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2/7/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4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請看經文,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本經經文六種成就,就是通序,我們一般講經就是必須先介紹的。我們今天從這個通序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我們講到『如是我聞,一時』,講到這個地方。這個經文一開頭就是六種成就,第一個信成就,信是信心的信,也就是讓我們看到這個經,一開始就啟發我們的信心。「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如是我聞,我們簡單講,是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不是聽別人講的,也不是自己編出來的,更不是駕乩扶鸞寫出來的,是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是釋迦牟尼佛將要入般涅槃之前,佛的弟子請阿難尊者向佛請問,佛滅度之後,一生所講的經典,他們要把它整理成文字流傳到後世,這個經典,每一部經前面要安上什麼字樣才能取信於後人,讓以後學佛的人他能相信,他們看到這部經典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是當時請問的一個重要問題,讓後人對佛經沒有疑問。佛就告訴阿難尊者,將來你們結集經典、整理經典,經典開頭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先安上這四個字。後世佛弟子讀到這個經也就沒有懷疑了,避免爭議。
聞成就也有這一層意義在,這個意義也非常重要,所以這六種成就它是像開會記錄一樣,來證明這部經它的真實性,不是後人偽造的,是真實的,這是聞成就。開頭這四個字可以說意義深廣無盡,過去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天台宗的十如是一展開就是整個佛法,「如是」兩個字講了九十天。可見得這個佛經它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含無量義,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隨著我們學習的境界,你不斷提升就有不斷新的體會。
下面講『一時』,「時」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每部經典都沒有標明某年某月某日,只有講個「一時」。我們看到佛經安個一時,有些人覺得好像時間記載得太籠統,不明確,到底是哪一時?哪個時候講的?為什麼佛經它沒有記載年月日,用個一時?這意思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知道,記載年月日這是時間,這個經是三千年前佛在印度講的,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再讀到這個經典,看到這個時間日期,我們第一個感覺,這個時間過去了,是三千年前的事情,這是三千年前佛對當時的弟子講的,對當時的人講的,三千年後的今天,似乎時代不一樣了,這個還適用嗎?所以有一句話,現代人有一句話常講,古時候的東西已經不合時宜了,現代已經不適用了,那個時間過去了,不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是一般人的觀念,認為過時。這種想法是我們現前社會大眾,會有這種看法的人也非常普遍。
另外這個沒有記載年月日,也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古印度的曆法,它的年月日跟中國也不一樣,也不統一。佛出現在印度那個時候,剛好是中國周朝,在我國周朝。周朝那個時候八百諸侯,這個曆法也是沒有統一,一個地方用一種日曆,這個也不一樣。在印度也是一樣,記載年月日都要拿一個對照表,沒有對照表,那個地方記載的年月日,拿到另外一個地方,他就不曉得是哪一天。就像我們現在我們用傳統的民曆跟西洋的西曆,那個年月日就不一樣。那每個國家都有它不同的曆法,這個記載,後面的人他也不曉得到底是哪一年哪一天,也很難去找這個資料,所以記載年月日也是有這個困難。所以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曆法,像回教(伊斯蘭教)他們有他們的曆法,他們也有過年,時間不一樣。西洋人有西洋人的過年,他是算耶穌降生的,這個都有所不同。
「一時」用得是非常的適合,為什麼說非常適合?這一時它的意義非常深廣,用一時也就是說師資道合這個時候,師資道合就是佛要講這部經,在場的聽眾他因緣成熟了,他能聽得懂、聽得明白,他能接受,他願意來學習,佛在這個時候就講這部經,這叫師資道合。老師、學生這個時候學習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這也是一時的意思,在這個時候。另外一時,就是這個經典,我們前面介紹經題,介紹到經這個字,有貫攝常法,常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它是永恆不變的,超越時間、空間的。如果不是真理,那它會變,世間的萬事萬物千變萬化,那是虛妄的,那不是真的,真的就不變,虛妄的它會起變化的,凡是會起變化的那就不是真的。比如說科學家,前面的科學家發現的理論,往往被後面的科學家推翻,他在當時他提出來這些理論就不是真的了,真的就不會被推翻。真的是永遠不會有改變的,三千年前是這個真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真理。換句話說,三千年前這個道理是這樣,三千年後道理還是這樣,甚至無量劫之後還是這樣,它永恆不變。真理那就沒有所謂的不合時宜,任何一個時候都適用,任何一個時候都需要,沒有一個時候不需要,沒有一個時候不適用的,這就是真理。
所以一時也是說明這個經超越時間,超越過去、現在、未來,它不受時間限制,你到任何一個時候它都適用,不會說不合時宜。佛經,包括我們中國儒道聖賢的經典,包括這個世間的聖賢,其實他們講的這些真理都超越時空,超越時間、空間了。你看最近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唐太宗貞觀年間他請魏徵編的《群書治要》,現在節錄出來把它翻成英文,翻成外文,還有翻成其他國家文字。他把這裡面重點精華,到馬來西亞向前首相馬哈迪提出來跟他交流,馬哈迪聽到非常歡喜,請淨老趕快翻譯。所以我們看淨老和尚把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這個傳統文化,向世界各宗教的首袖,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向他們來介紹、說明、推薦,他們聽了之後沒有一個不歡喜接受的。那這說明什麼?說明它不受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需要的、都適用的。
特別是現在那是特別需要,現在是亂世,全世界的人找不到方法,找不到方法來讓這個世界恢復到和平,找不到。科學家也沒辦法,哲學家、宗教家都沒辦法,世界是愈來愈亂。所以英國湯恩比教授在上個世紀,一九七0年代,跟日本池田大作對話、對談,這個書也有翻成中文,我們台灣有在賣。這個湯恩比教授就講到,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要恢復秩序,必須提倡中國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當時他講了這個話,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根據他講的再把它加以補充說明。而且在二00五年,在他的家鄉安徽廬江湯池鎮,在這個小鎮以儒釋道,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個理論方法做實驗,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到二00六年十月份,到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個成果呈現給世界各國的這些大使。這說明一時的意思,你看儒釋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個都是兩千多年了,佛經是三千年了,你看現在還很管用。不但沒有被時間淘汰,而且還更顯得它的重要性,這是現前地球人類非常迫切需要的東西。
經典講一時非常活潑,我們任何一個時候來學習這個經典,我們就會感覺很親切。我們現在在錄影室裡面跟大家來學習這個經典,有現場的同修、網路前的同學,大家這個時候來參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就是一時,現在就是一時,我們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時。所以這個一時它就很活用,任何時候都適用。昨天也跟大家報告,我們在做法會念疏文,在大陸百七圓滿,各地有很多道場請我做法會,但是我也是分身乏術,大陸地區那麼多,實在講沒有辦法到處都去,時間不夠。有些道場他們很發心,都拿我做法會的光碟,現在這個光碟,拿那個光碟跟著光碟做。但是跟著光碟做,前面念的那些白文、經文、念佛,那些唱讚、懺悔、皈依等等,這些都一樣的,都沒有問題,反正那個重複唱、重複念,因為都一樣的,就沒有問題。唯有疏文,疏文的內容大致上也沒有什麼差別,只要疏文,因為用個涵蓋性的文字我們來念,任何時候念也都一樣,也都沒有問題。比如說亡靈,我們現在都念往生堂上眾等亡靈,那就涵蓋性的,跟任何時候念都可以,不是個別念的。
但後面,最後有個年月日日期,每一次做法會我們都今天是哪一天,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念了。同修就說,但是念到疏文聽到日期一念出來,那這個已經幾個月前,甚至幾年前的時間了,那我們大家現在跟著做,好像不太適合,我們現在又不是那個時間,那是幾年前的事,今天做是幾年後的事。後來他們同修就給我提出這個問題,要我錄一個專門給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後來我說可以,那個年月日我就不用念就好了。我們念個什麼?念個通用的,通用就是比如說我們繫念共修法會之時,就是我們大家在一起參加三時繫念法會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一時。如果這樣念,他什麼時間念都一樣,他不管在什麼時候做這個法會都是一時,他感覺就是現在,一時就是現在。
佛講經都是一時,如果你再深入的去體會,佛講的經那什麼時候講的?一時講的。一時是什麼時候?就現在,當下,當下這個時候,就在眼前,就在當下。我們同學如果學過一點唯識,唯識論這個理論,你對這個講法就沒有疑問了。在唯識論的《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就是把我們整個宇宙精神跟物質歸納為一百條,一百大類,九十四種有為法,六種無為法。九十四種有為法有一類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說那純屬虛妄,它也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是我們人去給它設定的一個抽象概念,就是時間、空間,時空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時間是虛妄的,是我們分別執著產生的,我們這妄念產生的。而且在這妄念當中,它還是更虛妄的,物質說還有一個東西,它連個東西什麼的都沒有,純屬抽象概念,這叫不相應行法。
在我們凡夫的感官當中,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大家如果深入唯識經論,或者《般若經》,《般若經》你看《金剛經》它是代表,《金剛經》給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這個不可得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其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話怎麼說?你說過去,過去都已經不存在了,它過去了;你說現在,當你在說現在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那未來,未來還沒到,三際不可得。
所以在《菩薩處胎經》世尊問彌勒菩薩,這個一念有多少生滅?我們淨老和尚講《還源觀》,講了遍數非常多,這一秒鐘彈得快的四個彈指,一彈指三百六十兆的生滅,那一秒乘以四,這個一千二百多兆。那現在又增加到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一秒鐘那個生滅快到一千六百兆。最近高雄牙醫劉醫師給老和尚報告,他說他在資料上,現在科學的資料上,科學家用儀器可以捕捉到一千兆次生滅的現象,差彌勒菩薩講還有六百兆,太快了。太快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似乎存在,其實它剎那剎那在生滅,我們都捕捉不到。所以你說哪一個時候,講哪一個時候那是虛妄的;說一時那是真的,一時當下,就是一時。所以這個意思我們要深深去體會。如果我們稍稍有一點體會這個意思,那你就會有法喜了,你就會覺得佛經真是法味無窮。這個時就是時成就。
所以佛講經說法都是二諦說法,真諦、俗諦,跟我們講真的,我們一般人不懂,所以用俗諦來講。俗諦就是隨順我們世間人的觀念、常識他可以理解的,這樣來講那叫俗諦。那俗諦是方便說,那不是真實說。方便說,佛當然可以跟你講什麼時候,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我們現在考古的、考據的,專門做這方面的,隨順這個世間人的凡情。說真的那是只有一時。那時成就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這個時候也就是在當下,當下現前這個時候。
下面是「主成就」,『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自講的,這是主成就,主就是說法主。我們一般開會說主席,負責講經說法這個主席,講這部經這個人就代表主成就,這是佛自己講的。我們學佛的同修,聽過經的同修都知道,這個佛經不是只有佛講經,佛的學生也講,你看菩薩、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還有在家居士,包括其他宗教的仙人、變化人,他們也都講經。但是佛以下的人講經,必須經過佛的認可、佛的同意,這樣才能稱為佛經;如果沒有經過佛的認可、印證,那不能算佛經,差別就在這裡。所以佛認可、同意了,你講得沒錯,這跟佛自己講的就沒有兩樣,等於是佛講的。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五種人都有講經,不是只有佛講,佛以外還有四種人講。其他四種人講經必須經過佛的認可,就說老師講經,那學生也講,學生講的要經過老師的認證,沒有錯了,這樣就可以了,就是佛經。
佛在世的時候講經有人來聽,講給佛聽,向佛報告,我這個講法對不對?佛來印證。那佛不在,找誰印證?像我們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有一部經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壇經》,那是中國人講的第一部經。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世間,它這個怎麼稱經?他也沒辦法去請佛來認證。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明白,佛雖然不在世,佛有法印留下來,法印就等於是佛在世一樣。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這個一法印就是大乘教大乘經典它講的就是諸法實相,用我們現在話講,它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講真的,講那個真相。比如說大乘經講的不生不滅,那是真相。小乘講的是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講無常、無我,講這些。這些是我們一般人凡夫可以理解的。比如說我們世間無常,給我們講我們會同意,的確我們現在看到就是無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永恆存在的,不斷在變化的,真的是無常。無我,就我們不能去主宰,我們也控制不了。講這些,講三方面,就是三法印,這小乘經。
小乘經就隨順我們凡夫可以理解的,凡夫小乘可以理解的來講,凡是講的道理跟三法印相應的,就歸類為小乘經典。如果講不生不滅的,這是大乘經。講無常、生滅的,這一般人容易理解,都會認同,因為現在看到就是這樣,現在我們感官的世界的確就是無常。給我們講這個世界是不生不滅的,都沒有變化的,這個我們就不懂了,我們就體會不到。這在大乘經裡面講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不可以用言語去議論,禪宗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無法想像得出來的,但是它是真相,這就是一法印,講諸法實相。這是講到佛是主成就,他是說這部經的說法主。
我們再看下面,『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這段是講「處成就」,處就是講這部經的處所,我們一般講地點。比如說我們現在大家來我們華藏錄影棚裡面學習這部經典,或者在網路前,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叫處,處所,我們處所就在信義路這裡。佛當時講經有個地點,這叫處成就,就處所成就,你講經要有個處所。你講經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處所,要在哪裡講?所以一定有個處所。這個處所也屬於空間。佛講這個經處所就是在「補陀落迦山」。標一個處所,我們要知道,這個處所也是無所不在的,它不是限定在一個地方,也是無所不在。所以在,佛為什麼說在補陀落迦山?這個翻譯經文他沒有翻譯佛住補陀落迦山,現在佛住在這個地方講這個經,用在。這個在的意思,我們要知道,無所不在,也是說超越空間了,超越空間就是它這處所是無所不在的。為什麼說無所不在?因為我們常常聽大乘經就知道,我們的法身跟諸佛的法身它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到處都有。所以在這個意思就深,這講我們的法身。補陀落迦山這個地方也是在法身當中,沒有離開法身,法身所現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法身。
我們就經文這個地名,我們查這個資料,補陀落迦山它是一個地名,這個地方是觀世音菩薩宮殿「寶莊嚴道場中」,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釋迦牟尼佛到觀音菩薩的道場講的。這個補陀落迦山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光明山、海島山,還有小花樹山,這山的小花、小樹很多,就是說它這個山是一片光明,而且這個山它四面都是海,在海島,有這些小花、小樹。根據資料,這個山在印度的南海岸,印度南海岸大概在印度洋那個地方,外面的海島有這個山。在那個山有觀世音菩薩在那裡,觀音菩薩的道場,那個山的形狀是八角形的,它這個山的形狀是八角形。我們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到印度去朝聖,去印度洋可以去看看那邊的海島。現在最普遍朝聖的是像靈鷲山、耆闍崛山。有很多同修去印度朝聖回來,我聽他們講,他們去朝了很多過去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地方,很多聖蹟留下來,他們去朝聖。
佛有道場,菩薩也有道場,羅漢當然也有道場。我們凡夫去看菩薩的道場,跟佛菩薩他們看的道場,境界不一樣。你看佛講經是在觀世音菩薩的宮殿,他這個宮殿是有很多寶物莊嚴的。而且在宮殿當中佛是坐在『寶師子座』,座椅也是七寶,七寶做成的,所以叫「寶師子座」。它那個質料,『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座位「無量雜摩尼寶」,摩尼寶,摩尼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意。在傳說當中,摩尼寶珠,你只要得到一顆摩尼寶珠,你要什麼就有什麼,摩尼寶珠能夠如你的意,你需要什麼,摩尼寶珠它就會現什麼,如人的意思,所以翻為如意。只要得到這顆摩尼寶珠,那你什麼都不用憂愁了。觀音菩薩他那個道場的寶師子座是用無量雜摩尼寶,雜摩尼寶就很多,無量就是太多了,用來莊嚴。
『百寶幢旛,周匝懸列』,「百寶幢旛」,百也是一個比喻,表示很多,不是只有一百種,「幢」是圓形的,「旛」是扁的。在古代寺院道場掛旛、掛幢,現在大陸有古的寺院、日本的寺院都還有,圓形的、長長的那叫幢,扁扁的那叫旛,那也是用百寶去莊嚴的,周匝,就是把它裝飾起來。講到幡幢這些莊嚴具,現在在中國的寺院似乎看得還不是很多,如果你到日本的寺院去看就可以看得比較多,日本那個寺院真的有的做得很精緻、很莊嚴,甚至有的用金去鑲的。在日本京都金閣寺,我們有去觀光旅遊應該都會看到,它那個屋頂裡面的裝飾用金去貼的,真的是金光閃閃。那菩薩的道場我們不用說了,那個莊嚴我們凡夫是無法去想像的,百寶莊嚴,「周匝懸列」,這個境界從經文當中我們一看就知道,觀音菩薩這個道場是非常之莊嚴,非常美好。
根據這個資料,南印度,印度南海岸補陀落迦山,我沒有去過印度,很多同修勸我去朝聖,我一直都沒有因緣去。但是中國浙江舟山普陀山我倒是去過很多次,我們一般講南海普陀山,那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我們去看,我們凡夫去看,去觀音菩薩這個道場也沒看到七寶,也沒有看到莊嚴具,這都沒看到,我們去看還是山跟石頭,沒看到七寶。很多人都去了,看了也是一般的山、樹,沒看到七寶,都是石頭。不過那個石頭也有它的特色,舟山這個地區也是常做颱風的。普陀山是不是有觀音菩薩的七寶宮殿?根據經典我們來看,的確有,只是我們凡夫我們見不到。這個事情就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個叫凡聖同居土,就是說我們現在居住這個世界,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在一起。
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尊佛都有這個四土。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它是可以重疊的,互相沒有妨礙。但是聖人、佛菩薩、阿羅漢他看得到我們,他認識我們,但是我們不認識他,我們也看不到他們住的世界。我們看不到,我們接觸不到,但是他可以接觸到我們,看得到我們,我們接觸不到他們。我們凡夫現在居住在這個地球上,也有天人、仙人,還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們都有道場跟我們在一起。凡夫、聖人共同居住的這個世界就叫凡聖同居土。凡夫少數有緣的,少數有緣的眾生,你也可以看到菩薩的實報莊嚴土。好像這裡講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實報莊嚴土,因為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住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阿羅漢、辟支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他們居住的世界叫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也是非常的莊嚴,雖然比不上實報莊嚴土,但是比我們凡聖同居土凡夫住的那好太多了,那也不是我們人間天上能夠比較的,因為他們超越三界了。
我們在佛教的史傳記載裡面很有名的,在佛門裡面很有名的,《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是唐朝時候的人,他到四川去看到迦諾迦尊者,這個公案很多同修都聽過。漢朝時候晁錯跟袁盎兩個冤家對頭這個公案,這怨結一直到了唐朝。悟達國師被他過去生害死的冤親債主附在他身上,大腿長了一個人面瘡,有鼻子、有眼睛又有嘴巴,都能吃東西。這個一發作起來他痛得都暈死過去了。找了很多醫生,名醫,治不好,不曉得是什麼病。後來他到四川,他有緣遇到迦諾迦尊者,去四川,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這個人面瘡,給他講出過去世的因果,那是冤業病,這個冤親債主走了,他病好了。當悟達國師去四川的時候,當時他去看到的就一片荒山,進入到迦諾迦尊者的道場,忽然看到的是七寶宮殿。迦諾迦尊者把他的病治好了,又送他出來,回頭一看又是一片荒山,不見了,這在傳記裡面有記載。其他的還有五台山,有人去朝五台,看到文殊菩薩的宮殿,但是一離開,一看又是一片荒山。這是我們淨宗四祖朝五台,也是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七寶莊嚴。這就是給我們說明凡聖同居土,你看聖人居住的世界跟我們凡夫居住的世界它疊在一起,沒有妨礙,有緣的人他就看到,沒有緣的人他就看不到。
所以我們看到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坐在那個地方有這麼莊嚴的寶座。現在有一些人他不相信大乘經講的,他認為這個好像在講神話一樣,為什麼?因為他沒看到。如果你給他講,佛是坐在樹下,下面的座位是鋪草的,這個大家都看得到,這個大家就相信。釋迦牟尼佛他坐在石頭上,鋪了很多草,這個大家就不會懷疑,因為大家看得到的。你說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那個座位是無量雜摩尼寶,他也沒看到,當然他就有懷疑。所以現在很多法師他們不相信大乘經典,學小乘經典,學原始佛教,都是這個原因。現在科學的發達,對於大乘經典講的這些境界,現在透過科學的發現,讓我們這個世間人漸漸的理解到大乘經典都是真的。只是我們還沒有證入那個境界,你一旦證入那個境界,你就看到。佛允許人存疑,你有疑問沒關係,佛教它不是宗教,宗教就不准你有疑問,也不准你問問題。那佛是教育,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因為他要教學。所以我們看佛經,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佛針對他的問題給他說明、給他解答,這樣記錄下來成為一部經典。每一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很多問題,所以佛經就很多了。無問自說的經典有,不多,沒有人請問,佛自己親自講的,這叫無問自說,這不多。大多數都是有人請問,佛為他講。
所以我們看到佛經上講的這些境界我們可以存疑。但是不要去否定,你一否定你就不會再進一步去理解,自己就造成障礙,這樣就錯了,這就不是做學問的態度了。我們根據佛教的理論方法,我們修到那個境界,我們親自見到了,這些問題就不存在。所以我們雖然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但是一定要深信佛在大乘經上講的,這個境界都是真實的。就像佛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我們也沒看到,那沒看到我們相信,憑什麼相信?憑聖言量。佛講的話他不打妄語,佛絕對不會去編一個虛妄的、虛構的故事來欺騙我們,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我們相信佛的人格,這就是相信聖言量。如果你深入經教,從這個理論去推論,理論可以成立,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也可以證實這個事實的存在。因為它理論講得通,它有理論依據,我們還沒有證入這個境界,但是理論搞通了,這叫比量。如果我們修行證入,我們見到這個境界,這叫現量,現前你看到。所以我們現在一般聽佛在經上說的這些境界,像介紹極樂世界,我們相信,這是相信聖言量。好,這個處所成就我們就講到此地。
我們再請看下面的經文,以上講到處,我們再看下面: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一段經文是屬於「眾成就」,眾就是聽眾,佛講這部經當時的聽眾,有哪些聽眾。眾成就先列出菩薩眾,這一段是列出菩薩眾的代表。『爾時』就是佛要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如來』就是釋迦如來,『於彼座上』,在寶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將欲」就是將要為我們演說總持陀羅尼這個緣故,所以坐在寶座上。「總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以念定慧為體,菩薩總持之德無量。我們一般講,總持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具體的講,持善不失,這善保持它不會失去;持惡不起,不好的惡業也保持它不會生起來,這就是總持的意思。
菩薩總持之德,他的功德是無量的,就是說不盡的,舉出四種。第一是法總持,於法不忘,法是教法,一般講佛法、世間法一切法,對一切法都總持不忘,他不會忘失掉。第二是義不失,就是義總持,對一切法的義理他也不會忘失掉。第三是咒總持,依定慧起咒,持咒除患,這個咒怎麼來的?菩薩以定慧當中生起這個咒語。所以咒的體是從定慧當中生的,菩薩念這個咒是從定慧當中生起的。這個咒語的功能,以菩薩的定慧力能夠幫助眾生持神咒得到神驗、得到加持,得到菩薩的幫助,讓我們解除很多災患,解決很多生活上的一些困難、災難、問題。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念佛菩薩,佛菩薩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幫助我們,這些感應都有。感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顯感顯應,就是你明顯去求菩薩,菩薩也很明顯加持你,你也很明顯的感受到,這是顯感顯應。顯感冥應,我們明顯去求菩薩,菩薩的回應我們感覺不明顯,但是有應,不是沒有應,只是不明顯。第三類冥感顯應,我們沒有很明顯去求,就微微動個念頭,不明顯,但是菩薩的應很明顯,這是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就是感也不明顯,應也不明顯。這個感應的道理,我們同修大家如果學佛一段時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經驗。這是講咒語它有這些意思。
第四是忍總持,忍就是認可,就是對諸法實相它的認可。這個忍在此地不當忍耐講,它是認可的意思。就是佛在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不生不滅、無生法忍,這個忍他是確實證實這個境界了,他認可了,沒有疑問了,認同這個事實。歸納起來總持有四大類。我們這裡講這是屬於陀羅尼,屬於咒總持,真言總持,咒語的總持,這是佛要講真言總持陀羅尼,就是說這個咒。
『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無央數」就是我們平常上講的阿僧祇,阿僧祇我們常看到,無央數也看過,但是經典翻譯用阿僧祇的地方比較多,很多經典都用阿僧祇,阿僧祇就是無央數,這是古印度計算數字很大的一個數字。這個計算法就是萬萬為億,一萬乘以一萬就是一個億;萬億為一兆,一萬個億就是一個兆;一個阿僧祇是一千萬下面再加八個萬,這樣就是一個阿僧祇。如果大家要算,可以拿計算機來算。這是講數之極,數字大到了一個極處,就一個阿僧祇。講無央數,講這個數量之大。無央數的菩薩,這個菩薩數量太多了。而且這些不是小菩薩,是「摩訶薩」,摩訶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菩薩中的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法身大士的大菩薩。
下面就列出菩薩眾的代表,因為菩薩眾太多,無量無邊,當然沒有辦法一個一個統統給我們列出來,只能用個涵蓋性,舉出幾位代表。『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總持王菩薩」擺在第一個,因為這部經是總持陀羅尼,佛要講總持陀羅尼,總持王,王就是一個代表。總持王菩薩,我們顧名思義,他一定是持咒的,持咒語的。這個咒是總持,因為佛要先說的主要是說咒語,所以第一個把總持王菩薩來做上首,第一個代表,也代表今天佛要講這部經的內容。再來就是「寶王菩薩」,寶王也是形容、比喻、表法的意思。你看念佛,我們看《念佛寶王三昧論》,可見得寶王菩薩他是修念佛三昧的。下面『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藥王、藥上菩薩」,經典上都有,藥王是哥哥,藥上是弟弟。我們看到藥王、藥上,用藥這個名號,我們也能夠理解,這兩位菩薩都是幫助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他的助手。
《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佛菩薩「以諸法藥,救療三苦」,佛法就像藥一樣,所以稱為法藥。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病,什麼病?煩惱病。實在講我們身體的病好治,我們心裡的煩惱病這個不好治。我們心裡的煩惱病為什麼說不好治?你看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為什麼六道輪迴?因為有煩惱。有煩惱就造業,造業就有果報,果報就是六道生死輪迴。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根本煩惱,這是病,因為這個病讓我們去承受六道生死輪迴的苦,生生世世承受這個苦,生老病死這些苦,心裡有憂悲苦惱,這是苦,這個病生生世世跟著我們,從來沒離開。我們這個身體的病還有治好的時候,如果這個身體病得太厲害死了,換一個身體也就沒病了。但是煩惱的病不管你換什麼身體它都在,都存在,這病麻煩。這個病不是世間醫藥能治的,世間醫藥能治這個身體的病,治不了心裡煩惱的病,這個世間醫藥沒辦法。要用什麼治?要用法藥,這個法藥就是佛法,治我們煩惱病。我們煩惱病治好了,身體的病當然也就更容易治了,也就不存在。重要是煩惱病,這個麻煩,這個不好治,所以要用法藥才能治。藥王、藥上這是比喻佛法就是藥,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病,身心等病都能夠治療。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好,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