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06/9/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26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經文,「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這就是說每個寶池,一個寶池裡面就有六十億的蓮花,蓮花都是七寶合成的。
經【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一朵蓮花十二由旬這麼大,十二由旬就很大。『由旬』是古時候長度的單位,翻經的法師告訴我們,印度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相當於中國八十里這麼長,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經典裡面所說的,通常都是指大由旬。當然古時候度量衡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量的長度、數量、重量跟現在不一樣。弘一大師在《律學三十一種》裡面有一篇「周尺考」,就是周朝時候的尺,他有個考證。周朝的尺很小,大概相當於我們台尺恐怕只有五寸多一點,還不到六寸。因此古時候的里比我們現在算的里小,最多只有現在半里的長度,古時候一里,我們現在差不多半里。如果是半里就是減一半,八十里也相當可觀,就算打個對折,八十里減一半也有四十里,直徑四十里面積就相當大,這樣一由旬。我們算四十里是一由旬,再乘十二,四十乘十二,四百八十里。所以蓮花的面積比台灣還大,這麼大的蓮花。前面我們看到樹大,蓮花也大,實際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身也大。人身那麼大,沒有那麼大的蓮花,坐不下去。諸位如果跟《無量壽經》合起來看就會知道。
經【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
我們要特別注重『上下』,這邊的水只往下流,不會往上流,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往上流、往下流,隨人的意思,跟我們這裡水的性質不相同。我們這裡,水倒下去一定往下流,現在除非你有馬達,馬達抽它才會往上;不然,自然你倒下去,一定是往下流。西方極樂世界它自然的,可以往上流,也可以往下流,隨人的意思。你如果想說這個水要讓它往上流,它就往上流,要讓它往下流,它就往下流,不用這些機器,這是完全從形相來觀察。除這個之外,最殊勝的,它能說法,這是德水不可思議的大用。
經【其聲微妙。】
流水有音聲。我們這邊水流的聲音,雖然也很好聽,除了瀑布音聲比較吵一點,小河流水是很好聽,很有詩意的,但是它不能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水流的音聲會說法,所以確實它是六塵都說法。前面我們看風吹樹葉枝條都會說法,這流水也會說法。
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這是說小乘法。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各種不同根性都具足,到了西方,想聽什麼佛法,隨心如願都能夠聽到。小乘根性的人聽到小乘法,『苦空無常無我』。大乘根性的人就聽到:
經【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是講大乘法。這就把佛法都包括了。一般說起來,小乘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很深入的觀察,他覺悟了,這個覺悟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正覺,他的覺悟很正確沒有錯誤。可以講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外,諸佛如來的國土都有苦空無常,特別是在六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如果頭腦比較清醒一點,一定會覺察這個世間真苦。苦在哪裡?從一生下來就向一個目標,向墳墓走,一天也不肯停留。出生後就往死亡的路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還有什麼可樂的?這哪有什麼快樂?無常迅速。有些人感覺快樂,他把這個事實忘記了,他認為有樂。其實每個人走向死亡,都不肯停留,這是苦。到臨命終的時候就很明顯感覺出來。
是不是臨命終的時候苦才現前?實際上在我們平常,這個苦就是一分一秒沒有停。不是臨終的時候才現前、才開始的,不是,是我們現在就沒有停,這個苦是不斷,一分一秒一直過去,無常。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事實真相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苦。所以一個人生下來,一直向墳墓走,一分一秒都不停。不止三苦、八苦,苦是事實。「空」是真的,在這個世間一樣都得不到,身體得不到,我們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都不是我們的,身外之物,我們身體以外所有的東西哪一樣是你的?你認為得到的,那是你的幻想,不是事實。人必須到快死了,一口氣快斷了,才曉得一切無常,一樣都帶不去。那一口氣還沒斷的時候,哪一樣是你的?不是說這口氣斷了才不是我們的,一口氣還沒斷,哪一樣是我們的?實際上在我們這口氣還沒有斷,所有一切也不是我們的,只是你暫時有支配的權利而已,你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只是暫時讓你使用、讓你支配,這是事實。由此才知道佛說的一切無常,一樣都帶不去。所以沒有一樣是我們的,這真正是空。
所以佛經說空,空就是你得不到,沒有一樣東西實實在在你能夠得到。無常就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不停、不斷一直變化,沒有一時停下來,這是三苦裡面說的行苦。行苦就是遷流不息,不停,剎那剎那一直變化。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小乘人知道,知道這個事實,知道我們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小乘人的生活過得很寂寞,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他過得很消極。大乘菩薩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的生活過得很自在。為什麼兩種人有這麼大的差別?小乘人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這個事實是如此,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大乘人比小乘人要高明,知其當然亦知其所以然,知道是這個事實,也知道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會苦空無常無我,什麼原因他也知道。因此,大乘人的思想、見解、行持跟小乘人就不一樣。
大乘是積極的,知道這個世間無常、苦、空、無我,一樣也不是自己的,因此他能將自己眼前所有的,自己有力量支配的,而抓不到的;我們現在只是能夠支配,不能得到的,但是利用我們現在能夠支配的,他就把這分力量拿來幫助利益一切眾生。舉個例子說,財富,財富你得不到,錢再多也不是你的,只是暫時你有支配這些錢的權利,事實是如此。你抓不到,絕對不是你擁有的,錢財到你面前就像水從你面前流過,從你面前流過的時候你有辦法去支配它,你暫時有辦法支配它,但是你得不到的。這就是講緣。大乘菩薩懂得這個道理,當自己有能力支配它的時候,就拿這個來利益一切眾生,不會利益自己。幫助大眾,利益大眾,利益裡面最殊勝、最真實的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以佛菩薩之偉大就是偉大在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利益才是真實的。這就是講自行化他,弘法利生。
所以菩薩六度就是積極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達到離苦得樂,這是「諸波羅蜜」。諸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是布施。菩薩行門無量無邊,所以講六度萬行。那個萬不是定數,不是一萬,那個萬是形容,形容菩薩行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成六大類,就叫六波羅蜜,我們一般說六度。波羅蜜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究竟圓滿。這六大類如果再歸納就歸納成一個布施,六度(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布施。家師淨空上人,他初學佛遇到章嘉大師,他請教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很快能夠入進去?入就是得到佛法的利益。大師教他: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家師進一步請教大師要從哪裡做起?大師就跟他說:布施。看破、放下,從布施做起,從布施下手。所以歸納布施是六度的總綱領。所以六度可以都把它歸納到布施這一度。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非常透徹。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大家容易懂得。法布施也不難理解,我有方法,不管世間法、佛法,人家肯學,我就無條件肯教別人,毫無保留;不管是佛法、世間法,熱心去教導別人,那都是法布施。無畏布施比較難體會,什麼是無畏布施?能讓眾生身心平安、得到安穩,離開一切恐怖,這是無畏布施。無畏是他不害怕,身心得到安穩。所以布施有三大類。
我們再看六度的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個人持戒,譬如說他持不偷盜戒,我的財物被他看到了,或者我放在這個地方,人離開了,我曉得這個人持戒不偷盜,他不會動我的東西,我的心很安,所以不怕。他持不殺生戒,動物看到他,牠也不害怕,知道這個人不會殺害我,可以跟他接近。這一類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持戒屬於無畏布施。第三忍辱也屬於無畏布施,我們在言語態度上不小心得罪他,知道這個人修忍辱,他能忍辱,他不會怪罪我,不會報復我,他修忍辱,所以他心就安穩。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可以歸納成一個布施。難怪《金剛經》裡面布施講得最多,其次就是講忍辱。
佛為什麼要這樣說法?諸位一定要記住,世出世間法離不開一個福報。世間人求福,學佛的人也要求福。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兩種,就是福與慧這兩種;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佛的智慧跟福德兩種都圓滿。成佛,第一個,他的福報圓滿,沒有一點欠缺,智慧也圓滿,所以佛的福報跟智慧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人都沒有辦法跟他比,他最尊第一。那我們怎麼能不修福報?何況佛門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假如你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學佛?還談什麼修行?什麼都免談,每天為三餐在奔波、在操心,你怎麼會有心情學佛?你怎麼會有心情修行?所以沒福報這就談不上,可見得福報是真實的根基。
善導大師將本經經文分為定散二善,定善偏重在修慧,散善就是修福,到後面我們會讀到。修世間福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他一念迴向就能夠往生。修世間善福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間善福指什麼?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憑這個就能往生,西方世界門真大。所以說沒有念佛,一生不信佛,沒有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他平常能夠修這四種善業,是世間的善人,世間的好人。他是到臨終快要往生的時候才遇到善友,那個時候他才遇到,善友告訴他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在那裡講經說法,接引十方念佛的眾生往生到西方去。善友告訴他,他一聽就很歡喜,他就發願求往生西方,這樣他就能夠往生,所以他臨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到後面我們念到九品的時候,十四、十五、十六這三觀就是講九品往生,就會給諸位說到這樁事情。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實在不難,但是你要真正與它的條件符合,要真正相應。
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很苦。我們要解除眼前的苦難,不能不知道修福。所以修福很要緊,沒有福報生活過得很苦,我們要解除眼前的苦難一定要修福。我們想要在這個世間事事都能夠稱心如意,就不能不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善緣結得多,幫助你的人就多。像做生意、做買賣,你發財了,那是你有福。福從哪裡來?不外乎你過去生中所修的,你這一生得福報。另外一種是眼前所修的,這一生當中所修的。不修因哪來的果報?念念能為眾生,念念能為社會,這個人有福。如果念念都為自己,都為自己的家庭,諸位要知道,這個福報再大,很容易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諸位很冷靜的觀察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你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做。這是說法,講的有大乘、有小乘。
經【復有讚歎諸佛相好。】
『諸佛相好』是果報,果必有因,相好是福也是慧。換句話說,諸佛的相好是從福慧當中顯露出來,我們要想學佛的相好光明一定要修福修慧,才能夠得這個殊勝的果報。過去有兩位同修去圖書館看家師,他們是空總的大夫,是台灣空軍總醫院的醫生,這兩位也是很虔誠的佛弟子,做醫生就常常接觸病人。來看家師,家師就跟他們說病從哪裡來的?從妄想來的。其中有一位就說他的妄念很多,問家師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把妄念除掉?家師告訴他,你要不想就沒有妄念了。你一直打妄想,妄念當然就很多,我們所謂胡思亂想,就是妄念;不要胡思亂想,妄念就沒有了。他又告訴家師他有讀經,讀經一面讀一面研究經裡面的意思。家師告訴他不用研究,研究是妄想,經老實念就好,你何必去想它?愈想妄念愈多,愈想就障礙你的定慧。
諸位要知道,所有的想都是妄想,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妄想是疾病的根源。佛教我們修定,沒有教我們修妄想,所以經典不能研究,老實念就好,念到自己心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開智慧,智慧開了。心地清淨,人家來問你這句經文怎麼講法,你就會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很有道理,清淨心起作用。何況佛在許多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本經也說了很多次,從心想生。因此我們心想什麼就變現什麼,心裡的念頭是能變,非常可怕。因此為什麼你不用淨念?不起善念?善念沒有淨念好,淨就是清淨,淨念好。淨念是沒有一切善惡念,一切善惡念都沒有,這是淨念。所以讀經是淨念,念佛是淨念,以這兩種方法來修淨念、來修清淨心最為殊勝,會修行的人要在這上面下功夫。
相好,人人都羨慕,人人都想得到,有沒有辦法得到?有。一般看相算命的都說相隨心轉。佛的相好,菩薩的相好。佛的相很好,菩薩的相也很好,為什麼?心好。心好,相就好。我們想要相好,心要好,相貌自然就好。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菩薩的存心,自然相就好,相真的會變。佛教給我們求福的方法,一點都不錯。身體健康是現代人非常重視的,現在人講改變體質。改變體質決定不是藥物能做得到,藥物用得不妥當還會起副作用。確實,這個藥物用在甲的身上,他真的好了,用在乙的身上壞了,同樣一種藥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的。你要問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相同。因此,對於藥物有適應的、有不適應的,這是我們就事上來看。如果就理上來觀察,藥物治好的,並不是他用那個藥物好的,是心好,體質本來就好,不用也好,用了也不妨礙,是這麼一個道理。心要不好,用什麼藥物都沒有用處。由此可知,佛法修持特別注重在修心,心是主宰。又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要怎樣才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就是合理合法,確實有求必應。求佛道、求菩薩道都能夠成佛、成菩薩,何況其餘更小的,更容易得到了。再看經文:
經【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這一句是講『如意珠王』不可思議的德用。《彌陀經》上講西方世界這些眾鳥,鳥兒,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怎麼變化的?這部經上講得詳細,是從如意珠光中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觀音勢至是代表,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像觀音勢至的等覺菩薩太多太多,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古德解釋「上善」是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上善。可見得在西方世界,像觀音勢至這些菩薩太多太多。這些菩薩他們放光,光中都化佛,光中化佛,如意珠也放光,光中化鳥。鳥的種類很多,《彌陀經》上有舉出幾種,是我們這個世間常常見到的,這個世間沒有的佛就沒說,說了我們也不懂,我們也沒看到,只說幾種。其實珍禽太多太多了,光中變化出來的,就是阿彌陀佛神力變化的。為什麼?能變化的如意珠是阿彌陀佛變化的,是無漏稱性的功德變現所生。
珠放光,光中化鳥,這些鳥也會說法,此地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特別說明,『常讚念佛念法念僧』,說什麼法?說三寶。我們學佛一開始就要三皈依,皈依三寶,三寶代表整個佛法,代表圓滿的教學,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看到這幾個字就想到佛像、經書、出家人,這個想法也沒有錯,但是這個想法範圍很小,範圍太小了。三寶真正的意義是指我們自性三寶,每個人自己自性的三寶,那才是真實的功德,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自性的佛寶是覺悟,真實智慧起作用就是皈依佛。我們自己自性真正覺悟了,真實的智慧起了作用,這才是皈依佛寶,自性佛寶。自性法寶是正知正見,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沒有錯誤,完全正確,這是自性法寶。僧寶,是我們在日用平常之間,處事待人接物都做到恰到好處。所以僧寶一個是清淨的意思,一個是和合的意思。僧團叫六和敬,和睦清淨,處事待人接物做得圓圓滿滿,身心清淨,這是真正幸福,真正自在。可見得三寶具足體相用,佛寶是體,法寶是相,僧寶是用。
因此自性三寶重要,住持三寶也同樣重要,為什麼?沒有外面的住持三寶這個相,佛法就在世間消失了、就沒有了。所以佛法自古以來對於住持三寶特別重視。佛講經說法,排列的大眾第一個一定是比丘眾,菩薩眾排在比丘眾的後面,人天眾排在最後面。為什麼這樣排列?比丘是住持佛法,他是形象,形象破壞了,佛教就滅亡了。菩薩擺當中,菩薩不一定住持佛法,他放當中也表中道。人天擺在後面,人天代表護持佛法,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利益無邊。它都有作用的,所以形式上不能破壞。
形式是禮,禮不講求,儒就沒有了。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儀規,戒律、儀規廢除了,佛在這個世間就斷絕了。我們要知道現在儒跟佛是在滅亡的邊緣,如果沒有真實的大德出現,儒跟佛在這個世間能不能再傳下去,實在有很大的問題。過去李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對於這樁事情非常感嘆。現在的人願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學。現在都是崇尚民主自由,總認為禮跟戒律是約束人的,守規矩那麼麻煩,都不願意學。如果把這些廢棄掉,經典就變成空洞的理論,不切實際,我們自己修學是不是真的有成就?給諸位說決定不可能,就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我們在前面講三福,三福是基礎,不但是學淨土宗的基礎,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但是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世間法也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像世間法,儒家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古人講六經都是《孝經》的註解。
曾經有許多次家師提醒同修,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所以我們每個道場建立,家師有個慣例,第一部經一定先講《地藏經》,連在美國達拉斯的道場一開始建立,他也是講《地藏經》。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地面生存,《地藏經》代表心地,心地有無盡的智慧、有無盡的德能,好比地下含藏無盡的寶藏。用什麼東西來開採?孝敬,孝敬可以開採這些寶物。我們的性德想要流露出來像諸佛菩薩一樣,就是要用性德來開發,那就是三福所講的十一句,十一句的每一句都是孝道的發揚光大,都是從孝道產生。第二就是師道,要從師道來看,這十一句也都是師道,都是尊師重道。所以這是最基礎,我們一定不能疏忽。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