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6/9/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03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

  疏【言無量壽者。】

  就是說『無量壽』這三個字,無量壽的註解在第七頁第三行。「無量壽」是中文的意思,梵語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世尊自己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介紹無量壽、無量光。其實,無量是一切眾生本人圓滿的自性,不僅僅是無量的壽命。這個無量是真的無量,決定不是有量的無量,而是真實的無量,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隨拈一法皆是無量。隨取一樣都是無量,樣樣都是無量無邊,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最重要。假如你有無量的財富,你的財產無量無邊;有無量的珍寶,你的寶物無量無邊;無量的眷屬,家親眷屬無量,如果沒有壽命,所有的無量全部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壽命,這一切無量才享受得到。假如沒有壽命,確實這個世界一切無量無邊與自己不相干。因此一切無量當中,怎麼只翻成無量壽?其實是所有不管哪一樣都是無量,怎麼只翻成無量壽?這個道理在此地,就是所有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重要。諸位要記住,決定不是只有壽命無量,不是只有這一樣而已。假如只是壽命無量,而沒有無量的財富,壽命雖然很長,還是要受貧窮之苦,日子很難過。所以一切無量中以壽命做代表。

  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世界依報、正報無量莊嚴,《阿彌陀經》雖然說得少,但是蓮池大師的註解(這個註解就是《彌陀疏鈔》)說得詳細,蕅益大師也介紹得很明白,本經也說得很多,依報、正報一切無量,都是自己性德的流露。我們是凡夫,沒有見性,雖然有性德,卻隱而不彰,我們性德的這些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隱藏起來,彰是明顯,隱是隱藏。雖然沒顯露出來,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修德圓滿,性德圓滿顯露,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享他的福,享阿彌陀佛的福。雖然享他的福,他的福就是我們的福,也就是我們自己稱性之福,在享他的福報當中,於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破無明,證圓滿的自性。這個度化眾生圓成佛道的方法,確實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比起極樂世界就有差一些,沒有像西方世界這麼圓滿。這是無量壽的意思。「觀」這個字,在第十頁第四行第二個字:

  疏【言觀者。照也。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正依等事。】

  平常我們講「觀照」,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功夫得力第一就是觀照,如果將修行功夫分為三等,第三等是觀照。什麼是觀照?大師說的這幾句開示非常重要,關鍵在『淨信心』。也就是《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心是能照,實相是所照。我們今天沒有觀照的功夫,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參禪不能開悟,不但不能開悟,心實在太粗了,妄想執著太重,連禪定都得不到。學教,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要說大開圓解,能夠將經教的真實意義體會一、二分也不容易。不但不能體會,還有不少同修聽經把意思聽錯,這些事情在中國、外國我們常常遇到。以前我還不是很相信,聽經在現場聽,怎麼會把意思聽錯?果然真的有,因為心太亂、太複雜,他在現場聽也把意思聽錯了,可見清淨心非常重要。

  大師在此地講「淨信心」,信什麼?《心經》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所說的境界、所說的因果,完全不懷疑,皆能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淨信。心淨信了,心一定做到手,身就一定會做到。『手』代表我們的心到手就到,真正做得到。下文是比喻,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用現代的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有智慧,我們用理性,不用感情,即是觀照,這就是觀照。如果日常生活中還動感情,觀照就沒有了,觀照就是理性。處事待人接物,一切事,理智做主,不用感情,這樣的功夫就得力,初步得力,人在生活裡面過失就少。所有一切過失都發生在情執裡面,如果能夠捨掉情執,用智慧、用理性、用客觀,這樣就不一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過失。我們到真正功夫得力,斷惡修善才談得上,不然斷惡修善也是做不到,因為全部落在感情上,感情用事要斷惡修善,未必是真善。《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裡面,將這個善分析得很詳細,善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偏有正,有端有曲,這都是分析什麼是純善,什麼不是純善,夾雜感情就不是真善。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從這個基礎修學,這是關鍵。

  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就稱為「照住」,照住就是得禪定,得定。縱然有煩惱,不起作用,照住,在淨宗就是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最上層的功夫是「照見」。《心經》一開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最上乘的功夫,在淨宗就是理一心不亂,在禪宗叫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照見。由此可知,禪宗講的觀照、照住、照見,這三層的功夫,在淨宗講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其實所證入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

  本經教我們『觀』,「觀」就是修行的方法,世尊講了十六種,所以本經也稱為《十六觀經》。大別來分可以分為三大類: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哪一種屬於觀照?哪一種是照住?哪一種是照見?這三種的念佛,任何一種都有這三層的功夫,淺深不同。這三種念佛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這三層的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初學時,持名功夫還沒有得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我們用這個方法叫持名念佛),功夫還沒有得力就不用談了。功夫得力是什麼樣子?二六時中,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天到晚心裡只有佛,所想的、所念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口裡念。佛境界很廣,就像《無量壽經》所說的,我們想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心、求學、修行、證果,發願廣度眾生。常常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跟佛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想阿彌陀佛想久了就變成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成佛的原理就是在這裡。

  我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從初發心修行證果,一直到廣度眾生,都是正報。依報的種種設施,提供十方大眾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這樣美好的環境屬於依報。換句話說,依正莊嚴四個字將全部的《無量壽經》,乃至全部的淨宗經論,包括盡了。我們心裡想的是這個,期望的是這個,念的還是這個,不知不覺將世間一切塵勞煩惱捨離了。不再想這些塵勞煩惱的事情,這些塵勞煩惱自自然然就遠離了,這時的境界才是觀照,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

  如果功夫又進一層,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真的斷盡了。從斷證功夫而言,他跟阿羅漢、辟支佛平等,但是從智慧、功德來說,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跟不上。念到這個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功夫再上一層是理一心不亂,就照見了,與《心經》的境界完全相同,「照見五蘊皆空」,世法、佛法皆了不可得。見到法身,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果念到這個功夫,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淨土。用觀想、觀像、持名,任何一種念佛方法,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由淺而深,皆能成就。

  凡是佛所說的皆稱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這部經的經題。「佛說觀無量壽佛」這七個字是別題,別是區別,不同於其他的經,「經」這個字是通題,一切經通用。大師說得很好:

  疏【能令修趣之者。】

  『修』是修行,『趣』是趣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疏【必藉教行之緣因。】

  『藉』就是像我們借東西一樣,必須依靠『教』。「教」是指經典,經典就是佛對我們的教科書。『行』,我們必須依照佛的教導去奉行。

  疏【乘願往生。】

  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疏【證彼無為之法樂。】

  意思就是證得性德流露的果報之樂,性德流露的就是依正莊嚴。

  疏【既生彼國。更無所畏。】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一切恐怖、顛倒、妄想都沒有了。一個人從生到死,每天都有憂慮,不能安穩。生在娑婆世界如是,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人間沒有一天安穩的,生活在恐怖之中。天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都沒有例外。在六道輪迴裡面生活不安穩,有恐怖、憂慮、牽掛,這免不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真的找到了,找到了真正安穩處,真正安穩的處所,這些憂慮、恐怖、不安,這些情形完全沒有了。盡虛空遍法界,唯獨這個安穩處是我們可以得到的。諸佛的報土是安穩處,譬如佛、大菩薩,他們生在實報莊嚴土,這是真正安穩處。但是還沒有證到大菩薩的果位,這是得不到的。生死凡夫沒有能力斷煩惱,有煩惱,想要找一個安穩的地方,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一處,沒有第二處,沒有第二個地方。如何知道沒有第二處?查遍《大藏經》,佛沒有講第二處,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離一切畏懼恐怖。下面說:

  疏【長時起行。果極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虛空。】

  這是說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證果容易,修行證果之高超不可思議。

  疏【辯釋宗旨不同。】

  『辯』是辯別,『釋』是解釋,『宗旨』是修行的綱領。假如有人問,你們是修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的,那你們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說不出來,就不能怪人家說我們迷信,說我們盲修瞎練。修什麼都不知道,這怎麼能說得過去?大師以很簡單的文字,為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疏【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這就指出我們修學的宗旨。從第一觀至第十五觀,皆屬於『觀佛三昧』。第十六觀說的是持名念佛,所以『念佛三昧為宗』,也就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修的是這個宗旨。

  疏【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我們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修行的宗旨。

  疏【言教之大小者。】

  在古德判教,判別這部經論課程應該擺在哪一個時期來教授,將佛法分小乘、大乘,有漸教、有頓教、有圓教,古大德都公認這一本經典屬於菩薩藏,是大乘佛法當中的頓教。因為他是一生圓滿成就,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學,是頓超,不是漸修。第四段:

  疏【辯說人差別者。】

  佛經有五種人說,有五種人都可以說佛經。佛法很符合民主科學的精神,它不專制、不武斷。佛說的稱為經,別人說的也能稱作經,只要說的道理是真實的,方法、境界是正確的,佛都承認,就稱之為經。經有五種人說,第一是佛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所說;第二是聖弟子說,佛的弟子,佛的學生所說的;第三是天仙說,我們一般說其他宗教,修行有成就的人所說;第四是鬼神說;第五是變化人說,變化是化身。雖然是五種人說,除佛以外,另外四種人說,必須得到佛的印證,就是說必須經過佛的印證、認同,就可以稱為經。如果沒有得到佛的印證,這就不能算是經。

  佛當年在世,在我們這個世間,要請佛印證不難;今天佛不在世,要請佛印證就困難了。但是佛講了一個原則,只要所講的符合這個原則,就跟佛說的經沒有兩樣,都一樣。什麼原則?小乘經有三個原則,稱作三法印。凡是所講的與這三個原則相應的,佛都承認它是佛經,是小乘經典,與佛所說的沒有兩樣,所以小乘有三個法印。大乘法有一法印,大乘只有一個法印。中國人很重視印,印章,大印、小印,中國人很重視。政府發布公告一定要蓋上大印,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告,是不是市長自己寫的沒有關係,只要蓋上市長的印,這個公告就是市長所頒布的。佛法也是如此,符合三法印就等於是佛頒布的小乘經典,符合一法印就等於佛頒布的大乘經典,我們可以信受奉行。三法印,第一是無常,第二是無我,第三是涅槃,小乘經決定不能違背這三個原則。大乘佛法只有一法印,實相,諸法實相。所以大乘法印比小乘法印講得更合理,完全沒有爭執。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佛說的是事實真相,你說的也是事實真相,當然是經。大乘經說的是諸法實相,句句話皆是真實的,決定沒有虛妄。

  第五段,定、散兩門,這是本經教給我們修行的重點。什麼是定善?什麼是散善?善導大師在這一段講得很清楚,希望同修多看幾遍。其中有幾句話很重要,特別提醒大家。念佛法門什麼人可以接受?什麼人可以修學?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資格接受?有沒有能力修學?大師說得佷明白:

  疏【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

  第一是毀謗佛法的人,第二是不相信的人,第三是具有『八難』的人,「八難」只要有一種就是障礙。八難包含三惡道,三惡道修學這個法門很困難,因為業障、煩惱太重。長壽天的天人也沒有機會聽到佛法,生到長壽天,天道,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在那裡沒有機會聽佛法,這也是遭遇困難,障礙。再來是佛前、佛後,出生在佛之前,佛還沒有出世,我們生在佛的前面,聞不到佛法;出生在佛的後面,佛法沒有了,也遇不到。還有世智辯聰,這個人世間聰明智慧很高,錯解佛經、曲解佛經、誤解佛經,用世間的聰明智慧來解釋佛經,全部錯了。這是嚴重的障礙,這也稱作難,遭遇困難。再來,盲,眼睛看不到;聾,耳朵聽不見;瘖啞,不能說話,有問題也不能問,這都屬於八難。他們的障礙比一般人多,比一般人難接受佛法。

  但是最重要的是『謗法與無信』,毀謗佛法、不相信的人,這就沒有辦法接受。我們真信佛嗎?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三、五個,原因是不信,那三、五個往生的,因為他信,他不謗法,難。我們說是非長短,批評道場、批評四眾(四眾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常常在一塊聊天,不知不覺就是人我是非,這是謗法。有幾個人不謗法?有的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問她什麼都不知道,這種人不謗法。所以,她修行能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因為她不謗法,她真信。我們有意無意當中謗法,自己不知道、不覺得,還認為自己做的都是正確的。禪宗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六根接觸的都是世間過失,將別人的過失深深記在自己心裡,時時刻刻拿出來評論,這對於往生是很大的障礙。如果還有這個念頭與行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真正想往生的人,要記得六祖大師這句話,決定不能輕易看過。「謗法與無信」,必須有很公正客觀的標準,可見很難做到。這是說明不得往生,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就出在這裡。哪些人能往生?大師告訴我們:

  疏【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決定得生的關鍵在『一心』,沒有二念才行。還有雜念妄想,還有是非人我、名聞利養,就不是一心,就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求往生,這非常重要。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狀況,自己不知道。想想這一生,從出生到今天,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心裡有沒有平靜過?有沒有真正得安樂過?縱然得到,能夠保持多久?剎那流轉。剎那流轉,就是眼前的輪迴,輪迴裡面又有輪迴,苦不堪言,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出離。今天遇到這個機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如果不知道利害得失,當面錯過機會,實在太可惜了。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緣,不知道哪一劫、哪一生。這是實話。

  佛教導我們放下萬緣,我們就真的放下,這才是信佛。因為世間所有一切皆是六道輪迴的緣,如果不放下就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必須全部放下,捨離三界六道。佛七當中主七師常說的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這是警策人的,對念佛人的警策,不能當作口號來看,而是真話。我們要「一心信」,絲毫不懷疑。『樂』是愛好,就是信願。我喜歡西方極樂世界,喜歡阿彌陀佛,念念希望早日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樂」。『求願往生』,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此處的「一心信樂求願往生」,如果真正具足這八個字,則決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是自己念佛功夫的淺深。

  『上盡一形』,「一形」是盡形壽。今天遇到念佛法門,自己還有一口氣在就念一天佛,這一生決定依靠這個法門依靠到底,絕對不改變,這就對了。如果見到參禪的人,又想要去參禪,想要參個禪;見到學密的人,又想去念咒;見到學戒律的人,又想去學戒,這樣麻煩就大了。不是其他的法門不好,任何法門都很好,專就好,雜就不好,不能修雜,亂修、雜修,這不能成就,這非常重要。盡形壽就是盡我們這一生就修一個法門,決定不改變、不動搖。現在這個社會上,中國、外國都有人提倡禪淨雙修,還有人標榜禪淨密三修,難。一個法門都修不成就,修二個、修三個更加困難,實在很難,三不如一,一心稱念才是上等的機會。

  『下收十念』,「下」是緣分最少的,下等的緣分,他在一生當中沒有機會遇到念佛法門,到臨命終時才遇到。這個時候他的善根現前,他遇到就能信、就能願,也肯行,這樣臨終十念、一念皆能往生。他念的佛這麼少為何能夠往生?那是那個時候他念的心專、心懇切,那股力量效果比平常念佛的效率大。因為我們平常的心沒有他那麼懇切,沒有他那麼專,沒有他那麼猛利,不如他念的少,可見功夫淺深不同。『乘佛願力』,這種發心、發願、修持皆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加持,一定得生。這一段特別重要的是哪一種人能生,哪一種人不能生,我們必須清楚。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的文,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