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一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一十二面,第五行從當中「第三」,這裡看起:
「第三,隨己修行諸善功德」,《略論》裡講中輩往生有七種因緣,我們前面也說得很詳細,我沒有看到後面黃念老有詳細的註解。這個七種因緣我們都必須要明瞭、要學習,多重複幾遍也是有好處的。「第一發菩提心,第二一向專念」,就不贅了,他這兩句沒有註解,因為上輩往生裡面說得很詳細。從第三隨己修行諸善功德,三就是「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就這一句的註釋。「謂諸善功德中,隨己堪能,勉力以赴也。」這是隨分隨力,還要隨緣,自己雖然有這個能力,如果緣不成熟還是不能做。佛告訴我們「隨緣妙用」,妙是不著相,妙是智慧,智慧能夠讓我們知道這個緣可不可以隨,隨緣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不能用感情,感情往往有煩惱、不善的夾雜在裡面,不但事情做得不圓滿,可能還造作很多惡業,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奉持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防禁也就是防惡,防止我們造作一切不善業。世尊像這些教誡,我們都稱它為戒,或者是戒律。潔清故名為齋,齋是過中不食,要知道過中不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戒者,《四分律音義》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婆羅,此譯為禁。戒者亦禁義也」。這從字來解釋這個字。「齋者,謂不過中食。正午以為正時,以後為非時。時者宜食,非時則不宜食。不過中食(即常言之過午不食),名持齋」。這個過午,一定要知道這個午是中午,因為午時從十一點到一點鐘都是午時,而佛經裡面講過中不食,不是講過午不食,過午是我們中國人說的,一定要知道這個午是中午。中後的午就非時,就不能吃東西,這叫持齋。「又《南山業疏》云: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齋者,以清心之不淨也」。這個清是清除,把心中的不淨清除掉,這是齋的意思。
「又《會疏》云:齋戒,即八齋戒」,八關齋戒,「及攝大小諸戒」,這個意思很廣。「蓋夫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正法住滅,皆一由之。」這幾句話說得非常重,戒為什麼是人師?因為它是生活的規範,這個規範的標準是以聖賢為標準,學佛就是學聖、學賢,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所以無論是修道或者是在俗,大家都對它尊重奉持,這完全是從事上講的。心為業主,業是造業,淨業、染業、善業、惡業,心是主。大乘結罪完全是在心,你用的是什麼心,大乘教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教是論事不論心,這裡頭的差別非常之大。譬如殺業,大乘起個念頭想殺他,並沒有真的殺他,已經破戒,這個殺戒的罪就成立了。小乘戒起心動念要殺他,沒有真殺他,這個不算,這個沒有破戒,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菩薩戒難持,菩薩是從心地上結罪的;小乘就跟我們世間法律差不多,沒有行動的話就不結罪。所以無論是凡夫,或是佛菩薩,統統都要遵守。正法能不能久住就靠戒律,戒律沒有了,正法就沒有了、就滅了,所以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如果想把正法能夠再復興起來,持戒就非常重要,持戒不是形式,持戒在心地。
為什麼這個戒不能持?不但戒,連十善業都做不到,這讓我們細心去觀察、去思惟,真正明白我們的根疏忽了,根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因為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唐朝的開始,像貞觀年代的時候還有小乘俱舍宗、成實宗。佛法的修學,佛說得很清楚,「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不遵守佛的教訓,佛法慢慢就衰滅了。中國這些歷代的祖師大德主張不要學小乘,用儒跟道來代替,這個很好,佛是個講理的。儒道所說的比小乘還要殊勝,心量比小乘大,所以它跟大乘更相應。從唐朝中葉到清朝大概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四百年之間,你看看宗門、教下出了多少高僧大德,從這個地方可以證明我們祖師所做的是正確的。儒道是中國本土文化,跟大乘息息相通,從儒道直接入大乘,比修小乘還方便,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如果我們沒有儒道的基礎,又不學小乘,大乘怎麼樣的修學,都是停止在知識的範圍當中,不開智慧。這一百多年來修行的人不少,在家、出家的,沒有聽到說哪個開悟的。這個話倓虛老法師說的,他一生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聽說過,但是得定的還有,沒有開悟的。這一批老人之後,就是倓虛法師之後,也就是說,中日戰爭之後得定的人都沒有了,別說開悟了。我們研究其原因,應該都是把我們扎根的教育疏忽了。確確實實在抗戰之前,民國二十年以前,中國一般的人家,我們講讀書的人家,對於儒釋道的三個根還相當重視。我們生長在農村,還沾了一點邊,都市產生變化大,產生變化的時間早。農村裡面產生變化,民國二十年之後沒有了,私塾沒有了。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整個社會動亂,老人雖然知道,但是來不及了,沒有時間教了。
到今天很不容易恢復,難在哪裡?難在我們自己不能給人做榜樣,我們自己小時候沒有學好,不能成為榜樣。不能成為榜樣,要想底下一代學好,你說多困難?所以我們要為下一代,裝也裝成樣子來,去影響他,這就是我們想出一個一條龍學校這個辦法。老師要裝,要裝得很像;老師要裝不像,學生就教不出來。老師要裝扮得很像,他很吃力、他很辛苦,但是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是救了中國傳統文化。讓正法已經滅掉再把它復興起來,正法久住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那一條龍裡頭老師都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凡人。我們真心去求,必定有感應,真正能夠讓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也就是大多數的人重視戒律,重視社會安全超過個人的利益,這個事情才能做得成功。如果都把個人利益擺在第一,社會安全是其次的,國家安全是再其次的,這個恢復就非常困難。因此佛陀教育在現在比什麼都重要,佛陀教育好在哪裡?佛陀教育是把眾生的利益擺在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菩提心。自己學好了,學好了為什麼?是為幫助眾生的,自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智慧,怎麼能幫人?四弘誓願頭一條是願,後面三條是完成這一願。斷煩惱是成就德行,學法門是成就學問,成佛道是成就圓滿的智慧,都是為了第一願。這大乘可貴,只有真正學佛的人,真正契入大乘,才有這麼大的心量,捨己為人。
「明比日月,尊譬寶珠。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這是一個掌故,佛經裡頭有個故事,對於這個戒律的尊重,寧可以抱渴而死,都不肯飲沒有經過過濾的水。過去出家人隨身都要帶個濾水囊,遇到河裡面、井裡面的水,這野外的,一定要用濾水囊過濾,怕什麼?怕這個水裡有微生物,我們肉眼看不見。你喝這個水把牠們殺掉,把牠們吃掉。佛說,《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那是細菌,是不是能濾得乾淨?當然有問題。但是心善,大乘經裡面講論心不論事,你真有這個心,愛護眾生的心,不肯傷害眾生這個心,這個心不能沒有。「乃可被繫而終,無傷草葉」。這是個比喻,你被人用這些草葉把你綑綁在那邊,你寧願在那個地方念佛求生淨土,也不願意把這些草葉解開,為什麼?怕傷害它們。這都是比喻到極處,這個人持戒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寧願渴死,也不飲沒有過濾的這些水。
「疏中極論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賴行人能否持戒。故當寧失身命,毋違所受之戒」。要有這樣的決心,這個事情在我們現前能做得到嗎?真可以這麼做嗎?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今天正法沒有了,你發心學習正法,弘揚正法,如果是依戒律裡面所說的,你連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麼來弘揚正法?所以要通權達變,每條戒都有開緣,它不是死的,開戒就不是破戒。我們被人用這些樹的藤子綑綁住,我們能不能把它掙脫?應該。不能像這個經戒上所講的,我怕傷到這個藤、傷到這個樹,寧死也不想把它解開,錯了。這在什麼時候?這是在社會盛世,正法住世的時候行,我死了還有別人。現在怎麼樣?現在我死了沒有人,在這個世間真正發心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這一個發心的人能這樣做嗎?所以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要有個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你怎麼能幫助眾生?健康的身體確實是要清淨心成就的。現在清淨心沒有現前,我們就需要飲食,需要藥物來調養,可是決定不能忘記,要向清淨心這個方向去邁進。現在要這些東西,到我成就的時候就大量減少,甚至於可以不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際清居士曰:故知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這個道理講得好,這幾句話是真理。確確實實戒淨,戒清淨,心淨了,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心清淨,戒就清淨,這叫什麼?心清淨是定,定共戒。開悟了一定清淨,開悟是什麼?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圓滿。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淨,戒是什麼?你的行就清淨了。戒是指行為的,行為是發自於內心,清淨心,口業、身業自然清淨。心是主,心要是覺悟了,你說話也是覺悟,你所有一切動作都是覺悟的,覺而不迷,那是開悟了。沒有開悟、沒有得定,著重在律儀戒,那就一條一條去做,不可以違犯,用這個來規範自己。我們今天學戒,你真正嚴格去持戒,只有你一個人成就,甚至於你還障礙很多人學佛。為什麼?一看到生活這麼嚴謹:這個東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學佛,佛太難了,我做不到。把別人嚇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該開緣的時候你就開,人家看到這樣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發很多人嚮往佛法,真就接引他來了。所以這個戒律開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麼因緣底下可以開放,什麼因緣之下一定要很嚴謹的執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這一點高明到極處。總的原則就是戒幫助你得定,定幫助你開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實定是樞紐,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懂這個道理。開慧是什麼?得定是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大徹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了;放下分別執著,你是菩薩,你不是凡夫。所以要曉得,持戒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放下執著分別,得按這個層次,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到最後再講不起心、不動念。你看往生淨土,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生方便有餘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生凡聖同居土。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淨土,自己知道往生到哪個品位。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廟,或方墳」,方墳是塔藏舍利的,舍利塔,「謂置佛舍利處也」。「《會疏》曰:安塔有其三義」,為什麼造塔?「一、表人勝」,這個人的舍利藏在這裡頭,這個人無比的殊勝,他不是凡人,他是菩薩、他是佛、他是羅漢。或者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骨灰都可以放在塔裡頭,給別人做榜樣。所以「二、令他信」,讓別人看到見賢思齊,他能做到,我要跟他學,是這個意思。「三、為報恩」,我們供養佛舍利報佛恩,供養菩薩、祖師大德的舍利為報師恩,念念不忘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恩德,是這個意思。「《法華經》曰:諸佛滅度已」,諸佛已經滅度,「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古時候沒有玻璃,佛經上所說的玻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水晶,現在人說的水晶,這些都可以做為做塔所用的材料。「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這是木塔,用木頭做的,栴檀樹,沉水香是沉水香樹。「木樒並餘材,磚瓦泥土等」,可以用做木塔、磚塔、瓦塔、泥土塔都可以,或大或小沒有一定的形式。「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完全用泥土的建築,上面蓋茅草,抗戰期間,在中國內地農村裡面,像這種用泥土、用茅草建這個房屋,到處都能看見。現在還有,不多了,我們在國內旅行的時候有看到。我們從小,小時候住在農村,所住的屋都是泥土跟茅草,牆是用泥土築的。「乃至童子戲」,就小朋友遊戲,「聚沙為佛塔」,小朋友遊戲,「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是說建塔的功德利益,《法華經》上說得不錯,這些人皆已成佛道,是不是真成佛道?不是的。成佛道的種子已經種在阿賴耶識裡頭,什麼時候成佛道?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他這一生遇緣殊勝,這一生就成就了。小孩從小他就知道敬佛,他就曉得有佛,他長大了,遇到善知識指導他修行,他這一生真成就了,一生成就;沒有緣,來生後世遇到佛緣,肯定就成就。
下面說,「像,指佛像。據《增一阿含》,佛升忉利,優填王憶佛,用牛頭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為此土雕像之始」。第一個造釋迦牟尼佛像是優填王,佛到忉利天講《地藏經》度他母親,優填王想釋迦牟尼佛,用栴檀木雕釋迦牟尼佛的像來供養,這是雕佛像供養的頭一個人。「《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你造佛像、造菩薩像、造羅漢像,為佛,這個佛的意思是廣義的,為佛法、為佛陀教育。佛、菩薩、阿羅漢都是佛陀教育裡面的聖賢,都是學佛同學們所仰慕的,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我們看到像就想到見賢思齊,想的時候我這一生成就能跟他一樣,能修成佛、能修成菩薩,這個念頭生起,這就是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經》曰: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廣]麥」,這個字《中文大辭典》有,這個麥字邊有個廣字,一般字典找不到,你們查查看,它是怎麼念法?意思也是麥,是麥子裡面的一種。「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造像的功德,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現在造像的人很多,能不能滅罪?如果不能滅罪,那經典上這些是妄語。我們相信佛經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沒有一個字是廢話。為什麼我們現在業障還這麼重?要知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念念都在造業,這個念,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都在造業。
所以造像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之罪,只除掉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業的一部分,不是全滅掉。諸位一定要知道,這些是從事上講的,事上,八十億劫也是事上,如果心的念頭轉過來,那就全轉了。事上有佛,心上沒有佛。心上的佛是什麼?心上的佛是戒定慧,有沒有?我們學佛第一天接受佛法的洗禮,受三皈依,三皈依的傳授就是心裡有佛,有什麼?有覺正淨,這是佛法僧,覺是佛,正是法,淨是僧。我們受了,受了但是沒有,沒做到,覺正淨我們知道,但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早到晚還是迷邪染,不起作用。從理上講就更明顯,理上講放下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成佛了,我們都知道,但是沒放下。你看經上講得多好,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成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這個圓圓滿滿將三世生死之罪統統滅掉,那不是部分。八十億劫是局部,一小部分,你就全滅了,這給你講真的,只要你放下就成佛了。只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覺正淨相應,你就真有佛了,你的煩惱習氣自然就沒有了,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第五、飯食沙門,即齋僧,以飯食供養僧眾也。《六波羅蜜多經》云: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你看看這個裡面講得就詳細,「云何為五」,哪五種?「一者施命。若人無食,難以濟命」,布施飲食是救他的命,這能不施嗎?「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這都靠飲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氣力。四者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五者施辯。若飢餓者,身心怯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他餓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他還能辯嗎?「飲食充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這是說明什麼?飲食的功德有這麼大,那布施飲食功德就大了。特別是布施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幹,全心全力投注,他不從事於生產這個事業,他以乞食為業。所以古印度他們的風俗習慣,對乞食的人非常尊重,為什麼?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養,他們所需要的,他不要別的,他就要一缽飯而己。而且一缽飯有的時候不是一家的,《戒經》裡面講托缽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為什麼?太多了,世間人說你貪心,避免譏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為同學出去都托缽,回去的時候是分而食之,絕對不是托缽托了之後一面走一面吃,那個威儀就很難看了,不好看。
所以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缽跟我們的缽不一樣,我們這個缽是象徵性的,不是實用的。你到泰國,你看看南傳的缽,像個小鍋一樣,托完之後,他有蓋子蓋起來,回去倒出來把飯統統匯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缽千家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統統出去托缽,不是千家飯嗎?一缽千家飯,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飯統統堆積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塊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來了,這是供養。佛教傳到中國來不作興托缽,中國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學問的人,怎麼可以讓他過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權達變,這個托缽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國來行不通。中國的帝王、中國的人民講孝道,孝親尊師,哪有說叫老師出去討飯的,那還得了?你這個學生還有臉面見人嗎?尤其是佛教,是帝王派特使迎請到中國來的,到中國來是帝王師,皇上的老師,怎麼可以做乞丐?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建宮殿,派許多這些照顧侍候的人,服務的人員,所以到中國完全中國化,這隨緣。隨緣不變,他日中一食不變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缽。帝王大臣、長者居士,在寺廟裡供齋,打齋供養,這常有的事。樣樣都如法,叫通權達變。
在印度只有三衣,因為它是熱帶,三衣夠了。中國這個地區靠近北方,有四季;有四季,這三衣就不夠。所以三衣到中國,就做為佛事所用的禮服,就是我們搭的這個衣,而且比原來的衣小了一半。你們看南傳的他們這個衣,藏傳也是的,衣是比我們的衣大一倍裹在身上。我們把它裁小了,縮小一倍搭在身上,古時候用帶子,兩個帶子繫起來,以後用勾環,勾環比帶子方便多了。佛事是什麼?佛事是講經教學,教學的時候穿上禮服紀念釋迦牟尼佛,老師穿的是這個衣服。佛教傳到日本,日本出家人的袈裟多大呢?像個火柴盒那麼大,一點點大,平常帶子捲起來,放在西裝口袋裡頭,做佛事就拿出來,一個小帶子套在脖子上掛在這胸口,那是他們的衣,比我們更方便,這日本的衣。我穿的這件海青是韓國的,跟中國的樣式不一樣,但是這些衣著,韓國跟日本都是從中國學去的,他們很難得,兩千多年來都還保持著原樣子。特別是日本,你看日本的和服,和服也叫吳服,你要聽到吳服,你就知道是什麼時代傳過去的。戰國的時代,春秋戰國,吳是現在的江蘇,越是現在的浙江,那個時候是兩個國家。
日本從那個時代就跟中國密切的往來,所以日本的文化跟韓國的文化全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國古代的建築。我們今天讀《禮記》,很多地方我們不容易體會,到日本去一看,跟《禮記》上講的一樣,所以日本人一直到今天還保留著。二戰之後日本人產生變化,接受西洋文化,但是日本的民間,你去看中國傳統的東西,保留的很多很多,想學中國古文化的,應該到日本去看看。在寺院庵堂裡面,可以能看到中國古時候宮殿的模式,日本有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建築,唐宋時代的建築都還保存著。他們很用心,年代久了,梁柱壞了,他們用原來是什麼材料還是用什麼材料,所以永遠它保持那老樣子。這是讓我們對日本人尊敬的地方,他能夠愛惜傳統、保存傳統。連一條道路,我第一次到日本去觀光旅遊的時候,他們新開闢一條新路,那個新路在舊的道路的旁邊,舊道路保存,這個難得。那個舊道路是古道,觀光旅遊必須去的地方,招來好多觀光客,讓人值得懷古。還是起作用,現在講經濟效益,那很賺錢的,如果把它拆掉就毀掉了。但中國古老的建築破壞得太多,所以這些古建築群應當保存,那是保存自己國家的文化。
「又《會疏》曰:飯食沙門者,經云: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這個不得了,這個如果大家曉得,爭著供養出家人。《會疏》裡說的,它是引經講的,佛在經裡說的。正令得滿四天下寶,這是一四天下,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四天下的寶藏,你統統得到了,你得這麼大的利益,這個利益怎麼樣?不如請一個清淨沙門在家裡面供養,你所得的利益超過他們太多太多了,真的嗎?真的。為什麼?你得一四天下的財寶,你不能出六道輪迴;你有真誠的心,請一個出家人在家裡面供養,出家人接受你供養是財供養,他要回報的,他不能白吃,他一定給你說法。《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就是什麼?財供養跟法供養的對比。三千大千世界比這個多,這才一四天下;法供養為最,你一生當中能夠聽一次經,這個福報就不得了。為什麼?阿賴耶種這個善根,你這一生遇到緣,你會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個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不能比。為什麼?明心見性,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那對你是太渺小了,這給你說真話。請一個出家人,清淨比丘他一定給你說法,所以你得的利益超過得滿四天下寶,要超過多少倍都不止!
「第六、懸繒然燈,散華燒香。繒,帛之總名」,就是絲織品,我們今天中國人講絲綢。繒,凡是絲綢,總名稱稱之為繒。「懸繒者,以繒造彩幡懸掛於佛殿」,就是幡幢寶蓋這一類的供養佛,懸掛在佛殿上。「《百緣經》云」,這是引經上一段話,「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作一長幡懸毘婆尸佛塔上。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然後出家,得阿羅漢」。這什麼道理?就是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對佛非常誠敬。要知道在古時候這個絲綢是非常名貴,不容易得到的,這些綾羅綢緞服飾的材料,他能用這個造一個長幡懸掛在毘婆尸佛塔上,讓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那個地方佛塔,就會想到毘婆尸佛。讓多少人種善根,讓多少人阿賴耶識種下佛的種子,他這個功德是從這裡來的。古時候道場裡面做佛事,也就是有活動懸掛幢幡,一般的活動是懸幡,講經教學是掛幢,幢是圓形的。平常收起來掛在大殿上,活動的時候是掛在旗杆上,就是信號,告訴四方大眾:我今天道場有講經。人家看到,喜歡聽經他就來了。其他的活動掛幡,懸幡。幡是扁的,幢是圓形的,它是信號。
佛不許去拉信徒,不可以,但是可以把我們的活動告訴大家,他自己願意來就很好,不要去勸他來,更不可以去拉他來,一定要他自動。自動是什麼?他有誠心,他能得利益,你拉他來是勉強,這是佛門的老規矩,不拉信徒的。為什麼?佛謙虛,不敢為人師,招生還得了嗎?招生是我可以做你老師,我可以教你。佛不是的,佛決定不招生,你來的時候我們同學一起學習,還請你多指教,謙虛。所以活動用幡幢來代表,這是佛門規矩,決定不能拉人來聽經。好像拉很多人讓道場人眾多,感覺道場殊勝,不可以;道場殊勝,你的心不清淨了。佛法重視清淨莊嚴,不在人多少,不是以人眾多為莊嚴,是以清淨莊嚴,是以修行成果莊嚴。你這個道場有多少得三昧的、有多少開悟的,念佛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往生的,這個莊嚴。你看這個懸幡的人,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蔭其上是果報,他以幡供佛感得長劫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給他遮蔭涼,然後出家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
下面「然者,燒也」,燃燒。「燈者燈燭,燈火也。《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這就是佛像、菩薩像,「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這個燈炬現在講火炬,「或酥油塗燃」,用一個紙捻沾著酥油點燃照亮這佛像,「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階」,這就講光很小,光不大,階是一個階梯,好像上樓一樣,光很小照一個階梯,照著你的道路。「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他布施這是布施光明,他的福報聲聞、緣覺不知道,佛知道。福報大,只有佛才知道。布施燈明的果報是開智慧,果報是光明遍照,所以供養你要想到,供養它所代表的,所表的法就是後來自己會得到的,有因必定有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散華,散布鮮花,以供養佛。」這在外國很普遍,中國沒有把花散在地下的,外國有,花瓣摘下來散得滿地,空中、滿地,以這個來供佛。「《會疏》云:散花者,花開清淨,妙色妙香,散諸佛剎,若有花開,諸佛來坐」。為什麼?花代表因,花代表修行,修因後面一定有證果。所以在中國沒有散花,但是有供花,以鮮花供佛,意思都在表法。所以現在佛前供這些花,所得的功德沒有從前那麼大。為什麼?因為從前人都知道供花、供果、燒香、供燈,曉得它表法的意思,現在人不知道,沒人講解,只知道這樣供,為什麼要供,不曉得。供養還得有條件,求佛菩薩保佑平安,保佑升官發財,都求這些東西,這與這些供具表法都不相應,所以他得福不多。不是說他不得福,得福不多;如果曉得這些意思,他得福就多。譬如今天你在佛塔懸幡,現在人看到怎麼樣?這人迷信,你有什麼法子?他說你迷信,尊重心起不來。古人不是這樣的,古人看到幡的時候,「那個地方是佛塔,要到那個地方去禮拜、去繞塔」,他心裡面佛的念頭生起來,恭敬的念頭生起來,禮拜的念頭生起來,這個福就大,這供養的人福就大了。所以今天福為什麼不大?沒人宣傳,沒有人把這個東西講清楚、講明白。這可以說供比不供好,像古時候的那種供,經上講的大福現在沒有,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凡是有供養的地方,佛會來,為什麼?感應,這個地方有這麼多想學佛,佛就來了;不想學佛,佛不來。現在人都搞名聞利養,佛怎麼會來?有人來,佛不來,魔來了。都是感召,你用貪瞋痴慢來做佛事,所感得的都是妖魔鬼怪,這個東西來了。他成就你的欲望,把你的欲望往上提升,然後看你的果報,他是來捉弄人的。所以學佛的人多了,感應佛菩薩來應,是這麼個道理。「是故下界中以花為淨土」。「見色聞香,諸鬼神等嫌之」,鬼神不喜歡,佛菩薩喜歡,「猶如糞穢色香故」,你看鬼神跟花香不相應,鬼神跟糞穢相應,鬼神見到糞便,就像佛菩薩見到花香一樣、天人見到花香一樣,他跟你相反的。
「《陀羅尼集經》曰:若四部眾」,四部眾就是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男眾、女眾,佛門弟子。「以眾花散阿彌陀佛,發願誦咒者,得十種功德」。供養阿彌陀佛,發願是發心求生淨土,他念什麼?他念往生咒,得十種功德。哪十種?「一者,自發善心」。供養阿彌陀佛,他一定對阿彌陀佛真信,對西方極樂世界嚮往,求生淨土,自發善心。「二者,令他發善心」,很多人看到他,有善根成熟的,看到他在這裡修供養,散花供佛。善根深的人,心馬上發起來;善根淺的人,增長善根;沒有善根的人看到,種了善根,統是利益,都是好事情。「三者,諸天歡喜」,天人看到,天人有天眼,所以人行善積德,天人歡喜。
我們大家在一起學佛,討論佛法,有一次我在美國,早年,在陳大川居士家裡有五、六個人,夜晚月光非常好,我們在他院子裡面喝茶,談佛法,突然一陣異香,大家都聞到,這個香氣沒聞過的,很香、很特別。是不是佛菩薩的感應?不見得。但是天人我們相信,天人從這邊經過,聽到我們在這裡討論佛法,他停了一下,看了一看,這個香氣我們就聞到,大概有五、六分鐘,這感應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他們,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聞到檀香,我讀經,在辦公室讀經,在宿舍裡頭讀經。我們的宿舍,距離一般民間至少是一公里,民間燒香我們決定聞不到,距離太遠。這個香從哪來的?很濃的檀香不止一次。以後我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就把這個經驗提出來請教老師,老師告訴我:應該都是天人,你在讀經雖然沒有出聲音,天人看到,天人聽到,不出聲音天人都會聽到。他從這裡經過停一停,你就聞到香氣。諸天歡喜,善神歡喜。
「四者,自身端正」,為什麼?心端正,心清淨,心裡有恭敬心,你的身自然端正。「六根具足,無有損壞」,這兩句話用現在話,就是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五者,死生寶池(指死後生於寶池中)」,這是供養阿彌陀佛,你能夠這樣修,將來命終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往生。「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國,及貴姓中」,這是講你沒有求往生,沒有求往生你生生世世一定生在中國。這個中國不是指我們這中國,佛經上指的中國是有佛法的國家,叫中國,沒有佛法的國家叫邊地,是這個意思。中國有佛法,他就會生到中國來。「及貴姓中。生值佛聞法,不生邊地及下姓中」。他所生的肯定是中國人講的書香門第,一定是重視家教這樣的家庭,從小就能夠聽聞到佛法,善根深厚。
「七者,成轉輪王,王四天下」。如果他積的福報大,在人間成大國王,這個大國王不是在地球上,為什麼?他的福報超過地球,他管好幾個星球,叫輪王。輪王有四種,金輪王王四天下,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黃念老他的意思,他給我談過這問題,因為我們過去都以為單位世界是太陽系。念老說不是的,單位世界是銀河系,那就大了,他做的國王是什麼?是統理整個銀河系,銀河系中的大王,金輪聖王。銀輪王管三洲,那就是銀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這麼大範圍;銅輪王管一半;鐵輪王管四分之一,銀河系的四分之一,不得了!所以我們現在發現的,就是飛碟外星人,這是什麼?這還是我們這一個單位世界的,他們是人道。輪王,為什麼稱他輪王?他有輪寶,輪寶,這飛碟很像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征服不到的地方,他就沒辦法統治,他能夠征服到就靠這個工具,這個工具在太空飛行速度非常快。我們一般講它的速度肯定超過光速,也就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它一定超過,所以他在銀河系這個範圍裡面飛行自在。銀河系裡面,所有星系裡面的眾生都是他的人民。王四天下,這是金輪王。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彌陀佛國,七寶花上結跏趺坐,成阿鞞跋致」。這是因為他花供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第二十願所說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住哪裡?住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如果不憑佛力,憑我們自力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我們的功夫一定要達到理一心不亂。什麼叫理一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放下就是理一心,不容易。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把執著放下,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這叫事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如果一樣都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全有,那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到極樂世界,我們是什麼樣身分,自己清清楚楚。可是極樂世界特別,同居土、方便土這裡面的待遇,也就是說,智慧、神通、道力他跟實報土完全相同,這是十方世界統統沒有的。所以諸佛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佛本來是道同的,是平等的,特別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太殊勝,他用的方法太巧妙,能夠將六道裡煩惱習氣深重的眾生,接引到極樂世界給他阿惟越致的待遇,這個不可思議。遍法界虛空界只有這一家,沒有第二家,遇到的人大福報,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你怎麼碰到了!你碰到了,要是真幹、真相信、真想去,你就決定能去得成。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蕅益大師勸我們勸到極處,下下品往生他就滿意了。人家問蕅益大師,這是淨土宗的祖師,專修淨土的,「你將來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意?」他告訴人,「下下品往生我就滿意了。」照這個標準,不就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師這些話,等於給我們的一份保證書,因為我們自己曉得,自己業障太重,造的罪業太深,能去得了嗎?多少遇到淨宗的人都懷疑。提到這個:這我不敢想,我罪太重了。五逆十惡只要真信,真願意去,統統都能往生。尤其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下三品就是下輩往生,都是有重罪的人,煩惱習氣非常重的,他們往生。《觀經》上講上輩是大凡夫,中輩是小凡夫,下輩是有罪的凡夫,統統能往生,條件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去。真信、真願,當然那個心不一樣,為什麼?念念心裡都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叫真信、真願。
我們現在沒達到這個標準,我們現在是有信、有願,不是他的標準,他的標準是念念都想往生,念念都想親近阿彌陀佛,別的念頭全放下!你要做到這個程度,你往生自己就知道有把握。你往生到凡聖同居土肯定是上生,下品上生,就是我們這個經上講的下輩,下輩上生,下輩上生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說,想什麼時候去自己真去得了。為什麼?因為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全丟了,統統放下了。心裡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這叫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我們見思煩惱沒斷,只是功夫一片,這個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一心不亂不容易,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因為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等於圓教初住菩薩,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功夫成片,上品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我心裡沒有牽掛的,沒有一個雜念,就是一個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看到念佛功夫成就的,像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他就這個程度,我們能想像得到;極樂寺的修無法師也是這個功夫,他沒開悟。事一心,開悟了;理一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理一心。功夫成片沒開悟,修無師給我們做了榜樣,鍋漏匠給我們做了榜樣,還有很多居士,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給我們做了榜樣。在美國甘老居士她一個老朋友,也給我們做個榜樣,念佛走的,沒告訴家人,兒子、媳婦、孫子都不知道。她在家裡做家事,家裡面白天就她一個人,一心專念,她不懂英語,又不會開車,坐在家裡不能出門,念阿彌陀佛她念成功了,功夫成片了。走的時候沒生病,坐著走的,身上穿得整整齊齊坐在床上。這是甘老夫人告訴我的,她的老朋友,老佛友比她修得好,她不如人。知道預知時至,為什麼?她能把她的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自己做的,一份一份的做好了放在她床邊上,還有一份遺囑,這不是清清楚楚預知時至嗎?說走就走了。她兒子把這信息告訴甘夫人,她們到她家去看,真往生了,不是假的,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早晨老太太沒有起來做早飯,把她房門打開一看,看到老人家坐在床上,走了很久。也不需要人助念,這麼樣自在,這麼瀟灑,功夫成片。祕訣沒有別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了,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