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07/4/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32

  諸位觀眾,我們上一集講到,「若夢定中見佛者」。上一集講一切諸佛入眾生心想中,佛入我們眾生心想當中。我們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佛的智慧沒有障礙,正遍知,佛就知道了。我們起念願見諸佛,「即能入彼想心中現」。彼就是佛,也是指我們眾生,彼也是指我們眾生,能夠入我們的心中來現前。這是上一集我們所講的。

  「若夢定中見佛者」,都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從我們的心想中所現的,諸佛入我們的心想當中,我們的心想念諸佛、想見諸佛,諸佛就在我們的心想中現前。「夢定」,或者是有人在定中見到,或者有人在夢中見佛,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感應。感應最殊勝的不是夢中,也不是定中,在想念之中現前,這是最殊勝的。當你念佛的時候,佛現前了。但是這裡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白,偶然見是正確的,如果常常見問題就大了,常常見佛不是正常的。偶然見,就是說有時候見到佛,大概在什麼時候?見佛有三種因緣,這是正確的。第一種是幫助你建立信心,所以往往初學佛的人有很多瑞相,增長我們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後,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這不是退心。過去有一些同修常常到圖書館問家師淨空上人,初學佛的時候常常有瑞相,見到光,聞到異香(聞到香味),現在好久都沒有,是不是功夫退步了?這不見得。也不要去想這些,不要去計較,這是正常現象。另外一種是我們定初成就的時候,像此地講初得三昧的時候會見到,這個時候見到就能夠證明自己是不是成就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見到佛了,見如不見,見了之後決定不動心,這個時候會現前。

  我們會再問,佛為什麼不常常現給你看?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以前,佛常常現給我們看,你會發狂。佛不但對我們沒幫助,反而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定,還沒有得三昧,看到佛高興得不得了,自己以為很了不起,貢高我慢就瞧不起別人。我天天見佛,你們都沒有人看過,你們的功夫差我差很遠了。這個念頭起來就壞了,完全退轉、墮落。所以不能常常接觸,偶爾給你做個證明,這是增長信心;你功夫沒有成就以前,絕對不會現前,等到你功夫成就再來給你證明。第三是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你念佛發願求生西方,臨終見佛來,這就是正常的。大概這三種機緣,這都是正常的,你所見的是好境界,決定不是魔。常常見到,一個星期見好幾次,決定是魔變現的,魔來冒充佛,來擾亂你,不是好事情。所有一切法門,瑞相、感應都有,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都有感應,但不是很密集,不是時時有,這一定要知道。如果時時有,這就是魔,要提高警覺。

  底下一段,我們從一百七十九頁第一行看起。第一行最後一句講修學的方法,上面寫得很清楚,大家可以請這部經註解多看幾遍。因為註解內容很多,不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們就省略了。請看這個文:

  疏【作此想時。佛像端嚴相好具足了然而現。乃由心緣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現。心若不緣。眾相不可見。】

  這是前面講的觀想方法。從佛的身相、頂相慢慢想到下面,想到花座,按著這個順序次第的想;或者先從花座往上面一直想到佛頂,佛的頭頂,都可以。從上面想下來,從下面想上去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按照順序,不能跳來跳去,不能錯亂,這是『佛相端嚴相好』。相是屬於果報,果必有因。佛在大經裡面常說,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成佛之後還要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

  諸位要知道,成佛是慧,就是開智慧,開般若智慧,成佛;相好是福報,縱然有圓滿的智慧,如果沒有福,度不了眾生。所以世出世間福報真的很重要,有很多人疏忽,把福德看輕了,那是錯誤的。縱然智慧修成了,佛門裡面常說:有慧沒有福,羅漢托空缽。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生活方式是托缽,一個阿羅漢他沒有福報,沒有人供養他,天天餓肚子。他真有智慧,跟眾生沒有緣,沒有福報就是沒有緣分,大家不供養他,這是修行偏在一邊,這是錯誤的。現在還有偏在福報,專修福報,不修智慧。佛又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福報修得太大,沒有智慧,愚痴,來生到畜生道去投胎,變成大象。古時候帝王騎的大象珠寶都掛在身上,大象掛瓔珞,牠很有福報沒有智慧。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你想想看,福慧雙修,福還擺在第一,沒有說慧福雙修,這才知道修福的重要。

  佛在此地教我們修福,方法妙極了,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那要怎麼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不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那要怎麼修相好?我們就想佛的相好,用想的。我們想佛的相好,自己的相就變成佛相。中國人跟外國人都一樣,沒有一個不愛美的,哪個人不愛自己很漂亮、很美滿?可是自己面貌偏偏有缺陷,尤其到老的時候一年比一年衰老,這是什麼原因?從心想生。心裡面想的是惡念,那相怎麼會變好?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很圓滿的福德修成的。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單想佛的相好,慢慢自己面貌就變成佛一樣,這個方法好,簡單,用的時間少,確實有效。因為在理論上講得通,我們常常想佛,常常想菩薩,想著他的相好光明,慢慢自己的相會變。這個世間看相算命的都說相隨心轉,我們的相貌是隨著我們的心轉變。你心裡天天有佛的相、有菩薩的相,你不知不覺就變成菩薩相、變成佛相。這是我們在這經上得到的,眼前就得到好處,就能改造我們的命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想佛的存心,佛的大願大行,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效法諸佛菩薩普度眾生的弘願。

  我們的心像佛心,我們的願像佛的願,我們的行為像佛的行為,我們天天也想佛的面貌,在我想二、三年你的模樣就變了,真的就變了,你這一變就度化很多人,特別是你家裡面的人。現在有很多同修說他學佛,他家裡面的人都不學佛。他家裡面的人為什麼不學佛?你學佛沒有成績。你說學佛好,好在哪裡?拿不出東西出來。果然學了三年,面貌跟佛菩薩一樣,你家裡面的人個個都來學佛。他看到效果了,學佛真有效,面貌愈來愈美滿,我們講愈來愈美麗、愈來愈年輕,你不叫他學,他也會拼命來學,自然就學了。這是接引眾生、度化眾生最好的方法,你學佛要拿出成績來。請再看經本一百七十九頁,第四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疏【言八十隨形好者。佛相既現。眾好皆隨也。此正明如來教諸想者具足觀也。】

  三十二相是大相,八十種好是微細相。說三十二相又說『八十隨形好』,正是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明的,佛教給我們觀想,這觀想一定非常圓滿,『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每個部位都觀想到。即使如經所說,『佛相』還是以世尊在我們世間所現的丈六金身做標準,如果依西方世界來說,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心力能夠達得到。所以圓滿具足的觀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相當微細了。

  疏【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

  這兩句是在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以說是整個佛法修學的原理,是佛法修行證果理論的根基。淨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也可以說千經萬論就是這兩句話的詳細說明。「是心是佛」,大乘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佛不用「自然」這個術語,用「法爾」比用自然還要真切。自然而然,法爾的意思,本來如是,他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楞嚴經》上跟我們說「非因緣非自然」,也就是此地說的是心是佛的意思,確實離開了因緣自然,因為因緣自然都是世間眾生的執著。

  有些外道執著一切萬法是自然而有的,佛用因緣來破自然。真正說,確實像許多大經上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的。不但說不出,也不能去想的,一落在心想,你去想就是落在意識裡面,你一想就落在意識,就不是事實的真相,就不是他本來的面目。我們要問有沒有傷害本來面目?有沒有改變本來面目?沒有,確實沒有。所有一切改變傷害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毫不相干,希望諸位一定要細心體會這個事實。由此可知,法界原本就是一真。

  此地「是心是佛」,這個「佛」字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尤其不能把它看作凡夫修行成佛了。要是看作一尊佛,意思就很小,就看偏差了,為什麼?又落在思惟想像分別執著之中。這個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界,佛也是法界。換句話說,它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萬事萬物的一個代名詞。法是從相上說的,是從所覺上說的。所覺的是法,能覺的是佛,能所不二。由此可知,佛跟法是一不是二。三寶裡面還有一個僧,僧是什麼?僧是圓融,僧是和諧,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宇宙之間任何一法都具足佛法僧三個意思。小自微塵,經上常講「依報微塵,正報毛端」,都圓滿具足能覺、所覺圓融和諧的意思,都具足,三寶具足。所以這是真正的事實真相。

  「是心作佛」,「作」就是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我們要親證這個境界,要入這個境界,像《華嚴經》裡面講的「入法界」。在《華嚴》叫入,在此地叫作,這個作就是入。世俗人講修行證果,跟證是同樣的意思。如何親證?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所以現在就看我們要做什麼。淨土經典裡面最殊勝的、最特別的是直截了當教我們作佛,連菩薩都不作,聲聞、緣覺就更不必說,直接教我們作佛。而且還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依照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這是淨宗的殊勝、淨宗的特別。我們想要作佛要怎麼作?阿彌陀佛就是榜樣,照這個樣子做就行。阿彌陀佛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如何去模仿?阿彌陀佛的經典在我們的手中,我們依照經典裡面所說的去做就行。說得最詳細、最圓滿的就是《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跟《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重要的補充教材,我們依據這三經,再加上《往生論》,天親菩薩所作的,我們這三經一論認真修學就不難作佛了。

  有一些同修退休之後閒來無事來找家師說,感到生活很無聊,沒有事情做。在我們觀察,他眼前的福報是多生多劫修來的,我們想都想不到,他有,他不會用。我們想要有一些自己的時間,沒有這個福報。他沒事情,他有這個清福、有這個福報,他不知道拿這個時間去作佛,他在那裡沒有事情做,在那裡無聊空過了,很可惜;不會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來作佛,非常的可惜。作佛從哪裡作起?從讀經作起。我們今天是沒時間,有些人有時間,一天到晚沒事,在那裡無聊。一天到晚沒有事情,正好讀經!正好利用這個時間來好好讀經,一天讀十部、讀二十部、讀三十部,你看這個緣多殊勝,這個機會要去哪裡找!他有,他有這個時間,他不會用,把寶貴的光陰浪費掉了,真正可惜。

  一個人衣食不愁,生活能過得去,有得吃、有得穿,不用煩惱生活,萬緣放下,正是作佛的時候。全心全力修學,我們看古來大德修行,快則三年,慢則五年,他就成功了。三、五年的時間,密集的修行。如果把光陰浪費掉了,實在太可惜。俗話講「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們現在對這句話深深有感觸。很多人衣食不愁,身心無事,在那裡作無聊,他不會利用這個時間作佛,在那裡作無聊,這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人在福報當中他自己不知道福報。所以這一段經文這兩行非常重要,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

  為什麼教我們先念經,不教你先念佛?實在講念經收心。心裡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所以要讀經。讀經的目的是收心、是斷惑。我們有疑惑,經典讀多了慢慢會開悟,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的信願才懇切,信願才有力量,然後念這一句佛號就得力,那才是真實的功夫。所以這是為什麼教你先讀經,就是要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讀掉,然後抓住一句佛號不放鬆一直念就成功了。

  疏【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言諸佛正遍知者。此明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

  『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這就是明白顯示給我們,心跟佛是一不是二,三寶是一體三寶,不是有三個東西,是一樁事情。『言諸佛正遍知者,此明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心」是個雙關語,可以說是佛的心,因為他的心遍法界,也可以解釋是法界一切眾生心,兩種解釋都正確。佛心能知,眾生心是佛所知,能所不二。沒有證得「圓滿無障礙智」,他想要知道世間一切事,他要「作意」。譬如《地藏經》,光目女遇到阿羅漢,問她的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阿羅漢一定要先入定,入定就是作意。他入定,在定中才能見到,他要不入定,你問他,他也不知道。這就是阿羅漢沒有得圓滿無障礙智,他還有障礙,一定要入定才能知道。佛與大菩薩們得的是無障礙智,尤其佛是圓滿無障礙智,不需要作意。

  『常能遍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什麼叫感?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感,佛就有應。我們動一個成佛的念頭,佛就幫助我們成佛;我們動一個作菩薩的念頭,佛就成就我們作菩薩;你要動一個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的念頭,佛也很慈悲,立刻也成就你,這是真的。佛沒有心,佛沒有念頭。所以這個地方的佛是講法界的本體、法界的真理。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一切苦樂、因果的差別,確實是在自己不在別人。說這些話,諸位聽了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是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佛在大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包括地獄眾生。所以我們念佛得佛來感應;念菩薩,菩薩來感應;念妖魔鬼怪,妖魔鬼怪都念來了。妖魔鬼怪本性也是佛,只是是一個迷惑顛倒之佛而已,怎麼不是佛?地獄眾生也是佛。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關鍵就是在我們怎麼想法。不能亂想,不能胡亂想,不能想錯了。諸佛如來教我們想佛,這就對了。

  疏【但能作想。】

  『作想』是想佛。

  疏【即從汝心想而現。似如生也。】

  『似』是好像。『現』就是生的意思。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從我們自己的心想生,要明白這個道理。可見得佛法裡面確實沒有迷信,句句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心想生的。

  疏【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

  有沒有這種人?確實有,把這一段經文當作法相唯識來看。《華嚴經》確實是屬於法相宗六經之一。法相唯識宗所依據的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

  疏【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

  也有人把它看作性宗的看法。前面是相宗的看法,後面是性宗的看法。

  疏【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

  這是善導大師對他們的批評。為什麼這兩家的看法大師不同意?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這裡講的是事實真相,如果看作法相或者看作法性都偏了。有沒有法相的理論在裡面?有,也有法性的理論,都有,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所以這個地方只能夠體會,不能言傳。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說出來,還非常不得已,大家千萬不能聽錯。一定要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這個意思你就真正體會到了。稍稍有一點執著就錯了,所以性、相兩宗都沒有離名字相,沒有離心緣相,他就錯在這個地方,『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著相而求就錯了,與真相就有很大的差別。

  疏【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豈有相而可緣。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無色。絕於眼對。更無類可方。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

  這些說法惟恐我們在這裡又落在分別執著上,就錯了。心是心作,我們把「佛」捨掉,免得大家誤會,又去執著一個「佛」字,我們只說四個字:心作心是。「心作心是」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能真正離開言語、名字、心緣,心作心是,這一句話真實義就恍然大悟,你就親眼見到了。親見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了性?說心作又執著在心作上,說心是又執著在心是上。心是什麼?裡面問題多了;心作的是什麼?作得也太多了。這就是我們沒有辦法開悟,沒有辦法見性。

  大師這一段開導主要就是勸我們離一切相。所以他說相宗、性宗看法都錯了,就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真如本性,清淨無為,但是不礙現相,這個道理《楞嚴》裡面講得很多、很透徹,「不礙諸相」,諸相就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諸相,「相有體空」,相是有,體是空的,所以沒有障礙。性相不相妨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是說的相,理是說的性。相有體無,所以相跟相也沒有妨礙,這叫事事無礙,這是真的。但是我們現在事跟理有妨礙,事跟事妨礙更大,這些妨礙從哪來?從分別執著來的。本來沒有妨礙變成有妨礙,你要把這個妨礙的原因找到。所以性、相兩宗修行證果都難,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做得到。下面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

  疏【又今此觀門等。】

  加一個『等』,「等」就是十六觀。

  疏【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

  這就是淨宗的方便。『指方』,確指西方;『立相』是建立形相,這十六觀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換句話說,就是叫你著相。『住心而取境』,「住心」用現在的話講,專心、一心,你一心一意就取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你就想這個境界,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總而言之,他不說『無相離念』。這是性宗裡面常說的,特別是禪宗,那就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入得了門的。

  疏【如來懸知。】

  『懸』是預知,如來早曉得。

  疏【末代罪濁凡夫。】

  『末代』就是末法時代。我們現在正處在末法時代,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濁』是污染,心地精神、思想見解種種污染。

  疏【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以這樣殊勝的方法,『立相』,教你專心想阿彌陀佛、專心想極樂世界,你都還做不到。這是說立相去修都還做不到。

  疏【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教你離念、離相,那就更不可能做得到。這一段說出諸佛菩薩幫助末法「罪濁凡夫」,一生圓成佛道的苦心。我們生在這個環境也覺悟了,想擺脫生死輪迴,想在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我這樣說法,大家聽了容易懂、聽了歡喜,這句話就是「這一生當中想成佛」。想成佛,有很多人聽不明白,我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換一下,說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他一聽就懂,這個我也要,他聽了歡喜,他覺得很需要。說成佛,他覺得現在他還不需要成佛,他就不知道成佛要做什麼,他不知道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才能解決人生一切問題,自己問題解決了,也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真正知道這個事實,才會下定決心,我非成就不可。

  有一些修行人,甚至一些出家人,常常說他不想成佛,說我們求生西方是小乘,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沒有慈悲心,逃避現實。他不要成佛,他來生還要在世間做大法師講經說法度眾生。不成佛,就是不要圓滿無障礙的智慧,沒有智慧,換句話說,處處還有障礙,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也錯誤引導眾生。他不明白事實真相,所想所講的似是而非,好像是對,實際上是不對。這一生當中如果不求往生,換句話說,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想出三界不容易。出不了三界必定隨業流轉,你自己做不了主,隨著你這一生,隨著你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因,你去受報,你哪能做主?自己真正想要做主,只有一條路,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想要回來這個世界幫助別人,確實能夠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他到這個世間不是業力來的,是乘願來的。這樣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又能真正幫助別人,這是一條正路。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