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6/9/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11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大乘佛法在中國發揚光大。特別是禪宗,禪宗修行的方法是打坐、跑香。這個方法也是調身的,你身體不健康沒有辦法修行。打坐固然是修定,但是坐久了也不行,一定要活動活動,就是要起來活動一下。活動是運動,他跑步,跑香,用跑的,跑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跑步,就是用跑的。他真正用功,吃太飽不行,吃太飽容易昏沉,容易打瞌睡。如果肚子空空,餓過頭了,心也定不下來;有的人胃腸不好,餓了手腳就發抖,心定不下來。所以禪宗裡面的飲食是少量多餐,就是每一次都吃一點點,吃得不多;但是他吃的遍數多,一次吃少少的。因為吃太多會昏沉,都沒有吃肚子裡空空的,心也定不下來。所以他不但吃三餐,另外還有三、四道的點心,除了平常的三餐,中間還有點心。過去在七八年前,我到中國大陸安徽九華山佛學院,那時果卓法師做副院長,請我去打佛七,去主七。這個佛七當中,佛學院還是依照過去禪堂的方式,所以除了吃三餐還有點心,中間還有點心。這是飲食這方面。所以每一天,一天到晚都是保持不飢不飽,這樣用功才方便,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明瞭、要知道,重要的是功夫得力。

  佛講這些對三千年前那個時代的人很契機,就是過中不食,對三千年前的人很適合,我們今天用這個方法未必契機,今天的環境不同,所以就不一定適合現代人。當然現代的人,有人環境適合的,可以依照佛所制定的持齋,當然是最好。我們念佛人來講,真正如法的佛七是七天七夜。七天七夜都不休息,原則跟禪堂裡面差不多,只是禪堂用打坐、跑香,念佛堂有繞佛,我們是用走的,不是用跑的。繞佛就像散步一樣,那也是活動,有靜坐念佛、有繞佛,有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我們拜佛、繞佛、止靜,用這三種方法調身,因此飲食也是少量多餐,保持不飽不飢(保持不餓不飽),這個功夫才真正得力。吃太飽,一止靜坐下來就打瞌睡,昏沉;肚子空空,心七上八下,心定不下來,這也不行。所以禪堂跟念佛堂都採取這種方式,就是少量多餐。這是常識,我們一定要知道,是根據我們生理來定的,我們身體的狀況來定飲食的量及時間。

  佛給我們說的是原理原則,佛制定的目標在什麼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能夠達到目標,任何手段都是好的,屬於善巧方便,不一定只用一個方法,一成不變。這個方法甲可以用,乙用了未必得力,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每個時代生活方式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大家的業緣也不相同。我們學佛要知道,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特別佛的四依法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就是情執。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不能錯會了意思。下面請看經文:

  經【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頻婆娑羅王被他的兒子關了三七二十一天,三個禮拜,沒有餓死。他天天有東西吃,天天受八關齋戒,天天還聽富樓那給他講經說法,所以他的身體不但沒壞,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快樂。『顏色和悅』,「悅」是喜悅,法喜充滿,他精神很愉快。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的經文,《四帖疏》經本,在七十五頁第五行,看經文:

  經【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這段經文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出來,阿闍世王問守衛,『守門者』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守衛、衛兵,說他的父王現在是不是還在?在他的想法,餓二十一天大概已經沒命了。阿闍王子奪取政權,將他的父親禁閉在深宮裡面,斷絕他與外界往來已經三七二十一天。他想一個人這麼長的時間沒有飲食,大概快死了,如果沒有死也剩半條命了。當然他不好意思問死了沒,畢竟是他的父親,所以這個語氣緩和一點,問守衛,他的父親現在還在不在?這種口氣。守門的人就老實回報:

  經【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皇后一次、二次身體塗麨跟蜜進去給大王吃,頭一、二次人家不知道,天天進去總是會被發現,所以這個祕密被守衛的人知道了。畢竟國王沒有下命令,禁止他的母親去看老國王,所以還是隨她往來。沙門目犍連跟富樓那是用神通來的,從空中來,這個禁衛無可奈何。所以雖然其他的人跟國王確實隔絕了,但是這三個人天天往來,沒有辦法禁止。阿闍王子聽了這個話非常生氣,知道他的父王還活著,有這麼多人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經【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前面說阿闍世王以惡心對待他的父親,這是大逆不道。今天這段文遷怒於母親,將這個氣發在他的母親身上,要加害他的母親。再看他以惡心對待出家人。目犍連跟富樓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證得阿羅漢的,不是凡夫,是聖人!這是從應化的跡象來看。如果從根本上講,世尊說他們都是古佛再來,比菩薩地位還高。所以古佛倒駕慈航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示現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裡面含著很深的意思。佛在世這麼多的學生,個個都是好學生,從哪裡來的?古今中外一個好老師在一生當中遇到一個傳人就非常幸運,哪有這麼多的好學生?太多太多了,真是稀有!中國自古以來,一生當中傳法,最多的是禪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沒有任何一個法師傳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一個,空前絕後,不可思議。六祖才傳四十三人。釋迦牟尼佛,我們看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

  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些弟子是諸佛大菩薩再來,擁護釋迦牟尼佛,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在教化當中,老師只能有一個,那些人不能以老師的身分出現,要不然教學就破壞了。用什麼身分?佛的學生,以學生的身分來幫助佛弘法。眾生多災多難,迷惑顛倒,許多要緊的問題問不出來,也不會問,他們這些人代替眾生來問,把我們想要問的話、要問的問題,全部代表我們問出來。在一問一答當中,我們在旁邊聽到了,明白、開悟了,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這些弟子他們都是大聖來應化的,不是普通人。阿闍世王他這個舉止,就是他這種行為,五逆罪都造了,造得非常之重。後面這一句是破和合僧。這是想要害他的母親。下面的經文:

  經【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汙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這是說當時有兩個大臣看到阿闍世王要殺他的母親,來勸阻他,勸阻阿闍王子不可以害母親。父母之恩,母親的恩最重,為什麼?孩子出生時時刻刻需要母親照顧,一時一刻不能離開,離開了這個孩子的性命就有危險。所以三年養育之恩,從生下來到三歲,一時一刻不能離開,這個恩德太大!所以這兩個大臣說,過去有些王子貪王位,奪取王位,殺害父親還有聽說,自劫初以來殺害父親為了貪王位還有,但是殺害母親還沒聽說過,這個過失太嚴重了,大逆不孝。

  中國古代教育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孝。帝王以什麼來治理國家?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個行孝、盡孝的好榜樣。所以古禮之中雖然有五禮,有五種禮,祭禮,就是祭祀祖先,擺在第一位。其他的禮節,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獨祭禮不能派代表,要親自齋戒沐浴主持祭典。以前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齋戒。要怎麼齋戒法?就像佛門閉關一樣,這三天叫齋公。把一切事情放下,一切人都不接見,就像閉三天的關一樣,飲食起居有人照顧,有護關的人照顧。他這三天把所有的念頭放下來,專心想被祭祀的這個人。如果是祭祀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在世的時候一舉一動,跟經上講的一樣,觀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來了,祭神如神在,這樣祭祀真正感應道交。在祭祀的時候,感覺到他的祖先到這個地方來接受他的祭祀。俗話講「誠則靈」。齋戒沐浴是修誠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隨隨便便做個樣子,那就不靈了。那種祭祀是孔老夫子不願意看到的,只有形式沒有內容。內容是真誠,所以要三天的齋戒,確實他有感應。

  佛法傳到中國來,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沒有一尊菩薩不敬師長。本經後面有明文教給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在基礎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對父母不孝,對老師不敬,你在佛法裡面決定沒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亂墜,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換句話說,將來應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問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這是佛在本經教給我們的。不孝父母罪過已經很重,再殺害父母那還得了!造的是阿鼻地獄之罪。所以這兩個大臣義正嚴辭,言語非常嚴肅,跟阿闍世王講,自古以來聽說有王子貪圖王位殺害父親,有篡位的,母親沒有干涉政權,與你奪取政權沒有關係,沒有聽說殺害母親的。換句話說,你這種行為在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開端,這還得了!

  『汙剎利種』,「剎利」在古印度屬於王族、貴族。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剎利是貴族、皇族。婆羅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階級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其餘兩種地位比較低一點,一個是從事於商業,一個是農民,他們在古代印度社會裡面沒有地位的,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奴隸。剎帝利是貴族,這兩位大臣對阿闍王子說:你這種行為污染了貴族,這在剎帝利是重大的污點。『臣不忍聞』,我們不忍心聽到這個事情,不忍心看到這個事情。『是旃陀羅』,「旃陀羅」是奴隸,這是奴隸的行為,不懂理、不明理的人,這樣的人才會做出這種事情,知識分子、貴族受過好教育的人,怎麼可以做出這種事情?國王今天執意要害母親,這些臣子都願意離開,不願意再跟他。所以這兩個人說完之後,因為國王手上拿著劍要殺害他的母親,他們的手就按著劍,一面說一面退出去,就要離開。

  經【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是他的弟弟,也非常有聰明智慧。當時阿闍世王子不怕別的,殺父害母他不怕,畢竟有一樁事情他會害怕,怕眾叛親離。下面的人都走光了,他的王位就保不住,他就怕這個。所以當時就很驚怖,以要求的口氣說:難道你不再跟我、不再幫助我嗎?

  經【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這兩個人再慎重的勸告他,只要你不加害於母親,我們可以再繼續幫助你。如果你要加害於母親的話,我們就不願意跟你,我們會離開,捨棄這個國家。

  經【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

  這還算不錯,實際上他考慮他本身的利益,所以就不殺他的母親了。

  經【敕語內官。】

  『內官』就是宦官,中國人講太監,宦官,交代太監。

  經【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把他的母親幽禁起來,跟他的父親一樣,不准她跟外面的人接觸。這段經文,善導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是「禁母緣」。這一段事實真是非常不幸,尤其是發生在宮廷裡面,古今中外宮廷爭權奪利都沒有例外,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在現實社會裡面,我們也時有所聞,現在講權力鬥爭,甚至於不擇任何手段。國王與夫人遭遇這麼大的變故,這種變故他在過去從來沒有想到。即使讀歷史,觀察現前許多權力鬥爭,畢竟沒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很難體會。這一次是自己親身遭遇到,所以體會非常深刻,知道佛講的,我們這個世界叫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沒有好留戀的。所以人在大苦難當中往往能夠驚覺回頭,真正肯回頭,真正要求佛指導他出離苦惱的方法。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國王、夫人跟佛過去平常往來很密切,也常常聽佛講經說法,自己沒遭遇苦難,聽了還是耳邊風,這耳聽那耳出去,沒在注意,不在意。換句話說,聽是聽了,也護持佛法,但是不得受用。現在遭遇了苦難,心情不一樣,求學的態度也不一樣。

  經【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

  王后被她的兒子監禁起來。雖然沒有把她殺死,把她關起來,她非常憂愁。這憂愁的原因相當複雜,當然使她最憂愁的是她的丈夫,從今天開始,沒有人再給國王偷偷送東西去給他吃。換句話說,他如果沒吃決定活不了多久,這是她最牽掛、最憂愁的所在。可是現在連她自己也被禁在深宮當中無可奈何。這個時候她在深宮裡面:

  經【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我們看這一段。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才想到釋迦牟尼佛在城外,在『耆闍崛山』,中國人翻作靈山,靈鷲山。「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我們現在一般說靈山,佛住在這裡,就向著這個方向禮拜。禮拜當中當然有祝禱,禱就是一般說的禱告,朝佛在的方向說出自己的心聲。過去佛不能親自來的時候,也常常派阿難來問候國王、夫人。現在她遭遇這麼大的災難,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親自來慰問,只希望佛能夠派目犍連、派阿難來跟她見面,她就很滿足。心裡有這個願望這樣祝禱,向靈山禮拜。

  經【未舉頭頃。】

  她祝禱,就是說發這個心願之後就拜下去,頭還沒有抬起來,釋迦牟尼佛已經示現在她的面前。

  經【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沒』就是說在那邊不見了,出現在王宮。這一段是說佛早就知道她的事情,這個時候派目連尊者、阿難尊者,而釋迦牟尼佛自己以神變的方式出現在皇宮。佛親自到那個地方去,必定是大事因緣,為什麼?小事不會驚動佛本人的。佛一去,護法神都跟佛到皇宮裡去,這些護法神知道佛到那裡去一定講經說法,這個機會難得,要親自去聽。

  經【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這個境界非常壯觀,這是說出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經【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這個時候夫人見到佛來了,她雖然被禁閉,她穿的還是跟平常一樣,身上配帶瓔珞。見到佛之後,慚愧心倍增,所以把瓔珞都解開。『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提出這兩個問題。說我過去生中到底是什麼罪業,生這個大逆不道的兒子?會生這種兒子!又再想想,釋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麼因緣,跟提婆達多做了眷屬?「眷屬」就是親戚。世尊跟提婆達多是叔伯兄弟,提婆達多是阿難的親兄弟,是眷屬。到底是什麼因緣?因緣非常複雜。通常佛跟我們講四種緣,那是從綱領上來說,如果要詳細說的話,這個因緣非常複雜。善導大師的註解,諸位可以自己看,他註得很詳細,這些就是在說過去的因緣,這些故事,很容易看得懂。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韋提希夫人雖然請問釋迦牟尼佛,她跟她的兒子過去究竟是什麼因緣?佛跟提婆達多又到底是什麼因緣?畢竟這還不是她問題的中心,她問題的中心是她真正覺悟到這個世間充滿了罪業,不願意在這個世間繼續再住下去,這是她真實的覺悟。所以接著向佛要求,求佛告訴她,這個廣大的虛空世界有沒有清淨國土?就是說有清淨的世界,那個地方的人無憂無惱,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這些濁惡的事情,我想要找這個地方。我願意要往生到那個世界,我不願意再住在這個閻浮提。生了一個這麼不孝的兒子,使她對這個世間,我們一般講經常講,真正看破放下。閻浮提是指我們這個世界,她不願意在這個世界繼續住下去,這是一個濁惡的世界。世尊在經典上常常提起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住的世界就是經上講的五濁惡世。

  經【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韋提希夫人她把她自己心裡面的願求都說出來。她的願望,她所要求的,這一種心願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心願?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我們每個人是不是跟韋提希夫人有一樣的心願?確確實實在這個世間受過許多苦難折磨的人都醒過來了、都覺悟了,覺悟到這個世間苦。雖然覺悟,如果遇不到佛,他也問不出來,也沒得問。雖然覺悟了,問題還是不能解決,這真苦!我們再看今天的社會,跟韋提希夫人說的話很相應。韋提希夫人是在佛陀出現在世間這個時代,三千年前。三千年前那個時候的世界濁惡,比我們現在輕得太多太多,但是那時候韋提希夫人她就感覺這個世間濁惡不善。但是比較我們現代,那個時候輕太多了。不要說三千年前那麼遠,前清,民國以前,清朝,距離我們現在一、二百年前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民風還相當淳樸。

  以前李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是真實的,就是前清的時候,清朝時代有一個地方,一個兒子害了父親,就是殺害他的父親,這是大逆不道。在當時這是大事,報到朝廷去,朝廷降職處分,這個地方的縣令(現在說縣長)撤職查辦。以前地方做官的不像現在,現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以前做官叫父母官,做官要作這個地方的父母,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古代做官的人有這三個身分。君是領導人,你要領導這個地方的老百姓,是這個地方上的領導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師,你要做模範給他看,你要教導他,你要養育他,所以地方官的責任非常重。出這個大逆不道的人,朝廷就降罪,你這個縣長,你這個官是怎麼做的?這個地方的老百姓你是怎麼教的,怎麼會教出這種人?所以當時的縣長被撤職查辦。縣長上面是省長,在清朝時代叫巡撫,巡撫記過,受連帶的處分。這個處分還不夠,以前城市都有城牆,皇帝下命令,這個地方的城牆拆掉一個角,表示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壞人,這個壞人殺死他的父親,這就是說這是你們全縣的一個恥辱。這麼嚴重!現在我們看報紙、看廣播裡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來愈多,好像也不是新聞了。所以今天社會風氣跟以前不能相比,不但跟古時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相同。現代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實在可憐,不要看物質生活比以前還富足,精神生活非常苦悶,最大的痛苦是沒有安全感。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