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十一集) 2010/5/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二面倒數第五行: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這段文總結前面我們學習的四種淨土,這四種淨土裡面,無比殊勝的就是同居土。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是第一殊勝,即使是在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極樂世界的同居還是第一殊勝。我們要不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認識明白,對於深信切願總會有欠缺的感觸,唯有通達明瞭之後,深信切願就圓滿了;圓滿的信願,就像蕅益大師所說的,必定往生。往生到同居土,究竟殊勝在哪裡?這一小段給我們說清楚了。凡夫帶業,要知道我們是凡夫,我們不是聖人,不但大聖沒分,小聖也沒分,小小聖我們也做不到。從這個地方我們深深感觸到,也無比的慚愧。學佛怎麼學?第一要持戒,不持戒就沒根。所以在家學佛三個根,出家學佛四個根。第二要修行,要真修行,你才會有成就。真修行,我們帶業求往生,那就是要發願、要念佛,信願行三個條件你總得要具足。真有願,這個願怎麼生的?知道這個世界苦,苦不堪言,知道苦,我們才願意脫離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誘惑的東西太多,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的誘惑,知道苦就不受誘惑。我要想得到世間這些享受,自己一定要想想付出多少代價,值得嗎?不值得。縱然在這個世間做了國王,世間人所說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你能享受幾年?大概歷代帝王裡頭,享受最長久的無過於康熙,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不敢超過他的祖父,所以做六十年,把王位讓給他兒子,自己做了四年太上皇也就走了。所以你想想,能享幾時?福報享完之後到哪裡去?出不了六道輪迴。既然出不了六道輪迴,那就可想而知,他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講一世,一世不如一世,這是事實。這就是你付出的代價,修多少世的福報才能做一次帝王,一次享盡了,又要淪落多少世,那又何必?這是我們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的,然後,不但世間帝王沒有法子誘惑我們,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不能夠誘惑一個修行人。修行人覺悟了、明白了,世間無量劫不過一彈指而已,還是把方向、目標確定,決定回歸自性,回歸大圓滿,自性是大圓滿。世尊在《華嚴》裡面為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把這個找回來,這是本有的,本有一定找得回來。六道跟十法界本來沒有,這是一場惡夢,惡夢一定可以醒得過來,醒來就沒有了。我們相信,真正醒過來心有餘悸,六道苦,十法界苦,這作一場惡夢。所以,清醒過來不容易,真的清醒過來。
我們很幸運、很不容易,聽到佛菩薩的教誨,了解事實真相,不需要斷惑就能證真,這個真是稀有難信之法。極樂的同居它是淨土,它不是穢土,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三個好處,這三個好處無與倫比。第一個好處「親聞佛說法」,這是不容易遇到的。聽什麼佛說法?給諸位說,到極樂世界聽報身佛說法。在西方極樂世界,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我們在這個世間,縱然跟釋迦佛生在同一個時代,有緣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你親自聽到法身、報身佛給你說法,哪有不開悟的道理!第二「不退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所以佛告訴我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多難得。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進步太少,退步就太多了,真叫進一步退十步,所以不容易成就。第三「壽命無量」,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無量壽,不是一個有量的無量數,是真正的無量數。所以,必定在這一生當中,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圓斷諸惑,圓滿的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也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執著、分別、妄想全斷了。圓淨四土,圓滿證得清淨四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所以生同居就是生上三土,同時生上三土,圓生四土,這是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我們果然有這個認識,有這種認知,怎麼能不嚮往?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得到?能!肯定能得到,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這個願不願意就是你是不是真的認知,真認知之後,這個世間你才能真正放下。這世間還有沒有放下的,換句話說,你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模糊、不清楚;真的認識清楚,那還有話說嗎?肯定成就,什麼都放下了。放下之後,我們現前的工作,剛才也提到過,第一個,要把根本、基礎打好,四個根,《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沙彌律儀》,持戒。有這個基礎,真幹,不真幹不行,真幹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三個,弘經。這是大乘,大乘最後一句話說「勸進行者」,淨業三福一共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自利,末後這一句是利他,自己成就了,一定要幫助別人,就是自行化他。末後這一願,那是你完全進入境界了,「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要幫助天下的修行人破迷開悟,了解事實真相,跟自己一樣發願求生淨土,這就對了,這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修行一條路,一個方向、一條大道,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再接著看下面這段,「又此土修行難,退緣多故」。處處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就是幫助你退轉的,也就是許許多多的誘惑,你要是禁不起誘惑你就退轉。誰在誘惑你?魔在誘惑你。冤親債主都是魔,你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虧欠他們太多,他們迷惑顛倒,他們要報復,他們要索取;欠命的要還他命,欠債要還錢,沒還,他心不甘情不願,總是要找你麻煩,何況後面還有大魔王做他們的依靠。我們也是迷得太深、迷得太重,諸佛菩薩想幫忙幫不上,不是佛菩薩不幫你,幫不上。怎麼幫不上?不相信,不聽話,受不了誘惑,好了,就退轉了。「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也」,為什麼?退轉了,道理在此地。今天這個世間,你六根所接觸的,你細心去觀察一下,哪一樣不是名聞利養的誘惑、不是財色名食睡的誘惑?你能夠受得了,能夠禁得起考驗嗎?所以退轉的人很多,這是正常現象。真正能不退轉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善根深厚,這種人不退轉;另外一種人就是經教的薰習,雖然宿世善根不厚,但是他這一生的緣殊勝,一天都不離開經教。這種薰習也要有基礎,基礎是什麼?基礎就是根柢好,四個根真紮下去,行願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幹!有這個基礎,天天不離開經教,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
經教的學習一定要遵守老規矩、老辦法,中國自古至今還沒有看到一個離開老辦法成就的,沒看到。老辦法是阿難尊者留下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他上台去講經他怎麼講?複講,沒有自己的意思。講台上加上自己的意思,錯了,為什麼?自己的意思從哪來的?從心意識來的。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經教,他講的東西從哪裡來的?自性流露出來的。你沒有能轉識成智,你是從阿賴耶識裡頭流露出來的。自性流露是真心的流露,阿賴耶流露是妄心的流露,用妄心你怎麼能成就?所以,佛家世世代代講經都守著這個老規矩,自性流露。我們沒有見性,怎麼辦?沒見性,照老祖宗的方式來講,別摻雜自己意思在裡頭,那就是複小座,都是這樣成的,就是在近代都不例外。
我記得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接受香港同修的邀請,聖懷法師(去年往生的),邀請我到香港講《楞嚴經》。我在香港遇到演培法師,演培法師那個時候是大法師,出了名的,香港的四眾同修租了一輛巴士,帶他到香港參觀旅遊,正好我在香港講經,也就邀了我。我跟演公也很熟,演公就跟我談到佛學院,他說佛學院出不了人才,他就指著我,他說你今天在這裡講經,你也不是佛學院出身的。沒錯,我們都是講小座出身的。我們在台中,李老師開了個經學班,招了二十多個同學教講經,怎麼講法?講小座。那時候相當艱難,沒有錄音、錄像,這些設備都沒有,靠什麼?靠筆記。筆記,誰有能力把老師講的東西全部記下來?沒有這個能力,那就同學互相幫忙,老師講這部經,教你們講,你們同學每個人都記筆記。但是他的方法,一次教兩個人,這兩個人坐在老師對面,等於說其他的人都是旁聽,教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學了之後,下個星期他上台講給大家聽,不能有自己的意見。他記不下來,同學幫忙,每個同學所記的統統交給他,他拿回去之後再去整理,把它寫成一篇完整的講稿。這個講稿寫成之後,要在班上講一遍,老師也來聽。講一遍當中有修正、有補充,然後他再寫第二遍講稿,第二遍講稿還是要上台給同學們做一次複講,大家肯定了、可以了,第三次上台對信徒們講。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個小時,要費一個星期的時間。
這個方法很笨拙,但是非常有效。一個小時的講稿要寫八千字,每個星期要寫八千字的講稿。實際上他不到兩個小時,他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像是翻譯,其實是同樣一個講稿,兩個人上台講,實際上講經的時間是四十五分鐘,八千字的講稿。很不容易,苦學出來的。學講經,大概一部經,老師規定至少不能少過三次,至多不能多過十次;十次就是兩個月,一個星期一次,三次就是三個星期。真有效果!學習講經那個時候,確實像李老師所說的,吃飯不知道什麼味道,睡覺睡不好,這一個月、一個多月的時間,全心全力都在經上,這叫苦學。
所以講經基本的條件,第一個,理解力要強、記憶力要強,沒有這兩個條件,沒有法子講經。聽經的學生很多,講經是從聽經學生裡面選拔出來的,他有這兩個條件,聽經能夠理解、能夠記得,沒有這兩個條件就沒有辦法學講經。我參加這個班,在這個班裡面學習非常有受用。我還沒有輪到老師教我講經,也就是我還沒有資格坐在老師對面,那是要上台講的,我是在後座,在後面旁聽的。我的便宜剛剛好就是這兩樣長處,我理解、我記憶力很強,我聽老師一個小時的講演,要我上台去複講,我至少可以能講到五十五分鐘,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班上那些同學,我對他們的幫助就很大,他們漏掉、忘掉的時候都來找我。我多次告訴過同學,我學講經的時候就是一個月一部經,我在台中住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能講,我在旁聽聽會的。因為老師教學這個順序他是按先後,我是最後加入那個班的,所以我的排名排在最後,沒有輪到我,我就離開了,那時候出家緣成熟了。所以一出家我就教佛學院,我學了十三部經,能講十三部經,就教佛學院。複講很辛苦,非常受用,不從這個方法學,在佛門叫科班出身,就是完全依照規矩學的,不依照規矩學的非常困難,講老師的東西,講別人的東西。
所以我這次第十一遍講《無量壽經》,我採取講老師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東西,演義。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夏老是什麼人?黃念祖老居士知道,沒說,不說好。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再來人,這個事情做不出來的。你看宋朝王龍舒做過,清朝魏默深做過,彭際清也嘗試做過,都不圓滿,都有缺陷。到這是第三次,夏老重新來會集,費了多少時間?十年。不容易!這是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榜樣,謙卑、虛心。黃念老稟承老師的囑咐,給這個經做個註解。黃念祖老居士親自聽夏老講《無量壽經》,蒐集經論、古大德的註疏、論述總共一百九十三種,引證的。這是菩薩再來,不是凡夫,他們出現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使命就是完成這個工作,這部經解要普度末法以後九千年的眾生同歸極樂,這個緣多殊勝。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親近李老師,這個緣也是無比的稀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解。我遇到,還沒有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我遇到的是李老師的眉註,我用他的眉註講了三、四遍才遇到黃老居士,遇到這個註解的本子。這次完全講註解,遵從古大德所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沒有自己的東西,經是佛說的,解是菩薩說的。學習古大德的謙卑、恭敬,那我們的修行道就容易了,就不是難行道。
我們再往下看,「極樂成佛易,無退轉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往生?就為這個。不取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太難了!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介紹行人(修行人)求生淨土。諸佛如來沒有私心,不為自己,都是想幫助別人成就,哪個地方緣殊勝就介紹他到哪裡去,念念想著眾生得度,念念想著眾生回頭、眾生成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經中往生正因品云: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圓證三不退。「諸往生者」,這一句重要,四土三輩九品,無論是哪個品位,無論是什麼樣根性的眾生,只要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也好,也是阿惟越致菩薩。「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這是肯定的,這句話是說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金色身、三十二相,同居土所現的,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相是一樣的。
「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下面講,「又不退有三義」,這給我們解釋出來,不退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位不退,入聖流」,聖人,聖流,聖人的俱樂部。要什麼樣的條件?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斷見惑,你才能入聖流。聖流是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這在佛法叫小小聖,初果。要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自己;要放下邊見,決定沒有對立的念頭,不跟一切人對立,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這放下了。再放下成見,就是自己的意思,沒自己的意思了。成見又分為因上的成見跟果上的成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這兩大類的成見都沒有了。諸位要知道,這清淨心現前,剛剛現前,清淨平等覺。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也全都放下了,為什麼?完全依聖教的教誨,對聖教決定沒有絲毫疑惑。
一般人學佛困難,以為經典裡面,他有自己的意思,認為這個不適應現代社會,這幾句不適合我們現在修學,他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他就有障礙,他就入不了聖流,他起煩惱、他起分別、他起執著。如何我們面對著經教,不起分別、不起執著,那就對了。難!非常難。特別是戒律,我對於戒律能有一點信心,章嘉大師費了三年時間,他非常有智慧,善巧方便。因為我入佛門是從學術這個路子契入的,跟方老師學哲學,這裡面就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方老師那個時候他也有,他說佛法裡有一部分是高深的哲學,還有一部分是迷信的宗教,那些東西我們應當放棄。所以在十個宗裡面,方老師只著重在性宗跟相宗,性相兩宗是哲學。我受他這個影響很深,特別是對於戒律,戒律是日常生活的規範,中國跟印度,中外不一樣,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規範,外國有外國的規範。中國規範是從古時候儒家講的禮,這是中國規範,而禮,每個時代又不一樣。三代之禮都有修訂,要適合於現前生活狀況,像法律一樣,它隔個幾年要做一次修訂。像古代行禮,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那個時代,現在我們最敬禮是三鞠躬。中國跟外國不一樣,古代跟現在不一樣,所以我們只學它的精神,不要學它這些方式。
我們的成見很深,分別執著很嚴重,章嘉大師知道我們這種年輕人的毛病,不能講,講我們不會接受,講沒用。他的善巧方便,我每次去見他老人家,離開的時候他都會送到門口,送到門口會給我講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他就講這麼一句話。所以這句話我聽得耳熟,聽過幾十遍。老師往生了,我跟他三年,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他六十八歲走的,我跟他那年我二十六歲。他火化的時候是單獨建了個火化爐,我跟甘珠活佛,一起有十幾個人,就在火化爐旁邊搭幾個帳篷,我在帳篷裡面住了三天。我請了三天假,住了三天,到那裡去好好去想一想,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的就是戒律很重要,他提醒我幾十次。我就認真的把佛家的戒律找出來看看,想到一樁事情。佛法是出世間法,我們過去是拿世間法來看出世間法,甚至於還帶著有一點批判的味道在裡頭,錯了,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一樣。世間它是有遷流變化的,生活規範是有修訂的,出世間不能修訂,出世間一修訂就出不了世間。我想到這一點,我這就接受了,認真的來學習。因為世間他不斷煩惱,他沒有斷,出世間一定要斷,你不斷出不了。以後才知道,輪迴怎麼來的?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是從執著變出來的。我們真正放下執著,我們的見解、思想就沒有錯誤,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我們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變現出來的。錯誤的看法太多了,佛陀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大類統統放下,你才證須陀洹果,入聖流,「不墮凡地」。沒出六道,但是怎麼樣?你已經證得小乘初果,你在這個世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修行,你會證得阿羅漢果,你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他叫聖人,位不退了。
第二,「行不退,除見思惑,伏斷塵沙,恆度眾生,不墮小乘地」。這是菩薩,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等於阿羅漢,他不是阿羅漢,這是講大乘。淨宗是大乘,大乘是什麼果位?《華嚴經》上七信位的菩薩。入聖流是初信位,好像小學,小學一年級這是入聖流,行不退是小學七年級,七年級以上。為什麼?他教化眾生,他離開六道了。六信還沒有離開六道,六信在哪裡?就在經教常常講的四禪天修行,他不會下來,在四禪天。四禪天裡面有一種叫「五不還天」,四禪天有九層,有九層天,最上面的是五不還天,是阿那含他們住在那邊修行的。根利的就從那裡直接證阿羅漢,脫離六道,根要是鈍一點,沒有那麼利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上面還有四層他要通過。根利的不需要通過,從第四禪就直接到聲聞,四聖法界裡面聲聞,他就到那邊去了,就脫離六道輪迴。他要度眾生,所以他不會墮在小乘,小乘是只顧自己、成就自己,沒有想到幫助別人。所以《華嚴經》上菩薩念念不捨眾生,這叫行不退。
第三,「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這就是無始無明斷了,我們在華嚴會上常常說到的不起心、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那是慧,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就是十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到這裡去了。從初住,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住在這裡面,都住在實報莊嚴土。顯佛性就是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念流入如來果海」,如來果海就是自性,也就是我們淨土裡面所講的常寂光,念念流入常寂光。這是三種不退。
「以上三種不退,若在此土修持」,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修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思想,那叫修,持是保持,「須斷見惑」,從這裡開始。「如藏教初果」,須陀洹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名位不退」。這是講藏通別圓四教,小乘的須陀洹是藏教,藏教就是小乘,他們斷證的功夫,須陀洹等於通教的見地菩薩、別教的初住菩薩、圓教的初信菩薩。他們斷煩惱的功夫是平等的、相等的,智慧不一樣,智慧不相同,智慧最高的是圓教初信,智慧最差的是藏教初果,這個我們要知道。「通教菩薩、別教十迴向菩薩、圓教十信位菩薩,名行不退」,他不再退轉為小乘,他不會退轉到小乘。「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方名念不退」,這藏教裡頭沒有,通教裡頭也沒有。別教初地菩薩斷證功夫等於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在哪裡?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沒出十法界,所以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他沒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他沒有轉。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轉了,轉八識成四智,用真心,不再用妄心,用真心就是念不退。別教跟圓教斷證功夫相等,智慧不一樣,智慧德能不相同。
「但此淨土法門,橫生圓超,不可思議。」這是給你講四教,或者是《華嚴經》的五教,小始終頓圓,他們都是講豎的,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提升。淨土不是的,淨土,我們在人間,煩惱一品也沒斷,跟小乘須陀洹比差遠了,沒法子比,但是我們從人道裡面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叫橫出,不是豎出,不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從上面出去的,我們從旁邊出去,這就是這裡面講的橫生。雖是橫生,他圓超,超到哪裡?超過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直捷就證得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可思議。「凡往生者,不再墮凡地,是證位不退。」在我們這個地方要想證得藏教的初果,你試試看。斷這五種見惑你能做得到嗎?頭一個,身見能破得了嗎?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確實把這個身看作跟衣服一樣,身決定不是自己。不再跟一切人對立,你能做到嗎?真的能放下成見嗎?自己沒有主張,一切隨緣。太難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做不到,做不到你就得不到這個位次,我們大乘法裡面講初信位的菩薩。我這麼多年來勉勵同學,在美國時候我就常講,總有二、三十年了,勸勉大家,也勸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講真話。這十六個字我們放下,我們在佛法修持上在哪個階位?是在初信位的門口,沒進去。我們自己以為很了不起,在門口,沒入門。
要怎樣能夠入門?入門,我們這個條件不行,要用經典上的條件,那是佛說的,真的把五種見惑斷了,你才能證得初信位菩薩。要用什麼來證明你是真斷?真斷掉之後,清淨心現前,我們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剛剛現前。好像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太陽光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是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的本能,本能就是六種神通,兩種出現了,天眼出現了,天耳出現了。天眼出現,就是說你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你能看到六道裡面的狀況,因為你剛剛得到,能力還不大,小神通。這兩種肯定出現,如果這兩種沒有,你決定還沒有證得初信位。到二信、三信就又加兩種神通,他心通、宿命通。四信、五信,這個能力慢慢往上擴大,到六信位的時候,神足通出現。到七信位,漏盡通出現,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盡了,跟此地講的伏斷塵沙,見思煩惱盡了,伏斷塵沙,七信以上的菩薩。他也到六道來教化眾生,這是到六道裡教化眾生的小菩薩,有時候自己力量伏不住,伏斷,伏不住的時候還會退轉、還會墮落。但是不怕,有大菩薩會照顧他,他在遇到魔障的時候,大菩薩來救他,他會接受,他很容易回頭。《金剛經》上,佛囑咐這些大菩薩常常護念小菩薩,小菩薩都是講十信位的。十住以上是大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講初住以上的,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的。凡往生者,不再墮凡地,這證得位不退。
「極樂國土,唯一佛乘,故不墮於小乘,是行不退。」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像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乘、沒有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只有一乘法。一乘法,一佛乘,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那個四十一位我們不要去理會它,只提出法身大士,就是一乘法。那個四十一位是非有非無,不能說它真有,也不能說它真沒有,我們在經教上講了很多次,那是無始無明的習氣。無始無明真的斷了,他真的不起心不動念,可是習氣不容易斷,這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圓修圓證,於此土中,必破無明,顯佛性,而證念不退。」這是講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狀況,大致是這個樣子,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所以在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快,所有的障緣都不存在。「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這四十一因位,就是這些法身大士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所以有這麼個說法。可是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看不出,這是初住菩薩,那是等覺菩薩,你看不出來。為什麼?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都平等,你怎麼會看得出來?只有佛才能看出來。
「如《要解》云:五逆十惡」,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我們對於這些造作罪業的人敢不敢輕視?不敢。他在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要是一下覺悟了,一念回頭,斷惡修善,那十聲佛號就是修善,他真能往生。四十八願裡,阿彌陀佛說「唯除五逆十惡」,為什麼?他不相信,不相信的就沒有法子。五逆十惡要是能夠具足信願行,一樣成就。所以他後頭說,這個說得清楚,你不能相信的那就沒有辦法,他回不了頭來;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能夠相信就能回頭,能回頭就能夠往生。你看,這還得了嗎?真正不可思議。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句話重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得三不退,所以他是阿惟越致菩薩。又,「了此」,這都是《要解》上講的,「方能深信彌陀願力」,這句話要記住,深信,一點都不懷疑阿彌陀佛的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我們念佛,大家都念佛,念佛的功夫不一樣,念佛的效果也不一樣、功德不一樣,什麼原因?完全看你的信力,你有一分誠信,你念佛的功德就是一分,你有十分誠敬,你念佛的功德一定是十分,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我們對於名號功德,這個深信從哪裡生?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研習經教的重要,你對於經教愈透徹,你的信願深度就愈加深。對於經教不透徹、不了解,那個信心很薄,只可以說在阿賴耶裡面種一個善根而已,起不了作用。別人給他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他就動搖了,他就改信別的法門,改學別的經教。這就是佛法祖師常說的,祖師們說的叫露水道心,太陽出來一曬,露水就沒有了。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信願不堅、不夠深,道理在此地。
因此,對於經教的學習就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在現在、往後這個時代。在過去,我們不說很遠,過去六十年前,一甲子,我們上一代的人,傳統文化的底蘊還相當的深。那一代的人沒有學過經教,專門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那些人老實、聽話、真幹,真能往生;一生沒有聽過經的,那時候聽經機會不容易,沒有這麼方便,一句佛號念成功。他具備的條件就跟劉素雲居士說的一樣,她沒有長處,她老老實實告訴別人,她的長處就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不過她還是聽經,深深培養她的善根福德。因為她是現代人,得到高科技的方便,她拿到《無量壽經》的光碟,應當是我早期在新加坡所講的。我在新加坡講的《無量壽經》光碟,很快在中國國內就流通,她得到了。那個光碟六十片,我那時候在新加坡住一個月,一天講兩個小時,六十個小時《無量壽經》講圓滿。我用的註解是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我用那個本子,那時候還跟黃老居士沒接觸過。一個光碟是一個小時,早年錄的,是錄像帶錄的,以後轉成光碟。
她告訴我,她每天聽一片,就是一個小時,這一片她聽十次;換句話說,她一天聽十遍,就是一片聽十遍,到第二天再換一片。六十天把這部經聽圓滿,圓滿之後從頭再聽,她做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她對這個經很熟,信願就是這麼奠定下來的,她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老實人,真聽話、真幹,她成功了。大家聽她講,都佩服她口才好,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熟能生巧,熟透了不就變成自己的!所以她那個講經教學,還是從傳統老辦法當中成就的,就是複小座,沒有別的技巧。你看一部經從頭到尾聽十遍,她巧妙得很,她的十遍不是從頭到尾一遍一遍聽十遍,她是一片聽十遍,同樣六十天,十遍圓滿。這個力量大,一天一片,重複十遍,比一天聽十片,六天就聽一遍,比那個效果好。大家都可以實驗,試試看,你就明瞭古聖先賢教學的方法妙!方法看起來很笨拙,真能收效果,不讓你起妄念。熟透了就是自己的,到自己有悟處才能發揮,得三寶的威神加持,你能發揮。發揮完之後是什麼樣子?自己也不知道講什麼,那就是對的。自己有成見在裡面,你會想得起來我說些什麼,佛力加持你的時候你就想不起來,講完之後,你頭腦裡空空的,問你剛才講的什麼?不知道。這種經驗,凡是上台講經的法師統統都有。諦閑老法師是一生講經的法師,他講《圓覺經》,有幾個老居士,那是民國初年,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德,聽他講經做記錄。做完之後,每一次講經完畢,江味農居士給他做的記錄,送給他看,他看了之後就問江居士,這是我講的嗎?他說是啊!「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都不知道。講台上三寶加持,不是自己想「我怎麼怎麼講」,不是的,沒有準備,到時候自己就出來了,佛力加持的。凡是常常在台上講經的都會有這種經驗。所以講經之前要請加,請求三寶加持,講經之後要知道感恩,修什麼?修謙卑、修禮敬。
再接著看,「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我們自己的心性,在講台上這一念真誠,跟佛菩薩就通了,那個信息是不知不覺就傳過來,這在佛法裡有個名詞叫「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你有感。你說:我沒有求!這叫冥感,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你那一點真誠、那一點無私的奉獻、那一點的願望,願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你自己還沒有感覺到,佛菩薩已經收到這個信息,他就明顯加持給你。心性不可思議,跟諸佛菩薩同一個心性。
「又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這都是《要解》裡頭說的,蕅益大師講的。第一個,「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受一切眾生,平等的攝受、普遍的攝受、永恆沒有間斷的攝受。我們為什麼沒有感到?我們確實被攝受,但是沒有感觸,那是什麼?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了。如果煩惱習氣薄一點,你就會感受到。這是第一個不退。第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這是佛力在加持你,到極樂世界那太明顯了,佛光注照,一定把你的道行、功力往上提升。第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這一點諸位都曉得,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這些水、鳥、樹木花草統統都說法,那是阿彌陀佛神通變化之所作。阿彌陀佛變成一朵花,阿彌陀佛變成一隻小鳥,阿彌陀佛變一棵樹,都在給你說法,所以你不會退轉。
第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諸菩薩是什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要曉得,縱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記住經上的一句話,「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的底限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都是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極樂世界,無明破了沒有?沒破,法身也沒有證得,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享受、受用跟法身菩薩完全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道力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換句話說,生到他那邊去,就像十方諸佛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一樣,沒有差別。你記住,同居土跟實報土沒有差別,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只有西方世界特別。一切諸佛如來神通道力都跟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現這種淨土,為什麼其他諸佛如來就不現?諸佛如來不是凡夫,凡夫好勝,你行我也行,你現極樂我也可以現極樂,我不比你差,好勝。諸佛菩薩沒有這個習氣,阿彌陀佛現了,行,大家都到他那裡去,你看這個心量多大!阿彌陀佛所現的就是一切諸佛所現的,他裡頭沒有分別。既然那邊有了,十方諸佛接引眾生成佛,教化一陣子統統去,都到那邊去。沒有自己!十法界就是一法界,諸佛剎土就是一剎土,哪有像我們這裡這麼分別執著?所以一落到分別執著立刻就墮落了,這個不能不知道。你看全是法身大士,沒有魔王外道,沒有魔邪,外面;內裡面沒有煩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不退轉。第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無量壽,真正無量壽。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慨夫,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悲心至極,聖智無倫,從而流現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佛,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這是宗趣最後的總結,句句話真實不虛,確實。此地講的聖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大德,大恩大惠,無法想像。彌陀的恩、諸佛的恩,諸佛介紹、諸佛推崇。彌陀之恩讓我們感受到一切諸佛的恩德,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阿彌陀佛的,沒有不推崇阿彌陀佛的,沒有不介紹阿彌陀佛的,使我們才真正對阿彌陀佛有認識,知道有這尊佛,知道有這個法門,太難得了!所以彌陀的悲心至極,到達極處,彌陀的智慧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從他的恩德、悲智流現(流露出現)凡夫易生的同居淨土,我們才能夠一生圓滿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末後的這一段文我們明天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