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0/7/4-7/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09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三。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登高就是我們如果登上高的地方去,手不要向下指著,也不向下面的人打招呼。

  「上了高處去,不論上什麼高處。在街上,現在都是蓋著樓,你上樓就是高處。他在地面走著,你在高處喊著:『喂、喂、喂』,下頭那些走路的人,會想:『你到底招呼誰?』」,因為有很多人在下面走動,你在上面喊,「大家都站住,疑惑大家」。在下面走的人,都會以為是在叫他,所以大家就站著了。「而且在高處和低處說話,兩邊也聽不清楚,這個可要迴避。」高處就是你在高的地方,比如說在樓上,下面的人你跟他講話,也聽不清楚,所以這個要避免。

  「『登高不呼』,這一招呼,大家都疑惑了,都停了腳、叫誰呀?也弄不明白,一點也看不清楚,以上是有聲之呼。」

  「這個無聲之呼,是指在高處看看,那邊是什麼山,這是什麼水,下面是什麼人,用手指著,這也疑惑人。」用手指是沒有出聲音,沒有出聲音用手指在那裡指,指這個、指那個,指著下面的人,下面的人看到了,這也會疑惑人,到底他在指哪一個人?所以這一條登在高處的地方不向人打招呼,也不用手指去指東指西,這個我們要避免。過去我們也常常犯這個毛病,學了《常禮舉要》才知道這是不合乎禮節,會造成別人的疑惑。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四。

  【四、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這一條是講出門在路上走,不要一面走一面吸煙,也『不嚼食物』,不要嚼東西。像我們現在有人吃檳榔,一面走一面嚼,這個也不好看。『不歌唱』,也不要一面走路一面唱歌。出門,在外面走路的時候就「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這是指年輕的子弟,有年紀的老先生這又例外了。」雪廬老人講,這一條指年輕子弟,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這個有例外。「從前差不多都帶著旱煙袋,這幾年不興了,時候變了,形成了現在的紙煙。」這是雪廬老人講,過去以前抽煙帶個煙袋,我們現在看不到了,我們現在只能在連續劇,看戲,演民國初年、清朝末年這些古裝戲裡面才會看到。現在煙都是紙煙,一包一包的。「吾跟大家說,從前這個吸煙是逍遙自在,是消遣的一種事情,並不是需要的事。」吸煙就是好像很逍遙自在的,是消遣的一種事,並不是說不吸不可以,並不是需要的事。「吃飯是需要的事,尚且還得逍遙,逍遙自在,那太自然了。」吃飯是必須要的,吃飯尚且還要逍遙自在的吃,逍遙自在吃飯那太自然了。

  「念過書的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都得恭敬。念了《禮記.禮運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這街上年長的老人都是我們的長輩啊!你見他們,有這樣子嗎?」我們在街上看到年紀比我們長的老人,是我們的長輩,我們見到有沒有對他表示一個恭敬?

  「可是在鄉間,對老人不一樣。」這是講都市跟鄉間也有不同。「在路上走著,路又寬,人又少,見了面也不認識,你走著很疲乏,在路上吃吃煙是可以的。」這是講過去鄉間。現在也是有,比較鄉下的,路寬、人少、車少,人跟人見面也不認識,你走路走得很累了,在路上休息一下,吃吃煙也是可以的。「並且在路上碰到一般人,也可以有『點頭之交』,點個頭就可以了。這是從前的話,現在談不到了。」現在在路上看到人連點個頭也沒有了。「現在住公寓,鄰居姓張姓王一概不知,不是這樣子嗎?住了多少年啦,鄰居姓什麼不知道,誰跟誰都沒關係,什麼里仁得仁,不興這一套了。」現在的公寓房子的確是這樣,隔壁住的鄰居姓什麼真的都不知道,互相沒有往來、沒有關係,《論語》講的里仁,現在不流行這一套,這個敦親睦鄰現在不流行這一套了,這是現在的情況。

  「不嚼食物」,路上走為什麼嘴巴不嚼東西?「路上有灰塵,吃到嘴裡會傳染。總而言之,最好閉著嘴走路。咱們鼻孔有毛,人人的鼻孔都長著毛,長著毛幹什麼?它天然的就是一種保護性。這風一吹,你閉著嘴,灰塵就往鼻子裡去,鼻毛將灰塵遮閉住。」這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在路上不要一面走一面嚼食物,這是衛生。路上都是灰塵,你一面走一面嚼東西,嘴巴一張開灰塵就進去了,恐怕空氣有污染,灰塵進到嘴裡會有傳染病,所以不要嚼食物。「其次,額頭上長眉毛,又不聽又不看,有那個眉毛幹什麼?但是頭上出了汗,還得靠它擋住,上不了眼睛去。」這是眉毛的作用。雪廬老人講這一段主要是讓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在外面路上走不要嚼食物,都是為了衛生。

  「『不唱歌』,也是為了衛生的緣故!」在路上一面走一面唱歌,唱歌也是嘴巴要張開,這也不衛生。所以出門在外路上走,不要一面走一面唱歌。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五。

  【五、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乘車見長者必下』,這條要活用,不是人人都有車坐,你沒念過古文上『長鋏歸來兮出無車』,齊國孟嘗君的客卿馮諼出去還沒車啊,普通人隨隨便便地哪會有車?你坐著車,在街上,不但是長者、熟人,一看到他們你的車就得停住,下來跟大家一起走。可是這個話可要聽明白,在城市裡不行,你坐著汽車,可別學這一套,你喊汽車、公共汽車停下來,你下車行禮,那就是書呆子。你說:『我是有本之學!』唉呀!差了!你在城市馬路上,不論騎什麼車,都不可下車與人行禮,這個你都得變通。」這一段雪廬老人是講這個在城市就不行;如果你在鄉下,沒有什麼車、沒什麼人那才可以。城市汽車那麼多,或者你坐公共汽車,你看到長者在路邊走,你叫公共汽車停下來,讓你下來行禮,那這怎麼行?如果是這樣學,雪廬老人說這變書呆子了。所以你在城市馬路上,特別現在馬路車那麼快,無論你騎什麼車,都不可以下車與人行禮。所以學了這一條,要懂得變通。這是講你在沒有人那些地方,車很少,比如說鄉下,你可以停下來打個招呼;你在城市車那麼多,來來往往,你停下來,那不是很危險嗎?所以這不能學錯了。

  「『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這不是說遇見長輩、平輩要下車行禮,比你年輕的晚輩你便可以不恭敬,不恭敬是不行的。」見晚輩也不能對他不恭敬,「遇見晚輩,你打個招呼就可以了」,就不必像對長者那麼的隆重。這個頷首就是你跟他點個頭、打個招呼。所以這一條學了我們要知道怎麼用,主要要懂得這一條的精神。所以乘車,這個要聽明白,不能沒有聽明白,沒有明白雪廬老人他講的那就會出問題。所以這一定要知道,非常的重要。現在的車子開得很快,實在講你一下車很危險,這是要懂得變通,所謂學習我們都要知道通權達變,這樣學習才不會呆板,也才不會給人看笑話。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六。

  【六、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早上出門,所以說是『夜必歸家』。白天出來的時間長,晚上必得要回家。若『因事不能歸時』,要是你今天出去,回不來或者是幫忙人家,某人家有婚喪嫁娶的事情,一旦請你幫忙,晚上回不來,在早上出去前,跟家裡人說明白,我這個今天不回來,所以說必先告家人。」「這段是單指你計畫不回來,所以才先告訴家人,要是你是臨時出去前並沒有計畫要住在別處」,就是臨時出去,也沒有計畫要住在其他地方,晚上不回來,「便談不到事先告訴家人」,這就是臨時的,你就沒辦法事先告訴家人,因為臨時決定的,「這個後頭有講,就不必說了」。

  「為什麼說這個話呢?這跟大家都說過,為人子的,別人不關心,母親沒有不關心的,到了天晚,某人還不回來?說好了,等一會兒就回來,家裡的老母天然的這種心,她跑到門外頭在街上等著、看著,你回來了嗎?你不回來,她就在那裡看,那不是白看嗎?白看她還是看。你看看這個吧,她也沒上過學、沒教她怎麼會?在家裡,固然父母也打也罵,愛之深責之切,愈愛便愈責備的過火。」這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人沒有不愛護自己子女的,這是天性。這個連動物也是一樣。

  「街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在外頭當小偷,我們可以不管,沒關係。可是一層,孔聖人管,佛也管,什麼緣故?普度眾生!但是咱們沒有那個學問,尤其是現在。」這是雪廬老人講有一層孔聖人也管,佛也管,管什麼?為什麼佛菩薩、聖人都管?就是為普度眾生。但是我們沒有那個學問,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佛菩薩、聖賢就是要勸導眾生,就是幫眾生覺悟回頭。

  下面雪廬老人再講,「記得那一回吾說過,我們出去發生車禍」,雪廬老人過去也曾經被腳踏車撞倒了。「或遇到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你要到時候不回來,沒有回去,「夜黑了也不回去,遭了麻煩」,家人也不知道,「自己中了傷也說不出話來,自己又沒帶身分證,警察也弄不出所以然,那就麻煩了」。這就是怕出去外面遭遇到意外,家人不知道你去哪裡,自己身上如果再沒有帶證件,比如說發生車禍中傷了,自己也沒辦法說話,這就麻煩了。「若出去前,有跟家人說上哪裡,屆時家人去那個地處找你,有人說:『他來了,他已經走了』,家人就可以順著路去追問,問不到人就問警察,少很多的麻煩。」這是說有跟家人講上哪裡去,到時候沒有回來,家人要去那個地方找你,就是去問人,有人說看到某某人他來過了,他已經走了,往哪裡走,家人就可以順著這個路去追問。這就是有一個線索,讓家人可以依照這個方向去找,就可以省很多麻煩,不會給家裡、社會造成困擾。

  所以這一條也非常重要,現在年輕人要特別教育這一條。現在年輕人他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往往自己到外面去玩,玩了過頭,不回來也不跟家人講一聲,家裡人不知道他去哪裡,肯定會很擔心。那現在是有一個方便,現在大家都有手機,這個手機聯絡是比較方便一點。以前雪廬老人那個時候還沒有手機,就是只有電話。那個時候電話,如果在外面要去打公共電話,沒有像現在有手機這麼方便。總而言之,現在如果你出門晚上不回家,打個電話或者手機留言,一定要跟家人講一下,我今天在哪裡,有事情不能回去,這個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七。

  【七、車馬繁雜衝區,不招呼敬禮。】

  「你不論看什麼書,沒有一條呆板板的,呆板板是你自己帶上的樣子,那些書都是四面八方。中國有一句話,所謂『見機而作』,而『定法不是法』,台灣也有這個話!」

  這一條,雪廬老人就簡單這樣的一個解釋。這一條就是車馬繁雜衝區,就是車輛(過去有馬車)繁雜這個時候,來來往往這個地區,就不用去打招呼、去敬禮。特別現在車這麼多,汽車、摩托車,如果在大馬路,車來來往往,現在有一些人車又開得那麼快,實在講是不適合去打招呼、去敬禮、去行禮。前面第五條,『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需與之頜首為禮』,這時候你就要看情況了,車馬繁雜的地方,你看到長者,然後要趕快跑去跟他打招呼,恐怕一部車這樣衝過來,發生車禍了。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可以不用去打招呼、去敬禮。

  所以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學東西,看什麼書,不能學呆呆板板的。不論看什麼書,書裡面沒有一條是呆板板的,呆板板是自己學呆了,就變成書呆子,那些書都是四面八方的。你要看情況,要懂得去變通,所謂見機而作,看什麼情況,沒有一定的,這個要自己去揣摩、去意會了。

  這個地方講,就是你不適合的時候,車馬很多的時候,那你就不用打招呼。如果車輛很少,那就沒問題,比如說一大早車輛很少,或者很晚,車輛比較少,打個招呼、敬禮,這個是可以的;如果是尖峰時間,車輛那麼多,這個時候就可以不用打招呼,對方也不會見怪。所以要懂得活用,不能學呆板。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這個環境的確是不一樣,車輛是一年比一年多,現在就連鄉下車也很多,只不過沒有像大城市那麼多。因此有一些鄉村的地方、比較鬧市的地方,現在車也不少,就是在一個市集,在市場、商店多的地方,車輛必定會比較多;如果比較郊區,車輛就比較少。這些我們自己根據這一條的精神,然後去體會、去揣摩。禮主要是自卑而尊人,對人一個尊敬,在招呼、敬禮,這是形式上一個表示。

  好,我們這一條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八。

  【八、不立在路上久談。】

  「這個可很要緊的,走到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車很多,你站在那裡談,妨礙交通。你要談幾句就可以了,不要一直談」,好像講經一樣,「有序分、還有正宗分、流通分,把這一套等等講完了,對方他有事沒事呢?他等得了等不了呢?此其一。」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不立在路上久談』,不要站在馬路上談話談很久。碰到熟人就一直跟他談個沒完沒了,他有沒有事情要趕快去辦?他有沒有趕時間?他等得了等不了?如果他有事,你一直跟他談,他要馬上走,又不好意思;不走,實在心裡頭著急。這是第一個理由,不可以站在馬路上講話講太久,要考慮到對方他的時間。

  「第二呢、你談的這一套,當然裡頭有祕密的話,你說:『不要緊,沒有什麼祕密。』吾跟你說吧,在街上談話說:『今天晚上我不回家』,『誰看門呀?』『沒人看門……』,這樣就行了。只要是有心人,在你家附近住著,你家晚上又沒人看門,今天晚上你家就不保險,吾跟你說吧!這還不懂得,還有別的祕密,那就太多了。」這個就是談話,你在路上談,談到有一些祕密的話,就是不適合對外講的話,那你碰到熟人跟他講,沒關係,這些沒有什麼祕密。雪廬老人舉出這個例子,在街上講,晚上我不回家,對方問:誰看門?沒有人看門。如果是給這個有心人聽到了,他就住在你家附近,可能晚上你家裡就會出狀況了。這是舉出一個例子,當然其他以此類推還有很多事情,好像兩個人在講,不是什麼祕密,但是給第三個人聽到,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所以在街上不可以站在路上久談第二個理由。

  「這個時局是怪事年年有,現在怪得出奇,但是也可說不怪了。」雪廬老人講,在四十年前講,現在這個時局,怪事年年有,怪得很出奇。四十年後的今天那更怪了,現在可以說也見怪不怪了。雪廬老人講,「怎麼不怪呢?明天的報紙吾都知道了,你信不信?不用出版吾就知道。吾看明天的報紙、後天的報紙,不必再看,吾也知道了。」雪廬老人講他不用看報紙,就知道明天、後天報紙報的是什麼情況,不必再看也都知道。「你會說:『你也跟他們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有神通嗎?』吾連鬼通也沒有。報紙就是神通報紙,前通多少年,後通多少載,這個懂得不懂得?」所以有人會說你不看都知道,那你是不是也有神通?雪廬老人講,他自己鬼通也沒有。那為什麼知道?因為報紙就是神通報紙,根據現前的報紙看了,就可以通前面多少年,後面通多少載,這個懂得不懂得?當然這是有學問的人看了他就知道前後。

  「在馬路上不可久談,在馬路上即便你是站著,警察要過去干涉,警察過去干涉就不好看了。可是吾見過一件事,在家裡談完了,出了門,主人送到門口,兩下子就該分手,可是客人不走又回頭來和主人談話。」雪廬老人曾經看過這個事情,大家分手,他又回來,又再跟主人講。「客人不走,主人就無法回去關門,在家裡只談五分鐘出來了,在門外頭站著卻談了十分鐘還多。這可是吾見過的,在門外頭談話比在家還厲害。」在外面講得比在家裡面講的時間還長、話還多,雪廬老人說他就看過這種事情。「你的鄰居都聽見了,人家要偵探你的祕密,不用上你家查去,問問鄰居或聽你們的談話就行了。凡是你家裡的事情,都是你自己洩漏祕密,《禮記》有說:『內言不出於閫』,家裡的事情、屋裡的話,不能出你的門限。」

  「往後送客的功夫,送到門外」,或咱們上人家那裡去當客人,「主人送出來以後,咱就可以走了」。「主人或可有別的事要幹,別站在門口不要緊的話扯了一大套。」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當主人、當客人都要知道這個禮節,就是送客送到門外,或者我們當客人,主人送我們出來,我們就可以走了,要趕快走,不要停在那邊再繼續談。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九。

  【九、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你走在馬路中間,警察也不讓你走。越路時先左右看看,或可有哪種車,不論馬車、腳踏車」,現在還有機車、汽車,「他看前面有人走,就慢慢騎過去」。「現在可不行,現在的摩托車、汽車,他可不管,他要硬闖,現在鬧亂子的就是這兩種車。你越過馬路要看看,要不然為什麼建天橋呢?建天橋,交通還可以不亂,這就是防範。要是不建天橋,你想要越過馬路,不知要等到幾時。」

  「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四十年前雪廬老人講《常禮舉要》,當時講十年前,現在算起來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前的事情。「吾上蓮社來,吾被車子碰到,你們大家也知道,從吾身上壓過去。」雪廬老人在五十年前,要去台中蓮社,在路上走就被車子碰到了,當時蓮社的蓮友大家都知道,從他身上壓過去。「有人或許會說:『你懂這個《常禮》,你怎麼也被車子碰上呢?』」雪廬老人編《常禮舉要》編了這一條,越過馬路要左右看清楚,怎麼也會被碰上?有人或許會提出這個疑問。「吾給你說,我有理由,吾走到路口,吾也是這邊看、那邊看,看車子還遠,吾走得又快,一趕到街口上,車還過不來,這沒有什麼關係,吾就看看沒有車,吾就過來了。走過了街口,穿過了馬路,進了這區公所的路口了,已進了巷道」,到巷子裡,「這還有什麼問題呢?又不是在馬路上?」「吾就慢慢的上蓮社來,這就是天命了,這不能講《禮記》了。怎麼呢?一個小毛頭,騎車的能力不怎麼高明,他並不是上這個巷道來,他是往別條街道去,吾在巷道中慢慢的走,他不知怎麼的卻進了這邊,把吾撞了,撞倒了吾,他也倒在那裡,這很冤枉。」這是被騎腳踏車撞到了,一個小毛頭,大概小孩子、年輕人,騎車的能力還不怎麼會騎,他本來也不是走這個巷子,怎麼突然跑到這個巷道來?雪廬老人在當中慢慢走,他不知道怎麼卻跑到這邊來,雪廬老人講這是天命,這就不能講《禮記》了,他突然衝進來把雪廬老人撞倒了,騎車的這個小孩子他自己也倒了,這很冤枉。

  雪廬老人講,「吾說:『你上那裡去啊?這裡是民生路。』」雪廬老人問那個小孩子,你是要去哪裡?這裡是民生路,給他講這條路的名稱。

  「他說:『我不上這裡來,我往那邊去。』」小孩子說,我不是要上這裡來的,我要往那邊去的。

  「吾說:『你上那裡去,怎麼跑到這裡來呢?』他說:『車子剎不住啦!』」雪廬老人說,那你要去那邊,怎麼會跑到這邊來?他說這個車子剎不住。大概剎車失靈了,要往那一條街去,卻衝到這一條街過來。

  「吾說:『好啦,那不干你的事,該吾倒霉。』」雪廬老人講,好了,既然這樣,那就不干你的事了,就算我倒霉。

  「可是一些看熱鬧的呢?他們就圍上啦。他若走得慢了,警察就要過來了,當然他就走不了了,他走不了吾也走不了了。吾說:『你快走,我離蓮社近,還有人照顧,用不著你照顧我,兩個人留在這,就倒霉。』」雪廬老人就叫那個小孩(這個小毛頭)趕快走,有一些看熱鬧的人圍上來,等一下警察來了,你走不了我也走不了。雪廬老人真的是非常慈悲,沒有去責怪他,就自己認倒霉了。這真的就是天命,不是沒有注意,不是沒有看,突如其來的車子剎不住,往那一條街去,往這一條街衝過來,把雪廬老人撞倒。

  「這個『不可與汽車爭路』」就不講了。」雪廬老人講,不可以與汽車爭路,這個容易懂。因為現在汽車、摩托車,這個車很快,我們行人不要跟它爭,現在交通規則雖然有規定要讓行人,有一些人會讓,有一些人還是不讓。像沒有紅綠燈的人行道,本來汽車、摩托車都要減速,有的人會減速,有的人他還是沒有減速。所以我自己也常常過人行道,沒有紅綠燈的人行道,汽車、摩托車有的會讓行人先走,按照現在交通規則是要讓行人先走。但是有一些車子它並沒有減速,表示他不讓,就衝過來了,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要跟他爭了,爭了萬一被它撞到了,倒霉是我們自己。所以不可與汽車爭路,要記住,我們行人跟汽車爭路是吃虧的,不要跟汽車爭,就讓它。如果我們過人行道,有一些駕駛他比較有修養,開車的他會減速,或者停在那裡讓我們過,我們就過;不讓我們過,他還是開很快,就讓他先過去,我們就多等一下。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辰、「出門」第十。

  【十、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不論你走得快、走得慢,要穩重別慌張。快也好,慢也好,什麼方法呢?就是走直路!譬如吾在講台上面,要走到對面,吾的方向就直接向那邊去,對著那張桌子、那個掛鐘走過去。這就叫做穩重!你萬不可走曲線美,萬不可有這樣走法!走曲線要妨礙後來的人,也妨礙眼前的人,這是步履要穩重。」

  「『並宜張胸閉口』,這與個人的衛生有關,這個沒人管你。走路的功夫,張胸是什麼呢?咱人是直的,胸腑(拍拍胸腑)是這樣子的,這個你們年輕可以練練。」「走路的功夫要閉口」,嘴巴要閉起來。「不但是走路要閉口,靜坐、睡眠等等一切都要閉口」,靜坐、睡眠,嘴巴都要閉著。因為「空氣中通常有些菌類的東西」,在空氣當中,都有一些細菌。「在馬路上菌類的東西更多,口一閉,這些東西即使隨風流動,它也進不來,鼻子裡毛孔鼻毛擋不住,閉著嘴不會有什麼傳染的。」我們用鼻子呼吸,鼻子裡面有鼻毛擋著,嘴巴閉著,就不會有什麼細菌傳染。「這個胸腑要是練了,活到吾這個年紀,你大家必有好處,你儘管多活吧,你試試。」這是雪廬老人勉勵年輕人要練胸腑,要抬頭挺胸。

  「走路腳在前頭,走路當然是腳在前頭,為什麼說『腳在前頭』呢?有了年紀,跟年輕的不一樣,有了年紀,走路是頭在前頭。你不信,你看看有年紀的,你就會信了,你再不懂就是呆板漢、書呆子了,那只可以等你活到八十歲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是講老人,就是腰比較駝,那走路頭就在前面,跟年輕人不一樣。「走路時,腳先向前,鼻閉、口目向前視」,走路腳先向前,嘴巴閉著,口跟眼睛向前視,就向前看,「走路時眼睛看前頭,眼看前頭不是錯」,就是要往前看。「你們大家聽著,為什麼呢?眼看前頭,兩旁有什麼事你可以迴避,這是很要緊的。」你眼睛往前看,「這兩旁的人,假若你要沒看清楚,見了面不打招呼也不要緊,總是他看你是往那直直走,他也不怪你。你要是那麼東張西看的,而沒與他打招呼,他會認為:『這個人看見我不理我』,以後就給你找些麻煩。」這個細節也很要緊。的確,你往前走,直直走,你沒有東看西看,那你走過去沒有看清楚旁邊的熟人,沒有跟他打招呼,他不會見怪,因為他看到你是往前直直走的。如果看來看去,你不跟他打招呼,「哎,你怎麼看到我都不打招呼?」那就會見怪了。所以這個我們要注意。

  「咱講這個是活的,絕不跟程子一般」,這是講宋朝的程子。「程子叫書生坐在那裡,好像綁在一棵樹,孔子也沒這樣。」這個就是宋朝程子叫這個讀書的人坐在那裡,就像被綁在樹一樣,這個就是太死板了,說孔子也沒有這樣的教人。目前,就是目要前視,這個目就是眼睛,「目要前視,這個很要緊,這個原因跟你說了」。

  「其次四威儀的『行』,要做到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先講臥如弓,兩腿弓起來,真臥就是臥如弓」,好像弓箭一樣。「坐如鐘,鐘是廟裡打的鐘,鐘放在那裡不動,像一個『重』字。行如風,這風一吹要是沒有別的阻擋物,直直的吹過去,要是阻擋物,它才轉向。」這是講風,風前面有東西擋著,它才往旁邊吹,如果沒有,它是往直的吹。「你走路,要是不隨便轉向,就是行如風。」那就是說直直往前走,就不要轉來轉走,好像走S型、曲線,那就妨礙人。所以行如風。這是四威儀。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