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15/2/14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52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網路的同修,如果沒有經本,注意聽就好。現場的同修,請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第二行,從: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

  我們昨天學習到『發廣大菩提心』這一句經文。這段經文,首先觀世音菩薩跟我們講,若是假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誦持此神咒者』,誦是讀誦、背誦、念誦,持是受持,持咒,誦持這個咒,誦持,念誦,持咒。在《彌陀經》講,「執持名號」,名號只有阿彌陀佛四個字。我們讀《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名號執持。本經講到大悲咒,咒語誦持,就是念誦。誦持跟執持是同樣的道理,同樣的方法,持就是保持不失,念誦保持不失,跟執持是同樣的一個意思。現在有很多人會念大悲咒,甚至都會背。我們淨宗是專念阿彌陀佛,咒語主要念的是往生咒,往生咒也是誦《阿彌陀經》之後,才有誦三遍的往生咒,平常都是以念佛為主。

  大悲咒在我們傳統佛七,念誦的時候都是灑淨,一般佛七之前一天要先灑淨,在念佛堂周圍灑淨,灑淨就是清淨道場。有的寺院道場常年念佛,打佛七,天天在念佛,是清淨的道場,就不一定要灑淨了,因為本身的道場就是清淨的。像我們辦法會,或者租外面的場地來打佛七,比如說一般的公共場所,像我們每年租國際會議中心,或者有的人去租體育館,或者學校的禮堂,或者外面搭棚子,像這些場所打佛七念佛,或者做法會,過去台中蓮社李師公雪廬老人也講過,最好先灑淨。為什麼?因為這些地方不是純粹修行清淨的場所,腥羶垢穢,甚至造業殺盜淫妄。平常這些場所都有這些事情,有這些事情這個地方難免受到污染,因此要做法會最好先灑淨。還有新的道場啟用,或者開工,或者落成,都有先灑淨,舉行灑淨儀規,灑淨之後道場就會比較清淨一點。灑淨,我們的《淨宗共修課本》有灑淨儀規,大部分在這時候需要灑淨是比較好。灑淨就要念大悲咒,最少要念三遍。

  這裡講的主要是以念咒來修持,有人專念大悲咒做為他修持的法門,這個也很多。所以有很多老菩薩大悲咒都會背,我們是灑淨的時候才念一念,平常沒念,都不會背,都要看本子。如果使用的機率很頻繁,當然能夠背誦是最好,不能背誦,我們只好看著本子來念。這是講到「誦持此神咒者」,也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大悲神咒者,者就是這個人,持大悲神咒的人,必須「發廣大菩提心」。下面幾句,一直到:

  【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這就是教我們發心,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總說。菩提心,昨天我們依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他舉出《往生論》三種違菩提門法跟三種順菩提門法。違是違背。我們昨天學習到順菩提門法第二個。必須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是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不求自己安樂,遠離我自己的心貪著自己的身體,為了這個身體求享受,這個要遠離。遠離,也就是我們在經典上看過的,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個人才有智慧。一個人如果只求自身的享樂,貪心就起來了,貪著之心就起來,這個人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當然就迷惑顛倒。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第一個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就沒智慧,沒有智慧也就沒有慈悲心。什麼是慈悲?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就是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眾生的苦難太多了,身心之苦。有智慧、有慈悲,就會一切為眾生著想,就不為自身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跟世間一般人心態上不一樣。我們一般人總是為自己人生的一個規劃,計畫幾歲幾歲做什麼做什麼,幾歲退休做什麼,為自己打算規劃。有些人有錢,計畫移民到外國,外國生活環境好,有錢到那邊來享福。這就是為自身。我們淨老和尚可以說給我們表法,就是儒家講的「安安而能遷」。安就是你有這個因緣可以享受安樂,遷就是說他可以放下這個安樂,犧牲奉獻為眾生,拔眾生的苦難。眾生需要,我們就要放棄我們這種安逸的生活,眾生需要,我們有這個因緣就必須要去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緣當然是不能勉強,有這個因緣就要去幫助。幫助,你就要放棄自己這些享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表法,表什麼法?我們真正發心學佛,弘法利生,我們一生由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不要安排,這樣我們人生會過得跟老和尚一樣非常自在,沒有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設計。

  有一次我聽唐老師講,他說以前李師公雪廬老人在台中,他在奉祀官府上班,還要到中興大學去教課,還要管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要管人、管事,管這些事情,還要晚上要講課還要教學,實在有夠忙的,我們跟他比,實在是百千分之一都比不上。有一次,有個同事要去向他辭職,當然比他年輕很多,他不幹了,要辭職。雪廬老人就跟他講,他說我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我是準備幹到死的,我要幹到死的,你現在年紀輕輕你就要辭職。他說我要幹到死。後來那個人就不敢講辭職了。年紀輕輕他就要辭職,他九十幾歲他說我要幹到死。

  這就是跟我們老和尚一樣,我們老和尚他交給佛菩薩,現在八十九歲了,還要為眾生。如果他要享受安樂,不願意去這樣勞碌奔波,當然可以。早年在美國,他也有護照,他是美國公民。以前我也想不通這個問題,到達拉斯,師父就跟我講這裡很好,我打算在這裡常住。意思跟我講,這地方很好,要發心住在那裡。後來看到師父自己先跑了,他自己花了錢蓋了個佛堂,成立達拉斯佛教會,又旁邊那個美國太空總署那一棟房子又全部買起來做念佛堂、辦公室,他又走了,走了後來到新加坡去了,新加坡的緣成熟,到新加坡去了。新加坡又有身分了,又可以常住。

  後來澳洲的緣成熟,又到澳洲去了,又澳洲買地買房子,現在買了地大概是太大了,大概要去看那些地都要開車,走路是走不到的,是太大了。他自己一個精舍,那地方就夠大了,光割草就有得割了。他住在那個地方可以說非常清淨,非常悠閒,自己讀自己喜歡讀的書,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得非常自在。但是現在大陸緣成熟了,大家能接受傳統文化,包括外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些國家的這些領導他們能接受,他又放棄住在澳洲了。現在又住到香港去了。香港地方很小,但是他住的六和園是相當清淨的,磁場是非常好,每天還要到大埔去錄影去講經。這個表法給我們示現,「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就是眾生有需要、有苦難,幫助他離苦得樂。他現在緣到了,他就要放下自己安逸的生活,去為眾生服務。這就是這裡講的依智慧門,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度眾生就是需要方便,憐愍一切眾生這樣的心來行方便。因為眾生他就是迷惑顛倒,要度眾生,要幫助眾生,你沒有一些善巧方便,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他就很難接受,他不能接受就不能幫助他。方便要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自己不貪求自己的享受,把身心都奉獻給眾生,幫助眾生拔苦,拔除一切的痛苦,憐愍一切眾生。他為了什麼?不是為了自身的恭敬供養。修苦行,不是為了人家恭敬我,看到我,對我讚歎我修苦行,不是為這個,也不是為眾生來供養。恭敬供養,沒有為這個,為自己身心接受眾生的恭敬供養,而是憐愍一切眾生太可憐、太苦了。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為了讓眾生對自己恭敬供養。所以這三種違菩提門法,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這個要遠離。

  三種順菩提門法,第一個,「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剛才我們講了,不為自己自身求安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自身,眾生都會想到自己,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考慮,這樣的考量。我們來學佛,我們來做佛教的事業,很多人他會考慮到一個問題,我們來做這個事情似乎跟社會會脫節,到了道場來做這些弘法的事情,以後到社會可能派不上用場,因此很多人他寧願到社會找份工作,他不願意到佛門來。現在社會大眾看我們現在在做的,在他們眼中來講是傻瓜在做的,是傻瓜,一般人他不會這麼一個做法。這個做法好像都是犧牲奉獻的,不求名聞利養,為大家服務的。這就是個人價值觀的觀念不同。價值觀觀念不同,主要是對佛法不認識、不知道,因此他的價值觀總是停留在社會上工作賺錢生活,總是停留在這上面,似乎學佛做佛教的事情就活不下去了,就是這樣的看法。因此很多人他也就不願意來做佛教的事業。這些想法總是為自身來著想。我們順菩提門法就不可以為自身著想,你為自身著想,你這個心就污染、就不清淨。就是要布施、要奉獻,這是無染清淨心,這才是順菩提門。

  過去我到圖書館,有一個女眾,年紀比我大,她也是雖然出家了,很多想法都跟世間社會上的人差不多,她好心好意勸我,人家供養要存起來,要跟個會,將來如果你被趕出去,你要去睡火車站,說我要去睡火車站。她是好心好意。社會上的人這樣想是沒有錯,一般大家都是這樣,這是很正常的,你有錢,你要為你自己著想,是不是這樣?她以世間人這種想法,當然我們一般人聽起來也是很合理的,也沒有錯,你要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就是要布施,要為眾生,不要想自己,也不要怕餓死。以前因為聽經聽很久了,師父這個話講了很多遍,我聽了印象也很深,自己有點這樣的善根,也有接受,所以才敢做一些布施。布施還要下定決心,就是餓死了,說我們這樣做餓死了,沒飯吃,那就念佛求往生,下這樣的決心。後來師父又講,你真正發心,如果你真的餓死了,韋陀伽藍都要撤職查辦。這麼多年經驗的結果,也證實了,師父他實驗給我們看,我去效法,也得到的一個結論,好像還沒餓死,好像愈吃愈好,吃得都太飽了。這說明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佛講的的確是沒錯,從我們自己本身實驗出這個結果,愈捨愈多。

  師父最近講經也常講,很多人以為貪污才會發財,其實貪污不會發財,你貪到的還是你命中有的,而且用貪污不法的手段,你原來有的被打折扣扣掉了,自己不知道,以為佔便宜,實際上是吃虧。因為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財布施才是發財的因,貪污不是發財的因,那個因不對,因修得不對,他得的果報就不對。所以我們也不要顧慮這個問題。主要要認識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教,認識清楚,我們就毫無顧慮的一心去弘揚、去護持。我們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當然護法神也會來護持我們,我們不用為自己的將來操心。所以師父把章嘉大師教給他的心法傳授給大家,只要我們真正發心,不要怕。所以現在我們不要去規劃自己將來做什麼,我現在統統不規劃,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就交給佛菩薩,這樣不是很輕鬆嗎?這樣我們的心也就清淨了。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為什麼?為了拔除眾生的苦,眾生太苦了。「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樂清淨心,就是要令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大菩提是什麼?就是成佛,我們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都圓成佛道,要發這個心。幫助眾生成等覺菩薩還不圓滿,一定要幫助他到成佛,這才圓滿,發這樣大菩提心。

  所以「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這個誓就是發誓願,度就是幫助的意思。這兩句經文,如果再深入《金剛經》,那就開啟般若智慧,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幫助他入無餘涅槃。但是《金剛經》這個它還有觀法在裡面。它後面又有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是無上菩提,後面又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前面要幫助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達到成佛。達到成佛,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你不可以執著,我度了很多眾生都滅度了,都得到涅槃了,著相,那就不對了。

  那麼要怎麼樣?你發願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要幫助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心裡絲毫痕跡不露,實際上沒有眾生得度,這個理就入這個般若觀智,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那個妙處就在那個上面。這個是破我們的執著,破四相,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這個發願度一切眾生,不著非法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著法相,法相、非法相統統沒有,這是《金剛經》巧妙之處。所以從這個理你能夠悟入,那你就般若智慧就開了,就大徹大悟。如果沒有這個金剛般若,你總是著相。著相,也修六度萬行,得到人天福報,不能超越三界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兩句我們看起來好像我們懂了,實際上我們還是看不懂。你沒有深入,你不知道不懂;深入,你才知道,發現我們不懂。

  下面講受持齋戒,『身持齋戒』。前面講,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這一句講身持齋戒。身,就這個身,這個身包括我們的口。齋戒,一般講是小乘戒,我們一般講八關齋戒。這個是佛給在家人制定的,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來受持這個八條戒一條齋。齋,我們現在講,把齋跟素都搞混了。一般人講,吃素他說吃齋,其實吃素跟吃齋意思是不一樣的,吃齋不一定吃素,吃素他不一定吃齋。這個一般人認為吃齋就是吃素,素食就是吃齋。實際上,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都是托缽的,自己沒有設廚房的,就是要吃飯,去向人托缽。托缽不能固定去托一家,到一個地區挨家挨戶,今天托這家,下次托隔壁那一家,不能固定去一家,這樣順序排著去托缽。就是向人要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自己沒有選擇的,人家給素的你就吃素的,給肉你就吃肉,沒有吃素。佛陀的時代沒有吃素,包括現在南傳佛教國家還是沒吃素,藏傳佛教他們也沒吃素,日本、韓國都沒吃素,現在有少數有吃素,受中國佛教影響。但是佛吃齋,齋就是過中不食,中就是中午。

  在我們中國古代計算日夜的時辰,是用子丑寅卯來計算的,一共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是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現在我們用的小時是西洋的。古印度的時比我們中國的時又大一倍,它是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它一時等於我們中國兩個時辰,等於現代西洋的四個小時。午時是兩個小時。午時從哪裡算?就是我們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兩個小時叫中午,中午就是這兩個小時當中。一般我們講十二點是中午。過了中午就不可以再吃。但是每一天日中的時間也都會多少差個幾分幾秒,特別冬天、夏天,但是總是在十二點前後,大致上這個前後。過了日中,過了一分一秒就不可以吃,吃了就叫破齋。所以持齋要標準,現在要去看天文日曆,果清律師他們那邊都有這些資料。你到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現在是什麼季節,幾月幾日,今天日中是幾點幾分,過了那個時間就不能吃了。如果我們要保險一點,一般我們說十一點半吃飯,如果吃得快一點,大概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吃飽,大概也不會過中。因為它差十二點,有時候會十一點五十五分就日中了,有時候十二點五分,或者當中差一分、二分。十一點半吃,如果吃快一點的人是不會過中,吃慢一點的就過中了,過了那個時間你再吃就破齋了。

  因此現在大陸上,包括我們台灣,那一天我到南投埔里去看明訓老法師,他平常十一點就吃中飯,我那天去比較特別,到十一點半。他跟我講,下面圓通寺果清律師的道場,大概十點四十分就打板了。在大陸,我到寧波天童寺去,他們十點半就吃午餐,十點半吃絕對不會過中。實在講不是吃得很長時間,不是像我們辦宴席吃很長,一餐吃下來要兩個小時,兩個多小時,一般十一點吃,我們一般平常吃飯十一點,大概半個小時足夠了,十一點吃肯定不會過中。或者十一點二十,你頂多不超過半個小時,這個不會過中。這叫吃齋,齋就是過中就不吃了,連有沈澱物、果汁也不喝了,牛奶也不喝,豆漿也不喝,只有蜂蜜的蜜水、茶水可以喝,另外吃藥,藥可以吃,比如說藥丸,中藥、西藥,藥可以吃,其他就不能吃,吃了就破齋。但是吃齋不一定吃素,這個大家要知道,吃素他不一定吃齋,如果你過中就吃,像我們晚餐,吃三餐還要再吃個宵夜,現在吃素的人很多。你看晚上素菜餐廳人滿滿的,他吃素,他沒吃齋,吃齋他晚上就不能去吃了。所以吃齋跟吃素不一樣。現在中國佛教有的寺院,像果清律師的道場,吃素又吃齋,像南傳佛教國家他吃齋不吃素,他們有吃肉的,但是他們不殺生,吃三淨肉。

  戒有八條戒,一般講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在家、出家都可以受持,它的時間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你要持這個齋戒,你在佛前發願,或者有法師,出家眾,他們在受齋戒,你可以去受。如果附近找不到寺院出家眾來為我們受齋戒,你自己可以在佛前發願來受。但是如果有出家眾在受,要到有出家眾的寺院去受,在你附近有就方便;如果沒有,就在自己的家裡佛堂,在佛前發願來受持這個齋戒。有關齋戒,這也是要去學習,像專門持戒的道場,他們對這方面就有深入。一般我就不給人家受八關齋戒,我是依我們淨老和尚,只授到五戒,給人家授五戒,三皈五戒。齋戒就是專修戒律道場的法師來授比較好,因為他們有持齋,所以他來授齋戒比較如法。這次到花蓮淨宗學會,去環島一週,昨天晚上回來,回到這裡六點半了。他們同修說請我派法師去給他們授八關齋戒。我就建議他們去果清律師那邊請法師來授。他們專門持戒律的道場,都有持齋,他們來授比較如法。他如果請我授三皈五戒那可以,因為我們老和尚印的皈依證,就是三皈五戒而已。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沒有持齋,就不好給人授齋戒。你要給人家授齋戒,你本身也要持齋,你本身就沒有持齋,給人家授齋戒,這比較不如法。所以我們老和尚他只授五戒。我就請他去請果清律師那邊的法師來授。如果請不到,自己在佛前發願。

  齋戒這也是屬於遮戒,前面五條跟五戒是一樣。前面五條,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居士受持齋戒這一天不淫欲(平常五戒是不邪淫,夫妻以外叫邪淫,不邪淫;受持齋戒這一天,連夫妻的正淫也要斷,這天就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就是跟五戒一樣。只是不是受八關齋戒的日期,第三條不邪淫,規定不邪淫;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就不淫欲,連正淫也斷了,這一天正淫也斷了。後面就是不去觀聽歌舞,唱歌跳舞,看這些娛樂的節目,看報紙、看雜誌、看電腦、看電視,統統不能看,這一天統統不能看。也不能去塗香水,洗澡不能用香皂,要用南僑肥皂,沒有香味的。不能坐睡高廣大床,高廣大床它有一定的尺度,這在《戒經》裡面。但是如果你到外面,你這一天受齋戒,這一天是住在外面,你住賓館,賓館都是高廣大床,能不能睡?可以睡,那是開緣。因為那不是你自己訂做的,那是別人做的,你到人家地方去住,人家給你什麼床就睡什麼床。如果你自己做的,就要合乎戒的規定;如果不是你自己做的,那不犯戒。所以果清律師去年十月在澳洲講八關齋戒,講到這條,他說你可不要拿尺,拿鋸子,去人家家裡量,然後把床鋸掉,這長了多少、高了多少,把它鋸掉,他說不是這樣的。就是你自己做的床不要超過佛規定的尺寸,《戒經》上尺寸都有規定。但是不是你做的,別人做的,或到別人的地方去住,那就沒有關係。

  齋戒叫遮戒,齋戒是幫助我們身心清淨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目的,幫助我們身心清淨的。比如說我們一天持齋戒,修一天的清淨心,一天是包括晚上,白天十二個小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一共二十四小時,一日一夜修清淨心。一天守五戒,心就清淨了。八條戒前面四條,你受戒也叫遮戒,殺盜淫妄,受戒這個戒叫遮戒,遮是預防。前面四條戒有遮戒、有性戒,性戒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受戒,你犯了殺盜淫妄,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有罪的,這個叫性罪。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是不好的,有罪,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就是有罪,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這個殺盜淫妄都是有罪過、有罪業,因為它本身的性質是不好的,有罪的,這叫性罪。受了戒,這叫性戒,性戒是你有沒有受戒,犯了統統有罪。但受戒的人犯了是加一重罪,加一重遮戒的罪,叫破戒罪,加一個破戒。沒有受戒的人,他只有性罪,他沒有遮罪,他沒有破戒的罪。受戒的人多一重罪。有些人看到,那還是不要受好了,受了,萬一犯了,罪加一等,加一個破戒罪;不受,罪還輕一點。

  這是講犯這個戒有這個罪過,但相對的你持了這個戒有功德。你持這個戒的時間,你持戒,你發願在佛前持這個戒,你在破戒之前,這段時間所持的戒有功德。佛法講因果,善惡因果不能相替代的,不會說你破了戒,前面的功德也都沒了。不是這樣的,它還是存在的,將來你罪業消了,它的功德又會出現了。所以古來祖師大德還是鼓勵大家去受戒,因為你沒有受戒,你就得不到這個功德利益,所以還是要發心受戒,戒為無上菩提本,還是要發心去受。前面這個性戒,殺盜淫妄,我們受了戒,再加一重遮戒。受戒的意思就是預防,你現在發願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在佛前發願我要這麼修,發了願之後,就是防止你去犯這個戒,造惡業。好像你受了戒,預防,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有一股約束力在,約束的力量在。

  就像上次跟大家講一個,道安法師講的,廣化老法師講《五戒相經集註》。五戒相,我覺得我們起碼都有受三皈五戒,我們也是要好好學習。三皈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十善。他講了一個小偷,平常都是去幹偷盜的事情,有一天經過一個寺院,看到寺院裡面很熱鬧,很多人在那邊,不曉得在做什麼,他就走進去看,聽人家講有法師要為大家授戒,授什麼戒?授五戒。法師又講五戒看你現在哪一條做得到先受哪一條,可以分開受的,比如現在能做到不殺生這一條,那我先受這一條,其他的我以後能做得到再來受,法師講可以這樣分開來受。小偷就想想,不殺生做不到,天天吃肉,天天幹殺生的事情。不偷盜更不用談,他的職業就是專門在偷盜。不邪淫,他也做不到,吃喝嫖賭,偷來的東西,都是不幹好事的。後來講到不喝酒,他也做不到,酒要喝、肉要吃,吃喝嫖賭,幹偷盜的勾當。還有第四條不妄語,他想想,不妄語就講話不要騙人,這條還可以,他就受這條不妄語,其他四條他做不到,他就先受這一條,受不妄語這一條。

  受了之後,有一天,他偷盜的同伴又來約他要去做案,晚上出去,看到有一個營長帶一團兵挑了餉銀,抗戰時期發軍餉的,發薪水的,給軍人發薪水的,被他們發現,準備晚上去偷。他們結伴,晚上很晚就要出去,準備要去作案。小偷剛好被他叔叔碰到,他叔叔看到,這麼晚了,這些人到底要去哪裡?就把他找來問,他說你要去哪裡?在以前他都很自然的編一個理由,就把他叔叔打發過去了,講了他也看不出來,編了個理由就把他騙過去。那天剛好,昨天去受了不妄語戒,今天不能打妄語,他想到昨天受這個戒不能打妄語,又不能講真話,講真話一定被他叔叔抓回去,這個案子就做不成了。在那邊考慮要不要講,支支吾吾,被他叔叔看出來了,一定不幹好事,就不准他去了,就硬把他拉回去。沒辦法,被他叔叔看出來了,被抓回去了,當然心裡很不痛快,好像那麼多錢,他沒有去參加就分不到了。但是第二天,他得到一個消息,昨天他那些同伴去偷盜那些餉銀被發現,統統被抓起來槍斃了。後來他想,還好去受這條不妄語戒,不然他跟他們一起去,他也死了,他們全部被槍斃,他也死了。所以廣化老法師那個時候說,以前道安法師講,小偷去受一條戒,他也有他的功德。這是看以前的故事。

  但是我自己親自碰到的,以前在華藏圖書館,有個女眾,一個小姐,她也是跟這個情況一樣。她去受五戒,全部受了,當然不妄語這條戒。她在一家公司上班,還沒去受戒之前,有客戶要來收款,要來討錢,有時候她老闆不方便給錢,就叫她跟那些要來收錢的人,這些客戶,也就是這些債主,跟他講他不在。以前她沒有受戒,她講不在講得很自然,他也看不出來。受了五戒,她說,她那一天跑來跟我講,我去受了五戒,我老闆叫我說,騙要來討錢的說不在,她說我受了五戒,不能打妄語,討錢的人來問我你老闆在不在?她在那邊想了半天,結果被人家看出來,說妳老闆一定在。後來她老闆被揪出來了,她說那個債主走了,我被我們老闆臭罵一頓。她說以前我沒有受戒的時候,我打妄語很自然,他絕對看不出來的。現在受戒,在考慮要不要打妄語,打妄語破戒了,不打妄語老闆要罵,到底要怎麼辦?在那邊支支吾吾的,然後就被看出來了。支支吾吾這個時候,這個就是她受這個戒,她發這個願,她自己的一個約束力。這叫遮戒,就預防,預防你不可以去犯這個,防非止惡。

  這四條是性戒,受了戒又加了一個遮戒,性戒加遮戒,如果犯了就多一重破戒罪。後面這四條,你沒有受戒,你犯了沒有破戒罪。但是後面這四條,它為什麼都叫遮戒?因為它也是預防你去犯前面的四重戒。像酒這條戒也是一樣,酒本身沒有罪過,但是為什麼佛規定不能喝酒?因為酒喝多了你亂性,亂性你就會去造前面的殺盜淫妄。你沒有喝酒,很清醒的時候,你不會去造那個業;喝了酒之後,五戒就全破了。這在《戒經》上也有個公案。講喝了酒,藉酒瘋。所以也是預防的。如果你喝了酒,不會去犯戒,酒對你來講就沒有影響。過去李老師講,漢朝的大儒鄭康成,他三百杯不醉。三百杯是小小杯的酒杯,喝三百杯。如果是烈酒,三百杯不得了,你喝三杯臉就紅了。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威儀還不失。所以李師公講這公案,說如果每個人的酒量像鄭康成那樣,釋迦牟尼佛不會定這條戒了。所以戒我們一定要知道,佛制這個戒他的用意在哪裡。所以酒本身沒有罪。有些人的確是不可以喝酒,一滴都不能沾,他沾到一滴就要喝到醉,那真的要戒。有些人他喝一點點就想睡覺,他也不會鬧事,他就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有這樣,佛就規定不要喝。但是酒這條戒的開緣也很多方面。

  而且小乘戒的開緣跟大乘戒的開緣,它的解釋上也不一樣。為什麼?小乘戒是約束自己,所以小乘戒叫止持,止是禁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大乘戒有止持、有作持,止就是禁止,作就是說你要去做,你不做也叫犯戒。比如說不殺生,大乘菩薩戒還要放生、還要護生,不但不殺生,不殺生是止持,放生、護生是作持,菩薩戒多了個作持。小乘戒只有止持,沒有作持。所以在開緣上的解讀就不一樣。不看歌舞倡伎,包括現在的報紙、雜誌,統統不要看。我們老和尚講,看了你心就不清淨,不知道就天下太平,知道事情太多煩惱多。這條戒,以前社會比較沒有現在這麼複雜,這條的精神你一定要知道,就是會干擾我們身心清淨的。

  你受八關齋戒這一天,最好手機要關機,不然你會受干擾。所以現在廣東揭陽謝總辦光碟教學,七天能夠把惡人變善人,二十一天可以把一個迷惑的人變成覺悟的人,他得力的地方就是吃住都在他那裡,不能出去,閉關式的,封閉式的,手機要收起來。聽到他手機收起來,我就知道你得力就是收手機。手機不收起來,你看這些手機,你心會受干擾,心會不清淨。他七天就這個效果。現在人的確是要七天。古時候的人,佛制定的一天一夜,他能得到這個效果。因為古時候這種干擾很少,現在干擾太多了,你沒有七天見不到效果。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在古代,不要說很古,在我小時候,那時候一天一夜他會見到效果,因為那時候大環境干擾少,特別住在鄉下,你再持個一天一夜的齋戒,的確身心就很快回歸清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七天,時間不夠,只有一天,時間不夠。所以廣東揭陽的謝總,他七天很有道理,像我們打佛七一樣,七天大概到第三天你心就沈澱下來了。所以打佛七,你住在那個地方,也等於是身持齋戒。七天如果能夠專心,會得到很好的效果。這是講八關齋戒。

  另外像沙彌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也都有齋戒。八關齋戒是一天一夜,像沙彌十戒是沒有限定一天一夜,天天要受持的。這統統涵蓋在齋戒這裡講的裡面。持齋戒,你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發這個心,雖然持的是小乘的齋戒,實際上它也是屬於大乘戒,在形式上是小乘戒,但是在心地上它是大乘戒。因為他有發廣大菩提心,要誓度一切眾生,這就是發大乘心,跟小乘修行人心量就不一樣。小乘修行人他還沒有發心要度眾生,他只是發心自己要了生死出三界,這叫小乘心。你沒有發度眾生的心,只是發度自己的心,這樣持齋戒,這個齋戒就是小乘戒。你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你發這樣的心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雖然身口持的是小乘的八關齋戒,你這個八關齋戒也是等於大乘戒,大乘的齋戒,不是小乘的齋戒。這個關鍵在發心上不同,在形式上是一樣的,但是在發心上是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雖然受小乘的齋戒,還是要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在南傳小乘佛教國家他們就沒有,他們就修自己,那就是小乘齋戒。這是講誦持大悲神咒要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發這個心,身要持齋戒。

  下面這句講,『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一句是大乘法,所謂怨親平等。「於諸眾生起平等心」,怎麼樣才叫平等?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跟我們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佛、一切眾生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就平等,有差別就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因為我們的心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平等,你有分別心就不平等,有高有下、有長有短、有大有小,你分別那就不平等,你不分別那就平等。實際上一切它本來就平等,不平等是我們的虛妄心去分別,你起虛妄分別心,在平等法界變成不平等,實際上它是平等。平等,如果你回歸到《般若經》上,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夠去體會,平等就是真如,就是入不二法門,不二就平等了。

  不二,我們在佛門,這個術語也聽過,但是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我們有分別,就有二、就有三、就有四。在《般若經》這樣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包括什麼?善法、惡法、無記法,佛法、世間法,所有的法。這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是什麼?無所有,本來它就沒有;畢竟空,它不是真的;不可得,你得不到,你抓不到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法統統不可得,不可得到最後都是菩提,就是回歸到無所得,什麼都得不到,都是空的。也就是不管好不好,都等於零,歸零了,我們現在講歸零了,等於零了。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真的,虛妄的。好像我們看電視節目,有好、有不好,有善的境界、有惡的境界,電視螢幕一關,什麼都沒有了,歸零了,歸零就平等了。

  現在不平等是什麼?為什麼於諸眾生起平等心?我們現在的心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對佛頂禮三拜,對佛很恭敬,對眾生?他是眾生,為什麼要理他?對他就不禮貌了。但是你要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你必須要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禮敬諸佛,諸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那叫諸佛。過去佛已經成佛了,現在佛現在成佛了,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他還沒成佛,但是他也是佛,只是他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但是我們要怎樣看待他?要看他跟佛是一樣的,平等的,看到眾生就看到佛是一樣的,跟禮敬諸佛是一樣的心,你的心就平等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你看到佛就很恭敬,看到人就不恭敬了,人就是屬於眾生之一,你就不恭敬,你的心就不平等了。看到螞蟻不恭敬,不平等。

  不平等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這在《般若經》,大乘經教講得很多,我們分別。《占察經》也講虛妄分別,說這個長、這個短,這個好、那個不好,空間、時間,統統是我們分別出現的一個假相,一個虛妄相。你這個分別心沒有了,外面這一切境界就平等了。像我們這個茶杯,我們現在說這個茶杯是什麼形狀?圓的。這個茶杯它自己有沒有說我是圓的?它自己沒有講。圓的是怎麼來的?我們給它講的。我們在分別,這個圓的,這個是扁的,這個什麼顏色。它也沒講它是什麼顏色。這是我們人用虛妄分別給它設定下去,它本身沒有。你回歸到沒有分別,外面一切境界就平等了。如果你再歸到《般若經》上,那一切都歸零,什麼都平等。這時候你生起平等心,你對善人平等,對惡人你也是平等。不會說對善人我就恭敬,對惡人我就不恭敬,那就不符合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一願的精神。禮敬諸佛,善人惡人你都要有禮貌、要恭敬,這個心是一樣的。

  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看,學習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你都要禮敬。禮是表現在外面的,禮貌,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禮有差別,但是內心的恭敬心沒有差別。你對人恭敬,對眾生也是恭敬,對動物恭敬,對植物也恭敬,對礦物你也是恭敬,你的心是一切恭敬,恭敬心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平等。但是在外面的禮節上不平等,禮不平等,敬平等,心是平等,外面形相不平等。外面形相不平等,主要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你外面形相也平等,對佛頂禮三拜,對人也頂禮三拜,對一條狗也頂禮三拜,這些眾生說這個人大概頭腦有問題,神經病,這就會讓人家造口業了,這不可以。所以,表現在外面就要恆順眾生。眾生有尊卑長幼,禮貌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對待的禮節上不一樣,這個不平等,但是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心絕對是沒有差別。所以為什麼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講禮敬諸佛,他為什麼不講恭敬諸佛?如果講恭敬諸佛,這恭敬心是一樣的,平等。加上個禮敬諸佛,就是告訴你在外面形相不平等,內心要平等。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怎麼學習。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要修於諸眾生起平等心,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大經科註》,多聽,你就會修。現在講到歸零,你懂得這個意思,不都什麼都平等了嗎?《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如果你真的悟入了,那也都平等了。有為法就有生有滅的,九十六種都是有為法。有為法的事實真相是什麼?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假的。假的,好也是假的,不好也是假的,好像我們作夢,作好夢也是夢,作惡夢也是夢,反正醒過來什麼都沒有。醒過來什麼都沒有,不就歸空、歸零了?你不要去執著那個,你心就清淨、就平等了。

  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莫令斷絕」,誦咒不要斷絕。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