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0/8/10-8/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4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九。
【九、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遠方客專來』,是遠方的客人專程來到我們家,「那時鄉間沒有旅館」。在以前(在四、五十年前)那個時候,台灣鄉下還沒有現在旅館這麼多,像現在旅館就多了。「遠客來了,照例地問問:您還預備上哪兒去?」這是一般遠方客人來,專門來拜訪,照一般常例,問問他來到我們這裡,那你還有預備要再上哪裡去?「如非路過」,如果不是說剛好路過進來看看我們,是專程來我們這裡,「要趕緊給人準備屋子,人家晚上能到哪裡去呢?」在鄉下沒有旅館,專程來看我們,當然要給他準備住的地方。「咱們沒有屋子,也要準備房間給人家」,如果我們沒有多的房子,也要準備一間房間給人家住,「或者有旅館,我們幫他開旅館」。如果有旅館的地方,像現在旅館就多了,像現在鄉下也都有小旅館。如果不方便在我們家裡住,就幫他開個旅館,「沒有則要在家中住下」。如果沒有旅館,就要在自己家裡安排個地方給他住。「或者鄰居有閒屋」,這個鄰居就是我們隔壁鄰居他有多餘的屋子。「但大家聽明白,不可把自己客人讓到鄰居家中住,你自己去借鄰居屋住,除非客人與鄰居夠上十二分交情,否則不能把生客往鄰居家安,這不是簡單呀!」這個我們就要學習了,如果我們家裡沒有多餘的房間,鄰居有,可以借鄰居的家。但是大家要聽明白,借鄰居的家不能把自己的客人請他到鄰居家裡去住,是我們自己去借鄰居家裡住,我們的房間讓給我們的客人住。除非這個客人跟我們的鄰居也很熟悉,也夠上十二分交情,那是可以;如果這個客人跟鄰居不熟悉、生客,你把這個生客往鄰居家裡去安頓,那這個就不可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過去我也曾經到一個地方,有一個同修,也是有安排到另外一個同修家裡住,這個同修不是很熟悉,不過還好,就是可能大家都有聽說過。不過這個安排的確不是很簡單,這個地方我們都必須要留意。因為當時旅館這些也都很方便,所以有旅館的地方就開旅館,不能把不是很熟悉的客人,往自己認識的鄰居去安頓在他家裡,這個就比較失禮。
「當然客人來了,要先請吃飯,客人一定會說:我吃過了,我吃過了,你當然要問:在哪裡吃過?有些人會餓著肚子不說。即使吃過中飯,咱要說:一路上辛苦,晚飯提早,這是人情世故。」這個問吃飯,也是必定要的。有客人很客氣,他都會說我吃過了,吃過了。你當然要問,在哪裡吃過了?有一些人會餓著肚子不說。即使他吃過飯了,我們也要說中飯吃過了,一路上很辛苦了,晚飯我們就提早一點。這些是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
「咱們廁所如不乾淨,趕快清洗清洗,領著客人大小解,這也是人情。家中浴廁方便,就請客人沐浴,不方便也請洗腳,一盆洗腳水可得預備。夏天當然要洗浴,冬天一天、兩天不洗也行,但預備一盆溫水洗了腳,腳溫暖了,才容易睡覺。」但是我們如果預備一盆溫水給客人洗腳,這個腳溫暖了,睡覺比較容易入睡。「這領導沐浴,最起碼要準備洗腳水。」這都是過去雪廬老人那個年代,屋子這些沐浴的地方沒有像現在這麼現代化,這麼方便;現代幾乎家家都有浴室,這個就很方便。在以前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如果方便,當然客人住在這裡,可以說風塵僕僕,請客人洗浴這個也是一定要的,縱然很不方便,最起碼也要預備一盆溫水給客人洗腳。
這一條第九,「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十。
【十、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他自己有車有馬很好,自己沒車沒馬,你要送他到車站。」這一條就是講遠方來的客人,來我們家裡,他要回去了,我們必須送他到車站。「驛站」是以前馬車的車站。現在大部分都是汽車,有自己開車來的;沒有自己開車,那要送他到車站(到火車站或者汽車車站),這個禮你不能沒有。現在很多人都是自己開車,開車當然也要送他上車,等他車開走了,我們還要送,大概看到車開遠了,我們才回來。這個在《弟子規》講「過猶待,百步餘」,那就是送客人送到外面,客人告辭離開、他走了,也要等他走了一百多步,相當遠的距離,看不到了,我們再回來。
下面雪廬老人引用唐朝李白送客的一個例子。「你要不信,你看看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這是雪廬老人講,你看看李白,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他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一首詩我們就可以看出他送客的情景。這個詩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上黃鶴樓,念過嘛!李太白這麼狂的人,送客還送這麼遠,你的架子比李太白還大嗎?李太白在經典上叫楊貴妃磨墨、叫高力士脫靴,氣勢狂到這種地步,送客卻還這麼恭敬。你念的詩上哪兒去了?客人開了車,你才回來,車不開你就別走!」這一段雪廬老人講,李白送孟浩然(送客人),李太白這個詩人,他是很狂的一個人,看他送客人還送這麼遠。坐帆船,在長江看到那個帆船開得很遠,都快看不見了,只有看到長江的流水,「唯見長江天際流」。你看送客,他這樣的狂人送客還送這麼遠,對客人還這麼恭敬。
雪廬老人講,如果我們送客沒有送到客人車子開走我們就走了,那好像我們架子比李白還大。不過現在人也不懂,沒有讀過這個詩,沒有讀過古人的東西,這些他都不能理解。雪廬老人在這裡給我們講出來,我們就知道古人他的禮是這麼的恭敬、慎重,這個我們要學習。我們現在大部分就是開車,開車就是我們送客人上車了,或者是叫計程車,你看他上車了,他車子開走了,那我們再回來;他車子還沒開,我們就不能先回頭、先走。現在很多人他不懂這個禮節,可能車門一關他就掉頭就走了,這樣禮就不到了,甚至有人他還不送,這個現代我看到很多。這一條主要講「遠方客」,從遠地來的,他從遠方來的,從外縣市來的,甚至從國外來的,必須去送送,這個禮貌我們必須學習。
好,午、「會客」第十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是未、「旅行」,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我們前面已經學習到午、「會客」第十。雪廬老人在「會客」第十這一條講完,後面還有講很長一段話,這段話我們也念一念,跟諸位同學大家來分享。
「以前科考沒這麼容易,有人考到五、六十歲還叫做童生,人稱老童生。吾給大家說,那個時候的童生,成了秀才就不叫童生,那就是副生了」,正副的副。「那個時候有副榜,正榜沒有他的名字,副榜上有名字了。副榜上考個第一,這雖然沒什麼名字,副榜是第一,這時好幾縣都知道他,這個人就聞名。那時候的副榜,比起現在的文學博士,有如天地旋隔,不能講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以前科考不是那麼容易,有人考到五、六十歲還叫童生。那時候的童生成了秀才就不叫童生,那是副生,正副的副,那是秀才,秀才是副榜。如果他在副榜是考第一,好幾個縣的人都知道他,這個人他就出名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副榜,比起現在我們大學的文學博士,不曉得高多少了!雪廬老人講,有如天地旋隔,不能講了。可見得我們現在這個文學博士,跟以前的一個秀才都不能相提並論。
「跟大家說這個,你要明白,像吾這樣的人物就不敢跟人家比,吾說實話!」雪廬老人也很謙虛,說像他(他的學問我們已經望塵莫及),他說要跟以前的副生、一個秀才比,他還不敢跟人家比。「那麼今日之下,咱們學了幾天,夠學分了,其實什麼也沒有,也不知夠了什麼學分。咱不懂得的這個東西,所以是弄得不成話說,完全是上欺下騙,糊裡糊塗一套。」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現在大學都是學分,現在說學分夠了,到底夠了什麼學分,他說我們也不懂這些,這個完全都是糊裡糊塗,都是上欺下騙。
「你們諸位非得自己用功不行,最低限度,這個經典,人生必學。」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靠自己用功,雪廬老人鼓勵大家,最低限度也要學經典,是人生必須學習的。什麼是人生必學的經典呢?「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就在《四書》裡面,《四書》扎住根。《五經》也是以《四書》最根本,《四書》是樹根,六經是樹幹,《二十四史》是樹條子,給大家說吧!」「樹根很要緊,要這麼想,那又壞了。沒樹根,樹條、樹葉也不長;樹上頭若沒樹條子、葉子,樹根也爛了。這個在學校學植物都知道,長起葉子你就剪,這個樹根就爛,就完了。」這個是用樹根、樹幹,還有樹條、樹葉來比喻我們學經史。「這個二十四史咱們談不到了,今日之下咱們怎麼樣也辦不到。最低限度,吾講吾的,你們諸位要多少的想進一點步,吾也沒功夫講。吾是快死的人了,你們諸位自己修去,愛修不修在你。咱們諸位是朋友,只可勸你們諸位,最低限度你得把這部《通鑑輯覽》讀完。這就好比我們在吃飯,《通鑑輯覽》好比菜湯,諸位吃飯要是什麼菜湯也不要,光吃白飯,有幾個人能吃下去?總得好好的吃菜湯,沒菜湯不行;有菜湯,飯才能吃下去。」雪廬老人把《通鑑輯覽》比喻作菜湯,如果我們吃一個白飯,沒有菜、沒有湯來配飯,這個飯也吃不下去。這是比喻經跟史,《通鑑輯覽》是史,經好比是飯,史這個《通鑑》好比是菜湯。
「咱們說實話,他們怎麼著提倡,貼標語,勸人忠孝節義,都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沒根有什麼用處?」沒有根,勸人要忠孝節義,勸這個也沒有用處。「你們諸位知道,說國家的三民主義,第一條民族主義就扎不住根。咱們民族,族發在什麼上,誰能講得上來?有的學生說我懂:在血統上。血統是條件之一。親兄弟一個父母生的,一個胎胞生的,這個血統一點都不錯了吧!今日之下,很多兄弟分家,為了錢財打官司。不但是同胞兄弟、同一血統,現在都有人殺父母、打父母,這血統有什麼用處呢?」「民族主義除血統以外,再找,找什麼?這就講不起來。這個東西難說了,現在只要洋人想拿我們一塊地,我們之中有十分之四真正愛國的人就不錯了,你行嗎?你說我聽過文天祥正氣歌,吾給大家說,今日之下這也絕對不能講了。你會問:你怎知道?我們學校教授都有講過。這正氣歌不是一個朝代的事情,他沒有看過歷史,他怎麼能講正氣歌?絕對是無法講。」這一段話雪廬老人講,民族主義不是只有血統了,只有血統,親生父母、親兄弟都還要打官司、爭財產,甚至有的殺父母、打父母的,這個血統有什麼用處?所以民族主義不是只有在血統上。這就是要學經典、經史,這才是民族主義的根;不學這個經,光是血統沒有用。外國人要侵佔我們的土地,那我們中國人,如果現在有十分之四愛國的人就不錯了。很多人,心都向外國的,那你說那個血統有什麼用處?沒有學經典,沒有學歷史,光是血統也沒有用,這是講學經、史的重要。
「你們說某人數典忘祖,這是罵人的話。吾給諸位說,能數典忘祖就是好的。這話怎麼講呢?數典、忘祖是兩樁事情。把古書經典都查了查,忘了他是怎麼回事情,至少他還有典呢!現在連典也沒有,忘祖是當然的事情,連典都忘了。就說個最普通話,你開商店,不論幹什麼,你得有本帳,這個帳都算得亂七八糟,你幹什麼?能數典忘祖,那就算好人,算不錯了。吾今日之下講古書經典,也是數典忘祖,怎麼呢?你不信你考考吾,《二十四史》吾不能讀熟,記不大清楚。你要說這部《通鑑》自開頭一直到底,差不多的事情,裡頭那一些奏摺,吾也背不下來,可是那些要緊之處吾說得上來。為什麼?人老了,都忘掉了,人老了就糊塗了。現在還糊塗一半,十分之中才糊塗八分,還有二分明白,要沒二分明白,吾就不能在這講了。」雪廬老人講這個也是一個實話,人老了總是會,一般講糊塗了。雪廬老人講這個書九十幾歲了,他還沒有完全糊塗,完全都糊塗了那就沒辦法講了,最少還有二分的明白。「你不信,你不必活到九十多,你活到八十歲,再請你上台坐在這兒講書試試,你講著張三,講著講著,講到李四的身上,走了模樣。怎麼個走模樣?因為你已經糊塗了嘛!雖然是亂七八糟,在夢裡不以為是亂七八糟,他認為是很對。不但是在夢裡認為很對,醒了以後再想這個夢,還說那裡那裡該怎樣(雪公講至此,自己也笑了)。醒了還是做夢,到了這個樣子。」
「總而言之:『博我以文,約之以禮』,《常禮舉要》這是一個簡略的禮,你不會這個禮,那個文也學不進去。」雪廬老人講,總而言之「博我以文,約之以禮」,《常禮舉要》這是一個簡略的禮,你不會這個禮,那個文也學不進去。
好,這個附錄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一。
【一、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將遠行』,「你是台灣人,你要是出遠門,從台中上彰化,這談不上」。「遠行」,是離開台灣這個地方,「不是從台北上台南」。
『必辭親友』,「還得以時間而論,要從台北上台南,你今天去了明天回來,這個用不到,不說說會產生誤會。你若是從台北到台南做事情,給公家辦事情,身不由己,不能夠幾天就回來,總得一年工夫,這就得辭親了。」這個兩段,「將遠行,必辭親友」,這個遠行,雪廬老人講是離開台灣這個地方,那就是出國,不是從台北到台南。這是先把遠行的意思給我們說明。要遠行必須辭別親友,「必辭親友」還要以時間來講,如果不是出國,就是舉出一例子,從台北到台南,你今天去,明天就回來,或者去個兩三天,這個就不用,不用去辭親友。這裡雪廬老人說,這個沒有說明會產生誤會,這個就不需要。但是如果時間比較長,你若是從台北到台南做事,有的是出差,或者公家調你去那邊做事情,這就身不由己。不是說去幾天就回來,去總得半年、一年,這個時間就長了,這就有必要要辭親友,叫必辭親友,祭拜祖先,祭祖辭親。
『必辭親友,祭祖辭親』,「這有兩方面,說的是中國的風俗,在家每年都有清明掃墓、祭祖的日子、有祖宗的忌日,都得祭祖,還有家裡面的父母兄弟生日做壽,三節兩壽(案:一個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傳統節令,和二老生日,需操辦慶賀)都是家庭的規矩」。一年當中,有三大傳統的節令,三節兩壽,兩壽就是二老(父母)生日,這是家庭一年當中都有規矩的,我們一般就是清明、中元、冬至,這是祭祖的日子。「你這麼一出去,一年不在家,就一年啦,也無法對父母朝夕承歡,也不能祭掃墳墓,這是基本問題。甚至於親戚朋友有什麼事情,你也不能去幫忙,都有關係嘛!」這一段是要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我們遠行,或者到其他縣市,短時間不能回來,可能要一年,出差工作一年才能回來,這一年當中就不在家,不在家,家裡每一年有三大的傳統節令,清明、中元、冬至祭祖,還有父母生日,你就沒有辦法來辦這個事情,甚至親戚有事情你也無法去幫忙,所以必須先辭親友,先去祭拜祖先。
「中國的學問,變得有上有下,可都是由近及遠,這是權變辦法,什麼權變辦法呢?先辭親友,要到那裡去一年兩年才回來,臨走的這一天,比如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到明天一早,家人團聚,向祖先牌位行禮。頭一天,先上墳,在家這一晚上就是辭親,這是從前有的話稱作『暫久之別』,這個吾都親眼見過,現在都不行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中國的學問是有變通的,都是由近而遠,這是權變的辦法。權變就是先辭別親友,要到哪裡去,一年兩年才回來,臨走,就是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先跟家人團聚,先向祖先牌位行個禮,上個香;頭一天,就是前一天先上墳,今年不能去掃墓,事先去上墳,祭拜上香,在家裡晚上就是辭親。這是從前都有,雪廬老人講他都親眼見過有這個禮,現在沒有了,現在看不到了。
「今天搭火車去,明天就回來了,就不必來這一套。」如果今天去比較遠的地方,明天就回來,或者兩三天,就不要這一套,那是講時間比較長的。因為去了幾天你用這一套,那就覺得奇怪了。「這是最低限度,要離開台灣到國外去」,去了三個月或二個月,「就得行這個手續」。「常去又另當別論。」這個就是偶爾出去外國幾個月才回來,那就必須這個手續。如果一天到晚常常出國,一年出國好幾次,常常去又另當別論,這個就不必說每一次都這樣。
「講到這,有人會疑惑說:『你講這個,都不一定啊?』萬事都不一定,給大家說明白,萬法無常,都要看臨時情形而動作。」這一條我們要懂得去權衡、權變,看臨時的情形。有人說這個好像不一定,的確萬法無常,有時候都要看臨時的狀況來動作。
「這是一條,達到目的地便行了。」這一條我們自己好好去理解、體會。
好,第一條,「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二。
【二、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
第二條是我們旅行到了遠方目的地,必須拜訪有關人士。我們去到那裡,跟我們有關係,或者是我們要辦事的一些相關單位、人士,要先去拜訪拜訪。這是到了目的地,必須先拜訪有關人士。下面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你跟台南沒關係,到那做事情,你是台北人到那兒去,與你有關係的人,你就去拜訪他。沒有關係不要看,有關係的要看。」就是有關係的人你要去看看他,沒有關係就不要去看了。
「拜客很要緊」,拜訪很要緊,「比如,那兒有議會,你要不拜客,你到人家那兒辦事,你這單位與那單位見了面還不認識哩,不認識,他們要是看了你沒禮貌,你沒來拜」,到時候你有事他就不幫忙了。「這是必須要的,後頭還有!」這是雪廬老人講後面還有,還會講到。
「真正在這兒做事,除了拜客以外,還有別的舉動。」除了拜訪客人以外還有別的舉動,後面會再談到。這一條主要就是提醒我們,你到遠方去,必須去拜訪有關人士。像我們出家人就是去道場、寺院,道場像我每一年三月大概例行性會去一趟澳洲,去了我們是住在圖文巴,必須到澳洲淨宗學院去拜訪拜訪,這就是跟我們相關了,這是相關人士、相關的單位,在我們佛教裡面,相關的道場我們必須去拜訪拜訪,這個是有需要的。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三。
【三、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
我們出門在外時間很長了,出去旅行或者出差,「辦完了事歸來,或者事沒辦完,臨時回來看」,時間已經「隔了一年多」,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歸來必謁親友』,回來必須要去看看親戚、朋友。「回來何必看親友?」回來為什麼要去看親戚朋友?「這話並沒有說全,也沒法說全,是分情形講。你要在外頭待得久,回來不但是拜親友,還得上墳,前面有祭祖、辭親嘛!回來就算了嗎?你看歷史,一個民族重視五倫主義,一定不會亡。上至父母,這是血統關係,與不認識的人結為朋友,最低限度這是人倫,《論語》有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都是朋友。這五倫能聯絡、團結就了不起了。」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回來為什麼要拜親友,還得要上墳。因為前面要出遠門要有祭祖,還有辭親,出去,祭祖、辭親,那回來不能就算了,所以回來也必須再去看看親友。這個就是重視五倫的社會,一個民族如果重視五倫就不會亡族。跟父母是血統關係,與不認識的人結交為朋友,朋友是五倫之一,這也舉出《論語》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五倫能夠聯絡、能夠團結就很了不起,這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回來要拜見親友。
「吾看京戲,吾也看現在的小說,不光看以前中國的小說,現在中央日報副刊上的《九扣連環》吾就看。那個文章,吾看那一篇,吾幾幾乎乎站起來,給他三鞠躬,何必這樣子呢?為什麼?這個人的文學太好了。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以為文學有什麼好處,他不知道好壞,無法分辨。《九扣連環》,簡要詳明,人情世故都透闢,這是一。二、連說話、動作一切一切修養都非常到家。這還不算!說出那個話,行出那個事來,那真真是賢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要真的有這麼一個人出來在學校當訓導主任,那學生福氣大了,怎麼呢?經師現在沒有,從前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教經書的人很容易得,人師難得,光會講沒用處,你得自己身體表現叫人看。」做給人家看,這個叫人師。經師只會講,他沒有去做。「再說,有些教授與同學打方城,打麻將,這是太不成話了,這怎麼教學生?」這一段雪廬老人舉出中央日報的副刊,刊了《九扣連環》,他非常讚歎這篇《九扣連環》,這個文學寫得太好,這個裡面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人情世故都非常透徹、精闢,連說話、動作,這一切一切做得都非常到位,修養非常到位。所以雪廬老人讚歎事情做出來、說出那些話,真的是賢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出來在學校當訓導主任,這個學校的學生就福氣太大了。從前講經的經師很容易得到,人師難求;現在連經師也沒有了,人師就更不用談了。
「現在咱看文章,古文有些文章有做得很好的,要不以人廢言。」古時候的人有的文章做得很好,不以人廢言,不要以這個人好不好來廢棄他的文章。「可是得另當別論」,但是雪廬老人講,這個要另當別論。「曹操做的文章吾不看,秦檜、曹操這些壞東西吾不看。曹操、秦檜早就死了,現在還有比曹操、秦檜他們還壞的人,文章做得也不好,做得就算是再好,像曹操的文章很不錯,他的兒子也很好,天下之才一石,他的兒子占了八斗」,這個很有才華了,這說明曹操父子很有才華,這個才華超過天下一半的人。「咱們連一粒也夠不上」,咱們,雪廬老人講,我們不要說一斗了,一粒也夠不上。「這麼好的文章,吾就是不看。」雪廬老人說這麼好的文章他不看,因為他們很壞。「文天祥做的文章比這些人不行,唐宋八大家裡頭也沒有文天祥。可是他那文章,念之另有味道。」他那個文章念起來另外有一番味道,雖然比不上這些大文學家,但是他有他的味道。「吾今天看的《九扣連環》這小說,怎麼比得上唐宋八大家?吾看有些地方超過唐宋八大家,它是事相超過。」雪廬老人在這裡再舉出中央日報副刊登的《九扣連環》這個小說,這怎麼能跟唐宋八大家那些文章相比呢?但是雪廬老人他說,他看《九扣連環》有些地方超過唐宋八大家,它是事相上超過,不是說它的文學超過,事相超過唐宋八大家。「這個小說有什麼好處?能以正人心、正社會。你真看了這本小說,絕不在社會上攪亂大家。」這個說出《九扣連環》這本小說有什麼好處,它能夠正人心,導正社會的人心、導正社會的風氣,真正看了這本小說,那絕對不會在社會上攪亂大家。
「回來必謁親友,可是不講父母,這話怎麼講?你大家想想!父母要緊,還是朋友要緊,比如這邊父母,這邊是朋友,都是五倫,我都恭敬,他倆人要是起了衝突,我是袒護父母呢?還是袒護朋友?吾找根本,吾先恭敬父母,這還用說嗎?拋了根,那不是人是畜生不如!」拋棄了這個根,那就不是人了,比畜生還不如了。「國家對學校學生有這種講法,同學怎麼會學壞路了?」雪廬老人講,學校如果教學生,教他們要先恭敬父母、孝順父母,這是根本,然後再友愛朋友,先找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本,那就不是人,比畜生不如。如果學校對學生這種講法、這種教法,那這些同學他怎麼會學壞呢?現在學生學壞,就是沒有教這個根,都不從孝順父母教起。連父母都不孝了,那他怎麼會好,肯定是學壞了。如果從教孝順父母、恭敬父母開始,一切的善從這裡發展出來。
『或略送土物』,這個是「剛從遠地歸來」,時間也過了一段時間了,「或可送土物給親友。」意思意思,送一點當地的土物。「有云:千里送鵝毛,鵝毛這半塊錢也不值,可是你沒鵝,人家遠處有鵝,在乎人情,在乎心意,你得表現表現。」回來必須看看親友,或者大概送一點土物。有一句話講,千里送鵝毛。鵝毛不值錢,可是你這邊沒有鵝,人家遠地方那邊有鵝,所以他這個鵝毛雖然不值錢,但他是從遠地帶來的,那這個是在乎人情,在乎一個心意。我們比如說出國去哪裡玩,在當地買一些當地的土產,或者什麼紀念品回來送送親友,這是表達我們的一個心意。雖然那不是很值錢,但是禮輕情意重。
前面三條,我們就必定要學習。
「這三條算是說完了。」
好,我們第三就學習學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