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二十四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24

  卷中一百四十五面,經文的第二段: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在這一品地藏菩薩說出行門當中最殊勝的法門,就是稱佛名號。他前面舉出九尊佛,九尊佛都是久遠劫之前所成的諸佛。在佛的德號裡面,它有特別表法的意思,我們都曾經跟諸位提到過。念佛一定要懂得佛號所表的義趣,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十尊佛,第一尊佛是「無邊身如來」,這是讚歎自性一體三身。第二尊「寶性如來」,裡面有特殊的用意,是要我們皈依自性佛寶。第三尊「波頭摩勝如來」,表不染的意思。它這意思非常的殊勝。一體三身是我們所求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如何能夠求得?證得一體三身就叫做成佛,而且是圓教的佛,就是經中常常稱說的「無上正等正覺」。學佛要從皈依開始,皈依是回頭,從迷回過頭來,依覺悟;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從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從惡回過頭來,依善。我們常講「回頭是岸」,所以要從這個地方學起,皈依就是回頭。回到什麼地方?一定要回到自性清淨心中,這就是寶性如來所表的意思。

  回過頭來之後,我們修行最要緊的,先要斷惡。所以這波頭摩勝如來他代表的不染,這個名號翻成中國意思是蓮花,波頭摩勝是蓮花的意思,紅色的蓮花,四色蓮花以紅蓮花最為眾生所喜愛。蓮表清淨不染,功夫從這裡下手。不但自己要清淨不染,底下一尊佛又要叫我們聞法,聞法非常重要。這個次序很耐人尋味,照理說我們先聞法後不染,這才對。有許許多多人是先聞法後學佛的。可是聞法要帶著染污的心來聞法,這個事情很麻煩。譬如說我們不聞佛法的時候被世間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聞了佛法,又被佛法染污,這個東西總是麻煩事情。所以此地地藏菩薩教我們,先學不染,然後再聞法,這樣聞法那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才真正能夠理解佛的真實義。所以這個波頭摩勝如來在前面很有道理。

  聞法之後,這就是修行功夫算是開始了,則依教奉行。先修什麼?先斷惡。像《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沒有講修善,先要講改過。這個「拘留孫佛」他代表的斷德,要斷煩惱,要改習氣。煩惱為什麼斷不掉?習氣沒改,所以一定要改習氣。如果自己常常注意到要改自己的習氣,你這個煩惱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減少。煩惱少了,心就清淨,清淨心中就放光明,這光明的智慧就透出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明瞭。所以真正講修行要從斷煩惱開始。

  儒家在《大學》裡面講到三綱八目裡頭,他也是這個意思。他先要從格物做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他也是從這做起。格物就是佛門講的斷德,拘留孫佛所代表的。司馬光講這格物意思講得很好,可能他也是因為學佛的關係,司馬光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宋朝也是有名的宰相。他到晚年把他自己家裡面的房子、田地統統捐獻出來建寺廟,跟范仲淹一樣,范仲淹也是如此。他講這個格物,格就是格殺,物是物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你要從心地裡面把它殺掉。就跟我們佛門裡面阿羅漢的意思一樣,「殺賊」,阿羅漢還開殺戒,還殺賊嗎?那個賊是講煩惱,就是煩惱把它斷除,這意思是煩惱是賊,要把它殺掉。司馬光解釋格物就用佛法阿羅漢殺賊這個意思來講,要格殺物欲,要把這個習氣拔除。格物而後致知,知就是智慧,所以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智慧現前。底下一尊佛「毘婆尸佛」就是代表的智慧,般若智慧現前,所以他代表的智德。這個註解裡面有很簡單的說明三不退,意思說得很好。

  末後《大莊嚴論》裡面一首偈,我上一次念給諸位聽了。我念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有個插曲,我講了涅槃第一樂,正好那一天素貞回去之後,她說我們都走了,師父入涅槃了。是哪一個說了她一句,她說我回去之後,很不安,打個電話跟我說。這個對!涅槃是第一樂。有一些人誤會,說涅槃就是死了,不對,這是大大的錯誤。你查遍《大藏經》,查查《佛學辭典》,涅槃不當死講。如果說死了都叫入涅槃,我們不要修行,個個都入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在我們中國普通最常翻的意思就是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你的心裡面一點都不染污,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掉了,這才叫清淨寂滅。你的智慧圓滿,根本智圓滿、後得智圓滿,這叫功德圓滿。

  所以入大涅槃,那個入就當證講,就當你得到講,你得到大涅槃,這是成佛。像阿羅漢他得到的是偏真涅槃,不入涅槃就不能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阿羅漢,都是證了涅槃的,他是活生生的,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東跑西跑的。所以要曉得涅槃不是死。有人說死了就入涅槃了,這是講不通的,這個話講不通的。涅槃第一樂,涅槃是身心清淨,我們淺一點講,就是戒定慧具足,定慧具足是功德。底下三尊佛,「寶勝如來」、「寶相如來」跟「袈娑幢如來」,他是代表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講什麼?這是講證德。所以這個佛號表法非常非常的有意思。

  今天我們看末後這一尊,『大通山王如來』,這一尊佛是代表佛是倒駕慈航,教化眾生。他成佛了,三身圓滿證得,證得之後要教化眾生,不是證得之後就沒事,他可以休息了,不是如此。這一尊佛實實在在他是表佛光普照的意思。佛光之普照就是說法。所以你們同修們在此地發心學講經、學說法,給諸位說,這個因緣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學講經說法恐怕不止百千萬劫。如果是以清淨心說法,絕不是圖世間名聞利養,給諸位說,這個人他要是想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去的。尤其在末法時期代佛說法,這個功德無與倫比。過去我們在台中,李老師他也會看相,他平常不說,實際上他會看。我當初一到他那裡去見到他的時候,他就告訴我,某法師可以自修不能領眾,他好像看得很清楚。替他翻譯的張進興居士,年紀很輕,那時候二十幾歲,年紀很輕。他老師常常跟他說,他說孩子,你很可憐,你短命,你壽不長,好好的發心講經,可以轉命的。改造命運最有效的是弘法、是講經,最有效。袁了凡改造命運好苦,修了十幾年,修了十幾年才有效驗。如果你講經說法,這個效果太大,太殊勝太殊勝,袁了凡用十年,你用一年就夠了。所以這個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你看這佛講的,『廣為說法,必成菩提』。說法為什麼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在此地我也要給諸位說說。說法這個事情是佛菩薩的事情,你今天發心出來弘法利生,換句話說,你已經是佛菩薩同類之人。我們在世間,我們的業報,諸位曉得,前生修的,我前生修的善業今天得的善果、善報;前生造了惡業,這一生得的惡果。大的善,人天受生;大的惡,三惡道受報,這前生的事情。佛門常講,「欲知前世因」,你要曉得我們前生做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欲知來世果」,來世我們果報是什麼樣子,你要想知道?「今生作者是」,我們這一生所做的,所做所思的那就是來生的果報。我們這一生發心以弘法利生為事業,那你這是佛菩薩的事,你來生不作佛菩薩作什麼?你一定要作佛菩薩。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人人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發心?肯發心的統統做得到。所以這個轉業報,這是無比的殊勝。

  這是我在此地特別勉勵諸位。我自己本人也是個沒有福也沒有壽,諸位要是看看我從前年輕的那個照片,你就曉得福薄、短命。現在不一樣,我的相貌轉過來是四十八歲的時候轉過來的,四十八歲以前不一樣,四十八歲轉過來的。我說話的音聲,哪一年我記不得,大概也是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轉過來的。音聲轉過來,我自己不曉得,聽經的同修們告訴我的。他說法師,你說話音聲不對了。我說沒有,我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結果他們有錄音,把那錄音帶放給我一聽,果然不一樣,這是不可思議的感應。還有一個感應,那是見如法師告訴我的,我從小的時候右耳朵裡頭有個黑痣,我過去在軍中服務的時候都有記錄,人的特徵都有記錄。大概有小手指這麼大的黑痣,你們現在看沒有了。這是我那一年辦佛學院,在三重我辦過中國內學院,那時我當院長,我請見如法師當訓導主任。他忽然有一天看出來了,他跟我在一起很多年,他說你耳朵裡的黑痣怎麼沒有了?我說我不知道。拿鏡子一照,果然沒有了。弘法的的確確有不思議殊勝的功德。所以我們自己想改造我們一生的命運,希望我們來生能更為殊勝,一定要發心。這是十尊佛在此地表法的義趣。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這一段是總指過去諸佛無量無邊,列舉裡面舉了九尊佛的名號。名號當然有它意義在,而這些名號註解裡面註得很清楚,言簡意賅。此地需要跟諸位提一提的就是『滿月佛、月面佛』,給諸位提一提。因為佛經裡頭常常讚歎佛的相好猶如滿月,我們常常看到,經論裡頭常常看到這樣讚歎。所以有人就會想到月亮圓圓的,十五的月亮,如果佛的面孔就像圓圓的,有什麼好看的?所以很多人問我,這個讚歎這讚歎得不好。其實他會錯了意思,這個滿月是形容什麼?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佛每一個相都好;換句話說,在他這個面孔、身相裡頭找不到缺點,這個叫滿月。絕對不是說佛像十五的月亮圓圓的,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他那是望文生義,是曲解了意思。就是他每一個相都好,我們常講應身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佛像《華嚴經》所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才叫做滿月、月面,是這樣的意思。其餘的意思註解裡頭都有,諸位自己看就可以。再看下面經文: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受持名號的功德利益,這個利益實在是太大太大。菩薩雖然沒有明白的給我們介紹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是青蓮法師在前面註解裡面跟我們提到的很多。尤其我們這次在彌陀會上也詳細的討論過,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念一尊佛功德就無量無邊,何況念多佛?《大藏經》裡面世尊非常慈悲給我們說了一部《佛名經》,完全講佛的名號,就是十方諸佛的名號,說不盡,也是略說說。說了多少?一萬二千多尊佛號。在台灣很多寺院這些年來過年都提倡拜萬佛,都舉行萬佛會。萬佛就是一萬二千尊佛,一天大概拜個六、七百尊佛,一佛拜一拜,就拜六、七百拜,大概要拜半個月的樣子,一萬二千尊佛號,要拜半個月。這個是過年的時候很長的一個法會。有沒有把這些諸佛都拜完,都拜得周全?給諸位說,沒有,掛一漏萬。

  佛的名字,一天說到晚說八十年都說不盡。可是諸位要曉得,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全都包括了,所有諸佛名號都在其中,一個都不漏,這是叫你要常常念阿彌陀佛,道理就在此地。記住此地講,『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那你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你要曉得不簡單!我們看見,念一聲阿彌陀佛有什麼難處?你們仔細想想,今天全世界有幾個人知道阿彌陀佛?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曾經念過一句阿彌陀佛?不要講全世界,你看達拉斯,達拉斯這個市,這裡頭有一百多萬的人口,你們去調查調查,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曾經聽過一句阿彌陀佛,曾經念過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有些外國人一生都不知道,這就是沒福報。念上帝、念阿門不行,只能到欲界天,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往上去他就不行,就沒有辦法了,很難很難。在我們中國算是佛法相當殊勝的國土,真正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真正能夠相信而念阿彌陀佛的,也不算多。明白這個事理,我們就要覺悟。古人給我們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有道理,說話都是廢話,都是六道生死中事,念一聲佛號是出離生死,為什麼不一心念佛?再看下面一段經文,這就是更要緊了。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是就生死這個關頭來講念佛的利益,這個『終』就是畢竟不墮惡道。在這一段註解裡面,在一百四十九頁第三行,這個地方說,「得諸利益者。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裟婆,願力遍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我把這文念下去,「若人於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豈由他法。諦信力行,自見功程耳」。這個註解的意思非常非常的明顯,菩薩、祖師大德都是勸我們以念佛為修行第一妙法。說到普賢行願,這就講到根本法輪,講到佛法的根本法,也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那就是普賢菩薩他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文殊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善財童子,那是文殊、普賢的學生,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是在《華嚴經》上所說的。由此可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修學這個法門可以說從根本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決定是一生成就。《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再看底下的經文: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這是講到利益是無比的殊勝。『除』也是滅的意思,『五無間罪』是極重的罪業,都能度,都能夠消除,念佛功德之大,實在是無與倫比。可是有一些人讀到這個經他都不相信,說念佛,念了一生佛,他還墮落。經上明明說,臨命終時他自己不會念了,家裡人替他念一聲都能夠滅五無間罪。這經上所說與事實不能相符合,於是乎就引起懷疑。此地諸位一定要明瞭,家人念,臨終人要聽見,一聽見之後他就回頭。像唐朝的張善和一樣,這個行,這是真的,真的除五無間罪,他往生了。他是地獄相現前,臨命終時十念往生。可見得念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在一念當中他具足了信願行。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說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真願意去,對這個世界絕無留戀,你只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決定往生。至於往生之後,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就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如果你有一絲毫懷疑,或者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還有留戀,這就不行。這個是你念一聲,念一萬聲也枉然,也去不了。他留戀,他放不下,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定要明理。

  諸位翻過來看一百五十頁,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有一篇文章現在我們收在《淨土十要》裡面,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十疑論》。這是智者大師作的,專門講淨土,也是幫我們斷疑生信的,智者大師本人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疑論》裡頭,這一段話很要緊,「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這個意思你懂了,就是勸你一定要往生,我們現在是初心菩薩,沒有證無生法忍,那你要常常不離佛。不離佛,到哪裡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不離佛。你到別的世界,像在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現在沒有佛。這就是勸你,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不求生淨土。

  底下又說,引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龍樹菩薩所造的,玄奘大師翻譯的。這裡頭有幾句話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他這底下還有比喻說,有一類學佛的同修他心發得很大,你問他願不願意念佛求生淨土?他說我不願意去,這個世界眾生太可憐,我要來救度他,我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界以法師身分講經說法來度這些眾生。話說得很好聽,很難得,我們不能不佩服他。他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他煩惱沒有斷,具縛,縛就是纏縛,他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斷。換句話說,他要隨著業力六道輪迴,自己做不了主,怎麼可以我生生世世以法師身分來教化眾生?這還得了,這是自己生死可以做主。生死做主,至少是阿羅漢以上,見思煩惱要斷盡,你在六道裡面投胎的時候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連三果羅漢都做不了主。所以這個話說不得。必得求生西方之後乘願再來,那行。

  所以這第二行末後這兩句,這是勸勉我們,「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這是勸我們。「十餘年來,未嘗暫捨」,這是作這個註解的青蓮法師現身說法,他講他自己。因為他也是學天台的,前面我們看他稱他「吾祖」,我的祖師,當然他是學天台的。你看看他自己也是把平生所學都拋棄掉了,專修淨業,專修淨土,十餘年來未嘗暫捨。他覺悟了,他什麼都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念佛,這是覺悟,這是回頭。

  下面這又引用我們淨土宗四祖,就第四代的祖師,法照大師,這是唐朝時候人。在《念佛譜》裡面有記載,這五會新聲念佛,就是文殊菩薩教他的,教給法照,是這麼傳下來的。「往五台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文殊菩薩告訴他的,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從念佛法門證得的。底下還有說,「又問:當云何念?」你叫我念佛,我怎麼個念法?「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這一段就是法照禪師他在一生當中是見到文殊、普賢了,他見到的。他原來是學禪的,法照禪師,原來學禪的。他從此以後就專心念佛,他也不參禪了,以後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

  這個故事還很長,他還曾經見到阿彌陀佛,他在定中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旁邊有個侍者,站在阿彌陀佛旁邊,穿著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阿彌陀佛告訴他,那就是淨土宗第三代祖師,你要去找他,好好跟他學。以後果然被他找到了。這定中見到的,阿彌陀佛替他介紹、替他推薦的。這五會新聲就是文殊傳給法照,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念佛非常非常的盛行。但是從唐到現在,原來的音調可能都已經失傳。我們現代這個譜裡面,這是民國初年近代的,也都是念佛的大德,他們是模擬音調編出來的,是不是原來的那誰都不敢說。但是我們有這個意思,懂得這個來源就好。再看底下經文: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我們不僅一生,生生世世以來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如何能消除?無過於念佛。所以大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可是要怎麼個念法?諸位要記住,要一心稱念。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到一心,我們誠心誠意的念,就能滅罪。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當然也能滅罪,那滅罪的力量很薄弱,不能滅生死重罪。念佛的時候不能有妄想,老老實實念,誠誠懇懇的念。念佛的時候要想到佛,或者是想到經裡面所講的這些境界,想佛在我們面前,想佛來接引我們。想佛的時候,聽到我們在這念佛,你這個心就不會打別的妄想,不會妄想。所以《楞嚴》上說,「憶佛念佛」,憶是心裡頭想著,心裡想著佛,口裡念著佛,手裡面拿著念珠,也是三密相應。密宗持咒就是如此,手結印,我們念珠就是結印,數念珠就是結印,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怎麼不是三密相應?所以一定能滅無量罪。菩薩教給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法門也是念佛,跟其他大經裡面的方法都一樣,我們對於念佛法門一定要肯定,不可以懷疑,信受奉行。再看下面第十品: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念佛是正修,除正修之外,當然有助修,正助雙修。這一品就是教給我們如何來幫助我們修行,這也非常的重要。諸位要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得一心?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這裡面一定有障礙。如果把這個障礙找出來,我們捨掉這個障礙,那我們的功夫就成就,目的就達到了。而這些障礙,說實在的話,就是你有放不下的地方。我們俗話說,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你放不下,你看不破,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現在要教給你方法,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放下萬緣,我們的功夫就成就。牽掛的事情,親情最嚴重,最礙事,最麻煩,必須要從這個地方放下。

  我跟我母親三十六年沒見面,見面的時候,跟你們大家見面完全一樣。她到香港來見我,我在佛堂裡面,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她來了,先拜佛,因為大陸上幾十年拜佛的機會都沒有,先叫她拜佛;拜佛完了的時候,請她旁邊坐著,教她念佛。我跟對待普通信徒完全一樣。她也很了不起,也能沉得住氣,不會說一見面又哭又啼,那就完了,那我幾十年工夫整個就完了。她就跟我講常常想我,我說想我幹什麼?想我,六道輪迴,我說妳要想阿彌陀佛才行,妳想阿彌陀佛,妳才能往生西方。我跟她見面,主要就是教她這個,教她從此以後別想我了,換一個,換成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去,這樣才行。「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要把這個牽掛斷掉。母親對待兒女,那個情難斷;我們做兒子的容易斷,不想。而且我出來太早,我十四歲就離開家,抗戰期間念書都住在學校裡,過年也不回去,學校住慣了,學校就是家。從前的時候,念書跟現在不一樣,老師對於學生照顧超過父母,比父母照顧得還周到。我們那個時候,師生當中,師生如父子,真有這個感情。不像現在,現在學校裡,老師跟學生沒有這個情。

  這個牽掛就是生死大事,很麻煩很麻煩,要把他轉過來念佛,勸一家人念佛,這樣才成功。你看唐朝時候龐居士,他有語錄流行於世間,這幾年台灣也印了不少,《龐居士語錄》。他一家人都成就,他自己、他的太太,他還有個女兒,他女兒也沒有出嫁,功夫都到了家。你看語錄傳記裡頭說的,他要走的時候,他跟他太太、女兒說,他說我要走了。他的女兒跟他講,你等一等,我到外面去看一看,看看太陽,時間有沒有到?好了,他真的就在等,結果他女兒在外面站在那裡往生了。他這父親講我上當了,我還要替她料理後事,把她料理完了我才能走。你看那個生死真是灑脫,太自在、太自在了!女兒頑皮,老人死了,她要替他料理後事,「你等一下,我看看時候到了沒有?」她先走了,讓這個老頭子還要晚幾天走。自在,太自在了。一家人成就,人人都是生死自在。

  這助緣就重要了。助緣是什麼?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有一些人難,放下真難,有一些人說,好,我錢財都放下,我都不要了,那我明天吃飯誰來照顧我?這一放下,生活馬上就成問題,所以怎麼樣?不敢放下。如果真的放下,有沒有事情?給諸位說,沒有事情。為什麼沒有事情?你相信命運就不會有事情,「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說錢財,我這一邊統統布施,布施光了,明天會想不到不曉得從哪裡又來了,就是這個信心。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盡可以慷慨大方。你命中有的財,能不能捨得掉?捨不掉。你命裡頭沒有財,你求不得。你譬如命裡頭有十萬塊錢財,你不捨,永遠就是十萬。你這十萬,這個地方捨掉五萬,過幾天那個五萬又進來,確實是如此。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如樂得慷慨大方。我要活水,不要死水,存在我這兒,是死水;我讓它流過去,那邊又流過來,活水。你永遠是這麼多,它不會減少的,只還會多一點,決定會多一點,不會少一點。

  世間人參不透這個道理,所以他有財,他吝嗇,捨不得;沒有,他貪求,患得患失,大病,生死病根,這是餓鬼道的業因。所以一定要曉得捨,肯捨,歡歡喜喜的捨,盡心盡力的去捨,對你自己一定有大利益。真能一切都捨下,身心清淨,沒有妨礙,這一句佛號才能念得好,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換句話說,西方世界取得了。你要是掛在情上、掛在財物上,你永遠不能得一心,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都相當難,損失太大。這裡頭的利害得失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辨別清楚就是看破,看破之後,真正能放下。所以佛法裡面看破是真正的學問,放下是真實功夫。看破放下之後,我們所不捨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可以捨掉,以後只留這一個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好,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這是請法的禮節,我們就不多說。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世出世間的福報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布施就是種因,福報是結果。你種得多,你收穫就多;你種得少,收穫就少,一定的道理。《了凡四訓》裡面雖然講的是世間福報,他怎麼修來的?布施修來的,做善事,布施修來的。布施的福有一生、有十生,有百生、千生,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果報?佛在這個經裡面要給我們說明,我們念過《了凡四訓》也能夠知道一個大概,《了凡四訓》裡頭也講得非常透徹。我們要想離苦得樂,不修布施不行。布施的果報、功德真實不虛。一個人常修財布施,他的財決定不會缺乏。他修法布施,智慧增長,這是一定的道理。他修無畏布施,健康長壽。往往布施當中,在一樁事情裡面三者都有,只看它偏重在哪一方面?真是一而三,三而一。修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不肯修布施,有智慧的人一定歡喜修布施,為什麼?他曉得有大利益。地藏菩薩既然啟請,這必然是利樂有情問,不是地藏菩薩不曉得,是代我們問的,我們在此地要感謝地藏菩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佛特別提到是為閻浮提眾生來說的。閻浮提眾生能修布施的福德多半都是人天福報,這是講世間一般人,人天福報。美國人今天在全世界可以說福報最大,這個福報從哪來的?前世修布施得來的。美國人,有很多同學跟我說,說美國人很小氣,但是美國人對於救濟人非常慷慨。世界上哪個地方有災難,他很樂意的拿出錢來幫助別人。所以這教會、紅十字會一出來募捐,絕對不會失望的。這是什麼?他多生多劫有布施的習氣,平常對人他是很吝嗇、很節儉,真正幫助人家苦難,他能拿得出來,這些也都是事實。再看下面經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其實是地藏代替我們說的。我們懷疑,地藏菩薩可不懷疑,是我們懷疑。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一段在佛門裡面講布施。這布施對象,布施就是福田,田是種糧食的,種子下下去,秋天就有收成,所以佛拿布施就譬如下種,所布施之處當然就是福田。福田有三種,此地講的是悲田,你是大慈大悲去布施的,布施貧窮下賤之人,這是悲田,成就你的大悲心,圓滿你的菩提心。不這樣修,你的菩提心不能圓滿。對父母是恩田,父母的恩德最大,所以對父母要布施供養。對佛菩薩聖賢,叫敬田,我們對他恭敬,布施是恭敬,表示恭敬。福田可以分為這三大類。這一類是講的悲田。前面一段說能布施之人,他有智慧、他有財富,這才能布施。如果說是在這個社會上沒有財富,想布施他也做不到。所以首先舉出來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剎利』是王族,我們中國人稱為皇親國戚,印度是王族;『婆羅門』,印度四姓裡面也是地位最高的貴族階級,他們有力量布施。

  應該如何去布施?對於這『最下貧窮』,他們需要人幫忙,這些人很可憐,前生沒修福。為什麼他在人道?前面說過,凡是這一類人多半都是從三惡道出來的,三惡道裡頭那個罪受滿了,又到人道來。到了人道來,他還有餘殃未盡,所以在人道裡頭是等流的三惡道。這就是天台大師講的「百界千如」,百界是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譬如這人法界裡頭有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薩、有人中之畜生、有人中之鬼、人中之地獄。這一些最下貧賤之人,人間地獄等流報,等流的果報,這種人可憐。那些菩薩、善人見到都能夠生憐憫之心,去幫助他們。

  可是布施,應該如何布施?應該要以清淨心布施,以平等心布施。這很難。一般看到可憐的、貧窮下賤的,布施的人,「好,你沒飯吃,來,拿一點去」,這一種態度。甚至於還有人家來討飯的時候,他把錢丟在地上,「給你」,丟在地下,這個態度不對。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帶著貢高我慢的習氣,沒有憐憫心,沒有同情心。他布施有沒有福?有福,福就很薄,很少。如果是以『下心』,『若能具大慈悲』,「下心」是非常的謙虛,『含笑』、『軟言』安慰他,來問候他,這樣布施那這個福報就大。尤其是『親手遍布施』,自己沒有親手,叫人家去施捨,也要告訴他軟言安慰。這種態度,用這樣的心來布施,等於布施佛沒有兩樣。所以修布施的要如何來用心?這樣布施等於『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這就不止千生、萬生,這個福利益太大太大。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何以故。】

  為什麼說他的福報這麼大?恆河沙數諸佛已經是算不盡,恆河沙數不盡,而且還說「百恆河沙」。這個事情我們聽了確實是懷疑,無怪地藏菩薩說,「我疑是事」。確實是令人懷疑,這福報太大了。此地就說出這個因緣,『何以故』。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

  『不完具』就是有殘缺。

  【發大慈心。】

  這是發的真正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心與心性相應,換句話就是稱性的大慈大悲。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的,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要想求福應該要這樣修法。我們的福報要是有欠缺,怎麼個修法?要依照佛所教誡的來修學,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佛把這幾個方法都告訴你了,應當這樣的求,這是求我們物質生活豐足而沒有欠缺。要發真正的慈悲心。這一段是講福田裡面的悲田。再看底下一段: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這是講的敬田,佛門裡面修福。諸位要記住,現在有很多人他迷惑顛倒,讀了這些經他曉得佛門裡頭修福福報很大,遇見那些貧窮困苦的人他不肯施捨,因為什麼?我布施他,福報太小,這個田我不要種,收成不太好,我這個種子下去很可惜。存這樣的心到佛菩薩這個地方來,怎麼巴結佛菩薩也沒用處,為什麼?存心就不良。所以我們對於這三種田決定是要用平等心,無有高下厚薄,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意思。佛教到我們中國來,我們過去的列祖列宗真正的認識、明瞭,它是三世的教育。所以決定不能把它當宗教來看。實在講,佛教與現代宗教裡面的定義完全不相符合。凡是宗教,它一定要崇拜一個神,是宇宙人生的主宰,這是它不能少的,它一定要崇拜一個神,佛教裡頭沒有,這顯然跟它就完全不相同。佛教裡面我們拜佛菩薩,跟它那拜神的意思不一樣,我們拜佛菩薩就跟我們中國人以前拜祖先意思完全相同。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拜佛意思是報本返始,是這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他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正如同從前念書人啟蒙的時候一定要先拜孔子,「大成至聖先師」,尊師重道這個意思。菩薩是賢人,是我們過去的學長,我們對他禮敬,不是把他當神看待,不是把他當主宰看待,這跟宗教不一樣。佛教裡面崇拜什麼?崇拜自己,自性。所以佛教是崇自而不崇他。

  皈依自性佛寶,皈依自性法寶,皈依自性僧寶,所以這皈依稱為三自皈。絕對不是心外求法。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一切求諸於自己的內心,自性,而不求助於外面。所以我們求自己,不求佛菩薩。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就不靈;求自己,佛菩薩就保佑,靈了。佛在經論上常常跟我們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七寶、衣食,依報。我們自己有福,走到那裡都有福;自己沒有福,走到什麼地方還是沒有福報。福是從內心求的,不是從外面求得的。前天江居士在此地告訴我們,講到他的父親告訴他的,他說他的祖父會看風水。從他講的話來說,他祖父看風水的段數相當之高,今日之下的人恐怕很少能夠找得到像他同等的。他能看到山河大地,能看這氣色,換句話說,能看國運,能夠看世運,整個世界的世運。這個世界要亂,山河大地的顏色不一樣。這相當高明。他一看,今天走到哪裡一看,這個山川氣象,這是亂世。這就比現在一般看風水的高明太多。

  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佛法裡面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一個時代眾生都有福,要享福了,連山川氣象現的顏色就不一樣。所以古人形容鍾靈毓秀,太平盛世,山川氣象,人看到感官就不一樣,跟亂世絕對不相同。你不要看山沒動。不一樣,顏色不一樣,氣象不一樣。好像一個人一樣,他在歡喜的時候,你看到這個人的表情容光煥發;他在煩惱的時候,有苦的時候,愁眉苦臉,不一樣,怎麼會一樣?同樣是一個人,他就不一樣。山川也如此,你不仔細你看不出來,它也有歡喜的時候,也有愁眉苦臉的時候,你看不出來。真正高明人他能看出來。所以眾生有福了,它也有福;眾生沒福要遭難了,它也沒福,也呈現不一樣的氣象出來。這一段講的佛門裡面修福,你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一段是講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這在福田裡面是屬於敬田。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大家《地藏經》流通得很廣,可以說在台灣可能是人手一冊,這麼多年來到處都印,哪個寺廟都印《地藏經》。所以《地藏經》非常的普遍,《地藏經》念得很熟,於是乎大家都去造佛像去,都去供佛像,都去修廟去了,都去搞這些去了,那他能不能『三劫為帝釋身』?恐怕問題很多,不見得他能得這果報。這剛才就說明了,用心不一樣。因為他前面一條沒做到,它這是有連帶關係的,對於貧窮下賤的人不肯布施,甚至於對父母都不供養。我都看到的,在佛門裡看到虔誠佛教徒,他有錢、有大福報,對父母怎麼樣?算算看父母一個月多少生活費,一天吃多少、用多少,多一點都還要罵,還要擺臉色出來,可憐。佛門裡面修佛事,功德主,出錢出力最多的。這什麼原因?在我想大概父母老了,那個地方得不到好處,佛這裡有好處可得,好好的巴結巴結。有沒有用處?沒有用,你那個錢供養佛菩薩,佛菩薩不要,你在家裡不孝順父母,你來供養佛菩薩,什麼心來的?巴結來的;換句話說,你根本就不是個善心,是惡心,惡心來求佛,佛不會接受。所以這樣在佛門裡頭修福沒有用,等於零,他的家道還是一天一天要衰下去,他的生意決定是一年不如一年,到後來會倒閉、會失敗。不孝父母,到佛門來巴結佛菩薩,甚至於供養出家人超過父母,這個錯誤的,絕對絕對是錯誤的。所以佛法教我們修布施,對於貧窮下賤、對父母、對佛菩薩要平等心,平等的恭敬,這是佛法。你看,先說悲田,再說敬田,有道理。

  佛門裡面,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對世間功德的利益實實在在是說不盡,人天眼目,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都在佛法裡頭。遇到佛法的人,換句話說,他就遇到有超越輪迴、超越生死的機緣,沒有佛法就沒有這個機會。換句話說,不管你怎麼樣富有,怎麼樣享樂,你超不過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就是跟經裡面講的一樣,住三惡道的時間多,人天兩道的時間很短暫。由此可知,佛法多麼珍貴,所以這布施佛法,在一切布施裡面,法布施最。《金剛經》上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抵不過四句偈為人演說的功德,這是真的。造佛菩薩形像,建立塔寺,這裡頭有個先決的條件,要有人。如果這個裡頭沒有出家人,沒有講經說法的人,建立這個寺院,建立佛菩薩形像,固然是有福德,福德不大。為什麼?在現前來說,容易導人入迷信,他把佛菩薩、羅漢、辟支佛都當作神看待。像我們本省神佛不分,搞得烏煙瘴氣。有很多寺廟居然把媽祖跟觀音菩薩都擺在一起,跟佛也擺在一起。媽祖是什麼?媽祖是鬼,是個福德鬼而已。甚至於還有的地方,我看到了,媽祖擺在當中,佛擺在旁邊,我看到好多好多。這都是不懂得佛法,沒有人。

  甚至於建造寺院、塔寺,變成一種爭名奪利的鬥爭道場,那這過失無量無邊,鬥爭。塔,在台灣你看,哪個寺廟都要建個塔,為什麼?塔的收入太大,塔裡面寄存骨灰,寄存一個骨灰要收好幾萬。那個塔裡頭一格一格的,不曉得裝幾千個,大收入。每年他們家裡人還要來燒香,還要來供養。所以有一個塔,他這個廟裡頭生活都不成問題。從前這個塔不是的,是供養佛舍利的。現在塔也不一樣,變質了,寺院就變成鬥爭道場。所以你要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現在人在佛門修福不能得這麼大的果報?這是佛門修福必定在佛法興盛的時候,他才需要。我常常也勸這些正信居士建立道場,建道場功德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著手的。怎麼建立法?如果你自己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財富,你建寺院弘揚佛法。你建寺院不要把寺院雙手去供養某一個法師,那就糟了,變成這個法師私人產業,他的徒子徒孫大家都要爭執,都想來搶,這個錯誤。

  自古以來,寺院在中國都是國家管理,不屬於私人的,所以捐獻出來,叫十方道場。從前在印度那些寺院都屬於私人的。我們這個經,《彌陀經》,祇樹給孤獨園,那個財產屬於誰的?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的,他們兩個人的財產。主權,就是所有權,是他們兩個人,他們供養佛在那個地方弘法利生,佛走了之後,他財產收回去,是他的不是別人的,這是對的。所以寺院的建立決定是地方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大家出的財力,我們就組成一個財團法人來管理,聘請法師來做住持,他做得好,我們就叫他繼續做;他做得不好,我們就解聘,另外再聘別人,他沒有法子。這樣聘請來了,大家對他都很恭敬,他一定好好的做,一定好好的修,好好領著大家,為什麼?他怕被人趕跑,沒有面子。只要你好好的修行,四事供養不缺,這多自在?何必要一定自己有錢?何必要自己一定有財產?沒有必要。這樣才如法。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想弘法利生行不行?能行,做得到。我們找一個地方,我們去租一個地方。我這個能力只能租一個月,我就租一個月;我能力只能租一天、租兩個小時,我就租兩個小時。像現在我們在華人活動中心租一次二十五塊錢,我有這個能力我租一次,我請一個法師在這裡給我講兩個鐘點經,你這功德也跟這個一樣,這不得了。大福報怎麼修?這個修法的。聽眾裡面,我們肉眼看的是人在這裡聽,如果你要有天眼,你要有法眼,你會看到聽眾當中有許許多多鬼神,有許許多多天人,乃至於許多菩薩、羅漢、辟支佛,都在這聽經,都在這裡稱讚,功德無量無邊。有幾個人懂得這種修法?經上有的,他看不懂,他看不出這個意思,那有什麼法子?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修福不難,修大福報也不是難事情,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譬如說他是一個百萬富翁,他建一個寺院來修福報;我是一個窮人,連三餐飯都有問題,我明白這個事情,我自己省一天,我一天不吃飯,甚至於我寧願餓個二、三天不吃飯,我把這個錢拿去,我去租一個講堂,租兩個小時,請一個法師來講經,我這個功德超過那個百萬富翁,你懂嗎?因為你所付出來的,是你百分之百的付出來;他那個百萬富翁建個廟,不過十萬,才是他十分之一。他做的福報是十分之一的福報,你做這個福報是十分之十的福報,來生的果報你要超過他,這才公平。所以世間人富的人不是生生世世都富,窮人不生生世世窮苦。富人今生富,來生貧;貧人今生貧,來生富,往往貧人修福超過富人。富人在一個寺院裡很慷慨,寫上一筆捐上十萬塊,對他九牛一毛;這個窮人每一天到外面去做苦力,一個月賺個幾百塊錢,他把那幾百塊錢統統拿去,他是全部都拿出來,所以他修的福報超過富人,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什麼叫圓滿功德?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功德。所以人人都有能力修圓滿功德,不一定只是富人能修,窮人就不能修。經裡面講這一類的事情講得太多。佛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曾經見過一樁事情。有一個貧女,是個要飯的,人家給她兩個錢,那兩個錢是她全部財產,她見到佛,想到她自己貧窮可憐沒有修福,就把這兩個錢供養佛。佛給她祝願,給她祝福,七天之後她死了,死了生天享天福。她是百分之百,她修的是圓滿功德。另外有一個公案,說一個皇后,在佛門裡頭,當然皇后出的金銀財寶太多太多,送了許許多多的。佛自己不給她祝福,叫個徒弟給她祝福,派個學生去祝福就夠了。為什麼?她那個福報不是圓滿的,不是修的圓滿功德,它是她的極小的一部分,用不著佛來給她祝福。何況地位愈高布施的心也愈傲慢,沒有那麼樣的恭敬,沒有那貧賤人心的恭敬。所以修福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福報千差萬別。福報是人人都能修,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最殊勝的福報是弘法利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就是這一小段的圓滿結束。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迴向』是我修的福我自己不享受,希望我有福大家享,這個心量大,所以他的福就更大。不迴向,那個福報是希望我自己能得福報,我一家人能得福報,這福報就小了。同樣所修的福,心量不一樣,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這個理不妨去多想想,愈想你就愈明瞭,愈想愈透徹,然後才曉得我們應當如何來修福。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下面講的修福理論、方法、果報,還有很多,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應當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