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14/4/2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4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七頁,我們從第三行看起,第二十七頁第三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一段經文是接上面這段經文來的,上面這段經文,大梵天王聽觀世音菩薩誦了大悲神咒之後,就向觀音大士來請示,請觀音菩薩開示。他聽聞陀羅尼已經很長遠的一段時間,經過無量諸佛,每一尊佛也都會說陀羅尼,這裡的陀羅尼特別指咒語,也聽過很多咒語。所以他聽過種種的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未曾就是他過去沒聽過,沒有聽聞,也沒有見聞,今天才聽到的,感到非常殊勝。對大悲神咒他有疑問,這個疑問也是利樂有情問,大梵天王也是菩薩化身的,他也裝作不知道有疑惑,來向觀音菩薩請問,這就是利樂有情問。因為一般的大眾有問題他也不知道怎麼問,大梵天王也知道,代表大眾來請問觀音菩薩,請觀世音菩薩為大眾來開示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它的形貌相狀。形貌相狀,我們現在講就是它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這個形貌相狀是我們在外表可以看出來的。
觀世音菩薩也大慈大悲,『告梵王言』,觀音菩薩就給大梵天王講,大梵天王提出請問的問題,觀音菩薩回答。『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這句就是利樂有情問了,他說你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這個經文當中可以說我們如果仔細去看,裡面很多深的意思在。「汝」指大梵天王,觀音菩薩給大梵天王說,「汝為」,你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從答覆的字裡行間來看,我們可以看出,的確大梵天王也不是一般的凡夫天王,的確也是菩薩化身,應化在天道,示現大梵天王這個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的。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要唱一台戲,有人唱主角,有人唱配角,有的跑龍套,其實在台面上有這些差別,在後台實在講都是諸佛示現,諸佛、大菩薩來示現。這句也很明顯指出來,你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緣故,才問這個問題。方便兩個字我們也不能輕易的看過,我們也常常在佛門聽到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門裡面慈悲是根本。但是只有慈悲沒有方便,也度不了眾生。所謂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方便,是有這個心,但是幫不上忙,對利益眾生就會有障礙。所以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門就是門道、門徑。怎麼樣接引眾生入佛門,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就必須要借重於方便,借重於善巧方便。沒有善巧方便,只有慈悲心,眾生也得不到利益。
因為是這個緣故,『作如是問』,問這個,菩薩的回答就是方便。因為一般的眾生根器不是上上根的人,當然聽佛菩薩講經沒有辦法一聽他馬上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上上根人才做得到。像六祖惠能大師,《金剛經》聽一段他就大徹大悟,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全明白,都不用再講了。這個大悲神咒也是一樣,上上根人沒有問題,不用再解釋。但是畢竟眾生還是上中下根這當中的佔絕大多數。所以佛法的修學,「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下愚就是下下根的,下下根的他也容易入道,為什麼?他老實,他沒有妄念,他也容易,他老實、聽話、真幹,他也容易。上上根人一聞千悟。這兩種人很容易就入道。但是這兩種人畢竟非常稀有,極少數,大多數上中下根,而且中下根性的是佔多數,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也不是下下根,這當中的就要方便了,方便就要解釋。佛的言說言語都是方便,凡是能講出來都叫方便,語言文字是方便。講這個語言文字是要引導你悟入真實的境界,這個經典不管顯說密說,它總是一個引導。就是引導我們悟入自性,見到自己的本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本性就是成佛。
要見性必須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你看『汝今善聽』,「善聽」善這個字我們也要注意看,聽經善聽會開悟,不善聽,聽了他不開悟,不開悟但也是種善根。那怎麼叫善聽?就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的,聽經要離言說相,我們言說它有這個相,你不要去執著言說相,也不要去執著名字相,不要去執著心緣相。你就直接聽,聽懂就懂,聽不懂就讓它過去,就是專心一意這樣聽。不要去分別執著這些名詞術語,也不要一面聽一面去想這些意思,不要刻意去想。你就是這樣直接聽,聽明白。直接聽你不透過刻意去想,沒有刻意去想就是沒有用意識心去分別想像,直接我們用自性去聽。這樣的聽經,你能夠這個經義忽然明白,那叫做悟,那個悟。有悟處也不要去執著悟處,因為後面還會有更多的悟處,就是保持這樣一個心態一直聽下去。自然的體會叫悟,刻意去想的叫打妄想,就落在心緣相。聽經跟讀經、念咒、念佛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勸人讀經,怎麼讀?就是你恭恭敬敬的把這個經從「如是我聞」一直讀到最後「信受奉行」,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經裡面的意思,不要刻意去想,你想就是打妄想。你只要把這個經字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慧,觀慧,智慧。因為你就是從自性直接去讀經的,沒有通過意識心去讀,意識心就落入這個妄想,落入妄想我們就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念開經偈念到「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我們一面讀一面想,就所了解的意思不是佛的真實義,是我們自己的意思。這樣我們永遠體會不到如來他講經的真實義,體會不到。所以讀經就是讀得清楚,字不讀錯,不讀漏掉,清清楚楚,這叫做慧;心不打妄想,這個叫定,定慧等持,我們就能悟入這個境界。聽經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善聽會開悟,不善聽就不開悟。怎麼善聽?聽經也是一樣,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這言說不要去執著,你就儘管聽。也不要去執著這些經典裡面的佛學名詞術語,不要去執著這個。離心緣相,不要一面聽一面去想,聽懂就懂,聽不懂讓它過去。這樣聽,忽然明白了,那叫悟。但是那個也不要理會,你再保持這樣的心態繼續聽,累積小悟就會有大悟,累積大悟到最後就會大徹大悟。所以這個方法我們一定要知道,大家要善於體會,叫善聽,「汝今善聽」,這是關鍵的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
『吾為汝等略說少耳』,觀音菩薩講,「吾」就是觀音菩薩自稱,自己稱呼自己。「為汝等」,「等」就是所有在場聽經的這些大眾。「略說少耳」,略就是簡略,就簡略的說一點點。為什麼?這個經咒它都是無量義,說不完的,那只能簡單舉出幾個代表來講,所以略說少耳。我們從這個少去體會那個多,這個少就是多,多就是少,所以《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把無量無邊的佛法濃縮起來可以濃縮到一個。比如說一句名號,你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把觀音菩薩他所有的法門、所有的經咒都濃縮在這句名號當中,這是一,只有一句名號。如果給它展開,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是多,濃縮起來就是一。所以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善於體會這個意思。我們接著看觀音菩薩為大梵天王以及為我們大家來開示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的形貌狀相。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
這個下面一直到「無上菩提心是」,一共說了十個,說了十個心來代表。這個十在《華嚴》是代表圓滿的意思,重重無盡的意思,它不是一個數字,它是個表法的意思。大悲心,第一個給我們提出,『大慈悲心是』,什麼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慈悲心」,簡單講就是這樣,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加一個大,這個大也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它還是有個限量的。這裡的大,它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一般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這個大的意思。無緣大慈,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就是給與眾生安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這是慈悲兩個字的意思。我們前面講善聽,給我們舉出第一個,我們要善於體會,我們要能夠聽得懂佛講的弦外之音,這個意在言外,要聽,這個就善聽了,不要執著語言文字、名字、心緣。這個大慈悲心擺在第一個,這個意思也是非常的明顯,我們佛法的修學它的一個總目標就是離苦得樂,悲能拔苦,拔除我們的痛苦;得樂就是得到最大的快樂,最真實、最永恆的快樂,這是佛法修學的一個宗旨。
佛法提出這個宗旨,說明我們現實的世界,這個世間,很苦。如果這個世間不苦,佛在這個經上講慈悲也就沒有意義。這個世間的人都沒有苦,都很快樂,何必給與安樂,也不需要,他本來就很安樂,不需要你給與;他也沒有痛苦,那也不需要去拔他的痛苦。所以這一句就反應出我們這個世間很苦,因為有這麼多的苦,《法華經》,《妙法蓮華經》,講三界統苦,三苦八苦。我們在欲界的眾生,就是欲界六層天以下,一直到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欲界天以下的,欲界有六層天,這個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天道以下,人天,這個六層的欲界天一層比一層快樂。距離我們人道最近的一層天是四天王天,最近的,當然那邊的環境生活,身體的正報、依報生活的環境,都比人道好,壽命也比人長。我們人是半苦半樂。修羅他有修福,但是有鬥爭之苦,喜歡鬥爭,好勝好鬥。
畜生是血途,三惡道那是比人道更苦了,這個墮落畜生道很少有善終的。你看現在人道的人殺生吃肉,你看一天殺生吃肉吃多少?被殺都是流血而死,所以稱為血途。鬼道稱為刀途,墮落鬼道常常有恐懼感,俗話講「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墮到鬼道這個法界,那個鬼道種類也很多,有有福報的,大福報的,福報比較小的,有一般的鬼,還有餓鬼,是最苦的,沒得吃的。墮在鬼道他總是有恐懼感,好像有人常常拿著刀要去殺害他,所以在經典形容為刀途。地獄道叫火途,都是會看到火光,縱然墮到寒冰地獄也是一片火海。六道三惡道是最苦,三惡道當中地獄最苦,這個地獄種類也很多,有大地獄、有小地獄、有阿鼻地獄、有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是最苦的。
六道裡面欲界以下的,苦苦、壞苦、行苦,這個壞苦就是,我們像在人間,有時候偶爾也會感受到一些快樂,我們現在講娛樂,但是這個樂過去,苦就跟著來,那叫壞苦。所以他這個快樂不是真的快樂,因為他後面,你這過去之後你就感受到苦,現在感受到快樂是個剌激而已,不是真的,所以叫壞苦。行苦就是遷流不息,不停的。三界天道,欲界天上去就是色界天,色界他們沒有苦苦。
因為欲界天以下,在我們人道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苦,我們這個生理的苦,這個不管是富貴貧賤都一樣的,到這個人間來投胎,必然有生老病死的過程,受這個苦。這是我們身體方面、生理方面的,我們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些苦。心理方面有求不得苦,我們人生在世間,每個人都有他的願望,有他的希望,當求不到的時候就感覺非常痛苦,有求求不到。比如說一般人都求財富,但是俗話講,世間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十樁事情大概有八樁、九樁是不如我們心意的,可能只有一樁,有的甚至連一樁也沒有,都是不如意的事情比較多,這就是求不得苦。世間人每天追求無非這些名利,有的求到了,有的求不到,求到了又怕它失去,求不到又很失望,求到也苦,求不到也苦。《無量壽經》講,「無宅憂宅,無田憂田,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有跟沒有統統有憂慮。這個世間有錢的人一天到晚動腦筋,怎麼把這個事業維持下去?怎麼讓這個事業做得更大賺更多的錢?怎麼樣來保持他的財富不會失去?一天到晚憂慮這個事情。沒有錢的人,求不到的人,他一直盼望要得到財富。得不到也苦,得到也苦,同樣生活在憂慮恐懼當中。求不得苦!
再來就是愛別離苦,這個恩愛的人,生離死別那種痛苦,這在我們現實社會看得非常多。再來怨僧會苦,冤家債主偏偏聚在一起,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冤親債主互相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之痛苦,怨僧會苦。最後一個五蘊熾盛苦,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前面那個七種苦都從五蘊來的,五蘊包括精神、包括物質。這個五蘊不破,前面那七種苦始終是存在,五蘊就像火燒得很熾燃,從來沒有停止,不斷的在燃燒,像火燒得很大。這是八苦,三苦八苦,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五陰熾盛苦。三苦八苦,這是《法華經》講的三界統苦,縱然你生到色界、無色界天,色界天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沒有這個身體,他沒有苦苦、壞苦,但是他有行苦,就是他不能保持永遠,還是會再墮落,墮落時候就苦了。所以《法華經》講三界統苦。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間,我們每個人都在受這個苦。
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怎麼樣離苦得樂。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說我們這個世間就是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離苦得樂。如果我們世間沒有這些苦,佛菩薩也不用提出這一句了,提出這句就沒有意義。就是有這麼多問題,這麼多苦,所以才提出大慈悲心。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做什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菩薩的心是這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無條件的,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無緣就是不管怨還是親他都要度,眾生尊敬佛法、毀謗佛法他都要度,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不管眾生接不接受,佛菩薩這個心總是要幫助眾生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出現在世間主要的一個宗旨、一個目標。特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自己身的苦、心的苦,心有煩惱的苦,再加上外面這些環境五濁惡世的干擾,這些苦,真是苦不堪言。
佛菩薩怎麼來幫助眾生拔除這些痛苦,給與最大的安樂?就是靠教學,佛陀是教育,教學。因為教學才是解脫這個苦的根本辦法。佛講經說法就是教學,教導我們,告訴我們因果,這個苦從哪裡來?怎麼會有這些苦?總有一個原因,把這個苦因正確的告訴我們,我們是造什麼樣的因,感受到這個苦的果報。所以佛一成道他就講,在鹿野苑講四聖諦苦集滅道。苦是果報,苦從哪裡來的?從集來的。集是什麼?煩惱。生老病死這些八苦,三苦八苦,怎麼來的?從煩惱來的,見思煩惱來的,這從迷惑來的,迷惑,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是覺能破迷,所謂破迷開悟,他就會離苦得樂。覺悟知道什麼是苦因,不再造苦因,苦果就沒有了,沒有就樂了,苦就拔除了,就得到安樂。所以要修道,修道是因,滅苦是果,苦集滅道。這是佛法教學的一個目標,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觀音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大慈悲心,一般人不是很深入佛法的人,他也知道佛門有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家都聽說過。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把第一個,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給我們舉出來。
下面也都是大慈悲心展開來的一個說明,那怎麼樣才是大慈悲心?下面講的這些,也有舉出這幾個例子的代表,當然要細講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發心,也是想學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慈悲心。但是大慈悲心我們凡夫沒有,我們凡夫想發也發不起來,我們想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那發不起來。我們一般人這個慈悲心,第一個是愛緣慈,這是一般人都有,愛緣慈悲。愛緣就是我親愛的人,我的親人,比如說父母對自己的兒女,這是我的兒女,我對他有愛心,我要幫助他,為兒女付出他是沒有講什麼條件的。或者自己比較親愛的人,自己喜歡的人,對他會有慈悲心,他喜愛的人,他對他會有慈悲心,會去幫助他,會去照顧他。如果他討厭的人,他就不理他了,他就不會有那個心要去幫助他,對他就沒有慈悲心了。
其實這個愛緣慈悲還是從大慈悲心來的,它那個本體還是從大慈悲心來。但是現在這個慈悲心怎麼變得這麼小,他那心還是從大慈悲心來的?因為迷了,迷了事實真相,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不知道,著相了,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對立了,不知道是一體,所以變成範圍縮得很小。雖然小,但是他那一點愛心還是從大慈悲心出來的,只是他的大慈悲心現在縮小到成愛緣慈悲,就是只對幾個人有慈悲了,它的根源還是從大慈悲心來的。因為這個大慈悲心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有的,你了解事實真相,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這個心也不用刻意勉強怎麼發,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它本來就是應該這樣,去幫助一切眾生,因為他知道是一體的。好像我們知道手跟腳是一體,這個腳哪裡不舒服,手去幫助幫助,為什麼?它知道是一體,它不會去計較,手是手,腳是腳,我不理你,它不會這樣。但是它知道是一體,所以它很自動的,有什麼地方它就互相去幫助。我們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所以愛緣慈是我們一般人都有,只是他的慈悲對象很有限,但是它的根源還是從大慈悲心,他迷了,凡夫一般人就是這樣。
有些人他修養比較高,心量也比較大,他提升到眾生緣慈。眾生緣慈這也有分大小,因為每個人他的發心他的心量不一樣。比如說這個人他的愛心,他的慈悲心,他已經提升到不是只有愛護自己一個家庭,或者自己一個公司團體,他把這個提升愛護到一個鄉鎮,或者他提升到愛護一個縣、一個市,或者提升到愛護一個省、一個地區。提升到愛護一個國家,國家有難,他會捨己為國,為全國人民來奉獻,他這愛心提升到遍及全國,這個心量就大了!有的人他的心量就更大了,他提升到愛整個地球了,這地球的人類他都會去關懷的。像台灣慈濟,慈濟他救濟是全球的,他的愛心遍及全球五大洲,哪裡有災難他就去救濟。所以過去台灣有人說,那些人心量比較小,為什麼台灣人的錢拿到外國去救濟?實在講這些人他也是不明理。其實他拿我們台灣人的錢去替台灣人修福,那修福有福報,量大福大,救濟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應該是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也是肯定的,應該是這樣,是對的,應該這樣做是對的,這就提升到眾生緣慈了。
但是眾生人道畢竟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才一道,而且人道不只地球,佛經講四大部洲都是人,我們這是南贍部洲的一個星球,南贍部洲也有很多星球,還有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都是人道。那另外還有畜生道,還有餓鬼道、地獄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眾生,你也要去度。所以眾生緣慈,他的心量大小也是各人發心不一樣,他的修養修行愈高他的心量就愈大,這可以提升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這些層次。
第三個是法緣慈,是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他的慈悲可以遍法界,法緣慈悲。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辦法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還是受限制,限制在十法界。如果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入一真法界,見性了,見性的人他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跟觀音菩薩一樣。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修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你原來的大慈悲心自然就顯露。所以愛緣慈、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統統從大慈悲心這個根源出來的。只是眾生迷了,迷的程度有淺深,迷得深的人,他那個慈悲的對象就很少。甚至有的人他自私到極處,連自己家人他都不顧不管,連父母都不管,那個愛緣慈範圍是最小的,大概只有愛自己。但總是有那個愛心,還是離不開大慈悲心這個根源。所以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大慈悲心就現前了,跟觀音菩薩一樣,跟諸佛菩薩一樣,沒有兩樣。那怎麼樣才能恢復大慈悲心?下面講的,這也是我們修行要去修的。下面第二個就講了:
【平等心是。】
為什麼能夠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為他心平等。我們為什麼生不起大慈悲心?心不平等。我也想平等,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想平等,都在講平等,就是不平等。如果平等心現前,《無量壽經》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平等心是菩薩修的。我們現在講的平等,跟經典上講的平等那個層次差別很大。我們現在凡夫講的平等,只能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講,但是這個心總還是不平等。為什麼?因為你有四相,《金剛經》講的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你著了相,你怎麼會平等?有我就有人,我人就對立了,對立怎麼平等?你是你,我是我,怎麼平等?有我、人就有眾生相,眾生相就是很多,很多相就出現了,千差萬別的相。壽者相是什麼?壽是講時間,就是你執著我相這個心從來就沒間斷過,生生世世都執著這一個,這壽者相,就是你這個心放不下。有這個四相當然就不會平等,也不可能平等。所以凡夫講平等,怎麼講還是有限的。現在只能就我們現前生活當中有一些方面去做的,也只能做到一些比較相似的。
現在有很多人,這個外國人他不懂,以前說男女不平等,所以大家學西洋提倡女權運動,男女要平等。有一段時間講男女平等,後來又改了女男平等,女的要在上面。女男平等那又不平等了,男的又叫不平,怎麼又爬到我上面去,又不平了,怎麼搞也不會平等。男女這個相不平等,那個相不一樣,從相去看當然不平等,你怎麼去平等?女人會生小孩,那男人他生不出來,你叫他怎麼平等?我們會生小孩,你男的要跟我們一樣生小孩,那沒辦法,那怎麼平等?這個相不一樣,相就不平等,千差萬別。
但是那個性它是平等的,如果明心見性,你見到那個性,那個相是從性生出來的,不管它是什麼相都平等。因為你知道事實真相,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虛妄是從真的出現的,虛妄的相滅了之後它回歸到真性。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螢幕相出來了,相很多,不平等,平等那統統一樣一個相,很多相,不平等,但它從螢幕出來的。這個相消失了,它回歸到螢幕,好像我們這個相回歸到性,所以性相一如,如果你見性那就平等了。你現在這個相,就是好像在舞台上表演,你現在扮演什麼角色,你擔任什麼職務,要負什麼責任,你要演一個戲,你要演什麼像什麼。你總不能上舞台是個女生的相,你偏要演男生的角色,這個戲不亂套了嗎?那男的要去表演女的,你那身分不一樣。
過去我到大陸去,很多同修講,共產主義就是要講平等,就要講平等,因為所有的財產大家都平分,平等。所以我去大陸聽一些比較老的同修講,以前他們住人民公社吃大鍋飯,他們說你一天做得要死也是十塊,在那邊混水摸魚不做也是十塊,拿錢是平等。但是付出不平等,做得要命也是十塊,那你都不做也十塊,那這樣公平嗎?不公平。拿的錢是平等,但是付出的不平等。所以到最後,大家不幹了,你摸我也來摸,摸到最後那個辦不下去,再這樣吃下去,國家都被吃垮了。所以在我們這個六道十法界,你怎麼去平等?講出來這是很好,大家也希望這樣,但是做得到嗎?做不到。所以現在我去大陸,常常跟同修開個玩笑,有些比較有錢的同修,你家錢那麼多,你家開賓士的,那個乞丐你也買一部給他,他跟你平等,你開賓士,他也要賓士。你開寶馬,乞丐也一部寶馬,大家一個人一部,都平等。做不到。做不到,不平等,違背共產主義。
所以這個平等,你要破四相就平等了。佛法大乘法的確是平等,在小乘法還有不平等,大乘法的確是平等。你看《華嚴經》,這是一乘法,還在大乘之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都是明心見性的佛。你看出家有六位代表,出家眾,其他四十七個在家眾,在家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還是畜生道,畜生道的女眾她八歲就成佛,八歲就明心見性,她就成佛。你只要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你在什麼樣的身分、地位,你都要修學達到這個標準,你就是佛。所以佛有出家佛、有在家佛,有老的佛,也有小的佛,有男的佛,也有女的佛,還有其他宗教外道的,他也是明心見性,他也是佛,但是他示現的身分不一樣,但是他是真佛,因為他明心見性。只是每個人他示現的身分不一樣,都是佛!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看看自己,那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有佛性,那不就平等了嗎?現在最重要的你怎麼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現在這個課題,最重要是這個。不要去外面爭平等,要回頭向內心去求,你就得到,真平等,一點不假。你明心見性,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你要現什麼身都可以現,佛的身也可以現,地獄的身也可以現,你愛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不很平等嗎?凡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沒有刻意要去現什麼身,如果刻意要現又不平等。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他現前需要他什麼樣的身去幫助他,他現前他喜歡他需要的身,現這樣的身分去度他。有的眾生他喜歡見佛身,菩薩就現佛身去度他,為他說法;有的眾生他喜歡看菩薩,他就現菩薩身;有的眾生喜歡看羅漢,現羅漢身。有的眾生他喜歡出家人,男眾、女眾,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或者宰官長者,什麼身他都可以現。真平等,平等普度一切眾生,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這個平等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是凡夫,也是要學習,學習我們從明白這些道理開始。道理明白了,我們的心總是會比一般人要平,所謂心平氣和,平等了,他沒有分別。現在就是這個世界上種種的問題就是從不平等這樣而起的,為什麼不平等?他著相,著四相。所以我們要修平等心,這是菩薩修的,我們要學,這個平等心也是我們自性的,本來就是平等。
【無為心是。】
無為就是我們自性的真如無為,這個指真如無為,因為《百法》裡面講,講了九十四種有為法,六種是無為。六種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正的『無為心』,真如,我們真如自性無為。無為是什麼?它是不生不滅的,叫無為。這個六種無為,其中一種是虛空無為,虛空,我們說三千年前虛空是這樣,三千年後虛空還是這樣,無為就是它沒有變化,它虛空沒有生滅。但是這個無為不是真無為,是叫相似的無為。真正的無為只有一種,真如無為,無為就是說它沒有變化,它沒有生滅,它沒有變化。像虛空,它也沒有生、也沒有滅,我們看三千年前、三千年後都是這樣,但是它不是真無為,是相似的。其餘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它不是永恆存在的,這一切的人事物都有變化,有生滅。在六道十法界都是有生滅的,這個生滅存在的時間長短差別很多,但總是它有生滅。凡是有生有滅,物質的、精神的統統列入,還有不是精神、物質,是抽象概念的不相應行法,統統列為有為法,九十四種。
《金剛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現在我們要入真如無為,我們怎麼入也入不進去,迷得太久了。《金剛經》佛有善巧方便,叫我們去觀有生滅的有為法,從有生有滅的有為法你去觀它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去觀,觀久了你看出真相,從這個有為法你就看到無為法,你就見到了,這是善巧方便。直接叫我們去觀無為法,《金剛經》也有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一般人就比較稍微難一點。不取於相,這個相,不管什麼相你不要取,你的心要保持如如不動,不要受它干擾,這點就比較不容易做到。
所以過去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大概二十幾年前的事情,老和尚叫我去做一些圓圓的,大概眼鏡眶這麼大的,圓形的透明的貼紙,寫上那個字,打上《金剛經》的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印了很多,就一疊很多張,給它撕下來可以黏在電視的角落,不影響那個畫面。以前做很多,差不多二十幾年沒有再做了,那是二十幾年前做的。老和尚二十幾年前,最近也有再提,他說你會看電視會開悟的。但是我怎麼看還是沒開悟,因為怎麼看很習慣都被電視裡面先迷了,我們都還是取相,還是受它影響,他哭也跟著哭,他笑跟著笑,還是會受它影響。我現在一般不看什麼連續劇,但是看新聞,看新聞也是會受影響,還是沒有辦法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管它報什麼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有功夫了。所以老和尚他貼那個,就是教人家你看電視的時候,你要提起觀照,不要迷在那裡面了,真的,會看的人真的是會開悟,這一點不假。
所以會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每一法都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可以幫助你回歸自性的,只要你會。你看六祖他怎麼明心見性?他也沒有到禪堂去參過一天的禪,也沒有到講堂去聽過一座經,他怎麼開悟?五祖教他到碓房去舂米,到山上去砍柴,因為他的職業就是砍柴的,做了八個月,明心見性了。最近我們老和尚讚歎的,河南南陽來佛禪寺海賢老和尚、海慶老和尚兩個,海慶老和尚是留肉身,海賢老和尚一百十二歲往生,自在往生,往生前三天還爬樹。他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師父就教他這一句,那除了念佛之外,他天天種菜、種田、種地,他也明心見性,種田、種菜、種地,念佛他也明心見性了。所以你做什麼行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部《華嚴經》這五十三參就是告訴我們,你在哪一種行業都能夠明心見性,關鍵你要會,關鍵要會。你不會就不行,不會你到寺院來還是不能明心見性,還是不行,會了那都能夠成佛,這是一個關鍵會不會。所以禪宗這個大德,古時候常常考驗學人,來學禪的,「你會麼」,你會嗎?你會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什麼都不是佛法,那念經也不是佛法,關鍵要在會。
所以「無為心是」,我們要修無為心,這無為心本來就存在的,我們現在要修這個方法很多。《金剛經》是用這個,佛給我們開示這個偈,叫我們去起觀照,在生活當中觀照。我們念佛人就一句佛號念下去也可以,你要念佛再加上觀照也可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對這個道理也發明得很多,就是念佛人你不能做到老實念佛,你就要《金剛經》來補助;你能老實念佛就不需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關鍵,我們現在能不能老實?不能不老實,要裝老實。真老實人他能伏煩惱,他這句佛號能伏煩惱、斷煩惱,甚至破無明都可以達到,不老實就不行。真老實的人他真放得下,這個世間一切都不放在心上,這樣的人可以。如果還是放不下,還是要這些經教,這些理論方法來補助,幫助我們念佛,幫助看破放下,這樣我們念佛功夫才會得力。
今天時間到了,這個「無為心」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好,我們來念佛迴向,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