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0/8/25-9/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6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三。
【三、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
「這是說對象。大家在這呢,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你一個人講演那可以高聲,這裡不是你講演。大家在一個屋子裡談話,兩個人談,那裡有兩個人談,這裡又有兩個人談」,這就六個人在談話了,如果很高聲,「這就亂了」。
「這個吾只給你們同學說,吾絕不能對大眾說,這個你要明白,是什麼緣故呢?你譬如道場,咱們這裡很好,與別處都不一樣,你講經這一天,人到了很多,在吾沒出來講的時候,一聽『嗡~嗡~嗡~』,就和下雨似的,那些談話都聽不清楚。在大眾之下,兩個人就不能夠高聲談說,這是一定的,否則聽也聽不見了。」這一段,我們在道場常常還沒有做法會、還沒有講經,有一些人在裡面講話都很大聲,很多人一起講,我們聽到就像菜市場一樣。因此,人很多,大家講話要低聲講,不能大聲講,大聲講那就彼此講什麼也聽不清楚。
「別說是談話了,你們沒見過叢林的過堂,『過堂』是佛家名詞,就是多數人坐在這裡,上餐廳吃飯這叫過堂。從前鼓山有位當家師在,鼓山每逢打佛七,大家坐在那裡,有專門盛飯端菜的,吃完了自己到外頭把碗洗好,放在籠子上。吃得晚也要刷碗,不過不會亂。有了秩序,辦起事來很快。沒有秩序,就亂七八糟,應當十分鐘辦完的,一點鐘也辦不完。」這一段舉出佛門過堂吃飯,就是有規矩、有次序。有規矩、有次序這個事情很快就可以給它辦完。如果沒有次序亂七八糟,十分鐘能夠辦完的事情,一個鐘點也辦不完。
「說到這,凡是受過教育的,不管是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亂的時候,萬不能成功。可以斷定一句,凡那個亂的,就是雜亂無章,無道可求。你會什麼樣的方法?斷定你絕不會成功。吾會講經、吾會作文章,講經與作文章都不了生死,不如老太婆老實念佛,這個你要記住。浮浮躁躁的心,你還靜不下,還證什麼道!」就是心浮氣躁的心還靜不下來,那還談證什麼道?這就是我們念佛,談不上一心不亂,心浮氣躁,念佛怎麼能夠一心。
『不高聲喧嘩』,「為什麼呢?擾亂他人視聽!你這一圍有若干人,你這一躁音就了不得了。頭先吾說那個當家師,在這兒的功夫,吾給諸位說,叢林過堂的時候,這個叢林裡有幾百人在餐廳,吃什麼呢?吃麵條,你到屋裡去,一點聲音也沒有。在靈山寺這兒當然是還有這樣子,到了後來就不行了」。你想,一個人在那裡吃,聲音很大,如果很多人,「就像下大雨一樣」,所以「無教訓的人民,這就是無道之邦」。這個就是說沒有教導人民,邦就是無道,沒有道。這是舉出如果大家在一起,舉出一個吃麵,吃麵很容易有聲音的,很多人都出聲音,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屋子裡面那個聲音、噪音,那是什麼樣的一個聲音。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條主要「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這個是說在很多人聚會的時候,講話就不要太大聲,太大聲,我們這邊兩個人講話,那邊兩個人,那裡又有二、三個人在談,如果大家講話都很大聲,彼此都聽不清楚,看起來整個就亂糟糟的。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四。
【四、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這個橫坐與橫肱不一樣,你譬如一張長凳子可坐兩人,你一個人鞋子脫掉,橫坐在那兒,人家還坐嗎?這就叫不懂人情。」
「你們沒念過別的書,可念過唐宋八大家。有句話叫『不近人情』,不近人情『鮮不為大奸匿』,這是蘇老泉《辨奸論》說的。不近人情,這個人就是奸,你看這句吧!為什麼?辦事辦不出好事來,都以妨礙人為原則。」
「吾只說吾自己,不敢說別人,吾在台中幾個學校都教過書,同事們就有這個,提倡給同學們自由,現在不興禮這套了!學生鞠個躬,他還不高興,認為太不自然了。那麼你這個當教授也不鞠躬嗎?我也不鞠躬,我鞠什麼躬?吾給你說吧!見了做大官的,他就鞠躬,還有誰呢?見了洋人他就規矩了。就是見了我們不規矩,這是吾親眼看的。」這一段,現在有一些人他就不講這個禮,認為說向人家鞠躬很不自然,教學生就不要來這一套。但是他見了做大官的,他很奇怪,他很自然他就去跟他鞠個躬;還有見到外國人(見到洋人),他就很規矩,他就顯得有禮貌,也懂得跟人去打招呼,鞠躬、握手;就是見了我們自己人不規矩。這是雪廬老人說他自己親眼見到的,那我們同修大概大家也都見過。
「『不橫腿』,兩個人坐在這兒,你把腿一搭,人家擱來擱去就費事了。不但這樣,腿也不能伸了,你得往後邊伸。譬如坐火車,你伸了腿,還罷了,因為坐在靠窗邊。你要坐走道邊,你把腿一伸,有人後來要坐另一位子,看見你伸兩個腿,有禮貌的就說:『先生對不起。』沒禮貌的,跨過你的腿就過去。要是你腳上被沾了土,對方說:『你不讓我坐!』你這時還說什麼禮呢?這火車又不是你家裡的,是公眾的。這個禮吾給你說,凡是叫人看不起,或是沒禮貌,皆是自找的,這句話很穩當,無論什麼都是自找的。」這個橫腿,兩個腿伸出去。這裡雪廬老人舉出坐火車,比如坐火車,一排有兩個位子,如果你坐靠窗戶那邊,你伸個腿也還好;如果坐靠走道這邊,你坐著腿伸直了,然後有人要進來坐靠窗戶那個位置,如果有人看到你伸了兩個腿,比較有禮貌跟你講:「先生,對不起讓我過一下」;如果沒有禮貌,他就直接就跨過你的腿就過去了。跨過去,如果他鞋子有泥土掉到你的腳上,那你這個怎麼辦?這些自己沒有禮貌,自己找來的。所以說「不橫腿」,特別在公眾場所。
「『不捫腳』,不管你現在不穿襪子或是穿著襪子,你說:『我的腳天天洗。』你天天洗,誰曉得的?就是不要當著人家捫腳。握手是常有的禮節,雖然你今天沒洗手,這還罷了,這個捫腳可不行。自己坐那,捫自己的腳的很多,你留心看。吾就常碰見這個,他高談闊論,還捫了他的腳,捫完了起來,再給吾倒茶,吾這碗茶怎麼喝進去?他捫了腳,吾都不跟他握手。」這個捫腳就是抱著托起來,然後自己手在腳上抓,在腳指頭抓一抓,這個就很不好看。你當著人的面前捫自己的腳,起來還給人家倒茶,也沒洗手,那還要跟人家握手,那你說這讓人家那種感覺怎麼樣?這是絕對要避免的。雪廬老人講的這個就是的確有這個事情,所以在這裡特別提出來。
好,對眾(對大眾)第四條,「不橫坐」,坐不要橫著坐,坐的時候也不要橫著腿,兩隻腿伸出去,特別在公車上。「不捫腳」,也不要襪子脫起來,自己在那邊抓癢,這個都很不好看,在大眾面前這個要避免。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五。
【五、不隔席談話。】
這一條,「你譬如在我們這個屋裡,擺著幾張桌子席位,你跟你本桌上的人談話,也要講食不言。」雪廬老人舉出這一條,『不隔席談話』,這個席就是我們一般講宴席,請客吃宴席。席就是擺個幾張桌子的席位,就是說不只一桌,有時候請客請了二三桌、四五桌、八桌十桌的,我們常看到宴席。你坐在這桌跟你本桌,就是你這個桌上的人談話也要講食不言,就是說我們吃飯的時候就不講話了,因為口中有食物,你講話就可能很不衛生,也不禮貌。「你在這一桌上說話,這個桌上的菜被你老先生噴出來口水,這就夠慘了。」這個就是說講話,對著桌上擺的菜講話,大聲點,口水都噴出來了,噴出來噴到那個菜上面,人家看了就噁心,這就夠慘了。所以不與講話,如果要講可能只能細聲的講。「這還罷了!那麼隔了桌子談話,口水噴不過去,但是擾亂人。」這個我們也常看到,常常我們這一桌的人跟隔壁桌打招呼、談話,雖然口水是噴不到隔壁桌去,但是會擾亂人。「你隔著席位,在這裡說話:喂!喂!喂!什麼事情、什麼事情……。那一桌的人不曉得你跟誰說話。」的確你在這邊叫,隔壁桌所有的人都看著你,你講話,大家不知道你是跟哪一個在講,跟誰在講話,造成大家的困擾。「這與登城不呼是一個道理。」前面我們有講到,你登到高處,城牆、城樓上,或者我們現在樓上,你在三樓、五樓,那是高處,像登到城樓上的情況一樣。你登在高處,看到下面有熟悉的人,你在叫,可能路上不只一個人、兩個人,你一叫,可能下面的人都往上看,不知道你是叫哪一個人。所以這個地方舉出跟登城不呼,你在高處看到下面有熟人也不叫、不打招呼,是同樣一個道理。在酒席當中也不要隔桌談話,如果要談,走過去,不要我們坐在這一桌,對著那一桌談話,這樣會擾亂人。所以第五條,「不隔席談話」,這個我們要注意。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六。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
「不管坐椅子、坐凳子,有些人你要留心。有些人隨便坐著椅子,他把椅凳後頭掀起來,就跟躺椅一樣。」「這個椅子,腿一下子掀起,後頭走路的人」,細心的人會看前面。「但是不在乎的人很多」,粗心大意的人很多,他如果沒有看前面,那你坐著這個椅子或者凳子,把後面椅子的兩隻腿往前頃,然後掀起來,粗心的人一走過去他就碰到了。這個一碰,「碰倒了,這個不得怨人」。「他碰到人」,碰到這個人他當然會說不高興的話:你那個椅子後面翹起來幹什麼?「這些都是世故人情。」你妨礙他走路了。所以這一條,『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這個以前我們也看過,自己也曾經這樣做過,這個要避免,不可以掀起椅凳的後方,會妨礙人,這些世故人情都要明白。
「並不是開天闢地就有書,都是碰了多少釘子,經驗、閱歷寫出來。」開天闢地,在遠古不是那個時候就有書,書都是人生的經驗、閱歷,碰了很多釘子,遇到很多問題、很多狀況,然後把這些經驗、閱歷,這些狀況寫下來,就寫出來。「《常禮舉要》前面的序,可以看看。」《常禮舉要》前面這個序文,我們可以常常拿來看看,就知道這些世故人情。禮是講什麼?就是講世故人情。「總而言之,說句苛薄話,現在人是見了洋人,就什麼規矩都有了。」這個也是真話,你看跟自己中國人他就很沒有禮貌,他就不管;但是碰到外國人他就很規矩,很自然他就很有禮貌。說這個話是比較苛一點,但是實際上也是這樣。所以現在人不學禮就會讓人家感覺很奇怪,對自己本國的人他都無禮,對外國人特別有禮貌。你說他沒學過禮,但是他為什麼見到外國人,他就這些規矩都有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常禮它是世故人情,它是自然的,需要的。因此對本國的人、對外國人都要有禮,這樣才合乎禮的精神。
好,第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這是一樁事情,我們從一樁事情舉一反三,從這個地方就是要懂得禮、懂得世故、懂得人情,這是學禮的一個重要精神。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七。
【七、衣帽不加於他人之衣帽上。】
「現在你譬如到外面去,有大旅館、大餐廳,這個帽子等等東西掛好都收起來,有些地方侍者會自動服務。這個事情也不全都是這樣,例如你到朋友家去,看見衣架上掛著別人的衣服,你要掛到別處。譬如這圓圓的衣架是掛帽子的,我照例的到人家去,我的帽子掛下一層,為什麼?熟了,高的讓給人家。你只要練熟了,就自然而然不覺得是煩冗」,就不覺得麻煩,「這個就好辦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就是我們現在到一些大餐廳、大旅館,比如說我們有戴帽子,有外套、衣服,要脫了掛在那個衣架,就是放在地上的那個衣架。如果有服務員(服務生)自動服務,當然他會幫我們掛好;如果沒有,還有別人,到朋友家裡去也好,或者是大家在一個大餐廳(比如說包廂)聚餐,有那個掛衣服的衣架、掛帽子的,人家衣服已經掛了,我們不能再加到他的衣服上,掛同一個。帽子也是一樣,掛帽子它有上下,我們掛在下面,上面讓別人掛。這個就是不要掛到別人他已經掛的,再疊在上面掛上去,這要避免掛到別人衣服、帽子上面。
「禮講究的是尊重他人,要明白這個。現在講的值得驕傲,自己先有誰都不如我的觀念,這是大毛病,是亡國之道。」這也是現代人向外國人學的這種錯誤的觀念,自己有一點成就就值得驕傲,雪廬老人講這個是亡國之道,是大毛病,不是小毛病。「為什麼這還會亡國?」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為什麼這種觀念會亡國?「人人都存著誰都不如我的心,當大總統的就不能幹了,因為心裡想著:這些人沒有一個比得上我大總統。你就自己辦吧!你是總統,誰比得上總統?」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存著誰都不如我,只有我最厲害,那當大總統的他就不能幹了,因為心裡想,這些人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我這個大總統。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當總統的什麼事就你自己幹、你自己辦,你是總統,誰比得上總統?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看當大總統的,的確有這種觀念,認為他是最厲害,沒有人比得上他。「這個不是吾隨便講,《書經》上就有說: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第一句,王是國王那個王。「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亡就是亡國的亡。「自己要能處處看著環境,都是我的老師。韓愈的《師說》,老師不在年齡,吾九十多歲了,年輕如十三、十四者,還是吾的老師嗎?他教的,不是年齡,而是學術,他十三、四歲會,你活了九十多不會」,就得跟這個十三、十四歲的人學。這是雪廬老人講,韓愈的《師說》(是對老師的一個解說),什麼是老師?老師不在是年齡,不是說年紀大是老師,年輕的就不是老師,不是的。雪廬老人舉出他自己一個例子,他說我九十多歲,那個年輕人十三、十四歲的,他還是吾的老師嗎?他教的,不是年齡,而是他的學術,他十三、十四歲,哪些方面的學術他會,九十多歲的人不會,不會,你就得跟那個十三、十四歲的人學了,因為他會,我們不會。所以《師說》,老師不在於年齡,在學術。
「給你說吧!桀、紂文武雙全,文武都能得不得了,就是亡國。」雪廬老人舉出夏桀、商紂這兩個皇帝,這兩個人不是沒有才能,文武雙全,文武都能這個不得了,但是就是亡國。為什麼?就是值得驕傲,那就瞧不起人。「宋家宋徽宗文的、武的什麼都會,就是不會一條,不會做皇帝。」宋徽宗他也是文武都會,但是他是皇帝,不懂得怎麼做皇帝。所以到最後,「不但亡國,還當了俘虜」,還被人家抓去。「你自己壞,也就罷了,也就是社會害群之馬而已,但是你再教些兒童」,也學你這個樣子,「自害又害他人」。「現在教育不好,怎麼不好?都是當教授這些人,人家好好的孩子,到你那兒去,你給人家教壞了。什麼事情光知責備對方,絕不責備自己,不會說:這件事情我辦錯了,早知不這樣辦,就不至害人。能這樣想的人很少,這是什麼社會?」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現在當老師的,教育辦不好,你自己壞了、自己錯了也就是害自己,自己是社會的害群之馬;但是你是當教授的人、當老師的,你把你自己這些錯誤的再教給你的學生,這些兒童也向你學習這些錯誤的觀念,這個是自害又害他人,害自己又害別人。所以現在教育辦不好,怎麼會辦不好?都是這些當教授的人,人家好好的孩子到你那邊去,給人家教壞了。現在人什麼事情有什麼問題了,都只有知道責備對方,絕對不責備自己,不會反省自己哪裡做錯了,就不會說這件事情是我辦錯了,早知道就不這樣辦,就不至於害到別人。現在能這樣想的人就很少了,這是算什麼社會?這雪廬老人也感慨,這麼說。
「衣帽不往人衣上掛,也不往人帽子上扣。人家那個帽子很乾淨的,咱那個帽子裡頭還不知有什麼東西,蓋在人家上頭?」這個對人很失禮。
「給你說吧!古書上有說,某公家裡住了客人,到了晚上,聽客人在屋裡咳咳咳的咳嗽。這了不得了,第二天起來,連屋頂都洗了,一個人一個派頭。其實那個人咳嗽,沒有吐痰。」他只聽見咳嗽的聲音,他想到咳嗽必定會吐痰,「不曉得客人會吐哪裡,他就洗刷這屋子」,整個屋子全洗了,洗到屋頂上去了。這是雪廬老人舉出古書上有這麼說,某公家裡住了一個客人,晚上客人在房間裡面咳嗽,第二天這個人家他把整個房子都統統洗了,他就會想,咳嗽一定會吐痰的,就全部把給它清乾淨了。這個就是提醒我們,到人家家裡去,很多細節方面我們要留意、要注意,就是不給別人造成他的困擾。
好,第七條「衣帽不加於他人之衣帽上」,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八。
【八、不向人噴水吐痰。】
「兩人對著面談話,你這一咳嗽,這裡有人,你對著這個人吐,你是對著這個人,還是對著什麼?」
「你們沒有人是唱戲的,吾怎麼常說唱戲的?從前唱戲的在最下等,現在唱戲是吾的老師,這話怎麼講呢?吾看各處的書,吾學不到什麼好東西了,只有看看京戲還學得到東西。你看京戲,兩人談話,談不對頭,就對人呸一聲!你見了人,吐口水等於是那個樣子。」這一條就是雪廬老人講,兩個人對面談話,就不要對著這個人噴水吐痰,你在他前面吐痰,你是對著這個人還是對著什麼?讓對方感覺好像在對著他吐痰。他引用唱京戲的,這是雪廬老人常常提的,唱京戲裡面有很多做人處世的學問可以學得到,看其他的書就學不到什麼東西。
下面講,「不但不可對人噴口水,對了面也不可吐痰。」就是講話兩個人談話口水不要噴到對方這個人,對了面,就是當著別人面前,不要在他面前吐痰。「現在是好了,不但不對面吐痰,公眾地點也不許你吐痰,你只有到外面去吐痰。」這也是公眾衛生有這些規定。「上外頭去吐,還得看看,人家園子打掃得很潔淨,你還吐嗎?你出來總要帶點衛生紙啊!實在忍不住了,你吐到衛生紙,包起來帶著,遇見垃圾箱才丟。沒有垃圾箱,在人家裡的字紙簍放下,不就行了嘛。」這是雪廬老人講出門在外,口袋要帶點衛生紙,如果實在要吐痰,就是吐在衛生紙包起來再丟垃圾桶,就是不要隨便亂吐。
「這條事情必遭人討厭,總而言之,要恭敬人,就這樣一句話。他人恭敬不恭敬,你不必觀察,這要聽明白,他人當小偷,我們也當小偷嗎?我們求學就是君子、小人之別,這是儒家的原則。也不說別的話,不好的人就是小人。從前,說了個小人,那就了不得了。連那鄉下放牛的、放羊的,你叫他是小人,他都不高興,他都懂得!現在呢?你叫我小人,小人有什麼關係,有什麼不好?只要有錢,你叫我小人,叫我小小人也行,拿錢來就行!」這是雪廬老人講君子、小人之別,這是儒家的原則。這一條事情就是主要恭敬人,不要遭人討厭。別人恭敬不恭敬,我們不必去觀察看別人,也不要看到別人他就這麼做,我們也跟著他這麼做,他當小偷,我們也去跟著他當小偷嗎?所以我們求學就是要做個君子,不是君子那就是小人了。講到現代人不在乎什麼小人、君子,現在人只要有錢就好了,小人他覺得無所謂,小小人也無所謂。這跟從前不一樣,從前鄉下放牛、放羊的,你叫他小人他都不高興,他都懂得,這是現代人跟以前的人不同的地方。
好,第八,「不向人噴水吐痰」,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九。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呵欠是什麼呢?呵,打呵欠。向人打呵欠,這個吾見了可很多,這就不說了。這還不算,兩人正談著,打舒伸。」打舒伸,就是伸懶腰。「打舒伸有兩種,伸腿也是舒伸,呵也是舒伸,這是極不恭敬。」就是我們打呵欠,還有舒伸(伸懶腰),這兩個人談話,這種動作是對人很不恭敬。「吾不曉得台灣的規矩怎麼樣,在內地你要照這個樣子,他會迷信:他這一個人一天會沒有士氣了。」內地就是大陸。就是台灣這邊的規矩,老人說他不知道是什麼規矩。如果在大陸(在內地),在大陸內地如果是這個樣子,他會迷信,他看到這樣,這一天這個人他就會沒有士氣,覺得今天很倒霉。這就是對人講話不要打呵欠,也不要舒伸(伸懶腰、伸腿),這個都要避免。如果這樣做就對人就很不恭敬,這個一定要注意避免。
「打嚏噴,忍不住,忍不住就趕緊一回頭。打噴嚏還不行嗎?衝著人家打噴嚏,這都是毛病,這個要記住。」這個就是打噴嚏,就要著涼、感冒了。打噴嚏你不要對著人、對著面向人家打噴嚏,如果忍不住,趕緊頭向後面一轉,回頭或者拿個衛生紙,回頭往後面打噴嚏,不要衝著人家打噴嚏,衝著人、對著人家的面前打噴嚏這是對人很失禮,這個要記住。
好,這一條,第九,「不向人呵欠(不要向人打呵欠)、舒伸(伸腿、伸懶腰)、打嚏噴」,這個要避免。我們這一條就學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一。
【一、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
「『禮尚往來』,這是總綱,必得要這個樣子的。道德仁義,這些是不尚往來,那是你個人義務,應該辦的。這禮是最淺的,以這個與人交際。」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人家對於我們,不問是什麼禮貌,什麼禮物、禮品等等這些,我們得照樣的回去。來而不往,不行!『往而不來』,我們去了,他不表示,這也不合理。」
「那麼我們往了,他不來呢?他不來是可以的。這裡頭就有分別了。什麼分別?很夠得上的交情,是我們的至親,我們的岳家」,就是像岳父母,岳父、岳母家裡,或者長輩,「你在遠處去看他,他長輩不來回看你,行!這有分別」。這就是自己至親,自己很親的長輩、家人,我們去看他,送他禮,他不回來看我們,這個可以。「若不是自家至親就不行。」如果我們一般的朋友,不是自己家人、不是至親就不行,必須要禮尚往來。
所以這個酉、「饋贈」,贈送禮物,講這個禮就是要禮尚往來。所以有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來就是人家來送我們禮,我們就不往回送;或者我們往他那裡送,他不來我們這裡回禮,皆非禮,這個就不合乎禮。所以這個禮是講禮尚往來。如果講道德仁義,道德仁義是不尚往來,這個就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義務,應該辦的,這就不講往來,但是禮要講往來。所以道德仁義禮,道德仁義是不尚往來,禮是要講禮尚往來。這就是送禮,人家送我們禮,我們要回禮;我們送禮,對方也要回我們禮,這才合乎禮節,這個跟義務、道德仁義不同。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