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0集) 2011/7/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四十面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倒數第二行:
「又《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故知愚闇即是痴毒」,三毒裡面的貪瞋痴,痴毒。「以愚痴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經法入於正道,對於外道邪說反易信奉,故云:轉受餘教。如是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痴業。生死無常,以痴為本,故云無常根本。」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說到貪瞋痴,愚痴的嚴重性遠遠超過前面兩種,前面是貪,痴是根本,如果不愚痴,他決定不會犯貪瞋這兩種惡業。貪婪應對的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所以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遠公註解裡講得很清楚,因為愚痴,心意閉塞,就是智慧不開,起心動念全是煩惱,所以不能正信因果,不相信因果,不能接受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不能夠有信心。如果能有正信,他就能入正道;沒有正信,他對正道就有困難。這且不說,他對外道邪說反而很容易信受。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眼前,我們都能夠看到。哪些是邪道?不禁止殺盜淫妄的那叫邪道,信的人多。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正道,儒家講仁義禮智信,這是正道,仁者愛人,義者循理,所以有仁、有義。中國自古以來號稱為禮義之邦,和諧之國。如果我們把仁棄掉,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就是不能信受經法,不能入於正道。轉受餘教,轉是轉回頭。如是顛倒之見。這是現前許多人都在談,怎樣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找回來,把大乘佛法再興旺起來,說的人很多,這能不能做到?很難。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看到結果恐怕要三四代之後。
我們想到過去,達摩祖師到中國,這傳來是像法,禪宗。那個時候相信的人少,這個其中與梁武帝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的影響力太大了。達摩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這大家都知道。他以他的權勢,國王的身分,護持佛法,為佛教建立的寺院,南朝,那時候南北朝,南朝,他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廟,規模都很大。喜歡人出家,出家他都護持,那個時候出家人有幾十萬人,這是佛教史上無比殊勝的大事。梁武帝是好大喜功,達摩到中國來了,給達摩法師說,我對佛法的貢獻,功德大不大?向達摩祖師請教。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說「並無功德」,這句話梁武帝聽了就非常不高興,就不再說下去,就送客,就叫他走了。真的沒有功德,他有什麼?他福德大。如果他要問,我做這麼多事情,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他做的是福報,不是功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在哪裡享受?人天福報,那麼大的福報他到忉利天去,天上享福去了,不是功德,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他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你看他還好名、還好大喜功,這是什麼?這屬於貪;人家一說一句話不高興,就發脾氣叫人家走路,這是瞋。所以達摩祖師當時在現場,梁武帝在他面前表現的是貪瞋痴,他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當然他的影響力很大,因為梁武帝不支持他,那別人也就不重視他,最後沒法子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之後才遇到一個慧可,一個人就行了,只要把法傳下去。你看慧可,一代一代傳到惠能是第六代,前面五代都是單傳,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禪宗大大的興旺起來了。
我們現前傳統文化要復興,至少也要三代以後,我們這一代是做不到,為什麼?迷的人太多,對於聖賢、對佛菩薩沒有信心、沒有恭敬心。你看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一再教導我們、提醒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沒有誠敬,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達摩不能說不是高人,真有智慧、真有修行,他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那不是簡單的人物。梁武帝不認識他,不知道那是真正修行人,真正的高僧大德。讓他到少林寺去面壁,沒有人認識他,到九年後才碰到一個慧可,這是禪宗二祖。這些故事我想很多同學都知道。關鍵就在誠敬,慧可能承傳他的法,什麼原因?他對達摩祖師,我們可以說萬分恭敬,那他就得萬分利益,他開悟了。我們以後看惠能大師,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樵夫出身,雖然在黃梅住了八個月,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忍和尚分配他的工作是做苦工,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幹這個事情,幹了八個月。只是傳衣缽的時候,跟他做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半夜召見,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兩個小時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提出報告,心得報告,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不必再說了,衣缽就給他了。而神秀跟五祖多年,弟子當中的上首,為什麼?沒開悟。為什麼沒開悟?印光大師講的那句話要記住,神秀對五祖百分誠敬,他得百分利益;而惠能對五祖是萬分誠敬,他得的是萬分利益,所以衣缽給他,沒給神秀,這個地方要注意。現在誠敬的人到哪去找?現在找一分誠敬的人都不容易。現在的人都學會批判、批評,對佛菩薩都是批評的態度,對經典也是批評的態度,這就難了。所以我說真正要產生效果,總得三、四代之後,沒那麼快。就是什麼人有資格傳授?要萬分誠敬的人才行,百分之百的那是神秀,萬分誠敬的是惠能,這個道理不能夠不懂。
所以現在外道邪說反而人相信,正法沒人相信了,所以經上講轉受餘教,他不信正法,轉受餘教。如是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這個生死就是輪迴,他出不了輪迴。而其根本正是痴業,愚痴,愚痴是因,懷疑是緣,愚痴一定就懷疑,懷疑的人決定是愚痴。生死無常,以痴為本,故曰『無常根本』。無常就是六道,如果說得深一點,它可以包括十法界。四聖法界雖然是淨土,它也是無常。那什麼是常?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十善五戒是常。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五倫、五常是常,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五戒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跟仁義禮智信完全配合,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這是常道,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真正這一生當中在佛法裡面得殊勝的利益,這殊勝的利益就是永遠脫離輪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就是把五戒十善修好。五戒十善是根本,經上一打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就是指五戒十善。這個沒有做好,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做到了,那書上善男子善女人就有我一分,要真幹!
我們再看底下經文,『蒙冥抵突』,這一句是經文。「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見」,這叫蒙。憬興大師說,蒙,底下又有這兩種蒙,意思是一樣的。「覆不明也。冥,闇昧無知」,沒有智慧,沒有知識,我說無知之人。「抵者,獸以角觸物」,這個叫抵。突是衝的意思。義寂大師解釋這一句說,「謂無所了知」,這個人沒有智慧、沒有知識,「觸事違犯」,遇到事他總是違背了禮義,觸犯了過失。「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這有兩個比喻,小孩不懂事,夜晚走路非常危險,狂犬到處亂跑、到處咬人,用這個來形容蒙冥抵觸。「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以抵觸為性」,底下這一句說得很清楚,「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因為他愚痴,他多疑,他生不起信心。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這快意是什麼?造殺盜淫妄,他以為這是快樂的。現前的社會我們就看到多了,為什麼叫沒有遠慮?他沒有想到將來。為什麼不想將來?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人死了以後還有輪迴,這是愚痴。因果報應決定有,生死輪迴是事實。
現在在這個世間,西方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他們的報告很多,寫成書本,到處都能夠看到。但是一些人看到,就是我們講的,經上講的這個蒙冥抵突這些人,看到之後,這是迷信,外國人現在也迷信,甚至於科學家說出來的也不相信,這騙人的,殺盜淫妄還照幹。什麼時候相信?死了以後就相信,為什麼?果報現前。佛法不稱為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有什麼不一樣?世間法只講眼前,縱然討論到過去未來,還是重視眼前。佛法不是的,佛法講三世,講過去、講現在、講未來,把重點放在未來,不放在當世。所以所有大乘經教,你看釋迦牟尼佛,都是勸導我們往生淨土,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我們很容易往生,別的法門成就很難。難在哪裡?難在要斷煩惱習氣,真不容易。而淨宗雖然不需要斷煩惱,它的條件寬鬆,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了。伏,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斷可不容易,太難!
大乘經裡面給我們說的,煩惱無量無邊,總括為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華嚴經》上沒有說這個名詞,《華嚴經》是另外一種名詞,叫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三類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意思完全一樣,你能斷得掉嗎?佛在經上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執著破掉了、放下了,你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你再提升一步,分別也斷了,起心動念也斷了,那就恭喜你,你證得無上菩提,你超越十法界。生到哪裡去?生到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你到哪一個世界去?那你與哪一尊佛有緣,你就到那裡去了,佛度有緣人。在娑婆世界,大多數人都生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叫華藏世界,念佛的人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叫出世法,超越我們六道,超越我們的十法界,不同在此地。但是不同裡面有同,什麼同?修學的基礎相同。你看世間法修學的根本,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大小乘佛法對這個也統統都要修,這相同的,世出世間法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學佛對相同的部分一定要做好,做不好是將來我們得定開悟障礙,對求生淨土也會產生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
你看淨業三福,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無論修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叫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遵守的原理原則,三條十一句。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頭一句是孝養父母,孝親尊師。在中國唐朝中葉之後,祖師大德們就用儒來代替,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弟子規》。孝親尊師怎麼做?把《弟子規》做到就落實了,這兩句就落實了,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道家的。以這個為基礎修十善業就很容易,十善、五戒,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沙彌戒,非常容易做到。如果你沒有前面的基礎,那你就難了,太難了。真正發心去幹,多長時間可以做到?一年。像蓋大樓,我第一年打基礎、打地基,把這四門功課做好,一年就可以做到,《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四個根。這四個根是成佛成菩薩的根,在世間法是成聖成賢的根。你有這個根,用十年工夫,記住古聖先賢跟佛菩薩的教誨,務必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會得定、你會開悟,你成就了。不在基礎上下功夫,往往一個人修了一輩子,他還是蒙冥抵突,那就沒法子了。天天念佛,念一輩子佛,不能往生淨土,你說多冤枉?有這個基礎,往上提升那就學佛了。實在講前面這一條是做人的基礎,人沒有做好,怎麼能作佛?做人的基礎。這個基礎做好了就學佛,為佛弟子。
第二條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落實在哪裡?這落實在《沙彌律儀》。入佛門第一樁大事情,佛把修行的宗旨傳授給你,這就是三皈,你一生不能夠違背;違背,你就走偏了道路,你就走上邪道。三皈是如來的正道,諸位可以看《六祖壇經》,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怎樣傳授三皈。三皈一般的傳授,一定是告訴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壇經》不是這個說法,《壇經》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惠能大師為什麼要這樣講法?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七百年,時間不算短,社會大眾可能就產生誤會了,皈依佛,他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他就會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錯了。這個是所謂住持三寶,佛滅度之後用這個來代表,你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佛的意思是什麼?是覺悟,覺而不迷叫做佛,所以能大師就不用一般人講的佛法僧,他用覺正淨。說完之後再跟你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換句話說,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
佛法,記住,永遠向內不向外,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他向內求不向外。自性覺是佛,自性本來就覺,為什麼現在不覺?迷,不是失掉,迷了,覺不起作用,變質了,這個覺變成煩惱;法是正知正見,也變質了,變成邪知邪見;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現在變質變成染污。所以我們今天是,我們的覺正淨變成迷邪染,就麻煩在此地。如何把迷邪染放下,覺正淨就恢復。覺正淨並沒有丟掉,現在迷邪染障礙覺正淨,只要把障礙放下,我們覺正淨就又恢復,恢復覺正淨你就成佛。所以世尊在大乘教裡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點不假,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個個都是佛。現在因為迷失自性才變成凡夫。凡夫的佛性沒變,所以佛菩薩看到我們凡夫,依舊把我們當作真佛看待。我們把諸佛菩薩也把他看成凡夫。這就是經教裡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看一切眾生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是菩薩,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這些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學佛的人念念記住三皈依,我修什麼?就是修這三樁事情,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怎麼個修法?大小乘有理論、有方法,你就學習去。小乘是基礎,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有智慧,認為我們中國傳統的儒跟道不輸給小乘,所以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有沒有過失?我們看歷史的檢驗,從唐朝中葉到現在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出了多少祖師大德,開悟的、證果的,往生的就別論了,太多了。我們看禪宗,禪是像法,釋迦牟尼佛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佛沒到中國來,佛到中國來是像法,像法一開端他就來了,像法,禪殊勝。正法是戒律成就,像法禪成就,所以在中國這一千年來禪宗特別興旺,末法時期是淨土成就。
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出生到現在,我們中國古大德的記載跟外國人記載的不一樣,現在世界上公認佛教是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在中國的記載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老一代,像虛雲老和尚老一代,他們都用這個紀年。《釋迦譜》你們念到的,佛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佛滅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這中國人記載的,要依這個記載,那到今年就是三千零三十八年。這些經典三千年前講的,講得好,很多玄妙的道理在過去很難解釋的這些經義,被近代的科學家解開了。這些量子物理學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跟佛經一對照,對釋迦牟尼佛不能不佩服。特別是講到宇宙、萬物、生命的源起從哪裡來的,現代科學家找到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講的名詞不相同,是一樁事情。
科學的研究,說宇宙之間實際上只有三樣東西,變現出這個宇宙,這三樣東西,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信息,第三個是物質。這三樣東西跟佛法講的,佛法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講的宇宙,十法界是從哪裡來的?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的三細相正是他們所說的,阿賴耶的業相科學稱為能量,信息阿賴耶稱之為轉相,物質阿賴耶稱為境界相;或者我們講四分,阿賴耶的自證分是能量,阿賴耶的見分是信息,阿賴耶的相分是物質。阿賴耶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有沒有人見到?沒有。佛與法身菩薩見到了。
我們今天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確實是阿賴耶的相分,但是你感覺不是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八識它是變現,六、七識見不到,六、七識是緣阿賴耶,緣不到外面。你怎麼會看見?實際上看見,就像我們現在攝影機照的這個鏡頭,現場是阿賴耶,阿賴耶的相分是現場,我們不在現場,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所以眼識把這個鏡頭照進去,變成眼識的四分,眼識有相分,眼識的相分傳給第六意識,傳播過去,第六意識又傳給第七識,它是這麼傳播過去,所以它們永遠是看螢幕,看不到現場。我們如果說看現場,錯了,我們永遠看不到現場。這個東西很難懂。現在被科學證明了,科學家證實真有這個事情。眼耳鼻舌身這個前五識它真的只是照見,它不會分析,就是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第七識是叫染污,所有染污都從它那裡發生,叫染污意,第七識是染污。這個是很不簡單的一樁事情,佛憑什麼知道這麼微細?佛從禪定當中看到的。大乘經教上說,到什麼樣地位你才能看到阿賴耶的真相?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他能見到事實真相。
科學二、三百年的累積不斷在研究,一代一代接著搞,科學技術不斷在進步,現在觀察儀器愈來愈進步,它看到了。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意念變現出來。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講了我們不懂,我們也依樣畫葫蘆,自己是不是真知道?不知道。那經上不是這麼說嗎?只好這麼說法。科學這一證明,我們明白了,不再懷疑了。所以佛菩薩不需要用科學儀器,也不需要高深數學,他直接看到,他在定中能夠把空間維次突破。空間維次從哪來的?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沒有了,空間維次沒有了。這個沒有,那世界就變了,為什麼?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沒有空間,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但是會懷疑,怎麼是假的?不是明明在面前是真的?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怎麼會是假的?真的是假的。
真正學佛、學大乘的人,知道沒有我。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世間是一種相似相續相,不是我,我沒有。為什麼我沒有?大經裡面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哪有我?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好懂,我們從這個電影的底片上能夠體會到。這是從前電影的膠片,這個一張一張的是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打開的時候,投射到銀幕上這是一張,這叫當處出生,把這個鏡頭關住就是當處滅盡,再放第二張,第二張又當處出生,馬上當處滅盡,再放第三張,張張不一樣。這個才叫現實的世間,張張不一樣,所以說是相似相續,它不是真的相續。這個被現代科學發現了,那你看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現在科學家才發現。而且科學家發現就是這個速度非常快,沒有說出數字,就很快的速度、很高的頻率,確確實實沒有。這發現的時候,我不存在,是相似相續它存在。好像是存在,實際上不存在,沒有一樣東西存在。這講的都是阿賴耶的現象。
在佛經裡頭,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談話,彌勒菩薩把數字說出來,這個很厲害,科學家現在沒有提出數字。電影,我們看這個電影的底片,它在放映機裡面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就是生滅二十四次,不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嗎?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數字如果用秒為單位,一秒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是多少張?一千六百兆。科學家講極快,沒說數字,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你怎麼能說有我?真的沒有。為什麼有這麼多現象在千變萬化?實在講就是跟電影銀幕上變化完全一樣,一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會變成那麼複雜,我當年也想了很久,想不出。忽然想到什麼?過年的時候,我們做小孩的時候玩的萬花筒。那個時候萬花筒自己做的,很簡陋,搞一個硬紙裝一個筒子,裡面放三片玻璃,剪一些碎紙放在前面。所以有人,這個萬花筒做得很漂亮,我們自己做得很簡陋。你在裡面去轉,你去看裡面的這個變化,你轉上一個月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千變萬化的道理我們懂了,原來很簡單的東西,它並不複雜,是在動盪當中產生的幻覺,這個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跟萬花筒一個道理。
你不動?不動就沒有了。動才有,不動就沒有了。如果哪一天不動了,恭喜你,為什麼?你成佛了。菩薩還在動,佛不動了,所以不動就成佛。不動什麼?這些幻相全沒有了,現出來是常寂光。西方極樂世界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他就離開實報土,就進入常寂光。進入常寂光,所有一些現象全沒有了,那個狀況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那五句。但是不要忘記後頭那一句「能生萬法」。它為什麼能生?叫感應,眾生有感,它自然的回應。眾生有感有起心動念,回應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感應的道理,佛在經典上有比喻,從這個比喻你細心去思惟。佛比喻擊鼓,我們敲鼓,我們敲的人是感,鼓響是應;我們敲的人有心,它反應有沒有心?那個鼓有沒有想一想,我要來應一下?它沒有,所以它是自然的。因此,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就像我們這裡敲他,他的回應。
你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我們要問一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分別、有沒有起心動念?跟諸位說,完全沒有。他給我們表演的、給我們講經說法的,全是自性裡面自然的反應,絕對沒有用過思考,我要怎麼講它,沒有,決定沒有。自自然然反應,為什麼反應得這麼好?這叫真理,這是性德,八相成道是示現,來表演是自然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給我們講經說法也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這就一點沒錯了。我們就曉得,我們如果回到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的能力、我們的表演就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得大自在,究竟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行、圓滿的能量、圓滿的福報,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是這些覺悟的人為什麼要追求這個境界,我們就明白了。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就統統搞清楚、搞明白。搞明白我們就會嚮往,這個境界好。
所以學佛,首先你就曉得,事實真相是不生不滅,它是一種相似相續相。身剋實而論也沒有生滅,永遠沒有生滅。物質不會生滅,精神也不會生滅,現在所謂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三種現象都沒有生滅。三種現象它的真相非有非空,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把這個世間一切法看錯了。真看透,你就放下了,為什麼?你可以受用,你絕對不會有佔有的念頭,絕對不會有控制的念頭,絕對沒有念頭去影響它,為什麼?全是妄想,那全都叫在造孽。造孽有果報,果報是什麼?物質現象隨你的念頭在變,你念頭善就變得善,念頭不善就變得不善。所以外面的境界是好是醜、是吉是凶,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這叫「一切法從心想生」,就這個道理。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災難你怕不怕?不怕。為什麼不怕?我知道它什麼原因,我的念頭真,我的念頭善,這些災難我決定遇不到。共業裡頭有別業,別業裡頭也有共業,畢竟是別業就是自己做主。所以地球災難可以化解的,不難,一定要曉得這些道理,這道理要參透。
愚昧蒙昧的這些人不明經義,他不懂,聽也聽不懂,那看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抵觸為性。這個抵觸,下面這一句就解釋了,好衝突。為什麼好衝突?貪瞋痴慢疑他不斷,他愚昧、傲慢、自以為是,不服別人;你不服人,人家也不服你,衝突就起來。所以聖賢留下來這些經法,經教、方法,不能信受,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這個各欲快意,用現在講,縱欲,沒有任何顧忌,為欲所為,這還得了!這就造成社會的動亂,造成地球的災變。
「《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他不知道未來,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來生在六道裡面的果報就很可怕。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要說我們幹這個殺盜淫妄,起這個念頭都有果報,你說多可怕!起這個念頭,再加上有這個行為,一般講地獄罪業。起念沒有行為,有行為沒有念頭,這個罪報就輕。有行為,殺了人,誤殺的,不是有心殺的,在法律上也不會判死刑,頂多判無期徒刑;如果有心有意去殺,那是地獄罪。殺盜淫妄酒,五惡,這五種大惡,人都喜歡幹。這個後面講的,「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這是佛菩薩感嘆,看到你在造這惡業,你沒有辦法避免這個惡報。三惡道從哪裡來的?是我們不善的心行變現出來的,不是人造的。
這個信息是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朱老那一年六十多歲,他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他的岳丈是章太炎先生,這是民國初年名人,大學問家,提起沒有人不知道的,章太炎先生。他告訴我,他老岳丈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東嶽大帝泰山,去做了一個月。可能是判官不能視事,他去代理,代理一個月。白天要上班,晚上也要上班,很辛苦。晚上在,東嶽大帝好像管六個省,很大的鬼王,他把這些事情,有的時候告訴朋友,晚上看到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一次他想到,地獄裡頭的炮烙,這個刑罰很殘忍,現在講不仁道,是把銅柱燒燃之後讓這個受罪的人去抱,這個罪是淫欲犯的罪。他建議東嶽大帝,能不能把這個刑罰廢除?東嶽大帝就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看,他說你先去看看,回來再說。他就去看了,小鬼帶到那個地方告訴他到了,他看不見,他這一下恍然大悟。他是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知道什麼?業力變現的,你沒有這個業力你看不見,他就明白了。所以,地獄不是閻王、鬼王設計的,不是的,真的與他們不相干。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建造,就好像作夢一樣,你作了一個惡夢,那個惡夢有沒有人給你設計?有沒有人給你去建造?沒有。所以那個地獄境界是這麼來的,惡業所變現的。於是天堂我們也懂得了,天堂沒有人設計,也是自然所變現,西方極樂世界亦如是。
這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我們得感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本願功德所變現出來的。我們知道地獄是變現的,天堂是變現的,特別是空居天,像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特別是上面這兩層,太明顯了,全是善業,上品善業變現出來的。所以佛這一句話我們千萬不能疏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想什麼它就變什麼。非常可惜這世間人愚昧、蒙冥抵突,存心是貪瞋痴慢疑,起念貪財好色,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那叫哀哉可傷。
現在社會確實如此,我們怎樣看待?佛菩薩慈悲,你看教導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痴」。我們今天這一代人愚痴,不相信正法,能不能怪?不能,佛講不能怪,為什麼?沒人教他。他父母不知道,他父母也愚痴;祖父母沒教他,祖父母也愚痴;曾祖父母沒教他,我們要往上去追,至少追到五代以上。中國把傳統的文化教育丟掉至少一百五十年,如果要算開端,那應該要算慈禧太后的帳,慈禧太后距離我們兩百年。慈禧太后是藐視聖賢,她信鬼神,不相信聖賢。清朝從開國,對於聖賢就非常尊重、對佛菩薩尊重,你看歷代帝王都是皈依三寶的,都是遵守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所以清乾康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年,太平盛世,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到慈禧執政,傳說她是報仇來的,仇是報了,把國滅掉了,但是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讓這麼多世人受苦受難,這個罪她不能夠逃避的。
慈禧不再聽從古聖先賢教誨,不像過去這些帝王遇到有困難的時候,一定是邀請專家學者向他們請教。她把這個制度廢掉,遇到麻煩的事情,她扶乩、扶鸞,她聽鬼神的,自稱為老佛爺。你看歷代帝王都是佛的弟子,見到佛都磕頭,她稱老佛爺高高在上,佛菩薩低一等。這個舉動上行下效,讓社會大眾逐漸逐漸對佛菩薩打了問號,所以破壞傳統文化的起源就是她。但是那個時候雖然不太尊重,真正修行的人,講經教學的人還是有,不過少了,愈來愈少。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還有,抗戰結束之後,幾乎就沒有了,看不到了。這是佛法的聖賢,佛法在中國近代狀況。在日本也不例外,我在日本講經,日本的法師告訴我,四百年前日本的這些寺院都有祖師大德講經教學,現在沒有了。日本接觸西方文化比我們早,我們接觸很多都是從日本傳來的,他們丟掉四百年,我們丟掉兩百年,這個再復興起來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對現前社會大眾,一定要像佛一樣原諒他,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先愚痴也。
「《淨影疏》曰:素不為善」,這很久了,「明其無行」,我們的行為錯誤,不像聖賢。「不識道德,彰其無解」。不學了,聖賢東西留下來沒人學,我們擔心的,怕這些東西失傳。早年我們年輕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最初編的時候,一共只有七套,分藏在七個城市;經過戰亂之後,現在只剩三套半。完整的三套,還有一套殘缺不齊。所以從民國初年,這些專家學者都在為這個事情操心,怎麼樣把它翻印,分量太大了!如果能夠多印,在世界上各地方都有,就不會失掉了。所以在民國初年,早在抗戰之前,有些人在裡面選擇一些重要的,印成小的叢書,像《四部備要》這一類的。中華書局做過,商務印書館也做過,《四部叢刊》這一類的,都不是完整的。而且數量不多,只有大的圖書館裡面收藏,一般城市裡面規模小ㄧ點的都沒有這個書。
我也很擔心這個事情。這在十幾年前,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起印《四庫》,印全書,大事。總共印多少套?三百套,多了什麼?沒有人買,那個書太多了,價錢也高。世界書局跟著印《四庫薈要》,這都是好東西,國寶。世界書局印多少套,我問它?兩百套。它印了兩百套,我大概向它買了將近七十套,我是它的大主顧。我買送到哪裡?送到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特別市、自治區,在這個裡頭選擇一個大學,我送給學校,就送了三十幾套。上海,上海市圖書館問我要一套,我送給它了。北京市也問我要一套。所以上海有兩套,復旦大學有一套,上海圖書館一套。北京也是有兩套,北京我送給北京大學一套,北京圖書館。目的不是別的,希望這個東西能保存,不要丟掉。
前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又發起,想重刊,就是印第二版。我聽到這個信息非常歡喜,為什麼?年歲大了,供養多了,我就拿這個錢去買這個書,我就向商務印書館訂了一百套《四庫全書》。以前沒這個能力,那個時候我只自己買了一套,是它三百套當中我只買一套。這個書今年交給我了,很大。我印這個書的時候,三年前,我那個時候是山東大學董事兼教授,山東大學我這個名義,開董事會我參加過。校長,展校長,非常之好,我跟他商量,我說現在它們印這個東西,我給它訂一百套,希望將來由山東大學分送給全國著名的學校,每一個學校送一套。人事變遷太快,去年年初吧,展校長調走了。新來的校長,徐校長,我跟他見過兩次面,提到這個事情,他就沒有展校長那麼積極,所以書印好了進不去,沒人給我送了。所以我就往國外送,國外容易,澳洲送了十套,馬來西亞送了十套,印尼送了十套。日本,我也打算送它十套;韓國,這個我都認識都熟,這我們周邊的國家。今年年底我訂了兩百套《全書薈要》,分量小一點,一套是五百冊,精裝五百冊,全書是一千五百冊,這都是大家給我的供養。這兩套書,再加上有一萬套《群書治要》,一萬套《國學治要》,一共花美金一千多萬。今年統統都要把它送走。這是保存傳統文化,我們盡一點綿薄之力,好事。
可是最重要的人才,沒有人去學,這文化不能放光。「人能弘法,非法弘人」,讀這個書很困難,古書,都是文言文,古文寫的。所以我常常勸年輕人,大家要愛國家、愛民族,要真正發大心,中國的復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要靠什麼人?靠聖人,誰是聖人?你肯發心,你就是聖人;你肯發心,你就是佛菩薩。所以聖賢是學出來的,佛菩薩也是教出來的,你得肯學、肯發心。發心可貴,但是發心,你要把你發心要做到才行,像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難得,他用多少時間把四十八願全做到?五劫修行。要真正發心想承傳傳統文化,至少要用兩年的時間把根基紮好。一個是德行的根本,孔子教學頭一個是德行。德行從哪裡學?就剛才我講的四個根,你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真正落實,變成你的生活,變成你的思想,變成你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你就有了聖賢的根基,你就有成佛成菩薩的條件了,這個難得。有這個根基,那你還得拿到一把鑰匙,這個鑰匙是什麼?打開《四庫全書》你有能力去閱讀,你有能力去學習。這把鑰匙是什麼?要背一百篇古文,你要會背、要能夠講,要背一百篇。一個星期背一篇,兩年一百篇就圓滿了。所以在兩年當中把德行跟一百篇古文背下來,《四庫全書》你就有鑰匙,《大藏經》也有鑰匙了。你有能力看《大藏經》、研究《大藏經》,有能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難得。
民國初年,確實還有一些,這些大德,道德文章為大家讚歎的,他們大概已經看到今天社會,所以做了一樁好事。《四庫》跟《薈要》都是那麼大,從哪裡讀起?這是個大問題。唐太宗當年做了皇帝,年輕,他二十八歲做皇帝,治理國家要智慧、要學問、要方法、要經驗,到哪去找?他很聰明,到哪裡去找?找老祖宗,老祖宗有這些資料。所以他下令給魏徵,在當時,那個時候中國的書籍已經有一萬多種,從一萬多種當中裡面去選。選到一千多種,十分之一;再從十分之一去選一百多種,再精選挑選,最後選了六十五種。把這六十五種書裡頭,他所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資料,他讓魏徵來主編,把六十五種書裡面關於這些文字抄下來,編成一本書給他讀。要不然他怎麼讀法?他哪有時間讀書?編成這一本,這一本叫《群書治要》,治就是治國。所以唐朝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就靠這部東西。
唐朝時候,印刷術沒發明,書是手抄的,當然分量不多,唐亡了之後這書就不見了,在中國失傳。所以在歷史上唐書、宋史、元史、明史都沒有這個記載,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嘉慶皇帝登基的時候,日本對中國皇帝送了一套禮物叫進貢,禮物裡頭有這一套書,中國人才看到。我看到資料裡面寫的,從日本傳到中國來不超過十套。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印過兩次,一次就是日本的原書,用原書做版的時候來印的,另外一套是排字,大概都不會超過一千套。在這個八九十年當中,中國社會是一片混亂,所以在我想的時候這書找不到了,不可能,我知道有這個書的名字,沒有看過。我在講經的時候提到這個事情,居然有很多善心的同學,他們大概到處替我找,找到了兩本,還找到了《國學治要》,我吃了一驚。《國學治要》是什麼?是《四庫全書》的一把鑰匙,我天天想這個東西想不到,我也不知道有人做過這東西,真是太難得,所以我立刻交給台灣世界書局。書局跟我是老朋友了,我跟它買的東西太多了。我說這兩種書,《群書治要》給我印一萬套,《國學治要》也給我印一萬套。《群書治要》一萬套已經交給我了,《國學治要》一萬套這個月底就全部送到。什麼人真正想學,這兩部書是鑰匙。
唐太宗編的當然是以政治為目標,他那個治要,治是政治。但是《國學治要》它不是政治,它是治學,做學問的一把鑰匙,非常難得。我年歲大了,不要這個東西,我知道這個東西好處,所以印一萬套拋磚引玉,我贈送給年輕好學的朋友,你們真正肯學,從這裡下手。但是兩年的根很重要,你不懂文言文你看不懂。《國學治要》一共八冊,這麼厚的本子一共八冊,這就是經、史、子、集裡面的精華,所以讀了這套書等於是小《四庫》,《四庫》裡頭精華你都讀到了,非常難得。將來普及,那就不是我這一代的事情,這我推到下一代去。這些書要注音、要註解、要翻成白話文,最後翻成外國文字,向全世界流通。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紀,這些東西翻成外國文,外國朋友一定非常歡喜。甚至於還有幾個朋友在等待著,在問我,問我介紹給他們。他們喜歡,希望能快一點看到英文的譯本。
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文,這一段經文,後面說「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對於現在人所做一切不善的事情都要原諒、都不要去責怪他。為什麼?歷史的淵源要知道,在兩百年前他們這樣做要責怪他,今天不可以,一定要原諒他,要幫助他怎麼樣來恢復、怎麼樣來回頭。那就是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從這回頭,從背誦五十到一百篇古文,從這下手。我們學習經教的時候,老師告訴我,熟讀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讀就沒問題;你能夠熟讀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這兩年的工夫是必要的,這非常非常重要。兩年,德行完成三個根或者四個根,文言文完成五十到一百篇,熟背,然後這些書就變成你自己所擁有的,你有能力去讀它。你沒有能力讀它,你看到它還是嘆息,這望洋興歎,你沒有辦法。
這個地方,《群書治要》在這裡,我這裡有兩套,大家可以看看。好像《國學治要》第一批已經送到,我們這個圖書室裡應該有。這是精裝本,這一套,《群書治要》,精裝三冊,完全是依照日本原版翻印的。這是第一冊,三冊,裡面打開來,這世界書局給我印的,我寫了一篇序文。這是日本的排版,你看到這個版面你就曉得,你看《大藏經》它也是用這個方法排的。我們中國排版不會分兩行,不會分上下兩段。這三本就是六十五種經、史、子這三集裡頭的精華,內容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唐太宗他要的這些東西,這個我們印了一萬套。精裝做為禮物,這非常高貴的禮物,但是用,平裝比精裝好用,平裝的字比精裝大,所以實用是平裝。平裝拿一本來,你從裡頭抽出來,平裝是十冊。這是平裝的,平裝是我們就取它的上下的一個,這字就放大了,這就好看多了,真正是學習,平裝好。所以我們精裝只印了一千套,做為禮物送給人,這平裝非常實用。
我們把這幾句念下去,「《淨影疏》曰:素不為善」,長久時間不知道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沒有智慧,不知道行善。「無解無行,愚痴之極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故云「無有語者」。現前社會確實是如此。《淨影疏》,這個文字是《淨影疏》裡頭的,淨影是寺廟的名稱,淨影寺,是誰?慧遠大師。這個慧遠不是淨宗初祖,淨宗初祖是東晉時代的慧遠,這是隋朝的,隋朝時候的慧遠師,他住在淨影寺,後人尊稱他不稱名,稱寺,稱淨影大師。他《無量壽經》註解裡這幾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是唐朝之前那個時代,從他到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一千三百多年前人說的,好像就是說我們現前社會。現前這個社會,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我們都看到這樣,所以今天社會不安定是全球性的,地球災變也是全球性的,不局限於某個地區。故云無有語者。
「先人痴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故云『殊無怪也』。這個心量多大、多慈悲,對於今天人無論造作什麼樣的罪業,不必去責備他,不要去怪他,應當要想方設法幫助他,這就對了。我們不想方法幫助他,那我們就有過失。我的盡心盡力就是把這些資料大量給它翻印,在全世界流通,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保存,不至於在災難當中消失了,我們保住了這一點。同時,鼓勵年輕人要發大心,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