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1/3/3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17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六頁第一行,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接上面,我們昨天學習的。觀世音菩薩正式向大眾宣說「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咒說完了之後『大地六變震動』,「六變震動」就是我們前面學習過的六種震動,這是一種瑞相。這種震動我們沒有感覺,不是大地震,這個我們不能誤會。這個震動它是一個瑞相,我們沒有感覺,就像小孩子在搖籃搖來搖去,搖籃有在動,但是小孩子睡得很舒服,他沒有感覺在動,就如同這個情形。所以佛菩薩說法時時刻刻都有這些瑞相,我們眾生並沒有感覺、並不知道,唯有證果的聖人他們知道、他們看到,我們一般凡夫不知道,沒有感覺。我們凡夫業障重,對於這些瑞相我們雖然沒有明顯的見到,但是也會感受到這個氣氛很祥和,身心很安穩,這是冥冥當中佛光的注照。如果我們冷靜的去體會,也能感受到冥益。冥益就是暗中的加持,不是明顯的。

  下面講『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天雨寶華」,雨它是一個動詞,像下雨一樣,寶花從天而下。『繽紛』就是非常美麗的,就像我們現在看放煙火一樣,形形色色。當然煙火是不能跟瑞相來相提並論,但是我們從現前能看得到的這個景像來想像,可以能夠大概體會一點天雨寶花繽紛而降那種情況。當然我們是要親自見到才能清楚明瞭,我們現在想像總是跟實際情況差距非常之大,我們無法去想像的,唯有自己親自看到,才能夠清楚明白。這些都是瑞相。『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心陀羅尼咒,十方諸佛聽到都歡喜讚歎。為什麼「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十方諸佛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日解脫苦海,能夠在六道生死輪迴早日得到解脫,能夠早日成佛,跟諸佛一樣,這是十方諸佛共同的願望,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對眾生利益太大、太殊勝了,當然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

  「天魔外道恐怖毛豎」,十方諸佛歡喜讚歎,天魔外道就恐怖了,這個毛豎是形容,形容很恐怖,汗毛都豎起來了。「天魔」從狹義的來講,經典上給我們講,在欲界第六層天,有一層天就是天魔住的,在欲界第六層天,有一些天魔就是住在這一層天。天魔他就是放不下控制的欲望,他看到有人有能力修行證果超越三界六道,他心裡就恐慌了,他感覺到他管轄控制的這些眾生又跑掉一個了,他很不喜歡看到眾生能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因此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人間八相成道,天魔就來干擾、來擾亂,要來破壞。所以八相成道有一相就是降魔,降伏天魔。這是從狹義的來講。從廣義的來講,這個魔就是折磨的意思。天魔就是外面的誘惑,外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誘惑,讓我們內心起貪瞋痴,這些都是屬於天魔。折磨我們身心不能斷煩惱、不能得定、不能開智慧,所以魔是折磨。魔這個字在古字,梁武帝以前,下面是石頭的石,就好像我們磨刀那個磨的字一樣,就是折磨的磨。梁武帝看到折磨這個磨,他感覺這個折磨比見到鬼還恐怖,所以他就把它下面改過來,改成鬼這個字,沒有用石頭那個石字,原來是石頭那個石。所以這個字是梁武帝那個時候新加的,就是人受盡折磨比見鬼還可怕,就用鬼字來代替,所以這個字就有改動。我們知道,魔就是折磨我們身心不得安穩的,干擾我們身心,這些統統是魔,這是從廣義的方面來講。

  「外道」是心外求法,他不懂得往內求,一昧的向外攀緣去求,這個就叫外道。所以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就是說一般世間人他不知道要向內心去求,都是向心外去求,這是錯誤的。向心外求都沒有結果,錯誤的;如果向內心求就能解決問題。向內心求,求成佛都能做到,何況世間的這些人天福報?當然這個就很容易,可以求得到,關鍵要懂得往內心求,不能往心外去求,就是我們一個改造命運,你也不能往外求。不但佛法講向內心求,就連儒家、道家,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都是教我們往內心求。中國儒道,這是世間的聖賢,他們都懂得往內心求,求人天福報,求仁義道德、人天福報。所以我們連改造命運,像了凡居士一樣,改造命運,不往內心求,往外求求不到。雲谷禪師給了凡居士開示,也是給我們開示,你往心外去求,那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之有道,這個道就是方法,你有求的方法,方法很多,譬如說求財富,經營各行各業都是要求財富的,從事士農工商,求財富、求名利有這些方法,但是能不能求得到?就要看你命中有沒有。譬如說你命中有財庫,那你能求得到,像《了凡四訓》講的,譬如說你這一生當中命中有一百萬的財富,你用什麼方法去經營,你一定可以得到這個錢財;你有一千萬的財富,不管經營什麼事業,你也可以得到;你有一億的財富,你命中有的,不管經營什麼事業,用什麼方法都可以得到,這是命中有的。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方法去求都求不到。

  世間財富,哪一個人不想發財?世間人,人人都想發財,一天到晚在努力工作,忙忙碌碌的,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財富名利,為了這些。但是有些人他求到了,有些人他求不到,求不到的人並不代表他頭腦不好,求得到的人並不代表他就很聰明,這個不一定。有的人他並不是很聰明,但是他做什麼事業他都能發財;有的人很聰明,但是他做什麼都賺不了錢,甚至還虧本、還負債,這個我們在現實社會上看到很多。你說賺不了錢的人,他頭腦就比賺到錢的人差嗎?也不一定,這個也不一定,這是什麼原因?佛法講得清楚,他命中有。命中有他是怎麼來?過去生修的。過去生修財布施,這一生得財富,過去生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得到的財富就多;過去生財布施修得少,這一生得到就少;過去生如果都不修布施,這一生真的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要得財富就要依照佛教導的,向內心去求,要修布施。如果心外求法,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有求的方法,但是能不能得到?要看你命中有沒有,過去生有沒有修,如果過去生有修,求得到。這個求得到,其實也不能說是求,他不求他也會得到,因為過去生有修。

  怎麼樣才叫求得到?就是你命中沒有,你過去生沒修,這一生命中沒有。譬如說財富沒有,你賺不了錢,你這一生知道向內心求。怎麼向內心求?自己修布施,施捨。你這一生努力的修,修個三年、五年,你的命運就改了,原來是沒有財富的,這一生努力修學求到了,求到這個財富了。這一生頭腦很不好,很不聰明,過去生缺乏修法布施,這一生我們懂得的方法、技術,世間法有利益社會大眾的,我們無條件的、很樂意的去教導別人,不吝法,只要人家願意學習,我們都不保留、都會教給他。你在世間法,看教哪一方面的,將來你這一方面的聰明智慧就比一般人要高。譬如說現在我們看到有一些天才兒童,五歲打珠算就很厲害,他的智商很高,大家覺得很奇怪。如果學佛知道這個三世因果,一點都不奇怪。有的人四、五歲鋼琴就彈得很好,那天才。其實沒有什麼天才,都是過去生修的,過去生帶來的習氣。過去生怎麼修?他樂意教人,沒有條件,只要人家願意學,他不保留,歡歡喜喜教別人。看他教什麼,他在這方面,他就會有卓越的成就。還有些醫生醫術比較高明,也是這樣,過去生他喜歡教人,不保留。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有些祖傳祕方,那些人不懂得法布施,唯恐人家學過去他賺不到錢,他的祕方、祕訣都不肯教人。這在《太上感應篇》講,這是要記過的,「壅塞方術」,這要記過的。他這一生得到一點利益,來生這方面的聰明智慧就沒有了。這個為什麼沒有?業障,自己造了這個惡業,把自己的智慧障礙住了。這是世間法,看哪一方面的,你樂意教人、樂意布施,只要人家願意學,你就樂意教。當然他不願意學的,你要教他還不接受,當然那是沒有辦法。人家肯學習的,你不吝法,看你教哪一方面的,你都會有卓越的成就。佛法也是如此,佛法你樂意做法布施,像我們現在道場做這些法寶流通,唯恐人家不聽,希望大家都有成就。

  如果吝法,像周利槃陀伽,他過去生就吝法。過去生他是什麼身分?三藏法師,經律論三藏都通達,那不容易!你能通一藏就不容易,何況三藏?但是他有個習氣,人家要向他求學,他都保留一點。為什麼保留?怕人家學去了比他高,講經說法學得比他好,他就保留,吝法。所以死了一轉生一投胎,投到釋迦牟尼佛的會下變成其笨無比,連「掃帚」兩個字都記不住,記前面那個字後面這個字忘了,記後面這個字前面那個字忘了。跟佛出家,他哥哥罵他,「四句偈你都記不起來,你還能出什麼家?」就趕他回家了。他哭哭啼啼的去見佛,佛把這個因果說出來,教他掃落葉,掃除心地的污垢,教他念這首偈,很簡單的,天天掃樹葉就天天念這首偈,到最後心定了,智慧開了,也證阿羅漢果。這是說吝法,他得到這種愚痴的果報。佛法、世間法都是有因果。

  所以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去修。從內心發心去修,從內心去求,從自己內心去做調整改變,那外面的境界就改了。所謂境隨心轉,外面的環境是隨我們的心在轉變的,你心好了外面環境就轉好,心不好外面環境就轉不好,境界是隨人心在轉變的。如果你不知道從內心求,一直往外要怎麼改變、怎麼改變,那真的就像《了凡四訓》講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不知道那個原因是從你內心製造出來的,你不從內心去調整,一直要從外面去調整,你怎麼調都沒有用,那就叫心外求法,叫外道,錯了!所以過去有人說看地理風水,一天到晚去看風水,如果你心地好,你去看可以得到好的風水。如果心地不好、心地不善,縱然得到好風水,那你去住了沒多久,那個好的風水也被破壞了,變得不好了。反過來講,不好的風水,一個好心的人,行善積德的人去住,不好的風水它也會變成好的,這是境隨心轉。這是內學,佛法叫內學,經典叫內典,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你不能往心外去求,要往內求,從我們自己內心做個調整。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的一段開示,我們也跟大家念念。這裡是講到觀音菩薩說這個神咒,我們想持這個咒要有靈驗,《了凡四訓.立命之學》雲谷禪師有給了凡居士開示這一段,我們要常常讀一讀、常常去體會,才知道怎麼念。我把這段文念一遍:「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這一段雲谷禪師拿出功過格給了凡居士,教他記功過格,就是每一天做多少好事、做多少壞事都要記,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我們今天做幾樁好事把它記起來,做幾樁惡事也要記起來,譬如說做了十樁好事,但是也幹了九樁壞事,這個十要減掉九,剩下一件;如果做了九樁好事,幹了十樁壞事,那倒貼了。它這個善是這樣記的,不能只有記善的,你那個過不記。記功過格的標準,一般是以《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在佛門裡面蓮池大師也根據道家修仙的功過格,把它改編為佛門三寶,「自知錄」,我們道場也印過。明朝蓮池大師有編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我們同修要學習這個也可以參考蓮池大師的,這是以佛門我們學佛的同修來記可能比較相應。除了記功過格,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準提咒在佛門裡面也很有名的,也是觀音菩薩講的,大悲咒比較長,準提咒很短。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這是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持準提咒的方法,他根據符籙家(道教畫符籙的,道士畫符的)有一句話講,「不會書符,被鬼神笑」,就是說做一個道士,你不會畫符就會被鬼神看笑話,這是符籙家他們講的話。也就是說做一個符籙家,做一個道士畫符籙的,你不會畫,鬼神就笑話你了。「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符籙家這裡面有一個祕密的傳承,這個祕傳就是祕訣,我們一般講祕訣,這個祕訣傳下來了。這個祕訣是什麼?只是不動念也,就是你心裡的念頭不動,那就靈了。

  「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這是講符籙家他畫符。畫符,以前我小時候、年輕的時候也去看過一些道士畫符,畫符很快很快。什麼收驚的符,小孩子受到驚嚇不安,以前像我母親她都會帶我們去給這些符籙家畫一畫符,然後安神,不然你會受到驚嚇。廟裡面都有人會畫,小時候我母親也常常會帶我們到行天宮,民權東路的行天宮,去給那些穿著長袍的神職人員,去給他們畫一畫;然後受到驚嚇的,胸口給你拍一拍,就回家,就平安了。符也有畫一畫,化成灰然後放在開水裡面,去攪一攪讓灰沉澱,讓你喝下去的,這個我也都喝過。道士畫符,他要畫這個符之前,要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心裡也不能想事情,不能想等一下做什麼、等一下做什麼,不能想。所有的萬緣都要放下,一塵不起,心裡意地裡面打掃得乾乾淨淨。

  「從此念頭不動處」,他要先收攝念頭,讓它不要動,念頭不動的時候點一筆,一直畫畫畫,畫到這一道符完成,畫的這個過程當中不起一個妄念。這第一筆點下去叫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混沌開基這一筆點下去沒有動念,這樣畫下來,這個過程都沒有起一個念頭,更無思慮就是沒有思考。畫這道符的過程沒有起一個妄念,「此符便靈」,這道符它就靈了。所以以前我看道士畫符,收驚符,還有化骨符的,吃雞腿被雞骨頭,還有吃魚,被魚刺卡到喉嚨,以前醫院沒這麼發達,都靠這些。還有止血符,這個止血符我也看過一個道士他持三炷香,念念有詞,「急急如律令」,然後血就止了。但是那個道士有講,他說這個是小動脈才行,大動脈就不行了,這個止不住。這個符這樣畫下去,更無思慮,此符便靈,這個符就靈了;如果在畫符的過程,你動一個妄念,這道符就不靈了,沒效果,關鍵在這個地方。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凡是你要祈天立命,祈是祈求,天有天然的意思,立命,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命運。「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你要立命,你要求什麼,你求不能一天到晚打妄想去求,那求不到。你發一個願,這個願發了之後,你就不能再去想,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你心要打點得清淨才會有感應。你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妄想就造成障礙,佛菩薩要加持也加不上。立命之學在儒家就講,你看「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孟子是儒家的,我們中國稱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孟子是孔子私淑的弟子。孔子過世了,他把孔子留下來的著作拿來學習,不懂的地方請教孔子的學生,後來他也學成就了,成為一代聖人,繼孔子之後成為亞聖。所以我們現在一般講孔孟、孔孟,孔子、孟子代表儒家,代表中國儒家。孟子他就懂得立命之學,怎麼建立自己的命運這個學問。

  「而曰:夭壽不二」。實在講,中國儒家這些學問,真的超過佛教的小乘,你看立命之學它跟大乘教義就相應了。你看大乘講不二,不二法門,你看孟子就能悟到不二,夭壽不貳,夭是短命、夭折,壽是長壽,夭跟壽怎麼不二?「夫夭與壽,至貳者也」,我們世間人看,短命就短命,長壽就長壽,這是兩碼事,怎麼會不二?不二就是一不是二。下面他有解釋,「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為什麼有夭、有壽這種現象?這現象從哪裡來?從你的妄念分別執著來的,當你心裡念頭都不動了,有什麼夭、有什麼壽?沒有了。沒有叫什麼大家知道嗎?你不動念的時候,不動念的時候就是我們常常在念《無量壽經》,就無量壽了。你不動念不都無量壽了嗎?個個都無量壽。那現在我們凡夫為什麼看到有短命的、有長壽的?你有分別執著,你起心動念。原來是無量壽,變成有夭有壽,這從妄想分別執著,是分別執著產生的。不分別、不執著,這些都不存在,從這個地方建立命運,它理論基礎就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所以你不動念的時候,哪有什麼夭、哪有什麼壽?沒有了,這些都是虛妄的。你不動念,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你動念,你見到都是虛妄的相,假的不是真的。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這是舉出過去農業社會,五榖豐收,這是豐年收成好,大家都有好日子過。歉就是歉收,歉收這個季節不好,大家生活就比較艱苦了。你能夠豐歉不貳,也不動念,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窮就是說不得意,沒有人提拔;通是通達,有人提拔,得到名望地位,這是通。窮就是沒有人認識他,窮途末路。但是窮跟通不二,你不起心、不動念,你窮也好,通也好,都如如不動,然後可立貴賤之命。立就是什麼?操縱在自己,貴賤自己就能作主了,你自己可以求,可以改變。「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夭壽,長壽、短命,你不動念、不二了,然後你可以立生死之命。生死之命是怎麼立?你要求長壽也可以,你要早一點走也可以,這個在佛法講,你就能夠生死自在了。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哪一樁事情最重要?就是一個死、一個生,你想想是不是這個最重要?最重要的講夭壽。我們人生在世間,譬如說你很有錢,很有地位,很有名望,你的產業很多,像現在的大企業家,你要有壽命才能享受。你壽命一旦終止了,這一切都不歸你的了,你的名望,你的地位,你的財富,你的產業,你的親情,包括自己的身體,沒有壽命,死了,沒有一樣帶得走,都不歸自己的。所以壽命在一切享受當中它擺在第一個。因此《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把無量壽擺在第一個。為什麼把它擺在第一個?你有無量的壽命,才能享受無量的快樂。如果沒壽命、短命,那你一切都落空了。像我們人在世間,你有壽命才能享受你的財富、地位,享受這些;你死了,這些都享受不到,就落空了。所以所有的無量,無量壽是第一個。

  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也是一樣,你每天忙忙碌碌的,買房子、建立事業,你想一想,我們還能活幾年?有沒有算算這個?所以這次在大陸,我給同修講,現在忙著營造怎麼建、怎麼建。我們到澳洲去,也看到很多台灣的同修,公司的大老闆,他們去買別墅,很多都空在那裡,人回來台灣,都請我去參觀。我們看一看,花了那麼多精神財富,花下去,他一年能夠去住幾天?恐怕那個房子買了住不了幾天就再見。那帶得走嗎?壽命沒有了,這一切都用不上了。所以講一個夭、講一個壽,把所有的順逆、所有的全部都包括了,這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是祈天立命,你要怎麼去求?就是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變打妄想,妄求,你要用清淨心去求,要有願,沒有妄求的念。

  譬如了凡講,他起個心,動個念,他要求兒女。這個願發了之後,他就不能一天到晚想兒女什麼時候來,一天到晚在想這個,這就不行。譬如說你要想求財富,「怎麼還沒有賺到錢?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賺到?」一天到晚在打妄想,這自己又產生障礙。你發這個願,我要求財富,在佛菩薩面前發了願,你就放下萬緣不要想,心地清淨,多做好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到最後果報它就自然現前,你不求它就自然會現前。今天澳洲墨爾本一個居士打電話給我,他說現在在修懺悔,他說還沒有學佛之前,他也造了很重的業,就是墮胎,他跟女朋友懷孕了,勸女朋友墮胎,他說最少墮六個,最少有六個。然後現在這個果報報在他兒子身上,他的兒子變得很不正常,他知道這個是他的報應。所以說他也懺悔要改過,現在學佛知道錯了,問我有什麼具體的做法。我就勸他學了凡,我說你先學了凡在佛前發願修三千件善事,迴向給你兒子,迴向給你殺害的嬰靈,這樣會有感應,勸他這樣修。我也勸他依照「自知錄」去修,就是功過格,這樣去修比較有具體的效果。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修的過程當中,你就不能一天到晚,「我這個兒子到底是再過幾天會好?」如果是這樣就有障礙。所以他要把這個放下,感應就很快,它的祕訣就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現在求的人,他都不懂這個祕訣,一天到晚,「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感應?」一直在打妄想,自己造成障礙,佛力加持自己障礙住。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修,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的意思,我們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好事盡量去做,這個是積德祈天的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修就是修什麼?我們修行就是我們身口有過失、有惡業,皆當治而去之,治而去之就是把它去掉,要改過來。身就是我們平常日常生活。這次我到大陸去,有幾個同修百七都來參加護持,北京也有幾個居士來,到杭州上海來,陪同去做法會。一個居士他的同修在演連續劇的,年紀輕輕的,每天早上我起來吃飯,他還在睡大覺。我就跟他講,我說我們修行就是要修什麼?你的生活習慣要調整。我就跟他講,不能說師父起來吃飯了,徒弟還在睡大覺,這個就不像話了。後來他也很受教,也改過來了,聽到我要起來吃飯,他就急急忙忙的,還剩下十分鐘就趕快來。我都訂個時間,七點或者七點半吃早餐,他趕快下來,這個就是修。我們講了,如果他不能接受,對他就沒有幫助。所以修行,實在講就是修我們這個生活習慣。以前我在家的時候,生活習慣也不好。在當兵的時候生活比較正常,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照表操課,身心都比較健康。一般如果去部隊當兵,平常在家裡身體不好,去當兵身體反而好。為什麼好?因為他生活有規律。在家裡生活沒有規律,該睡的時候不睡,該起來的時候不起來,違反自然,你身心就不健康了。

  佛陀規定我們十點睡覺,能夠照佛陀這個規定去睡是最好,所以我們台北雙溪山上十點睡覺,四點起床。以前佛陀時代規定出家人是睡到兩點就要起床,十點到兩點,中夜睡眠。中夜睡眠也符合中醫講的,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子時是肝臟休息的時間,要讓它休息。所以子時你能睡得到,比吃補要好。所以有些人熬夜,超過這個時間睡,肝臟都不太好,第二天睡得很晚,爬不起來,身體就不好。所以佛規定十點到兩點中夜睡眠很符合中醫的理論,剛好子時都在當中,他睡到兩點起來,精神很好。但是我們現在出家人體質不如佛陀時代那個時候的出家人,遠遠不如,不要說佛陀時代,跟古人、跟五十年前的人都不能比。現在人體質差很多,所以必須要加兩個小時,要睡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如果你睡得好是夠了,有的人他睡眠比較少,他四個小時睡得很好、睡得很沉、不作夢,他四個小時也足夠。如果睡不好要加兩個小時,最多八個小時,超過八個小時,睡太久了反而不舒服。這些都是修身,我們身體有些過惡、有些不好的習慣,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

  「曰俟」,俟就是等待。但是我們等待,你不能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妄想,在那邊起心動念,那個不是叫俟。俟是什麼?「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覬覦就是你有非分的念頭想要得到;將迎,還沒有來的事情,一直去想,這個念頭,起心動念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妄念紛飛。譬如說你要求財富,你不能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要怎麼樣賺到錢,怎麼樣得到錢」,不能起這個念,這個念頭要起來趕快把它斬掉。將迎是希望,一天到晚盼望著,這個念頭起來也要把它斬掉,你這個心收拾得乾乾淨淨,像俞淨意公這樣,收拾得乾乾淨淨。皆當斬絕之,一起來馬上斬掉,不要讓它起來。「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如果你到這個地位,直接造先天之境,你歸到先天。先天是什麼?我們本來的心就是沒有念頭,起心動念那些都是妄念,那是假的,你要回歸到原來的清淨心,我們修淨土講清淨心,大家比較容易明白,先天就是回歸到清淨心。你的心本來沒有念,現在起的念是妄念,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我們不能去執著那個妄念,不能去回憶那個妄念,也不要去擔心那個妄念,統統放下。

  「即此便是實學」,如果做到這樣,就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學問就是這樣。但是要做到這樣,當然我們說一說,這個也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妄念無始劫以來起得太多了,現在心要靜一靜都靜不下來,它自己會跑出來,我們也沒有刻意去想,它自己就跑出來。雲谷禪師也知道了凡,他這樣跟他講,他是明白了,但是一下子也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再教他持準提咒。「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這一段是雲谷禪師教他持準提咒的祕訣。他說你還未能無心,你現在還做不到無心,叫你不要起心動念,那是辦不到。那怎麼辦?但能持準提咒,但就是說你只要能夠持準提咒。這個怎麼持?持就是一個提手旁,一個寺,侍候的侍,就好像我們拿茶杯,你不持,不持它就掉下去了,你持咒也是這樣。持準提咒,雲谷禪師教他無記無數不令間斷,就是說你持這個咒不用計數。一般我們持咒念佛都會記數,像念珠也是一種記數的方式,現在還有人用記數器。這些方法都可以,你要記數也可以,不記數也可以。雲谷禪師教了凡是不用記,你不要刻意的去記,你只要一直念。

  不令間斷,關鍵就是不要讓它間斷,嘴巴沒有念出來,心裡念頭還是都在念那個咒。關鍵在那個念頭,你口沒有念,心要念。持就是保持,你這樣一直念要保持,不要讓它中斷。持得純熟,你持到很純、很熟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是你持到純熟,你持咒的時候於持中不持,你在持咒的時候沒有刻意的去持;於不持中持,雖然沒有刻意的持,但是綿綿不斷,心裡念頭都是這些咒語。「持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這個咒語念到你那個念頭不動了,這個咒一提起來所有妄念都控制住了,這個時候你念的咒就靈了,跟畫符的道理是一樣的。畫符念咒是這個原理,我們念佛也是這個原理。現在我們念佛大部分都會夾雜,都會夾雜進去妄念,大概有一句、兩句不夾雜。但是我建議大家可以採用印光祖師這種十念,十句記數,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默記一,你一直從一到十,然後不能記太多,記到十,再重覆一到十、一到十。如果一到十還嫌太長,可以三三四,一到三,四到六,七到十。如果能數一到十,念一句數一,念兩句數二,這個幫助我們伏妄念也很有效果,時間不長,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參考。

  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一百零八句,他教念一百零八句是做早晚課,早課一百零八句,晚課一百零八句。當初我們乍聽,早晚課才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那這個很快就做完了。後來聽他們說明才知道,那也很不容易。就是這一百零八句念的過程當中你不能起一個念頭,你起一個念頭,那就不算,重來;念到一百零七句起一個念頭,那一百零七句不算,重來。這個早晚課也不容易做,這個剛開始的時候,恐怕這個早晚課要做的時間,不曉得要做多久才及格。這一百零八句是時間長,印光祖師這個十句,這是時間比較短,比較短控制念頭不起來,在短暫的時間控制不起來比較容易,時間太長你要控制不起一個念頭,這個比較困難。所以你念一部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一部經念下來不起一個妄念,那一部經就靈。那一部經,我們念《彌陀經》最快的要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你能不能不起一個妄念?大家可以試試看。如果念《無量壽經》最快也要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你能不能從頭到尾不起一個妄念?那難度更高了。

  經文長,長時間你要不起妄念,這個難度高。當然這麼長的時間你都不會起心動念,當然它的效果很好。你愈長的時間不起心動念,它的效果就愈好,這是一定的。但是不容易做到,特別我們初學不容易做到,不要說初學,老修都不容易做到。所以過去老和尚講經也常講,以前老同修打佛七,念了幾十年的佛,他說這一枝香下來還會起一、二個妄念,一枝香下來。一枝香,大概我們一般的香是一個半小時,就是一個半小時當中念佛還會起一、二個妄念,這是念了幾十年的。可見得收心就是要下功夫。當然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它訣竅就在這個地方,你念到念頭不動,它就靈驗了。念準提咒是這樣,念大悲咒也是一樣,我們要舉一反三。不管你念哪一個咒,這個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個人選擇念哪個咒不一樣,但是原理原則統統一樣,沒有例外的。包括念佛也不例外,念經、念咒、念佛都是這個原理,念到你念頭不動,它就靈了;你念得不靈,就是你還在打妄想。所以念大悲咒也是這樣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學習,從這個地方來練習。

  我們也聽到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有長有短,當然你要攝心,長經就不如短經。譬如說你念一部《無量壽經》,能夠不起一個妄念,這一個半小時下來,相當不容易,念了幾十年的同修都還會起一、二個妄念,一個半小時。我們先要求念一部《彌陀經》十五分鐘,不要起妄念,我們現在三時繫念做的CD,念的速度也不快不慢,十五分鐘,你先練習十五分鐘不起妄念,這樣慢慢時間再加長就有進步。你這個十五分鐘不起妄念,這個十五分鐘就有十五分鐘的效果;你念十句佛號,十句佛號時間就一分鐘,一分鐘有一分鐘的效果。當然時間愈長效果愈好。但是我們從短時間先練習,再慢慢加長,能夠念到像雲谷禪師講的,念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它就靈驗了。現在不管你念哪個咒,都是這樣的原理,你念藥師咒也好,念楞嚴神咒也好,但是楞嚴神咒,五會楞嚴神咒,那等於是一部大經,五會楞嚴神咒念下來不起一個妄念,這個也不容易。大悲咒它不是很長,也不是很短,剛剛好,一般我們受持的人還比較容易,楞嚴神咒就不容易了。這是講持咒的原理原則,我們要念這個咒,必定把了凡這一段,雲谷禪師教的這個祕訣,要常常提起來。

  這是講天魔外道恐怖毛豎,觀音菩薩念了這個咒,天魔外道都起恐怖,汗毛都豎起來了。為什麼天魔外道恐怖?下面講了:『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這是講證果了,聽了觀音菩薩大悲神咒他就證果了,有的獲得「須陀洹果」,有的人他證須陀洹。須陀洹在小乘來講是初果,證得位不退,我們只要證得須陀洹果,雖然還沒有了生死出三界,但是在六道裡面,你在人天兩道七生七死,七生天上,七次再下來人間,七次生死往返,你必定證阿羅漢,這是講時間最長的。有的根性比較利,時間他還可以縮短,但是最長不會超過七次,這是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的。也就說你只要證得須陀洹果,你了生死這個時間就可以預期了,好像我們念書,一年級我們入學了,你可以預定時間,念了六年你一定畢業。如果你還沒有上學,那學的時間再長都不算,不算學分的。你證果就算入學,正式入學。這是佛法它的學位,它修學成就的地位,證得位不退,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

  「或得斯陀含果」,這是二果,這個還要斷少分的、斷一些思惑,思惑八十一品,這在經典裡面都列得很詳細,斷證位次的品數。斯陀含是二果,二果是一來,他還要再來人間一次。「阿那含」是三果,三果叫不來,不來就是他在五不還天。在梵天裡面有一層天是凡聖同居土,有凡夫、天人跟證三果的聖人共同住在那個地方。他不用再到人間來,他直接就可以超越三界證阿羅漢,不需要再到人間來,所以叫不來。「阿羅漢果」翻成無學,無學就是我們現在講畢業了,這個階段你學習已經完成了。這個階段完成就是超越六道分段生死,你不會受業力牽引再到六道來受生死輪迴之苦,生方便有餘土。這是小乘四果。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這是大乘。這當中它省略,翻譯經典省略了,登地的菩薩從一地到十地,十地上去就是等覺,等覺再上去就是妙覺,前面當然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有人證果證到十地,這個地位相當之高,聽到觀音菩薩念大悲咒,他就證得這個果位。『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是講無量眾生沒有證果的他也發了菩提心,這跟佛講完《無量壽經》是同樣的,佛講《無量壽經》講完,有的人就證果了,有的人成佛了,有的人開始發菩提心。每一個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聽觀音菩薩講神咒,得到的果證也不同,證得的果位也不同,但總是都得到利益。如果像我們凡夫,有人接觸到了,看到、聽到了,也種個善根種子,這個利益是遠因,現在得不到利益,將來他善根成熟了,他得利益,現在先種善根。天魔外道恐怖毛豎,就是因為這麼多人都證果了,超越六道,甚至都快成佛了,這麼多,當然他看了就很恐怖,他管轄的這些子民一個一個都跑掉了,他控制不了,他心就慌了。

  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說法,可以說我們當代講經法師,我們淨公老和尚算是當代的大善知識,講的都是正法,幫助人家一生了生死成佛的,這些天魔外道他們也是恐怖毛豎。天魔外道,第六界欲界天那個天魔我們是沒看到,但是在人間這些魔、外道我們看到了。從哪裡看?來嫉妒障礙那些都是天魔外道,怕信徒跑掉,跑到別的道場去,他就損失了,他這個道場的供養就減少了,又減少一個信徒了,他不恐怖嗎?恐怖!但是淨公老和尚他並不是拉人家信徒,是勸人真正要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淨土、解決現前所有社會家庭問題的。但是天魔外道他心裡的想法、做法,跟佛在經典教的正法不相應,他不聽佛的,有人講正法他就恐怖毛豎了。恐怖毛豎怎麼辦?他就來障礙,那一定的,不然就胡造謠言來毀謗、來污蔑,一定是這些。我們看看經典上講的,天魔看到佛快要成道他來障礙,再想一想這個意思,那你答案就很清楚了。所以講正法的地方都會受到障礙,因為這些人他不喜歡聽。真正要修學的人,他很樂意聽這些法,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真正要修的人,他就要聽這樣的法,對他才有幫助。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

  這一段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我們講到「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觀音菩薩把大悲心陀羅尼咒說完了,很多人證果。我們現在要來學習,根據雲谷禪師教了凡持準提咒這個原理原則來持,必定有感應。所以我們要持這個咒,《了凡四訓》這段「立命之學」雲谷禪師的開示,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提醒,我們這樣才能如理如法來持咒,包括念佛都一樣。下面的經文,我們下次再來學習。下個星期一,因為早上我們淨公老和尚在澳洲打個電話給我,命我到山東泰山,四月五號清明節,去代表淨宗同修祭祖先,早上接到命令,所以又要啟程了。所以我禮拜一又要往山東飛,現在機票是訂禮拜三回來,禮拜三從山東濟南直飛的是早上八點多,很早,回到這裡大概是中午。所以下個禮拜三晚上,如果沒有特別事情,我們下個禮拜三再繼續來學習。下個禮拜三大家可以先電話詢問一下。好,我們今天學習到此地,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