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六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06

  上一次講到事相上的表法,是不是第七頁講完了?第七頁講完,從第八頁開始。第八頁,「臍下」,這個手,他是結跏趺坐,手放在肚臍的下面,手上托的是缽,這是代表性識所具的如來藏,缽就是代表如來藏。缽在佛門裡面叫應法器,它不是隨便做的,它有一定的形式、顏色,大小就不定。大小就看各人自己的飯量,你飯量大,你的缽就可以做大一點;飯量小,就可以做小一點。它是出家人所謂三衣一缽。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沒有任何積蓄,因為印度是熱帶,所以有三衣足夠禦寒,足夠了。缽就是吃飯的,吃飯的時候托缽,這是出家人不能缺少的,我們今天講的道具,就是他的用具,非常重要的。代表的是如來藏。如來藏,《楞嚴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講體,不空如來藏是說它的相,空不空如來藏是講它的作用,也是講的體相用這個三方面,說三個不同的名稱,其實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缽裡面是空的,外面是圓的,所以它就代表空如來藏;可是它裡面可以盛東西,托缽的時候飯菜裝在裡面,裝在裡面就不空,所以它也代表不空如來藏;正裝在裡面,從體上講是空,從作用上講不空,空與不空是一不是二,所以表空不空如來藏。這註裡面講的,「表自他同具空如來藏,圓同太虛。內可藏物,表不空如來藏」,具足無量功德,所以用這個來表法的。

  「大指捻頭指」,他這手是這個手印,大姆指捻著,我們現在叫食指,頭指,捻著這個指。這代表什麼意思?代表「迷悟不二,因果相合」。一個指頭代表因,一個代表果;一個代表迷,一個代表悟。迷悟是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因果一定相合,善因一定結善果,惡因一定結惡果,因果決定相應。安慰眾生不要憂愁、不要煩惱,要緊的是要覺悟。這是舉這幾個例子,以後我們看到佛像、看到菩薩像就曉得它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像彌勒菩薩就塑的布袋和尚像,我們這個地方供的布袋和尚像,這也是常常見到的。他代表的就是歡喜,對於任何一個人總是以歡喜心來看他,來看人。還有一種相,就是彌勒菩薩身上爬了好多小孩,那個有一定數目的。通常我們見到是五個。這五個代表什麼?五欲,財、色、名、食、睡。也有塑六個,六個是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一天到晚繞著你,你能夠包容,你這個心裡還是在這個地方修清淨,要在五欲六塵裡面去修清淨心,這個才叫真清淨。沒有五欲六塵,你的清淨心到哪裡去修?你一心不亂到什麼地方去修?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一些表法的道理,很能夠提醒我們自己。所以這家裡面供彌勒佛,供有好多小孩爬在身上的,那個彌勒佛供在家裡,一看,五欲六塵,也不要太煩它,這東西也不必去故意遠離它,用不著,就要在裡面修清淨,那才叫真清淨。佛法的修行就是隨時隨處,無論是在順境,或者在逆境裡面,念念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所以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為的。這是觀菩薩。

  下面觀本願。這講觀,就是真正用功,真正修行。大師在此地就是舉出《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題,從經題舉例說明如何起觀照。將來入了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十三品的經文字字句句都要曉得觀照,這個經念了就有用處。如果不曉得觀照,那個經就白念了。由此可知,念經裡面能提得起觀照功夫,念經就是修行。請看講義,「觀本願法者。占察經云: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學習二種觀道,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這段文完全是從《占察善惡業報經》註疏裡面摘錄下來的。這個《占察經》的註解就是蕅益大師做的。《占察經》是地藏菩薩三經之一,除《本願經》之外,我們現在所讀的,就是《占察經》,還有一部叫《地藏十輪經》,這個三部經稱之為「地藏三經」。修學地藏法門,這個三經都有關係。就像我們修淨土,彌陀有三經,小本《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是修淨土的三經。

  《占察》註解裡面大師告訴我們,要真正修行,一定要懂得兩種觀法。第一種叫唯心識觀,諸位曉得大乘八大宗裡面有唯識宗,唯識宗它修行的方法就是專門修唯心識觀,修成了就叫唯心識定。彌勒菩薩就專修這個法門的,所以彌勒菩薩是唯識大師,唯識的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講的。我們懂得一點,雖然不修,不必依照唯識宗的方法來修學,可是這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一些。因為原理原則,可以說任何法門都用得上,我們念佛的人也不例外,它可以幫助我們伏煩惱,幫助我們得一心,所以這是有好處的。

  在原則,提綱挈領節錄在此地。「謂於一切時、一切處」,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是什麼樣的所在。「隨身口意所有作業」,作是造作,身的動作、口的言語、心裡面動念頭就叫意業,你這個三業的造作,你要曉得觀察。就是我們在「十四講表」第一表裡面講的覺察,這個覺察在此地叫觀察,在一般禪宗裡面講叫觀照,用的名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你怎麼樣去觀察?如何去觀照?此地舉了這個例子,這個例子很要緊。「知唯是心隨一切境界」,這個知就是覺悟,就是始覺,一般人他就不知,不知就迷了,知就覺悟,知唯是心隨一切境界。「隨心有所緣念」,緣是攀緣,念是起心動念。這也就是唯識家要講到深處來說,那就是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是境界為緣生起這個妄心,起了妄念。如果你不覺,你就會隨著這妄境、妄念所轉,那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如果在這裡一覺悟,認識心,也認識境,心境都了然,你煩惱就不生。知重要,知是覺,就是照。

  這底下講,「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這是講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時候,心裡頭要了了分明。一切境界全是自心變現之物,就正如同作夢一樣,夢中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變現的,離了心就沒有境界,那個境界是從虛妄分別而顯現的。如果我們自己要迷在自心變現的境界裡面,正如同作夢,作夢的時候自己迷了,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把那個夢境當真,那就是你自己心裡變成夢了,變成夢又被夢迷了,就這麼回事情。被夢迷了,在夢中就有苦有樂,就有七情五欲。如果你自己作夢,一旦覺悟我在作夢,你在夢中對於所有的境界你都會看得很淡薄,你在夢裡很自在。得到的黃金也不喜歡,遇到老虎吃你的時候也不在乎,「來,我就給你吃」,不在乎,絕對沒有恐怖。你這個心在境界裡頭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真心現前。真心現前,那個境界就真相現前。真相,佛經裡面常講「實相」,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看到它的真相了,不迷就見真相,迷了才見妄相。由此可知,真妄也不二。

  諸位對於這文字不容易體會,你想我這個比喻,你在那夢境當中你細細去體會,再看這個文字就容易懂。真正懂得之後,一定要運用在生活上,這才叫真正修行,佛法就是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的思想行為。假如佛法與我們實際生活要是不相關,諸位想想,你學它幹什麼?那個沒有意義,變成一種所學非所用,我們何必要浪費這麼多時間、這麼多精神來去學它?學了就有用處,學了真正能得到受用,這才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要留意的,大師在此地教誡我們,就是這個觀察不能中斷,一斷就迷了,這也是修行成敗關鍵的所在。一般人學佛不容易成就,就是他能夠提得起觀照的時間很短,迷失的時間太長。像這種,我想每一位同修都有這個經驗,展開佛經聽的時候,滿有理,我都懂;可是出了門,一遇到事情馬上就糊塗,就做不了主。這就是什麼?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要得力了,他在境界裡頭就能做主,就可以做主宰。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瞭自己的知見不正,自己的思想行為錯得太離譜,我們自己要承認,承認才有辦法修改。如果常常想,我都對,別人都不對,你從哪裡改起?沒法子改了,所以修行修正行為,沒辦法修了。你曉得行為有錯了,才會把它修正過來;你根本就不知道錯,你從何修起?所以先要曉得自己毛病,把自己毛病找到,然後進一步修正這個毛病,這就對了。所以常常要檢點自己的過失。經論跟戒律就是檢點過失的依據,我們打開經,像《地藏經》,打開《地藏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我們起心動念像不像地藏菩薩?要如是的觀照。我平常所想的、所念的跟經上講的一樣,這就叫佛知佛見,你這個知見是正確的。我所作所為的跟地藏菩薩差不多,你這個行為就是正確的。如果我所想的跟地藏菩薩想法不一樣,那你就曉得,可不是地藏菩薩想錯了,是我自己錯了。我要照地藏菩薩這個想法把我的錯誤觀念修正過來,把我的錯誤行為依照地藏菩薩他那個行持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諸位要記住,不一定說是每一天要念多少經,要拜多少佛,三、四點鐘起床做早課,或者一天盤腿面壁坐多少個鐘點。如果以為那些是修行,你又迷在修行裡頭,你著了相。古人,你看看《六祖壇經》,永嘉大師了不起,他留下來東西不多,只有兩篇,一個是《證道歌》、一個是《禪宗集》,分量都很少,哪一個學佛的人不念?他怎麼修行法?人家請教他,他告訴人,我修行的方法很簡單,「飢來吃飯睏來眠」,他這個修行,肚子餓了吃飯,睏了睡覺,他修的這個行。我們看起來好像這很簡單,其實這個最不簡單。為什麼?人家身心無事,現在身體在世間,只留下兩樁事情,一個肚皮餓了、一個睏了,除這個之外他沒事,這還得了!這不得了,沒事了!也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這個境界了。所以一定要曉得佛法裡面有事、有理,理事要相應,既不能偏於理,也不能執著在事相上,理事要圓融、理事要無礙,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二種,「真如實觀」,佛法如果把所有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空、有兩宗,唯識是從有門入的,般若、三論、禪宗是從空門入的。真如實觀這就是從空門入的,特別是中國的禪宗。「思惟心性無生無滅」,這就是禪家常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地所說的思惟還是用的第六意識。我們的真性,譬如我們這個電視螢幕,它能現許許多多畫面,它不住、它不著。我們心能起作用,但是要懂得不住,《金剛經》上六祖大師開悟的那個經文,那一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現在的麻煩就是生心它住,其實你是不是真的住了?沒有。你以為著了相,其實那是個錯誤的觀念。佛對於一切境界相不著,我們也是不著。為什麼佛說我們著相?我們自己以為著了,其實並沒有著,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你自己在裡面起了誤會,實在叫冤枉。連六道輪迴就是因為你那個誤會,自以為著了,變現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整個就像個夢境一樣,它不是真實的。但是有沒有?不能說它沒有。是不是真有?不能說它是真有。為什麼不能說真有?當體即空,就像夢境一樣,當體即空。你要看穿了,我們現前身心世界確實就是如此,「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沒有一法可得。所以覺悟的諸佛菩薩,像《圓覺經》上就講,「夢中佛事,水月道場」。

  佛法真正能夠明白的人不多,所以一般社會對我們的誤會相當之深。我今天翻字典,偶爾翻到個「佛」字,我仔細看一看它這個註解怎麼註法,那一條,裡頭有一條叫「佛事」,它裡頭怎麼註的?「念經拜佛之事就叫做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再看那個「佛」的註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建立的宗教,就叫做佛教」。編字典的人外行,佛是覺的意思,與宗教沒有關係。「佛事」是對於一切事覺而不迷,「佛法」是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如果把佛字翻成中國的意思,佛是覺,覺法、覺事。覺悟的事就是念經拜佛,哪有這種道理?這講不通。無論什麼事情,徹底搞清楚、搞明白,這就叫佛事。哪一樁事情不是佛事?樣樣都是。搞清楚、搞明白,不迷惑了,那就叫佛事,那就叫佛法。佛法無邊,如何能使世間人正確的了解佛法,那要靠你們同修,要把佛法發揚光大,把佛經講清楚,不要叫人誤會,那個功德無量無邊,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

  這要緊就是「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離一切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離一切執著,就是轉第七末那識。轉第六意識,就叫妙觀察智;轉第七識,就叫平等性智。由此可知,只要你一起執著,你的心就不平等;只要一起分別,你的妙觀察就失掉,就喪失了。妙觀察是見性見。這是講我們要離一切分別之相。「漸漸能過四空等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這個四空等境界就是四空天,你能夠常常作這種觀,能夠入甚深的禪定。為什麼?他能夠把第六識、第七識伏住,所以他得的是相似三昧,相似定三昧,因為他沒真斷,沒有斷。這是講四禪八定的境界。「識想受行能分別相不現在前」,這就是你離了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是清淨的境界,這是相似的清淨寂滅。

  《楞嚴》上說得很好,有很多人修行,到了這個境界,他以為已成佛了,以為這個境界就是如來的大涅槃,他不曉得那是相似三昧的境界,他誤會了,他就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你像這非想非非想天,他能夠安住八萬大劫。可是時間到了,他又墮落。這一墮落,墮落到哪裡去?墮落到阿鼻地獄去了。為什麼墮的這麼重?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謗法,說十方諸佛講的都是假的,他謗法。「佛講的得大涅槃不退轉,我已經得到大涅槃,我為什麼還退轉?我這一退轉,豈不是十方諸佛都在打妄語!」他不曉得他自己錯了,他說諸佛錯了。所以他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諸位看《楞嚴經》就曉得,正是所謂爬得高摔得重,六道爬到最頂上,掉到最底下。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常常教誡我們,不能毀謗三寶,不能毀謗。即使是那個出家人無惡不作,你都不能毀謗,為什麼?你要想想,古人所謂是「投鼠忌器」,要懂得這個道理。你這一毀謗,給這世間一般人對三寶加深惡劣的印象,你這個罪過太大,所以這是決定不許可的。你要顧全大眾對於三寶好的形象,絕對不能因為幾個人作惡你就大大的宣揚,你叫一般人對於三寶信心喪失掉了。

  他個人怎麼做法,他有他的果報,他作惡當然有惡報。我們天天罵他說他惡,我們自己造的是惡,他跳火坑我們也跟著去跳,這是迷惑顛倒之至。我們要多想一想。我們看到別人跳火坑,我們決定不能跟他跳下去。諸位要知道罵人是惡。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師,名字我一下記不起來,這個法師曾經到過台灣,很早已經過世,好像在民國四十年間就過世。他曾經就請教過印光老法師,他說你老人家這麼樣高的道德,這麼樣大的聲望,出家人有很多不如法的,你應該去教訓教訓他。老和尚怎麼說?如果我教訓他,他就聽、他就能改,我是要教訓他;我講了,他又不聽、他又不改,何必我要多造口業?你們想想這個話,我造口業、造罪業,他能夠改過,我下地獄值得,我真能救那麼多人,我自己犧牲能夠救那麼多人出來,這是應該,這是菩薩發心。我造口業、造罪業,他墮落他又不能改,結果我造口業也一樣墮落下去,這何苦?這用不著。

  所以諸位要明瞭,罵人不容易,一個人被人家罵也不容易,你被人家罵的時候,是人家瞧得起你才罵你。那就是什麼?知道你能夠改過自新,瞧得起你。如果瞧不起你,才不會罵你。譬如說你做錯了事情,你的父母罵你,你的鄰居為什麼不罵你?你做錯了事,你的老師罵你,外頭路人為什麼不罵你?跟他不相關,並不愛護你。罵你、打你是愛護,是叫你改過自新。過去章太炎老居士在世的時候,章太炎大概你們也有很多人知道這個人,民國初年國學大師,了不起的大學問人。他被袁世凱關在監牢裡關了一個多月,什麼原因?就是他不罵袁世凱,袁世凱就想他罵他。不罵他,不值得罵。所以袁世凱氣起來把他關了一個多月,他還是不罵他,袁世凱搞得沒辦法。這個人真是壞透了,不值得罵了。所以罵人不容易,被罵的也不容易,這裡面都有大學問在。

  四空天人就是因為謗佛才墮地獄,墮阿鼻地獄,他要不謗佛(當然到了天頂,天頂那個壽命完了,當然往下墮落,這是一定的,他上頭沒有了,一定往下墮落),不會墮落在最底層,不會,墮落就是一念毀謗三寶的念頭。所以這一點我們千千萬萬要記住,自己絕不毀謗三寶,同時也不要製造機會讓別人毀謗三寶。因為你製造機會讓別人毀謗三寶,這罪業還是你來承當。這就是剛才講的,縱然遇到惡的出家人,無惡不作出家人,我們也不說話,也不說話、也不宣傳。你要一說話、一宣傳,別人聽到了,別人也要罵他,那個人造罪業了,誰叫他造的?你叫他造的。將來他要受惡報,是因為你說了這些話他聽到了,他才受惡報。所以你那個帳以後永遠算不清,麻煩大了。對於那些惡比丘怎麼辦?佛在《戒經》裡面教給我們,教我們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就好了。他作惡,我們看,就像沒看見一樣;聽,就像沒聽見一樣,這叫默擯,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他。

  「從此修學,為善知識」,這是講自己得到相似定的三昧,就是四禪八定的境界,這個時候可以為善知識了,應當要發心教化眾生。「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離諸障礙,勤修不廢,能入心寂三昧。復能入一行三昧,見佛無數,發深廣心,住堅信位」。這是講你自己功夫到這個程度之後,要逐漸逐漸向上提升。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無論是初學還是老修,佛在世的時候,佛做為我們的依靠,我們能成就;佛不在世的時候,佛教給我們善友為依,一定要依善知識。善友,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好老師。《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位善友,這是我們依靠的。這五十三位善友,也許你聽到之後會說善財童子很幸運,能遇到那麼多菩薩,我們到哪去找去?那是你念經又念迷了,迷在《華嚴經》的事相上。五十三位善友就代表除自己以外,我每天所看到的這些人,所看到這些事,那就是五十三位善友,他是把各行各業歸納成五十三類。只要你這個眼睛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都是佛菩薩,你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都在你面前,從早到晚沒離開一步。善財童子一生圓成佛道,你也不例外。如果我們處處都瞧不起別人,自己怎麼好,那個人也不行,那你就成不了佛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哪裡?眼前我們見到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是的。由此可知,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都有分,都有這個緣分,是你自己拒絕,那有什麼法子?你自己要能承認,你就是善財,你自己要跟大眾去學,你就能成佛。

  學什麼?先學斷惡修善。看到人家做的是善事,這我要學;看到人家做的惡事,這我不能學。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還是我的老師。岳飛是我們老師,教我們要精忠報國;秦檜也是我們老師,教我們不要當漢奸,就都是老師。這是第一步,初步學斷惡修善。第二步學破迷開悟,曉得善境界、惡境界、順境界、逆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我自己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你就覺,覺而不迷了。在一切境界裡面,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心得清淨。這是第二個階段,就在一切境界裡面修,離開一切境界到哪裡修行?沒地方修了。跑到深山裡頭,人跡不到的地方,修小乘、修阿羅漢,阿羅漢不能見性,因為阿羅漢沒有五十三參,他不能成佛,這是我們要明白的。第三個階層,就是超凡入聖,成佛作祖。

  全是在一切境緣當中鍛鍊成的。戒是在大眾當中鍛鍊成的,定也是在境界裡頭鍊成的,慧還是在境界裡頭鍊成的。離開外面一切境界,戒、定、慧都不能成就。由此可知,外面的境界對我們多重要。所以別人給我們做冤家、做對頭,我們要給人家做善友;人家以惡心對我,我以慈心對他。你以慈心對他,自己心裡多愉快,問心無愧,心安理得,我沒有對不起人的地方。人家有對不起我的地方我也不介意,我也沒有覺得他對不起我,我也沒有感覺到他怨恨我,我覺得這個人滿好!他不喜歡看我、不喜歡聽我,我看到他,我就躲一點,他心裡高興;他喜歡我,那我們就可以親近一點。在這個裡面修戒、修定、修慧。所以佛怎麼成佛的?一切眾生幫助他成佛的,一切眾生是他成佛的增上緣,沒有一切眾生他怎麼樣也成不了佛。

  到能入一行三昧,就見佛無數,你才真正見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是皆當作佛,那你這個眼睛裡面就見到無量無邊的佛了。無量無邊佛在哪裡?就在眼前。如果你要不是眼前的境界,或者你在打坐,看到許許多多的佛,那是魔現前了,那個境界不是好境界。你能看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好境界,絕對不會著魔的。哪一個人見色相不是用見性見?哪一個人聽音聲不是用聞性聞?既是用見性見、用聞性聞,他不是佛是什麼?是佛。不過你現在怎麼?你那個見性上面掛了個眼鏡。那個眼鏡是什麼?叫眼識,第六意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你本來有的,你是透過那個眼鏡你才迷惑顛倒。你把那個東西拿掉,你是佛。既然明瞭了,拿不拿都是佛,那有什麼關係?拿不拿無所謂。你才真正明瞭我們眼前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不是佛,沒有一個不是菩薩。

  凡夫是誰?凡夫是我自己一個人。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作佛、別人都是凡夫,那你修的是凡夫道,你成不了佛。你一定要記住,凡夫就是我一個,除了我一個,統統是佛、統統是菩薩,你這一生決定成佛菩薩。應作如是觀,這就講如是觀,一行三昧。我們講《彌陀經》的時候講一行三昧,六祖大師在講禪宗裡面也講一行三昧。由此可知,一行三昧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一裡面沒有二。一行三昧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彌陀經》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一半是梵文,一半是中國話,一行是中國話,三昧是梵文。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就翻成定,也翻作正受,就是正當的享受,正常的享受。一心才是正常的享受,就是以平等心待一切人、待一切事。平等心是一心,不平等那就是三心二意。所以用真心、平等心待人接物,這就是一行三昧。見佛無數,發深廣心,住堅信位。這個信心才真實,才堅固。

  「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奢摩他、毘婆舍那都是梵文音譯,是兩種定的名稱,《楞嚴》、《圓覺》都討論了這個問題。《楞嚴》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楞嚴大定這三種定,就是奢摩他、毘婆舍那、禪那,這三種,《圓覺經》也是講的這個三種。這個三種在中國的翻譯翻得很多,有的把它翻為止與觀。奢摩他翻作止,就是止息,把一切妄念統統息掉。毘婆舍那翻作觀,天台家所講的「三止三觀」,前面我們也曾經提過,空觀、假觀、中觀。也有人說,這個名詞裡頭止觀兩種意思都含著有。所以圓瑛法師註解這三個名詞,他就把古大德所講的統統寫出來,他不下結論,讓你們自己去選擇。這是老法師他這楞嚴講席上這樣的指導我們,我們今天讀這個《楞嚴經講義》你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總而言之都是兩種大定的名稱。所以這兩種觀道,觀裡面有止,止裡面有觀,決定信解,你能夠理解,你能夠相信,這都是屬於菩薩們所修的大定。

  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這個三昧無量無邊,不管你修哪一種,你決定沒有貪愛,決定不執著,這個樂就是愛好,愛好就是貪愛。無論修哪個法門,沒有貪心,沒有愛好的心,心都是平等的、都是清淨的,沒有執著,這叫真修行,這叫真修。舉個例子來說,譬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很好的例子。善財童子在修學,什麼境界他都接觸。佛境界他去參訪,魔境界他也去參訪;善境順境他去,惡境逆境他也去。他去幹什麼?他去成佛,他去修行。他修什麼行?他修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順境裡面,到那裡去修什麼?修不起貪心,順境不起貪心,修清淨心,不著順境的相,修如如不動。逆境裡頭也是修行,修什麼?不起瞋恚心,也修清淨心,也修不著相,也修如如不動,這個修成、學成的。跟佛菩薩接近,不著佛菩薩的相;跟那些魔王們接近,不著魔的相,一味平等,他所修的就是一行三昧。我們今天在境界裡頭統統是起心動念,心一接觸境界,就像那海水一樣,波浪、波濤好高,這不能成功。所以真正修行人,曉得一切順逆境緣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沒有它我們怎麼能成功、怎麼能成就?

  《金剛經》上那兩句話可以說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修的就是修這兩句話。要在所有境界裡頭,所有人事環境裡面,把它做到、把它兌現,真的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看定成就了,奢摩他、毘婆舍那、禪那統統成就。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智慧圓滿了。你要不親自去接觸,你智慧不圓滿。他樣樣都接觸,樣樣都看,智慧圓滿;如如不動,三昧圓滿,這叫修行。小乘人所以他很有限,他不敢這樣修法,為什麼?本來心就很亂,要入了一個亂的環境就更亂。所以他外面境界統統離開,找個深山裡面去修定去,那叫小乘法。大乘法不是那個修法,大乘法要在紅塵裡面修,小乘法是離開紅塵修,這是不一樣的。小乘法修成功了,還要到都市裡頭,還要來接觸大眾,才能修大乘法。否則的話,他智慧不能開,他的定也是有限度的定,只能到九次第定,像奢摩他、毘婆舍那、禪那他沒有,沒他的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再怕生死。為什麼?曉得生死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一般眾生不了解這個真相,貪生怕死。明瞭這個真相,曉得沒有生死。生死像什麼回事情?像我們穿衣服、脫衣服。我們把我們的人身比喻這一件衣服,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你把它脫掉你去換一件,你換得很自然、很自在。我們這個身用了幾十年,老了、舊了、壞了,不要了,換一個,再換一個新的身體,就是這樣的。真的沒有生死,只是六道裡頭換個臭皮囊而已。你要覺悟的,那你天天換好衣服穿。人天的身,福報就好衣服;三惡道,那就壞衣服。迷惑顛倒就是換壞衣服,愈換愈糟,愈換愈壞,覺悟的人愈換愈好。沒有生死。真正要覺察到沒有生死,在什麼大難裡面你不動心,人家嚇得臉色蒼白,你若無其事。為什麼?你曉得沒有生死。若無其事這是大定,你處那個境界應付就非常的善巧,就能夠應付裕如,這知道沒有生死。

  「不樂二乘」,二乘是小乘,聲聞、緣覺都是小乘,不學他們那一套。這個樂是愛好,修學不學他們。「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這個依當作因講,就是因為他是依照能習,習是修習,習是做到叫習,比學又要進一步。學是你在學,習是完全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到,這叫習,習是練習,他真正在做。向就是前面講的一向,你修的這兩種觀。最妙巧便,巧是善巧,便是方便,妙是空有二邊不著,這個妙。著了一邊都不是妙。曉得心境一如,二邊不著。空有是二邊,煩惱、菩提也是二邊,生死、涅槃也是二邊,統統不著,這個才妙。凡夫著,多半著在有的這一邊,著在生死的這一邊,著在煩惱的這一邊;二乘人也著,他著在空的那一邊,著在涅槃的那一邊,著在菩提的那一邊,他著。一著就錯了,就不妙了;二邊不著,妙。

  所以無論是唯心識觀或者是真如實觀(真如是專門觀察本性的,就是禪家所講「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它的原則統統都是二邊不著,所以才叫中道。眾智所依,眾智是一切智慧,我們講的後得智、權智,都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也就是從這兩種觀照當中生出來的。行根本故,這是講修行,我們的生活行為所依據的大根大本。如果能夠依照這個原理原則,我們的行為就是佛菩薩的行為,與佛菩薩沒有兩樣。

  再看第九頁。前面兩種是觀菩薩的本願,再看下面,這是托事。托事,「從行之事觀」是「唯心識觀」,「從行中之理觀」就是「真如實觀」。說這些原理原則與本經什麼關係,這我們要曉得,地藏菩薩就是這麼修成的。「地藏自修之法,復令眾生修之」,他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門,又來教給我們,希望我們也能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由此可知,這部經從頭到尾字字句句都含著這兩種觀門,然後你才曉得這個《地藏經》不可思議。《地藏經》如是,那個《彌陀經》又何嘗不如是?窺基大師是唯識宗開山的祖師,第一代的祖師,《彌陀經通贊疏》就是他註解的,他註解《彌陀經》偏重在唯心識觀。由此可知,這兩種觀法是大乘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一切大乘法統統適用,一切大乘經也都統統適用,並不侷限於某一部經、某一部論。這是說明這關係。

  從這兩種觀法,前面說過,眾智所依,行根本故,這個地方給我們舉例,「發大心」。這個大心,要救度一切眾生。眾生受苦,地獄情況最嚴重,所以菩薩發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先到最苦、災難最重的地方,他先去,去教化眾生,去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發大心。所以我們發心要記住,如果你發心為我自己一個人,你的心量太小,甚至於來生連人身都保不住。為什麼?心太小,自私自利。自己以為是善的,孰不知正是惡業。為什麼?你迷,你不覺悟。所以發心一定要大。為我一家人、為我一族人,來生到人道、天道,也不很太多。一定要發大心,人心大,福就大,智慧也大,一切都大,都跟來了。所以要發大心,這叫大菩提心,四弘誓願裡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相信學佛的同修你們都念過,雖是念過,念的是佛菩薩發的,自己沒發。怎麼曉得自己沒發?因為你還有很多眾生討厭他,你根本不願意度他。你總不能說,「我那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打個括弧,某某某某人在外,那個我不度他」,所以不是真的。一定要發真心,要以平等心、廣大心普度眾生。我們這道場太小了,心大,將來我們的道場就會變大。所以希望大家個個都發大心,很快我們的道場就變大了。

  今天我給你們葛大哥講,我們這佛像兩邊空的地方做兩個牌位,祖先牌位。這一邊供我們「中華民族百姓祖宗的神位」,統統有了,我們中華民族都有了;這一邊供的是「佛光普照全球各族百姓祖宗神位」,全世界人一個也沒漏,一家都不漏。要大,心要大,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心都不能包一個地球,白住了,心一定要大。所以將來任何一個人走進我們這個門,指著他祖先牌位,你家的祖先也在此地;外國人來的時候,你家祖先也在此地,沒有漏掉你。你看我們天天在拜,你都不來。我們趕快放。如果有大地方,就是一個姓一個牌位,那就得要有地方。

  「修大行」,心大,行自然就大。這個大行,諸位要記住,利益一切眾生的行持是大行。前面都說過三種利益,第一個是教眾生斷惡修善,第二個是教眾生破迷開悟,第三個教眾生超凡入聖,這是大行,我們每個人都要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與你的家庭、與你的工作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家庭是道場,你那公司也是道場,只要你悟了,沒有一處不是道場,沒有一處不是你修大行的所在。當然這個裡面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要發心講經,一定要發這個大心。佛法要靠人傳,如果將來弘經的人沒有了,佛法就消滅了,一定要發心講經。更重要的,隨時隨處要為人講經,不一定要講一部經,像《金剛經》一樣能夠為人說四句偈,那你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三千大千七寶布施都比不上。所以你懂得多少,你能夠常常為人說。尤其是初接觸佛法的人,給他一個正確的觀念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在美國,當地人特別要緊,這些美國人有機會遇到他,他要問你,學佛了,你帶一串念珠,他一看到,這是什麼東西?佛教。佛教是什麼?你就跟他講解,就給他說明,他就了解。他了解,他就會研究,不至於發生誤會。這些責任都在我們的雙肩。

  第三是「感大果」。果是果報,心大、行大,果報當然大。大果,菩提涅槃,菩提是智慧,廣大的智慧,涅槃是不生不滅,就是清淨心。「裂大網」,網是煩惱,比喻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歸大處」,大處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歸宿。所以地藏菩薩教人也是教人念佛。從念佛才能夠成究竟圓滿的果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如此人法」,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並在一念介爾之心」,而為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具足。「即空、即假、即中。吾心既爾,生佛亦然」,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空假觀,三觀一體,才能真正明白真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既不落空,也不落有。不落空,天天事照做,而且這個事還非常的積極精進、日新又新,沒有一樣不把它做好,樣樣都做好,不落空。心地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落有。空有二邊都不落,這叫中道。所以佛法不消極,消極的人是著了空就消極,佛法不消極。修大乘法,「始從初心,終於後心,常觀人法俱空,修三佛性」。這個三佛性底下有註解,就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初心是初發心,後心是圓成佛道,這是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個過程當中,你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觀什麼?人法俱空,這是三觀裡頭舉了一個例子。你要記住人法俱空、人法俱假、人法俱中,這樣才不會出毛病。如果是人法俱空,就落在空了,那毛病馬上到,馬上就來了。它這個地方舉一個,後面兩條包含在這一條裡面,說一條一定要曉得另外兩條,如果說俱假,你就曉得一定是俱空、俱中。一而三、三而一,理事都圓滿,理事圓融,才是真正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在這個裡面修三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這是正因。正因不必修,因為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現在要修什麼?了因跟緣因。了因是智慧,緣因是福德,福慧雙修。正因裡頭原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現在我們是迷了正因,所以智慧也沒有了,智慧變成什麼?變成無明,變成所知障;福德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變成罪業。所以,一迷,它就變質了;一悟,這就又恢復了,一悟就恢復了。所以我們要修了因佛性。了因佛性要在三寶中求,就是要在佛法裡求。緣因佛性要在眾生身上求,我們要修福,你捨了眾生,福到哪裡修?我們如果要想修財富,發大財,你要不用財布施一切眾生,你就得不到這個果報。我要修聰明智慧,你要不以法布施眾生,你也成就不了智慧。諸位要記住,天天念經不會開悟,為什麼?沒有法布施。你天天跟眾生講經會開悟,法布施。法布施得的果報,聰明智慧。

  講,我也不會講,萬一講錯了怎麼辦?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你要懂得善巧方便,我們不會講怎麼辦?講古人的註解,講人家的註解,他這麼講的,我也這麼講,錯了他負責任,我不負責任,是他錯,我沒錯。開了悟才能講經,沒有開悟講古人的註解,等於把古人文言文的註解我們把它翻譯,翻成白話文,翻成口語,介紹給別人,負責任由他。這我們自己講多了,就開智慧。開始講,是他的沒錯,講個十遍、講個二十遍,講熟透了,就漸漸從他轉移到自己身上,就變成自己的。何況每講一遍總有一些悟處,遍遍都有悟處,講久了,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要為一切人講,不要吝法。講的時候一定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那個不知道的,人家問的時候,你胡造謠言裝面子,說一套東西說錯了,那是自己要負責任的。別人問我,我這個不知道,這個我還不懂,我過幾天搞清楚再答覆你。這沒關係,這也不算丟人。

  所以我們要有勇氣,為人講東西,上台的時候,第一個要訓練臉皮要厚,不怕難為情,那個臉皮薄的人不能成功。而且還要不怕人批評,人家批評好,對我們自己有利益,我們的缺點人家肯告訴我們,難得,這我們要跟他頂禮。他要是批評錯了,根本我沒有錯,他批評錯了,怎麼樣?也要跟他頂禮。為什麼?因為你要是拒絕他,以後別人不敢批評你了。所以善意的批評、惡意的批評、正確的批評、錯誤的批評,統統一律感謝,沒話說,我們自己才會有進步。絕對不要說,「你這個批評,你錯了」,下次沒人敢批評你,你把那些老師樂意指教你的路子拒絕了,損失是我們自己。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唐太宗,了不起的皇帝,確確實實一代明君,不迷惑、不糊塗。他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聽人家的話,聽別人建議,好的建議他接納,惡意的建議批評他也接納。有人問了,明明他說錯了,皇帝為什麼不說他?「你不曉得,我要是說了他,以後再沒有人敢跟我講話」。所以他一律接納。接納過來怎麼樣?好的,他清楚,他照做;不好的,放在一邊不做就完了,這是對的。統統接納,非常歡迎的接納。所以人家政治辦得好,真正開明。雖然是君主,他不專制,他一點都不專制,任何人的意見批評他都很樂意的接受。

  所以離開一切眾生,福慧都沒地方修,一定要在眾生分上修福慧。你就明瞭,我們以財物布施供養的人多,你的福報就大;你要是以教學,智慧的布施多,智慧增長。像孔老夫子他一生教學,他就是修的法布施。所以他家的子孫一直到現在,代代都有聰明智慧,都受過很好的教育,果報。所以你心量愈大果報就愈大。

  也許有同修說,我雖然有那麼大的心,我沒那麼大的力量,那怎麼辦?不要緊,你那個心一發,果報就來了。為什麼?一切法是心變現的,不是事變現的。事上做不到是什麼?是自己的福德不夠,眾生的福報也不夠,慢慢再修。所以《楞嚴經》上說,一念圓滿功德,你這個心是真心,確實是真心不是假心。我今天種福幫助別人,我身上只有一塊錢,我一塊錢統統拿出去,你就是圓滿功德。那個人有一萬塊錢,拿了一百塊錢,他是一萬分之一百的功德,比不上你的一塊錢,你的一塊錢是百分之一百,是圓滿的。明白這個道理,佛門裡頭窮人也能修福,往往窮人修的是大福,富人修小福。所以老天、天道很公平,這一世你發財,來世他發財,這個財是輪流轉,不是一個人,發財的人生生世世都發財,不是的。不是窮人生生世世都窮,不是的。所以種福是在心。心與行,心行能夠相應,圓滿的福報。福報是緣因,如果沒有福緣,縱然了因成就,沒法發展,不能推廣,不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廣大的眾生一定要有緣因、有福報,福能把整個佛法推廣,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修,修三因佛性。

  「歷六即位」,這講修行的過程,經歷六個層次到圓滿。第一個叫「理即佛」,理是本具的,就是正因佛性,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理上說的,從理上講的。但是我們現在迷了理,迷了本性,那就叫凡夫,不能叫佛。可是凡夫,我們今天遇到善知識,聞到了佛法,曉得這回事情,知道這回事情了,我也有佛性,曉得這個事情,你就叫做「名字即佛」。可見得名字即佛不是普通人能稱的,名字即佛是真正明白佛的道理,沒有修行的功夫,還是個凡夫,名字即佛。這是講你初初接觸到佛法,你懂得這個道理。如果你認真的修行,這修行功夫得力了,是「觀行即佛」。這觀行就像前面所講的,時時刻刻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我們如果到觀行位,修西方淨土就行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是觀行位。諸位要記住,名字位不行,不能往生。

  所以這念佛,你看那個灌頂大師註解的,就是慈雲灌頂大師,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註的這個《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念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還有念佛念到三惡道去的。那是什麼?沒有觀行,只是在名字位中。換句話說,這個佛號念得雖然多,沒用處,煩惱還照樣起現行,照樣迷惑顛倒,不起作用。佛號如何起作用?我們心裡時時刻刻只要有妄念起來,馬上把它換成佛號,使妄念沒有了,佛號取而代之,這叫觀行,這個佛號就有用。絕對不是佛號歸佛號、妄想歸妄想、煩惱歸煩惱、脾氣歸脾氣,那就錯了,一點用都沒有。那就是名字位中,將來該怎麼墮落就怎麼墮落,該怎麼生死就怎麼生死,沒辦法的。一定要講求功夫。能伏煩惱,這是觀行,觀行能伏煩惱。

  「相似」是斷煩惱,那就是事一心不亂。觀行就是我們念佛人常講的功夫成片,他得力了,功夫成片,決定帶業往生。相似位是事一心不亂。分證位是理一心不亂,那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分證佛。究竟是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滿叫究竟。

  「成六即人法」,人經過這六個層次,你所修的法也是這六個層次。「今觀地藏,即是分證等覺之人法」,所以地藏菩薩他的身分地位,他所修的法門,我們要曉得,在六即裡面他已經在分證位到頭了,到頂頭了,再往上去一步就是究竟位。所以這部經不可思議,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我們修學要以恭敬心、虔誠的心,來研討、來修學,奠定大乘佛法良好的基礎,奠定往生西方堅固的道路。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