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 2013/10/2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3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二頁第一行,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持誦大悲心咒,得十五種善生」,昨天我們學習到第六個:
【六者。道心純熟。】
講到『道心純熟』,純就是純而不雜,就是沒有夾雜,所謂精純,熟是成熟。我們持大悲心咒,也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讓我們的道心從原來還沒有純熟,幫助我們達到成熟,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在學佛的一個過程當中,必須借佛力來加持,在冥冥當中來給我們幫助。否則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修行,退緣多,進的緣很少,幫助我們成熟道業的緣非常難得。所以必須求佛力加持,讓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增長,一直到成熟。「道心純熟」,他就不會退轉。道心還不純熟,不純就他還有夾雜,還不成熟,他就容易退心。道心純熟也是需要時間耐心來培養,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跟一個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我們有緣遇到,如果我們自己跟他學習,還沒有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就不離開善知識。這個不離開也不是說一天到晚跟著他身邊,主要是說跟他學習,依他所指導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我們暫時先不聽其他法師大德講的,這樣長時間來薰習,我們才有一個入處。如果今天聽這個法師講,明天又聽那個法師講;今天親近這個道場,明天親近那個道場,那是不純。一個法師講的方法、理論也不同,這個當中還有真、有假,我們自己還沒有慧眼也很難辨別,往往學到假佛法這也大有人在。所以關鍵在自己的一個選擇,還有好的同參道友,前面講的善友,這也很重要。有好的老師,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互相勉勵、互相提醒、互相幫助,這樣我們一生當中,在道業上才會有所成就。
道心我們由不純熟要達到純熟,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道心。這個道心就是修道之心,修行這個道心。往往我們剛學佛,所謂初發心學佛,成佛有餘,初發心學佛這個道心非常堅定。但是學了一段時間慢慢就退了。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就化雲煙,我們佛門常常有這一句話。這個也是事實,因為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佛出現在世間,三千年前,佛就講這個世間已經是五濁惡世。三千年前比我們現在三千年後末法時期那好太多太多了,那個時候佛出現在世,正法時期,我們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我們現代的五濁惡世濁惡到相當嚴重的一個程度,可以說人人都感受得出來。佛出世那個時代,佛講,《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可能當時的人還意識不到這個濁惡,但是已經呈現五濁的現象,還不是很明顯。到三千年後,我們看看《彌陀經》講五濁惡世,真的,提到這個世界,濁就是污染,有嚴重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真的整個世界濁惡愈來愈嚴重,這個大家一提,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你說我們修道要不退轉,實在講是相當相當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因為大環境、大染缸,你那個道心能保持嗎?非常困難。
有個小道場大家依眾靠眾,勉強大家還能維持。如果離開道場,自己出去,自己建道場,或者是住人家的道場,那就靠自己。這個修道之心很難保持。這個道心如果沒有天天薰習經教,還有佛的戒律,沒有天天這樣的薰習,我們老和尚天天講經,他也做個示範給我們看。他出家之後到台中去學經,他在家就去學了,學了之後出家,出家他想再去學經,結果寺院常住就不能接受,淨老和尚他也不能接受經懺佛事,所以也就不能住寺院。回到台中,跟李老師繼續學,住在台中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到台北來弘法。當然寺院都不會請他去講經,所以那個時候住在韓館長木柵那個家裡,韓館長給他找地方讓家師去講經弘法。他一個人也離開僧團,離開老師,一個人到台北來講經,唯一依靠的,保持道心不退的,就是經教,天天提醒,天天薰習,到現在已經五、六十年了,講經還不中斷。唯一靠這個經教的薰習,深入經藏,這樣他的道心不斷的增長,到現在已經純熟,靠的就這個。如果一天沒有學習經教,一天不講經,很容易煩惱習氣起來,就退了,又忘記了,很容易忘記。
所以佛門為什麼天天做早晚課?但是現在做早晚課都做個形式,不知道它的內容,不知道做早晚課它的作用,它的用意。早課是提醒我們修行,一天當中提起觀照功夫,先做到伏煩惱,進一步再斷煩惱,晚課反省、迴向,這是佛門做早晚課它的主要用意。但現在做早晚課好像是應付的,住在寺院沒做不行,做了又很沒有法味。為什麼不想做?因為他沒有嘗到法味,做了枯燥無味,得不到法喜,他就不想做。為什麼得不到法喜?還是不明道理,不知道為什麼做這個。對功課的理論、方法、境界都不知道,不懂,無法提起這種觀照功夫,因此做久了他就累了。因為得不到法喜,枯燥無味,做久他就累了,就退了。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同,所以很多事情還是隨順因緣。在我們道場出家的出家眾,我都建議他們,淨老和尚的經最好一天最少聽兩個小時,你再忙,最好能聽兩個小時,最好。剛開始聽有的可能聽不懂,但是你要有耐心,多聽幾遍,慢慢你就聽懂了,你聽懂了你就有法味,你就有興趣再繼續聽,不要怕聽不懂,多聽幾遍就懂了。
如果不聽、不明理,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內心都是煩惱起現行,貪瞋痴是煩惱,你不要刻意去提起,它自己都會冒出來。斷煩惱、伏煩惱要在人事當中去伏、去斷,離開人事你到哪裡斷?你就躲在山洞沒煩惱,那煩惱在不在?煩惱一樣在。所以跟大眾相處在一起依眾靠眾,我們才會發現我們的煩惱;你一個人躲在山洞,你有煩惱你自己沒發現。自己一個人靜修那是一個階段性的,一個閉關,階段性的。這個當中也有理論方法也要懂,你去修才有成就、才有效果,這些都要明白。現在如果你不聽經、不聞法,你不明理,說實在的出家跟在家也沒什麼兩樣。不聽經、不聞法,遇到一些順境、逆境,順境你就起貪心,逆境你就起瞋恚心,一定是這樣的,你自己這個心很難去擺平。所以遇到一些境界不平的這都會有,走到哪裡都有,這個娑婆世界不是平等的世界,都是不平的。你在這個環境不好,你去選一個環境,選一個環境是不是更好要看個人的福報,你有福報你能找到比較好的環境。如果沒有福報,自己去找可能更不理想。而且這個環境,我們出家修行這個環境,在家修行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環境它是不是能幫助我們增長道心?這很關鍵。你跟這些人相處,這些人他是不是善友?他修的是不是比你好?如果好的話,那你跟他親近他對你有幫助;如果跟你差不多,對你也沒什麼幫助;比你更差,可能你受他的影響。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呼籲我們,現在利用這些科學工具,天天來薰習經教。這個經教的薰習你慢慢愈深入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心開意解,遇到什麼問題、什麼困難就很容易可以化解。不然你遇到問題你想不開、想不通,真的會得憂鬱症、躁鬱症,現在這個太多了。現代得憂鬱症、躁鬱症,大部分什麼人?吃飽沒事幹。印光祖師在《文鈔》開示,當時他給居士開示,對富貴子弟吃飽了沒事幹,家裡都是佣人,印祖教這居士教他的兒女,你家不要請佣人,什麼事自己做,自己煮飯、自己洗衣服、自己掃地。你人有工作,一忙,他就不會在那邊胡思亂想,打妄想。如果都請佣人,吃飽飽的坐在那邊沒事幹,他幹什麼?打妄想,憂鬱症就這麼出來的。
最近台東淨宗學會胡會長,他的大伯介紹我們到迪化街給中醫看,郁品堂中醫。那個中醫很特殊,他不隨便給人看的,介紹他去看病的人,就說他的病被他醫好了才有資格介紹人去,如果你的病還沒有給他醫好,你不可以介紹別人去。有一次我去看病,就一個小姐,她是憂鬱症,那個醫生就跟她講,妳都沒事幹當然憂鬱症,妳就做家事,妳做了這個憂鬱症就好了。那的確是正確!所以人,我們一般凡夫不能無所事事,你一個人坐在那邊靜靜的,你能夠靜坐,能夠入定,他也有相當的條件,相當的功夫,才可以。不然你一個人在那邊坐,那不是入定,是打妄想,胡思亂想,坐在那邊胡思亂想,那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每天如果沒有經教的薰習,包括戒律的提醒,真的,出家人現在修的真的是不如在家居士,真的是這樣。你看還為這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起煩惱,那必定是這樣,你不薰習經教那必定是這樣,不要說道心衰退,是一點道心都沒有。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得到名利,這就沒有道心,這是完全沒有道心。
所以這些住眾大家不聽經、不聞法,很多問題出現,當然我可以理解,也不會感到意外,那必定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奇怪,那不是這樣,你不是佛菩薩再來,起碼也是修行到相當的程度了。必定是這樣,彼此大家在一起生煩惱,必然是這個問題,這種現象。能夠接受的人,他就能夠提升,能夠改善;不能接受,他必定會退轉。如果我們出家修行,在計較這些名利的事情,計較工作的事情,他自己做多了,吃虧;別人他都不做,佔便宜,這也都是沒有聽經聞法。實在講,就是過去,我們十二年住在華藏圖書館,什麼事情都要做,沒有人,什麼事情都要做。為什麼我們能夠堅持下去?我們有很多師弟都受不了走了,我為什麼能堅持下去?沒有別的,天天聽老和尚講經開示,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講修福。以前老和尚常講福慧雙修,要先修福才修慧,一直教我們不要怕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為什麼?他那個福,有機會給他修他不修,讓我們修,我們對他還要感恩,讓我們增長福報,真的還要對他感恩。
明白這些因果的道理就不怕吃虧,遭受人家誤會、毀謗,甚至陷害,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常講,這個業障消得快,比你去拜懺消得還快。你能夠忍受,那這些人替你消業障,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行。明白這個道理,他很樂意的遇到這些逆緣,消業障,有什麼不好?很好,還要感恩他們,比我們去拜懺這個業障消得還快。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難免心就不平,彼此在這邊就是會鬥爭,那就造罪業,道心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老和尚常常講,要講經說法、聽經聞法,他老人家一生示現給我們看的,也是給我們做個榜樣。叫我們不要看電視、不要看新聞、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如果我們能夠接受老和尚這些勸導,真的我們心非常清淨;如果不接受,我們可以說自找麻煩。那些我們不要聽、不要看,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是天下太平,知道太多,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那些人無理取鬧,你對他也沒辦法,佛菩薩都沒辦法,我們哪有辦法?各有因緣,我們也管不了,你生煩惱有什麼用?又不是我們生了煩惱他就改變了,那我們生這個煩惱還值得。我們生了煩惱他還是這樣,何苦?先度自己,先照顧自己的清淨心、照顧自己的道心,這個重要。等到我們往生西方作佛再來度他們也不遲!各人因緣不一樣,自己先求得度,等到眾生他的緣到了,時節因緣成熟,再來度他,那個時候他們也是道心純熟了,那個時候再幫助他們。
所以我們要保持這個道心,讓這個道心能夠純熟,聽經聞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不能斷。還有戒為什麼我們要常常講?你看佛在《戒經》給我們講,以前說半月半月誦戒,就半個月誦一次戒,這是提醒的意思。古時候,三千年前,半個月誦一次,現在人恐怕半個月太久了,恐怕天天要誦一次。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四個根,這就是根本戒,儒家《弟子規》、道家《太上感應篇》、佛家《十善業道經》,出家眾再加個《沙彌律儀》,出家人是四個根,在家人三個根,這就是戒,這也要天天提醒。大家在一起主要要學習,這個道心才不會退轉。如果不學習,大家好,來忙,來忙工作,來做,忙忙碌碌的,經教都不薰習、不提醒,問題就很多很多,很難處理,大家都不明理。
所以我現在裝了這個要大家聽,包括我們來這裡工作的職工也好,義工也好,大家聽。大家聽經的意願還是不高,我都裝好好的。像五樓辦公室,我在的時候有,這幾天又不行,那個擴音機打開都是噪音,老和尚講經的一個字也聽不到。現在我講得有點累了,講得好像人家不高興,現在人你也不能講他,講他明天他不來,明天,師父,那你自己做,我不幹了。現在人是這樣,你講還不能講,還要對他們客客氣氣的,現在是這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是想幫助他。我自己也很想早一點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多好,何必在這邊受氣?我們就先辦自己的事情,這個世間隨緣就好,能夠保持自己的道心,這個重要。持大悲心咒,觀音菩薩幫助我們道心純熟,這個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依照印光祖師的指示,念佛之外兼念觀音,遇到什麼問題、什麼事情都求觀音籤,這是印光祖師傳的,那我們老和尚再傳給我。有時候我們凡夫智慧達不到,求觀音菩薩指點指點,得到很多菩薩暗中的一個加持幫助。所以第六條「道心純熟」。
【七者。不犯禁戒。】
這一條跟上面一條有相關,因為有道心他就不會犯禁戒,會犯禁戒,總是道心退轉,道心退轉他才會犯禁戒。禁戒,戒有三大類,從狹義的來講,就是佛制定的律儀戒,像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都有戒律條文的,一條一條,一條一條的禁戒,這是屬於律儀戒,這是一類。另外一類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佛沒有明文規定,但是那個事情是善,我們就要去做、去遵守。比如說五戒,佛只有戒不喝酒,但是沒有戒不抽煙,那沒有戒不抽煙,那煙可以抽了,因為佛沒有規定不能抽煙。但是抽煙,大家都知道對身體也有害,現在全世界有一些公共場所還不允許抽煙。說明這個抽煙有害,你戒煙這也是善。所以這一類歸在攝善法戒。凡是好事,佛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好事,你都要去做,去遵守。第三類是饒益有情戒,這是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機會就要去做,不做就沒有慈悲心,有這三大類。『不犯禁戒』,戒範圍也很廣。
講到這個戒律,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四個根,這四個根如果我們能做到,實在講就是現代的聖人,現在能做到這四個就不得了。現在我們很慚愧,還是在一個學習階段,還沒有辦法去做到。我們總是要有一個過程讓大家學習,不可能說我們這個一提出來,大家馬上就百分之百去做到,這不可能。我們能夠慢慢一點一滴的來修,像章嘉大師給我們淨老和尚教的,他也沒有叫他去戒壇受戒,他不鼓勵他去受戒,他是給他講一個實質的。他說你先學戒,你學會一條就去做一條,那是真正的持戒。如果你不學戒,也不懂得戒律的開遮持犯,你去受了戒,又做不到,你受戒就沒有意義,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有名無實,落空,受那個戒沒有意義。
現在也沒辦法,這隨順世間法,現在大家出家人去受三壇大戒,在家人有受三皈五戒,有受在家菩薩戒。其實菩薩戒也沒有分在家、出家,菩薩戒在家、出家應該是共通的。但在中國佛教傳戒,傳這個戒,出家眾受菩薩戒是以《梵網經》十重四十八條輕戒,在家眾受菩薩戒是《瓔珞經》的六重二十八輕,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在中國佛教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區分,在家受菩薩戒、出家受菩薩戒,出家眾受菩薩戒依《梵網經》,在家菩薩戒依《瓔珞經》,在家菩薩戒比較少,出家眾的菩薩戒比較多,是有這樣的一個方式在受戒。
菩薩戒,實在講梵網戒在家居士也能受,瓔珞戒出家眾也能受,因為菩薩戒它是論心不論事,論心的,不是論這個形相的。比如說你這個形相的身分不一樣,出家眾出家男眾、女眾身分又不一樣,沙彌、沙彌尼,那女眾還有加一個式叉摩那尼,在形相上這是小乘戒,這個有不同。所以你不是那個身分就不能受那個戒,比如說你不是出家眾,你去受沙彌戒、去受比丘戒,這就不合乎身分。你在家眾可以受五戒,可以受菩薩戒,還有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通在家、出家,出家眾也可以受。弘一大師有講過,他是根據《藥師經》講的,出家眾本身沙彌戒都有十條戒,八關齋戒在沙彌十戒都有了,而且還多了一條,為什麼還可以去受八關齋戒?弘一大師講,再受是增益戒,增是增長,益是利益,就是說你在這戒上面再加一重。小乘戒都是屬於遮戒,遮戒就是預防的,你發願在佛前來受這個戒,有受戒、持戒的一個功德。
如果你不發願皈依三寶受這個戒,這樣修是善,算十善。十善十惡它屬於是性,本性,它的性質,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你信不信佛都一樣的。因為它是你本性的,本性你是善還是惡,十善它的性質是善的,你修善就有善報。十惡它本身性質是不好的,你造了十惡業那就有惡報,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有罪。受戒是我們在佛前發願,如果不受戒就是說我來斷十惡修十善,他修的叫做善,不叫戒。善能得人天福報,如果你再加上三皈、五戒,你十善再加上三皈五戒,你在佛前發願受五戒,那這個戒有它的功能,它這個戒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它是功德,出世間的福報。如果你不受三皈五戒,修十善業,可以得人天福報,有這不同。所以受三皈五戒,或者現在很多道場也提倡八關齋戒,我覺得八關齋戒,像弘一大師講的,不但說在家居士,現在連出家眾我覺得都很需要,也很方便,八關齋戒它的時間只有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你今天早上六點受,到明天早上六點,這二十四小時時間你就要遵守這八條戒,一條齋,過中不食,你今天持了這條齋戒不犯,那你今天就一天的功德。
如果你把這功德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能中品上生,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講中品上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註解,這中品上生品位也相當高,雖然他只有一天一夜,但是他這用心很急,就是很懇切,所以它那個功德比沙彌戒、比丘戒還要殊勝。反而受五戒、八關齋戒是中品上生,沙彌戒、比丘戒反而是中品中生。善導大師在《觀經》有解釋這個為什麼,因為它一天,大家會很珍惜,就這麼一天,要好好的,那心態不一樣;你天天受,那天天,用的心又不一樣。所以八關齋戒倒是可以提倡提倡,很多道場提倡我們也隨喜。但是受持八關齋戒還是要學習,要如理如法,不然學到最後也是受一個形式的戒,得不到戒,就得不到效果,所以還是要學習。你真正如理如法受持了一天一夜八關齋戒,他就有他的作用跟功德。所以在經上講,有個國王夫人她病得快死了,求佛給她授八關齋戒,快臨命終了受八關齋戒,佛很慈悲給她授了。她受了這個戒,往生到天道去,生天。如果她迴向西方那就中品上生了,九品她中品上生。
所以這個戒它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六道,我們也不要小看五戒,五戒你能持得好,佛在《五戒相經》講,請舍利弗給他的父王講的,講這個五戒。佛就講五戒持了將來會成佛道,如果破了戒不懺悔那會墮惡道,但是也幫助你成佛道,如果不受持三皈五戒,這就沒辦法出離六道。最起碼這個三皈依是非常重要,因為五戒是從三皈得戒的,三皈依。所以三皈依是一個基本法,基本的,不管你什麼戒,大乘戒、小乘戒,總原則都離不開三皈依。所以弘一大師引用蕅益祖師在《戒經》上講的,他說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還不用受五戒。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圓頂做出家人,不用受五戒,那更不用受三壇大戒,三皈依。可見得三皈依是我們入佛門的一個基本法,基本法則,要依據這個來修。你違背三皈依就不是佛法,你也得不到戒。一定是在三皈依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得戒的,成就一切佛法。講到戒,我們可以先學五戒,三皈五戒,持這個戒有它的好處。我在山東跟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學習《五戒相經箋要》,根據蕅益大師的《箋要》,他的註解註得比較精要,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又作補釋,補充解釋。
我們近代台灣台中南普陀廣化老法師,他有作《集註》,蒐集一些經典資料,會集得不錯。廣老他也講一個故事,是民國年間的事情,那是抗戰時期的事情,他好像是聽道安法師還是誰講,一個老法師,大陸來台灣的,他們在大陸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就是有一個小偷,幹小偷就是專門去偷人家東西的,這個小偷有一天經過寺院,看到寺院很熱鬧,進去一問,說在做什麼?說這個在傳五戒,傳三皈五戒。傳三皈五戒,那五戒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說你一次就全部受五條戒,圓滿的受五條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一次受五條。另外一種說法,五戒可以不用一次就受,五條戒現在你能做到哪一條,先受那一條;或者你能做到兩條,看哪兩條你能做到,那你先受那兩條,其他還做不到你先不要受。所以有五戒全部受叫滿分戒,滿分,滿是圓滿,他五條全部都受持了,滿分戒。如果能夠受持三條、四條,叫多分戒;如果只能做到一條、兩條,叫少分戒,有這樣的區別。
像蕅益祖師他修占察懺得到比丘戒,後來因為因緣的關係不能持比丘戒,他就從比丘戒退戒退下來,退戒就捨戒,退,退到菩薩戒沙彌,他只能做到菩薩戒,還有沙彌戒。他的學生成時法師,是幫助蕅益祖師整理他的遺著,他老師只稱沙彌,他自己也不敢稱沙彌,改成出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就是出家人但是持五戒。出家的五戒跟在家的五戒的區別,就是在家是不邪淫,出家是不淫,他做到這五條戒,他就出家優婆塞。到民國初年,我們中國佛教界大家公認的律宗祖師弘一大師,他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多分,他五戒沒有辦法全部做到,在《演講錄》他有講,他說不偷盜這一條戒相很細,他沒把握。大的不會偷,但是小的方面自己無意當中犯了盜戒自己不知道,他沒把握。他說有把握就那其他四條,所以他說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持四條戒。
五戒可以分開受、分開持。這個五戒分開受、分開持也符合章嘉大師教我們淨老和尚的,他說你學一條,學會一條去做一條,學會兩條做兩條,真正的持戒也符合這個。所以五戒在過去,在大陸的寺院,在台灣現在都是一次受五條戒。我在家的時候,我大哥硬把我拉去受五戒,我說我做不到,他硬把我拉去受五戒,拉到高雄圓通寺去受五戒。所以它可以分開受,你一條一條受,看你哪一條能做到先受哪一條,這個也是給大家方便。
這個小偷聽到人家在那邊傳戒,他去看,受五戒看你要全部受,還是受三條、四條,還是受一條、兩條?看你哪一條能做到你先受哪一條。那個小偷想一想,他也想受戒,但是不殺生這一條他還做不到,還在吃肉;不偷盜,他就在幹小偷的,專門幹偷盜的,這一條他肯定也做不到,他的行業就是小偷;這個不邪淫他也沒把握,做不到;不飲酒,他又愛喝酒,就是幹這一行的常常跟朋友喝酒吃肉。他想來想去這五條只有不妄語那條戒,這一條還可以,他就選擇受不妄語這條戒,就不可以講話騙人,受這條戒。他這條戒受完了,受完了這不可以講話騙人,我從現在開始不可以騙人,騙人你就破這條戒,你又犯戒了。
那一天又跟那些小偷的朋友大家商量好,要去搶一個國軍的,那時候國民黨,他們小偷去打聽軍隊要發薪水、發薪餉,挑了很多錢,他們那些小偷強盜就計畫去偷那些錢。在路上跟幾個小偷朋友大家就結伴要去了,要去作案了,晚上要去作案。到半路被他叔叔碰到,他碰到他說,這麼晚了你去哪裡?他當然不敢說我們要去偷東西、去偷錢,他不敢講。但是以前沒有受不妄語戒,他就是隨便編個理由就很自然,講了你也看不出來。現在受了戒,不行,我剛受了不打妄語,不能講話騙人,那又不敢講真話,又不敢編假話去騙他叔叔,就那邊支支吾吾、支支吾吾。他叔叔就看出來,這有問題,就把他抓回去了,跟我走,你這一定不幹好事的。就把他抓回去!大家同伴,他就沒有跟那些同伴去,那些同伴就去偷了。結果被發現,全部被槍斃。後來他聽到這個消息,我去受這條戒救了一命,不然那天晚上跟他去,我這條命也沒有了。所以廣老講這個說,那小偷受一個不打妄語這條戒救了他一命。所以它有這個功能在,你去受了戒,不行,以前沒有受戒,很自然做得讓你看不出一點破綻。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大陸。
我在華藏圖書館,有一個小姐,不曉得什麼公司的一個小姐,她去受五戒回來,她就很困擾來找我。她說悟道法師,我去受了五戒,我們公司的老闆常常叫我去騙客戶,客戶來收錢,他明明在裡面,他就交代我說不在,妳去應付。她說以前我沒有去受戒,我講得很自然,講得那些人都很相信我的話,就走了,就打發走了。她說最近我去受了五戒回來,那些人來,我們老闆又叫我去騙他們,我就不敢打妄語了,我在那邊就支支吾吾的講不出來,被那個客戶看穿了,然後我們老闆被揪出來了,她說被我們老闆臭罵一頓,怎麼辦?這條戒要怎麼持?她在這個公司怎麼辦?她被臭罵一頓,但是她持這個戒還是有功德。那過去她沒有受這個戒,她騙人覺得很自然,講得也看不出破綻。所以她受了這個戒,它有個警惕作用在,這就是它的戒體它的功能。所以受了這個戒,持這個戒,總是有它的好處。
這個戒,我在山東跟大家學習《五戒相經》,發現佛制這個戒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真的是通情達理。佛制定這個戒,它並不是宗教式的戒條來約束你的、來控制你的,不是的,它是幫助你的。如果你真做不到,佛也許說,那你先捨戒,哪一天你能做到你再來受。那你捨戒,你之前持戒的功德還在,沒有給你喪失掉,你還在,你持一天有一天的功德,你持半天有半天的功德,可以捨戒。所以在《十誦律》裡面講一個公案,迦旃延尊者看到一個屠戶,殺生的,他天天都要去殺生賣肉,一個屠夫,他的職業就是殺生。像現在我們社會上幹這個殺雞、殺鴨、殺豬的、殺牛的,甚至殺狗什麼的,殺魚,開餐廳殺生這種,造殺生業的職業全世界都不少。這屠夫也是因緣不錯,遇到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是阿羅漢。看看這個人這怎麼得了,天天在幹這個殺生的事情,那將來果報不得了!勸那個屠夫說,你來受個不殺生戒!受個一條。他說我就是靠這個吃飯的,你叫我不要殺生,那我吃什麼?他說沒有辦法,你叫我轉業我做不到,我怎麼受戒?我受了這個戒不殺生,我就沒飯吃了。
迦旃延尊者就跟他講,你做這工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過去殺生都是一大早,大概早上三、四點。以前我小時候,知道屠宰場都是一大早三、四點,殺雞、殺鴨,然後殺完了就預備早上拿到市場去賣。算是白天,白天他就要幹殺生的工作,白天就做殺生的工作;到下午之後,晚上,他就下班,就沒有在工作。迦旃延尊者就勸他,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不能持一天的,不然持半天的也可以,你就持半天,就晚上六點到明天六點這半天,持半天戒。那白天你說要去造這個業要殺生,你要靠這吃飯,要去賺錢,沒辦法,勸他受半天。那個屠夫想想,半天還可以,反正晚上下班休息了,也沒有再殺了,還可以就持半天,半天戒。就發願在佛前受了這個戒,就是晚上這段時間他就不造殺生的業了。後來屠夫死了,兩個時段,一個時段白天就在地獄,晚上就在天堂。他就是被人家看到,怎麼他兩個時段受的果報不一樣?就是因為他有持那段時間的戒。如果他都沒有發願持那段時間的戒,他二十四小時都要在地獄。這是迦旃延尊者大慈大悲,這個不得了,勸他受半天,不然他不得了,將來在地獄二十四小時受罪。這個屠夫還是有善根,他還是能接受。
現在我們去給人家講,恐怕被轟出來,他說你是迷信,他不相信,那就沒辦法。你要幫助他,也要他有善根才幫得上忙。所以持戒,覺得佛制這個戒真的是大慈大悲,你做不到,先捨戒,捨了戒,你能做到了再去受,你之前持的戒給你保持功德在。所以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就是很有它的道理,你做不到,一天,二十四小時。所以現在很多道場提倡八關齋戒,非常好、非常理想,也方便現代人。我天天持這個戒恐怕我們,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都做不到。但是一天的這就可以,你再忙總有一個空檔,一個假期,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修一天的齋戒。像《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個修十日十夜、一日一夜的都可以往生,跟我們打佛七一樣。
所以這個戒我們要學,要學戒,要學習,學會了再去受,受了才能去持戒。因為這個戒每條都有開遮持犯,開是開緣,遮是預防,持就是要保持,犯就是犯戒。戒律,戒是禁戒,律是法律,法律就是根據律來判斷你這個戒是開戒、遮戒,還是持戒、還是犯戒?犯戒犯得輕還是重?像五戒犯了最嚴重,比如說殺生殺人,那犯不可悔,不可懺悔,不可懺悔在小乘戒不通懺悔。要大乘經才能懺悔,小乘經就不接受你再受戒,你戒體破了,不能再受戒。如果殺牛、殺羊,殺這個比較大的動物,那犯中可悔,可以懺悔,但罪比較重。如果殺死螞蟻、蚊蟲、蟑螂,這叫下可悔,這個罪比較輕,它有這樣分的。而且比如說殺人,你殺的對象不一樣,那結罪也不一樣,比如說殺父母,那也是人,殺阿羅漢,那不得了,犯五逆罪,那是逆罪。他這個殺人,它的開遮持犯,小乘戒就有一點類似世間法律,就說你殺人你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誤殺的?如果誤殺的還是可以懺悔,如果故意,那就不能懺悔,看動機。
這些五條戒就夠我們學了,每一條戒,不要說大乘,五戒有分大小乘,以小乘來講,我們學了,內容也相當不少。所以北京傳統文化一個李承臻居士,他們就是常常在參加傳統文化論壇的,接觸到傳統文化改過修善,他也去受了五戒。去年到香港,四月份,去祭祖、做法會,他也去參加,碰到我。悟道法師,我現在在網路上都抱著你那個《五戒相經》,天天在學習。他說我不知道五戒內容還這麼多,以前不就那五條戒念一念嗎?他聽了我那個《五戒相經》,才知道五戒的內容要怎麼學、要怎麼持,開遮持犯,到底你在持戒還是犯戒、還是開戒、還是遮戒,你沒搞清楚你怎麼持戒?一個五戒你都要學習才會持,更高的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層次更高了。所以章嘉大師教老和尚,學一條做一條,那是最實際的。你不學習,受個戒那也不曉得怎麼持戒,到底是犯戒?開戒就是說他開緣,開緣就是可以開的。有一句俗話常講說開殺戒,開殺戒是開它就不叫犯戒,在什麼情況之下你可以開,可以開這個戒;不是這種情況你就不能開,開了你就犯戒。每條戒它有開、有遮,遮就是你要去預防,預防的,持要保持,如果你不持就犯戒了。
比如說五戒不飲酒這一條戒,開遮持犯,小乘的開戒跟大乘的開戒這解釋上又不一樣。小乘如果根據五戒來講,我們看《五戒相》不飲酒,不飲酒就是說如果你當藥用的,非酒莫療,沙彌戒也是這樣講,非酒莫療,其他藥沒有用酒治不了你的病,這是可以開,可以跟大家說明我這是藥用的,這個可以開,不犯。另外就是做料酒,五戒裡面講做料酒,料酒就是說你加在菜湯,加在菜。現在我們吃素的人,往往說怕菜太寒加一點酒,但是吃的人不會醉,那個無犯,會醉了就不行,加得太多了就不行。就是吃了沒有什麼感覺,不會醉,那就無犯,加菜當佐料,這個不犯。所以這個戒不是說你就完全碰不得,也不是,也不是這樣,就是在這種情況你可以加。這是小乘戒,因為小乘戒是只有修自己,禁戒,要求自己。大乘菩薩戒他不但要求自己,還要利益眾生,還要幫助眾生,這個屬於饒益有情戒。你有因緣你不幫助眾生,不給眾生種善根,就沒有慈悲心,就違背你菩薩戒的精神。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有一年,大概也一、二十年前的事情,他到北京去看黃念祖老居士,大概二十年前,那時候黃老在世,他就常到北京去。因為黃老在大陸講《無量壽經》會集本,在海外我們老和尚他講《無量壽經》會集本,可以說是志同道合,所以常去北京。有一次住在賓館,電梯遇到美國一個同修,就是大陸移民到美國,他的兒子結婚,娶的太太是日本的女孩子。所以那天晚上,這男方女方也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所以請了很多政府官員領導去。在電梯碰到老和尚,這麼剛巧,師父什麼時候到北京來,碰到,今天他兒子晚上結婚,很高興,就請老和尚去給他做證婚人,請老和尚去跟大家講講話,祝賀、祝賀。我們老和尚就一口就答應了,他聽到說請了很多高層官員、領導參加宴席,還有中日雙方,男女雙方的親戚朋友,齊聚一堂。老和尚他就機會難得,平常要找這些人來要給他講佛法,沒有機會,這個時候的機會很殊勝,所以老和尚就去了。去了,臨時找他去的,也沒有辦素桌,當然滿桌都是雞鴨魚肉,還有中國人無酒不成席,宴席沒有酒就不是叫宴席,就一定要有酒。老和尚去他也是跟大家敬酒。
不過老和尚酒量是比我大。一九九七年跟老和尚回他家鄉,到香港,那個時候五月份,夏天,他離開五十年要回去,到香港很熱。我們就走到機場裡面的商店,那個冰的啤酒,老和尚說,道師,我們去喝一罐啤酒解解渴。老和尚喝下去他好像喝開水一樣,我喝一罐下去我像關公一樣。老和尚說,你看道師臉紅得那個樣子。我說我喝酒喝一滴都不能騙人的,沒辦法,老和尚喝了好像喝開水,他沒什麼感覺,那我喝下去是滿臉通紅,臉熱呼呼的。
所以,我們老和尚利用那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佛法,給他們種善根種子。所以在那個情況他喝那個酒叫開緣,因為他利益大眾的。這在小乘戒就開戒沒有講到這裡。小乘戒開戒就講到說,可以放在這個菜,或者你要用藥,身體需要才可以用,不然其他情況就不行。這是屬於大乘菩薩戒。小乘戒,你看小乘的戒都是只有戒自己,沒有講到利益眾生那方面,只有講自利這方面。大乘戒是自利還要利他,有機會你還要利益眾生,你不利益眾生你也犯戒,你沒慈悲心,違背菩薩戒的精神。所以老和尚跟他們喝酒,那是在大乘菩薩戒是開緣,他不是自己喜歡去貪喝那幾杯,那個我們都可以理解。
如果你沒有慈悲心,我要守這個戒,讓那些人得不到聞法的機會。當然也是你的事情,在你自己來講持了戒,但在利益眾生來講,眾生聞法的機緣又喪失掉一次。所以以大乘戒來講,用四依法來講,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大乘戒跟小乘戒,那大乘戒比較了義,遇到有衝突要依了義的做一個取捨。所以這個戒學問也很大,我們看這裡只有四個字,我講了三天也講不完。但是不講,我們實在講,我們經都是很簡單看過去,我們不知道它的道理要怎麼修持,就是這樣念一念也不曉得怎麼做,你也感受不到,也不會很樂意說我們來持戒,聽到持戒我就怕怕的。但是我們對一般初機,我們的確是不要勸他去受戒持戒,不要勸。李老師在台中蓮社講經,他勸人來聽經,不勸人吃素、不勸人受戒,那更不勸人出家,他是三不勸,他絕對不會主動勸你這三樁事情。勸你來聽經、來學佛。聽經對這個道理明白了,那要吃素、要受戒、要出家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明白了,你自動自發自己去發願,他不主動去勸。
因為往往有些初機,你勸他,你要吃素,他不敢來學佛。他說等到我以後退休可以吃素再來,他會這樣跟你講。你叫他持戒更不得了,被綁得死死的,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我還能做什麼?我現在還做不到,等到我能做到再來。他會這樣回答你,他就敬而遠之,就跑得遠遠的。這就斷了他聞法的因緣。所以要接引這些還沒有深入的大眾,要有善巧方便,先不要讓他感覺有壓力,做不到,他才樂意來接觸。所以這條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已經明白知道這個好處了,當然我們要修,我們修到有效果,修到法喜充滿,人家看到他也會很羨慕,你怎麼會這麼快樂?我怎麼一天到晚生煩惱?你就可以告訴他。自己要做出效果,人家才會來學習。所以「不犯禁戒」,這個戒在三藏裡面就佔了一藏,我們不要講太深的戒,光這個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這就有相當的內容讓我們來學習。
今天這兩條也講了一個晚上,時間又到了。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