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2/7/1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3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介紹本經的經題。前面我們簡單的把這部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是這部經的別題,我們做了簡單的介紹。我們第一次也介紹過,這一次也簡單的再介紹了。我們今天接下來就是介紹本經「經」這個字,這個字是通題,通就是每部經都通用的,別題是個別的,經它是通用的,所以稱為通題。在中國人傳統文化聖賢教育,聖人講的、教的,語言文字記錄下來稱為經,經就是代表真理,代表不變,真理是永恆不變的,萬古常新。

  經在佛法裡面講,它有貫攝常法這四個字的意思。貫就是貫穿,這個經文也是很好的文章體系,所以它可以做科判,有系列的、有條不紊這樣排列出來,這個語言文字、義理從頭到尾它是一氣呵成連貫的,都是貫通的,這叫貫。像一棵樹,樹根、樹本、樹幹、樹枝、樹葉、樹梢,這些枝葉花果它很多,我們仔細去看,它整個都是貫穿的。它看起來很多,密密麻麻的,但是它有條不紊,有系統,它不亂。經這個文章結構,它就有這種貫,做到貫,前後整個貫穿,有體系。

  攝的意思是有攝受力,我們現在講有吸引力。這個攝是很不容易的。佛經它有攝受力,雖然我們不懂,但是你不斷的念,重複的念,你重複念,念得很久、念得很多也不覺得累,還是會去念,這說明它有攝受力。像我們世間一般的文章,再好的文章,看個二、三遍就很不想再看第四遍。為什麼?它味道沒有了,它味道已經盡了,我們體會不到新的味道,自然念個幾遍就不想再念。如果報紙、雜誌,大概看一遍就不會再看第二遍,看過了,知道了。這個說明它的攝受力量只有一遍。再好的文章,頂多七遍、八遍、十遍,那就很了不起了。

  過去有人把佛經翻成白話文,文言翻成白話,這個大概十幾年前,我看過有一個法師他翻了好幾部佛經,把它翻成白話文。像《佛說阿彌陀經》翻成白話文,翻成白話文印了很多,後來大家大概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為什麼?再看第二遍沒意思,都知道,很白,講得很白,知道了,沒有意思了。大概那個書印出來,人家看個一遍,就沒有再看第二遍,後來也就沒有再看到繼續流通。現在好像沒有人把翻成白話文的《阿彌陀經》拿去當早晚課在念、在誦,沒有。大家誦的還是姚秦時代,一千多年前,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還是念那一本。

  為什麼古人翻譯的我們念不累?因為他這文言意思深廣無盡,能夠引人入深,引人進入深廣的義海。所以你每一次念你感受體會那個味道不一樣,才念不累。如果一遍就沒味道了,還會想念第二遍嗎?念不下去了。我們念《佛說阿彌陀經》,似乎我們似懂非懂,但是每一次念感受不一樣,感覺不一樣。這說明什麼?它就是攝,它有攝受的力量。這個不相信大家可以試看看,你拿翻成白話的經來念,看你能念幾遍?這無法相比的。現代人就是不學古人的,古人有經驗,現代人沒有經驗。古人這個東西它流傳一千多年了,它不行它早就被淘汰,人家早就不要了,還能流傳到今天嗎?那你現在人你翻譯的那些白話文,沒有經過時間考驗,行不行?十幾年前,經過時間考驗了。你看現在做法會,哪個道場拿白話文當課本來敲木魚念誦的?我好像還沒有看過。

  要接引初機,你要用白話註解可以,那個原文你不要去改,不要改動。就像近代有一些法師大德,《佛說阿彌陀經》白話註解,它原來的經文一段一段的,先列出一段經文,這段經文講什麼,用白話來做個簡單解釋,這介紹是可以,這是方便初學。要真正深入,那個白話註解也是人家看個一遍、二遍就不會想再看。要看什麼?古註,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這個《彌陀經》為什麼也跟經典一樣?近代的,我們不要說太久,就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師、蓮池大師,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流傳二、三百年,三百多年了,我們現在有人還在讀誦。我們聽到淨老和尚的講解,也講了很多遍,每一次講意思都不一樣,都有新的意思。

  為什麼古註有這種攝受力?因為古來祖師大德註解經典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註的,大部分都是有修有證的,起碼也是有修有學的,這個最起碼。你看蓮池、蕅益這些高僧都是有修有證的,不是普通人,都修行證果了。有修有學的在古時候那就更多!現代人也沒修、也沒學,就要註解經典,自己沒開悟,他註的到底對不對?又不依照古註,古人註解,那問題就很多了。所以註出來,如果意思很淺,不要註錯,那就很好了,意思淺沒有關係,不要有錯誤。最怕那個註解註錯了,那就因果要背大了。攝就是它有吸引力,它有攝受力,這個經典我們常常讀誦,甚至常常聽講,遍遍意思不一樣,這是攝的意思。

  常就是永恆不變叫常,會變的叫無常,常就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它是真理,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因此它不會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它不會,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它都是這樣,因為它是真的。會改變,無常,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妄念變化無常。變化無常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理,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是假的,虛妄的。真理它是永恆不變,它是常。所以經典,三千年前佛講這個道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道理,再過三萬年、三百萬年、無量劫以後,它還是這樣,這才叫常。這從時間上來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它都是這樣。從空間來講,從地區,古印度是這個道理,佛法傳到中國來,這個道理還是這樣,你傳到美國、日本,到其他國家,甚至到其他星球、到其他世界,都一樣。所以這個超越空間、超越時間,這是常的意思,經它不會變的,因為它是真理。

  法就是規則、法則,你要依照這個法則去修學才會成就,你不依這個法則,不依照這個規則,那就不能成就。所以經它有法則這個意思在,你要依這個法,依這個法的規則去修,一定可以達到目的。如果不依這個法就沒辦法,就達不到。所以它有法的意思。法在三皈依裡面它算是一個中心,法是個中心,我們講佛法,一切諸佛都是從法生的,從這個法所產生的。因為一切諸佛都依這個法,依這個法則來修學成佛的。所以我們講三寶,佛法僧,法放在當中,這個意思也是告訴我們,佛跟僧都是依法在修學的,所以法它是個中心。這個僧依法來修,修到圓滿就成佛。佛成佛了,還是依這個法來教化眾生。這個法就是經。印光祖師在《文鈔》也曾經給大家開示,他老人家講,你不管修學哪個法門,你修禪也好、修密也好、修淨土也好,你修華嚴、修天台、修唯識、律宗等等,這些宗派,不管你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必須要有經典的依據,經典做依據。經典就是法。你沒有經典的依據,就是古大德講的,「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在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禪宗稱為教外別傳,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它這是在一代時教裡面特別的方法。講不立文字,但是禪宗大德又講離經一字便同魔說,雖然不立文字,但是他的修證還是要依經來做印證。沒有經典來做印證,他修得對不對沒有人敢講,因為佛也不在世了。佛不在世,留下來的就是經法,你修學沒有經典的依據,你修的境界是不是經典上講的標準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是依靠、依據,依據這個法則來修學,才不會有錯誤、才不會有偏差,你才不會走冤枉路。如果不依照經去修,那這個問題就很多了。

  所以現在很多學佛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我們在美國也曾經見過,讀大學,甚至讀碩士、博士的,去學佛,學禪、學密,學了沒多久,他並不是證果,但是也是證果了。但是看證什麼果?正確的是證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禪宗是這個果;密宗是三密相應,即身成佛,這個果。但是他去修,修了一段時間他也證果,證了什麼果?神經不正常的果,他證這個果,這就不對了。這個書讀這麼高,你說他頭腦不好嗎?他頭腦不好他能讀這麼高的學歷嗎?不是他頭腦不好。那去學佛為什麼出這麼大的問題?他就是沒有依這個經法,沒有依照這個經教法則來修學,對這個經教沒有真正理解清楚,理論、方法、境界他沒搞清楚,就去盲修瞎練,當然就出問題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的主流教學就是講經說法。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不斷的呼籲,我們學佛的同修要重視經教的學習,你不深入經教,你沒辦法修的,修得對不對自己都不知道,這就變成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修得沒有什麼結果那還好,如果修到神經不正常那就很冤枉了。修到著魔,自己受害是一回事,也害別人,怎麼說害別人?讓很多人看到這個佛不能學,你看某某人他學佛就學成這個樣子,學到神經不正常,學到著魔,這佛還能學嗎?讓一些沒有學佛的人,對佛教沒有接觸過的人,聽到佛教他就敬而遠之,不敢來接觸了。這樣斷了人家學佛的機緣,斷了人家的法身慧命,那你說你有沒有責任?要不要背這個因果?當然因果責任是無法避免。所以這修錯了不是自己受害,也連累到別人,要知道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好心來學佛,一定要聽淨老和尚的勸告,一定要深入經教。你經教沒深入,那修很容易偏差錯誤。所以經它是法,依照這個法則去修學,我們一定不會有錯誤,一定能成就。

  我們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學習這部大悲咒經的人恐怕就不多。但是自古以來,念大悲咒有感應的人是不少,這個道理是什麼?這個道理就是誠心,所謂誠則靈。你看那些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他就念大悲咒,他也不懂什麼道理,但是他老實,他心裡沒有妄念,所以他念這個咒很靈。他的心地好,心好、人老實,他不懂這些教理,他誠心誠意的念,也有感應,而且這個感應還非常殊勝。如果懂得這個經教的道理來修學的,這個成就就更高。我們一般不是老實的人,還是要聽淨老和尚的勸告,還是要從經教來下手。這個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這些理論、方法我們深入理解了,我們修學了才有個下手處。

  大悲咒這個咒語在中國佛教自古以來,可以說每個寺院,幾乎沒有一個寺院沒念過的。就包括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是我們中國佛教近代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在世的時候也曾經念很多大悲咒跟人結緣,他念大悲咒水,如果比較近的用水;比較遠的地方要郵寄的,他用香灰,大悲灰。過去那個香都是藥草去製作的,所以沒有毒,燒下來那個灰泡開水喝,對身體沒有傷害;現在很多化學香那就不行了,那個灰就有毒了。所以現代要喝香灰,要選擇不是化學的那種香,青草去做的香,沒有加化學原料的香,才能喝。另外還有大悲米,用米,加持在這個米上面。給人治病,給人驅魔,或者冤親債主纏身,臨命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他老人家就加持這個咒語跟大家結緣,效果都很好。特別是得重病的,我們知道得重病,惡病、重病,那個臨終的時候非常痛苦,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個業障很重。印老他加持大悲咒的香灰、大悲水、大悲米,幫助很多人臨終能夠減輕痛苦,安詳的念佛往生。

  我們有因緣來學習這部經典,也是因為我接了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的因緣。現在我們人很少,我跟沈祕書長我們兩個人就發心帶頭來學這部經典。我想我們透過網路,將來學習這個經典的同學會愈來愈多。我們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學習,就有很多同學留言,在網站上留言。這個當中因為我常常接受外面做法會,這個當中停了間隔很久。如果我們間隔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們這樣不斷的來學習,我想學習這部經典的風氣應該會愈來愈殊勝。因為拜觀音的人很多,念大悲咒的人很多,但是學習這部經的人好像還沒聽說過。所以我擔任這個職務,也有義務跟責任來介紹這部經典,讓我們這些廣大的觀音信眾大家能夠知道這部經,佛教給我們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

  另外觀音三經,我們以後有機會還是要來學習。觀音三經大家普遍讀誦的就是「普門品」,《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華嚴經.觀自在章》讀的人就比較少了,《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讀的人也比較少,學的人也不多,那「普門品」是最普遍的。觀音三經屬於顯教的經典,它這當中沒有咒語,是顯教的經典,顯教就是明顯的給我們說明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這部經是有顯有密,也有給我們講解,那也有給我們講咒語,那咒語是密說,經文是顯說,顯密都有,這部經顯密都有。所以我們學了這部經,也是顯密圓融,顯跟密都圓融。

  基本的理論基礎都在這個觀音三經。最基本的觀音法門理論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是修因。《華嚴經.觀自在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觀世音菩薩這一參是第二十七參,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剛好是中心,前面二十六參,後面二十六參,所以他第二十七參剛好參到觀音菩薩,這一參是中心的一參。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也特別把這個給我們點出來,我們才知道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章」,等於是五十三參的中心,也就最重要的一個中心點。《楞嚴經》他是修因,從因地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證圓教初住,這是因地修行成就的,修這個方法成就的。在《妙法蓮華經》,《法華經》觀音菩薩示現是等覺菩薩,等於是在果地上去幫助眾生的,果地上觀察世間眾生的音聲,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果地上他利益眾生的作用。觀音三經是顯教的經典,有因、有緣、有果。這部顯密的大悲咒經也非常重要。我們這個經題就介紹到此地,我們這個經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介紹人題,人題就是翻譯這部經的人,這個人題是: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這是人題,人題就是翻譯這部經的人。古代翻譯經典,它那是國家的資源在做的。特別是唐朝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印度的梵文經典流傳到中國來,流傳到唐朝來,翻譯的數量最多,唐朝是最多的。之前最早是從漢朝,漢朝到唐朝也經過了七、八百年,八、九百年。這部經是在唐朝這個時代翻譯的。古代翻譯經典都是國家在做的。翻譯經典不是只有一個人,但是我們看到翻經大部分都是以一個人的名義,這個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就是說他是翻譯這部經的主持人,主要的負責人,他是主要的。其他還有很多助手,很多幫助翻譯的,在古代這個譯場,小的規模也有三百人,大的五六百、上千人,一千多人,最多還有達到二、三千人的譯場。那是國家的財力、人力、物力在做的,這個一般民間沒有能力去做這個工作,都是國家政府在做的。

  這部經的翻譯者是唐朝時代『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也就是說,主持翻譯這部經典的負責人就是他,他主持翻譯的。當然很多人來協助,這經典才能翻譯得圓滿,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譯是以一個人代表,要知道翻譯是國家在做的,很多人在做的。就像我們現在整理一些文字,我們整理淨老和尚講經的講記,主要一個人負責,但是其他還是要很多助手,一個人沒有辦法做那麼多工作。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理解到,古代那個譯場它的殊勝,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可以說非常之龐大,也足見當時政府重視佛經的翻譯。

  「唐」,這是指翻譯這部經典的時代,唐朝,唐是一個國號。唐朝在當時世界上是很有名氣的大國,所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唐國,大唐。古時候不是稱中國,中國是我們近代才稱的。唐朝外國人稱大唐國,它的國號叫唐。你看到明朝,外國人叫大明國,清朝叫大清國,你看清朝那個銅錢,打上去是打大清國,不是打中國。中國是我們近代稱的,中國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那個時候外國人才稱我們中國。在這個以前是清朝,清朝外國人稱大清國,不稱中國。另外有個稱呼叫震旦,東震旦國,印度是在中國的西北方,中國就是在印度的東方,所以印度人稱中國這個地區叫東震旦國,不是稱中國,就是在他們的東方。還有一個稱呼叫支那,這古代的名稱。翻譯時代就是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唐朝,這是把翻譯這部經典的時代給我們標出來。

  「西天竺」,這是指西印度。印度古時候不叫印度,叫天竺,天竺國,我們中國稱印度稱天竺,印度稱中國是唐國、大唐國,唐朝那個時代稱印度稱天竺。古印度分為五個區域,東西南北中,分了五個區域,印度古代,在唐朝那個時代,也是有五個區域的區分,整個稱呼,唐朝時代稱印度稱天竺,天竺又分五個區,東西南北中。這位法師他是西印度這個地區的人,西印度。西印度這個地方,現在如果要查世界地理這些資料,特別現在電腦網路很方便,大家都可以查的,這裡我們就不再詳細的說明。如果有興趣,我們同學現在網路查這些世界地理雜誌這個資料,就很快可以查得到。這是給我們說明翻譯這部經典這位法師他的籍貫,他的國籍是西天竺,就西印度的人。「沙門」也是印度話,印度的音譯,翻它的音,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翻成中文兩個字就是「勤息」,勤勞的勤,止息的息,休息這個息。它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沙門。在古印度很多宗教出家修行的人都稱沙門,不是只有佛教,其他宗教只要他出家修行都稱沙門。

  下面是翻譯這部經法師的名字,「伽梵達摩」,這是翻譯這部經這位法師的名字,這個人的名字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尊法,尊重的尊,法是佛法的法,叫尊法,伽梵達摩翻為尊法,因為達摩是法。這個我們在念三皈依,這三寶印度的音譯,佛稱佛陀耶,法稱達摩耶,僧稱僧伽耶,所以達摩是法的意思。在《開元錄》第八卷裡面有他簡單的記載,「沙門伽梵達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譯千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這個資料是出自於《佛學大辭典》裡面的,比較簡單的一個資料。另外一個資料,大悲觀音的根本經典為《大悲心陀羅尼經》,是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百二十七年到六百四十九年,由智通翻譯的《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為最早的譯本。就是這個翻譯本是比較早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那個時候翻譯的,這個經題叫「千眼千臂」,一千隻眼睛、一千隻手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這可能是同一個梵文本,原來他那個梵本是同一本,原本應該是同一本,翻譯的時間不一樣,翻譯的人不一樣,內容應該是大同小異。

  到了唐朝高宗永徽、顯慶年間,西元六百五十年到六百八十二年,這三十二年當中,又有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在學習的這本。這本翻譯的時間比較慢,慢一點,大概慢二、三十年,這個相差的時間不是很長,這是伽梵達摩所譯的,就是現在大家讀誦、學習的這一部。兩本雖有繁簡之別,但關鍵語皆相同,這兩本大同小異,在關鍵的經文都一樣。根據翻譯的中文本我們就可以知道,翻譯的法師是不同一個法師,但是他們用的梵文本應該是同一本。每個人翻譯他用的語言文字,有的用得簡單、有的用得比較詳細,用的字彙不會完全一樣,會有一點不相同,但是大致上內容是相同,所以應該是同一個梵本。

  像《金剛經》有六種翻譯本,我們現在念的都是採取姚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這一本。六本你拿來,六種給它對照,內容大同小異,我們就知道這六位法師翻譯的所用的梵文本都是同一個原本。《無量壽經》它的梵文本至少有三種以上。因為我們看到現在流傳下來的五種原譯本,另外有七種翻譯本不見了,只有經題目錄,經文沒有了,那沒有了,內容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在《大藏經》可以找到的五種,這五種的原譯本內容相差就很多了,這本有的,那本沒有;那本有的,這本沒有。所以古大德根據五種原譯本內容來對照,判斷《無量壽經》流傳到中國來翻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以上;也就是說,流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梵文本最少有三種不同的梵本,不然不可能內容出入那麼大。這個邏輯分析是很合理的,證明世尊當年這個經多次宣講,其他的經一生只有講一遍,只有這部《無量壽經》講很多遍。失傳的七種翻譯本我們現在沒看到,如果能夠看到那七個翻譯本,可能這個內容還有很多不一樣的。這些證明世尊當年多次宣講。同一個梵本翻譯的人雖然不一樣,但是內容差別不會太大,只有小幅度的不同而已。這部經也是一樣。

  上一次我們也介紹過《佛光大辭典》,它們也介紹伽梵達摩。這些資料,如果我們有找到更具體詳細的資料,以後再跟大家報告。因為這個尊者他詳細的來歷,以及他傳記這方面的這些資料,可能目前都找不到,以前可能有記錄。但是我們知道,你看那個經翻譯出來,《無量壽經》七種都會不見了,都沒有了。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所以這些資料文字經過這些天災人禍,各方面的問題,保存很不容易,很容易喪失掉。所以這位法師的資料可能有記載,但是失傳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資料就很有限,對這位法師他的身世,詳細的資料,就有待以後發現我們再來報告。這是翻譯的人。

  這個人題最後一個字是「譯」,這個譯就是翻譯。古代在周朝時代,四方都有負責跟外國交往的官員,通外文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外交官。那些官員他們有學習外文,像現在這個學校學外文系的,負責跟外國這些人往來交流。在周朝那個時代也分東西南北,這國家東面、西面、南面、北面,都有外國人。每個方面這個官職的名稱不一樣,北方負責跟外國交往這個官的名稱叫譯,譯這個字。後來為什麼都稱譯,其他三個方面都沒有了?這過去也有人考證過,像朱鏡宙老居士他在《佛學著述四種》,他也提到這個問題。他說大概佛經都是從西北那個地方流傳進來,這西北就是現在大陸甘肅、新疆,甘肅、新疆就是現在中國大陸的西北方,都從這個方向進來。所以大部分那時候擔任這個官員就是北方,他主要負責的,所以大家都沿用譯這個字了。翻譯,譯這個字就是周朝時代它設的,對外國交流一個官職的名稱。我們現在講翻譯,這詳細資料我們有興趣都可以查得到,《內典研學講座》這個書裡面也有介紹。如果要深入的去找這個資料,查這個古籍也都查得到。現代要查這些資料有個方便,電腦網路這些大辭典,真的是無所不有,要查什麼都有。我們講解大概知道一個簡單的意思就可以,這個我們就不再做詳細的講解。

  人題就是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這個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就是這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在唐朝貞觀年間,西印度伽梵達摩法師他到中國來翻譯的。所以這個經本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的,他的弟子結集流傳下來,到後來中國唐朝這個時代,從印度流傳到中國翻譯的,翻譯出來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這就是把這部經它的由來給我們大家一個交代。所以這個經不是像駕乩扶鸞,天降鸞文,不是,它是有由來的,它有資料可循的。讓我們後人知道這個經,跟一般人編的,或者駕乩扶鸞,那是不一樣。

  下面我們就正式進入本經的經文,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開始就是本經的序分,這個序就是端序,端序就是一個開頭。中文序這個字就是一個開端,好像屏幕我們剛開始打開,那叫序。我們一部經、一篇文章也是同樣有一個開始,一個開頭。序分又分通序跟別序,通序就是每一部經它都是共同的,都通用的。通序就是給我們講六種成就,這個每部經都一樣,不管哪一部經都是一樣,都是有這六種成就。別序就是個別的,又叫發起序,每部經發起的因緣都不一樣,時間、地點、對象不一樣,內容也不一樣。發起序就是發起講這部經的因緣,佛為什麼要講這部經,是什麼因緣發起佛來講這部經典,序這個部分叫別序,個別的。通序是六種成就,第一個是信成就,第二個是聞成就,第三個時成就,第四主成就,第五處成就,第六眾成就。我們一段一段來講解。

  我們先講『如是我聞』,這是信成就和聞成就。「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在古時候,隋朝時代天台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現在浙江的天台山。天台山就是天台宗創始的祖師在那裡教學的,建立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主修的經典。他發明這個《摩訶止觀》,三止三觀,還有《小止觀》,天台止觀。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的初祖,他不但在我們中國很有名,現在日本佛教對智者大師,他們畫像還是掛著。在十年前我跟我們淨老和尚去參訪日本比叡山,比叡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他們每個宗派的祖師大德都要上那個山去學習十六年。我上去參觀比叡山,就看到智者大師那個畫像掛著,中國的天台宗的初祖、二祖,還有六祖,那其他是他們日本的祖師,現在都還掛著。可見得日本佛教自古以來對智者大師的尊重,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了。智者大師他講經,講「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就講了九十天。這個如是兩個字一展開是整個佛法,他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意猶未盡。我們看天台宗講十如是,你看那十如是一給它展開,那真的就無量無邊。

  所以這兩個字我們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對初學的人來講要淺講,講得太深一般初學的人聽不懂。如果老修,老聽經的同修,就要深入的來講、來介紹,他聽了才有味道。如是,我們簡單講,如是就是這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我親自聽聞的,不是聽別人給我傳說的,也不是我自己去編的,也不是駕乩扶鸞寫出來的,是我本人親自在現場聽到這個經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六種成就就好像現在會議記錄一樣,會議記錄。聞成就,這裡面含義很深,這個當中也有師資道合的意思在,就是佛要講這部經,現場這些聽眾也有這個程度可以接受,聽了他能夠理解、可以依教奉行,這個時候來講叫師資道合。這講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從深的意義來講,可以說這四個字如果真懂,後面就不用再講。什麼叫真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就全通了。其實這四個字它深層的含義,就是經典常講的實相,一實相,如是真如,真如實相就是這樣。我親自親聞,親自見到,我證得這個實相,這就是如是我聞。所以講到究竟就是明心見性。你看光這個經典開頭四個字就可深可淺了。

  另外如是我聞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這個佛快滅度了,阿難尊者聽到了很傷心,一直哭。後來他的同學就提醒他,他說你現在不要光哭,光傷心,有些事情你要趁佛還沒有滅度趕快請教佛,請佛來開示,這比較重要。這個提醒了阿難尊者,阿難就是請教,請教這個問題當中,就是佛滅度了,以後我們整理佛一生講的經典,要怎麼樣才能取信於後人?佛你在世,大家有問題來向你請教、向你請問,佛給大家解答,這大家疑問就沒有了。那佛如果你涅槃滅度不在了,那沒得問了,沒得問,您老人家一生講的經流傳到後世,人家會相信這就是你老人家講的嗎?還是有人他加了東西,或者別人用您的名義來編的,讓以後的人會不會懷疑這個經典到底是不是您自己親自講的?我們將來整理這個經典,這個經的一開頭我們要安什麼字?要安什麼字才能夠取信於後人?避免後人對這個經典的懷疑,有疑問,讓他們有信心。佛就給阿難尊者講,凡是經典,經文一開頭,就加「如是我聞」四個字。

  所以如是我聞,這個經典是阿難當複講,五百羅漢他們監聽。就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阿難尊者重複講一遍,五百羅漢大家聽,聽了這一句,大家都沒問題,就記錄下來,你聽的是這樣,我們五百個人聽的都是一樣的,佛的確是這麼講的沒錯。如果有一句這個五百羅漢有疑問,這一句好像我聽佛不是這麼講的,這一句就不能記下來。不是像現在開會少數服從多數,他是有一個不通過就不行,這麼嚴謹,一定五百羅漢每個人都沒意見,通過了,這一句經才能記下來。阿難複講,要結集這經典的時候,阿難一上座,他的相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當時大眾這些阿羅漢,佛當年的學生,以為釋迦牟尼佛又來了,又回來了。那有人懷疑說,是不是阿難他成佛了?他坐上去那個相怎麼跟佛一樣?後來阿難開始講,一開口講,「如是我聞」,大家這疑惑就沒有了,不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也不是阿難成佛了。阿難複講釋迦牟尼佛的經,當然得到佛力加持,所以他一上座跟沒有上座的時候那不一樣,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家聽到這一句大家就沒疑惑,這是阿難複講,複講釋迦牟尼佛的,不是阿難成佛了,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所以當時的疑惑也沒有了,到我們現在這個疑惑也沒有了。所以開頭這四個字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關鍵的一句經文。

  下面是講『一時』,「一時」就是師資道合這個時候。一時,講這個經它沒有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沒有記錄這個時間,講一時。一時就是說它這部經適用於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時候都可以,所以一時它是活的。如果把年月日記錄下來,那就變成死的了,這個時間已經過去,三千年前的事情,跟我們今天不相關了,這個經讓人感覺好像三千年前的人修的,我們三千年後的人這不合時宜了,就變成這種感覺。如果用一時就不一樣了,三千年前是一時,三千年後還是一時,任何一個時候,未來無量劫任何一個時間,都是一時。所以這個一時用得很妙。這個大家如果體會不到,我再用我們做法會念疏文來講,我們每次做法會那個疏文內容,固定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你不管是在什麼時間念、在什麼地方念都一樣。後面念一個時間,念一個時間如果我們錄下來,那別人要拿去共修做法會,他們就覺得這個不適用了,因為時間不一樣,你念的時間跟我們今天共修的時間不一樣,就不能用,時間不對了。後面那個時間,如果我們也用佛經這個一時,那它什麼時間都可以用,很活潑。你錄下來,它什麼時間都是一時,只要共修的時候都是一時,都可以用。所以佛經用這一時非常的奧妙,非常的活潑,我們愈想愈有道理。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六種成就我們就講到一時這裡,我們下一次,明天晚上,再繼續跟大家來學習下面的經文。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