候常想,古人聽這部經,他怎麼能夠體會?這就是他們的根性比我們強,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

  我們今天讀這部經能夠體會一點,相信這個事情是可能的,我們借重科技。你看我們講經的現場,這個大會幾千人、幾萬人的會場,你看錄像機在那裡一照,你看末後它那個小螢幕,那麼一點點,那個大會場全在裡頭,會場沒縮小,它這個小鏡頭沒放大,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如果說它那個鏡頭,再縮小縮小,縮到一個毛端,外面境界還是在裡頭。我們是從現在科技裡面體會到這個事情可能,不是假的。佛給我們講盡虛空遍法界就在一毛端、在一微塵,我們想想,可能。法法如是,任何一個毛孔,不要說普賢菩薩的毛孔,我們的毛孔不行,我們毛孔也是,沒有兩樣!我們一毛端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在那裡轉大法輪,我們沒有法子,覺察不到。華藏世界一微塵能夠現大千世界,我們這個世間一微塵亦復如是,沒有兩樣。佛給我們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哪能懂?今天科技雖然算很不錯了,相當發達,跟佛法來比,幼稚園,差太遠了。為什麼?今天科技沒有發現,毛端裡面有大千世界,沒有發現;沒有發現一微塵裡面,十方諸佛在講經說法,沒發現。

  你要真正能夠體會這個道理,才會領悟到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盡虛空遍法界。這個一微塵、一毛端,就好像我們今天科技裡頭所講的晶片一樣,像個錄像機一樣,它圓圓滿滿的,這完整的。這一毛端能照見虛空法界,它怎麼會不照見我們?我們當然在其中。距離我們這裡無量無邊剎土那邊的眾生,他那個毛端裡頭也看見我們這個世界。所以眾生愚痴,迷惑顛倒,以為自己幹一點壞事情沒有人知道,哪有這種道理?連微塵、毛孔都把你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諸位要真的能夠明瞭這個事實,明瞭在我們來講當然是難,我們無明煩惱蓋得太厚。這個事情誰知道?在經上一般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看到了。可是不必到八地,也有一個例外,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邊,雖然是凡夫,甚至一品煩惱也沒斷,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也看到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處,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你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證得八地的果位,你才能看到這個事實的微細現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便宜佔大了,一到那邊的時候,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四十八願裡面都說得很清楚,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這個不是自己的能力,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到那裡去享阿彌陀佛的福,借阿彌陀佛的智慧,是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諸位要曉得,《華嚴》是大不思議經,淨土法門是大大不思議經,因為它導歸極樂才能夠成就,獲得不思議。你要不歸極樂,換句話說,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沒有份,都不能夠入這個境界,只像我們現在聽佛說說而已,這個事實我們沒見到過。所以這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特別單獨指定,任一。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領會佛在經上常講的,「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說這句話,我們從這裡頭能夠體會,你果然會得,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平等心。這講建立是講建立修學的基礎,實際上是在這個現象裡面體會、明白了,心性本來是平等的。不平等是虛妄的,平等是真的,所以清淨平等覺是真的。

  第八是講「所起用普」,用是作用。從體現相,那是體的作用,體的作用是現相,相的作用是變化,這個變化的範圍就太大太大了。《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起作用是現相。有了相之後,這個相就變成,你看變一真法界、變十法界。實在講十法界是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這個作用,「唯識所變」。所以識要轉變成智,那就只有所現,沒有所變。所以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什麼是真?不變。不變是真的,會變就是假的、就是虛妄的。佛法裡面講真妄、講虛實、講真假,它的定義就在此地。唯心所現,現出來沒有變,這個法界叫一真。如果這裡頭加上妄想分別執著,它起變化,那就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變是相起作用。相的作用就是變化,千變萬化,剎那剎那在變。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無明妄動。所以諸位要曉得,無明的相是動的,自性的相是靜的。

  所以你修靜,你看宗門裡面講修定,其實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只是方式不相同。定就是修心,恢復自性,恢復真心。真心做主宰,就叫佛,就叫菩薩。真心做主宰的菩薩,就是法身大士;妄心做主宰的是凡夫,佛經裡叫眾生。九界眾生,九法界裡頭包括菩薩,為什麼說菩薩?這菩薩是沒有見性的菩薩,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沒有見性,還是八識做主,他還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在《百法》裡講異生性。《百法》裡的同生性跟異生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個人就是同生性,他跟如來果地上都是用真心,用真心,這相同;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性,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跟用真心的人不同,叫異生性。異生性是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屬於異生性;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才叫同生性。《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同生性。換句話說,同生性是什麼?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我們學佛如果要是真正會用功的,真正是個明白人,縱然不能用真心,要跟真心貼近。天台家講,我們至少要做到相似位,分證做不了,要做到相似,功夫才真會得力。相似是什麼?我們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真誠心從哪裡下手?從不妄語下手。這個很重要!你在人面前還不敢說真話,還有隱瞞的,你用的純粹是妄心。所以諸佛菩薩用真心,決定沒有妄語。所以我們修行,如果諸位要想真的功夫得力,一定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別人欺騙我們,不在乎,一點事都沒有。絕對不要怕我受騙了,我上當了,人欺騙我了。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把這些東西放在心裡幹什麼?這是垃圾,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我們教化眾生也正好是如是的示現,給眾生做樣子,做好樣子!你騙我,我不騙你,你欺我,我不欺你,人都有善根,久而久之他會醒悟過來,他會生慚愧心,他會回頭好好的修學,我們不就是度了他嗎?所以一切眾生所做相應之法,我們歡喜讚歎,我們向他學習。相應,與體性相應,與理體相應,就是與法性與自性相應的,普賢十願裡面這才有讚歎。不相應的,我們就不能學他,我們尊重他,禮敬而沒有讚歎,沒有讚歎就是不學他,這世法裡面常講敬而遠之。敬而遠之,用普賢行願來講,有禮敬,沒有讚歎。敬而遠之,不是對他不尊敬,對他不尊敬我們就錯了,對他尊敬,不學他。

  這個用也是周遍法界,一一作用都是周遍法界,菩薩做到了,我們能不能做到?看你會不會用心。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布施,大富貴人在佛門裡面修布施功德,這一布施,布施一百萬,這很了不起。他這個布施是著相布施,自己也很得意,你看我做這麼多好事,出錢出力來興隆佛法。另外一個人是要飯的乞丐,乞到一文錢,他也拿來布施。他來布施,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願求也沒有,這兩個人功德哪個大?佛說那個乞丐布施一文的功德大。為什麼?他是清淨心,他是平等心,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他這一分錢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布施一百萬的,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他有界限,他那個福報就止於他的界限,不能突破他的界限,功德小,不能相比。布施如是,一一事相都如是,凡是稱性的,這功德是圓滿的。所以普賢菩薩起用普,他所起的作用普,就是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布施一文錢功德是遍虛空法界,誰能跟他相比!

  我們凡夫沒有辦法,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有界限。這個界限隨著你的分別執著,顯出你的功德福報的大小。如果你只想到你的一家,一家人的幸福,你布施得再多,你將來得的福報就是不能出你這一家,你使這個家族的人得福報。像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有很多財團,財經的集團,他們的資本非常的雄厚,發大財,過去生中修的大布施,他這個利益就是這個集團的小圈圈,他得的果報就這麼大。如果這個人的心量要大,能夠周遍這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都是自己的同胞,看到別人苦就想到自己苦,看到別人樂自己也歡喜,念念想著這個國家,他布施那個福報將來得福是這一國,他就會做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就有這麼大的福報。

  一般人成佛,修行成佛了,佛的福報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很多修行人在因地上都想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作佛之後,他的福報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因緣果報真的是絲毫不爽,作佛得福也沒有離開因果。阿彌陀佛的偉大在哪裡?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是盡虛空遍法界,他把這個大千世界的國土突破了,這個是了不起的地方。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人家一發心,他要作佛,超過一切諸佛。這個我們在經上看到,頭一次看到的。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我看到六祖那個口氣,我佩服!他到五祖那裡去,五祖說:你來幹什麼?我來作佛的。這個口氣還得了!的的確確我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人家要問你,你到寺廟來幹什麼?我來求佛保平安的,我來求升官發財的,都這種念頭。六祖他就不一樣,他不求升官發財,他不求名聞利養,他求作佛,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再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比六祖高明多了,六祖跟阿彌陀佛不能比,六祖只求作佛,阿彌陀佛要作佛,要超過一切諸佛,六祖沒有這個心量。

  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可絕對不能疏忽過。所以我們要發心,要發心學阿彌陀佛,我要作佛,要超過一切諸佛,我們跟阿彌陀佛才能相應。我們想作佛,不敢超越諸佛,那你跟阿彌陀佛不相應。真正發這個心,不是狂妄,為什麼不是狂妄?本來如是。你發這個心,沒有超過事實真相,沒有!阿彌陀佛發這個心正確的,心性本來就是包虛空遍法界的,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在你心性之中,沒有跑到心性之外,那阿彌陀佛發這個願不是真實的嗎?一絲毫都不過分。你沒有發這個願,換句話說,你的心量太小,你的眼光太淺了。這才是事實。所以我們讀這些經文,看到人家這些發願的事相,我們要能夠領悟,要覺悟,要回頭。這個心一發,清淨平等覺就好修了。我們今天看這個歡喜,看那個不順眼,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這個都是錯誤,都是過失。人家那個發心正確的,沒有錯誤。所以我們起用要了解,一一的作用都要周遍法界,都要與自性相應。理跟事要相應,性相要相應,這個就是完全跟事實真相圓滿的相應,沒有離開事實真相,這個行是正確的,這是普賢行。

  第九,「所行處普」,這講處所。後面這兩條,所行處跟所行時,這個時間跟處所是說前面這八條,從所求、所化、所斷、事行、理行、無礙、融通、起用,無一不周遍。就像大梵天的羅網一樣,佛經上常用羅網來做比喻,羅網的比喻我們不好懂,但是現在有更好的比喻,比羅網好懂。像我們在一個大的廳裡面,現在有很多像新搭成的會議廳,可以容納一萬多人,大廳。你看這個大廳裡面有多少燈光,幾千盞的燈光,光光互照,這個就是圓融。每一盞燈裡面照所有的燈,而且光光互融,雖然光光互融,各不妨礙。像我們這個教室,我們教室也有幾十盞燈,我們看的這個光明是幾十盞燈的光明融合在一起,可是每一盞燈的光明,它不妨礙別的,你熄這一盞,它這一盞燈熄掉了,它並不妨礙別的,圓融裡頭又不妨礙。這說什麼?這說遍一切處,一個處所就遍一切處所。像這一盞燈的光明,遍一切燈的光明。這是說明什麼?說明無處不現身。我們凡夫,老老實實講,凡夫跟諸佛如來真的是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差別就在此地。

  諸佛如來在十方法界,隨類化身,隨處現身,隨時現身,這在我們經上說的。我們今天在十方世界是不是如是?也如是,沒有兩樣。佛是覺,我們在迷。覺現身,迷還是現身。迷所現的身是業報身,受罪,受苦。覺悟的身是自在身,他沒有苦樂,所以叫真樂。真樂就是沒有苦樂;有樂,那個樂不是真樂,是相對的,跟苦相對的樂,不是真樂。真正的樂,不是相對的,才叫真樂。所以極樂是裡頭沒有苦樂,不要以為極樂世界好快樂,我們想的是有苦樂之樂,完全想錯了。苦樂之樂的樂是壞苦,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所以這些理跟事都不能疏忽,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們凡夫,學佛的人知道,我們也捨身受身。在輪迴就是捨身受身,可見得我們的生活空間也挺大的。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離分別執著,我們的空間就是在這一個大千世界。這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娑婆世界。諸位要曉得,六道就是大千世界。你們曉得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天,小千世界的天頂是二禪,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禪,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所以到第四禪就是大千世界。我們今天在六道,六道十法界都是講這個大千世界,你出不了這個範圍,這是一佛土。所以我們的生活空間也是挺大的。可是要曉得,這個大千世界以外的空間更大更大,更不可思議!還有十方一切諸佛的大千世界,我們不能參學。就好像我們地球一樣,沒有辦法脫離這個地球,我們生活空間這個地球,沒有法子脫離這個星球,我們知道這個星球之外,星球太多了,沒有辦法到外太空去遨遊,就跟這個現象相彷彿。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因為有分別執著,就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把我們侷限了,侷限在一個世界裡頭。如果我們把分別執著捨掉,我們就有資格脫離這個世界,換句話說,你有條件出國去旅遊,你就有條件了。你要有分別執著,你沒有辦法脫離。所以捨棄分別執著就會遨遊諸佛剎土,生活空間馬上就大了,真的是我們做得到。我們不能夠捨分別執著,就在這個大千世界裡頭捨身受身。

  所以我們人,活動的空間不是這個地球。你看現在在外國,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多半是用催眠的方法來觀察、來探討一個人的過去生。居然發現有一些人,前生不是我們這個星球,是其他的星球,我們講外太空來投胎的,到我們這個地球來投胎的。這是得到證明。他們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完全沒有。所以證明人的生活空間領域很大。這個證明正確的。我們講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決定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極樂世界不但不在這個地球上,不屬於我們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講,地球以外我們稱為外太空,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那是外太空的外太空。所以他們發現的時候,對我們來說不稀奇,我們聽到這個話,反而把佛經所說的證實了。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所以你看佛在經典裡面把這些外太空的事情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任何宗教的典籍都沒有佛經講得清楚。為什麼要讓你知道?因為那是我們生活的空間,也許我們將來會到那邊去,先要對那邊的環境要熟悉、要了解,將來去的時候不至於陌生。十方諸佛剎土,佛也跟我們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你要真正發願將來可以往生諸佛剎土。其他宗教為什麼說不清楚?沒達到這個境界。我們看看世間一般一些宗教,大多數都是欲界天,像印度有一些高級宗教,他們可以達到色界天,那是修禪定,一般宗教裡頭沒有修禪定,都修福。如果純綷修福報生天的,我們很清楚,最多只能達到忉利天,全憑修福生天的。夜摩天都要修一點定,不完全是福,要修一點定。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個欲界四層天裡面都要有定功。這個定功,在佛家講叫未到定,他有定,但是那個定功不及格。他確實有修,也管用,在欲界提升了。如果你的定修成,那就不在欲界,就到四禪天去了。你得初禪定,你就生初禪天;你得二禪定,你就生二禪天,就超越欲界。但是諸位要曉得,定能伏煩惱,沒斷。伏什麼煩惱?這裡頭頂重要的就是伏欲,我們講七情五欲,七情五欲真的伏住了,得禪定。七情五欲的根沒斷,但是決定不起現行,決定不會起心動念,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在你面前不會起心動念,你才能得初禪。事上沒有,念頭上還有,不行,你在欲界,你到不了色界。而後你才知道,禪,難!

  所以我到最後就選擇淨土,知道這項不行,為什麼?事上雖然沒有,念頭上還會起。這個就說明,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講太難太難了,縱然我念頭也不生了,將來也不過到四禪天而已,還是出不了三界。不如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不必要到禪定的功夫,到欲界這個未到定的功夫就行。未到定是什麼?伏煩惱,把粗重的煩惱能夠壓得住,這一句佛號能壓得住,就行。這個我想想,我可以辦得到。這個禪定的功夫,我自己想想,初禪我辦不到。我們看看有一些修禪的人,他能不能辦到?我在旁邊看的時候,他辦不到。為什麼辦不到?讚歎他,他高興,罵他會生氣,他辦不到。這個東西,一試驗就出來了,這可以騙一般人,這對佛法有一點修養內行的人騙不了。所以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一個明白人是決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我們也不必去拆穿他,還有不少人跟他學,所以說用不著拆穿他。就是六祖所說的「他非我不非」,我們要說人家的過失,自己有過失,各人修各人的,各有因緣。所以不必去理會。

  末後一條是「所行時普」。一切時,前面講一切處,在時間三際圓融,有時候經上也講「念劫圓融」,所以在時間講是永無間斷。這是說真的,不是假的,永無間斷。如果這個說法對初學,初學的人嚇到,永無間斷,那沒希望、沒指望了。所以在永無間斷裡面,佛有方便講三大阿僧祇劫。人家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有一段時間,大概還差不多,我努力一下。要給你講無量劫,嚇死了,不幹了,退轉了。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方便說。雖是方便說,也是事實,它是一個階段的事實。譬如你讀書,告訴你,你念六年就會畢業,這小學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念完,再告訴你,你還要念六年才能畢業,中學。所以雖是方便,也是事實。

  上面講的十種,十種就像燈光一樣,參而不雜,這才叫普賢行。一行就是這十種行,十種行就是一行。譬如我們穿衣,穿衣是一行,這一行裡面就圓滿十種行都在裡面。我們吃飯,我們喝茶,一一行裡面都圓融這十種行,這叫普賢行,我們這個日子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我們工作,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的工作,你一一工作也是圓滿這十種行,所以你的工作就是普賢行。無論從事哪一行,行行都是,事事都是,點點滴滴都沒有離開十普,都沒有離開普賢行。所以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個意思,諸位要細細去體會,能得幾分,真的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會改變我們的觀念,使我們的生活確確實實會非常幸福、非常美滿,充滿智慧。功夫深了,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這一生真的就沒有白過,這一生過得非常充實,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