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三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03

  有八小段,我們講了兩段,今天從第三段開始。「宗鏡云:第八本識,廣大無邊。顯心原而無外,包性藏以該通。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據此立體,諸法咸收。」《宗鏡錄》是書名,永明延壽大師做的,一共有一百卷,現在在香港跟台灣都有單行本流通。這一部書是永明大師閱讀《大藏》抄寫的精華,性質是屬於類書,古人形容它是《小藏經》,什麼都包括,各宗各派的教義全都包括在其中。永明原來是學禪的,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修淨土,他是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淨土宗的六祖。對於唯識他有非常精闢的觀察,在《宗鏡錄》裡面也佔了相當重要的篇幅。這就是從《宗鏡錄》裡面節錄出來的。

  第八阿賴耶識,這個識實在講就是真如本性被無明蓋覆了,就叫做阿賴耶。阿賴耶是梵語,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它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所以古人也翻作「無沒識」;第二個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它能夠含藏一切法的種子,就好像一個倉庫一樣。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我們今人所謂印象,印到哪裡去?都是阿賴耶收藏的,阿賴耶是個大倉庫,什麼東西都收藏,收藏在裡面絕對不會失掉,所以梵語稱它作阿賴耶。廣大無邊,這是我們自己的本體,也是宇宙萬法的本體,就是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原來非常非常之大。顯心原而無外,阿賴耶叫做心,心意識,它叫心,第七叫意,第六叫識,叫心意識。我們的心意識都是非常非常的廣大,大而無外。包性藏以該通,性是本性,一切法的性體,藏就是含藏。這個幾句都是說明阿賴耶的性質、阿賴耶的作用。它也是通達而無有障礙的,所以它有持種之名。阿賴耶稱之為藏識,它有能藏、所藏、執藏,它能夠含藏一切法的種子。作總報之主,這個總報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都是依它而有的,所以一切法叫依他起性。依誰而起?依阿賴耶而起的。

  建有情之體,有情是指我們六道的眾生,六道有情的眾生,除六道之外,四聖法界也有情,但是除了佛,因為到成佛就不叫做阿賴耶了;換句話說,菩薩、聲聞、緣覺還是以它為本體。在大乘法裡面常說,八地菩薩是不動地,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其實不過是換換名稱而已,事情還是這麼一樁事,這就是說明四聖法界也離不開它。諸佛與那些大菩薩們,在九法界示現種種身相教化一切眾生,統是依阿賴耶為本體,變現出來的現象。所以它是個總報主。這是講我們今天所謂的是動物、植物、礦物,究竟從哪裡來的?佛法有結論,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一切色法,也就是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受、想、行、識,我們講的心法,心理作用,是阿賴耶的見分。見相兩分都是阿賴耶的作用,它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它稱之為真妄和合,作用是虛妄的,體是真實的。立涅槃之因,我們要修行、證果、成佛,靠誰?也是靠阿賴耶。據此立體,諸法咸收,根據這一法建立本經的體性,可以說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一法也不漏。

  下面說,「當知眾生、菩薩、佛等」,這個等就是等十法界,聲聞、緣覺、天、修羅、人、地獄、餓鬼這些等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而有差別」,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個意思,這是實實在在的。「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譬如我們自己一個人,現在叫人,這是凡夫;你要是修行修到一心不亂,人家可以叫你做阿羅漢,還是自己;再修行,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人家稱你菩薩,稱你法身大士,還是這麼一個人,名字換了,人還是一個。像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在念小學的時候,叫你做小學生;到長大念中學,叫你做中學生。你這個名稱在一生當中不曉得要換多少個,還是一個人,只換名稱沒換人。這就是告訴你,我們一個人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或者將來修行成果,成羅漢、成菩薩、成佛,也同現在一樣,只換名字沒有換本體,本體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就是從體上講絕對是平等的,無有二相。我們在此地同時講三種經,這三種經的理論,乃至於修行方法,都可以貫通,可以彼此互相解釋,使我們對於這個義理更容易了解,對於修行的方法更容易明瞭。

  下面也是《宗鏡錄》裡面一段話。「宗鏡云:八識建立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若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因染法而有道,隨淨法而成四聖。可謂凡聖之本,根器之由。了此識原,何法非悟?證斯心性,何境不真?」這一段也很重要,說明了我們現象的來源。阿賴耶之所以發生染淨法,都是由於覺與不覺而顯現的。這個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在《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向佛提出一個問題,無明從哪裡來的?本來沒有無明,真如本性上本來沒有無明,那無明從哪裡來的?這個在佛法裡是屬於根本大問。佛在《楞嚴》上答的真是妙極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是本來有的,如果再建立一個,這就是無明。譬如我們眼睛張開來,看看我們這講堂裡面,佛像、菩薩像、同修、大眾,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你的知見,你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這個知見是在《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佛知佛見」。如果心裡才動一念分別,這是佛像、這是阿彌陀佛,這就叫無明。

  你們想想為什麼叫無明?知見上再建立一個知見。這個知見是假的。老子都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在這個相裡頭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起心動念就叫無明。你見色聞聲,沒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這時是你見性見色性(可惜你不知道)、聞性聞聲性,就是明心見性。很可惜的就是,你要在明心見性裡面又建立虛妄的分別執著,使你將真性迷失了,變成無明。這樣你心裡面就起了染淨。染淨是對立的,都不是一真。一真法界是要把染淨二邊都離開,才能恢復到自己本來面目。

  所以《宗鏡》裡頭說得好,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這個知與覺有沒有好處?沒有好處。有知有覺,給諸位說,就是邪知邪見;那好了,我們無知無覺,無知無覺那是無明,都錯了。究竟什麼才不錯?這我也說不出來,你們自己好好的去參。其實前面已經將這個意思透露出來了。底下這一句很重要,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這就是什麼?就是相分。《楞嚴經》裡面講的純情、純想,想就往上升,情就往下墜。如果變成純情而無想,就變成土石,就變成物質,因為再執著不過就是物質,也能變成石頭,也能變成山河大地。這是很簡略的說明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的起用。有知有覺是見分起作用,無知無覺就變成相分,變成物質。有情眾生,所謂是五蘊之身,五蘊之身就是見相兩分都有,像動物,我們人也是動物之一。見分就是我們的情識,今天所謂是精神這一部分。物質,我們的肉體是屬於物質。是精神跟物質和合的現象。如果精神離開這個物質,我們就叫這個人死了,他的神識離開了,精神脫離了物質的身體。所以必須是精神跟物質集合現的這個相才叫做動物,叫做有情眾生。

  為什麼會有十法界?這就講隨緣。因染法而有六道,什麼叫做染?染是煩惱。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合了自己意思就貪愛,貪愛就是染,染上了貪愛;不合自己意思是瞋恨,染上了瞋恨,所以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是染。佛法裡面講八萬四千煩惱,那是染法。為什麼會染?因為你分別,因為你執著。如果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就不染。這一染就六道輪迴。六道從哪來的?六道是染法變現出來的。染是誰?染是自己,所以六道也是自己變的,與別人不相干。我們學佛要想成就,一定要覺悟。什麼才叫覺悟?覺悟與一切人都不相干,那是真覺悟,真正覺悟了。所以成佛作祖是自己,自悟自修自證;墮落在三途惡道也是自己,自己迷失了才造作種種的罪業,確實與別人不相干。你成佛作祖,與諸佛菩薩不相干;你造作一些惡業了,與你冤家債主也不相干,這才是真正覺悟的人。我為什麼會生氣?那個冤家債主來找我,我才生氣的。同樣在你旁邊一個人,你生氣為什麼他不生氣?他來找你那是緣,惡緣,問題你接不接受?你要接受了,那有什麼話說?那沒話說。你要不接受,他決定沒有辦法勉強你,沒辦法。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在過去,那時好像還沒學佛,還沒接觸到佛法,我喜歡讀書,當然那個時候沒有讀佛書,讀些文學方面的東西。從大陸到台灣,我帶了幾本我很喜歡的書。當搬家的時候,我們是公家的宿舍搬家,搬家之後,我這些書有一部分不見了,找不到。我也問過我那些同事、朋友,問他們有沒有看到?我問到我們同一個辦公室的一個朋友,我問他,他跟我說沒看到。有一個人告訴我,他說你那些書都在某人的箱子,放在床底下。明明我那個時候就問他,他說沒看到,結果被他偷去了。偷書,我也很原諒他,也不容易,總是要喜歡,他要不喜歡,他絕對不會偷去。可是那時候在台灣買不到,我問他,他又不承認,他又說沒見到,怎麼辦?那時候我也做得很不對,我也去把它偷回來。偷回來之後,當然他也發現,發現之後,我也不說話,他懷恨在心。

  過了沒多久,找了一個機會在辦公室,我們辦公室也不算小,有二十多個人在一起辦公,就把我大罵一場,大概總罵了半個鐘點以上。我那時一句話不說,我就聽他罵,一句話不說。他罵太久了,也沒有反應,罵累了,他也就不罵了。過了三天,他來向我道歉,我們又是好朋友。為什麼原因?他罵我,那些侮辱我的,我沒有接受,沒受,我就跟別的朋友一樣,別的朋友聽了不生氣,我也不生氣,不接受。如果我要接受了,好了,那兩個對罵,兩個一對罵,兩個人都要受處分。他罵我,我笑一笑,好像不是罵我,好像與我無干,他就無可奈何,我們還是好朋友,到最後我還送了他幾本書。所以何必要接受?接受就被染污,不接受,清淨。經過這麼一次,我們那個機關長官、同事對我都很佩服,某人很有修養。你看,他幫助我好大,我的考績第一名都是他幫助的,幫好大的忙,所以便宜還是我佔。別接受。

  我這個本事也不是天生的,我是學來的,我是在學校裡跟一個同學學來的,學來這一套本事。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人很聰明,嘴皮非常刻薄,喜歡罵人,喜歡挖苦人,喜歡給人下不了台,專做這些缺德的事情。我們同年級,不是同一班的一個同學,我看到他就討厭他,常常挖苦他,常常罵他,公開的侮辱他。他一看到我他就躲避,他就離開,盡量避免跟我在一塊見面。可是我聽一些同學告訴我,「他對你佩服得不得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對我讚歎恭敬」,而我拼命侮辱他。你看我那個同事,三天就回頭,向我道歉。我就不行,我跟這個同學整整一年,兩個學期,我才向他道歉。所以我是學得來的,在學校裡學來的。我這個同學在大陸好像是沒有出來。那才叫真正有修養,我不曉得他從哪裡學來的,他那個功夫比我深得多。

  學了佛之後,知道佛法裡面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金剛般若》裡面,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它就強調兩條,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布施是教我們放下,教我們能捨。忍辱真正能夠成就一切善法,不能忍是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人。你要能忍,一切環境對於自己都是幫助。尤其是講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環境當中修,特別是在人事環境當中修。離開了一切人事環境,修什麼?沒得修。所以菩薩修行他不離開眾生,就在一切眾生裡面,所謂在紅塵裡面,在五欲六塵裡面。修什麼?修不染,修清淨,這叫真正的修行,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定慧。

  隨淨法就成四聖,這個淨法就專指佛法,染法就是世間法。隨著這淨法就成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可謂凡聖之本,十法界凡聖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根器之由,根是根身,是我們的身體,器就是我們的環境;換句話說,根是講的人生,器是講的宇宙,人生、宇宙的來由。人生宇宙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阿賴耶識裡面變現來的。所以大師告訴我們,了此識原,你真正能夠明瞭宇宙人生的本體、根源,何法非悟?你還有哪一法不悟?樣樣都悟,那就是無量覺。證斯心性,何境不真?證得這個心性,曉得一切法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哪一法不真?法法皆真,它全是真性變現之物。

  下面南嶽大師說,這是禪宗的祖師,「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道就是真性,就是第八識,實實在在不遠。真如本性、阿賴耶在哪裡?《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教誡阿難尊者,在「十番顯見」裡面,與波斯匿王一段的對答,說得太清楚了。波斯匿王也悟了,並沒有徹悟,但是他已經得受用,這是我們在楞嚴會上所見到的。一定要向自己求,要向內求,不要向外求,心外求法都叫做外道。佛法絕不能向外求,要向內求,向自己心中求,不能向境界上求。我們今天講《地藏經》,在《地藏經》之前要說這些大道理,為什麼原因?《地藏經》經文全講的是事相,好像都在講故事,都在講地獄的那些故事,似乎是不著邊際的神話,不容易相信。佛經裡面最難信的是《地藏經》跟《彌陀經》,這兩部經最難信,也最難講。說明這個道理之後,你明白這個理了,然後再給你講經文,經文如何來合這個理論,有事有理,那個事都有很高深的理論做基礎,事你就相信了。所以在經前有相當長的一段理論基礎,連六道輪迴,地藏菩薩自行化他,都要從我們內心去體會,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大士,就是地藏大士,地藏菩薩以本識(本識就是阿賴耶識),「為中道應本起化之源,所謂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這個人的本性太惡,無惡不作。其實再惡的人,他還是有善根,他是一時迷惑而已。所以他要遇到善緣,那個善還是能生出來,遇緣善就發。成佛,佛好,轉識成智。可是佛怎麼樣?「佛亦不斷性惡」,佛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阿賴耶裡面種子在不在?在。要在怎麼樣?善的種子還是善,惡的種子還是惡,並沒有將惡的種子統統變為善,這是做不到的。什麼叫轉?轉是轉變作用。譬如從前我們這惡種子,它起作用要造惡業;現在這個惡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它不造惡業那就好,它能夠轉變用途。諸位想一想,如果你要想到地獄裡面去,你要沒有地獄的業因你去不了,你憑什麼到地獄?

  我們凡夫是迷惑顛倒,我們阿賴耶識裡有惡業種子,我們造作惡業到地獄去了,去幹什麼?受罪去,受苦去。佛也有地獄種子,他這個種子起現行,他到地獄裡頭去教化眾生,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這就叫做轉變作用,轉識成智,他不迷,他是隨心所欲、自在,他能控制。像我們現在沒辦法控制,完全受業力來支配,沒有法子改變。佛是隨意來改變,想到地獄就到地獄,想到天堂就到天堂。其實我們阿賴耶識裡十法界種子都有,我們這裡想成佛成不了,想上天上不去,想到地獄去看看也沒法子,去不成,這就是我們的種子不能自在的受用。佛可以自在的用,覺而不迷,佛也不斷惡種。佛要斷了惡的種子,那惡道眾生他就沒法度了。為什麼?斷了惡種就不能到惡道去。他都有。

  「同惡而化」,這就是佛教化眾生四攝法裡面的同事度,可以跟他同事。譬如說你們今天曉得賭博、打牌不是好事情,可你以前很喜歡搞這一套,而且還是高手,很高明的,現在你學佛,不賭了。可是賭博場裡多少人,誰能去度那些人?你可以去,你內行。你同惡,跟他們一樣的去玩這個東西,玩怎麼樣?藉這個機緣度化他,勸他改過,勸他回頭。你要不是高手,他不佩服你。一流的高手,惡人也都佩服你,也都跟你走。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真是方便多門,歸元無二路。應該用什麼身分去度就現什麼身分,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度就用什麼方法,巧妙極了。地藏菩薩最會這一套,所以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度化眾生這個責任交給他,不交給別的菩薩,交給他。

  「今地藏大士了達闡提等修惡之事」,那個沒善根的人造作罪業,一天到晚不幹好事,地藏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雖然是惡事,「全體即是性惡之理」,這個理是善的,性惡之理是真的,善惡二邊都沒有。體是真的,相是虛妄的。「邊邪無非中道」,邊是邊見,邪是邪知邪見,那個邊見、邪知邪見要從體上講是中道,中道就是本性,中道就是講的真如,中道是講的本體。你要是離開相看體,那是中道。所以佛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意思就是這樣。他為什麼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因為他不是看相,他不著相,他看本體。本體,個個都有佛性,那個佛性都圓圓滿滿,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那不是佛是什麼?所以從相上看千差萬別,從體上看是無二無別,一味平等。我們在佛學概要裡頭講體相用也說到這個問題。

  「五逆當處解脫」。五逆這是造罪業極重極重的,佛經裡面講是阿鼻地獄的罪業,無間地獄,極重之罪。這樣的罪,一般有些經上講,這種罪的人都不能生淨土,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除五逆之人,都把這除外。可是在《觀經》裡面就不然,《觀經》裡面講,五逆十惡臨終一念都能夠下品下生,顯示出淨土法門的廣大,它有理在。五逆罪,第一條是殺父親,第二條是殺母親。父母恩德太大,他有生育之恩,這個恩德非常大,不知道報答反而殺害,所以他在五逆罪裡頭列出第一條,這是墮無間地獄的罪。第三個就是殺阿羅漢。你要想殺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裡你不曉得,找不到,今日之下決定不可能。但是有等流的,那就是老師,阿羅漢是天人師,是老師。老師,他是一個地方的表率,大家都敬重他、都敬仰他,都跟他學習,所謂是人天眼目,他是個善人,是一個善良風俗的榜樣。你要是把他殺害了,這個結罪從哪裡結?是結一個地方,他教化的地方,這麼多人接受他的教化,你把他殺掉,這個結罪要從大眾方面來結罪。阿羅漢是得道之人不會怪你,可是你把大家聞法修學的機緣給斷掉,這罪過太大了。所以他是不從阿羅漢本身,是從阿羅漢教化眾生上面來結罪,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給斷掉,這罪過重,所以也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一個好老師能夠教化一方、影響一方,特別是影響力很大的,你要是殺害他,這罪過很重,相等於殺阿羅漢。

  第四是出佛身血。佛福報太大,沒有人能夠殺佛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提婆達多處處想殺害佛,沒有辦法殺得了。為什麼?佛的護法神太多,他有護法神保護,殺害不了他的。但是怎麼樣?出佛身血,使佛受了傷,流了血。這也有個故事,就是提婆達多想殺釋迦牟尼佛,他計算好哪一天釋迦牟尼佛出去托缽從哪裡經過,從山下經過,他在山頂上擺了塊大石頭,等到佛從那裡經過,他把石頭推下來,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佛的護法神拿金剛杵把石頭攔住,這一攔,石頭破碎了,石頭片砸到佛的腳,破了一點血,從這個地方說「出佛身血」。雖然不能殺佛,心太惡,佛是人天教主,九界的導師,怎麼可以殺害?所以這是極重之罪,這也是墮阿鼻地獄。現在佛不在世了,有佛的佛像,佛像無論是塑像、是彩畫的畫像,你要是惡意的、懷恨的心去把它毀掉,等於出佛身血。如果不是懷恨的這個心把佛像破壞了,那個罪過不大。偶而不小心把佛像碰壞,這不是很重的罪,不要聽到以後,「這出佛身血,我要墮阿鼻地獄,這不得了」,沒那麼嚴重。懷恨的心才有重罪,平常不小心損壞的,這罪過不大。

  佛像為什麼也不能隨便毀壞?要曉得佛像在這個世間就度了許許多多的人,這是大家不曉得的道理。有些眾生雖然沒信佛,他看到這個佛像,正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的眼識裡頭就把佛的種子種下去,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有幾個人曉得?你要真正曉得這個功德,特別是在外國,你要見到外國人,都給他種一點善根,這個佛像可以掛在外面,人家一看這什麼?他阿賴耶識裡他就落印象,他這一生不學佛,他來生來世因緣成熟一定學佛,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的種子。我們今天門口釘的「南無阿彌陀佛」,有許多外國人看不懂,沒辦法,雖有印象,不深刻,他迷迷糊糊的印象。如果有一尊佛像在外面,人家一看,他這個印象就比較深刻,比較明顯。中國人的商店,你們有機會都可以勸勸他們,商店門口貼一張佛像,保佑他發財。其實是什麼?叫許許多多人到你這商店,一到這地方來一看,看到這佛像,他阿賴耶識裡頭種種子,這個太好太好了。所以像佛學院在報紙上登廣告都登有佛像,這非常好,非常有意義。我們將來這個佛像,前面最好能夠有塑膠的,能夠防水的,防染污,貼在門口,小張的都好,你看郵差天天來送信,他天天來看一下,貼在信箱上面就可以,他常常能看到。這個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給人種善根,是給人阿賴耶識裡種下佛的種子,這就是度化眾生。

  五逆罪最後一個就是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和合僧,簡單在此地跟諸位說說,就是一個修行人的團體,四個人以上,不管在家、出家。諸位要知道,這個僧它的本意叫和合眾,他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女老少,如果能夠遵守佛的六個條件,在一起修行,那個地方就叫僧團。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個僧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僧,只要你守這六條戒就叫做僧。這個和尚,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所以在家人也能稱和尚。這些名詞、定義都要搞清楚。你是在家的居士,你能教化一方,你的那些學生稱你作老師,我們中國人稱老師,印度人稱和尚。和尚就是老師,梵語稱和尚,我們中國人稱老師。老師有男有女、有在家有出家,不一定。法師也是通稱,在家、出家的通稱。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那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僧這個字的意思我們要認識清楚。

  這個六條戒,第一個就是見解要相同,「見和同解」,見解要完全一樣。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我們修彌陀淨土,我們修念佛法門,大家見解相同。我們依據《彌陀經》理論方法來修,這個大家見解相同。這是第一個條件,見解要一致。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守戒律,「戒和同修」。因為四個人在一起住,這是個團體,團體大家一定要守規矩,如果不守規矩的話,這個團體就沒有秩序,所以戒律是維持我們秩序的,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平常在一起,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在一起,天天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末後一條,「利同均」,就是一切供養我們是平等的享受,沒有哪一個多、哪一個少。

  真正能夠守這六條戒,平常生活不論大事、小事,不能一個人做主、一個人說了就算,不行,都要開會,這是羯摩。大事是「白四羯摩」,四讀通過,這是最慎重的。什麼大事?譬如有一個人要來參加,到我們這來住,這是大事情,我們大家同不同意?這很大的事情,這個事情要白四羯摩,就是要說四遍,讓大家好好的考慮一下,我們能不能接納他?小事情就是「白一羯摩」,就是今天我們去買個菜,我們吃點什麼東西,也要說一說。佛法裡面只要說,說的讓他聽到,他要有意見,他可以提出來,沒有意見就算通過。譬如說今天我們燒個大鍋菜,大家聽了之後,都不說話,那就通過了。像這種小事情說一遍就夠了,叫白一羯摩。看事情的嚴重性,應該說一遍,或者說兩遍、說三遍、說四遍,最大的事情說四遍,四讀通過。遵守這個制度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

  今天全世界我走了很多很多地方,沒有見到僧團。我們現在在此地,我一個人住不能稱僧,四個以上才行。四個人以上要實行這個制度,這個團體叫僧團。如果這個地方有一個僧團,那就是十方諸佛護念,一切護法鬼神都保護,為什麼?僧團能夠續佛慧命,能夠弘法利生,住持佛法。所以僧團很難得,真正不容易。希望你們大家發心,因為僧團你們可以放心,也不必出家,也不必剃頭,四個人在一起,我們能守這些佛的制度、戒法,這個地方就是僧團。釋迦牟尼佛最初建立的僧團,在鹿野苑,一共只有六個人,他本人一個,還有五比丘,六個人建立,那是完全出家人的僧團。所以僧團有出家、有在家。如果你們在家裡,你家庭裡頭有四個人,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有四個人,你要完全照佛的制度去做,你家庭就是僧團,那才是真正叫佛化家庭,真正是佛化家庭。所以一定要把佛法帶到我們實際的生活裡面,我們才能夠有受用。

  這五逆罪是最重的。所以破壞僧團這個罪非常非常之大。五逆罪也當處解脫,這真正是不可思議,就跟《彌陀經》帶業往生一樣。但是這純粹是從理上講,事上實在是不容易。事上要講當處解脫,那只有念佛,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那就當處解脫了。

  「普現色身,游化諸趣,點此迷源,令知平等」。這幾句話也可以說地藏菩薩在十方教化一切眾生,他的使命就是如此。普現色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自在現身;應該用什麼方法教化,他就用什麼方法,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一定的方法。游化諸趣,諸趣就是指六道,六道之中無處不現身。為一切眾生點此迷源,令知平等。我們迷在哪裡?我們那個迷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如果一下點破,你就不迷了。這個地方一覺悟,一切都覺悟,為什麼?這是根本的覺悟,一悟一切悟,曉得一切諸法無有一法不平等。你平等心現前,許許多多的問題都解決。修行證果,這一生就能夠辦得到。所以諸位一定要珍惜我們這一生,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果然把這個大事情解決,我們這一生值得。如果這一生在這個根源上還是迷惑顛倒,我們將來壽命一到的時候,四十九天又投胎,還要搞這一套,生死疲勞,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事情麻煩。一定要珍惜這一生,把我們的問題來個總解決,一定要證得真性,一定要往生西方,當生成就,不要再等來生。這才是大事,佛家裡面所謂是「一大事因緣」,就是這樁事。

  「性能顯,識能變」,這個意思我前面也講了很多,唯心所現,就是此地這個性,真心能現,妄心(就是識)能變。「百界千如」,這句話是天台大師說的,意思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百界千如,「不出一念法性」。為什麼?是法性所現。「不出一念無明」,無明是識,識所變的。事全是理,事就是百界千如,理就是能顯的性,能變的識,這是理,事全是理,識即是性,故為經題。所以這一部經,《科註》上它就是以不可思議的性識為這部經的立論依據,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

  再看第三段,第三段我們要討論的是本經的宗旨。「明不思議行願為宗」。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經題是建立我們信心,曉得這部經有很深奧、很正確的理論依據,我們對它不懷疑了,所以它是起信的。我們究竟如何修法?這是很重要的,必須要明瞭這部經是以行願為修行的方法。怎麼曉得行願是本經修行的宗旨?佛在這部經上說過,如來自結經名,曰「地藏本願」、「地藏本行」。這部經快講完的時候佛自己說了,這部經叫做《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佛講了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當中,當然我們一看就曉得,它是以願、以行為主。「故知行、願二法,乃一經之宗要也」。

  修福要是沒有願,你這個福報再大也無所樹立;換句話說,你在世間不會有一樣事業成就,縱然有福報,為什麼?沒願。如果這個人有福報,他有願,他想蓋個醫院來救濟這些病苦的人,他有醫院的建立,有錢他做得到。他或者想辦個學校,他辦個圖書館,他只要有願,他就有事業建立,就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如果雖然他很有福,他沒有願,沒有願他到老還是一事無成,雖有福報,他沒做事。所以世間人這個願都這麼樣的重要,何況出世間法修行證果?願為先導,能有所成。莊嚴佛國土,「淨世界願,亦復如是」,一定要有大願。菩薩的大願當然是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這是佛菩薩根本的大願。

  在樂上講,是上願與大菩提、大涅槃樂因緣,這是最大的願。希望我們同學們要發這個大願。能將這個大願成就,這一定要建道場,要普度眾生。譬如我們今天這個很小小的道場,只能供給我們自己同修在一起修學,甚至對外面我們都不能宣傳。為什麼?這地方在住宅區,不合法,如果對外宣傳,人愈來愈多,那鄰居一告發,我們麻煩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只能供給我們自己修學用,不能弘法利生。現在在洛杉磯像我們這個情形差不多有一半,有半數,洛杉磯我聽說將近有三、四十個道場,其中有半數像我們這個情形,不能對外弘法,所以他們一個月只做一次法會,沒有辦法弘法。有一些他們買的是在商業區,那是合法的,可以做活動。所以我們將來如果真正要對外弘揚佛法,一定還要找一個商業區,我們要建一個對外弘化的道場,把佛法普遍的介紹給大眾。譬如在達拉斯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中國留學生,星期天、假日沒有地方活動,如果我們有很大的一個道場,大家都可以來。現在他們想來,我們也不敢讓他們來。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的,要把佛法推廣一定要大家來努力。

  「中願與後世樂因緣,下願與今世樂因緣」,這小願。所以同修們要記住,佛門裡面所講一切慈善事業,那是小願。建一個醫院、建一個學校,建種種慈善機構,是小願。為什麼?你給人現在的離苦得樂。中願以上那就是要弘揚佛法,要叫他來生都能得度,來生不墮三惡道,最低限度要保住人身,來生還能在人天兩道當中來享福,這是與後世之樂。但是不離開六道總不是根本解決,根本解決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這才是根本解決。所以在今天唯一能夠在一生當中成就,確確實實超越輪迴,一生當中得證大菩提、大涅槃的唯有往生淨土。其他的法門,諸位如果深入仔細去研究研究,你就能發現到不容易,太難太難,老實念佛是絕對正確的。「立願要心,唯依最上一乘,令法界眾生同得無上正等正覺」。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剛才說過了,除念佛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子能達到。當然法門很多,但是在一生當中要講最快速、最穩當、最靠得住的,的的確確是念佛法門,可以能夠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下面講行門綱領,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三學六度可以說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佛教大意有四句,就是有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可以說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學宗旨都說盡了,是諸佛教學的總目標。以什麼來教化眾生?教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千經萬論離不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那就不叫佛教,就不是佛說;如果是佛說,決定不離這個宗旨。前面兩句就是戒學,後面一句「自淨其意」是定、是慧。佛法大海,此可說盡,這四句話就包括盡了。

  《涅槃經》裡面就講五種行,也可以把這佛法教學都包括。第一是講「聖行」,聖是聖人,揀別不是凡夫,它說什麼?「謂戒定慧,為自行因」。一個人真正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誡,依戒定慧三學、六度來修行,他必定能夠超凡入聖,這就是聖行。第二種是「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你看戒定慧不是對別人,是對自己的,所以這個千千萬萬要記住,戒律不是戒別人,是戒自己的。如果拿戒律去衡量別人,你自己就破戒了。你看到這個人破戒、那個人又作惡,你要明白今天所講的道理,你就會覺悟到境界裡沒有善惡,是你自心起了惡念,誰破了戒?你自心破戒,才看到別人破戒。如果你自心是一心不亂的話,你怎麼會看到別人破戒?六祖也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你要見到別人的過失,那是你自己的過失先暴露,先露出來。自己的過失沒有暴露出來,怎麼能夠發現到別人的過失?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戒是自己守的。如果自己持戒持得再好,還能看到別人破戒,你的那個戒是福報,你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你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破戒,「這個人我不能跟他,他破戒,我不能跟他共住」,你想想看,你這個定怎麼能得到?定是清淨心,人在定中的時候,他什麼善惡他平等,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樣才能得定。所以說因戒生定,那個戒完全是戒自己不戒別人,才能夠得定,因定才能開智慧,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牢牢的記住。釋迦牟尼佛講戒定慧統統是為我自己一個人講的,與別人都不相干。

  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做學生的就一個,善財童子就他一個是學生,除他自己之外,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有過失,過失是自己,外面沒過失,諸佛菩薩沒過失。諸佛菩薩有現善的相、有現惡的相,現這個現象,現善、現惡,那是菩薩,不是凡夫。他現一個善相,叫我看看我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沒有起心動念?就好像老師來考試一樣。現善的境界,我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也不起心、也不動念,我通過了;他現一個惡相,造作罪惡的相來給我看,也是來考考我,結果怎麼樣?我也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自己得一心不亂,我自己成就定。假如他現一個善相,大慈大悲,你現在歡喜,「好慈悲」;現的惡相,「那好可惡,好恐怖」,完了,你戒雖然不錯,定沒有。就好像書念得很好,一考試都不及格,這糟糕不糟糕,禁不起考試。戒律是修得不錯,禁不起考驗,在境界裡面不能得定。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裡面講,修行人只有一個人,你看善財童子沒有同參道友,因為有同參道友就學不成功,你有同參怎麼樣?你這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你就有分別、有執著。

  《華嚴經》教給我們,修行人眼目當中看一切眾生統統是諸佛,統統是大菩薩,你這一生決定成功。他們作惡作善,都是非空非有,都是來考驗我自己的,都是來幫助我自己的,你要能夠做這樣的想法,做這樣的觀,能作如是觀,你這一生怎麼能不成佛?當然成佛。學生就是我自己一個人,凡夫就是我一個人,除我一個人之外,統統是佛菩薩,統統是聖賢人。這是《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梵行,就是慈悲喜捨,因中化他,待人。待人接物要慈悲喜捨,對自己要修戒定慧;戒定慧是自行,慈悲喜捨是對別人,是化他。「此二是地前修因行」,地上菩薩以前,像我們現在初發心,我們現在初發心,到三賢位統統要以這個為主,要修這個為主。

  第三種叫「天行」,天是講天然,就是一點都不在乎,完全得到自在。「謂初地已上,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這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是前面兩種,聖行、梵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要知道修學。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位子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所以說「此行在於別地圓住位」,別是別教,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我們這修淨土的,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你只要一得理一心,跟這個位子就完全相等,就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到那個時候,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自行化他,自自然然合乎真如本性,自然與理相應,一點都不要造作。這在禪家講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像《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就是這個境界,他這是天行。

  後面這個兩種,我們要仔細把它看清楚,「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五,病行,謂示同九界三障身相。此二皆是從果起應之行」。這就是什麼?乘願再來的人,這不是普通人。嬰兒行是什麼?像小孩,天真。示同三乘,他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和光同塵,你是聲聞,他也現聲聞身;你是緣覺,他也現緣覺身;你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他也示現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跟你完全一樣,示現這個樣子來幫助你。這個都是以正法來教導你,來協助你、來教導你。病行,不一定是以正法,或者示現一些邪法,那不是教導你,是叫你警覺。正法是叫你學,邪法是叫你要認識,你能夠辨別,你也能夠遠離。所以說「邊邪皆中正」,就是這個道理。善法,我們要親近;惡法,我們遠離,就是中正。善人,敬而親之;惡人,敬而遠之,就是中正。這叫做病行。示現六道凡夫,就好比那佛與大菩薩,他還有病,他為什麼到六道來?他要去度化那些豬,跟那些豬講經說法,他要變一個豬身,也在那豬圈裡頭,跟那些豬在一起,給牠講經說法。那個菩薩豬就等於生病了,病行,這麼個意思。他要度那些餓鬼,他要變個鬼身,他要不變個鬼身,怎麼能跟鬼在一起?所以就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示現惡道的身相就叫做病行。

  我們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想想善財童子修行的方法就很有道理。他看聖賢、凡夫統統是佛,都是佛變現的,都是佛變現的天行、嬰兒行、病行,絕不是真正的凡夫。你要能作如是觀就好了,我們自己一切分別執著、邪知邪見都打掉了,心裡面只有一個清淨,只有一個恭敬。所以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指誰?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東西,無論對什麼事,都是一味平等的恭敬,這叫禮敬諸佛,是善財童子所修。我們要想在一生圓滿菩提,要想一生當中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不這樣修行達不到。一生當中修到理一心不亂,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人人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法門、懂不懂這個境界?如果說理論、法門、境界都通達,又能夠精進不懈怠,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必定能夠證得理一心,那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上品上生。所以這個五種行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要修的聖行、梵行,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的天行、嬰兒行、病行,這就是以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

  「今大士以此等妙行,教化群生,同登覺岸」。今是講現在,地藏菩薩,這個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薩。上面略舉一些綱領,都是不可思議的妙行,菩薩以這些妙行來教化眾生,同登覺岸,就是同成佛道。一味平等,大慈大悲。所以本經是以大願、大行為修行的宗旨,我們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要學地藏菩薩的大行,以地藏菩薩的行願來求生淨土,當然是上品上生。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