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講習  (第五集) 1998/4/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8-0005

  上一次講到,「一時,佛在」。《華嚴經》,我們研究它,首先要對它的本質要了解,要認識清楚。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他在龍宮裡面,大龍菩薩帶他到龍宮去參觀,大本的《華嚴》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他見到的。古時候的印度,對於文字的計算方法,跟我們中國不一樣。我們中國人計算是字數,計算分量大小是字數,這本書一共有多少個字;印度人不是用字數做單位,他是用偈做單位。所以偈就是四句,我們現在說的偈頌,都是很整齊排列的,五言頌、七言頌、九言頌、四言頌,我們都把它看成這個,實際上它連長行都包括在其中,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首偈,它是這個說法的。換句話說,它以四句做一個計算單位,分量多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不得了!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單位世界,一四天下,一個單位世界。

  在從前,我們總認為一個單位世界大概是一個太陽系,黃念祖老居士說不是太陽系,那是什麼?黃老居士認為是銀河系。他這樣認為也有道理,因為經上講它日月所繞,的確太陽是繞銀河系轉的,這個沒錯。所以黃老居士認為經上講的須彌山,就是我們現在天文學講的黑洞,黑洞是我們這個銀河系的中心,那個地方磁場最強,連光到那個地方都被它吸收進去。所以他說須彌山就是天文學上講的黑洞,太陽確確實實是繞著銀河系旋轉的,他認為這才是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以這個做單位世界的話,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再以小千世界為中心,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千乘一千是一百萬,大千世界是十億,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這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塵,一個微塵算一首偈,你說《華嚴經》的分量有多少?所以他一看,閻浮提眾生沒有辦法接受。於是再看中本,中本是什麼?中本就等於是全經的節要,數量還是太大,也不是閻浮提眾生能夠接受、能夠學習的。最後看到小本,小本,十萬偈四十品,他看到這個很歡喜,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還行,還可以能夠接受。十萬偈要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四十萬句,它不是算字數,句子長短不一樣,四十萬句,這部經有四十品。這是什麼?這是《華嚴經》的目錄,已經不是全文,是目錄。目錄,你就曉得每一句就是一個標題,每一句經文都是一個標題,拿這個標題來作文章那就洋洋大觀。所以你要懂得《華嚴經》的性質。

  流傳到中國來,龍樹菩薩所傳的原本已經散失。傳到中國來,殘本,不是全本,每一品裡頭都不完整,都有遺漏的,我們中國古時候譯經叫脫落。從前的書,不像現在的書裝訂得這麼好,貝葉經,你們到國家博物館裡面還能看到,在中國大陸很多大學裡面還有收藏。我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參觀,它裡面還藏有貝葉經,我去看過,從印度傳出來的,梵文寫的。貝多羅的樹葉,他把它裁成一條,上面大概寫四行,橫的四行,兩頭打洞,用繩子穿起來。你才曉得那一部經的分量有多少,現在用卡車要好幾個卡車才一部經,那麼多東西很容易丟掉,繩子一斷就散掉了。所以傳到中國來,早年傳來,晉朝傳來的時候,三萬六千頌。十萬頌傳到中國來三萬六千頌,我們所得到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就失傳了。這是最初,這三萬六千頌也非常寶貴,把它翻譯出來,這是第一次《華嚴經》翻譯,我們稱晉譯,晉朝時候翻譯的,六十卷,我們中國人習慣稱它作《六十華嚴》。杜順和尚、雲華和尚都是依《六十華嚴》來建立華嚴宗的。

  到賢首,《八十華嚴》才翻出來。賢首國師參加這個法會,就是實叉難陀到中國來,這是中國國家邀請的,聘請他到中國來。實叉難陀把《華嚴》帶來,帶來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分量多,他帶來的經總共是有四萬五千頌,四萬五千頌差不多接近一半。這是第二次翻譯,賢首、清涼都參加這次翻譯的法會,譯出來之後,稱為《八十華嚴》,對於晉經缺失的這一部分補充不少,《華嚴經》大致上的意思能看得出來。這是第二次翻譯的情形。

  第三次是在貞元年間唐德宗。這是印度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進貢就是對中國皇帝送的禮物,禮物裡面有《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而這一品經完整的,這太難得,沒有缺失。這個送到中國來,中國朝野無量的歡喜,翻出來之後,這就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只是一品經,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我們現在一般稱為《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個我們要內行、要懂得,《普賢菩薩行願品》全部的經文是四十卷。現在一般人聽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就誤會了,以為是最後的那一卷,那一卷流通很廣,這是清涼大師特別提出來流通,這是最後的一卷,四十卷的第四十卷,別行流通。清涼為什麼這樣做法?這也是不得已,古時候的經,在那個時候都是手寫的,你說四十卷,寫,好不容易,一般受持也難。所以把最重要的一部分,《華嚴經》的總結,這一卷單獨流通,寫這一卷就方便,這一卷叫別行流通,把它提出來單獨流通,所以這一卷流通就非常之廣。但是你要曉得,《行願品》全經是四十卷,清涼參加這個譯場。所以清涼參加兩次的譯場,《八十華嚴》他參加,《四十華嚴》他也參加了。譯出來之後,皇帝下詔書請他作註解,所以《八十經》他作疏,以後又作鈔,疏跟鈔都是他自己作的;《四十經》,他作疏,就沒有作鈔,這是到大師的晚年了。所以《四十經》有疏,我們印的十六開這三本裡頭就有疏。

  我們了解每一句都是《華嚴經》的題目,等於像我們現在看科判,全是看科題,句句都是題目,所以句句裡頭都無量義。這就看祖師大德他們修持的功夫、他們契入的境界,你入多少你就能講多少,你要不入進去,你怎能說得出來?《無量壽經》講「入華嚴三昧」,你不入華嚴三昧,你就說不出來,你就不懂,一定要入華嚴三昧。過去這些祖師大德確確實實入華嚴三昧,李長者入華嚴三昧,清涼入華嚴三昧,所以他們能夠發覺字字句句裡頭的深義,深奧的義理。

  我們今天下手,我們是初學,別說華嚴三昧,無量三昧,我們一個三昧也沒得到。我們今天從哪裡著手?先把它的本質搞清楚,把清涼、李長者的註解,哪幾句話是註解哪一句的,我們先把這個分出來,這就有路可走了。像前面「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是一句,這一句你好懂,所有的註解就註這一句的。在第十二面,「始成正覺」,這個也不難,始成正覺這個註解也是註這一句。可是到文多的地方,你就得費點功夫了。譬如第二十五面,這個地方就有五行經文,「別顯處嚴」。「別顯處嚴」這個文很長,這一段是地嚴,地的莊嚴。地的莊嚴裡面就分四段,頭一段它就一句沒問題。第二段裡面,「地相具德」,這裡面就有四句,這個四句你們要一、二、三、四,把這四句分得清清楚楚的。四句說些什麼?清涼的疏裡頭就說了,第一句裡面講「寶輪」,第二句裡面講「眾華」,講華,第三句裡面講「清淨摩尼」,這是從相上說的,第四是「顯色」,這是講青黃藍白這些東西。這是「地相具德」,地面上形形色色的森羅萬象,它所顯的德能,這個德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每一句裡面都是表法,這是說法的善巧,為什麼要這樣說法?不這樣說法,你決定入不了境界,你決定得不到受用。這個說法你明白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才是這部經的內容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你才曉得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沒有一樣不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是你所證,佛華嚴是能證,能所不二,你才真正能契入這個境界。

  這裡面第三段,第三段是從二十五頁第二行下半句,「摩尼為幢,常放光明」以下,這一段比較長,這一段總共差不多有三行經文。這三行經文裡面說了有六句,註解在二十六面倒數第五行,從當中「三摩尼下」,摩尼這兩個字以下,這段經文說明「地上具嚴」,這就是地上嚴。你們在科文表解裡面所看到的,科文表解擺出來,我們看經文就特別清楚,因為它畫的是表解。所以首先我們要把這個東西做出來,最好諸位用有顏色的筆。你看過去弘一大師,我聽說弘一大師讀《華嚴經》,用不同顏色的筆,用二十多種,他老人家很會用。不同的顏色分段,紅色的分大段,綠色的分中段,其他顏色再分小段,一段一段這樣分,你才把它畫得很清楚。我現在畫這些的時候,我現在是用五種不同顏色,我這有紅色的、有大紅色的、有咖啡色的、有綠色的、有藍色的,我用五種不同的顏色來做記號,你這樣才很清楚。但是最清楚的方法是什麼?我們一條一條的寫出來。你看經文,再到後頭註解去找,麻煩,這是古時候的方法。我們用現代的方法來排列,每一句都把清涼跟李長者的註解,都註在每一句的下面,不要去翻,不要去找,不要去查對。這個本子查還比較好查,那個大本子很難查,很不好搞。這是我們頭一步的工作。頭一步工作找出來了,接著他們的提示,清涼國師、李長者的提示,和我們自己修學的心得。

  所謂修學心得用佛家的話來說,自己契入的境界,我契入多少,我能講多少,我入不了這個境界,我就說不出來,這個諸位要懂。你們常聽我講經的,張居士聽了不少年,聽了十年;你們上一屆同學,這一次來參加,你們聽我講兩次了。如果你們心細的話,你們會發覺到境界不一樣,我今年在台上講的跟去年不相同,去年講的跟前年不相同。《無量壽經》我講了十次,你們把十次的錄音帶仔細聽聽比較一下,完全不一樣。在美國有同修們想整理,想把我每一次所講的能夠集合,將來寫成一個講義。我說:好,很好,會集。結果,他們聽了之後,他說:法師,不行。為什麼?你每一次講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他們現在說沒有辦法會集,還是做講義的本子,每一次、每一次的。我說:那太囉嗦了,做就做最後的,前面就不需要。可是有一些前面所講的,後面沒講到,次次都不同,當然你能夠十次都聽都非常之好。

  我所講的,事前完全沒有準備,你們看我這些書,你們拿到手的時候,這是《疏論纂要》,我這裡面沒有文字,都是重要的畫線而已。經文裡面分段,前面寫了幾個字,這什麼字?科題,它這後頭,查出來之後,這一段「總顯地體」,畫這一段。所以現在我們要編的時候,這一段就是一行,第二段另起一行,對到標題就省事多了。我的東西沒有註解,我們在講台上真的是三寶加持。所以學講一定要守規矩,非常非常重要。守規矩,規矩是訓練什麼?訓練你的定功,訓練你的忍辱,絕不自己發揮,開始一定要這樣學,你將來才能契入境界。因戒得定,因定生慧,這是重要的原則。戒是什麼?規矩,一定要守規矩,古大德、老師傳給我們的規矩一定要遵守。

  我都跟你們大家講過,也曾經寫出來印在《內典講座》的後面。你看我紀念李炳老往生十週年那篇文章,你們可以看看,守規矩重要!約束你,把你看得牢牢的,我們現在一般人看到,為什麼這樣約束?我可以講,為什麼不准我講?我可以蒐集很多資料來發揮,為什麼不准我發揮?沒有別的,訓練你的忍辱波羅蜜,你能不能忍?你能夠忍,你將來有大成就。你不能忍,你就不能得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你要想得定,先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有進步就得禪定,六波羅蜜就是這個說法的,所以先一定要守規矩。守規矩,我們講的東西,講得不精彩,講得不好,沒關係,沒有錯誤。所以初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切都非常如法,就是做到善,我們不做巧,我們做到善。善成就了,自然就巧,從善裡頭生巧,那才叫善巧。一開頭就學巧,完了,學不到的。講經說法產生無量的過失,就是不懂這個道理,沒有接受明師的指點。

  老師指點,我們對老師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老師的話,我們百分之百的服從。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時間不是短,接受他,就是聽他講經的,那時候還沒有這些錄音機的東西,台灣還很落後,到他晚年才有這些機器設備。但是李老師不准人錄音,他講東西,不許可的,聽他講經都要到現場去聽。台中蓮社,加入裡面做蓮友的,聽經留下地址通信處的,因為有時候老師講經發通知給他,我在那個時候二十多萬人,名冊是洋洋大觀,二十多萬人,以後人數只有增加沒有減少的。發心跟他學講經的,先後也有一、二百人,一、二百人到今天還在講台上講經的,就剩下我一個了。原因在哪裡?我的根柢比他們厚,我是百分之百的聽話,而且這個聽話守十年,我扎的是這個根。李老師要求我遵守他的教條五年,我在五年當中深深得利益,所以我跟老師說我又加五年,這個根扎得深!你們今天看到我上台,我在任何地方講經,我從來沒有準備。我是你當時出題目,當時給我時間。你出個題目,你說三個小時,我一定三個小時給你講完;你說一個小時,我一定一點鐘到的時候就圓滿了。我現在這個方式,你們不能學,我有根,有底子,你們要學,要學我早年跟李老師那個方法,你要扎根。

  《華嚴》,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你了,你們現在頭一步,你就是做這個工作。你們做一個本子,我就省事,不用再去找來找去、查來查去,實在講查來查去,我也費了很多時間。我這本《八十華嚴》,這是我從前講經用的老本子,這裡面做的記號,也是好多種顏色的筆在裡頭畫的,做到「十迴向品」圓滿,差不多是一半。《四十華嚴》是差不多三分之二,三冊,第一冊、第二冊我統統都完成了,過去講的,第三冊沒有做。所以現在一定要把它重新整理,用現代的方法來做一個新的版,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科題。像這一段經文「地嚴」,地嚴等於說是一個大科,它這裡面又分四小段,四小段就有四個小科,這四個小科沒有標出來,它寫在裡面;我們今天要做的是把這四個小科也要標出來,我們就方便了。

  所以經文無論長短,你仔細去看,它每一句一個意思,它這裡講四句,四句還是有四個意思。像地嚴,它這五行經文分四段,每一段裡頭兩句,這兩句,一句一個意思,這一段有六句,六句句句都有一個意思。你明瞭這個脈絡,你就會看,初步會看,有一個著手的地方。每一句裡頭,意思的淺深廣狹,那是自己的功夫,自己契入的境界。所以我們要不是真正搞修行的功夫,你怎麼有入門之處?不需要修行功夫能夠契入,何必要佛出現在世間?不必來,你不來我們也做得到。世間人能做得到的,佛決定不來。這一樁事情世間人沒有辦法,佛不能不出世。我們想契入這個境界而辦不到,這才感得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純粹是心地功夫、心地法門。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要明白,我們就知道從哪裡下手,怎麼樣來預備,然後你也才能夠欣賞清涼國師的文章,他的註解,欣賞李長者的文章,這裡頭真有趣味!

  我們接著看前面這段經文,第十面,「一時,佛在」,這四個字我們說過了。「摩竭提國」,這個註解在第十一面,第五行裡頭。你看第五行,「在摩竭下」,這個下面,這是「處成就」。清涼在此地說得很好,「真身無在而無不在」,真身是什麼?真身是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真身,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什麼身?現在這個身體是報身、是應化身。佛有報身、有應化身,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報身、都有應化身。佛的報身殊勝,我們這個報身是業報身,佛是功德報身,我們是業報身。佛的化身是自在,神通變化;我們這個身念念在生滅、念念在變化,這是化身,每個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變化。

  現在科技發達,醫學懂得人的身體細胞,細胞的新陳代謝,七年全部就換掉,七年是個週期。所以七年前面舊的細胞一個都沒有,七年是全部都換掉,一個週期。所以新陳代謝,真的經上講的「新新不住」,很有道理,都說的事實真相。這身體能保得住嗎?保不住,新陳代謝,怎麼能保得住?換,照理說應該愈換愈好,這才對。修行人,有功夫的人,換句話說,明白人(我們不要說修行人,說修行人也把人搞迷糊顛倒,明白人),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他新陳代謝換細胞愈換愈好。迷惑顛倒的人愈換愈糟糕,他不換好的,他換壞的。他為什麼會換壞的?主宰改變他的力量是什麼?業力,凡夫充滿貪瞋痴慢。我們想一想,小孩從生下來到八歲是一個週期,八歲的時候,他前面七年的細胞是完全沒有了,為什麼他八歲的時候還那麼好?他換得那麼好?天真,他沒有邪思。為什麼老年?譬如六十歲,六十歲到六十八歲,也是七年一個週期,為什麼會愈換愈糟糕?患得患失、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糟糕了,都換一些爛東西。你看這個道理多明顯,可惜世間人不知道。如果你到老年,心地很清淨的人,愈換愈好,很正常,到老年真的是仙風道骨,身體健康,動作敏捷,不輸給年輕人。他的修養好,養生有道,都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都沒有找到問題癥結之所在。為什麼佛國土的人都長生不老?他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雖換,永遠是好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看看你們身體不好,都很難過,你們要不相信,李木源就換好了。你看李木源,我認識他今年十一年了,十一年前,他全部的細胞,全部都換過了,他那個時候的細胞是壞細胞、癌細胞,這個你們大家都曉得。你去叫他把十年前他身體檢查的報告拿來給你看,他全部都留著,連X光照片,好像有好幾十張,大大小小的,他都拿給我看,全身都是癌細胞,五臟裡頭都不是好東西。所以醫生警告他壽命只有六個月,醫生還有介紹信給他,叫他去找專科專家來給他治療,他介紹信都在。他告訴我,他沒有去找,他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念佛等往生。他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在居士林做義工,不拿報酬的,我有一天生命,我就替佛教做一天工作,愈做愈好,過個兩年再去檢查,沒有了。所以醫生說是奇蹟!奇在哪裡?沒有別的,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心地清淨了。他遇到逆增上緣,本來放不下的也放下,因為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能帶得走?

  所以我們常常念「死」,好!世間人看到這個,這個字不好;我們看到這個字,好得不得了。每天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就想到死,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你有哪一樣東西能帶走?天天想死,天天放下,你的身心哪有不自在!天天想死,天天求往生,天天希望佛來接引我們,到臨命終時你絕對沒有恐怖。為什麼?每一天期望的阿彌陀佛果然被我盼望到,來了,歡歡喜喜跟他走!對這個世間、對這個身體毫無留戀,你往生一點罣礙都沒有。所有一切往生的人罣礙,就是放不下。這個都是事實真相,一點都不假,決定不是虛妄。有能力、有力量、有體力,或者是有財力,有這個福報,多做好事。什麼是最好的事?幫助眾生覺悟,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李木源是徹底放下,做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內功,清淨心,換舊細胞,這是他的內功;第二個,你從事於弘護佛法的工作,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現前的受用,我們講,講的你未必相信,現在有個人做證明,你看到,你能不相信嗎?事實證明擺在此地。

  所以一個人決定不能為自己。佛法裡面講善惡的標準,為眾生是善,為自己是惡,這是佛法的標準。所以有些初學的人聽到,他沒辦法理解,哪個人不為自己?不為自己還為什麼?為別人固然好,但是總要為到自己。能夠百分之九十為自己,百分之十為人,就不錯了。可是佛法裡面要求的,百分之百為人,一絲毫都不能為自己。佛為什麼這麼說?完全是根據事實真相而說。有一絲毫的念頭為自己,要曉得,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你這不就麻煩了嗎?我執,六道輪迴的根本;法執,十法界的根本。有我執出不了六道,有法執脫離不了十法界。所以佛教我們百分之百為眾生,不要有一絲毫為自己,我執、法執連根拔掉了。在這一生當中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一直趣向如來地,一真法界是如來地。

  我們真是明白這個道理,肯定這個道理,依教奉行,不折不扣,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生能成就的,我們為什麼一生不能成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明心見性。我們要跟這些人比,跟這些人看齊,他為什麼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他放下了,我們沒放下。你看看能大師,他能夠忍辱,他是明心見性之後到獵人隊裡去住十五年,侍候那些打獵的人,侍候那些造業的人,給他們燒飯,給他們當差,時間不是短時間,天天燒飯侍候他們,給他們做下人。他是什麼人?他已經是圓教初住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圓教初住菩薩;別教,他是初地菩薩,獵人隊裡去打雜做苦工,十五年,你看人家的耐心,你看人家的定力。你看他待人接物多麼謙虛,哪有一點點貢高我慢的心?你在《壇經》上,看他平常生活、平常做人,真實慈悲的流露,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他這真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二六時中完全流露在外面。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我們就不在他之下,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幹?也就是肯不肯放下?看破的確是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我們今天讀佛經,明白這個道理,看破一分;我們把這一分做到,做到之後我們的看破又提升一分,看破二分;我們就再放下二分,就看破三分;再放下三分,就看破四分,相輔相成,這叫真功夫,修行真功夫在此地。而不是在每天讀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頭。古德常講磕頭好像舂碓一樣,像大陸上舂米、舂碓一樣,沒有意義。念經、念佛再多,「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心行不相應。我們讀經、念佛是真修行,聲聲提醒自己,這行,這就有功德,這就不是枉然。句句佛號提醒自己,唯恐自己又迷了、又執著了、又墮落了。讀經是聽佛開示,明理;念佛是提高警覺;拜佛是調節身體,身心健康。身體是個機器,機器要動,不動,不動它就壞掉,不動就生銹了。身體一定要動,心要靜,心是靜的,寂靜,身是動的。所以佛家用法輪來表法,輪的心非有非無,你說它無,它確實有圓心;你說它有,了不可得,覓無處所,你去找,沒處所。心要空,空它就靈;心裡有東西就不靈,心就壞了。所以心要空,心裡什麼都不能有。縱然你現在還擁有一些東西,這些物質東西,你現在所需要的,生活所必需的、所擁有的,有也等於沒有,心裡要真正放下。心裡面什麼都沒有,事上有可以,理上決定不能有,你這個事用得就很自在,就沒有罣礙。這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是擁有的,你心裡掛著它,完了,你是凡夫。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

  毘盧遮那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心裡有沒有執著?決定沒有,絲毫執著都沒有;毘盧遮那佛也是絲毫執著都沒有,念頭都沒有。心地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受用自在,得大自在。還有一點點有,那就完了,有那麼一念,就叫無明,就叫墮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下去了,一下就墮落下去。我們今天搞的是墮落的路,不斷的在下降,不斷的在墮落,沒有停住。你有本事在墮落當中停住,你就有辦法慢慢往上升。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事實真相。

  我們為什麼不肯捨?為什麼還要執著?有什麼事情值得隱瞞?隱瞞就是執著,就是分別執著。沒有一樣事情是隱瞞的,全體透明,你得大自在,你生無量智慧,你的物質受用不會有一樣是缺少的,真正是你一動念頭一切受用都現前,你說這個多自在!一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馬上就沒有了。為什麼不去過大自在(現在世間人講高度智慧)的生活,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要自己受這些冤枉苦、受這些冤枉罪,錯了。我們要想得到如來、法身菩薩這種生活受用,一定要依教奉行,決定不能夠違背。《華嚴》述說得詳細,對我們的解門有大幫助,我們的行門一定要依《無量壽經》。

  這個地方說的「真身無在而無不在」,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法身,法身是遍滿法界,所以叫法身。《華嚴經》上,毘盧遮那是梵語,毘盧遮那是什麼意思?遍一切處。我們的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的法身跟諸佛如來的法身是一個,不是二個,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理體,你知道我們(就是一切眾生)跟佛是共同一個法身,你才曉得一切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那你就曉得毀謗眾生就是糟蹋自己,毀謗眾生、侮辱眾生是你性德裡面的污點,你就不能見性。

  所以佛教給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眾生跟無情的眾生,要用什麼態度?大慈大悲。慈悲這兩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關懷、愛護、協助。全心全力協助,關懷他,愛護他,協助他,為什麼?眾生是自己。我的右手愛護左手,左手這裡有痛癢的時候,右手馬上幫助它,沒有條件的。為什麼?一體!但是我們忘掉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對植物要愛護,對礦物要愛護,無有一法不關懷、不愛護。桌子上有一點點髒,趕快把它擦乾淨,愛護它;東西沒有擺整齊,一定把它端端正正擺著,愛護它,關懷它,性德的流露!見了性的人必定是這個樣子的。如果說一個佛菩薩看到東西歪了擺著,他要不把它擺正,他絕對不是佛菩薩。為什麼?是性德流露,自然的,他也不是有意,自自然然。你說他有心,他絕對沒有心,自自然然。所以經上常講「法爾如是」,只好用這句話,法爾如是,自然的。對於一切眾生要不是以真心愛護、真心關懷,決定不是佛菩薩。真心愛護、關懷、協助,對方不接受,那沒有法子了。佛不度無緣之人,他不肯接受,那沒辦法。他煩惱重,他業障深重,障住,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是佛菩薩不關懷你、不照顧你,不是的,自己業障重,障礙了佛菩薩的慈悲,這個道理要懂。我們如果把自己障礙統統去掉,跟佛菩薩念念感應道交。

  我這些道理,都是早年初學佛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所以我對老師的感恩戴德,你們現在在任何學生裡恐怕找不到,我受的恩德實在是太深太深。他們教我的東西,並不是專門教我一個人,每一個人見他的面他都教,那些人不聽,聽了之後,好,出了門忘掉了;我這個學生聽了之後,出了門還記得,我還照做,我真幹,真得受用。所以對老師的恩德,感恩的心就厚。離開老師幾十年,老師的照片我始終都不離身邊。所以這個地方建立教室,李木源告訴我說用講堂,我說不要,我做報恩堂,我的教室是報恩堂。我們在這個地方上課,我們的老師、護法統統在此地,人雖然不在了,精神永遠凝結在一起,沒有分開,念茲在茲,你說這個情多厚!老師教給我們的,耳提面命,念念都在現前。所以這是說明,「真身無在而無不在」。在,在也是不在,在也是不在怎麼說?《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就是剎那生滅,就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有即空;隨心應量,空即有,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是講的真話。

  下面所講的,這就事說,事也表法。「摩竭提」,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翻作無害。它的意思很多,無害,國無刑戮。現在也有許多國家沒有死刑,澳洲就沒有死刑,所以很多人犯死刑罪的時候逃到澳洲,澳洲沒有死刑。新加坡有死刑。現在有一些國家沒有死刑,就是說明這個國家政治清明,它的教育成功,表這個意思。實在講這個意思顯示出這個地區文化水平很高、道德觀念很高,摩竭提是取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有智慧,這地方的人民有智慧,有道德、有智慧。佛在此地教化眾生方便,他有德行、有智慧,這個是基礎,這樣的學生好教,這是摩竭提表的意思,這是大範圍,大的地區。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個是他的道場,佛講經說法的場所。阿蘭若是印度話,阿翻作無,蘭若是熱鬧、也就是吵雜,阿蘭若就是這個地方很清淨,沒有這些繁雜,所以稱為阿蘭若,是一個很清淨的地方。在古代,阿蘭若的標準是牛叫聽不到。因為在從前大概牛叫的聲音就很大了,可見得附近的農民耕種都養牛,這個地方很清淨,牛叫的聲音聽不到。現在阿蘭若的標準就要提高,現在車的聲音聽不到,飛機的聲音聽不到,那個地方就很清淨了。如果在清淨的地方,你再裝個電視就不清淨,又搞壞掉了。環境對於初學的人很重要,所以古時候中國修學的道場,修的道場、學的道場,你看都在山裡頭。中國大陸這些山水風景美好的地方都是出家人去住,距離下面的村莊,總有好幾里地,交通不方便,人家要上山來也不容易,山上的人想下去也很麻煩。那個地方,非必要的事情不下山,真的是清心寡欲,好用功,好辦道。現在這些地方都修了馬路,車都開上去,大巴士、觀光旅客,一天到晚熱鬧非凡,阿蘭若沒有了。

  「阿蘭若法」就是清淨之法,身清淨,心清淨,環境清淨。它後面說:「事理俱寂,故加法言」,事上也清淨,理上也清淨,可見得不是指一個地方,字字句句都有表法的深義在裡頭。我們今天在此地,鬧中取靜,實在沒有方法,我們用隔音,我們這個教室是六面隔音,不但這四面,上面、地下都隔音,都做了隔音設備。所以這個道場是阿蘭若法道場,菩提場,我們這個地方是阿蘭若菩提場。所以《華嚴經》在此地講,正是場所,沒錯!

  「菩提場」,裡面這一段,「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這個可以提一提。下面說:「然事處,即天地之中」,這個話不必說。我們只取在古時候王舍城西面兩百里,菩提場在這個地方,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地方示現講經說法的場所。重要的在表法,「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理智相會之所故。為表所說如所證,故不移其處說之。」所以世尊,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世尊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不離菩提場而升夜摩天,不離菩提場而升他化天,《華嚴經》七處九會,七處都不離菩提場,他又在盡虛空遍法界其他的場所講經說法。事上是離,理上沒離,理上菩提場是覺場,覺場是指你的心。它小註裡頭有,第十二面倒數第三行的小字,小字從第四個字看起:「表自心中所證,非是隨宜」,自心中所證就是覺悟,就是自覺。所以覺就是場,菩提場就是覺場。你心覺悟了,那哪個地方不是菩提場?你所在之處都是菩提場。

  所以無論佛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不離菩提場,不離自心的大覺。他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覺,能令一切眾生覺。你看前面講的三種世間,佛自己是智正覺世間,他在那個地方,能令有情眾生覺悟,能令無情眾生覺悟,這世主。器世間主,就是無情眾生,無情眾生也覺悟,它有感應,器世間現種種的瑞相,那個瑞相就是覺悟的感應。佛經裡頭,《華嚴經》說得最多,花神、樹神,他們以種種現瑞來供養,來供養覺場,覺場就是覺悟的心,他供養這個。所以顯示的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殊勝。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阿蘭若在哪裡?菩提場在哪裡?摩竭提國在哪裡?就在此處。摩竭提國是表道德水平高、智慧水平高,這地區的人有道德、有智慧。他要沒有道德,他不會護法,他沒有智慧,他不能接受佛法,所以這是先決條件。

  道場的建立,是一個清淨的環境,雖然今天我們建在鬧市,鬧中取靜。所以居士林現在這個道場重新再來整修,就是符合阿蘭若菩提場。他將四樓、五樓道場都做隔音的設備,現在的工程,只完成百分之二十,它四面,它不是六面,它四面做隔音,將來地下鋪地毯。冷氣不用現在這種,用像飛機上的,冷氣是周邊的,環繞周邊,像現在你們看到大的觀光飯店,冷氣從四面往上面吹,下面的人涼,風吹不到。李居士告訴我,單單冷氣這種設備就要三十多萬,四樓跟五樓就要六十萬,他預計要花一百五十萬。符合阿蘭若法菩提場。所以他這麼一做,我不想住此地也不行,你說我怎麼對得起他?真難!我真是喜歡住澳洲,澳洲地方實在太好了。我們館長到那邊去,這是人間天堂!地大人稀,樹木太多太多了。你看我的院子裡面,我現在讓他們種兩百棵樹,我已經差不多也有兩百多棵,再種兩百棵樹,還要做一片竹林。我那塊道場的土地,中國畝是二十畝,四周是圍牆,二十畝圍起圍牆,大花園,多舒服!哪裡像住在這裡鴿子籠裡頭,被關起來的。可是李木源這麼一搞,就真的被他關起來了,這沒有法子,他這麼熱心,太難得、太難得了,我們非常感激他。所以這裡辦學我就來,不辦學我就趕緊走。他這樣用心、這樣護持,肯花錢,真捨得,真能放下,真捨得,完全為佛法、為眾生,我們也受感動。所以說我們全心全力把這一樁事情做好。

  菩提場中的意思,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一時,跟這個「在」,這意思我們都明白了,都搞清楚了。我把這個提示給你,你們現在先把每一句標示出來,先做這個工作,這樣以後你看東西就很清楚。還是要抄出來,抄成一個筆記本,更清楚,更明白,然後你們把抄的本子給我,我講起來就更方便。但是不必畫表,用高低層次排,就行。代表字不需要,因為大的段落有表解,我們只說小的,每一句、每一小段,我們只用這個。大的框架現成的,這個容易。小的,每一句每一句,它都在註疏裡頭,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標在文字的前面。或者是像一小段裡面的解釋,就不必這麼囉嗦,不必像它這麼樣的詳細,我們只是把提示提出來就行了。

  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二十五面第二行,我們看第三段,第三段下面兩句開始,「摩尼為幢,常放光明」,這個是一句。「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它這個文多半都是四個字一句。「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你看它這個註解,在第二十六面倒數第五行:「三摩尼下」,就是「摩尼為幢」以下這一段,「地上具嚴」,你看它這裡頭有五句:「一寶幢,曲有五句」,五句,第一個「摩尼為體」;第二句、第三句是講光音,說它的用,「光音明用」;第四句、第五句是講「網纓辨飾」,這是講羅網、瓔珞是它的裝飾,這是字面上的。它這個意思,意思在底下,這個就不需要。我們只要把這個,像這個用,其實我們在這裡寫,寫一個字就行了。你看,第一句我們就寫個「體」,摩尼為體,我們就寫一個體就行了;第二句、第三句,我們只說一個「用」就行了;第四句、第五句,我們只說一個「飾」,只說一個飾就行,一個字就可以,它這個意思我們就懂得了。

  然後表法,表法就是「降魔伏外為幢」,這就說法。「智光常照,慈音外悅,願行交羅,戒香芬馥,四攝周垂。」你看它裡頭是表這個意思,這個你要說起來,意思就無盡。所以這是經上意思統統是意在言外,經裡面的義理,文字之外,你要不懂弦外之音,你看《華嚴經》就是念小說,你不曉得它的義趣。義趣在語言文字之外,你要去體會。像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你要是不了解的話,那豈不是麻煩,摩竭提國要去查證,三千年前,哪個地方是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是在什麼地方?你去考查這個地方去了。其實人家講的全不是,與這個不相干。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去找那些地方,找那些人,一個也找不到。你要是懂得、會的時候,到處都是,處處都是南方,處處都是這些善知識,這是妙不可言。好,我先下課,你們繼續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