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第五六三集) 檔名:29-519-0563
第三位天王,廣目天王,西方的。西方跟北方提醒我們修學的心態。我們要怎樣真正得到智慧?因為整個關鍵是在智慧,目標是在護國,有智慧才能護國,沒有智慧你護不了國。護國是大願,增長智慧是大德大能,如何能夠求到?多聞,廣學多聞,成就真實智慧。這個地方偏重在後得智,無所不知,你得廣學多聞。你看他拿的道具,一個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蛇代表多變,人事的多變、社會的多變、萬物的多變,千變萬化。一個手上拿的一個珠,這個珠代表什麼?代表不變。在多變當中,你掌握到不變,多變是事,不變的是理,多變的是相,不變的是性。也就是說,你用清淨平等覺,永恆不變,觀察這個世界、觀察這個宇宙,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就曉得用什麼方法安定這個社會。真正的將自性本有的慈悲圓滿的流露出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怎樣幫助他離苦得樂?不是說他沒錢送錢給他,他沒吃送吃的給他,他沒有穿送穿的給他,這種慈悲救濟是小的,最小的。佛是大慈大悲,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世出世間一切眾生?教學,這道理要懂。為什麼?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你對於諸法實相(宇宙萬法的真相)你不了解,你迷了。迷了,你就胡思亂想,你就胡作妄為,你造種種不善,違背大自然的法則,破壞大自然的規律,造成一切不平衡,這災難就來了。本來沒有災難,我們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災難,也沒有聽說華藏世界有災難,天上有災難聽說過,佛菩薩居住的地方沒聽說有災難的,什麼原因?天天教學,天天上課,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哪一個不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十九歲出家參學,三十歲成道,他學了十二年。成道之後,在我們佛法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三十歲;見性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老死,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經上記載的,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大家都熟知的。佛教是宗教?不是,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一生教學,職業老師,沒有一天空過,老人家真的是身行言教,他教給人,他全做到了,這好老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釋迦牟尼佛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圓圓滿滿的做到,這我們對他得認識。他教學沒有辦學校,沒有硬體設施,在什麼地方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山林、樹下、水邊,風景好的地方,老師坐在樹下,學生也坐在樹下,他們選擇這些地方,野外!一生沒有建築,我們常常想為什麼?他要建個大的道場真的是輕而易舉,他的家,家族是王族,有能力給他建道場。經典上記載,當時印度十六大國王,小國王不提,十六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要想建個道場,那不是輕而易舉的?只要說一下,不必費一點心,道場就成就了,沒有建。為什麼?大慈大悲,體現出無比的慈悲。有道場就有人爭執,來學習的人心就不清淨,不能說全體,裡面一定有心不清淨的人,他想來控制這個道場,他想來據有這個道場。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做這個事情,慈悲到極處。一個人有惡念,他都把他制止。
生活的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個貪瞋痴慢疑斷得乾乾淨淨,心都住在中道第一義上。學生不少,我們憑想像當中,中國古籍記載,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不會比孔子少,經典上常常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就是夫子的七十二賢,釋迦牟尼佛一千多人。每一次的講座,大家來參加的,不是常常接觸的,這裡沒有寫,只是講的有很多大眾,我想那個大眾不會少過一千五百人,合起來三千。我們這個經上講,比丘僧就兩萬人了,這是很少說到的,法華會上看到,無量壽這一會人很多,所以從這個地方認識他。一生教學,這麼多的學生,沒有組織,佛沒有把它分成幾個班,哪個班請哪個做班長,如果當年有,經典上一定記載,這是大事,沒有記載。一個老師,眾多學生,優秀的學生幫助根性差一點的學生,都是自動自發,都是一家人,一個老師的弟子,弟子們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樣。這是講到佛法裡面的倫理,不但經典告訴我們,你看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統統落實六和敬。我們常常想到佛陀在世,老師天天教,學生天天學習。西方天王代表這樁事情,這個意義多深。
節錄自:02-039-0092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