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0/7/12-7/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一。
【十一、遇婦女老弱,應儘先讓路讓座。】
「出門在外,不光是行路,或是坐車、或者到公眾地處、遊覽地處」,遊覽就是現在旅遊的地方、公共的地方,「有坐的位置,看見有了年紀的、身體不好的,或是老弱婦女,婦女原來比男子稟賦差,身體就軟弱點,或可腹中還有個小孩」,就是懷孕,「那就更不用說了,她有累贅」。「見了這四類的人要讓他們先走,讓他們過去先坐,這個法律沒有強規定。」
「在公眾地處」,在公眾的地方,「有坐的地方,你坐下來了,沒有第二個座位;就你坐的這塊石頭,也不是人家安的什麼座位,這一塊石頭是你坐的,你看見他們往這裡來,你起來讓給他們坐,他不坐,你就隨他,坐車子更不用說!這是什麼呢?就是禮。凡是恭敬他人、不妨礙他人的就是禮,禮含藏著道德在內。」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坐公車是比較常見到的。現在坐公車或者其他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公交車。公車如果看到有年紀大的,或者身體比較不好的、拿個枴杖的,或者是婦女身體比較弱,還有懷孕的,老弱婦孺我們看到就讓他坐。現在坐公車,有時候婦女她也帶小孩,我們比較年輕的就讓她來坐。現在公車也有老人,或者殘障這些座位,但是那個畢竟還是只有一、二個,不多。如果車上看到老弱婦孺,年輕人就起來讓她坐。
但這一條現在很多年輕人,我也曾經坐過公車,現在年輕人他不會讓座,他就坐在那個地方,不管什麼老弱婦孺,他也不起來。所以這個教育非常重要,現在學校沒有這個教育。當然雪廬老人在這裡講,法律沒有硬性規定,但是這是屬於道德,這個屬於公民道德。現在也沒有上《公民與道德》這個課,所以現在學生真的不懂。所以這個要教,不能不教。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也不能疏忽,特別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常禮舉要》的同學,可以教自己的子弟,從自己家裡子女教起,慢慢影響到社會。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二。
【十二、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咱走著路,有人問路,他不知這個地處」,他不知道這個地處,就是不知道這個地方,外地來的,或者對這個地方不熟悉。「我們雖然也是走路的,但也不知這個地處。他認為你走的態度不慌不忙的,像本地人似的。他是彰化人,我們是台中人,他問:『先生,南屯往哪裡走?』他若遇見吾,吾還真不懂,吾現在還找不了去南屯的路。」雪廬老人以前住台中,一樣在走路,路上遇到有人問路,我們也不一定知道。如果知道,我們要詳細給他講怎麼走;如果不知道,就請他再去請問別人。
「你碰見了這個怎麼樣呢?人家不知道路,看你像台中人,問問你,你知道就詳詳細細的跟他說個明白。你必得講個詳細,為什麼呢?你不說清楚,讓他聽不明白,他走錯了路,就耽誤了半點鐘或者一點鐘的工夫也未可知。那麼他誤了事,就是誤在你身上。你要是帶著鉛筆、本子,畫個路線給那個路人那更好。雖然話要說得明白,但要簡要詳明幾句就可以。平素說話嚕嗦,開頭他問南屯,你說這裡還有西屯、還有北屯什麼的,這叫嚕嗦。人家問你南屯,你就講南屯,要言不煩」,重要的話不要繁瑣,「這還不會嗎?」
「從前古書上說,有一個博士,自己騎驢要賣驢,賣驢得結契約」,要寫契約,像現在這個合約。「當了個博士還不會寫契約嗎?洋洋大篇三張紙,文作完了,這上頭卻沒有一個驢字。吾不必說別的,你想想吧!博士作的文章還錯了嗎?三篇大文章沒有一個驢字。你賣的是驢,對方看了文章,沒有一個驢字。現在的文章在報上登了,萬言說完了,說了什麼事情,人還不知道。現在人犯這毛病太大了!」這就是雪廬老人講作文,這也是現在人的一個大毛病,嚕嗦、篇幅很長,沒有講到重點、沒有寫到重點。所以我們給人家指路,也要避免這個毛病。
「人家問路於我,你要是不知道,你便說痛快話:『對不起!我是個生人,我不知道,你問問別人吧!』這個話,若含意深,意思是說,你走路的人得知問路的苦處,你得體諒人。」
『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我們要向人家問路。上面講的是人家向我們問路,我們如果知道,要詳細給他說明;如果不知道,那就請他去問別人。下面是我們問人家的路,問完了,人家給我們說了,我們要說謝謝。「上來稱呼某先生某什麼的」,就是一上來稱這位先生。「人家說了,必得道謝」,這是禮貌,人家給我們指路了,還不說聲謝謝?「這一點,現在人不覺得什麼的,吾跟你說,從前人連這個肩挑、貿易、推車的一些苦力都有禮貌,推車的這些粗人,他有什麼禮貌呢?他推著車子,看前面有人,他的車子快;若前面走得慢,他不會說:『快走、快走,到旁邊去,讓我過。』他說:『先生,借光、借光』,這個『借光』兩個字,掏出《辭源》來查查,人家都懂得。現在人對『借光』就不懂了,你們諸位說『借光』兩字怎麼講呢?」
「今日之下,什麼叫學問?言行、說話、做事都清清楚楚就是學問。大學問就是辦事,不辦事沒學問。把廿四史念得熟,從頭背到底,倒過來再背,還是個書呆子,一點用處也沒有,幹什麼用!」雪廬老人講,這都是學問,就是要學辦事,能辦事就是學問,不會辦事就沒學問,縱然二十四史都讀得熟了,會背了,倒背如流也沒用。
好,這一條「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三。
【十三、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現在交通複雜,這種情形比較少一點,可是要上遠鄉和一些偏僻的地方,不能說沒有,此條或可實用。」雪廬老人講現在交通複雜,這個情形比過去比較少,可是如果上遠的鄉下或者一些偏僻的地方,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古廟,這一條或許可以實用。
「『古廟』是什麼樣的廟?常關著門,不是人來人往的廟,是沒人管的破廟。這個廟,你一個人不能進入,兩個人就可以進去,什麼意思呢?吾先不講,這邊也沒小註。或者今天星期五,或下星期一吾還來講,你先講,吾聽聽。」雪廬老人先給學生出這個題目,為什麼一個人不能進入古廟,兩個人才可以進去?先讓學生來講給他聽,然後他再來講。「這個你別查《禮記》去,《禮記》上可沒有這兩句。沒有你講,那說這個幹什麼?先問一問:為何一人不入古廟。」為什麼一個人不能進入古廟,那個沒有人管的、門關著的古廟?這個大家也可以先自己去思考一下。
「兩人不看深井,三個人可以看嗎?三個人就可以看,兩人不許看。那麼一個人可以看嗎?一個人可看,就是不許你兩個人,就是這麼著,這就是要言不煩,就得這麼樣,改個字也不行!有人說:『佛經我都能改,這個不能改嗎?』佛經你改,你入你的地獄,這個你改了,現世就倒霉了,吾不說了。」兩人不看深井,三個人可以看,一個人也可以看,為什麼說兩個人不能看這個井?這個雪廬老人也沒有說。我們可以理解,一個人不入古廟,可能有危險,可能裡面有什麼小偷、強盜或者什麼事情,或者裡面有發生什麼凶殺案什麼的,如果兩個人一起進去就比較安全。兩個人不看深井,這是避免誤會,你兩個人看深井,如果萬一有一個人不小心掉下去,那好了,人家問起來,就是剛才看到你們兩個人在這裡看,那一個掉下去了,肯定是你把他推下去,這個怎麼說也說不清楚。所以兩人不看深井,一人不入古廟,這個就是為了安全,避免誤會、嫌疑。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四。
【十四、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就是古時候騎馬遇到橋要先下來,下馬走著過橋,過渡、擺渡坐船不要爭先恐後。「現在這是好一點啦,不興這個沒關係。現在台灣騎馬的也很少,一過橋要先下馬。可是吾跟你說,一些武將終日騎著馬在陣上打戰,路況瞧多了,每逢念了吾這一套,唱這一句『逢橋先下馬』,看見橋也趕緊下來,還是那個樣子。其實武將不要緊,就是咱們這個普通人最需要學。」武將就是他有職務的,就像現在外國也有一些警察騎馬,像英國、美國有警察騎馬,他們可以。我們一般人騎,過橋要先下來。
「從前是南船北馬,你聽聽,上南方得懂水道,在北方得懂得騎馬。懂得馬的情形,就知道載人的馬和上陣的馬不一樣。上陣的馬都有教訓,都有訓練。」一般載人的馬跟上陣打仗的馬不一樣,上陣的馬都有訓練。「那馬不會一放炮就跳起來,馬沒那種功夫,仗還能打嗎?」就是放鞭炮馬就跳起來、就嚇到了,上戰場打仗的那個馬它不會聽到一放炮就跳起來,這個馬也很鎮靜。馬沒那種功夫,仗還能打嗎?所以「上陣的馬都很鎮靜」。行路的馬就不行了,它看見水就要喝水,你這個騎馬的人要是外行,它一到橋邊,偏偏往橋下走、往水裡跳,你老先生又不會騎馬,又不會什麼的,那就行了。你先下馬,牽著它過橋,就不要緊。」在北方,馬也是一個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大陸北方需要,這些常識都要懂。所以北方要懂得騎馬,南方懂得水道,南方靠海,懂得水道。
『過渡莫爭船』,「上船要經過擺渡口,也不是什麼大擺渡,豎一個木板當作是岸,忽然間要坐的船人多了,木板發生了毛病,就出了危險。載多少人是一定的,你要過,船夫也不讓你上船。」這個是以前時古時候(我小時候也坐過渡船),那個擺渡的,也不是什麼大擺渡,船小小的,豎一個木板當作是岸。如果忽然間坐船的人多了,這個木板發生毛病,那就危險。所以不要爭,不要爭先恐後,這是安全問題。所以「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這些都是屬於交通方面的常識、禮節,我們一定要知道。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五。
【十五、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手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
「在船上、車上、飛機上不能將手伸在外頭。」這個安全問題。「乘船的功夫,乘船的人在前頭,掌舵的人在後頭,他看不見你,那船在十里風下疾駛,兩岸有什麼障礙物,那就不一定了,你將手、頭都伸出去,走到障礙物那裡,頭回來了,手來不及回來,碰上了那個,就很危險了。」這很重要,坐車、坐船,手伸出去很危險,不能伸手、不能探手出窗戶。
「現在吾又長了一個學問,一上車坐在車裡,都坐好了,管車的小姐才吹哨子關門,這才行。」這是過去早年台灣坐公車,公交車,都有一個車長小姐,她收票還有關門,吹哨子關門,這樣才可以。現在公車就沒有了。「坐自己的車子,才會出毛病(案:雪公手被車門夾傷一事)」,過去雪廬老人他的手也曾經被車門夾傷,有發生過這個事情。所以安全很重要。「現在這個手握東西還好,依然還長出指甲來,還沒變樣。」就是雪廬老人那個手受傷了,還好,就是這個手還能握得東西,還能夠長出指甲出來,還沒有變樣子,這以前受過傷的手。「吾吃過虧,就是坐自己的車子,吾上去後,手還沒進車裡頭,有同仁們好心好意地,在車外頭把門『砰』一聲關上了,吾的手被弄住了,那怎麼辦?吾說『唷!先別開門,吾的手被壓住了,你慢慢地把門開開!』他這才開開,要是慌慌張張地那不行啊!開了門,這才將手拿出來。到了醫院,沒法子只好割破,將手指甲挑出來,好麻煩的一套。往後吾上車,右手跟著車門進去,坐好後,吾才叫他們關門。」這個很重要的,的確有一些人他來送,他好意幫我們關門,他粗心大意,那手還沒有進去,還沒有坐好,他這個門就已經關了。所以雪廬老人也吃過一次這個虧,所以以後坐這個車,他就右手跟著車門進去了,坐好了之後才叫他們關門。這個安全非常非常重要。
「這個你要小心,坐公共汽車不要緊,坐自己的車要小心」,關車門,現在關這個車門特別要注意。現在特別摩托車,他一下子就很快的騎過來了,如果我們沒有看清楚後面有沒有車,門一推,可能就碰到了,有人就是這樣發生車禍,就被撞死了。所以坐自己的車更要小心。「送客的他好心好意地在外頭『砰』一聲幫忙關門,你就倒霉。」這要注意,這都是經驗談,所以要很小心。這是講在舟車,坐船、坐車,或者飛機上,不探手或伸手出窗。
「『不得隨便涕痰』,為什麼呢?你在車上幹這件事,警察不一定能限制你,在馬路上也不能讓一個警察牽著你走。但是等你的車子一開,若隨便吐痰,被風一吹,後頭走的人就挨上去了。唉!好了。」這就是說吐痰不能這樣吐的,你這樣隨便吐痰,以前那個車子車窗都是開的,不像現在都是密閉有冷氣。以前那車子,我年輕的時候坐過,沒冷氣的就是開著窗,車一開,風往後吹。如果你在窗戶那邊吐痰,如果飛到後面,可能飛進來後面那個乘客,這就對人就很不好意思。總之在公共場所,這些都要注意。
好,辰、「出門」一共有十五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就學習巳、「訪人」,就是訪問人。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巳、「訪人」第一。
【一、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這是巳這一部分,「訪人」就是出門在外,拜訪別人。第一條,到人家家裡門口,先站在外面輕輕扣門,現在都有電鈴,主人出來請我們進去,我們再進去。
「你看這些查水錶、電錶的,先在門口敲敲門問:『你家有人在嗎?』有人他才進去查,這是應該的,不能直接上人家裡去。他家裡關著門,我們不能隨便開。若開著門,你可以進去嗎?開著門也不可以進去。」他家門沒有關,也不能看到門開著那就直接衝進去。「他家裡有什麼情形,咱們也不明白,咱管咱個人。」雪廬老人講他門開著,他家裡什麼情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先管我們自己個人,所以門開著你還是要扣個門或者是按個電鈴。
「總而言之,無論是關著門、開著門,都要在門口敲門,這是一定的規矩。你敲門,要輕輕的敲,不要冒冒失失,好叫人家裡的人聽見,這是必須的。」這個地方雪廬老人講這個也很重要,敲門不能太急、太大力,有一些人敲門扣扣扣,很急的,或者按電鈴連續的按,應該按了,停一下再按,不要連續一直按。這個就是敲門輕輕的敲,有一些人敲門很大力;輕輕的敲,當然也不能輕到人家聽不到,他聽得到,但是不能太重,太重就顯得冒冒失失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為什麼這裡雪廬老人講要輕輕的敲,就是有一些人他敲門的確很用力,讓裡面的人聽到了感覺是發生什麼急事。所以要輕輕敲門,到人家家裡去拜訪輕輕敲門,按電鈴也不能按太急。
「『主人讓入方入』,看見主人,就直接進入人家家中,那就很冒失。」不能門一開,看到就衝進去、就直接進入了,這個也不可以,這個就很冒失。「雖然熟人常見面」,很熟悉的人常常見面,去他家裡「也必得敲門」,不能說熟悉了,不管了,門一開就進去,熟悉的人也是要敲門。「要是生人呢」,就生疏的人,我們到生疏的人他家裡拜訪,「他家裡的人出來,他不認得你,與你素不認識,一定會在門口問你」,先生你貴姓,你是什麼事情等等的,「必然有這一套」。
「人家問你這個,你不能說:『這裡說話不方便,進去說去吧!』不能這樣子的。可以請求進去,有話可以不可以到裡邊說,先商量商量,這是禮貌。他讓你進去,你就進去,不讓你,也不必勉強,為什麼呢?大概他家裡還有他個人的私事,不願意叫生人知道。」
「不論好事壞事,人家是主人,假如他家裡有什麼私事,看來了一個生人,怕走漏了祕密,不願意叫你知道,咱何必多管閒事找些麻煩呢?不讓你進去你就不進去,他可以讓你進來,你就進去。」那這是一個禮節,主人他同意你才可以進去,他不同意你就不要進去了,進去對人就很失禮,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這個禮貌。
好,巳、「訪人」第一條就是「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這個非常重要。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巳、「訪人」第二。
【二、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入內是到房屋裡頭,不是在院子裡說話。或可主人他有會客的屋子,或許沒有,他家裡若不方便也沒辦法,他約你去了也得去,沒有別的房間嘛。家裡方便的,有會客室、有客廳的種種不同,他讓你上哪裡去,你就上哪裡去。」「一看他屋裡,原有客正在談話呢,人家談話,總是人家有事情,再約你進去,當然不可以久坐。」就是說我們到人家裡了,他屋子裡面已經有其他客人,比較早在那裡了,在那裡談話,我們去了就不適合坐太久,可能他們還有事要談。
「入門有他客,主人當先為之介紹。你是新的訪客,有時你是當客人,有時你是當主人,這個是兩方面都要學。」入門有其他客人,當主人的人應當先為後面來的新的訪客介紹前面來的客人。有時候我們是當客人,有時候我們當主人,所以我們主客這兩方面都要學習。如果是主人,我們要給這個新的訪客介紹;當客人,主人給我們介紹,我們要回禮,一一的,每一個都要回禮。「主人如何介紹?是介紹剛來的這個客人,還是介紹已坐的客人?這個都不一樣,你看看情形吧!為什麼不一樣呢?這裡頭就有尊卑之別。為什麼呢?禮就是不平等,講究是老少、尊卑、貴賤,禮講這個,不然你要禮幹什麼?一律平等就不要禮了。」這個當中要怎麼介紹?是介紹剛剛進來的這個客人給原來的客人嗎?還是介紹前面先來坐在客廳的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這個都不一樣,那就要看情況了,那就有尊卑之別,看看哪一個客人他是比較年長的長輩,或者他在社會上身分地位比較高的,或者有當官的什麼的,這個就不一定了,你看看先來的尊,還是後來的尊。尊卑、老少、貴賤,禮節就是講這個。禮是不平等,如果講平等,要這個禮幹什麼?所以這個禮,老少、尊卑、貴賤,先介紹小的給老的,介紹卑給尊的,介紹賤給貴的。
「『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一進去人家,主人就將他介紹給坐著的這一個人。坐著的這一個人是早去的,先去的客人就算是半個主人,兩相比較,後去的這個客人就純粹是客了,不是這樣子嗎?」就是先去的客人算半個主人,比較早去的。一個比較早去,一個比較晚去,兩個比較,後面去的這個客人純粹就是客人。「若來的客人是陌生,你還沒問他貴姓,在哪裡住,你還不明白,沒法介紹,只可以請坐,先介紹熟的說:『我這一位是我的老朋友,姓什麼、姓什麼、某人』,只可如此了。」這是陌生的客人,還沒有問他貴姓,只可以先請他坐,先介紹比較熟悉的給這個陌生的客人。
「這位生客坐下來以後,再問他貴姓或是台甫怎麼稱呼。你得分清這一個,這個都不是在一個桌子上談話。不在一個桌子上談話,這是怎麼說的?中國人在一個桌子談話,不認識就不能談話了,談話就冒昧,也不能問,必得這中間有個介紹人,這一介紹就可以談話了。這介紹很要緊,你們大家記住這個。」要有人介紹,不然陌生人,我們跟他談話就比較冒昧;也不能去問。
「不管是結婚、認識朋友,都得有個介紹,大大小小都得介紹;沒介紹,素昧生平,見了面就很少話」,話就很少。「這個事情,吾講到這裡就算為止,為什麼呢?話沒說完,但是事情多了,你們大家自己想想事情去類推。素昧生平,連認識也沒有,連面也沒見過就來往通信等等,這都叫做冒昧。冒昧這兩個字,古人說,我跟某人沒見過面是『素昧生平』,平素毫沒關係,連點頭之交也沒有,這話你可明白?交淺尚不可言深,沒有交往,怎麼能夠談東西呢?你要吾再跟你說得徹底,吾沒法說得徹底,說徹底你聽不明白,又出些誤會。」素昧平生,當然你不能去講太多的話。連有交往、但是還很淺,這樣的朋友尚且不可以講太深入的話,沒交往過怎麼談東西?這個要知道。
「吾建議你,假若有這種事情吧,例如有什麼文章,你做出來不論得意或不得意,要與某人商議商議。你跟某人素昧生平,你不能把這篇文章寄了去,說我:『你看我這篇文章,請你給我改改』,你可千萬不行。這有什麼關係呢?人家懂局的不會給你改,能改的人也不敢動手。若是遇到外行的人,一聽叫我給他改文章,好、我改。兩個不懂事的是狗咬狗,是一對不知禮的人,那就沒話講了。你的文章好還是壞,即使能改,也不能動手,這個你聽明白。夠不上這個交情,讚歎的話也不必說。吾只說這個樣子了,你想去吧!」這就是講交情夠不夠,所以交情不夠,人家請你給他改個文章,千萬不要給人家改,這一點要注意。
「客人可以由我主人來介紹,主人一一介紹了,雙方恭敬的鞠個躬;現在是行握手禮,你得握握手。雙方經過了介紹就是朋友,當然兩個人握握手,這就算禮了。那麼『辭出時亦如之』,臨走的工夫,固然跟主人得說幾句客氣話,那個剛才與你有經過介紹且握握手,臨走時不能不理他就走,也得跟他說對不起,也得有點表示,這是人情世故。」客人可以由我來介紹,主人一一介紹了,雙方就是恭敬鞠個躬,現在是握手禮。雙方經過介紹就是朋友了,當然兩個人握握手,這就算禮了。辭出時也是這樣,臨走的時候也要跟主人說幾句客氣話,剛才那個與你有經過介紹且握手的,臨走時不能不理他就走了,也得跟他說個對不起,還有一點事情,先失陪了,講一點,也得有這樣的表示,這是人情世故。
「有人說佛家不講人情世故,胡說八道」,雪廬老人講,有人講,佛家不講這些人情世故,那是胡說,佛家也是有講人情世故的。「佛家若不會講人情世故,那你上廟裡去,怎麼走、怎麼見誰,都有一定的,怎麼不講人情世故呢?不講人情世故是研究道的時候,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為什麼呢?世故人情與修道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吾跟你說:朝聞道,夕可死矣!要聞到道就不得了了。道不是世故人情,這個禮與道沒關係」,這個要分清楚。所以不講人情世故是研究道、講道的時候,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道跟禮不同,我們要區別。
好,這一條「訪人」,「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