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1/4/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22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第二行,我們昨天講到: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

  我們講到這一句,這段經文首先觀世音菩薩勸我們要發願,就是發廣大菩提心,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發願,這個願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原動力。世間人每一天很辛苦、很忙碌的工作,他的動力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是名利。為了得到名聲、得到利益,這是世間人不管中國、外國都一樣,很努力的辛勤工作,為的就是想求得名利,他的願望就是要得到名利,是這樣的力量在推動他努力工作。我們學佛的人不求名利,不求名利看起來好像比世間人更忙,世間人他還有個假期。早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的大師兄悟本法師有一天他跟我講,他說:道師,人家在家人都還有禮拜六、禮拜天放假,還有國定假日。他說:我們出家人遇到假日是更忙,平常忙沒關係,遇到假日是更忙,每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命。所以出家修行反而更忙了。

  我們忙為了是什麼?好像所求的跟世間人不一樣,我們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就是『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就是這個願力在推動。現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學佛的同修,都很認真在做,在佛門裡面工作,特別我們流通法寶方面,有很多人做義工,也有職工,薪水都比外面低,但是工作上也是一樣的。有很多人發心,他也不計較,不計較假期,不計較工作做了多少。他為什麼能夠發這個心?凡是能夠發這個心,他必定對佛教有一定的認識,他知道我多做一些為了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大眾,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了自己。你多做了,等於你修布施,下班了你再多做一些,等於你修布施,沒有加班費。一般世間人他不幹的,你沒有加班費給他,他肯定不給你做的。但是我們學佛,有人發心願意這麼做,而且做得很歡喜,主要跟世間人心態不一樣。因為我們發願要利益眾生,我們知道現在做的這個事情,流通法寶的事情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願,它是一個修行的動力,推動的力量,所以我們一定要發願,要立志。所以觀音菩薩教我們,首先發心普度,「誓度一切眾生」,要有這個心。你有這個心願,你才會往這個方向去走,你往這個方向走,總有一天你會達到目的。你已經開始在走,目標方向確定了,朝這個方向走。『身持齋戒』,「身持齋戒」就是具體的行動,怎麼發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首先要持齋戒。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這兩句經文合起來,也就是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的,佛法的修學一個總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它的原因在哪裡?一般都從定慧下手,從定慧,疏忽了戒學,疏忽了。這是我們一般眾生修學的次第,不能夠跳過去的。我們也看到自古以來,有人他也沒有受戒,也沒有學過戒律,修禪定他得定了,甚至有人他也沒有修戒定,他就開智慧了。像惠能大師聽到人家誦《金剛經》他就大悟,大徹大悟,他般若智慧開了。這樣的人有沒有?的確有,但是非常少,像六祖這樣的人是圓頓根器的,在六祖之前沒看到,沒有學習,他也不認識字,竟然他明心見性了。他還不是自己念經,自己不認識字,他也不會念,是聽人家念,他開悟了。六祖之後到今天也沒有看到第二個,這樣的根器上上根,頓捨,妄想、分別、執著一次放下。其他在六祖的會下,大部分都有學過教的,都學很長時間的。你看無盡藏比丘尼,她學《涅槃經》,學了十年,她會背誦《涅槃經》。法達禪師,他讀《法華經》,念三千部。永嘉大師修天台止觀的,他也修到開悟了,去求六祖給他印證,都學過,這是講絕大多數。另外,一個上智,一個下愚,下愚就是像鍋漏匠那樣的,他很老實,他一句佛號,他能夠老實念,他也得三昧、得定了,他也往生作佛了。他也不懂什麼叫戒,一部經也不會念,就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他也作佛去了,這是下愚,老實人,真老實。這樣的人有沒有?的確也有,但是也不多,也不是很多。鍋漏匠不認識字,老實人,六祖不認識字,老實人,那是不是去找一些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的,他們都很老實?這個也未必。不是說他不認識字,他就一定很老實,如果你這樣想也錯了,不認識字的他未必老實。有的老實,有的還是不老實。

  過去華藏圖書館有一個女眾很老了,六十幾歲求館長給她出家,住在圖書館。她還沒有跟館長講之前先來找我,我說妳年紀這麼大了,也不認識字,我說妳為什麼要出家?在家老實念佛不是一樣嗎?她說:我出家一些粗重的工作我來做,其他我不會,打掃、做一些粗重的工作我來做。我就跟她講,如果你要學鍋漏匠是可以,妳粗重的工作做,妳就老實念佛,妳也不要去受戒,妳就老老實實本分做妳的事情。她聽了很高興說這個可以,這個她能夠做到,沒有問題。後來我就介紹韓館長跟她談,館長談一談,道場有個人來做一些粗活也有需要,就給她剃度了。剃度大概半年多,後面又有幾個年輕的女眾出家了,館長叫她們去受戒,但是沒有安排她去受戒。她老人家就哭起來了,哭了,為什麼人家都去受戒,她沒去受戒?我就跟她講,當初我跟妳講,妳出家不要受戒,學鍋漏匠,妳不是答應了嗎?那個時候她不認帳了,她不認識字,老實嗎?不老實。所以老實不是那麼簡單,沒有事情來的時候,人家沒去受戒,她看起來滿老實的,人家一受戒,她心就動了,她也要去受了,不受她心裡就難過。所以不是說不認識字她就很老實,不是這樣的。老實人他的善根是非常深厚的,真正老實人他怎麼會為這個去動心?他會很安分守己的,老老實實的念佛,不跟人家計較。你要去受戒,說實在話,也是動了名利之心,怎麼會老實?還是不行。

  所以你看人家沒有持齋戒,沒有持戒,他得定了,開智慧了,這樣的人有,一個是老實人,一個是上上根人,這兩種人可以。他雖然沒有學律儀戒,但是他得定,定當中就有戒,你得禪定自然不會去造惡業,這個叫定共戒。開智慧,像六祖那樣,那個叫道共戒,證果了,他已經明心見性,當然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戒,那叫道共戒。你還沒有得定,還沒有開智慧之前,我們所學的叫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這三大類。昨天跟大家講了,這三大類都是戒。像我們淨公老和尚現在推廣的三個根,《弟子規》,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它是屬於攝善法戒。包括其他宗教講的,跟十善業相應的,凡是屬於好的、善的,包括佛在大小乘經典的教誡,它沒有戒律條文的,這些教誡統統屬於攝善法戒,含攝在這個裡面。

  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給我們講,講到十善它就涵蓋所有的善法,世出世間善法都包含在裡面;講到十惡,世出世間惡法統統涵蓋在裡面,所以這個範圍就很廣。律儀戒它一條一條的,它有數目的,這個叫律儀戒,有條文的。攝善法戒它是原則性的,凡是跟十善相應都屬於善法。這個我們都要學的,要做的。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幫助眾生覺悟是最大的利益,像流通法寶、印經書,這個利益最大。世間人不懂,只重視在物質,不重視法寶。其實法為什麼稱寶?因為這個能幫助你成佛、了生死、明心見性。世間的物質,世間再多的物質,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統統給你,你也不能了生死,也不能斷煩惱,也不能明心見性、成佛作祖,那怎麼能相提並論?所以法寶它是真正解決眾生根本問題的,所以稱為寶!

  我們學習齋戒,齋戒屬於小乘的戒法,但是小乘的戒法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屬於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齋戒屬於第二福。第二福前面還有第一福,這個第一福是世間福、人天福,第二福是出世間二乘福,第三福是菩薩入世間大乘菩薩福。看到觀音菩薩給我們講身持齋戒,我們一定要知道身持齋戒,除了八關齋戒有條文的,它還含攝第一福,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第二福一定包括第一福,好像三層樓,三福就像三層樓,第二層樓下面一定有第一層,不一定有第三層,但是一定有下面第一層。上面第三層樓,一定包括第二層跟第一層,你有第一層,不一定有第二層、第三層。但是有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不可能說我從二樓蓋起,一樓我不蓋,下面懸空的,這樣能蓋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身持齋戒它已經在第二福了,淨業三福的第二福,第二福一定包括前面第一福。

  我們現在齋戒學不來,看到這個條文好像很簡單,不難。但是我們去受了八關齋戒,好像沒有得到經典上講的那個效果。這個什麼原因?原因就是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所以齋戒持不好。有的人受了齋戒持到最後持得怪怪的,這個也大有人在。他標榜戒律。所以現在標榜學戒律的人,他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他那個戒是假的。我們也看到我們一些師兄弟離開圖書館之後,他發心去學戒,學得很精嚴,但是我怎麼都感受不到那種持戒的氣氛,好像他持那個戒是持得不近人情的。怎麼不近人情?師父叫他們去做的事情,他們都不願意,你說這是什麼戒?你這個戒佛不承認的。所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過去都把三福疏忽了,看看這十一句很簡單,看起來好像我們都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真正認真的去理解、去學習。所以學到今天還是煩惱一大堆,還是一無所成,就是沒有重視這個基礎的學習。好像蓋房子,最底下的基礎沒打好,一下子就要蓋上面的,那蓋不起來的。你這個基本沒有學好,《弟子規》的基本沒有學好,很難再提升,不要說學戒了,就學個《感應篇》都很難。但是《感應篇》有輔助《弟子規》的作用,因為《感應篇》它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提倡。因為倫理道德沒講到因果,遇到利害關係的時候,倫理道德一斤值多少錢?這個撇開一邊了。名利現前,貪著名利,倫理道德他就不管了。但是明瞭因果的人,他就不會了,他知道這麼做,他想要求得的反而是損失了,自然他就不會去造那個業。所以《感應篇》在三個根當中應該它算是一個中心。所以現在老和尚提倡的《感應篇》也是第二個,它是一個中心。這個也符合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都是講因果教育。

  印光祖師講現在這個世間如果再不提倡因果教育,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也救不了這個世間。為什麼?世間人他回不了頭,他已經迷在名利當中迷得太深了,只是想求到利益,只要得到利益就好,幹什麼惡事都可以。沒有提倡因果教育,對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認識不清楚,那這個就很困難了。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教育,真的有他的道理。學戒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戒怎麼學都學不好。但是現在很多人他發心去受戒,也有好處,就是種善根,現前得不到戒的功德利益,種個善根結結緣,就像我們三皈依一樣,受個形式的戒,實質上並沒有得到這個戒。所以這個不講解,我們也不懂,不懂,很多人他一出家學佛了,在家出家都有,他也很發心要學這個戒,但是學到最後學不像,原因就是沒有三個根的基礎,這三個根的基礎沒有。

  學了這三個根,不是說學了就會,還要學得會,要真的能夠去做到。我們現在學了《弟子規》,我們不要講太多,就前面四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大家會念,在家裡面父母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以這種態度來面對?好,在家裡父母這樣來教我們,我們用這種心態來面對,用這個原則。出了家裡?到社會上?到公司上班?公司上班老闆呼不管他,在家裡父母呼應勿緩就好,《弟子規》也沒有寫老闆呼應勿緩,老闆呼就不理他。你想一想這樣對不對?如果這樣學,大概就學成書呆子了,學佛變佛呆子,這個就是不會舉一反三。孔老夫子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就不教了,這麼笨,跟你講一樣你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怎麼辦?在家裡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我們要很快答應,不能怠慢,除非你生病,或者有事,沒有辦法,不然你就不能怠慢。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令我們做事不能懶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應該尊敬要聽從。父母責,須順承,父母責備應該順承、承受。承就是什麼?你就不要講理由,縱然父母冤枉你,你也不要講理由。你一旦講理由,要跟父母辯是非清白,你那個悖逆之心就出現了,跟父母計較了。他罵,冤枉,你就讓他罵,氣過了就好,慢慢等他氣消了,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慢慢他會明白真相的。不要急於一時去辯白,有時候愈描愈黑,愈講他愈氣,所以要順承。

  在公司裡面,老闆呼,應勿緩;老闆命,行勿懶;老闆教,須敬聽;老闆責,須順承。這樣的人他的工作效率就很好,走到哪裡大概全世界的公司都需要這樣的人。全世界的公司大概沒有一個老闆喜歡老闆呼不理他,老闆命很懶散、不願意去做,工作效率就沒有了,生產力就沒有了,看老闆來做一下,老闆不在偷雞摸狗。老闆叫他不聽,叫他往東,他偏往西;老闆責備他,跟他頂嘴,跟他講理由。你說中國、外國全世界當老闆的,想不想要這樣的人?大概想要的人那個老闆頭腦應該有問題,一個正常人大概不會想要。這個我們以此類推,你就知道怎麼樣才叫做去落實《弟子規》,你有沒有落實?所以很多人學了《弟子規》學到最後也不像,就跟學戒律一樣,學到最後也不像,因為他沒有真正理解。他為什麼做不到?他沒有真正理解。理解之後你就去做,做了你就會有心得。所以心得報告。你要去做,我們過去沒有做,沒有這個習慣,現在要做很難、很勉強,修行就在這個地方修,把你過去那種不正確的心態、行為給它修正過來。剛開始要扭轉很難過,過一段時間慢慢就習慣成自然。在家裡面是這樣做,在外面,甚至我們出家在道場也是一樣的。這樣家庭也好,公司團體也好,道場也好,哪有不興旺的!一定會很興旺。不興旺,肯定沒有做到。

  所以身持齋戒這三個根的落實是一個地基,第一福人天福,你有人天福的基礎,在人天福的基礎上再提升就超越世間了,變出世間二乘福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現在學了佛,實在講,我們現在學佛,如果照《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我們現在不要說受戒,連受三皈依的資格都沒有,你看三皈在第二福第一句,戒律威儀是第二句、第三句,你受了三皈才能受戒。一般入佛門大家都知道要受三皈依,但是現在受三皈依也是一個形式,為什麼?因為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一下就跳到第二福去了,實在講這個也是掛名的三寶弟子。這樣皈依也是屬於結緣式的,現在我們也常常給人家皈依,皈依就算是結緣的,不是實質的皈依,是形式上結緣式的皈依。這個結緣當然也能種善根,種個善根種子,這個功德利益是有,但不是現在,將來。將來哪一天真的明白了,真的能做到了,他的功德就現前,現在先播個種子,種個善根,這個功德利益是肯定有。我們現在也受皈依了,有的甚至受了五戒,受了八關齋戒,還有甚至受了菩薩戒,出家人三壇大戒都全受了,其實連三皈依都沒有,那些戒也都落空了。因此我們基礎的修學不能疏忽,這樣我們來學習齋戒才會有真實的成就。經典講到這裡,齋戒我們也必須跟大家簡單的做個說明,我們有個概念。

  齋戒,一般我們講八關齋戒,昨天也跟大家講了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在《安士全書》摘錄的,《安士全書》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文昌帝君是道教的,他也學佛,文昌帝君也學佛,雖然他是道教,他也學佛。他也提倡道教的拜斗,做道教的祈福消災的這些做法,另外他也提倡印造佛經、修寺院,所以這就講到念佛持齋,這些《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都有,他也學佛,也勸人學佛。所以《文昌帝君陰騭文》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教義都有。

  八關齋戒,第一條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這個八條是戒,九、不非食時。八關齋戒前面八條叫戒,後面一條叫齋,關是閉的意思,齋是齊,整齊的意思。前面八戒關閉諸惡,就是你造惡業的這個門給它關起來,那就不會造惡業了。後面一條叫齋,齋就是讓我們神智清爽的,能夠正念昭彰,所以不非時食,不非時食是過中不食,過了中午的時間就不吃了。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會差一點點,這個現在也很好查,在電腦網路查氣象台,每一天日中的時間我們都知道,今天日中是幾點幾分,冬天跟夏天時差有比較大一點,不過現在天文日曆也都查得到。我們要持這個齋,當然要如理如法才能得到齋的功德利益。八關齋戒主要是「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種出世善根」,這是佛制定給在家人來受出家戒。

  根據弘一大師《講演錄》,他也引用《藥師經》裡面佛講的,八關齋戒主要是為在家居士訂的,讓在家人能夠過一天一夜出家人的生活。在家人受持八關齋戒這一天,就等於你今天這一天是出家,你受的戒法是出家戒,你是出家了,就是在家人受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所以如理如法受持八關齋戒,你這一天就是短期出家,你今天是出家。齋戒戒法,小乘戒我們也必須要學習、要明白,才知道怎麼來受持。雖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要學,學會一條就做一條,我們學會了就可以如理如法來受持。弘一大師跟我們講,八關齋戒不但佛是為在家人訂的,受一天的出家戒,也通出家人受。出家人譬如說已經受沙彌戒、比丘戒,那戒律比八關齋戒多得太多了,何必再去受八關齋戒?實在講,在《藥師經》裡面講,那個叫增益戒,就是說你現在已經受了戒,你再重受一次,會增加功德利益。

  所以,以前我們去受戒在戒場,有人他受過比丘戒了,他再去重受。重受的目的就是叫增益戒,他已經受過再去受,那叫受增益戒。八關齋戒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受了比丘戒或者沙彌戒,你可以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等於是增益戒,增加你的功德利益。所以出家人他也可以受八關齋戒,因為這個戒法就是屬於出家戒的,雖然受了比丘戒、沙彌戒,但是你再受八關齋戒叫增益戒,增長你這個戒的功德利益。我們現在就實質來講,現在雖然出家,受了三壇大戒,實質上不但比丘戒得不到,沙彌戒也得不到。因為佛講清淨比丘戒,必須要有五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你才會得戒,沒有五個清淨比丘給你傳授,你也得不到比丘戒。沙彌戒要兩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你才能得沙彌戒。

  蕅益祖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那個時代的人,我們淨宗九祖,他一生也是對戒律的修學有很深入的成就。他講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比丘了,南宋有,南宋以前還有,南宋以後比丘的種在中國就斷了,沒有了。因為沒有清淨比丘一直傳下來,沒有傳比丘戒的人,沒有這樣的人來傳授,所以得不到這個戒。沙彌戒都要兩個,現在一個都沒有,你到哪裡去找兩個?也不可能得這個戒。所以我們現在雖然受了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是形式的。菩薩戒你可以自己在佛前受,也可以得戒,菩薩戒不需要有人傳也可以得戒。但是比丘戒、沙彌戒是必定要有人傳,沒有傳這個戒的人,你怎麼能得這個戒?你很想學也沒辦法。另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照《占察善惡業報經》,其他的經沒有,只有這部經,你要求比丘戒、菩薩戒、沙彌戒,依照占察懺法,懺到業障清淨了,得到清淨輪相了,可以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來受比丘戒、沙彌戒,這樣可以得戒。蕅益祖師他就是根據《占察經》去修,得清淨輪相,他得菩薩戒、比丘戒、沙彌戒。後來比丘戒因緣不具足做不到,他捨戒,退戒,退到菩薩戒沙彌,最後他是退到菩薩戒沙彌。這是就實質的來講。

  就實質的來講,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了,菩薩戒有名無實,比丘戒、沙彌戒也是有名無實。蕅益祖師的學生成時法師,他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就是出家他持五戒的。民國初年弘一律師,弘一大師他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就是五戒他只能做到四條戒,不偷盜那條戒他沒把握。這些對戒律有研究學習的祖師大德,都是就實質來講的,就實質講才有實質意義。現在是就一個虛名來講,那個沒有實質意義。你去受了戒,戒碟印得很漂亮,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自己再認為是比丘、比丘尼,那罪過就大了。所以我現在從來不敢自稱比丘,沙彌都不敢稱,菩薩更不用談了,弘一大師他才出家多分優婆塞,我們跟人家比怎麼比?無法相比,就實質來論。就實質我們現在如果能做到三皈,這個就已經很了不起,可能我們三皈都還不夠資格。

  因此我們現在出家眾受持八關齋戒,佛在經上也講,弘一大師引用《藥師經》佛講的,出家比丘也可以受八關齋戒。所以八關齋戒就通在家出家,就不限定在家人才能受,出家人也可以受。現在我們就實質來論,出家眾來受持八關齋戒,還比較實際一點。因為現在沙彌戒也做不到,比丘戒也做不到,有名無實,受個八關齋法,這一天依照這個戒法,雖然學得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是努力認真來學習,還慢慢接近這個標準。一天一夜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學習,這個就比較腳踏實地。不然講得很高,一樣也做不到,那個就毫無意義了。

  八關齋戒前面五條就是五戒,一般我們受五戒。五戒前面四條叫性戒,後面一條不飲酒叫遮戒。八關齋戒前面四條是性戒,後面都是屬於遮戒,五、六、七、八都是屬於遮戒。最後一條是齋,那是齋,八條戒一條齋,合起來叫齋戒。遮戒就是預防的意思,你看不飲酒,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高廣大床,這四條屬於遮戒,預訪的。因為這個本身它的性質也不是有罪過,不是有罪過為什麼遮?遮就是防止。為什麼要防止?因為你接觸到這個,你就會去犯前面的殺盜淫妄,去犯到那個性戒,所以這四條叫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性戒就是什麼?你有受戒沒有受戒,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統統有罪。不是說受戒的人才有罪,沒有受戒的人殺生他就沒罪,他偷盜、邪淫、妄語就沒罪,不是的。這個你受戒不受戒都一樣的,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有罪過的,所以叫性罪,性罪是它的性質是有罪的。

  沒有受戒的人他犯了,他就只有性罪,因為它本身性質就有罪。受了戒的人,除了性罪還要再加一重破戒罪。受了這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個叫性戒。大家聽得懂嗎?你有受戒、沒有受戒,這四條基本就是性罪,你犯了都有罪。犯了都有罪,不受戒的人不是一樣都有罪嗎?受戒的人跟不受戒的人有什麼不一樣?不受戒的人他只有性罪,他沒有破戒罪。受戒的人犯了你本來就有性罪了,因為你受了戒又加一重破戒罪,等於加了這一重罪。這樣有一些人聽到,還是不要受戒好,受了戒不小心去犯到,多了一重罪,那還是不受為好。所以有一些人聽到,他不敢受了。

  以前我小時候,聽到我父親的一個朋友,我父親的朋友都是喝酒的,常常到我家喝酒,然後就聊天講故事,他們就是喝酒吃肉的。我聽我父親那個朋友講,他說我們吃肉的人以後到陰間地府去,被鬼卒用叉子叉,丟到奈何橋下面,只有叉一次;吃素的人、持戒的人,那個要叉兩次。他說為什麼叉兩次?鬼卒看到你,反正就殺生喝酒吃肉,這個就沒有理由講了,一叉就把你叉下去了,在下面怎麼叫他也不理你,叉一次就下去了。那持戒吃素的人被叉下去,他會講理由說,「我是持戒吃素的,怎麼把我叉下來?」那個鬼卒說,「好,你是持戒吃素的」,再把你叉一次,再拿上來看看,持得不清淨,再把他丟下去,所以要叉兩次。以前小時候聽到大人講這個故事,聽了覺得很好玩。但是那些大人就是告訴我們,吃肉喝酒還是比吃素要佔便宜,連死了以後到陰間地府去都還佔便宜,叉一次而已。講這些也是笑話,他喜歡吃肉喝酒就找一些理由,看到人家吃素,他就講一些理由來維持他吃肉的正當性。

  你受戒了,今天要去幹殺生的事情,不行,今天受戒不行,今天不能幹,我已經受戒了,有這個約束。遮就是預防,它防止你去造惡業,它有這個作用出來,所以也叫遮戒。破戒罪它是就遮罪這方面來論你破戒的程度,有點類似我們世間的法律。所以它前面四條戒有不可悔,有中可悔,有下可悔。第五條戒飲酒戒,在五戒裡面,它沒有不可悔,因為它本身性質不是有罪的,它是遮戒,它只有中可悔、下可悔,就是你喝酒喝到什麼程度可以懺悔。不可悔就是它不接受懺悔,這個作法懺不接受,戒師不接受你懺悔,你喪失持戒的資格。在五戒裡面不殺生,你殺動物,那個都可悔,可以懺悔。殺動物,你殺大的中可悔,殺比較小的,小可悔、下可悔。如果殺人,殺人就不可悔,在《五戒相經》裡面講,包括安樂死的也犯了不可悔。所以現在醫生在爭論安樂死,要不要安樂死?佛制訂的五戒,不可以,《五戒相經》裡面就有講。墮胎,一個星期以上墮了就犯不可悔,你殺人了;還有用藥給孕婦吃,讓她墮的。但是這個當中有開遮持犯,它有分可悔、不可悔,看什麼情況,什麼動機。

  這些都要很詳細講,這個講我們又要花很長時間,這個另外找時間來講,不然我再把這五戒一條一條根據《五戒相經》來講,就要講一部《五戒相經》。這個五條戒你都沒有搞懂,你持什麼八關齋戒,持什麼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不是開玩笑嗎?所以我在金山寺給這些出家眾講,我們五戒都沒搞懂,你還持什麼戒?一受戒大家搶著拿報名表,你真的那麼喜歡學戒嗎?上戒律課又不來聽課。上課又不來,受戒大家搶著要去受戒,我說你們真的那麼喜歡受戒嗎?你不學習,受了戒你不知道怎麼去持戒,那個就只有形式而已。

  《五戒相經》講到殺生,殺人。殺人,人的對象也不一樣,結罪不一樣。殺父母,那個不叫不可悔,那個叫逆罪,五逆,逆罪。這個要講清楚、說明白,不然身持齋戒四個字,我們大家都會念,這個字都看得懂,但是內容你不知道,你怎麼持齋戒?你到底有沒有持齋戒,你也搞不懂,你說這樣能得到戒律的功德利益嗎?我看是糊裡糊塗受戒,真的現在去受戒都糊裡糊塗的,都沒有搞懂。所以受了戒之後,心裡常常有猶豫、有懷疑,我們這邊做到底是犯戒還是持戒?犯戒犯到什麼程度,這個都不知道。如果你犯了可悔罪作法懺,作法懺就是在戒師面前,在佛前來求懺悔,這個可以,這個叫作法懺。接受懺悔,你發願了、發露了,我做錯什麼事情,大家接受了,你發願要改過,這個罪業就懺掉,這個叫可悔,可以懺悔。如果犯了不可悔,在小乘戒裡面,他就不接受懺悔,你這一輩子就永遠不能再受戒,不可以再受戒,你也得不到戒了。

  只有依大乘經教裡面,大乘經裡面像《梵網經》,像《大悲心陀羅尼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諸大乘經要修取相懺。譬如說有墮胎的人就不能給她受戒,不能受戒了。在戒場都要問難,問就是這幾條你曾經有犯過嗎?犯到什麼程度?記得我去六龜,那時候廣欽老和尚在,他一生就傳一次戒,我的得戒和尚是廣欽老和尚。我們那個戒師來問,問到我們前面一班的,有沒有殺生?沒有。有沒有偷盜?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就可以受戒。問到我們這一班,我們這一班好像都滿老實的,從頭到尾都說有,戒師說有就不能受戒,就要把你們趕出去,要說沒有。我們說明明有,我們曾經殺過生,哪一個人不吃肉?都殺過。我們現在明明有,現在說沒有,那不是打妄語嗎?他說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方便妄語,就打吧,大家都這麼念。

  所以真正如理如法受戒,現在是受一個形式的,受完了這個形式。形式戒要不要受?弘一大師也建議我們去受,但是心裡要很清楚你並沒有得戒。我們受完之後,我們再來學這個戒,人家才不批評,你沒有受戒怎麼可以看戒本、學戒?戒本是給受戒的人看,你也沒受戒怎麼可以看?人家就會指責你了。我們現在受戒是為了方便來學戒,人家不會批評我們看戒本,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受個形式。弘一大師也勸我們去受,但是不要認為你得戒了,你受了之後再來學,你學會一條就去持一條,這個就很務實。受了之後你不學,不學你還是得不到戒,得不到戒就沒有這個功德,經典上講的功德我們都沒分。

  犯了不可悔罪,要依大乘經去取相懺。什麼叫取相懺?要懺悔到有瑞相,晚上作好夢,夢到蓮花,夢到佛菩薩,這個業障消除了,你自己會感覺出來,那個業障消了,你人的身心就非常輕鬆,很安穩,很輕鬆,輕安。如果現在你很煩重,壓力很大,我是過來人,業障深重,你業障沒有懺掉,晚上常作惡夢,壓力很大,糊裡糊塗的,智慧不開,那都是業障深重。所以大乘取相懺它才能把不可悔罪懺掉。小乘戒它就不接受,沒有接受的。依大乘取相懺取得瑞相之後,他就可以重新再受戒。你要跑到小乘佛教國家,人家不給你受戒。只有在大乘佛教國家,你要懺除業障,還可以再受。最高的是無生懺,又叫實相懺,那是《金剛經》的境界,你要提起般若觀照的功夫,那個叫大莊嚴懺,又叫大莊嚴懺,那是最根本的懺悔。所以三時繫念,這個三時的懺悔,第一時是作法懺,「今對佛前求懺悔」,那就是小乘的作法懺,對佛前,對師長前,對同參道友前,發露懺悔,那個叫發露懺悔。像了凡居士一樣,在佛前為疏一通,今對佛前求懺悔,那是作法懺。第二時是取相懺,「一切罪障皆懺悔」,罪業、障礙都懺除,那是取相懺,大乘取相懺。第三時「一切罪根皆懺悔」,根就是無生懺,又叫大莊嚴懺。那是般若智慧現前,罪根也就不存在了,一切造罪業的根本沒有了,懺除掉了,所以第三時是無生懺最高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不同,我們大小乘戒經教都要學習,才能融會貫通。

  第一條不殺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殺」。這個是大家都知道,螞蟻蚊蟲你也不可以故意去殺害牠。《五戒相經》有犯可悔、不可悔,小動物、蜎飛蠕動的、大動物,還有各方面的生命,結罪要怎麼解。所以戒律,戒是禁戒,禁止的;律是法律。戒是禁戒,律是法律,法律是什麼?處斷輕重,好像法官判案,處斷這個有犯還是沒有犯,戒也不是說你殺生就犯戒了,不是的。這個有故殺、無意殺的,這個也很多方面,還有用藥殺的,用毒藥殺的,用武器殺的,用念咒殺的,直接殺的、間接殺的,這些在《五戒相經》不殺生講得很多。這些要深入來學習,大家如果有興趣報名,我看看有沒有人要學,再來講。如果沒人學,光我一個人講,講了半天也沒有人要學。這方面就是有這個意願,大家學這個戒,《五戒相經》你不能不學習。這在山東我講過一遍,在網路佛學院我講過一遍,如果你們有興趣也可以去點網路,《五戒相經》來聽,這個網站上有。

  第二不偷盜,「物非己有,不與不取」。這個我們看也很容易懂,不是自己的東西,縱然再小的東西,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我們也不可以私自把它佔為己有,把它拿過來佔為己有,如果拿來了,那就犯了偷盜。偷盜這個戒項非常的細,戒項很細,必須要研究戒經,戒項很細。第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唯制邪淫,受八關日,正淫亦斷」。因為在家人有家庭,有結婚,所以在家持五戒,佛只有制不邪淫,除了妻妾以外,這個就屬於邪淫了,《五戒相經》也講得很詳細。現在好像世界上訂的法律,這一條比中國古禮訂得要嚴格,現在訂的對男眾來講,訂得很嚴格。古時候古禮有錢的人,做官的人可以納妾,納妾它合乎古禮、禮法,在古時候是合法的。有錢的人他養得起三妻四妾,他依照禮來納妾,但是這個禮當中也是以和為貴。譬如說你要納妾,大概要經過大老婆同意,大老婆不同意納妾,我看一天到晚都在打架。但是有幾個大老婆能同意?我看有,不是沒有,很少,非常少,大部分是不同意的多。有的不同意,他也勉強納妾的,那個妾如果比較弱的,她就很慘,就被欺負;有的妾比大老婆還兇,大老婆她就慘了。這個我們在現實社會都看到很多。所以佛勸我們不邪淫,維持夫妻婚姻的關係,維持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不要邪淫,你邪淫就會造成家庭破裂,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跟邪淫有關。所以佛制在家五戒不邪淫。受八關齋戒這一天,雖然是在家人,正淫亦斷,夫妻也不能同房,這一天一定要遵守,要斷。所以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原來是不邪淫,你受八關齋戒這一條要改不淫欲,不是不邪淫,這個要看清楚。

  第四不妄語,「心口如一,了無虛妄」。心口一致,我們講話誠實不欺騙人。妄語在《五戒相經》裡面也講,有大妄語、有小妄語,大妄語犯不可悔罪,不可懺悔,犯小妄語可以懺悔。這個四條是性戒。我們持五戒有什麼好處?佛在《五戒相經》講,持五戒將來可以成佛。弟子問,不持五戒?不持五戒就沒有成佛的希望。他說持了五戒做不到墮地獄,那罪加一等,誰敢受?還是不要受好。佛就說了,不受就沒有成佛的希望。你受了墮地獄,墮地獄還會出來,你受了有這個善根,你會接著繼續修,修成了你會成佛;永遠不受,你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所以我們看到小乘戒,五戒、八關齋戒,佛講的開遮持犯你一定要懂,你一定要知道這樣子有沒有犯戒。你不懂,你持這個戒,你持得糊裡糊塗的;你去受戒,受戒也是糊裡糊塗的,不知道怎麼持戒。受了戒要發心來學戒,這四條受了戒就加一個遮戒出來,就是預防的。你犯戒是犯什麼?那不是算性罪,而是給你論開遮持犯的部分是屬於遮戒這一部分的,不是屬於性戒這一部分。性罪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因果報應,殺人償命,欠人還債,這個是性罪因果報應,這個沒有辦法避免。在受了戒,就受戒這個遮戒的部分來論開遮持犯,處斷輕重,犯可悔、不可悔,就遮戒的部分來論,它不是就性戒來論。性戒本身就是說,譬如說不淫欲,淫欲其實不管正淫、邪淫,以出世間法的標準來講,統統是罪過,因為六道生死輪迴淫欲是根本,主要的因素,它本身就是罪業。你不淫,六道生死輪迴分段生死就沒有了,就是說這個原因造成你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個當然不好。但是不好,這個很不容易斷,要慢慢斷,佛制這個戒也是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在《五戒相經》裡面講,「若優婆塞與婬女共婬,不與直者,犯邪淫不可悔,與直無犯」。這個就是戒律上的一個開緣。這個是就什麼?就遮戒的部分來講,他跟淫女共淫,他有付錢,這個性交易的行為他有付錢,他不犯戒,不犯邪淫的戒。但是不給錢,那就不但犯戒還犯不可悔,不可懺悔,那五戒全破了;給錢無犯,這個是就遮戒的部分來講。但是就性戒來講,淫欲本身就是一個業障,這就性罪來講。所以在這裡講不淫欲,為什麼出家戒前面五條戒四條都一樣,這一條特別舉出來,主要是這一條是出世間主要的一條戒。所以《楞嚴經》佛給我們講,《楞嚴經》講「四種清淨明誨」,不淫欲這一條戒是擺在第一條。因為你要超越世間,你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是第一個因素,這個要先斷,你不斷六道出不去。你不想出離六道當然可以不斷,你想出離六道非斷不可。我們在家俗人沒有辦法全斷,斷一天的,一天大家就沒有問題,譬如一個月持個一天、兩天、三天,有的人持六天,有的人持十齋日,十天。譬如說一個月一次一天,或者初一、十五,這兩天也可以。這個也比較容易做得到,用一個漸進式的來慢慢斷除。

  這四條是屬於性戒,受了戒,性戒再加上一個遮戒,所以這四條它是有兩重的。下面它只有遮戒,從不飲酒開始,它都屬於遮戒,沒有性戒。酒,因為它本身不是有罪的,後面三條也是一樣,六、七、八,三條也是一樣,它本身也沒有什麼罪不罪的,是人因為這樣然後去造前面四條性罪,這個會導致你去造前面四條性罪,所以給你禁止。這四條本身也沒有罪,所以屬於遮戒。所以不飲酒,「酒能亂性,飲生諸過」。你喝了,喝了你就很容易控制不了去造前面四種業,因為這樣才禁止。如果你喝了酒,不會去造四種罪業,佛這條就不需要制定了。但是飲酒很難控制,有一些人酒喝下去就變了一個人,所以這個還是要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五條,後面還有三條戒一條齋,我們明天晚上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請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