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1/3/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10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六頁第三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兩段經文,這兩段就是兩願。這兩願『願我速乘般若船』,「般若」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學佛,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因此佛在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就講了二十二年。為什麼花這麼長的時間講般若經典?我們看阿含講十二年,大乘方等講八年,後面法華、涅槃這個時期講了七年,這當中般若佔了二十二年,幾乎接近一半的時間。昨天也跟大家大概提到過,江味農老居士註解的《金剛經講義》,也特別提到修學般若的重要。我們學佛的人、包括念佛的人,有很多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很多人很用功、很認真,但是修了很多年沒有很明顯的效果,修到最後枯燥無味就退心了,伏不住煩惱。這個原因就是這當中沒有般若智慧的觀照功夫,因此修行過程很容易陷入枯燥無味,我們一般講功夫不得力,就是伏煩惱伏不住,這是疏忽掉般若修學的原因,疏忽掉了。
自古以來,從唐朝以後在佛門的大德,也可以說從宋朝以後,差不多一千年的時間,在佛門講《般若經》的人就很少。原因般若經典不好講,萬一講錯了給人家誤導,那要背很大的因果責任,因此就不敢講,怕談般若。有一些人很狂妄,他也不懂般若,亂講,妄談般若。另外佛門還有一些大德,他們也講般若,但是講得很淺,講的並不深入,因此也起不了觀照般若的功夫。因此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很難得力,包括我們念佛法門也不外例外,這是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給我們提到般若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一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願就是希望,希望我能夠很快的搭上般若這一條法船。這就是勸我們要發願,要學般若,你不學,你怎麼乘般若船?這個願發了之後,後面就要有具體的行動,那個願才不落空。不然你願發了,後面又沒有具體的行動去落實,那個願就變成空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這跟前面都有相關的。這個「苦海」,六道、十法界可以說都是苦海,六道法界這個苦海比較嚴重,在六道裡面最重的苦海就是三惡道。但是在六道裡面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三界六道沒有快樂的事情。縱然有快樂,那也不是真的快樂,那個樂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了。所以三界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這個三苦。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苦,這個生理的苦,身體基本的苦,心理上,也就是精神方面,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有所求,求不到,很失望,苦了;愛別離,自己親愛的人、喜歡的人、恩愛的人,偏偏生離死別,不能聚在一起,非常痛苦;不喜歡看到的人,冤家債主偏偏碰在一起,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是所有一切精神、物質,所有一切苦的根源都從五陰所生的。三苦、八苦在三界六道的凡夫,人人都有,人人都避免不了這些苦,所以六道稱為苦海。
十法界當中六道法界是最苦,四聖法界比六道快樂多了,因為他已經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了,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了。但是這個快樂還不是究竟圓滿,距離究竟圓滿的快樂還有很大的距離,對我們六道法界的眾生來講,當然他比我們強多了,他們得到解脫自在。但是跟一真法界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大菩薩來比,四聖法界的聖眾還是苦。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還是生活在虛妄的一個世界裡面,雖然沒有六道的分段生死,但是還有六道以外的變易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所以十法界都是稱為凡夫,對一真法界來講都稱為凡夫,六道稱為內凡,四聖法界稱為外凡。所以十法界都是苦海,唯有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就越苦海了。我們要發願要早得越苦海,希望這個時間愈早愈好。
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要超越苦海,說實在話是相當不容易的。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要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必須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這樣我們才能超越六道法界。要超越四聖法界必定要把塵沙惑就是分別也要斷乾淨,才能破一品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這個講起來很容易,要做到是相當的不容易,我們不要說超越十法界,超越六道法界我們在一生當中都辦不到。因此我們特別在末法時期修行,比過去在正法、像法時期困難度就更多、更大,更困難了。在末法時期,我們想這一生能超越苦海,唯一可能的就是修學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這個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見思惑一品沒斷,具足信願行,這個信願行三資糧真正具足了,就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四聖法界。
雖然我們見思惑一品沒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六道當中有三惡道,而且人的壽命很短促,是胎生的,我們這個人道是胎生的。西方極樂世界,它那個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人天善道,它沒有三惡道。這個我們讀《彌陀經》、讀《無量壽經》,經文我們都看得很清楚,沒有三惡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凡聖同居土,它只有人天兩道,人道跟天道,沒有三惡道。三惡道的眾生往生到那邊也是人天的身分,人天的身分就是還沒有斷見思惑的凡夫。還沒有斷見思惑,或者見思惑沒有斷乾淨,不管在任何一尊佛的世界都是住在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世界。如果見思惑斷了,他就不住在凡聖同居土,他住在方便有餘土。為什麼稱為方便有餘土?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六道生死輪迴了,但是還不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如果再斷塵沙破一品無明,就生到實報莊嚴土了。實報莊嚴土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就回歸到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我們的法身本體。所以每一尊佛都有四土。
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並不是在上三土,上三土每一尊佛都一樣的,方便有餘土你要斷見思惑,你要生到實報莊嚴土,你就要破無明,無明破盡你才能回歸到常寂光土,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沒有例外的。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有三惡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它這個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它這個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思惑一品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這個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這是一個特色。再一個特色就是無量壽,蓮花化身,這是第二個特色。第三個特色,它這個凡聖同居土跟上面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當中沒有障礙,也就是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任何一土,那四土它是都相通的。上面通下面,這個我們沒有疑惑,譬如常寂光淨土通實報莊嚴土、通方便有餘土、通凡聖同居土,上面通下面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這個我們沒有疑惑,程度高的通程度低的,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譬如說凡聖同居土我們就見不到阿羅漢、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住的方便有餘土,他們的世界我們看不到。但是他看得到我們,他可以跟我們住在一起,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方便有餘土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法身大士,這些諸佛菩薩他看不到。但是實報莊嚴土的法身大士,這些大菩薩他沒有障礙,他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個都沒有障礙。這個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常寂光,圓滿的常寂光是成佛了,他回歸到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我們的本性、法身、理體,就是宇宙的本體,明心見性到究竟圓滿就回歸常寂光土。下面三土都是常寂光土所現的。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他見思惑一品沒斷,只是具有人天的身分,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也可以通方便有餘土跟實報莊嚴土,跟諸佛如來每一天往來,跟觀音、勢至都是同學,同參道友,平起平坐,這很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都沒有這種現象的。上面通下面,我們沒有疑惑,下面也通上面,這個我們就想不通了。這是什麼原因?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不是我們自己修行的程度達到那個標準,是藉佛願力的加持。我們沒有修到那個程度,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受用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都一樣,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它有這種特色,因此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念阿彌陀佛發願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你去那邊成佛比較快,在我這個世界修行很慢,吃很多苦頭,常常退轉、退步,進一步退九步,大起大落。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進無退,只有往前進不會退轉,所以圓證三不退。
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想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這個苦海,除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為什麼?我們知道,我們沒有辦法在這一生當中把見思惑斷乾淨,見思惑你一絲毫沒斷乾淨,你三界就超越不了。你看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的,你證得須陀洹果,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還要天上人間七次的往返,才證阿羅漢果,才超越三界。證得二果斯陀含,天上人間要一次的往來,叫一來,還要來一次,然後才能超越。證得三果阿那含,住五不還天就不用來人間了,他在天道就直接超越三界了。可見得斷見思惑超越三界的難度很高。我們一生當中不要說見思惑都斷盡,我們想想能不能證得一個須陀洹?就是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乾淨。證得須陀洹在小乘叫須陀洹果,在《華嚴經》、《法華經》它有藏通別圓四教的菩薩,以圓教菩薩來講,它是圓教七信位的初信斷八十八品見惑,等於小乘的初果須陀洹,到七信才超越三界。但是圓教菩薩斷證功夫跟小乘人一樣,但是神通智慧道力,那小乘是遠遠不如。斷證功夫一樣,但神通智慧道力差別太大太大,這是大乘圓教。斷了八十八品見惑,雖然沒有了生死,但是了生死這個時間表可以預定,就是可以預期。好像你入了學校,入了一年級,你念了六年,你就一定畢業,好像正式入學了。還沒有入學之前,那些時間都不算,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斷見惑,在這個世界修行沒有斷八十八品見惑,那還沒有入學,連一年級都沒有進去。斷了見惑,你了生死就可以預期,最長的時間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根性比較利的可能他這個時間可以縮短。我們想一想,我們一生當中能不能斷八十八品見惑?不要說八十八品,恐怕一品都斷不掉,這個不容易!
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我們這個身體,執著這個身是我,後面就不用談了,光這一關我們就很難去突破,無始劫以來那種執著根深蒂固,不是我們說斷就能斷的,費很大功夫都還斷不了,這要靠智慧。淨土法門有個方便,不用斷,你能暫時把它控制住,這些煩惱不起現行,就可以帶業往生。到了極樂世界那個環境,自自然然這些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時間久了它自然就沒有,因為那個環境好。我們凡夫還是要選擇環境的,你能夠在污染的環境不受污染,那不是一般人,根性要很利的人才行,出污泥而不染。我們一般人、一般的根器沒有辦法,肯定受到污染,受到污染我們肯定要墮落、要退轉,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對於環境上還是有所選擇。你看古大德自己定慧還沒有成就之前,道場都選擇在深山,人跡不到的,交通很不方便的,為什麼?怕污染。他定慧還沒有成就,他必須要有一個清淨的環境來保護他的清淨心,不然一出去他又受到污染又退轉了。自己定慧真正成就才能出去弘法利生,不然自己定慧沒有成就,出去弘法不是去度眾生,都是被眾生度跑了,這個都是事實。所以我們末法時期要超越苦海,除了念佛求生淨土,沒有第二條路了,這是唯一一條越苦海的捷徑。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這一願也非常重要,我們要發這個願,你看前面一直從發願發到這裡,這裡講到『戒定道』,這是一個關鍵。從「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一直到「願我早得越苦海」,這個六願如果沒有「戒定道」,前面六願恐怕都落空了。為什麼?我們佛法的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是個前方便,目的是開智慧,你開啟了自性的般若智慧,那麼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智慧一開就把煩惱變成菩提了,轉煩惱為菩提。但是我們還沒有開智慧之前,必須藉用戒定來幫助,戒、定都是手段,它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我們智慧沒開,戒定不能不要,你不要,你開智慧就有障礙,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包括我們修淨土都不例外。如果修淨土例外,佛就不用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淨業三福」,那個三福就不需要講了,講那不是多餘了嗎?教我們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還要講那三福,那麼麻煩幹什麼?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念佛雖然講帶業往生,不用斷見思惑,但是這個戒定起碼你也要有二十分的條件。好像你考試,你不要說考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你起碼也考個二十分,你考個零蛋,那就沒辦法了。所以戒定你起碼也要二十分,其他的法門起碼要六十分以上才及格,六十分以下都不及格。這個淨土法門要求你最起碼要二十分,阿彌陀佛這個學校就錄取,這個條件已經降到最低了,但是你不能低到連這個條件都沒有,那還是去不了。這個條件就是我們雖然沒開智慧,但是你這個戒定足以把我們的煩惱伏住了。所以我們也發心來學戒、學定,這個要學。
淨業三福第一福,現在老和尚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都是屬於戒定,屬於戒學範圍。戒比善要高,第一福是人天善法,你看五戒十善,五戒是在第二福,你受了三皈之後才能受五戒。實在講不要說受五戒,你受三皈,三皈依就是在第二福,入佛門第一個要三皈依,你有了三皈依就說明你已經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礎,如果你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你那個三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三寶弟子。你受了三皈,有了三皈你才能去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才可以往上提升去學這個戒,連三皈依都沒有,說實在話,我們連五戒都沒有,連五戒都撈不到,為什麼五戒都撈不到?因為三皈依都沒有。五戒得戒是從三皈依這個基礎得的戒,八關齋戒也是從三皈依這裡得戒的,這個沒有,你戒從哪裡來?沒有。三皈依的基礎在哪裡?在第一福。第一福沒有,三皈依從哪裡來?也沒有。所以我們淨公老和尚為什麼現在這麼強調三個根,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你有第一福的基礎,三皈要落實也能落實了,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就很容易能夠做到。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有了第一福、第二福才能提升到第三福,大乘菩薩福,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都是從戒定道來的,戒定道。因此我們現在要注重戒定的學習,修戒定這個當中也可以同步學習般若,這些都是相關的,相輔相成的。但是我們現在下手,從事相上,從戒定來修,在道理上,可以從般若來深入,這樣戒定慧三學它就相輔相成了。我們還沒有得戒定之前,雖然學般若還是偏重在戒定的學習,戒定道有了,那就偏重在開智慧這邊。學習有這種情況,我們也要了解。
戒律我們也要學習,雖然現在我們做不到,我們雖然沒有得戒,但是可以學戒,我們要先學戒,真的學會了,我們去受戒才能夠得戒。如果你不學習,根本都不懂,你受了戒也得不到戒。得不到戒,受了這個戒,也沒辦法去持戒,到底是持戒還是犯戒,開遮持犯完全不明白。在生活當中該怎麼做,到底有沒有犯戒還是在持戒,自己也搞不懂,這就沒有辦法受持這個戒,因此要學戒。學戒我們先不要學得太高,比如八關齋戒、沙彌律儀,這個層次比較高。我們現在要先從五戒學起。我們五戒都搞不懂,你現在學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都是形式的。最基本三皈、五戒我們都沒明白,你這個基礎都沒有,怎麼可能提升那麼高層次的戒?現在不但是在家居士從三皈五戒,五戒十善來學,出家眾也不例外。
我們現在的出家眾跟古時候的出家眾那是絕對不一樣的。古時候出家眾沒那麼容易的,沒有相當的道德、學問、修持,人家不讓你剃度的,要有度牒。在清朝以前明朝,明朝以前出家人都需要度牒,國家在管制的,要經過考試的,你沒有進士的這種道德學問不讓你剃度。為什麼?一剃你就天人師了,連皇帝都要拜你為老師。皇帝拜你為老師,你什麼道德學問都沒有,比一個在家居士還差,他怎麼會拜你做老師?就是你不夠這個條件、不夠這個資格。清朝從順治皇帝廢除度牒制度以後,佛門素質就一直往下降,什麼地痞流氓統統可以出家了。所以現在出家人的形象在社會上並不好,給社會大眾印象並不好。因此我們出家眾雖然現了出家相,還是要學戒,要學習,特別要學習。
學習也是從三皈五戒開始,我們雖然出家了,我們連三皈五戒都不懂,你去受了比丘戒、菩薩戒,你怎麼可能得戒?你怎麼可能去做到?得這個戒有它前方便一定的條件,這個也不是很容易的,必須要懺除業障,你業障沒有懺除,你得不到這個戒。《了凡四訓》裡面「改過之法」就是講懺除業障的,《了凡四訓》它還不是講受戒。修淨業三福第一福,修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現在老和尚講這三個根都要先懺除業障,你這三個根才能去落實。如果你不懺除業障,不要說三皈五戒,這三個根你都做不到,何況這個戒,戒是在第二福。所以我們當前懺除業障是我們還沒有得戒定道之前要先修的功課,要先修這個功課,這個不能不知道。你深重的業障懺除了,才能夠得這個戒;不要說得戒,你才能落實三個根,不然你這三個根也很難落實。
現在講到得這個戒,我們現代人犯殺盜淫妄四重戒非常普遍,五戒十善第一條都是不殺生,包括沙彌律,第一條都是不殺生。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這一生,過去生不要講,就這一生從生下來到現在,我們有沒有殺過生?有沒有吃過肉?我看大概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犯殺生這個戒。另外我們老和尚今天這個直播講的,不但殺生還殺人。怎麼殺人?現在墮胎的,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一天有十五萬人墮胎,有五百個婦女因為墮胎而死亡,兩年下來就超過一億人,這是在醫院有登記的,沒有登記的就不曉得有多少。不但殺生還殺人,你看這個業造的多重。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很難避免沒有去造深重的業障,你造了深重的業障,我們自己反省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造這種重業?如果有,沒有懺除清淨,這一生要往生西方,帶業往生都有困難。這個業障會來障礙你,冤親債主來障礙、來找麻煩,這是很難避免。
因此我們現在懺除業障比古人要難得多,因為我們造的業比古人重,古人造業沒有我們現代人造得這麼重。因此我們要得到戒定道,懺除業障這方面的理論方法境界,不能不學習。這個殺人墮胎根據《五戒相經箋要》,《五戒相經》是小乘經,小乘經你殺人,你墮胎,犯了不可悔罪,不接受你懺悔,這個作法懺不通懺悔,就是永遠喪失受戒的資格,在小乘法裡面就不再給他受戒了。大乘法作法懺不能懺,你殺畜生作法懺還可以懺,殺人就不通懺悔,不可悔,犯了不可悔罪。只有大乘取相懺,根據《梵網經》大乘經還有《占察善惡業報經》,用大乘的理論方法允許我們懺悔,可以懺悔。但是你要懺除到業障消除見到瑞相,那業障才算消除,這樣才能去納受,再重新去受戒,受這個戒,才能得這個戒。
懺悔法最高的是無生懺,那是要金剛般若,金剛般若無相懺、無生懺,那是最究竟圓滿的懺悔。所以懺悔法分三大類,作法懺是有一個儀規形式的,對佛菩薩面前、對師長朋友面前來發露懺悔,這叫作法懺。第二個取相懺,在佛菩薩面前依照大乘經的理論方法來修,修到取得瑞相,這個業障才算懺除清淨,去受戒才能得戒。第三無生懺,又叫大莊嚴懺,那是究竟圓滿的懺悔。這個詳細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些理論方法我們也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所以「願我速得戒定道」,我們怎麼樣得到戒定道?願發了之後你要去修、要去做,不然發了這個願,念一念也不曉得要怎麼去做,就落空了。下面講: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這一願就是說『願我早登』,「早」就是很快、早一點登上這個『涅槃山』。「山」也是一個形容比喻。「涅槃」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滅,我們一般講證得涅槃。小乘聲聞、緣覺證得的涅槃叫偏真涅槃,生方便有餘土,那個不究竟。雖然了了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他還沒有明心見性,他守在偏真涅槃,這個距離大乘究竟圓滿的涅槃,距離還很遙遠。這裡這個經是大乘經,給我們講早登涅槃山,一定是指大乘究竟的涅槃,達到不生不滅這個境界,我們發了願就要朝這個方向來精進。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這一願,『速』就是快速的,『會』就是體會。『無為』是對有為來講的,我們一般講有為法、無為法。這個『舍』也是一個形容比喻,「舍」就是舍宅的意思。這個舍,前面講早登涅槃山,山頂是最高的,就是至高無上的,我們一般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山頂代表它是最高峰。這個無為舍,舍宅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住的地方。速會,會就是體會,會也有見到的意思,會見。這個舍是我們居住的地方,舍宅,住的房子,住的地方。這個意思就是我們要以無為做我們的舍宅。我們現在是住在什麼?住在有為上面,有為說實在話都是在流浪,在六道生死輪迴。不但六道法界生死輪迴是流浪、是無常、是短暫的,連四聖法界它也不是永恆的,它也要提升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那就比較長久了,住三大阿僧祇劫回歸常寂光,常寂光那真的是無為舍。
我們在三界六道都是無常的,都是有為的,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有變化的。在《百法明門論》,把宇宙間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把它歸納一百類。心是精神的,色是物質的,還有不相應是抽象概念的,叫不相應行法,一共一百大類。有為、無為一共分一百條,前面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後面六種就是無為法。六種無為法只有最後一種真如無為它是真的,前面五種無為它是相似無為法,還不是真的。譬如說第一個虛空無為,我們看到虛空,虛空沒有變化,虛空無為,虛空無為它是不是真的無為?它是相似的,還不是真的。真的是真如無為,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根據《佛學大辭典》,六種無為第一個是虛空無為,第二個擇滅無為,第三是非擇滅無為,第四不動無為,第五想受滅無為,第六是真如無為。前面這五種無為是相似的無為,只有第六真如無為那才是真正的無為法,就是永恆不變的,我們講法身常寂光淨土。這個無為是對有為來講的,無為就是它沒有變化,不生不滅的。
我們住在沒有變化的、永恆的舍宅,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家鄉。我們現在住在這個有為法,有生有滅的,因緣聚合就生,因緣散了它就滅,就沒有了。我們在六道裡面包括十法界,都是暫時居住的,暫時掛單的,你在這個世間能住幾年?你再有錢,做皇帝,自古以來在清朝康熙皇帝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算很久了,還是要死,還是要離開。雍正做了十三年的皇帝,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宣統做了三年的皇帝,就再見了。你再看看我們現實的人生,哪一樁事情它是永恆的?都是無常的。我們住一個地方,你能住多久?住一百年,一百年後你還是要走。我們在這個世界,你想透了,我們現在說這個財產是我所有的,我有所有權,其實哪裡真正有所有權?你死了,那個所有權都變別人的。剋實而論,說真的只有使用權,哪一個有所有權?我們在澳洲拿個永久居留,哪一個能夠永久居留?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沒有一個永久居留的,都是暫時掛單的,這個就是有為法。
無為法,你回歸到清淨法身了,那真的叫永久居留。你不會,那你就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六道十法界都是在流浪,都是暫時居住的。你不會無為舍,你就是要流浪,流浪生死,到處掛單;會了無為舍,原來不生不滅,永恆常住,那是真的。無為是真的,有為是假的。所以佛勸我們這些有為法要放下,你不要去執著,不要想去控制它,不要想去佔有它,因為你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不但我們身外之物你控制不了、佔有不了,就是你自己的身體你自己就控制不了、就佔有不了,那身外之物還能控制得了嗎?你還能佔有嗎?所以《般若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你想要佔有、要控制,那都在打妄想。所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放下,放下我們就自在了,隨緣度日,我們就自在。
晚上我們一睡覺一躺下去,眼睛一閉睡著了,你白天這一切都沒有了,你的房子,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車子,什麼一切,你的銀行存款,你晚上睡覺還有嗎?沒有了。所以晚上當我們睡覺睡過去之後,白天這個一切跟我們就沒關係了,我們要常常這樣觀想,我們就會慢慢開悟,會放下了。你晚上一睡著,你就要放下,你放不下,你就肯定睡不著。你要睡著,你一定要放下,不然你怎麼睡的著?你就睡不了。睡不著,你不想睡覺,你能得到嗎?還是得不到,最後還是要再見。所以《般若經》給我們講,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後面這一首偈你會了,你就成佛有餘了,常常觀一切有為法好像作夢一樣、好像變魔術、好像水泡一樣,一下子就沒有了,好像影像不是真的,好像露水太陽出來就不見了,好像閃電一樣,一閃就沒有了,了無蹤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什麼都得不到,事實真相是這樣。
我們凡夫可憐就可憐在這個虛妄得不到,我們偏偏想要得到,在這裡生很多煩惱。所以佛在經上才稱我們凡夫為可憐憫者,很可憐,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要這樣去體會。「速會無為舍」,你要會無為舍,你要先將這個有為的看破了,你才能速會無為舍。怎麼看破?《金剛經》那一首偈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應該做這樣的觀察、觀照,你慢慢就會會無為舍。如果你不從這首偈去觀照,那沒辦法會無為舍。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說早年他學《金剛經》看到這首偈,他也去觀照,觀了二十年,若有若無,功夫不得力。後來他有一天忽然想到,這個觀照要在現實生活當中去觀。現實生活當中怎麼觀?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有你歡喜的事情,有你悲傷的事情,有你不喜歡的事情,他說極大的順境、極大的逆境,或者極小的逆境、極小的順境,不順心的事,他統統用這首偈來給它印證。
你遇到一樁不高興的事情,不如意的人事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認真。遇到一樁很順我們心的,很高興,歡喜得不得了,那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也不要認真。他就是從這個地方去觀。在生活當中總是有看到我們討厭的人,我們喜歡的人,看到喜歡的你就起貪心,看到討厭的你就起瞋恨心;看到如意的事情也是起貪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起煩惱瞋恨心,都是起這些心。你要去觀察,這一切都是有為法,都是像作夢一樣,那不是真的,不要為它所動,順境不生貪心,逆境不生瞋恚,我們這個心保持如如不動,那你很快就會無為舍了。如果你不從《金剛經》這首偈去修,要會無為舍也是很困難。
有的人說,我這句佛號念好就好了。什麼叫念好?是念得很標準,聲音很大,就念好了嗎?還是一天念十萬聲,就念好了?佛號一天念十萬聲,看到一點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算念好了嗎?這還沒念好。什麼叫念好?這句佛號你念到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它不起作用了、壓住了,這就叫這句佛號念好了,你念到這樣的功夫,你就有把握往生西方了。如果你沒有念到這個功夫,那不行。不行怎麼辦?你要有輔助,你不能老實念佛,《金剛經》這首偈就是一個輔助。如果你壓的住就不需要,看你能不能壓的住,壓的住就不需要,壓不住當然有一些幫助還是有它的需要。我們再看最後一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這個『法性身』,我們一般講叫法身,真如、自性、法身,這個名詞很多,它講的是同一樁事情。法身是我們的本體。法身在哪裡?你現在看到這一切都是法身變出來的,任何一個東西那個就是法身,你不要再去找另外有一個法身,你去找找不到,就在你眼前。『同』就是認同,認同什麼?這一切就是我的法身,跟我是一體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一切眾生,萬事萬物就是跟我相同,一體的。對於佛在大乘經講的這個道理,我們肯定了、認同了,這個就是「早同法性身」。我們現在還不認同,佛講是這麼講,你是你,我還是我,不同。這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有這三大煩惱,所以我們聽到佛這麼講,我們還是不能認同,這一切就是跟我一體。一定得我們入了那個境界,才知道原來佛講的真的就是這樣。還沒有入這個境界,聽佛在經上講,我們聽一聽,實際上我們還是不認同。所以一定我們要入了這個境界,那你自自然然就認同了。所以我們要發這個願,「願我早同法性身」。下面還有六段經文,我們再往下看: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這六段經文是承上面發的願來的,上面這個願有十條,發十大願,要念觀音菩薩要發這十個大願。願發了之後我們要有行,所謂信願行,願發了之後你要有行動,具體的行動去滿你這個願。第一段講『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刀山」跟下面講的,『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這個都是地獄道的情況。地獄道我們看《地獄變相圖》,上刀山下油鍋,這些都是地獄的景象。我們看看為什麼有刀山?為什麼有火湯?這些都是眾生造業現的一個現象,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它本來是虛妄的,從我們的妄想心當中所生出來的。眾生殺業,殺生這個業很重,你看刀就是殺生的。你看現在全世界這個地球上的人一天殺生殺多少?就像我們淨公老和尚引用聯合國衛生組織講的,一天墮胎,墮胎是殺人,就十五萬件,不得了!兩年就一億多。你要殺人,你要不要用刀?要。殺眾生,吃眾生肉,要不要用刀?要,包括現在用的所有的機器。你現在造這個業,你墮到地獄那就是刀山劍樹,包括發明這些武器的,殺人武器,毀滅性武器的。現在科學家發明各種巧妙殺人的武器,墮到地獄就是他自己發明那個地獄。為什麼?他一天到晚就想那個,他自己心想出來的,然後自作自受,想出來變現那個境界,自己在那邊去受苦、去享受。
我們向觀音菩薩學習,學斷煩惱開智慧,大慈大悲心生起來了,大慈大悲的心向刀山,刀山就摧折了,就沒有了,就摧伏了。這個也有說法度眾生的意思在,眾生不明因果,胡造妄為,所以造這個業,菩薩大慈大悲給他說明這個因果的道理,讓眾生覺悟了,覺悟他不再造這個業了,那刀山就摧折了。「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這個火是從瞋恚來的,你殺生跟瞋恚心是相應的。瞋恚感得的就是火湯。火,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好像一把火在身上燒一樣,你看人生氣的時候滿臉通紅,就像火在燒。所以經典上形容瞋恚像火一樣,瞋恚火,這是地獄的景象。所以《楞嚴經》佛給我們講,貪瞋痴,貪心感得水災,瞋恚感得火災,愚痴感得風災,傲慢感得地震,都有它的業因果報。火湯、刀山它有相關的,瞋恚心一起來就殺生了,殺生跟瞋恚有關。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也給我們講,如果能夠永離殺生,這個殺生不但在事相上不去殺害一切眾生,就是連心理上傷害眾生的念頭都沒有,不殺生這條善業才算做到圓滿。做到圓滿有十種離惱法,其中一種就是永斷瞋恚習氣,你瞋恚的習氣永遠就斷除了,因為你這條善業修圓滿了。不殺生這條善業不但身不殺,身口意三業都不殺才圓滿。圓滿你就永斷瞋恚習氣了。
另外一條,眾怨自解,眾怨就是冤親債主都化解了。現在我們很多人,做法會都要寫牌位,寫冤親債主,冤親債主怎麼來的?無非是殺生,殺盜淫妄這四種業造成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你不殺生這條善業修圓滿了,後面連帶的九條都有相關,都能圓滿。不殺生,你永離殺生,這條善業修圓滿了,眾怨自解,這些冤親債主自然都化解了。如果我們不殺生這條善業還修不圓滿,雖然事相上沒有殺,但是還有傷害眾生的意念,身口不殺,但是意還在殺,這個還不圓滿,這個冤親債主還是不會放過的。如果身口意都不殺了,這些冤親債主他自然就化解了,你沒有寫牌位也化解了。反過來講,你牌位寫了很多,但是你還是繼續殺生,不是說拿個五百塊寫個大牌位,叫悟道法師超度,他就沒事了。這個我可沒有這樣保證的,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拿個五百塊台幣、一千塊台幣,寫一張大牌位,你過去殺的那些眾生,我都可以把他化解,我還沒有那個功夫。
那要怎麼樣?要跟大家說明這個因果,大家自己修,根據佛講的這個經我們來修,修到永離殺生,你那個眾怨自解。眾怨自解,你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怎麼知道的?你心理上瞋恚的習氣都不會發作了,冤親債主他就遠離了。如果你還會發脾氣,你一發脾氣,你肯定要傷害人的,你要攻擊人的,雖然不是拿刀子殺人,但是意殺、口殺,這個都會出來的。口業,口殺,不殺生這條善業還修不圓滿,還不圓滿。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就是菩薩為眾生說法,這就是說法。不然你說「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怎麼消滅的?我們那個心態沒有調整過來,是你自己心變的,它怎麼會消滅?你自己心變的,自己調過來了,不殺生了,瞋恚心都沒有了,這些自然就沒有了,就摧折了。重要還是在說法。所以我們看《觀世菩薩普門品》,你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他應身幹什麼?應身不是給你好看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你要看清楚那個經文。說法是什麼?把這些理論方法給你說明,給你講清楚,你明白之後,你覺悟了,你改過來了,調整過來,那個惡業、惡報自然就沒有。這個兩段。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心,當然,向地獄,地獄就沒有了,就像海水枯了、乾了。『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大慈大悲的心就沒有貪心,純粹都是布施心,餓鬼道的業因也沒有了,餓鬼自然就得到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修羅」就是貢高我慢、嫉妒障礙、好勝好鬥,修羅就是這個性質。天道的修羅,人道的修羅,鬼道的修羅,畜生道的修羅,只有地獄道沒有修羅。修羅他有惡心,修羅他也做好事,但是做好事當中他夾雜傲慢、好勝好強,要跟人家爭強好勝,就連做好事他也要跟人家爭,這個將來他就得到修羅的果報。福報修得比較大,到天道去當阿修羅,福報比較低一點,人道的阿修羅,再低一點,鬼道的阿修羅,再來就是畜生道的阿修羅。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畜生」為什麼墮到畜生道?愚痴沒有智慧。什麼叫沒有智慧?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連利害得失他都沒有能力去分辨,往往把錯的看作是對的,對的看作是錯的,這個我們一般講邪見,邪知邪見。我們看看現前這個世界的人類,邪知邪見的人就太多了。《楞嚴經》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多沒有智慧的人去跟著邪師學,以盲引盲,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將來果報就墮畜生道。畜生道牠就不能明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牠都搞顛倒,是非顛倒,善惡顛倒,真妄邪正都顛倒,果報就是墮畜生道。為什麼墮畜生道?沒智慧。有智慧他怎麼會顛倒?如何才能得到智慧?必定要學習佛菩薩聖賢的教育,才能得智慧。你不學習佛陀的教育,不學習聖賢的教育,那就愚痴了。愚痴就是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將來就墮畜生道。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幫助三惡道的眾生,三惡道在六道是最苦的,特別要超度這些惡道眾生。用什麼超度?說法,沒有別的。說法,身口意三業都可以說法。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下面長行文的經文,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